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黄帝针经》云: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皆属足阳明胃。小肠之穴,在巨虚下廉, 大肠之穴,在巨虚上廉,此二穴,皆在足阳明胃三里穴下也。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大肠、 小肠受胃之荣气,乃能行津液于上焦,溉灌皮毛,充实腠理。若饮食不节,胃气不及,大肠 、小肠无所禀受,故津液涸竭焉。《内经》云:耳鸣、耳聋,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此 胃弱不以滋养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故有此证。然亦止从胃弱而得之,故圣人混言肠 胃之所生也。或曰:子谓混言肠胃所生,亦有据乎?予应之曰:《玉机真脏论》云:脾不及 ,令人九窍不通,谓脾为死阴,受胃之阳气,能上升水谷之气于肺,上充皮毛,散入四脏; 今脾无所禀,不能行气于脏腑,故有此证,此则脾虚九窍不通之谓也。虽言脾虚,亦胃之不 足所致耳。此不言脾,不言肠胃,而言五脏者又何也?予谓:此说与上二说无以异也,盖谓 脾不受胃之禀命,致五脏所主九窍,不能上通天气,皆闭塞不利也,故以五脏言之。此三者 ,止是胃虚所致耳。然亦何止于此,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 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岂一端能尽之乎。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 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人气、地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 ,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 饮食劳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况阳明 胃土,右燥左热,故化燥火而津液不能停;且小便与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宫变化为血也 。脉者,血之府也,血亡则七神何根据,百脉皆从此中变来也。众之百病,莫大于中风,有汗 则风邪客之,无汗则阳气固密,腠理闭拒,诸邪不能伤也。 或曰:经言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又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又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又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请析而解之?答曰 :夫脾者,阴土也,至阴之气,主静而不动;胃者,阳土也,主动而不息。阳气在于地下, 乃能生化万物。故五运在上,六气在下。其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也。脾受 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胃者,十二经之源,水谷之海也,平则万化安,病则万化 危。五脏之气,上通九窍。五脏禀受气于六腑,六腑受气于胃。六腑者,在天为风、寒、暑 、湿、燥、火,此无形之气也。胃气和平,荣气上升,始生温热。湿热者,春夏也,行阳 二十五度。六阳升散之极,下而生阴,阴降则下行为秋冬,行阴道,为寒凉也。胃既受病, 不能滋养,故六腑之气已绝,致阳道不行,阴火上行。五脏之气,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养 皮肤血脉筋骨,故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是六腑生气先绝,五脏无所禀受,而气后绝矣。肺 本收下,又主五气,气绝则下流,与脾土叠于下焦,故曰重强。胃气既病则下溜。经云:湿 从下受之,脾为至阴,本乎地也,有形之土,下填九窍之源,使不能上通于天,故曰五脏不 和,则九窍不通。胃者,行清气而上,即地之阳气也,积阳成天,曰清阳出上窍,曰清阳实 四肢,曰清阳发腠理者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 利。胃之一腑病,则十二经元气皆不足也。气少则津液不行,津液不行则血亏,故筋骨皮肉 血脉皆弱,是气血俱羸弱矣。劳役动作,饮食饥饱,可不慎乎。凡有此病者,虽不变易他疾 ,已损其天年,更加之针灸用药差误,欲不夭枉得乎?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 泽之气不行。大肠者,庚也,燥气也,主津;小肠者,丙也,热气也,主液。此皆属胃,胃 虚则无所受气而亦虚,津液不濡,睡觉口燥咽干,而皮毛不泽也。甲胆,风也,温也,主生 化周身之血气;丙小肠,热也,主长养周身之阳气。亦皆禀气于胃,则能浮散也,升发也; 胃虚则胆及小肠温热生长之气俱不足,伏留于有形血脉之中,为热病,为中风,其为病不可 胜纪,青、赤、黄、白、黑五腑皆滞。三焦者,乃下焦元气生发之根蒂,为火乘之,是六腑 之气俱衰也。腑者,腑库之腑,包含五脏及形质之物而藏焉。且六腑之气,外无所主,内有 所受。感天之风气而生甲胆,感暑气而生丙小肠,感湿化而生戊胃,感燥气而生庚大肠,感 寒气而生壬膀胱,感天一之气而生三焦,此实父气,无形也。风、寒、暑、湿、燥、火,乃 温、热、寒、凉之别称也,行阳二十五度,右迁而升浮降沉之化也,其虚也,皆由脾胃之弱 。 以五脏论之,心火亢甚,乘其脾土曰热中,脉洪大而烦闷。《难经》云:脾病,当脐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动气,筑筑然坚牢,如有积而硬,若似痛也,甚则亦大痛,有是则脾虚 病也,无则非也。更有一辨,食入则困倦,精神昏冒而欲睡者,脾亏弱也。且心火大盛,左 迁入于肝木之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其脉洪大而弦,时缓,或为眩运战摇,或为麻木不 仁,此皆风也。脾病,体重即痛,为痛痹,为寒痹,为诸湿痹,为痿软失力,为大疽大痈。 若以辛热助邪,则为热病,为中风,其变不可胜纪。木旺营运,北越左迁,入地助其肾水, 水得子助,入脾为痰涎,自入为唾,入肝为泪,入肺为涕,乘肝木而反克脾土明矣。当先于 阴分补其阳气升腾,行其阳道而走空窍,次加寒水之药降其阴火,黄柏、黄连之类是也。先 补其阳,后泻其阴,脾胃俱旺而复于中焦之本位,则阴阳气平矣。火曰炎上,水曰润下,今 言肾主五液,上至头,出于空窍,俱作泣、涕、汗、涎、唾者何也?曰:病痫者,涎沫出于 口,冷汗出于身,清涕出于鼻,皆阳跷、阴跷、督、冲四脉之邪上行,肾水不任煎熬,沸腾 上行为之也。此奇邪为病,不系五行阴阳十二经所拘,当从督、冲、二跷、四穴中奇邪之法 治之。 五脏外有所主,内无所受。谓无所受盛,而外主皮毛、血脉、肌肉、筋骨及各空窍是也 ;若胃气一虚,脾无所禀受,则四脏经络皆病。况脾全藉胃土平和,则有所受而生荣,周 身四脏皆旺,十二神守职,皮毛固密,筋骨柔和,九窍通利,外邪不能侮也。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夫饮食劳役皆自汗,乃足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数也。邪之大者,莫若 中风。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邪,则风雨寒不能独伤人,必先中虚邪, 然后贼邪得入矣。至于痿、厥逆,皆由汗出而得之也。且冬阳气伏藏于水土之下,如非常泄 精,阳气已竭,则春令从何而得,万化俱失所矣。在人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 予所以谆谆如此者,盖亦欲人知所慎也。

