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祛风湿药大多为辛温之品,能祛风湿而疗痹痛,充腠理而温筋肉,通经络而利关节,补肝肾而壮筋骨。是治风湿痹症的主要药物。
独活性善下行,专祛在里之伏风,多治下半身腰膝筋骨间之风湿。威灵仙性猛善走,通经络而止痛,治肢体游走性疼痛多用,并可治诸骨鲠咽。秦艽性较和平,质润不燥,是祛风湿,舒筋止痛治风湿痹痛的常用药,兼能退虚热,治疗劳热骨蒸。
桑寄生既可祛风湿,又善于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对痹痛日久,损伤肝肾,腰膝无力之证最为相宜。现代研究还有降血压作用,临床上也用于高血压病。木瓜、五加皮偏于去湿,木瓜善祛筋络间之湿邪,舒筋活络,为治湿痹脚气,吐泻转筋的要药;五加皮强筋骨、补肝肾为强壮性祛风湿药,故多用于风湿日久,腰膝酸软的虚证。豨莶草祛风湿利关节,凡四肢麻痹,筋骨痠痛,半身不遂,风湿瘙痒等证,可单用,但作用缓慢,久服方效。
白花蛇性善走窜,祛风力大,对风湿瘫痪,半身不遂及麻风疥癣等证,均有一定疗效。乌梢蛇甘平无毒,与白花蛇功用同而作用稍逊。蛇蜕为多种蛇类自然蜕下的皮膜,功能祛风定惊,止痒退翳,用于小儿惊风,皮肤搔痒等证。
虎骨善能搜风止痛,并可健骨,对风邪偏胜的关节走注疼痛及肝肾虚弱的腰膝痿软之证,疗效颇着。络石藤以祛风通络为特长,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关节不利常配伍应用。松节苦燥温通之力较强,痹证偏湿者尤为适宜。海桐皮祛风湿又兼泄热,风湿痹证偏湿热者及湿热下注,足膝热痛者用之有效,并可外用疗疥癣。蚕沙祛风湿,和胃化湿,除用于痹痛,还用于霍乱吐泻转筋。桑枝、石南叶、天仙藤均祛风通络为主要功效,治风湿痹痛,拘挛疼痛常配用。
祛风湿药功用归纳简表
药 名 | 性 味 | 归 经 | 功 效 | 主 治 | 用 量 | 备 注 |
---|---|---|---|---|---|---|
独活 | 辛、苦、温 | 肾、膀胱 | 祛风湿,止痛 | ①风湿痹证 ②风寒表证兼有湿邪 | 3—10克 | |
威灵仙 | 辛、咸、温 | 膀胱 | 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治骨鲠 | ①风湿痹证 ②诸骨鲠咽 | 6—12克治骨鲠至50克 | |
防己 | 苦、辛、寒 | 肾、脾、膀胱 | 祛风湿,止痛,利水 | ①风湿痹痛 ②水肿脚气 | 5—10克 | 汉防己利水消肿力强,木防己祛风止痛功胜。 |
秦艽 | 苦、辛、微寒 | 胃、肝、胆 | 祛风湿,舒经络,清虚热 | ①风湿痹痛 ②骨蒸潮热 | 5—10克 | |
木瓜 | 酸、温 | 肝、脾 | 舒经活络,化湿和胃 | ①风湿痹痛 ②吐泻转筋 | 6—12克 | |
五加皮 | 辛、苦、温 | 肝、肾 | 祛风湿,强筋骨 | ①风湿痹痛 ②水肿 | 5—15克 | |
桑寄生 | 苦、平 | 肝、肾 |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 ①风湿痹痛 ②胎动不安 | 10—30克 | |
白花蛇 | 甘、咸、温,有毒 | 肝 | 祛风,通络,定惊 | ①风湿痹痛 ②口眼㖞斜、半身不遂③破伤风、小儿惊风 | 3—10克研末服用1—1.5克 | |
乌梢蛇 | 甘、咸、平 | 肝 | 祛风通络 | 风湿痹痛 | 5—15克 | |
蛇蜕 | 甘、咸、平 | 肝 | 祛风定惊,止痒退翳 | ①惊风②皮肤瘙痒③目生翳障 | 2—3克 | |
虎骨 | 辛、温 | 肝、肾 | 祛风定痛,强筋健骨 | 风湿痹痛、筋骨痿弱 | 3—10克 | 入丸剂或浸酒服 |
豨莶草 | 苦、辛、寒 | 肝、肾 |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 | ①风湿痹痛 ②痈肿疮毒 | 10—15克 | 现亦用于高血压 |
海桐皮 | 苦、辛、平 | 肝 | 祛风湿,通经络,杀虫止痒 | ①风湿痹痛 ②疥癣、湿疹 | 6—12克外用适量 | |
蚕沙 | 甘、辛、温 | 肝、脾、胃 | 祛风除湿,和胃化湿 | ①风湿痹痛 ②吐泻转筋 | 5—15克外用适量 | |
松节 | 苦、温 | 肝 | 祛风燥湿,止痛 | 风湿痹痛 | 10—15克 | |
络石藤 | 苦、微寒 | 心、肝 |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 ①风湿热痹 ②痈肿 | 5—15克 | |
桑枝 | 苦、平 | 肝 | 祛风通络 |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 10—30克 | |
石南叶 | 苦、辛、平 | 肝、肾 | 祛风通络 | 风湿痹痛、腰膝酸痛 | 5—10克 | |
天仙藤 | 苦、温 | 通络止痛,行气利水 | ①风湿痹痛 ②水肿胀满 | 5—10克 |
复习思考题
1.试述祛风湿药的定义及其适应证。
2.祛风湿药中哪些药物以祛风除湿为主,哪些药物以祛风通络为主,哪些药物还兼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3.试述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木瓜、白花蛇、虎骨、五加皮、桑寄生、豨莶草的功效及适应证。
4.分析比较下列药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羌活与独活,防已与木瓜,五加皮与桑寄生,白花蛇与虎骨,威灵仙与秦艽。
5.独活、威灵仙、秦艽、木瓜、桑寄生、白花蛇、虎骨在治疗风湿痹痛方面各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