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李杲

题丹溪重修脉诀。

论脉法配天地。

三部九候图说。

九候浮中沉。

学诊例。

手式寸尺内外图说。

右五藏所属寸尺部位。

阴阳相乘,覆溢关格图说。

总论脉式。

陈氏辩三藏本脉,息数尺度。

素问六气主合至脉。

辩七情郁发五藏变病脉法。

辩五脏过不及之为病。

辩六淫外伤六经受病脉图说。

辩不内外因五用乖违病症。

辩祟脉,凡鬼祟附着之脉,两手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

辩脉体名状。

辩七表脉病证。

辩入里脉病证。

辩九道脉病症。

分关前关后阴阳诗。

定息数诗。

六极脉(又名六绝脉皆死脉)。

辨男女左右手脉法图序。

傍通五脏法,横看。

论五脏沉迟数应病诗。

诊脉截法断病歌。

诊暴病歌。

题丹溪重修脉诀。

庄子曰,生非吾有也,乃天地之委和,性非吾有也,乃天地之委顺,黄帝曰,人之生也,悬命于天,受气于地,气以成形,理亦赋焉,刘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肖天地之形,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故清阳之,七窍皆见于面,浊阴之二窍皆出于下,地之阳在北,而阴在南,故三阳之脉,皆聚于背,三阴之脉聚于胸腹,况乎脉者,天地之元性,男子之寸脉盛而尺脉弱者,肖乎天也,女子之尺脉盛,而寸脉弱者,肖乎地也,秦越人乃以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三阳从天生,三阴从地长,谬之甚矣。遂令百犬吠声流至于今,千有余年,莫有能正其谬者,独先生以神明之资,洞烛物理,乃推本律法混合天人而着论辟之,使千载之误一旦昭明,岂不韪哉。

岁在戊申门生龙丘叶英题。

论脉法配天地。

昔轩辕黄帝之体天治民也,使伶伦截嶰谷之竹作黄锺律管,以候天之节气,以观其太过,不及,修德以禳之命,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以察其太过,不及,设九针药石,以调之,故黄锺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法曰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十,其一三五七九为阳,九者阳之成数也,其二四六八十为阴,十者阴之成数也,黄锺者阳声之始也,阳气之动也,故其数皆九,分寸之数,具于声气之元,不可得而见,及断竹为管吹之而声和,候之而气应,然后寸之数,始形焉,此阳唱而阴和,男行而女随,邵子曰,阴者阳之影,故脉之动也,阳得九分,而盛阴得一寸,而弱其吻合于黄锺者,以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故肖天地之形,且天地之道,阳健而阴顺,阳强而阴弱,阳明而阴晦,天不足西北,故西北倾而东南昂,人肖之左耳目明于右耳,目在上者,法乎天地不满东南,故东南陷下而西北珑起,人肖之右手足强于左手足,在下者法乎地,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故男子寸脉盛而尺脉弱,地之阳在北,而阴在南,故女子尺脉盛而寸脉弱,肖天地之阴阳也,声音律吕无不然者,黄锺者,气之先兆,故能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实为医学之先维流注一身而变化万端,皆欲取之三部九候之中,其难也可知矣,世之俗医诵高阳生之妄作,欲以治病求十全之效,其不杀人几希矣,凡我同志宜精,宜明,然以习俗久,姑从旧,以寸关尺分三部,详列手图于后。

三部九候图说。

三部者,从鱼际至高骨一寸,名曰寸口,自寸至尺名尺泽,故曰尺中,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又云,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从寸口入六分为关分,从关分又入六分为尺分,故三部共一寸九分。

九候浮中沉。

一部分三候,三三为九候。

学诊例。

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人,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智与神会,则莫之敢违。

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神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短则气病也。

凡诊脉须识人迎,气口以办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一分,人命之主。

凡诊脉,须先识五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藏害,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此之谓也。

凡诊脉,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可依原治疗。

手式寸尺内外图说。

右五藏所属寸尺部位。

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中,右关内以候脾,外以候胃脘。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中,右尺外以候心主,内以候腰。

释曰,五藏六府,十二经络,候之无踰三部,要之前布六经,乃候淫邪入自经络而及于藏府,后说五藏乃候七情内郁,自藏府出而应于经内外之辨,颎然明白学诊之士,当自此始,外因虽自经络而入,必及于藏府,须识五藏六府所在,内因郁满于中,亦必外应于经,亦须循经说证,不可偏局执见,故经云,上竟上胸候中事也,下竟下腰足中事也,不可不通。