忽肥忽瘦论

《黄帝针经》云: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夫气虚不能寒,血虚不能热,血气俱虚,不能 寒热。而胃虚不能上行,则肺气无所养,故少气;卫气既虚,不能寒也。下行乘肾肝助火为 毒,则阴分气衰血亏,故寒热少气。血上下行者,足阳明胃之脉衰,则冲脉并阳明之脉,上 行于阳分,逆行七十二度,脉之火大旺,逆阳明脉中,血上行,其血冲满于上;若火时退伏 于下,则血下行,故言血上下行,俗谓之忽肥忽瘦者是也。经曰:热伤气。又曰:壮火食气 。故脾胃虚而火胜,则必少气,不能卫护皮毛,通贯上焦之气而短少也。阴分血亏,阳分气 削,阴阳之分,周身血气俱少,不能寒热,故言寒热也。《灵枢经》云:上焦开发,宣五谷 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此则胃气平而上行也。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阴阳应象论》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然岁以春为首,正,正也;寅,引 也。少阳之气始于泉下,引阴升而在天地人之上,即天之分,百谷草木皆甲坼于此时也。至 立夏少阴之火炽于太虚,则草木盛茂,垂枝布菜。乃阳之用,阴之体,此所谓天以阳生阴长 。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阴之运,初自天而下逐,阴降而彻地, 则金振燥令,风厉霜飞,品物咸殒,其枝独存,若乎毫毛。至冬则少阴之气复伏于泉下,水 冰地坼,万类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此所谓地以阳杀阴藏。经言岁半以后,地气主之, 在乎降沉也。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洌,此则正气之序也。故曰:履 端于始,序则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其实一气也。 设或阴阳错综,胜复之变,自此而起。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 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 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 也。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 均平,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 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 矣。

阴阳寿夭论

《五常政大论》云: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夫阴精所奉者,上奉于阳,谓春 夏生长之气也;阳精所降者,下降于阴,谓秋冬收藏之气也。且如地之伏阴,其精遇春而 变动,升腾于上,即曰生发之气;升极而浮,即曰蕃秀之气,此六气右迁于天,乃天之清阳 也。阳主生,故寿。天之元阳,其精遇秋而退,降坠于下,乃为收敛殒杀之气;降极而沉, 是为闭藏之气,此五运左迁入地,乃地之浊阴也。阴主杀,故夭。根于外者,名曰气立,气 止则化绝。根于内者,名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皆不升而降也。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 五脏之气,肾主五脏之精,皆上奉于天。二者俱主生化,以奉升浮,是知春生夏长,皆从胃 中出也。故动止饮食,各得其所,必清必净,不令损胃之元气,下乘肾肝,及行秋冬殒杀之 令,则亦合于天数耳。

五脏之气交变论

《五脏别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难经》云: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洁古云 :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于九窍也。夫三焦之窍开于喉,出 于鼻。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盖九窍之用,皆禀长 生为近。心,长生于酉,酉者肺,故知臭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气,肾之 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一 说,声者天之阳,音者天之阴。在地为五律,在人为喉之窍,在口乃三焦之用。肺与心合而 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三焦于肺为用,又不可不知也。肝之窍通于目,离 为火,能耀光而见物,故分别五色也,肝为之舍。肾主五精,鼻藏气于心肺,故曰主百脉而 行阳道。经云:脱气者目盲,脱精者耳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 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胃损则受邪也。

