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妇科医案
妇科医案
(一)全面记述疾病治疗过程,较少议论者
此类医案虽略于辨证分析和医理阐述,但记述疾病治疗过程比较全面,使人甚感真 切。其中至理,耐人寻味。
如高允旺医案:贺某,女,56岁,山西省大宁安古村人。1972 年5月初诊。
自述患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近十余年,起初怕寒、头痛、迎风则头痛剧烈,故常年 戴帽子而防头痛发作。十几年来,帽子越来越大,就诊时她戴的帽子如做饭的大铁锅,
直径有一尺五。她的帽于一年比一年的大,每年都往帽子上加一层, 一共九层,最外三 层有棉花一层,毛毯一层,狗皮一层。她戴上大帽子,在大宁城内赶集, 人们认为她是 “精神病”,围着一圈人看她。她曾到临汾、太原等地看过病,有的医生还真的按精神 病治过。头痛还是头痛,帽子不但没减少,又加了一层。为了减轻头痛曾采取过措施,
据统计她吃镇痛片总计一万八千片。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昏服过健脑汁、谷维素、 卡马西平等,未曾控制头痛。有位名中医按阴虚阳亢,气血俱虚辨证,以滋阴潜阳、养 血补血治疗,头痛仍不减轻。
来诊时已是夏天,还穿棉背心,自述头顶怕风,不戴帽子不行。 诊见畏寒怕冷,两足 不温,舌淡,薄白苔,脉弦沉缓,按脾肾阳虚辨证施治,投以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
10g, 党参12g, 干姜15,川乌10g, 升麻12g, 川芎40g, 白芷20g, 服药10剂,头痛有 减,但仍感脑海空虚,怕寒、怕风,改用芎脑芷汤, 一天1剂。
芎脑芷汤的组成:羊脑1个,川芎6g, 白芷10g。制法:将羊脑热水烫之,使脑质变 硬,挑净其中的筋血,放入沙锅内,加用500ml水放川芎和白芷盖上盖煎煮, 一小时后除 去药渣,吃脑喝汤。用法: 一天服1剂,服两三剂为宜。三天后突然头痛大减,第二天 棉帽子换成夹帽子,也不觉头痛得厉害,第四天就大胆的把帽子给摘了,也没有什么感 觉。(《偏方治大病》)
本案所治顽固性头痛,虽有记述过于繁琐之感,但质朴真实可信,其治采用仲景吴茱 萸汤加减,虽有疗效,但改用其偏方芎脑芷汤,终愈顽疾。本案重于详细纪实,极少议 论,可以说是治疗全过程的总结记录。
(二)详细记述辨证论治经过,夹叙夹议者
此类医案不仅记载了诊疗过程,而且更有医者所发议论和感
慨,颇具医案、医话兼备之特点。 一个案例,好似一则故事,生动感人,具有很强的 可读性。
如徐大椿医案:松江王孝贤夫人,素有血证,时发时止,发则微嗽。又因感冒变成痰 喘,不能着枕,日夜俯几而坐,竟不能支持矣。 是时有常州名医法丹书调治无效,延余 至。余曰: “此小青龙证
也。”法曰: “我固知之,但弱体而素有血证,麻、桂等药可用乎?”余曰:“急则治 标,若更喘数日,则立毙矣!且治其新病,愈后再治其本病可也。”法曰: “诚然!然病 家焉能知之?治本病而死,死而无
怨,如用麻、桂而死,则不咎病本无治,而恨麻桂杀之矣!我乃行道之人,不能任其 咎,君不以医名,我不与闻,君独任之可也。”余曰; “然。服之有害,我自当之,但 求先生不阻之耳。”遂与服,饮毕而气平就枕,终夕得安,然后以消痰润肺、养阴开胃 之方以次调之,体乃复旧。法翁颇有学识,并非时俗之医,然能知而不能行者,盖欲涉 艺行道,万一不中则谤声随之。余则不欲以此求名,故毅然用之也。凡举事一有利害关 心,即不能大行我志,天下事尽然,岂独医也哉!(《洄溪医案·痰喘》)
(四)先述症状,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常将患者的主诉症状及其他兼症和体征全部罗列
出来,然后加以辨证分析,审证求因,确定治法,处方用药。这类医案使人有水到渠 成、顺理成章之感。
如曹仁伯医案:身热,手心热,少力,神倦,僻利,脉濡。此脾阳下陷,阳火上乘。 甘温能除大热,正为此等证设也。补中益气汤加鳖甲。 (《柳选四家医案·曹仁伯医 案》)
再如秦伯未医案:男,41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泻,有时失禁遗裤,初为水 泻, 一天20多次,近变为鹜溏, 一天4~7次不等,便前肠鸣辘辘,无腹痛感,纳食尚 佳,脉细带弦,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诊断为脾阳不运湿不化,直趋大肠为泻,泻久伤 阴,阴虚生热, 且现水不涵木现象,治法仍宜温养中焦为主,稍佐升清,如果因
舌红而用苦寒,势必脾阳更伤而下陷。方药:党参、黄芪、山药、诃子、炮姜、炙(甘) 草、红枣、葛根、升麻。 (《谦斋医学讲稿》)
(五)先载脉象,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显而易见,突出乎脉辨证是这类医案的重要特点。
如王旭高医案:脉虚软而似数,内伤虚弱奚疑。夫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虚处受邪, 其病则实。咳嗽虽由外感,而实则因于气虚, 以为风寒固不可,以为虚损亦未必可,玉 竹饮子主之。
玉竹,杏仁,苏子,桑白皮,款冬花,象贝,橘红,沙参,元米(炒),旋覆花,枇杷 叶。 (《王旭高医案》)
(六)先述病因,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交待发病之因,以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所渭“先其所因,伏其所 主”。
如张从正医案: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 惊坠床下,白后每闻 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家人辈蹑足而行,莫敢冒触有声。岁余不痊。诸医作心病治之, 人参、珍珠及定志丸,皆
无效。戴人见面断之曰:惊者为阳,从外入也;恐者为阴,从内出也。 惊者,为自不 知故也;恐者,自知也。足少阳胆经属肝木,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乃命二侍女 持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当视此, 一木猛击之,其妇 大惊。戴人曰: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伺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
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划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曰:是何治法?
