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铃草

铃铃草,中药材名。本品为石竹科蚤缀属植物蚤缀ArenariaserpyllifoliaL.的全草。夏秋采集全草,晒干。功能主治为:止咳,清热明目。用于肺结核,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咽喉痛。
别名 鹅不食、雀儿蛋、鸡肠子草。
药味
药性
归经 辛,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止咳,清热明目。
主治 用于肺结核,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咽喉痛。
铃铃草
  • 铃铃草
  • 铃铃草
  • 铃铃草
铃铃草
拼音注音
Línɡ Línɡ Cǎo
别名

鹅不食、雀儿蛋、鸡肠子草

来源

石竹科蚤缀属植物蚤缀Arenaria serpyllifolia L.的全草。夏秋采集全草,晒干。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止咳,清热明目。用于肺结核,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咽喉痛。

用法用量

0.2~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铃铃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止咳,清热明目。
主治
用于肺结核,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咽喉痛。
用法用量
0.2~1两。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一年或二年生小草本,全株有白色短柔毛。茎丛生、自毯部分校,下部平卧,上部直立,高10-30厘米,密生倒毛。叶小,圆卵形,长3—7毫米,宽2—3毫米,两面疏生柔毛,有睫毛,并有细乳头状腺点,无柄。聚伞花序疏生枝端;苞片和小苞片叶质,卵形,密生柔毛;花梗细,长0.6—1厘米,密生柔毛及腺毛;薄片披针形,有3脉,背面有毛,边缘膜质;花瓣倒卵形,白色,全缘;雄蕊10;花柱3。效果卵形,6瓣裂;种子肾形,淡褐色,密生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区域
产本省各地;自东北经黄河、长江流域到华南各省、区都有分布。
生长环境
生于路旁、荒地及田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