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因子(factor B,Bf)替代激活途径中的重要成分,由Blum于1959年首先发现。B因子为由7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糖蛋白(糖含量约7%),分子量93kDa。由于这些氨基酸的迂回折叠形成三个大小相近似的球形区。其中1个为Ba,其余两个呈哑铃状为Bb。Bb中靠近N端的一个球形区可同C3b结合,另一个球形区可能是催化区(图5-12)。在Mg2+存在的情况下,B因子可与C3b结合形成C3bB,被血清中的D因子裂解为分子量为33kDa的Ba和63kDa的Bb两个片段。后者3再与C3b结合形成替代途径的C3转化酶(c3bBb)和C5转化酶(C3bnBb)。两种酶中的Bb均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是裂解C3和C5的活性部位,但C 3bBb和C 3bnBb均不稳定,易衰变失去活性。

膜攻击复合体(MAC)的结构(模式图)

图5-11 膜攻击复合体(MAC)的结构(模式图)

B因子的结构(模式图)

图5-12 B因子的结构(模式图)

注Ⅰ、Ⅱ、Ⅲ为3个SCR

近年研究发现,B因子的两个裂解片段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其中Bb能促进经金黄色葡萄球菌Cowan I株(SAC)刺激活化的B细胞增殖,而Ba则对B细胞生长因子(BCGF)诱导的进入活化状态的B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关系。B因子和C2均属于补体超家族的成员,二者的编码基因紧密连锁。编码B因子的基因定位于人的第6号染色体短臂21区,基因长度6kb,含18个外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