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五脏俱有病也。脾胃内舍心腹,肺心内舍胸膺两胁,肝内舍胠胁少腹,肾内舍少腹,腰脊大小肠冲任脉皆在少腹,此脏腑所舍之部位也。后世医者,都以腹分三部,大腹属太阴脾,脐腹属少阴肾,少腹属厥阴肝。窃按脏腑部位,膈下即为胃上口,曰贲门,胃下口曰幽门,传入小肠处,计胃长二尺六寸,则当脐正属胃之地分。又考十二经筋脉所到,心脾筋结脐,胃筋脉亦挟脐,至肾之筋脉从腰贯脊,并不及脐,则以大腹少腹属脾肝,犹未尽然,而以脐腹属肾,尤不可解。然则脐腹何属?属之胃而已。胃与脾表里,属胃仍属之脾而已。故《难经》曰:脐上痛,心证也。脐下痛,肾证也。脐右痛,肺证也。脐左痛,肝证也。脐之上下左右,《难经》既分属心肾肺肝,土居中央,则脐腹非属之脾与胃乎。脐腹者,当脐也,当脐痛而用肾药,大谬。盖以腹痛而分属五脏,犹厥心痛,五邪相乘,而病亦异也。冲任大小肠亦属腹,每部各有气血虚实,内伤外感,当细察之。更有五脏之疝,不于睾丸,止在腹痛者,亦宜察之。总之,腹痛之病,先分寒热虚实,再详虫血食痰,治法备矣。腹痛多寒,亦有因热者。寒痛脉必沉迟,或伏,痛绵绵无增减,得寒愈甚,得热稍缓(宜干姜、肉桂、吴萸、草蔻仁、木香、厚朴、陈皮、甘草、香附、麦酒炒白芍,方用厚朴温中汤、桂香散)。热痛脉必洪数,腹中常觉有热,时痛时止,痛处亦热,手不可近,口干舌燥,小便赤涩,肛门如烧,此为积热(宜白芍、黄连、山栀、甘草、滑石、木通,方用调胃承气汤下之,或四顺清凉饮)。辨虚实之法不一,而总以可按属虚,不可按属实为准。故有按之似痛,重按之却不痛,大便利者,为虚寒证(宜理中汤、桂香散)。其或按之痛甚,手不可近,大便坚者,为实热证(宜调胃承气汤)。今人但知诸痛属实,宜破结疏利,因用枳实、青皮、槟榔、大黄等,苟其得当,亦验。若遇虚寒,必更甚矣。故惟稔知壮实与初病,当下之。虚弱与久病,当和之。而治虚之法,又必分气血。痛时常觉虚豁,似饥非饥,呼吸无力,属气虚也(宜六君子汤加广木香)。若偎偎作痛,如细筋抽引不宁,又如芒刺牵引,属血虚也(宜四物汤加陈皮、木香)。以上寒热虚实之辨也。若食痛者,脉必弦,食得寒则滞,得热则行,宜用温散法,如干姜、苍术、白芷、川芎、香附、姜汁之类,不可妄用攻下峻利药,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自愈。或面黄腹痛,宿食不消,吞酸腹痛,痰滞伤食,法亦同之(宜丁香脾积丸,平胃散加草蔻、枳实、半夏)。痰痛者,脉必滑,小便必不利,饱则暂止,饿则又痛,宜导痰解郁法(宜二陈汤加香附、苍术、川芎、枳实、姜汁)。盖清痰能作痛,必胸腹有声(宜芎术散)。