阴阳升降论

《易》曰: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荣气荣 养周身,乃水谷之气味化之也。 清阳为天(积阳成天。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水谷之精气也,气海也,七神也,元 气也,父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阳出上窍(耳、目、鼻、口之七窍是也),清中 浊者,荣华腠理。清阳发腠理(毛窍也),清阳实四肢(真气充实四肢)。浊阴为地(积阴成地 。云出天气,雨出地气。五谷五味之精,是五味之化也。血荣也,维持神明也,血之将会 也,母也),浊中清者,荣养于神(降至中脘而为血,故曰心主血,心藏神)。浊阴出下窍(前 阴膀胱之窍也),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浊阴走五脏(散于五脏之血也,养血脉,润皮肤、 肌肉、筋者是也,血生肉者此也),浊阴归六腑(谓毛脉合精,经气归于腑者是也)。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 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 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 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 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此说人之不避大寒伤形,大热伤气,四时节候更改之异气,及饮食失节,妄作劳役,心 生好恶,皆令元气不行,气化为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脉令虚,多言 之过,皆阳气衰弱,不得舒伸,伏匿于阴中耳。癸卯岁六七月间,淫雨阴寒,逾月不止,时 人多病泄利,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体重、肢节疼痛,大便泄并下者三,而小便闭塞。 思其治法,按:《内经标本论》: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 ,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别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 ,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必用淡味渗泄之剂以利之,是其法也。噫!圣人之法,虽布在 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 用淡渗之剂以除之,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是阳气愈削, 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矣,反助其邪之谓也。故必用升阳风药即瘥,以羌活、独 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截半钱,炙甘草根截半钱,同[口父]咀,水四中盏,煎至一 盏,去渣,稍热服。大法云: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 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病者 ,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戊申六月初,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 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饮食减少,气短上气,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至六月中,目疾复作 ,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予谓大黄、牵牛,虽除湿热,而不能走经络。下咽,不 入肝经,先入胃中。大黄苦寒,重虚其胃;牵牛其味至辛,能泻气,重虚肺本,嗽大作,盖 标实不去,本虚愈甚。加之适当暑雨之际,素有黄证之人,所以增剧也。此当于脾胃肺之本 脏,泻外经中之湿热,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

清神益气汤

茯苓 升麻(以上各二分) 泽泻 苍术 防风(以上各三分) 生姜(五分) 此药能走经,除湿热而不守,故不泻本脏,补肺与脾胃本中气之虚弱。 青皮(一分) 橘皮 生甘草 白芍药 此药皆能守本而不走经。不走经者,不滋经络中邪;守者,能补脏之元气。 黄柏(一分) 麦门冬 人参(以上各二分) 五味子(三分) 此药去时令浮热湿蒸 上件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火炽之极,金伏之际,而寒水绝体,于此时也。故急救之以生脉散,除其湿热,以恶其 太甚。肺欲收,心苦缓,皆酸以收之。心火盛则甘以泻之,故人参之甘,佐以五味子之酸。 孙思邈云:夏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是也。麦门冬之微苦寒,能滋水之源于金之位,而 清肃肺气,又能除火刑金之嗽,而敛其痰邪。复微加黄柏之苦寒,以为守位,滋水之流,以 镇坠其浮气,而除两足之痿弱也。 范天 之内,素有脾胃之证,时显烦躁,胸中不利,大便不通。初冬出外而晚归, 为寒气怫郁,闷乱大作,火不得升故也。医疑有热,治以疏风丸,大便行而病不减。又疑药 力小,复加七八十丸,下两行,前证仍不减,复添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粘,涌出不止 ,眼黑头旋,恶心烦闷,气短促上喘无力,不欲言。心神颠倒,兀兀不止,目不敢开,如在 风云中。头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卧。余谓前证乃胃气已损,复下两次, 则重虚其胃,而痰厥头痛作矣。制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而愈。

半夏白术天麻汤

黄柏(二分) 干姜(三分) 天麻 苍术 白茯苓 黄芪泽泻 人参(以上各五分) 白术 炒 曲(以上各一钱) 半夏(汤洗七次) 大麦 面 橘皮(以上各一钱五分) 上件[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带热服,食前。此头痛苦甚, 谓之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其苗为定风草 ,独不为风所动也。黄芪甘温,泻火补元气;人参甘温,泻火补中益气;二术俱苦甘温, 除湿补中益气;泽、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升阳;曲消食,荡胃中滞气;大麦 面宽中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大寒,酒洗以主冬天少火在泉发躁也。

人参芍药汤

麦门冬(二分) 当归身 人参(以上各三分) 炙甘草 白芍药 黄芪(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五 上件[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既愈。继而冬 居旷室,卧热炕,而吐血数次。予谓此人久虚弱,附脐有形,而有大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 外虚,当补表之阳气,泻里之虚热。 冬居旷室,衣服复单薄,是重虚其阳。表有大寒,壅遏里热,火邪不得舒伸,故血出于 口。因思仲景太阳伤寒一证,当以麻黄汤发汗,而不与之,遂成衄血,却与之立愈,与此 甚同,因与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人参(益三焦元气不足而实其表也) 麦门冬(以上各三分) 桂枝(以补表虚) 当归身(和 血养血,各五分) 麻黄(去其外寒) 炙甘草(补其脾) 白芍药 黄芪(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二 上件[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三盏,煮麻黄一味,令沸,去沫,至二盏,入余药,同煎 至一盏,去渣,热服,临卧。

