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子

芦子,中药材名。本品为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芦子藤PiperpaepuloidesRoxb.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功能主治为:温中散寒,活络止痛,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咳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胃痛,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牙痛,毒蛇咬伤,外伤出血,烫火伤,乳腺炎等。
别名 九节风[云南]、芦子藤、芦子疙瘩、细麻药。
药味 微辛
药性
归经 微辛,温。
分类 -
产地 -
功能 温中散寒,活络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感冒,咳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胃痛,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牙痛,毒蛇咬伤,外伤出血,烫火伤,乳腺炎等。
芦子
  • 芦子
  • 芦子
  • 芦子
  • 芦子
  • 芦子
芦子
别名

九节风[云南]、芦子藤、芦子疙瘩、细麻药

来源

胡椒科胡椒属植物芦子藤Piper paepuloides Roxb.以全株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

性味

微辛,温。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活络止痛,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咳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胃痛,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牙痛,毒蛇咬伤,外伤出血,烫火伤,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芦子

功效作用

功能
温中散寒,活络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
用于感冒,咳喘,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胃痛,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牙痛,毒蛇咬伤,外伤出血,烫火伤,乳腺炎等。
用法用量
2~3钱,水煎服。外用鲜品捣烂敷患处。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攀援藤本。全体生不显著的短毛。单叶互生或对生,叶片卵圆形,长10~15厘米,宽4~9厘米,全缘或浅波状,基部歪斜,不对称。花小,为稠密细圆柱状的穗状花序。小浆果,不开裂,排列成稠密圆柱状的穗状体。
分布区域
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亚热带山野疏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