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柏

地柏,中药材名。为卷柏科地柏Selaginella remotifolia Spring的全草。具有解毒,消肿,镇咳,祛痰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火烫伤,痔疮,无名肿毒及蜂刺伤。
别名 过路蜈蚣,岩青,梭罗草,金龙草,地梭罗,大叶菜,虾麻叶,地侧柏,岩扁柏,龙鳞草,锅巴草,地柏草,大凤尾草
药味 微苦,涩,淡,甘
药性 凉,温
归经  
分类 清热药
产地 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
功能 解毒,消肿,镇咳,祛痰。
主治 肺热咳嗽,火烫伤,痔疮,无名肿毒及蜂刺伤。
地柏
  • 地柏
  • 地柏
  • 地柏
  • 地柏
  • 地柏
  • 地柏
  • 地柏
地柏
别名

蜂药、翠云草、翠羽草、石打穿

来源

蕨类卷柏科地柏Selaginella kraussiana A. Br.,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

四川、贵州。

性味

淡,凉。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镇咳,祛痰。主治肺热咳嗽,火烫伤,痔疮,无名肿毒及蜂刺伤。

用法用量

0.3~1两;外用适量。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地柏

功效作用

功能
解毒,消肿,镇咳,祛痰。
主治
肺热咳嗽,火烫伤,痔疮,无名肿毒及蜂刺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或塞鼻。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卷柏科卷柏属地柏。
形态特征
茎匍匐,长约30cm。叶二型,在枝两侧及中间各2行;侧叶卵形,长2-2.5mm,宽1-1.2mm,基部偏斜心形,先端尖,边缘全缘或有小齿;中叶斜卵状披针形,长1.5-1.8mm,宽0.6-0.8mm,基部偏斜心形,下侧下延呈耳状,先端长渐尖,边缘全缘或有小齿。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长0.5-2cm,有4棱;孢子叶长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mm,宽约0.8mm,呈龙骨状,先端长渐尖。孢子囊圆肾形,大孢子囊极少,生在囊穗基部,小孢子囊生在囊穗基部以上。
分布区域
分布于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台湾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