升阳散火汤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此病多因 血虚而得之。或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火郁则发之。 生甘草(二钱) 防风(二钱五分) 炙甘草(三钱) 升麻 葛根 独活 白芍药 羌活 人参(以 上各五钱) 柴胡(八钱) 上件[口父]咀。每服秤半两,水三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寒凉之物,及

安胃汤

治因饮食汗出,日久心中虚,风虚邪令人半身不遂,见偏风痿痹之证,当先除其汗, 悍之气,按而收之。 黄连(拣净,去须) 五味子(去子) 乌梅(去核) 生甘草(以上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 麻梢(二分) 上[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远。忌湿面、酒、 五辛、大料物之类。

清胃散

治因服补胃热药,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热,发大痛,此足阳明别络入脑 也。喜寒恶热,此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 真生地黄芪当归身(以上各三分) 牡丹皮(半钱) 黄连(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 ;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 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清阳汤

治口 ,颊腮急紧,胃中火盛,必汗不止而小便数也。 红花 酒黄柏 桂枝(以上各一分) 生甘草 苏木(以上各五分) 炙甘草(一钱) 葛根(一钱五 分) 当归身 升麻 黄芪(以上各二钱) 上件[口父]咀。都作一服,酒三大盏,煎至一盏二分,去渣,稍热服,食前。服讫, 以火熨摩紧结处而愈。夫口 筋急者,是筋脉血络中大寒,此药以代燔针劫刺破血以去 其凝结,内则泄冲脉之火炽。

胃风汤

治虚风证,能食,麻木,牙关急搐,目内蠕 ,胃中有风,独面肿。 蔓荆子(一分) 干生姜(二分) 草豆蔻 黄柏 羌活 柴胡 本(以上各三分) 麻黄(五分, 不去节) 当归身 苍术 葛根(以上各一钱) 香白芷(一钱二分) 炙甘草(一钱五分) 升麻(二钱 枣(四枚) 上件锉如麻豆大。分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热服,食后。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或曰:湿之与汗,阴乎阳乎?曰:西南坤土也。脾胃也,人之汗,犹天地之雨也。阴滋 其湿,则为雾露为雨也。阴湿寒,下行之地气也。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甚为寒中。 湿胜则音声如从瓮中出,湿若中水也。相家有说,土音如居深瓮中,言其壅也,远也,不出 也,其为湿审矣。又知此二者,一为阴寒也。《内经》曰:气虚则外寒,虽见热中,蒸蒸为 汗,终传大寒。知始为热中,表虚亡阳,不任外寒,终传寒中,多成痹寒矣。色以候天,脉 以候地。形者,乃候地之阴阳也,故以脉气候之,皆有形无形可见者也。

调卫汤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外寒。 苏木 红花(以上各一分) 猪苓(二分) 麦门冬(三分) 生地黄(三分) 半夏(汤洗七次) 生黄芪芩生甘草 当归梢(以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麻黄根 黄芪(以上各一钱) 五味子(七枚)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中风证必自汗 ,汗多不得重发汗,故禁麻黄而用根节也。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子能令母实而热旺,湿热相合,而刑庚大肠,故寒凉以救之。 燥金受湿热之邪,绝寒水生化之源,源绝则肾亏,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软瘫,不能动 ,行走不正,两足欹侧。以清燥汤主之。

清燥汤

黄连(去须) 酒黄柏 柴胡(以上各一分)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芪炙甘草 猪苓 曲 (以上各二分) 人参 白茯苓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稍热,空心服。

助阳和血补气汤

治眼发后,上热壅,白睛红,多眵泪,无疼痛而瘾涩难开。此服苦寒药太过,而真气不 能通九窍也,故眼昏花不明,宜助阳和血补气。 香白芷(二分) 蔓荆子(三分) 炙甘草 当归身(酒洗) 柴胡(以上各五分) 升麻 防风(以 上各七分) 黄芪(一钱) 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热服,临卧。避风处睡,忌风 寒及食冷物。

升阳汤

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 柴胡 益智仁 当归身 橘皮(以上各三分) 升麻(六分) 甘草(二钱) 黄芪(三钱) 红花(少许 上[口父]咀。分作二服,每服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

升阳除湿汤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泄泻无度,小便黄,四肢困弱。 甘草 大麦 面(如胃寒腹鸣者加) 陈皮 猪苓(以上各三分) 泽泻 益智仁 半夏 防风 神曲 升麻 柴胡 羌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 上[口父]咀。作一服,水三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服。

益胃汤

治头闷,劳动则微痛,不喜饮食,四肢怠惰,躁热短气,口不知味,肠鸣,大便微溏黄芪色,身体昏闷,口干不喜食冷。 黄芪甘草 半夏(以上各二分) 黄芩 柴胡 人参 益智仁 白术(以上各三分) 当归梢 陈皮 升麻(以上各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上[口父]咀。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饮食失节、生 冷、硬物、酒、湿面。

生姜和中汤

治食不下,口干虚渴,四肢困倦。 生甘草 炙甘草(以上各一分) 酒黄芩 柴胡 橘皮(以上各二分) 升麻(三分) 人参 葛根 本 白术(以上各五分) 羌活(七分) 苍术(一钱) 生黄芩(二钱) 上[口父]咀。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枚,劈开,同煎至一盏,去渣,稍热 服之,食前。

