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胆结石

牦牛胆结石,中药材名。本品为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grunniens(L.)[BosgrunniensL.],以胆结石入药。功能主治为:治惊痫癫狂。
别名 -
药味 -
药性 -
归经 -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治惊痫癫狂。
主治 治惊痫癫狂。
牦牛胆结石
  • 牦牛胆结石
牦牛胆结石
拼音注音
Máo Niú Dǎn Jié Shí
来源

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L.)[Bos grunniens L.],以胆结石入药。

生境分布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

功能主治

治惊痫癫狂。

用法用量

1~2分,作散剂。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牦牛胆结石

功效作用

主治
治惊痫癫狂。
用法用量
1~2分,作散剂。

动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牦牛头形稍狭长,脸面平直,鼻唇面小,耳相对小,颈下无垂肉,四肢粗壮,蹄大而宽圆,雌体有2对乳头。野牦牛头脸、上体和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致密,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被长毛,其长可达400毫米,尤其是颈部、胸部和腹部的毛,几乎下垂到地面,形成一个围帘,如同悬挂在身上的蓑衣一般,可以遮风挡雨,更适于爬冰卧雪,尾部长毛形成簇状,显得蓬松肥大,下垂到踵部,在牛类中十分特殊。野牦牛雌、雄个体均有角,角形相似。但雄体的角明显比雌性的角大而粗壮。有14对肋骨,较其他牛类多一对;额下没有肉垂,肩部中央有凸起的隆肉,四肢短矮,腹部宽大;头上的角为圆锥形,表面光滑,先向头的两侧伸出,然后向上、向后弯曲,角尖略向后弯曲,如同月牙一般。角的长度通常为40~50厘米,最长的角将近1米,两角之间的距离较宽。毛色绝大多数呈通体褐黑色,仅吻周、嘴唇、脸面及脊背一带显霜状的灰白色,老年雄体的脊背往往有微红色。尾色纯黑,也有个别褐色的个体。雌雄有角,通体呈褐黑色。
分布区域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