戴人曰: 《内经》云,惊者平之。平者常之,平常见之必无惊,是夜使
人击其门窗,自夕达曙。夫惊者,神上越也,从下击几,使之下视,所以收神也。 一、二日,虽闻雷亦不惊。 (《儒门事亲》)
(七)先指出病机,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此类医案强调病变机制,尊奉《内经》 “谨守病机,勿失气宜”的思想。
如尤在泾医案:病从少阳,郁入厥阴,复从厥阴,逆攻阳明,寒热往来,色青,巅顶 及少腹痛,此其候也。泄厥阴之实,顾阳明之虚,此其治也。
人参,柴胡, 川连,陈皮,半夏,黄芩,吴萸,茯苓,甘草。 (《柳选四家医案·尤在
泾医案》)
又如叶天士医案:阳微,阴浊泛逆,先为咳喘,继而腹满便溏,所谓喘必生胀是也。 真武汤。 (《来刻本叶氏医案》)
此类医案对于理解疾病机制,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很有帮助。
(八)先强调体质,后载证治经过和辨证论治心法者
疾病常因体质而发,又随体质而变。此类医案充分反映了“因人制宜”的论治原则, 是中医医案的重要特色。
如丁甘仁医案:朱右,形瘦色苍,木火体质,血亏不能养肝,肝气横逆,犯胃则呕, 克脾则泻,泻久阴伤,津无上潮,口干舌光,经闭四月,脉象弦细,延即成损。拟敛肝 柔肝,扶土和中。
炙乌梅四分,陈木瓜五钱,大白芍钱半,云茯苓三钱,生白术三钱,炒淮药三钱,陈 皮一钱,紫丹皮二钱,炒诃子皮五钱,炒御米壳五钱,灶心黄土四钱,焦谷芽四钱,陈 米汤煎。
十剂后,呕泻均止,加炒潞党二钱。 (《丁甘仁医案》)
(九)突出辨治要点,旨在启人心思者
此类医案,常能体现医者辨证论治的心法,示人以规矩准绳,
颇能启人心扉,堪为医案教材之作。对于初学中医者来说,阅读此类医案, 最能提高
临床辨证能力和施治水平。
如王旭高医案:凡证于阴阳虚实疑似之间,最当详审。此证
音低神倦似虚,而便泄臭水、中脘按痛,实也;肢冷脉细似阴,而小便热痛,阳也。 至于舌白谵语,乃痰蒙火郁之证,而日暮烦躁,为阴虚阳盛之兆。鄙意百般怪症,多属 乎痰,痰蒙火郁,清化不解,须从下夺,即使正虚,而虚中夹实,亦当先治其实耳。
羚羊角,天竺黄,石菖蒲,橘红,竹沥,胆星,鲜石斛,茯神,郁金,姜汁,另滚痰 丸。 (《王旭高医案》)
(十)重阐医理,以案阐理者
此类医案,重于阐理,医者欲通过医案来阐明某些理论观点和医学道理,案理结合, 以案证理,以案明理。此类医案对于深化理解中医理论很有裨益。
如丁甘仁医案:陈左。精藏于肾,而主于心,精生于气,而役于神,神动于中,精驰 于下。遗泄已久,心悸头晕。补精必安其神,安神必益其气,宜益气养阴,安神固泄。
炒潞党参6g, 朱茯神10g, 大砂仁2 .4g, 研剪芡实10g, 清炙黄
芪10g, 生枣仁10g, 川黄柏2.4g, 熟女贞6g, 大熟地12g, 青龙齿12g, 桑螵蛸 10g, 明天冬6g, 紫石英10g, 白莲须4 . 5g。
(《孟河丁氏医案》卷六)
本案旨在重点阐明遗精之病起于心脾肾,常因心肾不交、中气不足所致,治疗当以交 通心肾,益气摄精为法的道理。通过丁氏这一医案之用药,不仅可学到丁甘仁治疗遗精 病的经验,而且对精、 气、神以及心脾肾之间密切关系有深入的理解。
(十一)形象比喻,深入浅出者
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然此类医案尚需熟谙中医辨 证,注意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并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加以融会贯通、心领神会的医家方 能做到。
古今名医善于取譬比喻者甚多,朱丹溪、王肯堂、汪石山、张志聪、张锡纯等皆有善 于取譬之案。如张志聪用防风、杏仁、紫苏叶三味利尿退肿,称之为“提壶揭盖”之
法。张锡纯治跌仆呕吐称之为“正胆”等。
再如《爱庐医案》云: “上腊严寒,生产受寒必甚。当时瘀露未畅,脐下降痛,迄今 五月未止。阅所服药,皆宗产后宜温之例,固属近是,惜未考经穴经隧耳。譬诸锁则买 矣,何以不付以钥?买者不知.卖者当知。致使远途跋涉,幸遇善与人配钥者。肉桂、细 辛研末饭九。”
此案把肉桂、细辛两味辛散温通比喻为开锁之钥,颇令读者心领神会。若能深入体味 医案中之譬喻,不仅会使医理神悟,而且有无穷乐趣。
(十二)寥寥数语,突现主旨者
此类医案文字甚为简洁,虽有内容不够详尽之感,但医者意在突出其论治之意,有要 言不烦、 一箭中的之效。此类医案简明扼
要,能抓住要害,省去繁芜,突出主旨,可谓一锤定音,但是省略的病因、病机、方 药等部分均靠读案的人反复琢磨,深思熟虑,悟出弦外之音,这样才能于无字处学到名 医绝技。
如曹颖甫医案:大南门郭左。洞泄当分利。
川桂枝一钱,猪苓、茯苓各三钱,生白术三钱炒泽泻二钱。 (《曹颖甫先生医案》)
此案为曹氏运用仲景五苓散全方治疗泄泻无度,空洞无物之
“洞泄”证的范例。案中虽未记述脉证,但从用药推测,当有小便不利、腹鸣、渴欲 饮水、脉濡等症。病机在于寒湿内停、脾气失运所致。
(十三)诗词骈文,皆成医案者
此类医案是以诗词歌赋骈文的文体所撰写,可谓医文并茂。 此种格式体例的医案,要 求比较严格,文采丰富,方能下笔。阅读此类医案,不仅可使人学到医理,掌握中医辨 证施治方法,而且可以领略医家的文学风韵,提高医者的文化修养。
如诗体医案:年逾花甲肾气衰,心气不足血瘀来。面色眺白口
唇青,胸闷心痛气息微。头晕耳鸣腰膝软,舌胖脉弱时结代。宣痹通阳兼除瘀,心肾 双补缓缓图。
党参,麦冬,五味子,瓜蒌皮,薤白,丹参,降香,补骨脂,苁蓉, 山萸肉,寄生, 茯苓,炙甘草,红花
聪聆之职。考六腑以通为补,七窍以空是求。
该案对仗工整,生动活泼,妙喻贴切,令人百读不厌。
(十四)突出中医,衷中参西者
此类医案出自于近代和当代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学家,常见于
多种中医杂志和各类医案著作。如近代名医张锡纯、内·雪峰、岳美中、施今墨、蒲 辅周等精通中医,又致力于中西结合,当代名医更多如此。他们的医案常以中医辨证施 治为主,参合西医检查的各项
指征与西医诊断的病名甚或治疗用药,有些医案虽非纯属中医药
之治,但对于中西医理论的沟通和中西两套治疗方法的理解和学
习,甚有帮助。
此类中西医结合的医案很多,而且有愈来愈多之势,这是中医运用“拿来主义”的方 法在临床实践运用的结果,是时代的产物,是 “与时共进”的体现。如岳美中以黄芪、 赤小豆、薏苡仁、糕米粥降尿蛋白,施今墨重用山药、黄芪降血糖、尿糖等等。当代医 案大多为此类医案。
如周仲瑛医案:汪某,男,37岁,工人。1995年5月30日
初诊。
浮肿将近1个月,以下肢明显。眼睑轻度浮肿,咽充血,两肾
区无叩击痛,血压12.0/9.3 kPa。实验室检查: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 14g, 尿盘状电泳大,中分子蛋白尿,少许小分子。血 K+
4.22mmol/L,Na+139mmol/L,C1—96mmol/L,Ca2’2.20mmol/L 。 血胆固醇
13.79mmol 几(正常6.5),血清白蛋白23.1g/L(正常30)。B超双肾境线饱满,皮质回 声增强。某医院诊断为肾病
综合征,予泼尼松每日60mg, 潘生丁每日159mg, 用药将近1个月,现尿蛋白仍为
栅。诊见浮肿以下肢为甚,按有明显凹陷,腹胀, 腰酸痛,尿少色黄,尿意难尽,食纳 平平,口干苦,舌质紫、苔中部黄腻、底白,脉小弦数。证属阴水,湿热瘀阻,气不化 水。治拟益气利水,清化湿热,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20g, 木防己12g, 炒苍术10g, 川黄柏10g, 粉革薜15g, 六月雪20g, 五加皮10g, 猪、茯苓(各)15g, 大腹皮10g, 石 韦 1 5g, 泽兰10g, 泽泻15g, 鬼箭羽 10g, 车前草10g 。 7 剂。
6月7日二诊:药后浮肿明显减轻,尿量有增,小腹不胀,右耳闭气,尿检未见异常。 原方7剂。
6月14日三诊:浮肿全消,自觉腰酸,夜寐早醒,尿黄,尿检仅脓细胞+。再予清利下 焦,活血通络。前方去猪苓、大腹皮、车前草,加狗脊10g, 川断12g 。7 剂。
药后患者仅自觉劳累后腰酸,偶有便溏。续按上法加减调治, 病情稳定,尿检持续阴
性,肾功能检查正常。激素逐渐减撤,观察
近年,尿检始终呈阴性,血查胆固醇、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值。 本案属中医“水
肿”(阴水)病,为湿热瘀阻、气不化水证。西医因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
症、明显水肿而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虽用大剂量激素近月,仍未见效。而周氏采用中医 辨证施治方药与病机相切,标本同治,取效迅速,充分显示了中医治疗慢性疑难病症的 特色和肯定的疗效。本案中西医内容兼备,而突出中医,说明了中医疗效的神奇和可
靠。
氏用使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以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肺药攻之, 一月尚无 效。钱曰:凉药久则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 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钱以泻白散泻其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钱曰:先 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电。 (《小儿药证直诀》卷中)
此证喘嗽闷乱,饮水不止,肺经早有蕴热,若投以泻肺清热之药,本可热退喘平,其 病向愈。奈何先以犀、珠、龙、麝等重坠耗真之药,诛伐无辜,反伤脾气。脾气一虚, 则输布失职,肺无所养。肺津不足,郁热更加,欲借水自救,所以饮水不止,于此可
见。此时此证,脾胃气虚,已成为病机的关键所在。钱氏先用使君子丸、益黄散补脾, 候其脾气来复,饮食既进,再以泻白散泻其肺家蕴热,而竟全功。可知其识见老到,处 理井然,充分显示了钱乙“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及“先实其脾,然后泻肺”的学术思 想。
3. 注意发现医家的诊察技巧中医的疗效是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之上。而辨证的依据是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所以,详细观察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掌握与病情有关的一切资料 是辨证是否正确的关键所在。古今著名医家都有精深的望闻问切功夫,这在医案中有所 体现,应加注意和运用。
如清代著名医家王孟英医案:里中张君雪沂令正,三十七岁。 于乙巳年患经行腹痛, 医进胶艾汤多剂,痛乃日盛,而加以呕吐。 迄今十载,诸药备尝,迩来经至益频,痛势 益剧,满床乱滚,声彻比邻。乞余诊之,脉弦滑而数,曰:巅痛口渴乎?带多腰痛乎?汛 色紫黑乎?病者惊以为神,惨容为之一层。余谓雪沂曰:此证不但温燥腻补不可用,即 四物汤亦在禁例,宜乎遍访女科,而竟无一效也。 与芩、连。栀、胆、茹、柏、蒿、
薇、乌铡、茅根、藕为剂。服至下月经行,即不吐,痛亦大减。此等药服逾半载,各恙 悉蠲。
(《王孟英医案》)
此案真令人拍案叫绝。痛经之证,人但知瘀血、虚寒所为。本案经行腹痛,久治不 愈。王氏诊其脉弦滑而数,巧加三问,终得其癥结所在。其切诊之功、望诊之神,精深 而绝妙的诊察技巧和功底尽显其中,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近年来一些年轻的中医工作者,不善于从中医思维角度去 观察病人,去搜集临床资料,甚至临床不摸
脉、不看舌,不是从中医角度望、闻、问、切,取得临床资料,而是片面依靠现代医 学的检验指标,结果难免辨证不准,方药必误。正
如巴甫洛夫所批评地说: “你们没有精心观察,虽是长眼睛的人等于盲人,你虽然是 看了,但并没有看见。”当然,我们亦要注意应用现代各种检查手段和检验方法,结合 中医思维,拿来为我所用,进行微观辨证,但不可顾此失彼,丢掉中医。
4. 注意研究医家的识证要点中医的基本特点之一为辨证
论治,而辨证为前提,叶天士指出: “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华岫云也
说: “医道在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辨 证关键在于反映疾病本质特征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在寒热错杂、虚实疑似之际,要识 其假象,去伪存真。所以许多名医在撰写医案时着力描述辨证心法、识证要点, 学习医 案时要格外重视之。
如李中梓医案:社友韩茂远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 冷,众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跌阳,
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与大承气汤。家属惶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
者,惟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 口能盲,体能 动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绝之证耶?