强胃汤

治因饮食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口淡无味,遇夏虽热而恶寒,常如饱,不喜食 冷物。 黄柏 甘草(以上各五分) 升麻 柴胡 当归身 陈皮(以上各一钱) 生姜 曲(以上各一钱 五分) 草豆蔻(二钱) 半夏 人参(以上各三钱) 黄芪(一两) 上[口父]咀。每服三钱,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温胃汤

专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痛。 人参 甘草 益智仁 缩砂仁 浓朴(以上各二分) 白豆蔻 干生姜 泽泻 姜黄(以上各 三分) 黄芪陈皮(以上各七分) 上件为极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半盏,温服,食前。

和中丸

人参 干生姜 橘红(以上各一钱) 干木瓜(二钱) 炙甘草(三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不进饮食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服。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参(以上各二钱五分) 橘红(五钱) 上件四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和渣冷服,食前

异功散

治脾胃虚冷,腹鸣,腹痛,自利,不思饮食。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橘皮(以上各五分) 上为粗散。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生姜三片,枣二枚,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食前。先用数服,以正其气。

饮食伤脾论

《四十九难》曰: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肠 为痔。夫脾 者,行胃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 痞满,兀兀欲吐而恶食,或为飧泄,或为肠 ,此胃伤脾亦伤明矣。大抵伤饮伤食,其 治不同。伤饮者,无形之气也。宜发汗,利小便,以导其湿。伤食者,有形之物也。轻则消 化,或损其谷,此最为妙也,重则方可吐下。今立数方,区分类析,以列于后。

五苓散

治烦渴饮水过多,或水入即吐,心中淡淡,停湿在内,小便不利。 桂(一两) 茯苓 猪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 泽泻(二两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不拘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如瘀热在里 ,身发黄胆,浓煎茵陈汤调下,食前服之。如疸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

论饮酒过伤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其次 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 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以伤元气, 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 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耗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酒疸 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以葛花解酲汤主之。

葛花解酲汤

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 莲花青皮(去穣,三分)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 人参(去芦) 猪苓(去黑皮) 白茯苓(以 上各一钱五分) 神曲(炒黄色) 泽泻 干生姜 白术(以上各二钱) 白豆蔻仁 葛花 砂仁(以 上为极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 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方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也。

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 枳实(麸炒黄色,去穣,一两) 白术(二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 白术者,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不复伤也。

橘皮枳术丸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枳实(麸炒,去穣) 橘皮(以上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件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 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浓,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 能用食药者也。此药久久益胃气,令不复致伤也。

半夏枳术丸

治因冷食内伤。 半夏(汤洗七次,焙干) 枳实(麸炒黄色) 白术(以上各二两) 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添服不妨,无定法。如热 汤浸蒸饼为丸亦可。 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下。 更作一方,加泽泻一两为丸,有小便淋者用。

木香干姜枳术丸

破除寒滞气,消寒饮食。 木香(三钱) 干姜(五钱,炮) 枳实(一两,炒) 白术(一两五钱) 上为极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开胃进食。 干生姜(二钱五分) 木香(三钱) 人参(三钱五分) 陈皮(四钱) 枳实(一两,炒黄) 白术(一两五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忌饱食。

和中丸

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而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痰去 湿,浓肠胃,进饮食。 木香(二钱五分) 枳实(麸炒) 炙甘草(以上各三钱五分) 槟榔(四钱五分) 陈皮(去白,八钱 半夏(汤洗七次) 浓朴(姜制,以上各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或食

交泰丸

升阳气,泻阴火,调营气,进饮食,助精神,宽腹中,除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沉困懒 干姜(炮制,三分) 巴豆霜(五分) 人参(去芦) 肉桂(去皮,以上各一钱) 柴胡(去苗) 小 椒(炒去汗并闭目,去子) 白术(以上各一钱五分) 浓朴(去皮,锉,炒,秋冬加七钱) 酒煮 苦楝 白茯苓 砂仁(以上各三钱) 川乌头(炮,去皮脐,四钱五分) 知母(四钱,一半炒,一半 酒炒。此一味,春夏所宜,秋冬去之) 吴茱萸(汤洗七次,五钱) 黄连(去须,秋冬减一钱五 分) 皂角(水洗,煨,去皮弦) 紫菀(去苗,以上各六钱) 上除巴豆霜另入外,同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水送下,量虚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丁皮 益智(以上各三钱) 巴豆(炒,和粳,米炒焦黑去米) 茴香(炒) 陈皮 青橘皮(以 上各五钱) 京三棱(炮) 广术(炮) 炒曲(以上各七钱) 上件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生姜汤送下,食前。 量虚实加减。得更衣,止后服。

备急丸

治心腹百病,卒痛如锥刺,及胀满不快,气急并治之。 锦纹川大黄(为末) 干姜(炮,为末) 巴豆(先去皮膜心,研如泥霜,出油用霜) 上件三味等分,同一处研匀,炼蜜成剂,臼内杵千百下,丸如大豌豆大。夜卧温水下一 丸;如气实者,加一丸。如卒病,不计时候服。妇人有孕不可服。如所伤饮食在胸膈间,兀 兀欲吐,反复闷乱,以物探吐去之。