湿痰亦作痛,由阻塞气道之故(宜四合汤)。虫痛者,不吐不泻,心腹懊憹,往来上下,痛有休止,或腹中块起,按之不见,五更心嘈,牙关强硬,恶心,吐涎沫,或清水,腹热善渴,食厚味或饱则止,面色青,白赤不定,蛔虫攻咬,面必黄(宜杀虫丸)。验虫之法,以面上白斑唇红,能食心嘈,颜色不常,脸上有蟹爪路,是其候也,小儿虫痛证最多。死血痛者,脉必芤涩,痛有定处,或由负重努伤,或由跌扑损伤,或妇人由经来瘀闭,或由产后恶露未尽,皆成死血(宜消血饮、万灵散,或桃仁承气汤加当归、苏木、红花、童便、酒)。以上食痰虫血之辨也。他如脾血虚而痛,按之则止,宜益气补血(宜人参、炙草、圆眼、枣仁、麦冬、石斛、白芍、大枣)。中气虚而腹寒痛,宜补中益气(宜人参、黄芪、白术、沉香、五味子、益智仁)。阳气虚而络空,冷气乘之,当脐微痛,手按则止,不可破泄真气(宜茯苓、煨姜、白术、肉桂)。脾阳郁伤,每痛必周身寒栗,吐涎沫而痛止,宜升阳散郁(宜半夏、厚朴、苏梗、生姜、延胡索、草果、金铃子)。阴浊腑阳不通,脉沉微,腹痛,欲大便,宜以辛热通阳(宜生白术、吴萸、良姜、厚朴、半夏、川熟附、茯苓、小茴、益智仁、姜汁)。郁伤肝脾之络,致败血瘀留,遇劳役动怒,腹痛即发,宜辛通润血(宜桃仁、桂枝、韭白、穿山甲)。营分虚寒,当脐腹痛嗳气,遇冬必发,过饥动怒亦发,宜温通营分(宜肉桂、当归、炮姜、茯苓、炙草)。暑伤气分,长夏腹胀,食减,微痛,宜调脾疏肝(宜人参、广皮、白芍、茯苓、谷芽、益智仁)。阴毒腹痛厥逆,唇青卵缩,六脉欲绝,宜宣通阳气(宜鸽子屎一合,研冲热酒一盏,澄清顿服)。肾脏虚冷,气攻脐腹及两胁,痛不可忍,宜祛散冷结(宜定痛丸)。腹内热毒绞结作痛,甚至下血,宜培土和中(宜干黄土煮数沸,去渣,暖服一二升)。湿热腹痛,按之愈甚,宜升提,利小便(宜升麻、柴胡、防风、葛根、木通、黄连、黄芩、滑石、车前)。不愈,微利之(宜加熟大黄),即土郁则夺之之义。久受风露积冷攻刺痛,淹延岁月,百药不效,宜祛散沉寒(宜和剂抽刀散)。过饮酒浆,成积作痛,宜醒脾解湿(宜木香茵陈汤)。伤湿腹痛,小便秘,大便泄,宜燥湿利水(宜胃苓汤)。痰积腹痛,下白物,时眩,喜热汤,脉滑,宜消痰暖内(宜星半安中丸)。气滞塞腹痛,大胀,脉沉,宜开通疏利(宜木香顺气散)。腹痛而兼呕吐,阳不得降,而胸热欲呕,阴不得升,而下寒腹痛,为升降失常,宜调燮阴阳(宜黄连汤)。腹脐绞痛,有时止,妨食,发欲死,宜宣通气血(宜七气汤)。搅肠痧腹痛,四肢冷(急以矾汤探吐)。甚者昏倒不省人,急刺委中,或十指出血(宜藿香正气散加木香、砂仁,或以马兰根叶细嚼咽汁,即安,或服童便立止)。疝气腹痛,即五脏疝不于睾丸者,宜通调脏气(宜腹疝汤)。