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背天葵
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天葵秋海棠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以块茎和全草入药。夏秋采,洗净晒干。
甘、淡,凉。
清热凉血,止咳化痰,散瘀消肿。用于中暑发烧,肺热咳嗽,咯血,淋巴结结核,血瘀腹痛;外用治扭挫伤,骨折,烧烫伤。
2~3钱。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散血子
种苗繁育
种子育苗
紫背天葵利用保护地栽培,一般春季开花,6~7月可结实,8~9月及2~3月可播种育苗,播种后10余天可萌芽,真叶5~6片时定植大田。幼苗成株后,可作无病毒母株无性繁殖用。
扦插
一般大面积生产所需种苗,应在生长季节采枝直接扦插。其方法是:整好宽1米的干净苗床,每隔10厘米开浅沟一条,再将灰肥填进沟内;从健壮无花叶病毒的植株上剪取长8~10厘米的枝条,留2~3片叶,去掉下部叶片;按株距6厘米插入枝条,深度达2/3,并压实,再浇足水;用遮阳网覆盖,经过6~7天新根新芽形成,撤去遮阳网,并施薄肥1次,在苗高10厘米以上即可定植。
繁殖
扦插法
紫背天葵节部易生不定根,插条易成活且生长迅速,此法操作容易,繁殖快且利于提早收获。春秋两季均可扦插,春季扦插产量略高于秋季。插条最好是一年生枝条,其生根发芽比两年生的老枝条快。生产上宜选择健壮无花叶病的植株,在其上剪取长8cm的一年生顶芽,每段带3~5节叶片,摘去插条基部的1~2片叶,即可扦插。也可用浓度为150~300mg/L的萘乙酸浸渍2~8h,可明显地提高生根率、根长和根量。扦插深度为插条长度的1/2~2/3,苗床土宜用细河沙土加一半碎草炭或蛭石,掺均匀,不宜加肥料。扦插后浇透水,用薄膜覆盖,保温保湿,夏秋季加盖遮阳网。8~10天成活,幼苗成活后,根据外界气温进行定植。徐淮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即可带土定植,密度视地力而定,肥沃土密度可小些,一般行株距为30cm×(25~30)cm,定植1.05万~1.20万株/hm2。
种子繁殖和茎尖组织培养
紫背天葵长期无性繁殖易感染病毒病,影响产量和品质。种子繁殖育出的幼苗能够克服扦插繁殖植株逐年退化的缺点。徐淮地区一般在春秋两季播种育苗,5~6叶时定植,成株后可作无病毒母株无性繁殖用。利用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生产脱毒苗也是对植株进行更新复壮的好方法。此种方法要求具备组织培养室及相配套的设备、技术才能进行。
定植
大面积栽培紫背天葵,应选择排灌方便、土壤富含有机质的地块。平原采用高畦栽培方式,畦宽1.2米(连沟),667平方米(1亩)沟施腐熟厩肥1000公斤和氮、磷、钾肥各30~50公斤作基肥。3月下旬定植,种植密度视地力而定,肥沃土可种稀疏些,一般每畦栽2行,每穴栽2~3株,穴距40~30厘米,667平方米用苗约4000株,栽后及时浇足水分。
田间管理
在植株封垄前,要及时松土除草。紫背天葵为多年生植物,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迅速,产量高,所需肥料也较多。要想获得高产优质,采收季节应667平方米增施腐熟厩肥1000公,培客土。在生长旺季,每隔15天追肥1次,667平方米用人粪尿750~1000公斤、复合肥30公斤。灌溉原则是:“见干见湿”,无雨天每隔7~10天灌一次“饱水”;干旱季节,每周还要施薄肥水1次,保持土壤湿润。
紫背天葵在浙江南部地区地下部分能安全过冬,周年生产宜采用保护地栽培。如在庭院或阳台进行容器栽培,平时可放在强光下,使植株健壮生长;夏季则放在略有遮阳的地方,以免阳光过强,使叶片提早老化。
农业防治
采用高畦栽培、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大棚栽培要特别注意通风降湿等。
药剂防治
对根腐病可选用69%安克锰锌8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灌根或喷雾,每6~8天喷1次,喷雾时要兼顾地面。对叶斑病、炭疽病、菌核病可选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50%大生500倍液等,于发病初期喷洒,共喷2~3次。对斜纹夜蛾,可用52.25%农地乐1000倍液或44%速凯乳油1500倍液等。干旱季节易发生蚜虫及潜叶蝇危害,要及时防治,以免传播病毒病,一般使用10%一遍净2000倍液及50%潜克(灭蝇胺)5000倍液喷雾或及时采收,均能减轻或避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