神保丸

治心膈痛,腹痛,血痛,肾气痛,胁下痛,大便不通,气噎,宿食不消。 木香 胡椒(以上各二钱五分) 巴豆(十枚,去皮油心膜,研) 干蝎(七枚) 上件四味为末,汤浸蒸饼为丸,麻子大,朱砂三钱为衣。每服五丸。如心膈痛,柿蒂、 灯心汤下;如腹痛,柿蒂、煨姜煎汤下;如血痛,炒姜醋汤下;如肾气痛、胁下痛,茴香酒 下;如大便不通,蜜调槟榔末一钱下;如气噎,木香汤下;如宿食不消,茶酒浆饮任下。

雄黄圣饼子

治一切酒食所伤,心腹满不快。 雄黄(五钱) 巴豆(一百个,去油心膜) 白面(十两,重罗过) 上件三味,内除白面八、九两,余药同为细末,共面和匀,用新水和作饼子,如手大, 以浆水煮,煮至浮于水上,漉出,控旋看硬软,捣作剂,丸如梧桐子大,捻作饼子。每服五 、七饼子。加至十饼、十五饼,嚼破一饼,利一行,二饼利二行,茶酒任下,食前。

蠲饮枳实丸

逐饮消痰,导滞清膈。 枳实(麦炒,去穣) 半夏(汤洗) 陈皮(去白,以上各二两) 黑牵牛(八两,内取头末,三 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生姜汤下。

感应丸

治虚中积冷,气弱有伤,停积胃脘,不能传化;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饮酒过多,心 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 不消,愈而复发。又治中酒,呕吐痰逆,恶心喜唾,头旋,胸膈痞闷,四肢倦怠,不欲饮食 。又治妊娠伤冷,新产有伤。若久有积寒,吃热药不效者,并悉治之。又治久病形羸,荏苒 岁月,渐致虚弱,面黄肌瘦,饮食或进或退,大便或秘或泄,不拘久新积冷,并皆治之。 干姜(炮制,一两) 南木香(去芦) 丁香(以上各一两五钱) 百草霜(二两) 肉豆蔻(去皮,三 十个) 巴豆(去皮心膜油,研,七十个) 杏仁(一百四十个,汤浸去皮尖,研膏) 上七味,除巴豆粉、百草霜、杏仁三味,余四味捣为细末,却与三味同拌,研令细,用 好蜡匮和,先将蜡六两溶化作汁,以重绵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溶 ,滚数沸,倾出,候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秤用丸。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于铫内熬 令沫散香熟,次下酒煮蜡四两,同化作汁,就锅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秋冬修合,用清油一 两五钱,同煎煮熟,作汁,和匮药末成剂,分作小键子,以油单纸裹之,旋丸服耳。

神应丸

治因一切冷物、冷水及潼乳酪水所伤,腹痛肠鸣,米谷不化。 丁香 木香(以上各二钱) 巴豆 杏仁 百草霜 干姜(以上各五钱) 黄蜡(二钱) 上先将黄蜡用好醋煮去渣秽,将巴豆、杏仁同炒黑烟尽,研如泥;余四味为细末将黄蜡再上火, 春夏入小油五钱,秋冬入小油八钱,溶开,入在杏仁、巴豆泥子内同搅,旋下丁香、木香 等药末,研匀,搓作铤子,油纸裹了旋丸用。如芥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米饮送下,食前,日三服

白术安胃散

治一切泻痢,无问脓血相杂,里急窘痛,日夜无度。又治男子小肠气痛,及妇人脐下虚 冷,并产后儿枕块痛;亦治产后虚弱,寒热不止者。 五味子 乌梅(取肉炒干,以上各五钱) 车前子 茯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 米谷(三两,去 顶蒂穣,醋煮一宿,炒干) 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空心温服。

圣饼子

治泻痢赤白,脐腹撮痛,久不愈者。 黄丹(二钱) 定粉 舶上硫黄芪陀僧(以上各三钱) 轻粉(少许) 上细锉为末,入白面四钱匕,滴水和如指尖大,捻作饼子,阴干。食前温浆水磨服之, 大便黑色为效。

当归和血散

治肠 下血,湿毒下血。 川芎(四分) 青皮 槐花 荆芥穗 熟地黄芪白术(以上各六分) 当归身 升麻(以上各一钱 上件为细末。每服二、三钱,清米饮汤调下,食前。

诃梨勒丸

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 诃子(五钱,去核称) 椿根白皮(一两) 母丁香(三十个) 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醋少许送下,五更,三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十四难》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又云:夫脾、胃、大肠、小肠、三焦 、膀胱,仓廪之本,营之所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若饮食,热无灼灼, 寒无怆怆,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生之病,或溏泄 无度,或心下痞闷,腹胁 胀,口失滋味,四肢困倦,皆伤于脾胃所致而然也。肠胃为 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脾损胃,观证用药者,宜详审焉。 脾胃(右关所主,其脉缓。)如得弦脉,风邪所伤。甘草芍药汤、黄芪建中汤之类。或甘酸 之剂,皆可用之;洪脉,热邪所伤。三黄丸、泻黄散、调胃承气汤。或甘寒之剂,皆可用之 ;缓脉,本经太过,湿邪所伤。平胃散加白术、茯苓,五苓散。或除湿渗淡之剂,皆可用之 。涩脉,燥热所伤。异功散加当归,四君子汤加熟地黄。或甘温甘润之剂,皆可用之;沉细 脉,寒邪所伤。益黄散,养胃丸,理中丸,理中汤,如寒甚加附子。甘热之剂,皆可用之。