失血后腹痛,或连少腹,宜补养营血(宜四物汤加炮姜)。以上皆腹痛之由也。士材云:腹痛以白芍、甘草主之。盖甘者,己也。酸者,甲也。甲己化土,此仲景之妙方也。若脉缓伤水,加桂枝、生姜。脉洪伤金,加黄芩、大枣。脉涩伤血,加当归。脉弦伤气,多加白芍。脉迟伤火,加干姜。绵绵痛欲热手按,脉迟者,寒也,香砂理中丸。士材加增之法,良为仲景功臣。余又按一切腹痛,以黑神丸主之,无不效。虽然,腹之为病,有不止于痛者,如腹中鸣也,《灵枢》以为中气不足,《内经》以为脾气虚,又以为病本于胃,合而推之,全属土病(宜平胃散)。而脏寒有水亦能鸣(宜五积散)。火欲升,水欲降,亦相击而多鸣(宜二陈汤加芩、连、山栀)。如腹中窄狭也,在肥人则由湿痰流灌脏腑(宜二陈汤加苍术、香附)。瘦人则由湿热熏蒸脏腑(宜二陈汤加苍术、黄连)。虽为痰为热不同,而原于湿则一,故丹溪以为此证必用苍术,能燥湿也。甚有神昏性躁,心神不敛者(宜二陈汤加远志、麦冬、枣仁)。有兼血虚气弱者(宜六君子汤加川芎、当归)。总能除湿利气,使升降自如,自然平复。如腹皮麻顽或痛也,凡人夏月洗浴后,往往露腹当风,其腠理开,邪因入皮毛,适与卫气相值,因搏击而为麻顽不仁(宜多煮葱白食之,自愈)。肾虚不能行水,加以喜食酒面,酒与水交聚腹中,而面毒复缠滞其气,故水渗于腹皮而作痛也,必先疏泄大便(宜以钱氏宣风散,蜜水煎,送下神保丸)。然后令脾肾气复,自然向安(宜以青木香丸一分,安肾丸二分,用二陈汤空心下之)。如腹中有水而为涌水证也,《内经》言,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之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也(宜葶苈丸)。如腹皮弸急或硬也,脾气素虚,又伤风与食,交固不散,日久而腹皮渐急而坚硬,即俗名单腹胀也,单云者,以四肢不胀,单胀急在腹也(宜调中健脾丸)。以上诸款,皆腹所生病也,而要岂止于痛而已哉!若少腹痛,疝病为多,然有不尽由于疝者,其为证可辨。如痛而喜按,虚也(宜温补汤)。痛不可按,实也(宜温气汤)。痛而小便不利,湿热也(宜五苓散加大黄、滑石)。痛而胀急,小便反利,死血也(宜和血汤)。痛连阴jing,按之则止,肝血虚也(宜补血清热,用当归、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麦冬、丹皮、童便、甘菊,有汗加人参、黄芪、枣仁、五味子)。痛如绞急,不可忍耐,小便如淋,诸药不效,酒欲过度也(宜黄芩、木通、甘草三味,煎服立止)。痛而按之有块,时胀闷,其痛不移处,瘀血已久也(宜元胡索、肉桂、香附、归尾、桃仁、砂仁)。少腹之为病又如此。

