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芹

毒芹,中药名。为伞形科毒芹属植物毒芹CicutavirosaL.,以根状茎入药。春秋采挖,鲜用。具有外用拔毒,祛瘀的功效。主治化脓性骨髓炎,并可用于灭臭虫。
别名 走马芹、野芹菜花
药味 味辛、微甘
药性
归经 味辛、微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外用拔毒,祛瘀。
主治 化脓性骨髓炎,并可用于灭臭虫。
毒芹
  • 毒芹
  • 毒芹
  • 毒芹
  • 毒芹
  • 毒芹
  • 毒芹
  • 毒芹
  • 毒芹
  • 毒芹
毒芹
拼音注音
Dú Qín
别名

走马芹、野芹菜花

来源

伞形科毒芹属植物毒芹Cicuta virosa L.,以根状茎入药。春秋采挖,鲜用。

性味

辛、微甘,温。有大毒。

注意

不作内服。

功能主治

外用拔毒,祛瘀。用于化脓性骨髓炎。并可用于灭臭虫。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毒芹

功效作用

功能
外用拔毒,祛瘀。
主治
化脓性骨髓炎,并可用于灭臭虫。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注意事项
不作内服。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春秋采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伞形科毒芹属植物毒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余,全株无毛。根状茎粗大而短,绿色,节明显,并稍突起,节间短,内部有横隔。茎直立,有分枝,节间中空。叶互生,叶柄基部膨大呈鞘状;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复叶,最终小叶无柄或有短柄,长圆披针形,长4-8cm,边缘有锐锯齿。夏季开白色小花,极多,密集为顶生的复伞形花序,无总苞片,伞幅10-20条,略等长;小伞形花序呈头状,小总苞片数个,线形,花梗10-12;萼齿三角形;花柱细,长约1mm。双悬果近球形,长及宽各2-3mm,有暗绿色棱。
分布区域
我国西北部至东北部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山野沼泽地、水湿地或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