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菅Themeda gantea Hack.var.villos(Poir.)Keng的根茎。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湿,利小便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风湿麻木,淋病,水肿。
别名 茹根,茅根,兰根,地菅,兼杜,地筋
药味
药性
归经 膀胱经,胃经,肺经
分类 止血药
产地 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
功能 解表散寒,祛风湿,利小便。
主治

风寒感冒,风湿麻木,淋病,水肿。

菅
  • 菅
  • 菅
  • 菅
  • 菅
  • 菅
  • 菅
  • 菅
  • 菅
  • 菅
菅
拼音注音
Jiān
别名

蚂蚱草、接骨草、大响铃草

来源

禾本科Thcmeda gigantea var. villosa (Poir.)Keng [T. villosa (Poir.)A. Camus],以入药。

生境分布

华中、华南、西南。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散寒解表,接骨,利水。主治风寒感冒,风湿麻木,骨折,水肿。

用法用量

1两。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菅

功效作用

功能
解表散寒,祛风湿,利小便。
主治

风寒感冒,风湿麻木,淋病,水肿。

用法用量

用量30g。

化学成分

含水分,灰分,蛋白质,脂类,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

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散寒解表,接骨。”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1、治风湿痹证关节疼痛:菅草根30g,大血藤、小血藤、观音柴各15g,泡酒服。

2、治风寒感冒:菅草30g,铁筷子15g,水煎服。

3、解河豚毒,昏迷痰涌:菅草根、生蟛蜞各15g,捣烂取汁服。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禾本科植物菅。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高达3m。根头、须根粗壮。叶鞘无毛;叶舌钝圆,先端微凹,具小纤毛;叶片线形。伪圆锥花序大型;总状花序有两性小穗2-3个,无芒或有长达6mm的直芒,基盘具棕色柔毛;第一颖革质,密生棕色柔毛,第二颖与第一颖同质同长,背部被棕色柔毛。花、果期8-11月。
分布区域
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各地。
生长环境
生长于山坡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