胃风汤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 痛; 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人参(去芦) 白茯苓(去皮) 芎蔻 桂(去粗皮) 当归(去苗) 白芍药 白术(以上各等 上为粗散。每服二钱,以水一大盏,入粟米数百余粒,同煎至七分,去渣,稍热服 ,空心,食前。小儿量力减之。

三黄丸

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疮、痍。 及治五般痔疾,肛门肿痛,或下鲜血。 黄连(去芦) 黄芩(去芦) 大黄(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 。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白术散

治虚热而渴。 人参(去芦) 白术 木香 白茯苓(去皮) 藿香叶(去土) 甘草(炒,以上各一两) 干葛(二两) 上件为粗末。每服三钱至五钱,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如饮水者,多煎与之,无时 如不能食而渴,洁古先师倍加葛根;如能食而渴,白虎汤加人参服之。

加减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气短,呕哕恶心,噫气 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 膈气、反胃。 甘草(锉,炒,二两) 浓朴(去粗皮,姜制炒香) 陈皮(去白,以上各三两二钱) 苍术(去 粗皮,米泔浸,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干枣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或去姜、枣,带热服,空心、食前。入盐一捻,沸汤点服亦得。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 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如小便赤涩,加白茯苓、泽泻;如米谷不化,食饮多伤,加枳实;如胸中气不快,心下 痞气,加枳壳、木香;如脾胃困弱,不思饮食,加黄芪、人参;如心下痞闷,腹胀者,加浓 朴,甘草减半;如遇夏,则加炒黄芩;如遇雨水湿润时,加茯苓、泽泻;如遇有痰涎,加 半夏、陈皮;凡加时,除苍术、浓朴外,根据例加之,如一服五钱,有痰加半夏五分;如嗽, 饮食减少,脉弦细,加当归、黄芪。如脉洪大缓,加黄芩、黄连;如大便硬,加大黄芪三钱,芒硝二钱,先嚼麸炒桃仁烂,以药送下。

散滞气汤

治因忧气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常有痞气。 当归身(二分) 陈皮(三分) 柴胡(四分) 炙甘草(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生姜(五 片) 红花(少许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和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湿面、

通幽汤

治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此脾胃初受 热中,多有此证,名之曰下脘不通。 桃仁泥 红花(以上各一分) 生地黄芪熟地黄(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 炙甘草 升麻(以上各一钱) 上[口父]咀。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食前。

润肠丸

治饮食劳倦,大便秘涩,或干燥,闭塞不通,全不思食,及风结、血秘,皆能闭塞也。 润燥和血疏风,自然通利也。 大黄(去皮) 当归梢 羌活(以上各五钱) 桃仁(汤浸,去皮尖,一两) 麻子仁(去皮取仁, 一两二钱五分) 上除桃仁、麻仁另研如泥外,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 用白汤送下。

导气除燥汤

治饮食劳倦,而小便闭塞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滑石(炒黄) 茯苓(去皮,以上各二钱) 知母(细锉,酒洗) 泽泻(以上各三钱) 黄柏(去 皮,四钱,酒洗) 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如急,不拘时候

丁香茱萸汤

治胃虚呕哕吐逆,膈咽不通。 干生姜 黄柏(以 上各二分) 丁香 炙甘草 柴胡 橘皮 半夏(以上各五分) 升麻(七分) 吴茱萸 草豆蔻 黄芪人参(以上各一钱) 当归身(一钱五分) 苍术(二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冷物。

草豆蔻丸

治脾胃虚而心火乘之,不能滋荣上焦元气,遇冬肾与膀胱之寒水旺时,子能令母实,致 肺金大肠相辅而来克心乘脾胃,此大复其仇也。经云:大胜必大复。故皮毛血脉分肉之间, 元气已绝于外,又大寒大燥二气并乘之,则苦恶风寒,耳鸣,及腰背相引胸中而痛,鼻息不 通,不闻香臭,额寒脑痛,目时眩,目不欲开。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入反出,腹 中常痛,及心胃痛,胁下急缩,有时而痛,腹不能努,大便多泻而少秘,下气不绝,或肠鸣 ,此脾胃虚之极也。胸中气乱,心烦不安,而为霍乱之渐。膈咽不通,噎塞,极则有声,喘 喝闭塞。或日阳中,或暖房内稍缓,口吸风寒则复作。四肢厥逆,身体沉重,不能转侧,头 不可以回顾,小便溲而时躁。此药主秋冬寒凉大复气之药也。 泽泻(一分,小便数减半) 柴胡(二分或四分,须详胁痛多少用) 神曲 姜黄(以上各四分) 当归身 生甘草 熟甘草 青皮(以上各六分) 桃仁(汤洗,去皮尖,七分) 白僵蚕 吴茱萸( 汤洗去苦烈味,焙干) 益智仁 黄芪陈皮 人参(以上各八分) 半夏(一钱,汤洗七次) 草 豆蔻仁(一钱四分,面裹烧,面熟为度,去皮用仁) 麦 面(炒黄,一钱五分) 上件一十八味,同为细末,桃仁另研如泥,再同细末一处研匀,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 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熟白汤送下,旋斟酌多少。