〔脉法〕 《脉经》曰:脉细小紧急,腹中刺痛,阴弦,亦是腹痛。尺脉紧,脐下痛,弦急,小腹痛。尺脉伏或实,小腹痛。心腹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疾者死。腹痛脉反浮大而长者死。《脉诀》曰:心腹痛脉沉细宜,浮大弦长命必殂。《医鉴》曰:尺脉弦,则腹痛。

〔腹痛原由证治〕 《内经》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绻,缩绻则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背俞,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小腹相引痛。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又曰:热气留于小肠,小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又曰:肾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客于夹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正传》曰: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以大陷胸汤下之。若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则是蓄血之证。小便不利,则尿涩之证。《直指》曰:寒热死血痰饮食积腹痛,每每停聚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去来无定,又或呕吐清沫,此为可验耳。

大腹外证,名腹痈。小腹外证,名冲疽。腹痈因于膏粱厚味,及七情火郁,脾虚气滞,毒聚热壅所致。其证生于肚腹之皮里膜外,如腹痛特甚,左关洪数,乃即腹痈之兆,其治以未脓已脓分法。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是脓尚未成之候也(宜托里散、仙方活命饮)。焮肿痛甚者,邪气实也(宜仍用仙方活命饮、托里散或黄连消毒散)。此未脓前治法。若肿起而软,皮色红,是脓汁已成之候也,急速其溃(宜托里消毒散)。倘因气血俱虚,不即自溃,或已有白头(宜急用替针丸),或未有白头(宜急用针刺),总当速令出脓,切不可误服克伐凉药,致肿痛不溃,溃不能敛,甚而壮者弱,弱者死。盖以腹皮厚而脂膜脆,使淹延日久,肿不即溃,溃不即敛,易至内腐,洞肠见腑,为患不小。故当其未脓,必以扶元解毒为主,佐以行经活血之药。及其已脓,亦必以健脾胃壮气血为主,佐以排脓敛口之方(宜十全大补汤、托里当归汤)。此已脓后治法。若发于小腹疼痛寒热,其名冲疽,由心火炎炽,流入肾经,故疽发于肾部位也(宜仙方活命饮,或胜金丹、夺命丹选用)。此证五日变色便可刺,亦以速去毒脓,速敛疮口为主。若失治,必五十日死,以小腹之为地,与大腹同一要害也。

【治腹少腹病方三十七】

厚朴温中汤 〈寒痛〉

炮姜(二钱)  厚朴  陈皮(各钱半)  赤苓  草蔻(煨,各七分)  木香  炙草(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四顺清凉饮 〈热痛〉

大黄  当归  赤芍  炙草(各一钱二分)  薄荷(十叶)

理中汤 〈虚寒〉

六君子汤 〈气虚〉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陈皮  半夏

四物汤 〈血虚〉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丁香脾积丸 〈食积〉

三棱  蓬术(各一钱)  青皮(钱半)  良姜(醋炒)  丁香  木香  巴霜(各钱七分)  皂荚(一片,烧灰)  百草霜(一匙)

糊丸,麻子大,白汤下二三十丸。

平胃散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二陈汤 〈痰痛〉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芎术散 〈又〉

川芎  苍术  香附  白芷(等分)

姜汁磨木香点热汤,调下二钱。

四合汤 〈又〉

陈皮  半夏(各钱半)  厚朴  枳壳  赤苓  苏叶  香附  郁金(各七分)  甘草(五分)  姜(五片)

杀虫丸 〈虫痛〉

鹤虱  雷丸  芜荑  槟榔  乌梅  苦楝根  使君子肉

消血饮 〈死血〉

元胡索  归尾  苏木  桃仁  红花  赤芍  五灵脂  没药

桃仁承气汤 〈又〉

万灵散 〈又〉

当归(一两)  生地(六钱)  肉桂  蓬术(各五钱)  木香(三钱)

每末二钱,空心酒下。

此方兼治妇人少腹痛,小便淋沥,是血也、气也、热也,或大小产后遗经败血所致。

五积散 〈寒痛〉

白芷  茯苓  当归  半夏  炙草  川芎  陈皮  肉桂  枳壳  白芍  厚朴  桔梗  干姜  苍术

如虚,加人参、白术、香附、砂仁。

姜桂汤 〈又〉

干姜  肉桂  良姜  枳壳  陈皮  砂仁  吴萸  厚朴  香附  木香  元胡索  小茴  甘草  乳香

桂香散 〈又〉

草豆蔻(煨)  良姜(炒)  白术  缩砂仁  炙草  煨姜  厚朴  枣肉(各一两)  青皮  诃子肉(各五钱)  肉桂(二钱半)

水一碗,同煮令干,杵作团,晒研粗末,每三钱,入盐少许,沸汤点服。

此方治脾脏久冷腹痛。空心腹痛,最难得药,此特能止痛,理不可知。

定痛丸 〈又〉

干蝎七钱半,焙为末,以酒及童便各三升,煎如稠膏丸,每二十丸,酒下。

藿香正气散 〈又〉

茯苓  白芷  藿香  紫苏  大腹皮  厚朴  白术  陈皮  桔梗  甘草

调胃承气汤 〈积热〉

木香茵陈汤 〈酒积〉

木香  槟榔  枳壳  蓬术  黄连  黄柏  大黄  牵牛  香附  当归  田螺壳

和剂抽刀散 〈积冷〉

白姜(五两,入巴豆肉二钱二分半,同炒黑,去巴豆)  良姜(五两,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黑,去斑蝥)  石菖蒲(五两,不炒)  糯米(六两,炒黄)