阴阳相乘,覆溢关格图说。

难经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谓也。丹溪先生曰:阴乘阳则恶寒,阳乘阴则发热。

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太过不及者,病遂上逆寸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阳之脉也;经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阳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内出而格拒其阳,此阴乘阳位之脉也。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太过不及者病遂下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阴之脉也;经曰,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以阴气不得营于阳,阳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为内关外格,内关外格为阴内闭而不上阳,从外入以格拒其阴,此阳乘阴位之脉也。故曰覆溢,而覆者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溢者如水之溢,由下而逆于上也,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总论脉式。

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之脉,或有作为,为停食顷俟定,乃诊,师亦如之。

释曰,停宁俟之即不拘于平旦,况仓卒病生岂特平旦,学者知之。

经云,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可以参决死生之分。

释曰,切脉动静者,以脉之潮会必归于寸口三部,诊之左关前一分为人迎,以候六淫外伤,为外所因;右关前一分为气口,以候七情内郁,为内所因,惟其所自用肯经常为不内外因,三因虽分,犹乃未备,是以前哲类分二十四字,所谓七表八里九道,虽名状不同,证候差别,皆以人迎一分而推之与三部相应而说,证则万无一失也。

陈氏辩三藏本脉,息数尺度。

人之脉者,乃血之隧道也,非气使则不能行,故血为脉,气为息,脉息之名自是而分呼吸者,气之槖钥动应者,血之波澜,其经以身寸度之计,十六丈二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则六动,一动一寸,故一息脉行六寸,十息六尺,百息六丈,二百息十二丈,七十息四丈二尺,计二百七十息,漏水下二刻,尽十六丈二尺,营周一身,百刻之中得五十营,故曰,脉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也,息者以呼吸定之,一日计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吸进退既迟于脉,故八息三分三毫三厘,方行一寸八,十三息三分三毫行一尺八,百三十三息三分行一丈八,千三百三十三息行十丈余六丈二尺,计五千一百六十七息,通计一万三千五百息方行尽一十六丈二尺,经络气周于一身,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者是也;脉神也,阳也,阳行速,犹太阳之一日一周天,息气也,阴也,阴行迟,犹太阴之一月一周天,如是则应周天之常度,配四时之定序,春肝脉弦细而长,夏心脉浮大而洪,长夏脾脉软大而缓,秋肺脉浮濇而短,冬肾脉沉濡而滑,各以其时而候,旺相休囚脉息无不及太过之患,故曰平人,以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故脉以胃气为本,气以黄色为生,取其资成也,合本藏气三分,参以弦洪缓濇沉,则为平脉,若真藏脉见,则不从矣,参以形色广加后说。

足厥阴肝脉,在左关上,弦细而长;足少阴肾脉,在左尺中,沉濡而滑;足太阴脾脉,在右关上,沉软而缓;足少阳胆脉,在左关上,弦大而浮;足阳明胃脉,在右关中,浮长而滑;足太阳膀胱脉,在左尺中,洪滑而长;手厥阴心主包络,在右尺中,沉弦而敦;手少阴心脉,在左寸口,洪而微实;手太阴肺脉在右寸口,濇短而浮;手少阳三焦脉,在右尺中,洪散而急;手阳明大肠脉,在右寸口,浮短而滑;手太阳小肠脉,在左寸口,洪大而紧;此手足阴阳六经脉之常体,及其消息盈虚,则变化不测,运动密移与天地参同,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应者,乃气候之至脉也。

素问六气主合至脉。

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云,厥阴之至,其脉弦(一云沉短而散)。

春分至,四月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经云,少阴之至,其脉钩(一云紧细而微)。

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阳相火主令,经云,少阳之至,大而浮(一云乍疏乍数乍短乍长)。