神圣复气汤

治复气乘冬,足太阳寒气,足少阴肾水之旺。子能令母实,手太阴肺实,反来侮土,火 木受邪。腰背胸膈闭塞,疼痛,善嚏,口中涎,目中泣,鼻中流浊涕不止,或如 肉,不闻 香臭,咳嗽痰沫,上热如火,下寒如冰。头作阵痛,目中流火,视物KT KT ,耳鸣耳 聋,头并口鼻,或恶风寒,喜日阳,夜卧不安,常觉痰塞,膈咽不通,口失味,两胁缩急而 痛,牙齿动摇,不能嚼物,阴汗出,前阴冷,行步欹侧,起居艰难,掌中寒,风痹麻木, 小便数而昼多夜频,而欠,气短喘喝,少气不足以息,卒遗失无度。妇人白带,阴hu中大痛 ,牵心而痛,黧黑失色;男子控睾牵心腹,阴阴而痛,面如赭色,食少,大小便不调,烦心 霍乱,逆气里急而腹,皮色白,后出余气,腹不能努,或肠鸣,膝下筋急,肩胛大痛,此 皆寒水来复,火土之杂也。 黑附子(炮裹,去皮脐) 干姜(炮,为末,以上各三分) 防风(锉如豆大) 郁李仁(汤浸 去皮尖,另研如泥) 人参(以上各五分) 当归身(酒洗,六分) 半夏(汤泡七次) 升麻(锉,以 上各七分) 甘草(锉) 本(以上各八分) 柴胡(锉如豆大) 羌活(锉如豆大,以上各一钱) 白 葵花(五朵,去心细剪入) 上件药都一服,水五盏,煎至二盏,入: 橘皮(五分) 草豆蔻仁(面裹烧熟,去皮) 黄芪(以上各一钱) 上件入在内,再煎至一盏,再入下项药: 生地黄(二分酒洗) 黄柏(酒浸) 黄连(酒浸) 枳壳(以上各三分) 以上四味,预一日另用新水浸,又以: 细辛(二分) 川芎(细末) 蔓荆子(以上各三分) 预一日用新水半大盏,分作二处浸。此三味并黄柏等煎正药作一大盏,不去渣,入 此浸者药,再上火煎至一大盏,去渣,稍热服,空心。又能治啮颊、啮唇、啮舌,舌根 强硬等证,如神。忌肉汤,宜食肉,不助经络中火邪也。大抵肾并膀胱经中有寒,元气不足 者,皆宜服之。

脾胃将理法

白粥、粳米、绿豆、小豆、盐豉之类,皆淡渗利小便,且小便数不可更利,况大泻阳气 ,反行阴道。切禁湿面,如食之觉快,勿禁。 药中不可服泽泻、猪苓、茯苓、灯心、琥珀、通草、木通、滑石之类,皆行阴道,而泻 阳道也;如渴,如小便不利,或闭塞不通则服,得利勿再服。 忌大咸,助火邪而泻肾水真阴;及大辛味,蒜、韭、五辣、醋、大料物、官桂、干姜之类,皆伤元气。 若服升沉之药,先一日将理,次日腹空服,服毕更宜将理十日;先三日尤甚,不然则反害也。 夫诸病四时用药之法,不问所病,或温或凉,或热或寒,如春时有疾,于所用药内加清 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药;冬月有疾,加大热之药,是不绝生 化之源也。钱仲阳医小儿,深得此理。《内经》:必先哕气,毋伐天和,是为至治。又曰: 无违时,无伐化。又曰:无伐生生之气。皆此常道也。用药之法,若反其常道,而变生异证 ,则当从权施治。假令病患饮酒,或过食寒,或过食热,皆可以增病。如此,则以权衡应 变治之。权变之药,岂可常用乎。

摄养

忌浴当风,汗当风。须以手摩汗孔合,方许见风,必无中风中寒之疾。 遇卒风暴寒,衣服不能御者,则宜争努周身之气以当之,气弱不能御者病。 如衣薄而气短,则添衣,于无风处居止;气尚短,则以沸汤一碗熏其口鼻,即不短也。 如久居高屋,或天寒阴湿所遏,令气短者,亦如前法熏之。 如居周密小室,或大热而处寒凉气短,则出就风日。凡气短,皆宜食滋味汤饮,令胃调和。 或大热能食而渴,喜寒饮,当从权以饮之,然不可耽嗜。如冬寒喜热物,亦根据时暂食。 睡不安,则宜少食;饱而睡不安,则少行坐。 遇天气更改,风寒阴晦,宜预避之。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

远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何取之轻而弃之重耶! 残躯六十有五,耳目半失于视听,百脉沸腾而烦心,身如众派漂流,瞑目则魂如浪去,神气 衰于前日,饮食减于囊时,但应人事,病皆弥甚,以己之所有,岂止隋候之珠哉!安于淡薄 ,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寿夭得失,安之于数,得丧既轻 ,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病安增剧?苟能持此,亦庶几于道,可谓得其真趣矣。

省言箴

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积气以成精,积精以全神, 必清必静,御之以道,可以为天人矣。有道者能之,予何人哉,切宜省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