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心病主要指先天性心脏病,为与身具来的心脏病,虽然先兆信号早已频频发出,但由于患儿已经适应了,因此往往延误了最佳手术时期,导致心脏因长期超负荷而日渐失于代偿……
胎心病主要指先天性心脏病,属先天畸形病之一,本病由于胚胎发育缺陷和停育所致。儿童发病率较高,居心脏病第六位。引起原因据言与母体妊期感染病毒,尤其是风疹病毒有关。此外,与遗传、环境、地理等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先心病分为无分流型先心病及有分流型先心病两大类,无分流型先心病包括单纯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口狭窄、原发性肺动脉扩张、右位心等。有分流型先心病指向右分流先心病及向左分流先心病。前者包括心房间隔缺损、单心房、室间隔缺损、左心室、左心房沟通、单心室、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等。向左分流先心病有法乐氏四联症(肺动脉口狭窄、心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右位、右心室肥大)、完全性和其他类型大血管错位。法乐氏三联症等。
由于先心病有的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有的较轻,因此难以即时发现而使心脏未能得以保护,待典型症状出现时,已接近失代偿期了,故早期先兆的发现,对于先心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先心病分属于中医怔忡、心悸之列,儿科则包括于五迟、胎怯的范围。胎心病的先兆表现于婴幼儿时期即可见到,因此儿科是胎心病先兆观察的重要部门,中医儿科对先心病的早期表现,已有不少记载。如《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曰:“胎怯……生下面色无精光”,“心病多哭叫惊悸”,(同上·五脏病)“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虚则卧而悸动不安”。《幼幼集成·胎病论》亦曰:“禀心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色,面无光彩”。又如《婴童类萃》曰:“惊搐啼叫属心经”。《幼幼新书·卷三·得病之源第七》亦曰:“浑身皆壮热肢体不能任,怕冷增重覆,腮红面似金,口干常鼻燥,渐次病根深,只因惊仆得,此病本从心”。等,记载了先心病患者,其先兆症出现较早,在婴幼儿期即可出现,如见面无精光,发育迟缓,身体羸瘦,面白腮红,夜啼烦扰,咽乳发呛,心胸发凉,则常为先心病的信号,应进一步进行心脏听诊和X线确诊。成年人如常出现晕厥、紫绀、下蹲动作,应警惕先心病的可能。总之,先心病的先兆表现虽然比较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循,具体分述如下:
1.心悸、气急大多数先心病皆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急先兆,在劳累、生病、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但其程度仍然以分型不同而异,如无分流型不严重者,可以无症兆,如右位心可终身无症状,面向左分流型则心悸,气急出现的早而且较重,向右分流型则出现较晚且较轻。
2.杵状指杵状指为先心病的常见征兆之一,提示缺氧已较为严重。
3.颈动脉搏动及虚里(心尖搏动)搏动应衣大多数先心病人由于心脏负荷重,心脏病理代偿性肥大,因此常有颈动脉及心尖搏动较强烈征象,并且出现的比较早。
4.下蹲动作常见于向左分流的紫绀型先心病,由于全身缺氧所致。
先心病凶兆
1.咯血为先心病向右分流导致肺充血的较重征象。咯血,尤其是咯泡沫血痰,伴喘促、心悸,为左心衰竭肺水肿的严重信号。
2.水肿伴紫绀、心悸、肝肿大,为先心病右心衰竭的凶讯,提示心脏已失代偿。
3.发热伴寒战、心悸、乏力、心前区不适,为先心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凶兆。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脏素质较差,因此极易继发感染。如上述症状逐渐出现,并伴贫血、脾肿大、杵状指、皮肤瘀点等,要考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尤须注意,如栓子脱落易导致内脏(脑、肺、肾)等栓塞而出现危症。
早期治疗先心病出现先兆的早期治疗,非手术指征患者,应以益气养心,佐以化瘀为治,一般以生脉饮: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酌加丹参、赤芍、桃仁。肢冷、恶寒偏阳虚者,可酌加附子、桂枝。瘀象较为严重,胸痛、舌有瘀块,体质较好者可酌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并酌加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