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七

膀胱七,中药材名。本品为兰科火烧兰属植物小花火烧兰Epipactishelleborine(L.)Crantz[E.tanguticaMaxim.,E.yunnanensisSchlecht.],以根入药。夏季采挖,洗净晒干。功能主治为:理气行血。用于跌打损伤。
别名 小花火烧兰、野竹兰。
药味 甘、淡
药性
归经 甘、淡,平。
分类 -
产地 -
功能 理气行血。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
膀胱七
  • 膀胱七
  • 膀胱七
膀胱七
拼音注音
Pánɡ Guānɡ Qī
别名

小花火烧兰、野竹兰

来源

兰科火烧兰属植物小花火烧兰Epipactis helleborine (L.)Crantz [E. tangutica Maxim.,E. yunnanensis Schlecht.],以入药。夏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

甘、淡,平。

功能主治

理气行血。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2~3钱。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膀胱七

功效作用

功能
理气行血。
主治
用于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2~3钱。

植物学信息

形态特征
陆生兰,高20-65厘米。根状茎短,具细而长的根。茎直立,上部具短柔毛,下部有3-4枚鞘。叶2-5(-7)枚,互生,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总状花序具3-45朵花,花序轴被短柔毛;花苞片叶状,卵形至披针形,常下部的比花长,上部较短;花绿色至淡紫色,下垂,稍开放;中萼片卵状披针形、舟状,长8-10毫米,渐尖;侧萼片和中萼片相似,但稍斜歪;花瓣较小,卵披针形;唇瓣长6-8毫米,后部杯状,半球形;前部三角形、卵形至心形,长3-4毫米,顶端?、急尖至渐尖,常在近基部处有2枚平滑或稍皱缩的突起;合蕊柱连花药长3-4毫米;子房倒卵形,长1-1.5厘米,无毛。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亚、欧两洲亚热带和温、寒带地区广布。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700-3300米的林下或草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