每末二钱,酒下。

和气汤 〈虚痞〉

木香  紫苏  槟榔  陈皮  半夏  香附  青皮  甘草  乳香  没药

胃苓汤 〈湿痛〉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肉桂  赤苓  猪苓  泽泻

星半安中丸 〈痰积〉

胆星  半夏  香附  滑石  枳壳  青皮  木香  苍术  山栀  砂仁  茯苓  橘红  甘草

二陈平胃散 〈宿食〉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苍术  厚朴  山楂  神曲  砂仁  草果  枳实

壮人加木香、槟榔、蓬术、枳壳、黄连、大黄、香附、当归。

黄连汤 〈升降〉

黄连(一钱)  人参(钱半)  半夏(二钱二分)  干姜  桂枝(各八分)  甘草(五分)  姜  枣

木香顺气散 〈气滞〉

木香  香附  槟榔  青皮  陈皮  厚朴  苍术  枳壳  甘草  砂仁

七气汤 〈绞痛〉

人参  肉桂  半夏  乳香  甘草  元胡索

腹疝汤 〈五脏疝〉

人参  黄芪  茯苓  白术  炮附子  沉香  木瓜  羌活  川芎  紫苏  甘草

加姜。

香砂理中丸 〈寒痛〉

黑神丸 〈总治〉

胡芦巴  石菖蒲(各四钱)  皂角(去皮、弦,二钱)

面糊丸,每服一钱半。

大陷胸汤 〈下剂〉

温补汤 〈虚痛〉

人参  白术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肉桂  木香  小茴  香附  元胡索

温气汤 〈实痛〉

青皮  香附  小茴  木香  木通  槟榔  川楝子  元胡索

五苓散 〈湿热〉

白术  肉桂  茯苓  猪苓  泽泻

和血汤 〈死血〉

桃仁  红花  归尾  赤芍  生地  青皮  香附

【治腹少腹疮疡方九】

仙方活命饮 〈腹痈〉

穿山甲(炒黄)  白芷  防风  赤芍  甘草  归尾  花粉  贝母  角刺(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二味另研末,水酒煎送二末。

托里散 〈又〉

人参  黄芪(各二钱)  白术  陈皮  当归  熟地  茯苓  白芍(各钱半)

黄连消毒散 〈又〉

酒黄连  酒生地  酒归身  连翘  羌活  黄芪(各一钱)  泽泻(七分)  黄芩  黄柏(炒)  独活  防风  酒防己  藁本  苏木  陈皮  桔梗(各一钱)  酒知母(四分)  人参  甘草梢(各五分)

水煎,入酒少许服。

托里消毒散 〈又〉

人参  盐黄芪  酒当归  炒白芍  川芎  白术  茯苓(各一钱)  金银花  白芷(各七分)  甘草  连翘(各五分)

替针丸 〈又〉

十全大补汤 〈又〉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黄芪  肉桂

托里当归汤 〈又〉

当归  黄芪  人参  熟地  川芎  白芍(各一钱)  柴胡  甘草(各五分)

胜金丹 〈冲疽〉

麝香  制白砒(各五分)  蟾酥(一钱)  雄黄  辰砂  乳香  没药  血竭(各钱半)  全蝎(炮)  天龙(炙,去头、足)  穿山甲(炙,各三钱)  僵蚕(炒,五钱)

每末三钱,砂糖调葱头酒下。

夺命丹 〈又〉

蟾酥  轻粉(各五分)  朱砂(三钱)  寒水石  枯矾  铜绿(各一钱)  蜗牛(三十一个,另研)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一钱,各另研)

将蜗牛泥为丸,量添酒糊亦可,绿豆大,每用一丸,生葱三两根,嚼烂放手心裹药,酒下,行六七里汗为效。重者再服一二丸。

此方能治诸般大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