(《医宗必读·卷三》)
此案是“至实有赢状”的绝好见证。患者临床表现似为一派阴证虚象,然李氏根据趺 阳脉大而有力,正是张景岳所谓的“独处藏奸”,断为腹有燥屎,用大承气汤下之而
愈。其识证要点显然在脉。
5. 注意观察复诊转方之变化在连续复诊病案中,不但可以反映前诊的疗效,而且可 以看出医家对疾病传变规律的认识,更能通过转方之法掌握医家的临床应变能力。所以 秦伯未云: “凡医案
观其变化处,最耐寻味。”因此在读案时对医案中治法的辨证和药物增减,要十分留 心体会,以追寻名医思维历程。
如尤在泾医案:胃虚气热,丁:呕不便。橘皮竹茹汤,加芦根、粳米。再诊: “区止 热退。石斛、茯苓、半夏、广皮、麦冬、粳米、芦根、枇杷叶。三诊:大便不通。生首 乌、玄明粉、枳壳。四诊:大便通,脉和。惟宜滋养。石斛、归身、秦艽、白芍、丹
皮、炙草、茯苓、广皮。 (《柳选四家医案·尤在泾医案》)
证随机转,方随证变,这是转方的基本原则,即以病机证候的变化而变更治法方药。 本案初诊见发热、干呕不便,为胃虚气逆、
通降失司之证,方用参、粳补胃虚,芦、茹清胃热,姜、橘开痰气,药后逆气即平。 二诊呕止热退,仍须养胃降逆。三诊因胃津未能即
刻来复,肠腑燥热,见大便不通,脉实,推想症情较急,非甘寒濡润所能奏效,故取 大承气汤法。不过大黄易何首乌,清热通便尚能生津,枳实易枳壳,意取降逆气,去厚 朴之辛燥。四诊大便通,脉亦缓和,故惟滋养和调为宜。
6. 认真分析辨治失误的原因学习医案,不仅要学习成功的验案,也要学习那些失败 的或者在治疗过程中走了弯路的医案。
通过分析其辨治失误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提高辨治能力
同样会起到促进作用。
如明代医家薛立斋曾治一男, “素不善调摄,唾痰口干,饮食不美,服化痰行气之
剂,胸满腹胀,痰涎愈甚;服导痰理脾之剂,肝腹膨胀,二便不利;服分气利水之剂, 腹大胁痛,不能睡卧;服破血消导之剂,两足皆肿,脉浮大不及寸”。后经薛氏朝用金 匮肾气九,夕用补中益气汤送肾气丸,服药三月,并用大补汤、还少丹调理半载而康。 此案初由脾肾两虚所致,本届虚损,却先后用多种攻邪之
法, 一误再误,犯了“虚虚实实”之戒,遂致病剧。薛氏抓住病机,准确辨证,治以 温补,守方久服,终使病痊。细读此类医案,认真分析辨治失误的原因,使人受益匪
浅。
7. 注重总结处方用药的独特经验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说:
“一病必有一主方, 一方必有一主药。”著名医家岳美中说: “余谓中医治病,必须 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对于有确实疗效的专病专方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学习历代医案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某医家治某病喜用某方某药。这是医家多年来的 宝贵经验和特色,必须认真总结,借鉴应用。如药王孙思邈善用甘草解毒;陈士铎善用 金银花治疮疡,认为舍此无第二品也;张泽生善用生乌头治痛风;颜德馨重用车前子降 血压;罗天益善用天麻治眩晕;刘惠民用马钱子粉复方治胃下垂; 王俊民则用马钱子治 重症肌无力;张锡纯重用山药治虚喘;岳美中父子单用茯苓治脱发;朱仁康善用全蝎内 服治缠腰火丹;蒲辅周、 朱良春善用全蝎止偏头痛;姜春华善用半夏治失眠;张仲景、
蒲辅周善用生姜治呕吐;吕秉义外用硫黄治遗尿;庞安时、吴有性、余霖、张锡纯等重 用石膏、大黄治温疫,章次公用石膏研末吞服治大叶性肺炎;张景岳善用熟地黄,认为 实乃补精血第一要药iD 十天士则善用龟鹿之药,以补督任二脉之虚;李时珍善用土茯苓 治梅毒; 缪希雍、顾松园认为土茯苓治疗头痛头风有神效;岳美中治疗泌尿系结石,尤 喜用金钱草,其用量常在120g 左右;黄文东治疗心律不齐,则喜用茶树根;谢海洲善用 西红花治冠心病心绞痛;焦树德对 心绞痛偏于气闭不通者,善用石菖蒲,以除闷止痛;
朱良春善用刘寄奴治疗前列腺肥大之溺癃;蒲辅周善用决明子治虚秘;缪希雍、 董建华 善用肉苁蓉治老人虚秘;王执中用单味王不留行治淋证;刘渡舟善用石斛清利咽喉;傅 青主治疗口舌生疮,仅用石菖蒲、黄连水煎服,往往一剂而愈。
这些用法、用方、用药的独特经验,在一般的教科书中是学不到的,是医家在长期临 床实践中,不断探索而得的绝招,是他们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些经验,在学习医案时应 予以足够的重视。但是,我们在学习这些独特经验时,必须对他们的医案进行全面的分 析,注意“专方专药治专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不可盲目仿效。
8. 注意掌握药物剂型及剂量用法药物剂型、剂量、用法等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 方面,疗效好坏常与之有关。历代医案中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名医们非常重 视之。因此,在学
习阅读医案时,要格外加以留心。
中药的剂型很多,除汤剂外,丸散膏丹等是中医传统的基本剂型,这在古今医案中都 有记述,应该总结继承、发展创新。清代医家陈修园说:“长沙当日必非泛泛而求,大 抵人手工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宜汤、宜散、宜九, 一剂分为三服、两服、顿服、停 后服、 温服、少冷服、少少咽之、服后啜粥、不啜粥、多饮水、暖水之类,而且久煮、 微煮、分合煮、沸水之不同。宋元后诸书多略之,而不知圣人之心法在此。”(《长沙方 歌括·小引》)强调了医者必须懂得各种剂型及其具体服用方法。
关于药物的剂量,历代医家也颇为重视。 “药味要紧,而分量更要紧”。各家医案
中,药物剂量不外乎重剂、轻剂和常规剂量。 重剂每超过常规剂量数倍,通常用于危急 重症。清代医家王孟英
说: “急病重症,非大剂无以拯其危。”王孟英曾治疮毒,用金银花六两,生甘草一 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 一剂减其势,再剂痛苦失。轻剂低于常规用量,通常 用于内伤久病、体质柔弱、老人、小儿等。王孟英说: “大人之病,亦须量其胃气而权 方剂。脆薄之人, 竟与小儿同视可也。’’蒲辅周也说:“用药剂量不宜大,我年轻时 读叶天士引陆证指南》,看到他用药甚轻,多年后才理解,人病了,胃气本来就差,药 多了加重其负担,反而影响吸收,这是很有道理的。” 阅读叶天士医案和蒲辅周医案,
的确大多轻剂。程门雪曾说: “对于处方的分量,当如东垣法,宜轻不宜重。药物的作 用,是导引,是调整,是流通,所谓‘四两能拨千斤’是也。东垣用每味数分,至一二 钱而取效,姑且不谈。譬如热病常用的至宝、紫雪、牛黄、玉雪等丹丸,不是仅用数发 而效果很显著吗?以此例彼,即知用药过重,完全是浪费的”。
关于药物的炮制方法、煎法、服法,也颇有讲究。徐灵胎曾说: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以上内容在读案时,不可小 视。
9. 注意体会医案评注提示医案评注,是作者或读者对医案的评论性文字。医案评注 是对医案的一种独特的鉴赏与研究方
式,是学习医案的重要方法。在众多的医案著作中,大都附有评注者的意见,或自 评,或他人评注。对于难读难懂的医案,不仿先看医案评注,渎了评注就容易领会和理 解。评注的内容范围很广,常
涉及医案作者的医学思想、治学方法、理论术语、辨证、立法、处方、 用药以及医案 的文辞、编辑方法等,甚至借题发挥,阐述注者本人的见解和经验。具体可表现为提其 要、钩其玄、举其善、道其短、知其疑、驳其误、申其意、补其缺等。医案的评注形式 大致有眉批、夹注、按语、圈点、总评等。通过医案评注,可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
心。进行学术切磋,开展争鸣,使读者从中得到启迪。
如尤在泾医案:肝阳因劳而化风,脾阴因滞而生痰,风痰相搏, 上攻旁溢,是以昏运 体痛等症也。兹口腻不食,右关微滑,当先和养胃气,蠲除痰饮。俟胃健能食,然后培 养阴气,未为晚也。
