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肾脉,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趁足心,至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又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到肾,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次注手厥阴心包络经。每日酉时,周身气血俱注于肾。足少阴肾经,多气而少血。)

少阴者,阳气初转,阴气乍生之谓。太阳寒水司气,独归于肾,故肾为阳初转、阴乍生之少阴,盖以肾之气,主蛰伏,主归藏,天地敛藏之气,必归于此,是以肾得主寒水也,是以为先天根柢与心火相对待也。然肾虽主寒水,而与心火南北对待,而先天有真火亦涵于此,是火也,乃命门真阳之火,安身立命之主,即坎中一画乾阳,以运化生长收藏之原也。是肾固以寒为位,以水为体,以火为本,故其坚滑者,水之体也,其流行者,火之本也,所以诸脏各一,独肾有水火两具,而命门真火,与蛰藏真水两相并见。然坎中一阳,要即藏于两阴之中,故命门之火,亦即涵于真水之内,初非火是火,水是水,截分为二者,殆如天地之阴阳动静然,静极而动,阳生阴中,遂能升阴精以上奉心主,此升坎填离,水火既济,皆先天之神妙,不可思议者也。先辈云:肾之脏,水犹海,火犹龙,水暖则龙潜,水寒则龙起,是肾火炎炽为患,皆由肾水虚寒。而肾既虚寒,益为脾土所克,其病自日生矣。此言水火不能相济,因为致病之由也,而不但已也。肾家本有水火两病,火病者,龙火腾炽,上烁为害也,其证有口热咽干,烦心,心如悬,喝喝而喘,面如漆柴,咳唾有血等类;水病者,寒湿之淫,所胜为灾也,其证有跗肿骨痛阴痹,时眩清厥,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头项痛,饥不欲食,寒气自伤,意不乐等类,是则肾之病有可指数者。虽然,水由地中行,克水者固为土,而为水所藏者,亦即土也。试观江湖河海,未有不载于土上,行于土中者,故其水得土之冲气,而足为蛟龙之所潜藏。若涧壑之水,非不清澈,要皆寒冷沁骨,故虽鱼虾之细,亦不能养,明乎此,亦可知肾之蛰藏,必藉土封之力,《内经》所以谓肾合精,其主脾,不曰克而反曰主也。罗淡生亦云:水藏土中,此前人补肾用六味,当知其入茯苓、山药之妙是已。但脾药甚多,而必用此二味者,实因补水故补土,水本湿土,又易生湿,故必须此二味,能渗土中之湿,则土既无湿淫之患。而水之藏土中者,亦自若其性,而不至湿与湿并,多溃溢之病矣,此六味不用其他脾药,而必用茯苓、山药者,其旨更自深微不可不知也。况乎先哲之言曰:肾家水不足,勿扑其火,须滋阴之真源以配火;肾家火不足,勿伤其水,须益火之源以配水。果能知其所以然以治瘳之,肾家水火两病,吾知免矣。

〔脉法〕 《脉经》曰:男子脉,微弱而涩,为无子,肾经不足,精气清冷也。《脉诀》曰:遗精白浊,当验于尺,结芤动紧,二证之的。又曰: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脉涩号伤精。

〔两肾同归一腑〕 《入门》曰:小便清利,脉沉迟,是冷气归肾;小便赤涩,脉沉数,是热气归命门。是肾与命门脉同者,谓其所受之病,同归于膀胱一腑也。

〔肾病证治〕 《灵枢》曰: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又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内经》曰: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注云:出白,溲出白液也。又曰:肾热者,色黑而齿枯。又曰:大骨枯,大肉陷,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见(肾脏也),期一岁死。又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又曰:肾病禁㶼,热食,温炙衣。《难经》曰: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于肾。又曰:外证善恐,数欠,面黑;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少腹急痛,泄痢下重,足胫寒而逆。

〔肾气间甚〕 《内经》曰: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肾绝候〕 《灵枢》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脉经》曰: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如流水。一云:人中平,十日死。仲景曰:溲便遗矢,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者,此为命门绝也。

