鸭胆子

鸭胆子,中药名。为苦木科植物鸭胆子树Brucea javanicu(L.)Merr.[Rhus jaranica L.]的成熟种子。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截疟,腐蚀赘疣的功效。主治热毒血痢,冷痢,休息痢,疟疾,痔疮,痈肿,阴痒,白带,鸡眼。
别名 鸭蛋子,鸭胆子,老鸦胆,解苦楝,小苦楝,鸦蛋子,鸦胆
药味
药性 有小毒,寒
归经 大肠经,肝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广西壮族
功能 清热,解毒,杀虫,截疟,腐蚀赘疣。
主治 热毒血痢,冷痢,休息痢,疟疾,痔疮,痈肿,阴痒,白带,鸡眼。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 鸭胆子
鸭胆子
来源

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鸭胆子树的成熟种子。

归经

入大肠经。

性味

苦,寒。

注意

脾胃虚弱者禁用。

功能主治

治痢,抗疟。用于久痢、休息痢、疟疾。

用法用量

去壳取仁(切勿将仁敲破,以胶囊或桂圆肉或馒头皮包果吞服。治痢,每次用十粒至十五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七天。治疟,每次七至十二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五天至七天。外用适量,去壳打烂敷局部。

备注

(1)为治休息痢的要药,凡冷积久痢,乍轻乍重,或愈后复发,大便乍红乍白,或硬或溏者,均可用本品单独服用。

鸭胆子一药,在本草文献方面,使载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原为治冷痢久泻的要药。近人根据前人对于冷痢症状的描述,用治阿米巴痢疾,疗效颇好。并且由于本品能治阿米巴痢疾,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故又试用本品杀灭疟原虫,在临床上用治疟级,也具有很好疗效。本品对肠胃道有刺激作用,凡脾胃虚弱者禁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鸭胆子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杀虫,截疟,腐蚀赘疣。
主治
热毒血痢,冷痢,休息痢,疟疾,痔疮,痈肿,阴痒,白带,鸡眼。
用法用量
去壳取仁(切勿将仁敲破,以胶囊或桂圆肉或馒头皮包果吞服。治痢,每次用十粒至十五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七天。治疟,每次七至十二粒,每天服三次,连服五天至七天。外用适量,去壳打烂敷局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禁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苦木科植物鸭胆子树。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3(-8)m,全株均被黄黄色柔毛。小枝具有黄白色皮孔。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0-40cm;小叶5-11,通常7,对生,卵状披针形,长4-11cm,宽2-4.5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偏斜,边缘具三角形粗锯齿,上面疏被、下面密彼伏柔毛,脉上尤密。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狭长,可达50cm;雄花序长过于叶,萼片4,卵形,长不及1mm,外面流被淡黄色硬伏毛,边缘疏生腺体,花瓣4,长圆状披针形,外面有硬毛,边缘有腺体,雄蕊4,花盘发达,半球形;雌花序短于叶,萼片、花瓣同雄花,但稍大,雄蕊具不发育的花药,花盘杯状,4浅裂,心皮通常4,卵圆形,无毛,花柱反折,紧贴子房。核果椭圆形,紫红色转黑色,长约8mm,宽5-6mm,干时具凸起的网状皱纹,略偏斜。花期4-6月,果期8-10月。
分布区域
产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950-1000m的石灰山疏林中。
繁殖方式
以种子繁殖为主。
栽培技术
8-9月采收黑色成熟果实,洗去果肉,阴干后及时播种,或用湿沙贮藏,于9-10月播种,行距20-30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覆土、盖草、浇水,经常保持湿润,出苗后揭去盖草。平均温度26-29℃左右,约至15d左右出苗。苗高30cm时定植,按行株距1m×1.5m开穴,穴径25-30cm,穴深25-30cm,每穴栽2-3株,填上压实,浇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