半夏,秫米,麦冬,橘红,茯苓。
邓评:至理名言。再增姜汁、竹茹、菊花、菖蒲根,似更完备。 《增评柳选四家医
案·尤在泾医案》
本案邓评则为钩其玄、补其缺之举。
正确的医案评注对学习医案会带来很大的方便。但评注者也有评错或评析不当之处, 读者应独立思考,不可轻信。
(二)运用和研究医案的方法
1. 借鉴验证的方法学习名医医案,最重要的是自己在临床上的借鉴和验证,做到学 以致用,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和创新。
如今人彭建中先生尝治一老妇,素有痰嗽,时值秋令,小便数日不通,经利水通淋无 效,每日维赖导尿以缓急。其舌面光净无
苔,脉细弱无力,且知尿闭后咳嗽若失。经查《古今医案按》尿闭门有李士材治郡守 王镜如一案,痰火喘嗽正盛时,忽然小便不通,自
服车前、木通、茯苓、泽泻等药,小腹胀闷,点滴不通,李曰:左寸数大,是金燥不 能生水之故。惟用紫菀五钱、麦冬三钱、北五味十粒、 人参二钱, 一剂而小便涌出如
泉。两相对照,其病机基本相同,俱为“金燥不能生水”,遂仿其方意,用生脉散加紫 菀、杏仁、桔梗,2 剂后小便畅通如常。这是一则直接从医案中借鉴方法取得疗效的案 例。
2. 分类比较的方法综观历代中医医案专辑或选辑,或以医家为纲,或以科目为纲,
或以病症为纲,或以治法为纲,或以方剂为纲,或以药物为纲,或以学派为纲,或以朝 代为纲,或以地域为纲等,均是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比较的方法,明代江瑾的以证类案、
分类比较的方法最为实用,从而推动了医案研究的发展。当代大量医案,多是以病名为 纲进行分类比较的,有以中医病症名称为纲者,也有以现代医学疾病名称为纲者。通过 类比,同中求异,可以看到同一类病症由于其类型不同,不同医家采取的治法不同,从 而学到灵活运用、辨证施治的方法。
3. 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医学科学研究中,数学方法的应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马 克思说: “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运用数 理统计,对中医医案这一总体进行抽样调查,从大量个案经验中揭示疾病的证治规律, 是研究医案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姜良铎(董建华教授指导)完成的题为“温病诊断指标及证治方药规律的研究” 的博士论文,通过对古今700多位医家温病医案100009例次的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 明:温病四季皆可流行, 但以夏秋为多;男女老幼成人皆可发病,但以男性、成年、儿 童为多;统计得出温病常见症状有123种,舌象25种,脉象26种及常用中药182种;
明确了28种温病的诊断指标、证型辨证指标、基本方药和治疗效果。此项研究为探索温 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辨治规
律、掌握古今医家诊治温病的临床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在统计数学中,样本(如收集的医案)是偶然的、有误差的、不稳定的,而总体则是必 然的、无误差的、稳定的。中医医案尽管医家众多,流派不一,体裁各异,且年代相
殊,甚至难免有鱼目混珠、 瑕瑜掺半者,但总体上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记 录,其理法方药具有相对的恒定性。因此,根据数学模式,借助于概率, 可以对推理的 不确定性进行较为精确的测定,淘汰那些个别的虚假成分,从而使结论在一定程度内保 证它的正确性。
4. 信息系统的方法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祖国传统医学面临着世界技术革命的 挑战,既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又要实现中医现代化。在这种形势下,吸收新理论、 新技术、新方法,对中医理论与经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是摆在我们面 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近年来,运用“三论”的理论和方法,模拟中医的临床实践经验,进行程序设计,输 入电子计算机,研制成专家诊疗系统,已取得可喜成果。如模拟我国著名老中医关幼波 对肝病辨证施治的程
序,按照他的思维方法,根据患者的证候变化,在200多种症状、化验指标以及170 种药物的基础上,让计算机从19个实用处方中选出针对病情的处方,编制病历卡,计算 药价,开具假条等。从数据输入到诊断结束,总共需14秒钟。专家系统的研制成功,给 了我们一个重大启示:通过对历代医案(特别是著名医家的医案)的统
计分析,找出名医的诊治规律,然后进行程序设计,分类编排,同样可以研制成“古 今医家诊疗咨询系统”。
“古今医案的整理与应用研究”课题,是一项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研究古今文献 及其临床应用的科研项目。目前已基本建
成的“古今医案文献数据库”,包括伤寒、温病、内科、儿科、外科、 妇科、眼科、
耳鼻喉科、骨伤科等9个分库,收载古今医案16356首, 涉及古今1206位医家,89个 病类,740个病症,总计约600余万字,可谓集古今医案之大成。
历代医案是一个汇集中医临床经验的巨大的信息库,而且,随
第二章月经病医案
一、月经先期
(一)朱小南医案
秦某某,39岁,已婚。
近1年来经行超早、量多色淡。胸闷心宕,腰酸肢楚。精神疲乏。
诊时,望其面色,萎黄不华。颧部稍有淡红,眼睛无神,据述经水超早, 一般早1~10 天,量颇多.每逢经期,精神疲乏。心烦不安,心宕失眠。按脉虚细而数。观察其舌,
质红苔微黄,舌尖有细微碎痕,阴虚火旺经水先期。治用养阴清虚热法。
生、熟地(各)9g, 枸杞子9g, 丹参9g, 白芍6g, 阿胶9g, 玄参
9g, 女贞子9g, 白术6g, 黄芪9g, 地骨皮9g, 青蒿6g, 杜仲9g 。 患者先后调治四 次,期量渐趋正常,2年后复诊时述病情基本稳定。 (引自《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朱小南(1901~ 1974),原名鹤鸣,近代 江苏南通人。邑名医朱南山长子。幼年读书于乡,稍长,随父习医,刻苦勤奋,悉心钻 研。二十岁悬壶于上海,中年后妇科著名。1936年协助其父创办中国医学院,先任副院 长,继任院长,兼妇科教授。解放后,历任上海中医学会妇科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妇产 科分会会员。晚年著医学论文甚多,陆续发表于《中医杂志》等刊物,其著作有《朱小 南医案、医话、医论》。 经水超早,古人每归之于热,因为血热则迫血妄行,经水也就 超早而来。本案患者属于阴虚火旺型经水先期。脉象、舌苔、内热等情况,都证明符合 此诊断。月经量多,是因其久病后,血虚而气亦亏,气不摄血,经量多而颜色不红,所 以处方在养阴清热中加入黄芪、白术,意在于补其气而增强摄血功能,气行而血自行。
以傅青主之两地汤加减,原方用来治疗月经先期,量少属火热而水不足者,全方重在滋 阴壮水,而本案患者经量多而色淡,阿胶亦可制止经量。纵观全方,配伍合理,运用恰 当,故调治四次得以痊愈。
(二)刘奉五医案
卜某,14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4日。 主诉:月经先期量多4月
余。
现病史:12岁月经初潮。开始周期不准,半年后月经先期而至,每次提前10多天,量 多色红,有少量血块。曾经治疗,近4个月又出现月经先期量多,每月均提前10余天。
舌象:舌尖红。脉象:弦滑。
西医诊断:月经失调。
