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用量:
中药的用量,大多以重量计算。过去用16进位制:1斤=16两=160钱。现在全国已统一采用公制,以克为单位,即1公斤=1000克。为处方和配方简便,旧制换算成公制后的近似值1两=30克,1钱=3克。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汤剂量约为5一15克。《备要》引《干金》云,“凡药须治择熬泡毕……”是指出需称量炮制加工后的干燥药材。
除以上论述外,古人在药物性能和宜忌等方面还有很多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是说味厚的属纯阴(阴中之阴),味薄的属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阳中之阳),气薄的属阳中之阴。因为味厚属纯阴,所以下泄,味薄为阴中之阳,所以能够宣通。气薄属阳中之阴,所以能够发泄,气厚属纯阳,所以发热。可见这里的气、味.与前而所谈的四气五味有所不同。
又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赃,清阳实四吱,浊阴归六腑。前者是说味属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阳,所以趋向上窍。后者是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说明凡属体内轻清之质,如出于上窍的涕、唾、气、液,卫护体表的卫阳之气和充实四肢的清阳之气.皆属清阳的范围,凡属体内重浊之质,如归六腑出下窍的污秽糟粕之物,以及内藏于五脏的精微物质等,皆属浊阴范围。因为清阳与浊阴的属性不同,故其走注的方向也不同,清阳向上向外.浊阴是向内向下。
此外,药之性味多偏,五脏各有所宜和不宜,是医者用药必须知道的。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是论五所苦及其治则。五脏所苦,就是五脏的功能失调所出现的主要病理特征。如肝主条达疏泄,若流泄太过,则亢急为病(如肝阳上亢,肝气横逆等),甘主和缓,故以甘味药和缓之。心藏神,焦思苦虑,耗及心神,可致心气缓(如心悸不寐、狂恶失神等),酸主收敛,故以酸味药收敛之等等。
又曰: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是论五脏所欲及其反常的治则。五脏所欲,就是指五脏在生理状态下的性用偏向。如肝性喜条达疏畅,此其生理之常,故谓“肝欲散”。如果反其性而抑郁不舒,即为病理的主要特征。治疗就要顺其性给予疏散解郁之品。心为火脏,心火欲其柔软平和,这是生理之常,故谓“心欲软”。如果心火刚燥太过,烦躁狂越,即为病理表现,治疗时应用咸润之品,滋水济火,使其刚燥缓软等等。
五味入五脏,五脏之病又各有所禁,如走筋,筋病毋多食酸,筋得酸,则拘挛收引益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骨得苦,则阴益甚重而难举也。因此不可偏食五味,多则令人病,如多食咸,則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等。即多食咸味,能使血脉流行凝涩不畅,并且血色改变,多食苦味,能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等。故五味不可过用、滥用。这些论述在临床实践中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于中药的名称,有它一定的意义和来历。有因产地而命名者,如贝母,产于四川的称川贝母,产于浙江象山的称象贝母。有因功能而命名者,如防风,善疏风散邪,益母草多治妇人诸疾,决明子能明目除障等等。有因特殊气味而命名者,如香薷之香,豨签草之恶。有以味而命名者,如甘草之甘,苦参之苦等。有因形态而命名者,如人参,其根如人形;狗脊形如狗的脊骨等。.有因生长特性而命名者,如夏枯草夏至后花叶枯萎,款冬花因至冬而花也。有因颜色而命名者,如黄连其根连珠而色黄,玄参因状如参而色黑。有以药物的性质和药用部位而命名者,如石膏、石脂.当归尾、当归身等。此外,有因故事传说或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的,如何首乌、刘寄奴,使君子等等。总之,药物的命名有多种多样,且有一定涵义,这里不过举几个例子。
至《备要》所云:药之为用,或地道不真,则美恶迴别,或市肆饰伪,则气味全或乖。是说明药物的品种、产地、采收、贮存、加工炮制等因素对药材质量有很大影响,临床应用时,如不究其源,不知其别,势必影响治疗效果。
如一种药物,由于产地不同,其质量就有差异,所以自古使用中药,特别强调“道地药材”,其意是某药产于某地者为正品,质量高,疗效好。象四川的黄连、贝母、附子,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吉林的人参,河南的山药、地黄等,一般来说,均优于他处的产品。故往往在药名上冠以地名以资区别。又如中药大部分是植物药,其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各个部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有不同成熟期。不同时期各部分所含的有效成分的量各不相同,药性的强弱亦有差异,因而采收季节和方法是否恰当,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大青叶、枇枇叶等叶类药材,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时采收,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花类药材如金银花、槐布等,宜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时摘,以免香气走失,花瓣散落。以上仅举其一般而言,实际不可能完全如此,何况节气有迟早气候有常变,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还须结合实际情况而定。
此外,《备要》凡药根之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等,是指药用根有上中下之分。 凡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以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此自然之理可以意会也。
以上论述,都是采用取类比相的方法说明药物的作用部位,仅作参考。
复习思考题
- 什么叫四气、五味,各有何作用?
- 试述升降浮沉的含义与作用,升降沉浮的特性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 什么叫归经?在临床应用中有何指导意义?
- 何谓配伍?中药的配伍有几种?临床意义如何?
- 用药禁忌包括哪些内容?
- 什么叫炮制?炮制的目的如何?有哪几种常用的炮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