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樨

草木樨,中药名。为豆科草木椰属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的全草。具有芳香化浊,截疟的功效。主治暑湿胸闷,口臭,头胀,头痛,疟疾,痢疾。
别名 铁扫把、省头草、辟汗草、野苜蓿
药味 味辛
药性
归经 味辛,性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芳香化浊,截疟。
主治

暑湿胸闷,口臭,头胀,头痛,疟疾,痢疾。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 草木樨
草木樨
拼音注音
Cǎo Mù Xī
别名

铁扫把、省头草、辟汗草、野苜蓿

来源

豆科草木樨属植物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 Ledeb.,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性味

辛,平。

功能主治

芳香化浊,截疟。用于暑湿胸闷,口臭,头胀,头痛,疟疾,痢疾。

用法用量

1.5~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草木樨

功效作用

功能

芳香化浊,截疟。

主治

暑湿胸闷,口臭,头胀,头痛,疟疾,痢疾。

用法用量
用量4.5-9g。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及香豆精。

药理作用

草木樨水煎液软膏对大鼠后肢急性梗阻性淋巴水肿有明显消退作用,对皮肤血管有扩张作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疟疾:草木樨30g,水煎,在疟疾发作前4小时服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采收,洗净,切碎晒干。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豆科草木椰属植物草木樨。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60-90cm。茎直立,多分枝,无毛。三出复叶互生,有长柄,柄长1-2cm;托叶条形,长约5mm;小叶条状长圆形至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2cm,宽0.3-0.6cm,先端浑圆,基部楔形,边缘有不规则尖齿,叶脉直伸至边缘齿处,两面均疏被细毛,小叶柄甚短。夏季叶腋抽出很长的总状花序,可达20cm,上有小花多数,花梗短;花萼钟状;蝶形花冠黄色,旗瓣长椭圆形,较翼瓣为长。荚果倒卵形,甚小,下垂,长约3mm,棕色,仅1节荚,先端有短喙,无毛,有网纹。种子1粒,卵状椭圆形,棕色。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江苏、江西、台湾、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生长环境
生于山沟、河岸或田野潮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