中医辨证:阴虚血热,冲任不固。
治法:养阴清热,固摄冲任。
方药:地骨皮三钱,生、熟地黄各四钱,生白芍三钱,黄芩三钱, 椿根皮三钱,旱莲 草四钱,川断三钱,生牡蛎八钱,乌贼骨四钱,生山药五钱。
治疗经过:4月26日,服上方7剂后,月经周期正常,经量仍多。今日月经来潮,第 1天下腹胀痛,痛时头晕,恶心,舌质淡,脉弦滑。因兼见气滞血瘀,拟以疏肝理气为 法,方药如下:
当归三钱,白芍四钱,柴胡一钱半,木香一钱半,香附三钱,延胡索三钱,没药一 钱,藿香三钱,陈皮二钱,五灵脂三钱。
4月30日,服上方3剂后,月经基本正常,上述症状消失。 1975年2月10日随访,
月经周期一直正常,行经6~8天,量略多,经期偶有头晕,经来小腹微胀,其他情况良 好。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刘奉五(1911~
1977),男,北京市人,早年受业于名医韩一斋,后悬壶济世,并任教于北平国医学 院讲授妇科学,1956年任北京中医院妇科副主任。
以肝脾肾三脏作为治疗妇科病的中心,强调冲任二脉的功能,对产后感染高热尤有经 验。门人整理其遗著遗案,编辑成《刘奉五妇科经验》一书。
本病的治疗以补虚、清热为常法,本案患者属于阴虚血热、冲任不固之证,故治疗应 以养阴清热、固摄冲任为主。方中黄芩、地
骨皮、生地黄清热;白芍养血以柔肝;山药健脾益气;续断、墨旱莲、 熟地黄用以补 肾;加以椿根皮、牡蛎、海螵蛸。月经周期正常,又出现肝胃不和等证,故治疗改为舒 肝理气之法。用柴胡舒肝,藿香、
陈皮和胃;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木香、香附、延胡索、五灵脂、没药理气活血以调 其善后。
(三)哈荔田医案
韦某某,31岁,已婚。1977年1月30日初诊。
婚后三年,迄未孕育,常以嗣续为念, 一年来,月事不经, 一月
二、三至,颜色紫红,时夹血块,量一般。素多白带,间或色黄。刻诊正值经期,腰 酸背楚,小腹胀坠,头晕,心烦,口干不欲饮,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诊为肝郁化热, 蕴伏于血分,热迫血行,久损及肾。 治拟清热凉血,兼益肝肾为法。
处方:秦当归12g, 粉丹皮12g, 凌霄花4 .5g, 黄芩炭9g, 细生地、东白薇各15g, 刘寄奴12g, 川茜草、香附米各9g, 台乌药6g, 海螵蛸12g, 炒杜仲12g,3 剂,水煎 服。
嘱经期过后,即服加味逍遥丸、六味地黄丸各一付,上、下午分服。白带多则以蛇床 子 9g, 淡吴萸3g, 川黄柏68,布包,泡水坐浴熏洗,日二次。
二诊(2月20日):服上药后,诸症均感轻减,昨日月经来潮(距上次月经为20天),血 块较既往减少,小腹胀坠亦较前为轻,白带已少,心烦,头晕悉减,惟血量仍多,膝胫 酸软,舌虹少苔,脉弦细,继守原意,并加重补益肝肾之品。
处方:秦当归、厚杜仲、桑寄生各12g, 川续断、粉丹皮、乌梅
炭、白僵蚕、香附米、赤芍药、刘寄奴、川楝子各9g, 延胡索4 .5g, 川黄柏6g,4
剂。药后仍服丸剂,并外用药,同前。
三诊(3月2S 日):月汛再潮,此次为28天。月经周期已趋正常,无须再服汤剂。所谓 “衰其大半而止”。令其做妇科检查,诸无异常,嘱服丸剂一个月,药同前。
一年后,其母以高血压病来诊,谈及其女,喜形于色,谓自服药后月经一直正常,而 今珠胎已结,期将六月矣。
(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哈荔田(1912~ 1989),男,回族,河北 省保定市人。幼承庭训,家学渊源,1935年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深得 施今墨、周今人、范更生等京城诸家名医的赏识。在学术上穷究医经,颇有心得,崇尚
易水学派,临床重视胃气,长于内科,优于妇科。著有《妇科医案医话选编》、 《哈荔
田医案与医话选》、 《扶正固本与临床》等著作。
本案患者之月经先期,色紫夹块,小腹胀坠,头晕心烦,舌红少津,显为肝郁化热、
迫血妄行之证。腰酸背楚是因月经频至,不能归精于肾,肾精不充所至;带脉失约,故 带下量多。方用凌霄花、黄芩炭、生地黄、白薇、牡丹皮等药清热凉血,正本清源;刘 寄奴、茜草、香附等理气化瘀以调经;当归、杜仲养血补肾,兼顾其虚;海螵蛸固涩止 血,并以塞流。纵观全方凉而不凝,止而不涩,兼顾养血调经。二诊重在补益肝肾,以 敛肝之乌梅炭,散肝之僵蚕, 一敛一散,俾致和平。治疗过程中,或疏或调,或清或
补,法随证变,疗效显著。
(四)钱伯煌医案
余某某,22岁,未婚。
初诊:1962年8月4日,月经先期,约二十天一次,已有三月。 末次月经于昨日来 潮,头晕纳呆,舌苔淡黄、根垢边刺,脉象细弦。病由气血不足、冲任失凋所致,治以 补气养血,兼调冲任。
处方:党参6g, 白术6g, 山药9g, 扁豆9g, 炙甘草3g, 橘皮3g, 木香3g, 白芍
9g, 枸杞子9g, 当归9g, 炒谷芽12g, 大枣3枚。三剂。
二诊:8月7日,行经四天,今日月经已净,惟感头晕,午后头痛,胃纳仍呆,二便如 常,舌苔淡黄腻,脉左沉细,右细弦,治以益气以健脾胃,养阴以制亢阳。
处方:党参9g, 白术9g, 扁豆9g, 橘皮3g, 清半夏6g, 枸杞子9g, 生龙骨15g, 金 樱子9g, 磁石15g, 白芍9g, 菊花3g, 炒谷芽12g。五剂。
三诊:8月30日,少腹胀坠,午后低热,微觉畏寒,遍体酸痛, 口干,胃纳渐增,舌 苔根黄腻、质微红,脉象浮细,近感风邪,营卫不和,宜先去风邪,和营卫,佐以理气 调经。
处方:苏梗6g, 荆芥6g, 白蒺藜9g, 赤芍9g, 制香附6g, 川楝子9g, 青皮6g, 泽兰
9g, 车前子12g(包),桑枝15g, 生姜6g, 大枣3枚。二剂。
四诊:9月9日,药后风邪已解,月经于9月1日至,量一般、 色红有小血块,腹部胀 坠,口干喜饮,头晕少寐,舌苔根黄垢,脉象细弦,治以育阴潜阳。
处方:干地黄12g, 白芍9g, 川石斛12g, 橘皮3g, 玉竹9g, 枸 杞 子 9g, 菊花3g, 磁 石15g, 白术9g, 炒谷芽12g。三剂。
另:杞菊地黄丸30丸,早晚各服1丸。
(引《钱伯煊妇科医案》)
评析:本案为钱伯煊治疗月经先期验案之一。钱伯煊(1896~ 1986),江苏苏州人。中 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妇科专家。 拜近代名医曹颖甫为师学习。精通中医古 籍,形成自己独特的学
术思想,对内、外、妇科疾病均有很高的造诣。著《女科证治》、 《钱伯煊妇科医
案》、 《脉学浅说》等著作。
此患者,由于气朋两虚,气虚则不能摄血,阴虚则冲任不固,故
月经先期,应以补气以健脾胃,养阴以滋肝’肾、使气阴渐复,冲任得固,月经得以 正常。方中党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白芍、 枸杞于滋补肝肾。二诊以健脾 胃,养阴制阳为治疗大法。在上方
基础—卜酌加龙骨、磁石之重镇之品,以防阳亢于上。三诊时又感风邪,故酌加苏 梗、荆芥等发散表邪之品。四诊时据其脉象、舌苔,治以育阴潜阳。
二、月经后期
{一)刘奉五医案
于某某,24岁,未婚。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3月22口。
主诉:月经稀发3年。
现病史:3年前,时值经期因受寒凉以后,月经周期后错, 一般3个月至1年始能来潮 1次。量少,色黑,行经1~2天,经期腰腹隐痛,平素疲乏无力,腰酸。
舌象:舌质淡。脉象:细缓。
中医辨证;肾虚血亏,寒伤冲任。
治法:益肾养血,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五钱, 川芎一钱,吴茱萸三钱,肉桂一钱半,红花三钱,半夏二钱,木香 一钱半,炮姜一钱,桃仁一钱,仙灵脾五钱。 治疗经过:10月27日,上方服药5剂后, 月经来潮,量较前稍增多。继服上方,隔日1剂,连服两个月。随访观察,月经均能按 期来潮,其他诸症亦减轻。 (引自《刘奉五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刘奉五简介见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亦称月经稀发,与闭经的病因相同。轻者月经后错, 重者月经稀发,再重者 即为闭经。刘奉五认为月经后期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冲任受阻所引起的.多因经期过 食生冷,或冒雨涉水感受寒凉,寒邪乘虚侵入冲任,血为寒凝,经脉不通所致。本案之 月经后期,证属肾虚血亏,寒伤冲任。患者以往月经虽正常,但素
