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苦菜

滇苦菜,中药名。为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以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痈疮肿毒,中耳炎。
别名 苦马菜、滇苦苣菜
药味 味苦
药性
归经 味苦,性寒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痈疮肿毒,中耳炎。
滇苦菜
  • 滇苦菜
  • 滇苦菜
  • 滇苦菜
  • 滇苦菜
  • 滇苦菜
滇苦菜
拼音注音
Diān Kǔ Cài
别名

苦马菜、滇苦苣菜

来源

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痈疮肿毒,中耳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滴耳。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滇苦菜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
肠炎,痢疾,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阑尾炎,乳腺炎,口腔炎,咽炎,扁桃体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外用治痈疮肿毒,中耳炎。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捣汁滴耳。
药理作用
全草(产于澳大利亚者)含抗肿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37后第6天,皮下注射苦菜的酸性提取物,6-8小时后杀死小鼠,肉眼及显微镜观察,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出血、坏死等)。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菊科苦苣菜属植物苦苣菜。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根圆锥状,垂直直伸,有多数纤维状的须根。茎直立,单生,高40-150cm,有纵条棱或条纹,不分枝或上部有短的伞房花序状或总状花序式分枝,全部茎枝光滑无毛,或上部花序分枝及花序梗被头状具柄的腺毛。基生叶羽状深裂,全形长椭圆形或倒披针形,或大头羽状深裂,全形倒披针形,或基生叶不裂,椭圆形、椭圆状戟形、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或圆形,全部基生叶基部渐狭成长或短翼柄;中下部茎叶羽状深裂或大头状羽状深裂,全形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3-12cm,宽2-7cm,基部急狭成翼柄,翼狭窄或宽大,向柄基且逐渐加宽,柄基圆耳状抱茎,顶裂片与侧裂片等大或较大或大,宽三角形、戟状宽三角形、卵状心形,侧生裂片1-5对,椭圆形,常下弯,全部裂片顶端急尖或渐尖,下部茎叶或接花序分枝下方的叶与中下部茎叶同型并等样分裂或不分裂而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且顶端长渐尖,下部宽大,基部半抱茎;全部叶或裂片边缘及抱茎小耳边缘有大小不等的急尖锯齿或大锯齿或上部及接花序分枝处的叶,边缘大部全缘或上半部边缘全缘,顶端急尖或渐尖,两面光滑毛,质地薄。头状花序少数在茎枝顶端排紧密的伞房花序或总状花序或单生茎枝顶端。总苞宽钟状,长1.5cm,宽1cm;总苞片3-4层,覆瓦状排列,向内层渐长;外层长披针形或长三角形,长3-7mm,宽1-3mm,中内层长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11mm,宽1-2mm;全部总苞片顶端长急尖,外面无毛或外层或中内层上部沿中脉有少数头状具柄的腺毛。舌状小花多数,黄色。瘦果褐色,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倒披针形,长3mm,宽不足1mm,压扁,每面各有3条细脉,肋间有横皱纹,顶端狭,无喙,冠毛白色,长7mm,单毛状,彼此纠缠。花果期5-12月。
分布区域
分布辽宁(锦州)、河北(内丘、张家口、阜平、邢台、琢鹿)、山西(太原、霍县、五台、浑源、交城、五寨)、陕西(西安、周至、榆林、眉县)、甘肃(天水、文县、榆中)、青海(柴达木)、新疆(乌鲁木齐、吐鲁、昭苏、塔城、新源)、山东(青岛)、江苏(盐城、南通)、安徽(舒城、休宁)、浙江(杭州、淳安)、江西(南昌、上犹)、福建(沙县)、台湾(台南)、河南(卢氏、桐柏、嵩县)、湖北(宜昌、宜恩)、湖南(雪峰山)、广西(临桂)、四川(汶川、南川、美姑、万源、乾宁、城口、峨眉)、云南(德钦、维西、大理)、贵州(罗甸)、西藏(察隅、波密、米林、隆子、林芝、拉萨)。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或山谷林缘、林下或平地田间、空旷处或近水处,海拔170-3200m。几遍全球分布。
繁殖方式
种子繁育。
栽培技术
埋于土壤中的苦苣菜种子,春、夏、秋三季均可发芽出苗,其物候期进程一般为3-4月份出苗,6-7月开花,7一8月成熟,生育期为120天。秋季萌出的苗一般难以绿色体越冬,呈现一年生性状。它一般喜生于耕地、田边、路旁、堆肥场、居民点周围的隙地、果园、疏林下及各种弃耕地或撂荒地上。常成片生长,形成单优种小群聚。种植种植苦苣菜栽培季节主要为春、秋两季。春播应尽可能提早,可延长其营养生长期和采收期。可利用温床育苗,当有7-9片叶时定植,株距20cm,行距30cm。露地播种可行直播,但需间苗以利植株生长。秋播可分早秋播和晚秋播。早秋播种,于当年冬季收获;晚秋播种,于翌年3-4月收获。但是,在冬季寒冷地区越冬栽培时,应定植在阳畦、大棚等保护设施中。苦苣菜的种子小而轻(千粒重0.8-1.2g)顶上力弱。因此,土地理整平耙匀。有翻耕前,应施足底肥,仅墒商好,以保证出苗整齐,苗全、苗壮。田间管理在生长期间要注意浇水、追肥和中耕除草。生长前期需浇水2-3次,通常春多秋少。并根据土壤板结状况,结合浇水进行中耕松土。到生长盛期,结合浇水施速效性氮肥,以促进叶片生长,使其增大增厚,提高产量和质量。为了减轻苦味,并使其品质柔嫩,可实行软化栽培。凡能使叶片不见光线并保持适度干燥的措施,均可达到软化的目的,例如将植株移植到地窖、覆盖草帘等。留种苦苣菜留种多在秋季播种,防寒过冬,到春季带土移植于采种田,或就地间苗后留种。通常株行距均为30cm。在6月前后抽薹开花,可达到结实饱满的目的。苦苣菜的种子小而轻(千粒重0.8-1.2g)顶上力弱。因此,土地理整平耙匀。有翻耕前,应施足底肥,仅墒商好,以保证出苗整齐,苗全、苗壮。在北方地区,以春播为宜;在南方地区,春、秋季播种均可。但为了利用冬闲田,以解决冬、春青绿饲草不足,则以秋播为好;在中热带以南地区,四季均可播种。播种方法以条播为好,亦可撒播或穴播。因为某部分枝较少,应适当加大播种量,一般播量为11.25-15kg/ha,行距20-30cm,播深2-3cm。在保墒不良的地区,播种后应及时填压。凡春播者一定要加强灭杂工作;秋季播种,杂草少,苗期一般不用除杂,来年春季返青后,杂草大量滋生,除杂两遍即可。春播草地以利用3-4茬为好;秋播者以利用5-6茬为宜。秋播者冬季可刈割1-2次,返青后可刈割3-4次。若叶丛期利用,必须在根系发育良好、形成大叶丛后方可。留茬高度为1-2cm;抽茎后刈割,留茬不应低于3cm;晒制干草或用作青贮原料,以花蕾期刈割较好。每次刈割后,最好能适量追施化肥。采种应在植株顶端果实的冠毛露出时为宜。种子的寿命较短,一般为二年,隔年的种子发芽率将大大降低,以当年的种子发芽率最高。苦苣菜病虫害较少,有时有蚜虫危害,如发生,可用40%的乐果乳剂稀释1000-2000溶液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