〔肾气滞涩保养法〕 《保生秘要》曰:凡人气旺,则血荣而润泽;气绝,则血枯而灭形。故气虚弱,则滞涩而成病。如涩于肾,诸寒收引,皆属肾水气弱,或作腰疼,水枯瞳人昏暗,两耳难察律音。冬月水旺,宜吐纳按节,吹气调和,会意掌心。所忌须避寒冷,最宜早卧迟升。大抵冬月敛藏气闭,至阴已极,宜节欲,养一阳之初生。盖阴阳交精,子南合璧,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摇,守此则保寿无疆。

肾之积曰奔豚,发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脉沉而滑(宜奔豚丸、增损五积丸),皆由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治法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

〔脉法〕 《脉诀》曰:五积属阴,沉伏附骨,肝弦心芤,肾沉急滑,脾实且长,肺浮喘卒。《医鉴》曰:腹中有积,脉忌虚弱。《纲目》曰:内有积不见脉,难治;见一脉相应,为易治。

〔肾积证治〕 《永类钤方》曰:经云:治积聚,有化积、消积、挨积、磨积,而无下积之说,盖不可直便取下,以伤胃气也。《得效》曰:治肾积,有奔豚丸,又有奔豚汤。

肾痈  肾气衰败病也。其发处正与内肾相对。大抵突起皮赤者易安,陷入皮黑者难愈(宜加减八味元、加味十奇散、十六味流气饮,托里散加山栀、黄芩、杏仁、连翘),盖不可视为轻证也。而肾痈之外,又有肾俞发,亦为肾脏虚证。其疮起于脊骨十四椎肾俞穴,及肾俞下之腰俞穴,此两处,皆属至虚地位,不拘痈疽,但发此两处者,皆宜防毒气内攻,急当补益内气令实,方可开破,以内气实,则毒气不能内攻,且易得溃,此皆治于未成之前者也。若已成溃破,犹宜峻补(已未成补药俱宜参、芪、归、术),勿使淹滞,久不收口,至成漏管,此则治于已成之后者也。大约补益之药,以补肾为主,补脾次之,补气、补血又次之。而尤不可犯者,是房欲,若犯,必至不救,男女皆然。又有一证名土龙疽,亦发肾俞及胃俞两处。其发也,必寒热大作十数日,大汗展颈,身热如火。陈文治云:九日可刺,脓青黑者死,血脓者不死,失而不刺,其上下亦黑,二十日死,亦言其证之重且急,医者所当详察而理之也(宜消毒散,防风通圣散去大黄、麻黄、芒硝)。

〔肾痈等证治〕 《灵枢》曰:京门(穴名  隐隐而痛者,肾疽。上肉微起者,肾痈也。《内经》曰:肾痈胠下至小腹满。《入门》曰:五脏痈疽,俱宜十六味流气饮、仙方活命饮。肾俞发,宜千金内消散、仙传化毒汤、连翘败毒散。

【治肾病诸药要品及方六】

肾无实,故无泻法,因不列肾实之药。

肾虚宜滋阴除热生精补血

地黄  杞子  牛膝  人乳  胡麻  杜仲  天冬  麦冬  肉苁蓉黄柏  知母  五味子  川断  山药  丹皮  柏子仁  山萸  车前  龟甲  青蒿  童便  干漆  沙苑蒺藜  朱砂  磁石  莲须  甘草  砂仁  龙骨  金石斛  鱼鳔  莲肉  牡蛎  远志  韭子  薤白  菟丝子  阿胶  茅根  戎盐  蒲黄  茯苓  萆薢  地骨皮  苡仁  桃仁  红花  白胶  桑椹  鹿茸  胡黄连  侧柏  枣仁  苏子  降香  通草  益智仁  覆盆子  人参  沉香  郁金  陈皮  木香  黄芪  鹿角霜  橘核  巴戟  仙茅  白术  紫河车  雀卵  鹿角胶  木瓜  茴香  附子  肉桂  蚕蛾  肉蔻  川楝子  补骨脂  蛇床子  狗阴jing  桑螵蛸  金樱子  荔枝核

六味地黄丸 〈肾水不足阴虚〉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此方如血虚阴衰,熟地黄为君;滑精,山萸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涩,泽泻为君;心气不足丹皮为君;皮肤干涩,淮山药为君。按此《纲目》所载法也,可知此方之妙,四通八达,随用皆宜,固不必拘于地八、山山四、丹苓泽泻三之说,以为止宜于血虚阴衰之人矣。