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经云,太阴之至,其脉沉(一云紧大而长)。

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云,阳明之至,短而濇(一云浮大而短)。

小雪至,十二月大寒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云,太阳之至,大而长。

本脉至脉,虽识体状,又须推寻六气交变,南政北政,司天在泉,少阴之脉应与不应,详细而推知,万无一失也。

已丑已未二太岁,太阴司天,少阴在左,少阳在右,故左肘脉不应

辰戍二岁太阴在泉,少阴在右,少阳在左,故右尺脉沉细不应。

已亥二岁,厥阴司天,太阳在左,少阴在右,右手寸口脉沉细不应。

寅申二岁,厥阴在泉,太阳在右,少阴在左,左手尺脉沉细不应。

子午二岁,少阴司天,厥阴在左,太阴在右,两手寸脉俱沉细不应。

卯酉二岁,少阴在泉,太阴在左,厥阴在右,故两手尺脉俱沉细不应。

丑未二岁,太阴司天,少阴在左,少阳在右,两手尺脉俱不应。

辰戍二岁,太阴在泉,少阳在左,少阴在右,左手寸口脉不应。

已亥二岁,厥阴司天,太阳在左,少阴在右,左尺脉不应。

寅申二岁,厥阴在泉,少阴在左,太阳在右,左寸脉不应。

岁当阳明司天,少阴在泉,法当两尺脉沉细不应而反浮大,两寸脉当浮大而反沉细,是太阳与少阴相反,经云,尺寸反者死。

岁当阳明在泉,少阴司天,法当两寸沉细不应而反浮大,两尺脉当浮大而反沉细,是阳明与少阴尺寸相反,经云,尺寸反者死。

北政阳明司天,少阴在泉,法当两寸沉细不应而反浮大,两尺脉当浮大而反沉细,是阳明与少阳尺寸相反,经云,尺寸反者死。

北政少阴司天,阳明在泉,法当两尺沉细不应而反浮大,两寸脉当浮大而反沉细,是阳明与少阴尺寸相反,经云,尺寸反者死。

南政少阳在右,少阴在左,左寸脉当沉细不应而反浮大,右寸脉当浮大而反沉细不应,是谓左右交,经云,左右交者死。

南政少阳在左,少阴在右,右尺脉当沉细不应而反浮大,左尺脉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交,少阴在右而交于左。

南政太阴在左,少阴在右,右寸脉当沉细不应而反浮大,左寸脉当浮大而反沉细不应,是谓左右交,少阴在右而交于左。

南政太阳在右,少阴在左,左尺脉当沉细不应而反浮大,右尺脉当浮大而反沉细不应,是谓左右交,少阴在右而交于左。

北政太阳在左,少阴在右,右寸脉当沉细不应而反浮大,左寸脉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交,少阴在右而交于左。

辩七情郁发五藏变病脉法。

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人之脏气郁发,与气兼并过与不及,乘克传变必见于脉者,以食气入胃,淫精于脉,脉皆自胃气出,故候于气口,经曰,五脏皆禀于胃,胃者五藏之本,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而至,邪气胜胃气衰则病甚,胃气绝真脏独见则死;假如

春肝,夏心,长夏脾,秋肺,冬肾。

脉弦, 洪, 濡,濇, 沉 多胃少

曰肝, 心, 脾,肺, 肾 病

但弦, 洪, 濡,濇, 沉 无胃气曰死。

天地草木无土气不生,人无胃气则死,胃气者和缓不迫之状也。

若其乘克相胜,虽有胃气。

而春,夏,长夏,秋,冬。

有濇,沉,弦, 洪,濡 脉微见者。

秋,冬,春, 夏,长夏必病。

濇,沉,弦, 洪,濡 甚者为今病。

辩五脏过不及之为病。

观夫,太过不及脉之大要,迫近而散,不可失机审而调之,为上工矣。学者不可不审察也。

春肝,  脉合弦细而长,太过则实强, 令善怒,忽忽眩冒巅疾。

夏心, 洪而微实, 来去皆盛, 身热肤痛为浸淫。

长夏脾, 沉而濡长, 如水之流, 四肢不举。

秋肺, 浮而短濇, 中坚傍虚, 逆气背痛愠愠然。

冬肾, 沉而紧实, 有如弹石, 解脊痛少气不能言。

不及则微虚, 令人胸痛引背,两胁胀满心烦。

来不盛去反盛,      上咳唾,下泄气,九窍不通。    如鸟之啄,          名曰重强,呼吸少气,下喘声。    毛而微,            心悬如饥中清,脊中痛。    来去如数,          少腹满小便变。人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以养鬼神意魄志而生怒喜思忧恐故。

因怒, 则魂门弛张,木 气奋激,肺金 乘之,脉弦濇,

喜,    神延融溢,火      赫羲,肾水            沉散,思,    意舍不宁,土      凝结,肝木            弦弱,忧,    魄户不闭,金      濇聚,心火            洪短,恐,    志室不遂,水      旋却,脾土            沉缓。此盖五情,动以不正,侮所不胜,经所谓,不恒其德,恃其能乘而侮之,甚则所胜来,复侮反受邪,此之谓也。凡怒则魂门弛张,木气奋激,侮其脾土,甚则子金乘其肝虚来复母雠,克其肝木,是谓侮反受邪,肝脉反濇,濇者肺金也,是犹吴王夫差之争盟侮楚,精锐悉行,国内无备,越王勾践乘其虚而伐之,遂以破吴,吴本侮楚而越竟破之,侮反受邪,即此义也。

