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苜蓿

天蓝苜蓿,中药名。为豆科苜蓿属植物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的全草。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舒筋活络的功效。主治黄疸型肝炎,便血,痔疮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蛇咬伤。
别名 接筋草(昆明)
药味 味甘、微涩
药性
归经 味甘、微涩,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舒筋活络。
主治 黄疸型肝炎,便血,痔疮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蛇咬伤。
天蓝苜蓿
  • 天蓝苜蓿
天蓝苜蓿
拼音注音
Tiān Lán Mù Xu
别名

接筋草[昆明]

来源

豆科苜蓿属植物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

性味

甘、微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舒筋活络。用于黄疸型肝炎,便血,痔疮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蛇咬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捣烂外敷。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天蓝苜蓿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舒筋活络。
主治
黄疸型肝炎,便血,痔疮出血,白血病,坐骨神经痛,风湿骨痛,腰肌劳损。外用治蛇咬伤。
用法用量
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外敷。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洗净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苜蓿属植物天蓝苜蓿。
形态特征
1、成株:茎自基部分枝,匍匐或斜向上,长20-60cm,有疏毛。叶为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宽7-20mm,先端钝圆,微缺,上部具锯齿,基部宽楔形,两面均有白色柔毛,小叶柄长3-7mm,有毛,托叶斜卵形,缘部有小齿。总状花序具10-15朵花密集成头状,总花梗细长:花萼钟状,萼齿长于萼筒,有柔毛;花冠黄色,稍长于萼。2、子实:荚果弯曲成肾形,成熟时黑色,无刺,具脉状细棱,疏生柔毛,含l粒种子。种子倒卵形或肾状倒卵形,两侧凸圆,长1.5-2mm,宽l-1.5mm厚1-1.2mm,表面黄色或黄褐色,近光滑,无光泽或微具光泽。3、幼苗:上胚轴较发达,有毛。子叶椭圆形,长5-6mm,宽约3mm,先端钝圆:近无柄。初生叶l,为单叶,近菱形,上部叶缘有不规则锯齿,主脉先端有小突尖,基部微圆或截形;具长柄,叶片和叶柄均有毛;托叶披针形,亦有毛。第二真叶为三出复叶,小叶的形状与初生叶相似。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及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区;亚洲西部和欧洲也有。
栽培技术
天蓝苜蓿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但以水湿条件适中的中性砂壤土为最好。整地要精细,做到深耕细耙,除草灭茬,以利出苗和幼苗生长。其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与南苜蓿(Medicagohispida)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