体阳虚,气血不足,因受寒凉,内外寒相结合,客于冲任,血为寒凝, 经脉不通故见 月经后期,量少色黑,腰腹隐痛。腰为肾之府,故肾阳虚可见腰酸乏力。以益肾养血、 温经散寒为治疗大法。方中当
归、 川芎、红花、桃{::养血活血;吴茱萸、肉桂、炮姜温经散寒; 淫羊藿温肾散 寒;半夏、木香降胃气;胃气降,则冲任之逆气也随之下降。逆气降,则血脉通,而经 水自下矣。
(二)班秀文医案
黄某某,2U 岁,南宁市中学教师,已婚,1978年2月24日初诊。
十二岁月经初潮, 一向错后10~20天,量一般,色泽尚好。去年八月份结婚,婚后双 方共同生活,经行仍错后,量少,色暗淡,但经中无所苦。现经行刚净第二天。脉沉细 弱,苔薄白,舌质淡。 诊断:月经不调。
辨证:气血不足,冲任两虚。
治则:补益气血,温养冲任。
处方:归身9g, 川芎5g, 白芍9g, 首乌15g, 炙黄芪12g, 党参12g, 菟丝子15g, 川 杞子12g, 肉苁蓉15g, 淫羊藿15g, 柴胡3g, 炙 甘 草 3go 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3月1日):药已无不适,但大便较软。去肉苁蓉之温润,加坤草12g, 再服三 剂。
三诊(3月13日):十一日阴道见红一滴,脉细,苔薄白,舌质淡,此为经行之兆,仍 守上法出入。药用:北芪15g, 党参12g, 首乌15g, 菟丝子15g, 淫羊藿15g, 归身9g,
川芎3g, 白芍9g, 益母草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四诊(3月23日):十六日正式经行,量比上月多,色泽较好, 脉细,舌苔正常。拟双 补气血为治。药用:归身98, 川芎3g, 白 芍 5g, 熟地5g, 党参12,云苓5g, 白术9g, 炙黄芪15g, 玉桂丝2g(后下),淫羊藿15g, 炙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五剂。
五诊(8月11日):服上方之后,经行调和,色量均佳。现已受孕四月余,胃脘时感胀 痛,步行较快时小腹有拘急之感,脉细滑,苔薄白,舌质正常。此为胎动不安之兆,拟 用壮腰健脾、顺气安胎之
法。药用:党参15g, 白术9g, 云苓5g, 桑寄生15g, 川断12g, 砂 仁 2g, 苏叶3g, 陈皮3g, 炙甘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引自《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班秀文,生于
1920年,广西中医学院教授, 《广西中医药》主编,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妇 科委员会委员。班秀文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数十
年,先后编著《中医基本理论》、 《中医妇科发展史》、 《妇科奇难病论治》等著
作。
有关月经周期延后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张仲景 称本病为“至期不来”,采用温经汤治疗。 《内经》中言: “肾气盛,天癸至,任脉
通,大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本案患者长期经行错后,量少,色暗,应为气血不足、
冲任两虚所致。故拟以圣愈汤补益气血,方中菟丝子、枸杞子、肉苁蓉、 淫羊藿温肾暖 肝,炙甘草入脾而调和诸药,用少量柴胡意在于舒肝解郁,在补养之中有升发之功。五 诊时为胎动不安之征兆,应重在安胎,脾肾双补,佐以顺气,意在加强主蛰固藏之功
效。
(三)哈荔田医案
王某某,24岁,1975年10月26日初诊。
患者夙性质讷,寡于言笑,常有胁腹窜疼之候。年来经事不
凋,或五旬一至,或间月一行,量少有块,颜色深紫,少腹胀痛,不喜按揉。平日白 带量多,质稠气秽。近两个月来,每感日晡形凛,面
热心烦,喜握凉物,体倦神疲,自试体温,腋下37.6~38℃,西医诊为“低热待查” 予对症疗法,迄无显著效果。观其面色晦滞,舌质暗红少苔,按脉细弦略数,诊为气滞 血瘀,营阴亏损。治拟养血调经,
兼退蒸热。
处方:秦当归、紫丹参、赤芍药、刘寄奴各12g, 香附米,净苏木、 怀牛膝各9g, 川 茜草9g, 云茯苓9g, 紫苏梗4 . 5g, 青蒿12g, 醋鳖甲18g, 银柴胡6g,6 剂,间日一 剂。
又予成药七制香附丸、加味逍遥丸各6付,每日各1付,上、下午分服。丸剂与汤剂 交替服用。另以蛇床子9g, 吴萸3日,黄柏6g, 布包,泡水,坐浴, 一日两次。
二诊(11月9日):服药8天,月汛来潮,此次距上次月经为32 天,量仍少,所下多
块。胁肋窜痛,腹痛胀感,带下已少而未净,热势虽降而未清,体温,腋下37.4°C,
再依前意,原方出入予服。 处方:怀牛膝、刘寄奴、秦当归各12g, 赤芍、川茜草、泽兰
叶 各 9g, 川芎片、淡青蒿、粉丹皮各9g, 地骨皮12g, 胡黄连6g, 炒青皮
4.5g,6 剂。外用药同前。
并嘱药后每日服丸剂同上,至月经来潮停药。
三诊(12月8日):诉上诊后,汤药服未尽剂,体温即已复常, 一直稳定在36.8°C 而 未反复,自感精神体力有加。昨日月事届期来潮,色、量俱较前为好,略有小块。按脉
弦细,舌质淡红,嘱服加味逍遥丸20天,每日上、下午各一付,以资调理。
(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月经先期。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可以属虚和属实概之。属虚者,阴精
亏虚,血虚不足;阳虚生内寒,寒从中生;阴火内灼,水亏血少燥涩而然。属实者
中,可为阴寒由外而人,阴气乘阳,胞寒气冷,血不运行;或气滞痰阻而致血滞等。治 法当根据虚实寒热属性而分别予
以温补、清补,行气导痰,活血行滞。本案患者素禀沉郁,肝木难以条达,故可见胁 腹窜痛。气滞不能造血,经脉滞涩,久必成瘀,逐致经行后期血下多块,腹痛拒按。瘀 血内阻,迁延不去,耗伤阴液,虚热内炽,故低热缠绵不已。故治以化瘀通经为主。方 中当归养血
和血;香附、苏木理气、行血止痛,刘寄奴、丹参、赤芍、茜草、牛膝活血化梗可理 脾胃之滞,启运中焦。初诊获效后,因瘀血仍未尽除, 故月事虽下而低热不清。再珍则 汤丸并投,缓急相济,病得愈矣。
(四)钱伯煊医案
姚某某,35岁,已婚。
初诊:1976年5月13日,月经后期,周期四十至五十天,三天即净,量少色黑,经期 少腹寒痛,腰部作痛,月经于4月13日来潮, 三天净,目前症状头晕、耳鸣、少寐,舌 苔薄白,边有齿痕,脉象沉细。病属肝气逆,肾阳虚,寒瘀凝滞,治以疏肝益肾,温经
化瘀。处方:熟地黄12g, 当归12g, 川芎6g, 赤、白芍各9g, 制香附6g, 肉桂3g, 桃 仁9g, 鸡血藤12g, 生蒲黄6g, 川断12g。九剂。 二诊:6月11日,上方服一剂,当晚 月经来潮, 一天净,量少色正,痛经减轻,现在经前,乳房胀痛,神疲乏力,午后躁热 出汗,舌苔
淡黄腻,质绛有刺,脉象沉细,治以养血平肝,理气化瘀。
处方:地黄12g, 当归12g, 白芍9g, 川芎6g, 丹参12g, 丹 皮 9g, 桃仁9g, 制香附
6g, 鸡血藤12g, 牛膝9g。九剂。
三诊:7月5日,末次月经于6月11日来潮, 一天净,量少色
正,下腹痛轻,平时带多,头晕目花,神疲乏力,胃纳较差,舌苔淡黄腻,尖刺边有 齿痕,脉象细软,治以养血疏肝为主,佐以和胃止带。处方:地黄12g, 白芍9g, 当归 12g, 川芎6g, 丹参12g, 橘 皮 6g, 鸡血藤12g, 牡蛎15g, 制香附6g, 牛膝9g。九剂。
(引自《钱伯煊妇科医案》)
评析:本案为钱伯煊治疗月经后期验案之一。钱伯煊简介见月经先期。
