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温里药药性均属温热,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里寒证。其中有些药物还兼有补火回阳之效,可用于肾阳衰微,脾阳不振及亡阳欲脱之证。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花椒、高良姜等均为辛热之品。其中附子、干姜以回阳救逆见长,常相须为用于亡阳欲脱之证,但附子回阳之力较干姜强,并能补火助阳,治肾阳不足之证,还具散寒止痛之效,也用治风湿痹痛;乌头亦是辛热大毒之品,功偏祛风湿,散寒止痛,故寒湿痹痛,心腹疼痛,寒疝及跌扑损伤疼痛宜用。干姜长于温中祛寒,善治脾胃虚寒证,并能温肺化饮,治肺寒咳喘,炮制后的炮姜,辛散作用变弱,而温经止血效佳,多用于虚寒失血诸证。肉桂作用较附子为缓,常同用于补火壮阳,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且能温经散寒,治血寒痛经,经闭及阴疽等证。肉桂还有引火归元,治肾不纳气及虚阳上越诸证。

吴茱萸主入肝经,有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作用,兼入脾肾,故能温中止呕,暖肾止泻,为治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之呕吐吞酸及厥阴头痛、寒疝腹疼的良药。

荜茇与高良姜功效相似,专温胃散寒,治胃寒疼痛。花椒、胡椒温散性较大,主治脘腹冷痛,花椒又可燥湿杀虫。椒目,为花椒旳种子,功效与花椒迥异,是行水平喘,治水肿胀满,痰饮喘咳的药物。小茴香主散下焦寒邪,功能疏肝暖肾,善治寒疝、少腹疼痛,睾丸偏坠。丁香则以温胃降逆见长,是治虚寒呃逆的要药。

温里药功用归纳简介

药名 性味 归经 功 效 主 治 用量 备注
附子 辛、甘、 热有毒 心、肾、脾.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① 亡阳厥逆证 ② 脾肾阳虚证③ 寒湿痹痛 3—15克 入汤剂先煎30—60分钟 孕妇慎用
草乌 头 辛、苦、 温有大毒 心、肝、脾 祛风湿, 散寒止痛 ①寒湿痹痛 ②心腹冷痛 ③跌打损伤疼痛 1.5—4.5克,若入散剂或酒剂,则减为1—2克 入汤剂先煎3—60分钟孕妇慎用
肉桂 辛、甘、 热 肾、脾、心、 肝 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温通经脉 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的畏寒肢冷、阳痿等证 ②寒淤痛经、经闭 ③脘腹冷痛 ④寒湿痹证 ⑤阴疽漫肿或痈疽久溃不敛 2—6克研末冲服每次1—2克 不宜久煎
干姜 辛、热 脾、胃、心、 肺 温中回阳,温肺化饮 ①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②亡阳厥逆证 ③寒饮喘咳 3—10 克
炮姜 苦、涩、 温 脾、肝 温经止血,温中 ①虚寒性出血 ②脘腹寒痛、泻痢 3—6克
吴茱萸 辛、苦、 热有小 毒 肝、脾、胃 散寒止痛, 疏肝下气, 燥湿 ①阴寒胃痛、腹痛头痛 ②寒湿脚气 ③呕吐吞酸 1.5—5克外用适量
高良姜 辛、热 脾、胃 温中止痛 脘腹冷痛、吐泻 3—10克
川椒 辛、热 脾、胃、肾 温中止痛, 驱蛔 ①脘腹冷痛、吐泻 ②虫积腹痛 2—8克 椒目功能行水平喘, 用于水肿胀满。
丁香 辛、温 脾、胃、肾 温中降逆, 温肾助阳 ①胃寒呃逆 ②肾虚阳痿等证 2—6克 畏郁金
小茴 香 辛、温 肝、脾、胃、 肾 散寒止痛, 疏肝理气 ① 寒疝疼痛 ②脘腹疼痛 3—6克 大茴香功用与小茴香相似
胡椒 辛、热 胃、大肠 温中止痛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4克研末用 每次0.5—1克
荜茇 辛、热 胃、大肠 温中止痛 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2—5 克

复习思考题

1.试述温里药的定义和适应证以及应用时的注意点。

2.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高良姜、胡椒、小茴香、丁香的功效 和适应证各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