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绒草

白绒草,中药名。为唇形科白蜂窝草属植物白绒草Leucas mollisima Wall.的全草。具有清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咯血,胸痛;外用治疖肿,乳腺炎。
别名 -
药味 味甘、微辛
药性
归经 味甘、微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肺止咳,解毒。
主治

肺热咳嗽,咯血,胸痛;外用治疖肿,乳腺炎。

白绒草
  • 白绒草
  • 白绒草
  • 白绒草
白绒草
别名

白花茶匙红、白花塔仔草、老虎花、毛绣球防风、白风轮菜、银针七、北风草、灯笼花

来源

唇形科白蜂窝草属植物白绒草Leucas mollisima Wall.,以全草入药。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四季随采随用。

性味

甘、微辛,平。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咯血,胸痛;外用治疖肿,乳腺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白绒草

功效作用

功能
清肺止咳,解毒。
主治

肺热咳嗽,咯血,胸痛;外用治疖肿,乳腺炎。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晒干,或四季随采随用。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唇形科白蜂窝草属植物白绒草。
形态特征
多年生匍枝草本,高达50cm,全体被细毛。茎方柱形,上部倾斜直立,有少数分枝。叶对生,具短柄,长在1厘米以下,茎枝上部无柄;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长2-4cm,先端短尖或钝,基部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圆钝锯齿,上面具皱纹,下面发白,两面密被短绒毛。全年开白色花,有时淡黄色至粉红色,轮伞花序2至数朵对生于叶腋内,下承以稀疏条形被毛的苞片;花萼筒状,外密生柔毛,内面上部被微柔毛,10脉,萼口平截,齿10,长三角形,长约1mm,近等大;花冠筒状唇形,上唇直立,密生绒毛,下唇平展稍下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4,二强。4小坚果细小,包于宿萼内。
分布区域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坑沟、水草丛中或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