补肾丸 〈又〉

酒龟板(四两)  酒黄柏  酒知母(各三两)  干姜(一两)

粥丸,空心盐汤下。

滋阴降火汤 〈肾水不足阴虚火动〉

白芍(钱三分)  当归(钱二分)  熟地  白术  天冬  麦冬(各一钱)  生地(八分)  陈皮(七分)  蜜知母  蜜黄柏  炙甘草(各五分)  姜(三)  枣(二)

八味丸 〈命门火不足阳痿〉

即六味丸加肉桂、附子各一两。再加车前子,名金匮肾气丸。

加减八味丸 〈水火兼补〉

熟地(二两)  山药  山萸(各一两)  酒蒸泽泻  丹皮  茯苓(各八钱)  五味子(一两半)  肉桂(五钱)

蜜丸,五更未言语时,酒或盐汤下,晚间空腹再服。

温肾散 〈肾命虚寒腰脊重痛〉

熟地(钱半)  肉苁蓉  牛膝  巴戟  麦冬  五味子  炙甘草(各八分)  茯神  干姜  杜仲(各五分)

煎服,为末酒下二钱亦可。

【附载:仲景大法及分别标本方药】

有余为寒(气,天雄、附子、山萸、补骨脂、阳起石;血,熟地、肉桂、巴戟、肉苁蓉)

不足为热(气,山药、远志、五味子;血,牡蛎、生地、蛤粉)

肾温则实(猪苓  车前  泽泻  滑石)

肾虚则寒动于中(肉苁蓉  补骨脂)

盛则寒(附子  肉桂)

虚则燥(天冬  当归  益智仁  生地  砂仁)

咽痛(咽物无妨不肿为寒,炙甘草汤、半夏干桔汤、肉桂、苦酒;咽物有妨肿痹为热,紫河车散、矾石散、尤重者速下之,下迟即咽闭也。《内经》曰:喉气通于天,咽气通于地,伤于风上先受之,伤于湿下先受之也)

消渴(益火之源使溺有余,乌附;壮水之主使渴不想饮,蛤蚧)

消中(调中,人参、五味子、茯苓、枸杞子)

消肾(益火消阴,八味丸加五味子;壮水制阳八味丸加五味子、地黄)

干(寒,人参、菖蒲、茯苓、朱砂;热,山萸、芡实、苁蓉、补骨脂)

精滑(黄连、远志、牡蛎、益智仁、黄柏、地黄、蛤粉、缩砂仁)

涩脉(男子失血亡精,女子半产漏下。因寒天麻,因热远志)

命门(有余,生地、朱砂、黄柏、知母、寒水石;不足,天雄、附子、肉桂、川乌、硫黄、阳起石。实,车前子、天冬、元参、黄柏、知母、麦冬、生地黄、丹皮、木通、泽泻、甘草、黄芩、白茯苓、牛膝、童便;虚,紫河车、人参、鹿茸、白胶、杞子、苁蓉、菟丝子、巴戟、五味、山萸、附子、仙茅、覆盆子、蚕蛾、雀卵、山药、莲肉、肉蔻、阳起石、砂仁、木香、吴萸、故纸、肉桂、蛇床子、狗阴jing、白马阴jing)

阴囊湿痒(黄芪、羌活、白蒺藜、白附子,共为末,汤酒任调,空心服,即将四味加吴萸、盘龙子煎汤洗)。

一法,郁则折之,谓抑之制其冲逆也;过者折之,则以其畏也(过,太过也,太过者,以其味泻之,以咸泻肾,酸泻肝,辛泻肺,苦泻心,甘泻脾,泻故畏,谓泻为畏也)。

标(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细辛味辛温热以润肉,寒主头痛脑痛,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汗不出,血不行,所以主足少阴连及足厥阴也)

标之本(猪苓汤)

本(寒,四逆汤;热,大承气汤。厚朴、枳实,虽治大实大满,本治伤寒头痛,大风在皮,与大黄、芒硝同用,白膏而下无所通,与酒浸大黄同为佐使,仲景之法,可谓极矣)