此案之月经后期,兼有痛经,其主要原因在于肝气逆,肾阳虚, 寒瘀凝滞,故以疏肝 益肾、温经化瘀为治疗大法。服药后,寒凝瘀滞得化,故月经能按期而至,腹痛也可缓 和,但经量仍少,平时白带较多,是因肝脏血虚,冲任失养,故又以养血以滋冲任为
治。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一)朱小南医案
刘某某,34岁。
初治:多产体虚,已做输卵管结扎术,经期先后无定,本次迟10日而行,行则量少即 止,隔10日又复行。
胸闷腹胀,纳谷不香,周身骨节酸楚。按脉虚细而弦,舌苔薄白,证属肝郁脾虚,气 血不凋。治疗采用理气解郁,扶土益血法。
当归9g, 川芎4 . 5g, 白芍6g, 制香附9g, 郁金6g, 枳壳4 . 5g, 合欢皮9g, 丹参 9g, 巴戟天9g, 焦白术6g, 汉防己6g, 秦艽9g 。 复诊:用上方加减法治后,脉象虚细 而数,舌质绛而苔薄黄。 诊后认为多产伤肾,肾水不足以涵木,肝郁化火,阴虚内热, 乃采用固肾疏肝,养血清热法。
当归9g, 白芍9g, 山萸肉9g, 女贞子9g, 玄参9g, 合欢皮9g, 制香附9g, 白术
6g, 陈皮6g, 柴胡4 . 5g, 青蒿6g。
服药后,阴虚火旺的症状日减,而经水已调。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时提前时延后7天以上,连续3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其病 因不一,但以肝郁占多数。本案之月经先后无定期即为肝郁所致。经行忽早忽迟,皆因 肝郁可影响气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故方中以香附、郁金、合欢 皮疏肝理气;当归、丹参、白芍调经养血,舒畅经水,消除因量少而致的腹痛;白术健 脾;防己、秦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解除骨节酸痛之象。服药后经水稍调,骨节疼痛 已好,但阴虚火旺之脉象仍显著,
皆因患者肝血虚亏,肾水不足,不能涵木,肝郁而偏亢,故应以当归调经养血;山茱 萸、白芍、女贞子补肾阴;香附、合欢皮理气解郁;白术、陈皮健胃以充气血之源,合 玄参养阴津以清热,柴胡舒肝解郁清热, 青蒿清肝经郁热,标本兼治。
(二)何任医案
叶某某,43岁。
初诊:1974年1月30日,月经先后无定期,每月两行或每行缠延至两周以上,足肿, 时有带下。以益肾健脾为进。
淡苁蓉9g, 枸杞子12g, 炒当归9g, 炒白芍9g, 藕节9g, 紫石英12g, 山萸肉9g, 生 地黄12g, 补骨脂12g, 侧柏叶6g, 沙苑蒺藜9g, 十灰丸12g(包煎)。五剂。
复诊:2月5日。药后足肿、带下好转。再以原旨为进。
炒当归9g, 龟板胶12g, 小茴香1 .2g, 淡苁蓉9g, 补骨脂9g, 杜仲9g, 紫石英 12g, 党参12g, 山药30g, 沙苑蒺藜9g, 白术15g, 枸杞子12g。十剂。
三诊:3月4日。药后经行对月,五日而净,带下亦少见。再以原法巩固治之。
炒当归9g, 沙苑蒺藜9g, 枸杞子12g, 山萸肉9g, 淡苁蓉6g, 党参9g, 补骨脂12g,
紫石英12g, 二至丸15g(包煎)。十剂。
(引自《何任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何任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何任,1920 年生,浙江杭州人。浙 江中医学院教授。医学得自家传,1939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解放后,潜心于中 医教育事业,历任杭州市中医学会会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 全国高等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
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何氏对于中医经典,特别对《金匮要略》 有较深研究,著 有《金匮要略通俗讲话》、 《实用中医学》、 《何任医案选》等著作,发表论文近百
篇。临床以内科、妇科见长。
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肾阳能振发脾阳,而脾又将水谷精微之气源源不断地补充于
肾,脾肾功能正常则气血相互化生,血海充盈则月事能应期而至。若脾肾两虚,则失其 固摄之功,则月事紊乱。 水湿不得转输则见带下,足肿;故治疗应以益肾健脾之剂。初 诊恰逢经期,应在补肾同时佐以养血止血之晶(藕节、侧柏D1‘) 兼顾标本,后即以培补 脾肾固本为治疗大法。末以调补脾肾以巩固疗效。 纵观全方,温养中兼以滋清,使阴阳 互济,病得以瘥。
(三)钱伯煊医案
廖某某,38岁,已婚。
初诊:1976年3月22日,月经先后无定期,周期二十三至三十七天,十二天始净,量 多,色黑红夹有白带,且有血块,经期少腹胀痛,腰痛,末次月经于2月19日来潮,十 二天净,平时胸背作痛, 少腹左侧胀痛,带多,色黄气秽,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腻、中
剥边尖刺,脉象细软。病属脾气弱,肝气逆,肾阴虚,治以健脾疏肝益肾,
佐以化瘀止血。
处方:党参128,茯苓12g, 山药12g, 旋覆花6g(包),地黄
15g, 生白芍12g, 生牡蛎30g, 昆布12g, 贯众15g, 佛手6g。六剂。 另:三七末
18g, 如经行量多,早晚各加服1.5g, 开水送下。二诊:4月9日,月经于3月23日来 潮,经量明显减少,少腹及腰部隐痛,平时带下仍多,色黄气秽,面浮目肿,气短胸
痛,足跟胀痛,大便偏干,二至三日一行,舌苔淡黄中剥,脉象细软,仍从前法,兼清 下焦湿热。
处方:党参12g, 茯苓12g, 山药12g, 黄柏6g, 知母9g, 昆布12g, 海藻12g, 旋覆 花 6g(包),川断12g, 贯众12g. 六剂。
三诊:4月16日,服上方后,诸恙均见减轻,现在经前,神疲乏力,舌苔黄中剥,脉 象细软,治以补气养阴,兼顾冲任。
处方:党参12g, 麦冬9g, 生地黄15g, 白芍9g, 阿胶珠12g, 生牡蛎30g, 川断
12g, 桑寄生15g, 贯众15g, 椿根皮12g。九剂。 四诊:5月3日,服上方九剂,月经于 4月20日来潮,四天净, 量中等,色转正常,下腹痛减。此次经期感冒,头痛,胸背隐 痛,食后腹胀,晨起下腹作胀,舌质绛、中微剥、边尖刺,脉左细右软,目前感冒未
净,治先祛风清热,兼调肝脾。
处方:桑叶9g, 薄荷6g, 枳壳6g, 桔梗6g, 生甘草6g, 茯苓12g, 扁豆9g, 橘皮
6g, 木香6g, 旋复花6g。三剂。
评析:本案为钱伯煊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钱伯煊简
介见月经先期。
本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经血蓄泄失常,多因气血失调,与肝、 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 切相关。肝、肾、脾三脏皆关乎气血的运行、 冲任的协调而影响经血的蓄泄,如脾虚不
能统血则月经先期;若肝虚则血无以下注于冲脉,故月经后期,治疗应以补肝脾、调冲 任为大法。冲任得调,月事自能正常。
本案之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多,兼有痛经,主要责之于脾气虚弱,肝气上逆,肾阴亏 虚所致,故拟以健脾疏肝益肾之法。因月经量多,故经前再加三七末,以化瘀止血,经 量明显减少。复诊时见带下色黄气秽,则从前法中之清下焦湿热。最后月经渐调,血量 亦减少,但又有新病而至,故以祛风清热为先,兼调肝脾为辅。
(四)姚寓晨医案
高某,29岁,教师,1980年4月18日初诊。
主诉:月经先后无定期近一年。
