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油麻藤

白花油麻藤,中药名。为豆科油麻藤属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茎入药。具有补血活血,通经活络的功效。主治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麻木瘫痪,腰腿酸痛。
别名 鸡血藤、大兰布麻、血藤、火血藤、血风、禾雀花、鹰嘴花
药味 味微苦、甘
药性
归经 味微苦、甘,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补血活血,通经活络。
主治 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纶不调,麻木瘫痪,腰腿酸痛。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 白花油麻藤
白花油麻藤
别名

鸡血藤[广西]、鲤鱼藤、大蓝布麻

来源

豆科油麻藤属植物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以藤茎入药。全年可采,切片晒干。

性味

微苦、涩,平。

功能主治

补血,通经络,强筋骨。用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腰腿痛。

用法用量

0.3~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花油麻藤

功效作用

功能
补血活血,通经活络。
主治
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纶不调,麻木瘫痪,腰腿酸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或浸酒。
化学成分
茎含4种酚性物、4种三萜甙、种子含L-多巴9.1%。
药理作用
白花油麻藤的藤茎提取物2,6-二甲氧基苯酚和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能抑制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且2,6-二甲氧基苯酚体外对血小板聚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补血,通经络,强筋骨。主治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月经不调腰腿痛。”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割茎藤,切段,晒干。

药材鉴别

药材性状
藤茎呈圆柱形,直径1.7-2.5cm,表面灰褐色,极粗糙,具纵沟和细密的横向环纹,疣状凸起皮孔众多;质坚韧,不易折断。横切面韧皮部具树脂状分祕物,黑褐色,木质部灰黄色,导管孔洞状,放射状整齐排列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呈数层同心性环髓部细小。气微,味微涩而甜。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油麻藤属植物白花油麻藤。
形态特征
藤本,长达10m。三出复叶,互生,小叶3-5,革质;小叶柄被疏长毛;托叶卵形,早落;叶片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8-13cm,宽4-6cm,先端长渐尖或短尾状渐尖,基部广锲形或近圆形,侧生小叶基部斜形,两面无毛或被稀少的毛。总状花序腋生或生于老茎上,长30-38cm,有花20-30朵;钟状,萼齿s,上面2个合生,下面1齿较长,被稀疏棕色长硬毛;蝶形花冠,淡绿臼色,伸出萼之外,花长7.5-8.5cm;雄蕊10,二体,花药异型.5个长圆形,5个圆形;子房密生锈色短柔毛,花柱细丝状,内弯。荚果木质,长条形,长可达40cm,被棕色短柔毛,沿背腹线有锐翅,种子间略收缩。种子5-10颗,肾形,黑色。花期4-9月,果期5-10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400-500m的山谷林下或灌丛中。
生长见习
习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和肥沃土壤,较耐阴,在山间林下生长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