凡喜则神延融溢,火气赫羲侮其肺金,甚则子水乘其心虚来复母雠,克其心火,是谓侮反受邪,心脉反沉,沉者肾水脉也,故喜甚有暴中之患而暴怒,亦有暴中之患,皆此意也。

凡久思则意舍不寍,上气凝结侮其肾水,甚则子木乘其脾土虚来复母雠,克其脾土,是谓侮反受邪,脾脉反弦,弦者肝脉也。

凡久忧则魂门不闭,金气濇聚,侮其肝木,甚则子火乘其肺虚来复母雠,克其肺金,是谓侮反受邪肺脉反洪,洪者心火脉也。

凡多恐则志室不遂,水气旋却侮其胞络之火,甚则子土乘其肾虚来复母雠,克其肾水,是谓每反受邪肾脉反濡,濡者脾土脉也。

凡悲则伤肺,故肺脉自虚,经曰,悲则气消,脉虚心火来乘,金气自虚故悲则泪下,或因寒饮食之气上逆,留于胸中,留而不去,久为寒中,或曰肺金乘肝木而为泪。

凡惊则气乱,惊则肝气散乱乘其脾土,故小儿惊则泻青,大人惊则面青者,肝血乱而下降,故青其肝脉亦乱,一曰惊则肝气乘心,大惊者心脉易位向里,惊气人心者多尿血也。

传授胜克流变又当详而论之,故经云,五脏受气于其能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其所不胜,如

肝,心,脾,肺,肾受气于心,脾,肺,肾,肝。

传之于脾,肺,肾,肝,心。

气合于肾,肝,心,脾,肺。

至 肺,肾,肝,心,脾 而死。

则知肝死于肺,候之于秋庚日笃辛日,死余图于后。

肝 候于秋 ,庚 日笃,辛 日死,舌卷卵缩。

心 冬 ,壬 癸 面黑如黎。

脾 春 ,甲 乙 内满唇反。

肺 夏 ,丙 丁 皮枯毛折。

肾 长夏,戊   已 齿长而枯发无润泽。

又如,甲乙,丙丁,戊已, 庚辛,壬癸 日

则,寅卯,已午,辰戌丑未,申酉,子亥  时死。凡一日之中又分五时,以别死时之早晏,且脾病甲日,病笃乙日,死则死于寅卯时,以脾属土,日时俱属木,重木克土,故死于此时,此内伤藏病之传次也,然暴病卒发者,不必泥于传次也,或传化不以次入者,乃忧恐怒喜思惊,七情并伤于令不得以,其次传所以令人大病,此五脏传变之指要,学者不可不知也。

辩六淫外伤六经受病脉图说。

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者,以候天之寒暑燥湿风热,中伤于人,其邪自经络而入,以迎纳之,故曰人迎;前哲方论谓,太阳为诸阳主,凡感邪则自太阳始,以此考寻经意,似若不然,风喜伤肝,寒喜伤肾,暑喜伤心包,湿喜伤脾,热伤心,燥伤肺,以暑热一气燥湿同源,故不别论,以类推之,风当自少阳入,湿当自阳明入,暑当自三焦入,寒却自太阳入,故经云,阴为之,主阳与正别于阳者,知病从来,此之谓也,经云,修已俟,天所以立命也,由是古人调其脏气而淫邪不入,故先七情而后六淫,经云,学诊之士,必先岁气,故运气又先之,以其次第也。

足太阳伤寒,左手尺中与人迎皆浮紧而盛,浮者足太阳脉也,紧者伤寒脉也,盛者病进也,其证头项腰脊痛,无汗,恶寒,不恶风。

足阳明伤湿,右手关上与人迎皆濇细而长,濇者足阳明脉也,细者伤湿脉也,长者病袭也,其证关节疼痛,重痹而弱,小便涩秘,大便飧泄。

足少阳伤风,左手关上与人迎皆弦浮而散,弦者足少阳脉也,浮者伤风脉也,散病至也,其证身热,恶风,自汗,项强,胁满。

手少阳伤暑,左手尺中与人迎皆洪虚而数,洪者手少阳脉也,虚者伤暑脉也,数者病增也,其证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烦渴。

