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
【原文】 咸平。补肺润肾,益精助阳,治渴通淋,定喘止嗽,肺痿咯血,气虚血竭者宜之。能补肺,益水源。李时珍曰:补肺止渴,功同人参;益气扶羸,功同羊肉。《经疏》曰:咳嗽由风寒外邪者不宜用。出广南。首如蟾蜍, 背绿色,斑点如锦纹。雄为蛤, 鸣声亦然,因声而名。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为蚧,皮细口尖,身大尾小。雌雄相呼,屡日乃交,两两相抱,捕者擘之,虽死不开,房术用之甚效。不论牝牡者,只可入杂药。口含少许,奔走不喘者真。药力在尾,见人捕之,辄自啮断其尾,尾不全者不效。凡使去头足。雷斅曰:其毒在眼,用须去眼。洗去鳞内不净及肉毛,酥炙或蜜炙或酒浸焙用。
【讲解】蛤蚧功专补肺肾,尤善纳肾气。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形似壁虎而大,全长20余厘米。头部较大,呈三角形;眼大、突出;口中有许多小齿。全身生密鳞,雄性有股孔20余枚,左右相连,雌性无,其他均相似。体背紫灰色,有砖红色及蓝灰色斑点;腹面近白色,散有粉红色斑点。尾易断,能再生。以体大、肥壮、尾全、不破碎者为佳。主产于广西,云南、贵州、广东等地亦有分布。常在夏季捕捉,剖开除去内脏,拭去血液,切开眼睛放出汁液,用竹片将其四肢、头、腹撑开,并用白纸将尾固定于竹片上,以防脱落(无尾者拣去不用)。用时去头足和鳞片,切小方块,黄酒浸渍后微火焙干。若单用其尾者,称为“蛤蚧尾”。研粉用或浸酒饮服。
本品味咸性平,入肺、肾经。长于补肺益肾,尤能摄纳肾气, 有较好的定喘止咳作用,故为治肺肾虚喘之要药。因有助肾阳、益精血的作用,所以亦可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证。习惯认为蛤蚧尾药力较佳,故无尾者不用。惟喘咳由于风寒外邪或实热者忌用。
【临证应用】蛤蚧用于肺虚咳嗽、肾虚喘乏、虚劳喘咳等,多配人参、杏仁、甘草等同用,如人参甘蚧散。用于肾虚阳痿,可单用浸酒服,也可与鹿茸、淫羊藿等补肾助阳药同用,以加强疗效。
【用量用法】3一6 克,煎服。但多研末用,每次1—2克。浸酒饮用1 一2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