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藤

过江藤,中药名。为马鞭草科过江藤属植物过江藤Phylanodiflora(L.)Greene【Lippianodiflora(L.)Rich.】,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的功效。主治痢疾,急性扁桃体炎,咳嗽咯血,跌打损伤;外用治痈疽疔毒,带状疱疹,慢性湿疹。
别名 苦舌草、番梨仔草、蓬莱草、大二郎箭、水黄芹
药味 味微苦、辛
药性
归经 味微苦、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痢疾,急性扁桃体炎,咳嗽咯血,跌打损伤;外用治痈疽疔毒,带状疱疹,慢性湿疹。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 过江藤
过江藤
拼音注音
Guò Jiānɡ Ténɡ
别名

苦舌草、番梨仔草、蓬莱草、大二朗箭、水黄芹

来源

马鞭草科过江藤属植物过江藤Phyla nodiflora (L.)Greene [Lippia nodiflora (L.)Rich.],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性味

微苦、辛,平。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痢疾,急性扁桃体炎,咳嗽咯血,跌打损伤;外用治痈疽疔毒,带状疱疹,慢性湿疹。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过江藤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
主治
痢疾,急性扁桃体炎,咳嗽咯血,跌打损伤;外用治痈疽疔毒,带状疱疹,慢性湿疹。
用法用量
用量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化学成分
过江藤含醌醇葡萄糖甙,木甙。花含6-羟基木犀草素,尼泊尔黄酮素,巴达薇甘菊素,6-羟基木犀草素-7-O-芹菜糖甙,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马鞭草科过江藤属植物过江藤。
形态特征
过江藤,多年生匍匐草本。有木质宿根,多分枝,节上易生根;全株有紧巾西字状短毛。单叶对生,叶近无柄;穗状花序,花冠白色、粉红色至紫红色,果淡黄色,花果期6-10月。
分布区域
产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生长环境
常生长在海拔300-1880-(2300)米的山坡、平地、河滩等湿润地方。
生长见习
宜于温暖湿润和向阳的环境。以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为好。
繁殖方式
用分枝繁殖
栽培技术
在5-6月间,将匍匐茎及新蔓扯起,每隔3-4节剪成1株,按行株距25-30cm开穴,深6-7cm,每穴栽植2株,将1-2茎埋压于土中,以利生根。田间管理种苗成活及每年早春返青后,进行中耕除草与追肥。
病虫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或代要森锌药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