足太阴伤湿,右手关上与人迎皆濡细而沉,濡者太阴脉也,细者湿脉也,沉者病着也,其证身热,脚弱,关节头痛,冷痹,胀满。

足少阴伤寒,左尺中与人迎皆沉紧而数,沉者足少阴脉也,紧者伤寒脉也,数者病传也,其证口燥,舌干而渴,背恶寒反发热,倦怠。

足厥阴伤风,左关上与人迎皆弦弱而急,弦者厥阴脉也,弱者风脉也,急者病变也,其证自汗,恶风而倦,小腹急满。

手厥阴心包伤暑,左手尺中与人迎皆沉弱而缓,沉者心包脉也,弱者伤暑也,缓者病倦也,其证往来寒热,状如疟,烦渴,眩晕,背寒,面垢。

此已上分布六经,感伤外部邪之脉也,除燥热外,叙此四气揭图于左,以为宗兆,使学者易见,不必再三伸问,若其传变,自当依六经,别论详究,所伤随经说证对证施治,以平为期,或热燥伤心肺,亦当依经推明理例调治,如四气兼并,六经交错,亦当随其脉证审处别白,或先,或后,或合,或并在络,在经,入表,入里,四时之动脉与之应,气候以时自与脉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阴阳生,此之谓也。

吾尝观洛书图,火七在西方,金九居南位者,则西南二方为燥热之气明矣,况乎离为兵戈兑主杀伐平治之世,生气流行,雨晹以时,兆民不安恶有斯气,唯淆乱之世,生气消息燥热逆行,五谷不登,山川焦枯,鬼神欠妥,灾疹繁兴,予目击壬辰,首乱已平,民中燥热者多发热,痰结,咳嗽,重以医者不识时变,复投半夏,南星,以益其燥热,遂至嗽血,滑涎逆涌,咯吐不已,肌肉干枯而死者多矣,平人则两寸脉不见,两尺脉长至半臂,予于内外伤辨,言之备矣,今略具数语以足成书,为六气全图。

辩不内外因五用乖违病症。

察脉必以人迎气口分内外,所因者乃学诊之要道也,所以脉赞云,关前一分人迎主之,然既有三因固不可尽详而考之于理自备,且如疲极筋力尽神度量,饮食,饥饱,叫呼走气,房室劳逸,及金疮踒折,虎狼,毒虫,鬼痓,客忤鬼压,溺水等外非六淫,内非七情,内外不收,心属不内外,虽汉论曰,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殊不知饮食入胃,能助发宿蕴其所应于气口者,止由七情郁发,因食助见本非宿食能应气口,且如

宿食 阳阴。

则脉浮大而微濇,数而滑实。

宿食不化 成瘕。

脉则沉紧, 沉重。

皆伤胃也。

宿食窒塞,则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此等名证何曾应于气口,又如疲极筋力,其脉弦数而实,筋痛则动皆伤肝也,凝思则滑,神耗则散,皆伤心也,吟诵耗气,气濡而弱,叫呼走气脉散而急,皆伤肺也;房劳失精,两尺脉浮散,男子遗精,女子半产,弦大而革,皆伤肾也,右件明文气口何与,况藏寒蛔厥脉自微浮及为肾滑;胃虚不食其脉必缓,亦有微濡;五饮停伏浮细而滑,久畜沉积沉细而软,形虚自汗脉皆微濡,挥霍变乱脉自沉伏,僵仆坠下脉则细滑,踒折伤损瘀血在内,疝瘕,症癖,并五内作痛,脉皆弦紧,中寒症结,脉则迟濇,五积,六聚,食饮,痰气伏留不散,隧道节滞,脉皆促结;三消热中尺中洪大,癫狂神乱关上洪疾,气实脉浮血实脉滑,气血相搏脉亦沉实,妇人妊娠脉则和滑。

辩祟脉,凡鬼祟附着之脉,两手乍大乍小,乍长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

阳邪来,见脉则浮洪,阴邪来,见脉则沉紧;鬼疰客忤,三部皆滑洪大,袅袅沉沉泽泽,但与病症不相应者,皆五尸鬼邪遁疰之所为也,又如遁尸尸疰,脉沉而不至寸,或三部皆紧急,如诊得此等脉,证虽与人迎气口相应,亦当分数推寻三因交结,四季料简。所谓俾内俾外。不内不外。亦内亦外。亦不内外,脉理微玅,艺能难精,学然后知所因,此之谓也,然形于朕兆堕于数义,未有不学而能者,未有学而不成者,宜留心焉,人如忽见异像,惊惑眩乱,脉多失次,急虚,卒中,五藏闭绝,脉不往来,譬如堕溺,脉不可察,与夫金疮踒折,顿走血气,脉亦无准,学者当看外证,不必拘脉。

