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鱼

鲇鱼,中药名。为鲶科动物鲶鱼Clarias fuscus Lacepede的全体。具有补中益气,利小便,疗水肿的功效。主治体虚劳损,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小便不利,水气浮肿。
别名 鲶鱼、胡子鲶、杯口鱼、粘鱼、塘虱
药味 味甘
药性
归经 味甘,性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中益气,利小便,疗水肿。
主治 体虚劳损,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小便不利,水气浮肿。
鲇鱼
  • 鲇鱼
鲇鱼
拼音注音
Nián Yú
别名

鲶鱼、胡子鲢、鲶巴郎、粘鱼

来源

鲱形目鲇科鲇鱼Parasilurus asotus (L.),以全鱼(除去内脏)入药。

生境分布

黑龙江、长江和珠江流域。

功能主治

利水,催乳。

复方

治水肿:鲇鱼1条,香菜5两,香油适量,将鱼剖腹去杂,把香菜纳入鱼腹中,香油加水炖食(不加盐),连续服用。

治妇女乳汁不足:鲇鱼1条,熬汤,卧鸡蛋,连续服用。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鲇鱼

功效作用

功能
补中益气,利小便,疗水肿。
主治
体虚劳损,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小便不利,水气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阴水肿,小便不利:1500g鲶鱼1条(去内脏,洗净),千屈菜根2500g,将千屈菜根切细,入蒸笼蒸熟,以秋石代盐,微咸,服汤吃肉,每次服2天,隔3天再服,连服3次。

动物学信息

动物属种
鲶科动物鲶鱼。
形态特征
水生肉食性鱼类,性猛。体重可达20kg;体长形,头部平扁,尾部侧扁。口裂小,下颚突出。齿间细,密排,颌齿及梨齿均排列呈弯带状,梨骨齿带连续,后缘中部略凹入。眼小,被皮膜。成鱼须2对,上颌须可深达胸鰭末端,下颌须较短。幼鱼期须3对,体长至60mm左右时1对颏须开始消失。体表多黏液,无鳞。背鳍很小,无硬刺,有4-6根鳍条。无脂鳍。臀鳍很长,后端连于尾鳍。通常呈黑褐色或灰黑色,略有暗云状斑块。
分布区域
贵州各地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