本之标(白虎汤  姜附汤  通脉四逆汤)

本之本(承气汤  抵当汤  抵当丸  桃仁承气汤)

【治奔豚方三】

奔豚丸 〈总治〉

厚朴(七钱)  黄连(五钱)  川楝子(三钱)  茯苓  泽泻  菖蒲(各二钱)  延胡索(一钱半)  全蝎  附子  独活(各一钱)  川乌  丁香  巴霜(各五分)  肉桂(二分)

蜜丸,盐汤下,服法照息贲丸。

奔豚汤 〈又〉

半夏(二钱)  川芎  当归(各钱半)  甘李根皮  干葛(各一钱)  黄芩  白芍  甘草(各七分)  姜(三)  枣(二)

增损五积丸 〈又〉

黄连  厚朴  川乌  干姜  人参  茯苓

增损法详息贲条。

【治肾痈方五】

加减八味丸 〈总治〉

加味十奇散 〈又〉

当归  肉桂  人参  黄芪  川芎  白芷  防风  桔梗  厚朴  甘草  乳香  没药(等分)

为末,酒服三钱,不饮酒,麦冬汤下。一名固垒元戎,即十宣散加乳香、没药也。

十六味流气饮 〈又〉

人参  当归  黄芪  桔梗  防风  木香  川芎  枳壳  白芍  白芷  肉桂  槟榔  厚朴  苏叶  乌药  甘草(各六分)

托里散 〈又〉

人参  黄芪(各二钱)  陈皮  白术  熟地  当归  茯苓  白芍(各钱半)  甘草(一钱)

此方治痈疽溃后,久未敛,以此补托。另有神效托里散,是治痈疽肿毒能托里排脓者,其方用黄芪、忍冬藤各三钱,当归二钱,甘草一钱,水酒煎服。

仙方活命饮 〈又〉

大黄(五钱)  金银花(三钱)  归尾  皂角刺  陈皮(各钱半)  乳香  贝母  花粉  白芷  甘草节  赤芍(各一钱)  防风(七分)  没药(五分)  穿山甲(三片,烧,另研)

好酒入瓦罐内,封口煎熟,随疮上下饮之,服后再饮酒二三杯,侧卧而睡,忌酸物锡器。如在背皂角刺为君,在腹白芷为君,在四肢金银花为君。

此方通治一切痈疽毒肿,未成者内消,已成者即溃,排脓、止痛、消毒之圣药也。

【治肾俞发方三】

《千金》内消散 〈总治〉

大黄(三钱)  金银花(二钱)  酒归尾(钱半)  木鳖子(去壳)  赤芍  白芷  乳香  没药  皂角刺  僵蚕  瓜蒌仁  花粉(各一钱)  甘草节(五分)  穿山甲(三片)  蛤粉(炒)

酒水煎服。此方通治一切痈疽,及肠痈、肚痈、便毒,初起即消,已肿即溃,血从大便中出也。此方与仙方活命饮略同。

仙传化毒汤 〈又〉

金银花  花粉(各钱二分)  甘草节  防风  黄芩  白芍  赤苓  贝母  连翘  白芷(各一钱)  半夏(七分)  乳香  没药(各五分)

酒水煎。

此方通治一切痈疽、发背、乳痈、无名肿毒,未成立消,已成立溃。

连翘败毒散 〈又〉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金银花  桔梗  川芎  赤苓  枳壳  连翘  薄荷  防风  荆芥  甘草(各七分)  姜(三片)

水煎。

此方治一切痈疽初发,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四五日前二三服,轻者自消。若不消,宜服仙方活命饮。

【治土龙疽方二】

消毒散 〈总治〉

皂角刺  金银花  防风  当归  瓜蒌实  甘草节  大黄(等分)

水酒煎,食前温服,仍提掣顶中发立效。

此方证发三四日者可消。

防风通圣散 〈又〉

赤芍  芒硝  滑石  川芎  大黄  桔梗  石膏  荆芥  麻黄(各四分半)  山栀  白术  连翘  当归  薄荷  甘草  防风  黄芩(各八分)

此方非表里俱实,大小便秘者,未可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