辩脉体名状。

浮者按之不足,举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风寒在经,与气口相应,则营血虚损。

沉者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人迎相应,则寒伏阴经,与气口相应,则血凝腹藏。

迟者应动极缓,按之尽牢,与人迎相应,则温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数者去来促急,一息数至,与人迎相应,则风燥热烦,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

虚者迟大而软,按之豁然,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失本。

实者按举有力,不疾不迟,与人迎相应,则风寒贯经,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脉。

缓者浮大而软,去来微迟,与人迎相应,则风热入藏,与气口相应,则怒极伤筋。

紧者动转无常,如纽篓-,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洪者来之至大,去之且长,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

细者指下寻之,来往如线,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

滑者往来流利,有如贯珠,与人迎相应,则风痰潮溢,与气口相应,则涎饮凝滞。

濇者参五不调,如雨沾沙,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与气口相应,则津汗血枯。

弦者端紧径急,如张弓弦,与人迎相应,则风走疰痛,与气口相应,则饮积溢疼。

弱者按之欲绝,轻软无力,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结者往来迟缓,时止更来,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

促者往来急数,时止复来,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腑。

芤者中空傍实,如按慈葱,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

微者极细而软,似有若无,与人迎相应,则风暑自汗,与气口相应,则微阳脱泄。

动者在关如豆,厥厥不行,与人迎相应 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伏者沉伏不出,着骨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痼闭,与气口相应,则凝思凝神。

长者往来流利,出于三关,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与气口相应,则藏气平治。

短者按举似数,不及本部,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藏气。

濡者按之不见,轻手乃得,与人迎相应,则寒湿散漫,与气口相应,则飧泄缓弱。

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与人迎相应,则中风暑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散者有阳无阴,按之满指,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代者藏绝中止,余藏代动,无问内外所因,得此必死。

辩七表脉病证。

浮为在表,为风应人迎,为气应气口,为热,为痛,为呕,为胀,为痞,为喘,为厥,为内结,为满不食,浮大为鼻塞,浮缓为不仁,浮大长为风眩癫疾,浮滑疾为宿食,浮大而濇为宿食滞气,浮短为肺伤诸气,浮滑为走刺为饮,浮细而滑为伤饮,浮滑疾紧为百合病,浮数为大便坚小便数,浮紧为淋为癃闭。

芤主血,寸芤为吐血,微芤为衄血,关芤为大便出血为肠痈,尺芤为下焦虚,小便出血。

滑为吐,为满为欬为热,为伏痰,为宿食,为蓄血,为经闭,为鬼奎,为血气俱实,滑散为瘫缓,滑数为结热,滑实为胃热,和滑为妊娠,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为泄痢,滑而浮大,小腹痛,弱则阴中痛,小便亦然。

实为热,为呕,为痛,为气塞,为喘欬,为大便不禁,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腰痛。

弦为寒,为痛,为饮,为疟,为水气,为中虚,为厥逆,为拘急,为寒癖,弦紧为恶寒,为疝瘕,为癖,为瘀血,双弦胁急痛,弦而钩为胁下刺痛,弦长为积,随左右上下。

紧为寒,为痛头骨肉等,为欬,为喘,为满,浮紧为肺有水,紧滑为蛔动,为宿食,为逆吐,紧急为遁尸,紧数为寒热。

洪为胀,为满,为痛,为热,为烦,洪实为癫,洪紧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洪大为祟,洪浮为阳邪来见。

辩入里脉病证。

微为虚,为弱,为衄,为呕,为泄,为亡汗,为拘急,微弱为少气,为中寒。

沉为在里,为实,为水,为寒,为喘,为症,为瘕,沉弱为寒热,沉细为少气,臂不能举,沉滑为风水,为下重,沉紧为上热下冷,沉重而直前绝者为瘀血,沉重而中散为寒食成瘕,沉重不至寸,徘徊绝者为遁尸,沉紧为悬饮,沉迟为痼冷,沉重为伤暑发热。

缓在下为风,为寒,为弱,为痹,为疼,为不仁,为气不足,为眩晕,缓而滑为热中,缓而迟为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濇为少血,为亡汗,热气不足,为逆冷,为下痢,为心痛,濇而紧为痹为寒湿,濇细为大寒。

迟为寒,为痛,迟而濇为症瘕咽酸,迟滑为胀,迟缓为寒。

伏为霍乱,为疝瘕,为水气,为溏泄,为停痰,为宿食,为诸气上冲,为恶脓贯肌。

濡为虚,为痹,为自汗,为气弱,为下重,濡而弱为内热外冷,自汗,为小便难。弱为虚,为风热,为自汗。

辩九道脉病症。

细为气血俱虚,为病在内,为积,为伤湿,为后泄,为寒,为神劳,为忧伤过度,为腹满,细而紧为症瘕积聚,为刺痛,细而滑为僵仆,为发热,为呕吐。

数为热,为虚,为吐,为痛,为烦渴,为烦满。

动为痛,为惊,为痹,为泄,为恐。

虚为寒,为虚,为脚弱,为食不消化,为伤暑。

促脉经并无文,释曰,其促有五,一曰气,二曰血,三曰饮,四曰食,五曰痰,但藏热则脉数,以气血痰饮留滞不行,则止促,止促非恶脉也。

结为痰,为饮,为血,为积,为气,释曰,气寒脉缓,则为结数,则为促,虽缓数不同结,亦当如促脉分则可也。

散脉经无文,释曰,六腑气绝于内,则手足寒,上气,五脏气绝于内,则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脉皆散,散则不聚病亦危矣。

革为满,为急,为虚寒相抟,妇人半产漏下,释曰,革者,革也,固结不移之状,三部应之皆危脉也。

代者一藏绝,他藏代至,释曰,代其死脉,不分三部,随应皆是。

如前所说,凡例皆本圣经,学者当熟读,令心开眼明,识取体状,然后交结互究,与夫六经外感,五脏内伤,参以四时旺相,依各部位推寻所因,必使了然不疑,方为尽善,其如随病分门,诸脉诸证,尤当参对详审,如是精研,方可为医门万分之一,否则倚傍圣教,欺妄取财,为含灵之臣贼,幸祈勉旃。

诗曰。

浮,芤,滑,实,弦,紧,洪,名为七表,属阳宫;微,沉,缓,濇,迟,并伏,濡,弱为阴八里,同细,数,动,虚,促,结,散,代,革,同归九道中,在经,在府,并在藏,识得根源为上工。

分关前关后阴阳诗。

掌后高骨号为关,傍骨关脉形宛然,次第推排寸关尺,配合天地人三元,关前为阳名寸口,尺脉为阴在关后,阳弦头痛定无疑,阴弦腹痛何方走,阳数即吐兼头痛,关微即泻肠中吼,阳实应知面赤风,阴微盗汗劳兼有,阳实大滑应舌强,关数脾热并口臭,阳微浮弱定心寒,关滑食注脾家咎,关前关后别阴阳,察得病源为国手。

定息数诗。

先贤切脉论太素,周行一身五十度,昼则行阳自阴出,夜则行阴自阳入,昼夜各行二十五,上合天度为常则,血荣气卫定息数,一万三千五百息,此是平人脉行度,太过不及皆非吉,一息四至平无他,更加一至身安和,三迟二败冷为甚,七数六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魂已去,一息一至元气败,两息一至死非怪,我今括取作长歌,嘱汝心通并意解。

六极脉(又名六绝脉皆死脉)。

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半日一点落,弹石来硬寻即散,搭指散满如解索,鱼翔似有一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寄语医家仔细看,六脉见一休下药。

辨男女左右手脉法图序。

黄炎帝之拯民疾也,参天地究人事,以立脉法,嗟乎,脉者,先天之神也,故其昼夜出入,莫不与天地等,夫神寤则出于心而见于眼,故脉昼行阳二十五度,寐则栖于肾而息于精,故脉夜行阴亦二十五度,其动静栖息皆与天地昼夜四时相合,且以天道右旋而主乎生化,则男子先生右肾,右属阳,为三魂降精气,赤以镇丹田,故男子命脉在右手尺部,地道左旋主乎成物,则女子先生左肾,左属阴,为七魄降真气,黑以镇子宫,故女子命脉在左手尺部,若男子病右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不死;若女子病左尺部,命脉好,病虽危亦不死,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故男子寸脉盛,而尺脉弱,阳在寸,阴在尺也,地之阳在北,而阴在南,故女子尺脉盛,而寸脉弱,阳在尺,阴在寸也,阳强阴弱天之道也,非反也,反之者病,故男得女脉为不足,女得男脉为太过,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男左女右地之定位也,非天也,盖人立形于地,故从地化,楚人尚右者,夷道也,地道也,故男子左脉强而右脉弱,女子则右脉强而左脉弱,天以阴为用,故人之左耳目明于右耳目,地以阳为使,故人之右手足强于左手足,阴阳互用也,非反也。凡男子诊脉必先伸左手,女子诊脉必先伸右手,男子得阳气多,故左脉盛,女子得阴气多,故右脉盛,若反者病脉也,男子以左尺为精腑,女子以右尺为血海,此天地之神化也,所以别男女决死生者也;苟不知此,则男女莫辩而生死懵然矣,于是列图于左,以诏来者,李希范曰,近年以来,人心巇崄,习俗刁薄,有两手莹净,男子往往居帏帐之中,面目蒙蔽,伸手求诊,粗工受欺,遂致嗤笑,噫昔诸葛公,尝以巾帼妇人之服,遗司马将军,天下耻之,况乎甘心卧帏帐作妇人,以自欺耶,斯亦不足称也矣。

傍通五脏法,横看。

论五脏沉迟数应病诗。

左手心部。

浮数沉迟热瞢腾,浮迟腹冷胃虚真,沉数狂言并舌强,沉迟气短力难成( 生气不相接续)。

肝部。

浮数患风筋即抽,浮迟冷眼泪难收,沉数疾生常怒气,沉迟不睡损双眸。

肾部。

浮数劳热小便赤,浮迟听重浊来侵,沉数腰疼生赤浊,沉迟白浊耳虚鸣。

右手肺部。

浮数中风兼热秘,浮迟冷气泻难禁,沉数风痰并气喘,沉迟气弱冷涎停。

脾部。

浮数龈宣并盗汗,浮迟胃冷气虚膨,沉数热多并口臭,沉迟腹满胀坚生。

包络部。

浮数精泄三焦热,浮迟冷气浊难任,沉数渴来小便数,沉迟虚冷小便频。

诊脉截法断病歌。

左右手脉。

心脉迢迢恰似弦,头痛心热数狂癫,男子腾空女腾跌,肾弦气痛小肠连。

心脉频频来得实,其人烦闷气喘疾,若还止绝更加临,壬癸死之是端的。

心脉微微嘈似饥,泻心补肾却相宜,若共肝微能左瘫,医人调理不须疑。

心脉迟迟主呕吐,沉加怒气痛牵连,斯人偃息虽无事,医者能调便与宣。

肝实眼翳能生疖,腹痛尤加脚手酸,更被酰酸来刺也,调和补药便能安。

肝微内障甚筋挛,失血吞酸头更旋,洪在大肠能泄利,肾微脚冷定相连。

肝经带缓气须疼,食拒心头主刺酸,止代庚申辛酉死,医人调理定难安。

肝脉浮洪偏眼赤,刺酸盗汗定相随,数脉忽然潮热至,断然翻胃更无疑。

肾微经脉不调匀,脚疼卫气不能升,带下肝阴精不禁,肝微血败小便频。

肾缓腲疼尤腹痛,小便白浊色如霜,止代若迟时戊已,其人必定命倾亡。

肾洪白浊耳蝉鸣,脚热尤加血不匀,虚热瘖生虚又瘇,沉腰浮主血虚人。

肾脉琴弦赤小便,头旋腹痛数兼淋,血气又来浮腹胀,肝微白浊带相并。

右手。

肺缓虚邪鼻塞时,失声飒飒好猜疑,缓脉浮迟能吐泻,沉迟怒气痛难支。

肺洪劳倦兼痰热,潮热尤兼吐泻来,大数中风兼鼻塞,丙丁止代已焉哉。

肺脉弦来元主嗽,平时气急喘呼呼,头痛更加身发热,十分重病也能苏。

肺实冷嗽胸中痛,倦劳寒热不曾停,浮数大肠能秘结,浮迟冷痢更来侵。

脾脉浮洪水积储,睡魔甜鬼每相如,倦怠更加潮热至,其人脾困药能除。

脾脉迟弦主冷凝,朝朝贪睡不曾停,浮在脉中应腹胀,沉弦有积腹中疼。

脾实口臭胃经热,脾困寒热又相侵,胃翻酸水频频吐,纔吃儿便逼心。

脾脉微微胃不生,终朝饮食拒人心,微濇脉来因腹胀,甲寅止代定归真。

命门弦主渴来侵,浊带加之更患淋,实脉转筋兼带浊,脉洪虚汗渴将临。

命门微细小便频,缓脉膀胱冷气侵,沉缓腰疼浮缓渴,更兼迟缓小便生。

诊暴病歌。

两动一止或三四,三动一止六七死,四动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依次。

池氏曰,暴病者喜怒惊恐,其气暴逆,致风寒暑湿所侵,病生卒暴,损动胃气而绝,即死不过日也,脉两动而一止,乃胃气相绝,犹三四日方死,三动一止而胃气将尽,犹将六七日谷气绝尽方死,后仿此至若十五动而一止乃死,期在于一年也。

脉诀指掌图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