现病史:月经14,4/28,量中色红,结婚三年,前年冬产一男婴, 上环节育。产后乳汁 不行,用人工哺养,年来月经或先或后,迄无定规,量或多或少,色泽紫黯,经后腰酸 神疲,头晕失寐,经前心情抑郁,胸膺板滞,乳房结块,咽阻痰黏,大便时或秘结,口 微渴,末次月经4月2日转3天净。
舌象:舌淡衬紫,边有齿痕,苔薄。
脉象:弦细带数。
辨证:肾虚肝郁,冲任失调。
治法:补肾疏肝,调理冲任。
方药:
(1)经前甲方
娑罗子12g, 八月札10g, 紫丹参12g, 路路通12g, 王不留行15g, 制香附10g, 大熟 地黄15g, 菟丝子12g, 全当归12g, 玉桔梗10g。
(2)经后乙方
大熟地黄15g, 菟丝子12g, 仙灵脾12g, 山萸肉12g, 炒柴胡6s, 炒白芍10g, 肉苁蓉 12g, 全当归10g, 陈皮6g。
治疗经过:患者经用上法调治二月,经汛已准,遂授八珍丸、逍遥丸各三瓶,嘱常服 以巩固疗效。
(引《姚寓晨妇科证治选粹》)
评析:本案为姚寓晨治疗月经先后无定期验案之一。姚寓晨, 男,南通市中医院主任 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擅长妇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抢救继承的首批中 医专家之一。
本案之月经先后不定期证属肾虚肝郁,经前冲任气血壅盛,应以疏肝通络为主,并酌 加益肾之品以增强舒肝之力;经后阴血流失,当以养肾益精为治疗大法,酌加调肝之
品,以助肾精化气。经前宜理气而不燥,经后用药宜温润而不热,按照“经前疏,经后 补” 之原则,交迭用药,调整经期。甲方中娑罗子、预知子、路路通、香附等疏肝理 气,调经止痛;熟地黄、菟丝子滋阴补肾;当归、活血调经。乙方中熟地黄、菟丝子、 山茱萸等均为补益肝肾之品;陈皮理气使诸药补而不滞。两方配伍合理,先疏后补,收 效良好。
四、经期延长
(一)沈建侯医案
孙某,31岁,已婚。
初诊:1964年10月13日。7月20日宫外孕术,8月13日经来至今已两月依然淋漓未 净,曾刮宫也未见效,左少腹隐痛,腰脊酸楚,苔薄黄,脉细数。冲任有热,气不摄
血,治拟益气养血,清热固经。
炒归身9g, 白芍9g, 青蒿9g, 银柴胡4 .5g, 金樱子9g, 熟 军 炭 9g, 天冬9g, 黄芪 9g, 淮山药9g, 女贞子9g。
二诊:10月15日。药后经量即少,曾经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炎。予上方加黄连1.58 生地12g, 四剂。
三诊:10月19日。经量已少,未净,咳呛频作,痰黏喉痒,苔薄,脉细数。治拟养血 清热,宣肺豁痰。
生、熟地黄(各)12g, 银柴胡4 . 5g, 青蒿9g, 地骨皮12g, 白芍
9g, 杏仁12g, 桔梗4 . 5g, 炙麻黄4 . 5g, 熟军炭9g, 炒川柏9g, 知 母 9g。三剂。
四诊:10月22日,药后经水已净。
(引自《上海名老中医》)
评析:本案为沈建侯治疗经期延长验案之一。
本案患者之经期延长,可见经水淋漓不净,绵延一月之久,后虽刮宫,未见效,因其 病情缠绵固应届虚证,其苔薄黄,脉细数,少腹隐痛,为虚中有热之象,妇科检查为子 宫内膜炎,应用清热澄源之法治之。方中多用轻清之品如青蒿、银柴胡等,苦寒清热, 又用甘寒养阴之品如女贞子,佐以白芍、当归等养血健脾之品,药性平和,效果良好。
(二)何子淮医案
姚某某,37岁。
1974年8月25日初诊。生育第二胎,又行人工流产术两次(末次于1972年12月),以 后渐见经来量多,夹块,作痛。曾用中西医药治疗,可取一时效果,停药后仍复原样,
行经拖延十余日以上,有时净后带来夹红。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症(不规
则成熟)。本次经行第二天,量多,小腹按之痛,血块大,色紫褐,舌边紫黯,脉来弦 涩。
辨证:瘀热蕴滞下元。治法:活血化瘀,荡涤胞络。方药:自拟血竭祛瘀生新汤。
血竭4 .5g, 大黄炭9g, 元胡9g, 淮木花9g, 血余炭9g, 赤、白芍各9g, 失笑散 9g, 丹参15g, 当归炭24g, 藕节30g。
8月27日复诊:药后块下更多,腹痛时或减缓,仍以祛瘀生新渐进。
方药:血竭9g, 大黄炭9g, 小蓟9g, 地榆9g, 当归炭15g, 炒白芍15g, 仙鹤草 30g, 藕节30g, 炙甘草6g。
8月31日三诊:服药块下仍多,血量减少似有净状,按之腹不痛,精神也转佳。块下 痛除,瘀阻已去,继以养血调冲。
方药:炒当归15g, 焦白术15g, 补骨脂15g, 炒白芍12g, 狗脊12g, 党参12g, 炙黄 芪9g, 怀山药24g, 川断24g, 炙甘草6g 。 9 月19日四诊:月经已有来潮之感,慎防量 多崩下,再以养血
调冲观察。上方去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补骨脂,加丹参、仙鹤草各15g, 艾炭 2.4g。
9月22日五诊:服药两天,经来量不甚多,未见块下,色鲜红, 无腹痛,仍以益气养
血调经巩固。
方药:党参15g, 炙黄芪15g, 焦白术15g, 旱莲草15g, 炒白芍24g, 侧柏叶24g, 炒 丹皮9g, 炙甘草6g。
(引6《近现代二十五位中医名家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何子淮治疗经期延长验案之一。何子淮(1920—1997),汉族,浙江省杭 州市人,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何氏家学有素,其先祖何九香先生(1831~1895),从 业于山阴钱氏女科,悬壶杭州城,誉满钱塘。先父何稚香(1870~1949),继承衣钵,而 载誉沪杭。何老先生幼承家训,尽得真传。何老先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 对月经病、崩漏及妊娠病诸症有独特见解和治法,撰有《何子淮女科经验集》、 《各家 妇科评》等著作。
本案患者经水来量多夹块,少腹作痛,舌紫脉弦,故辨证为瘀热下滞胞络瘀阻证,拟 活血化瘀、荡涤胞络之法。方中血竭伍大
黄, 一攻下,直捣病所,为众药之主帅。大黄炭用,取其逐瘀下血, 而攻中有守,不 致一泻千里,不堪收拾。初诊后块下而痛未止,则因瘀行尚未尽,复诊依法继续,待瘀 去痛减。三诊拟养血调冲之法,及时扶正。四、五诊均为巩固性治疗,谋求长远疗效。
(三)蒲辅周医案
徐某,39岁,1959年2月27门初诊。
每次月经错后,经期长,量多,小腹凉痛,有黑色血块。脉迟滑,舌下苔薄白。届气 血不调,兼有瘀结,治宜调和气血,兼活血消瘀。
处方:当归二钱, 川芎一钱半,官桂二钱,吴茱萸三钱,三棱二钱,莪术二钱,制香 附二钱,大茴香一钱, 川楝子(炒黑)二钱,延胡一钱,葱白(后下)二寸。五剂。另:香 附丸六两,每晚服二钱,白开水送下。
5月9日复诊:药后经行,仍有黑色血块,月经周期已准。脉缓和,舌正无苔。
处方:定坤丹六两,每晚服三钱,白开水送下。首次方每月经期均照服五剂,煎服法 同前。
12月4日三诊:几个月来月经血块逐渐减少,量已不多,此次月经来潮,五天干净, 小腹部略有微痛,余无其他不适感。乃属气血已调,瘀结已去,继服前方,以资巩固。
(引自《蒲辅周医疗经验》)
评析:本案为蒲辅周治疗经期延长验案之一。蒲辅周(1888~ 1975),四川梓潼人。三 世行医。少遵祖训,承继家学。又发奋研读医经,自《素问》、 《灵枢》以下莫不探幽 索微。初开业于乡,后移居成都,医技日进,声誉日隆。1955年调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历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第四届全国人大代
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精通内科、妇科、儿科,尤以治疗急性病著名。
融伤寒、温病学说于一炉,经方与时方合宜而施。 其学术见解与临床经验,俱载于门人 整理之《蒲辅周医案》、 《蒲辅周医疗经验》、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
等论著中。 经期延长, 《诸病源候论》认为其发病机理为“劳伤经脉,冲任之气虚损,
故不能制其经血。,,》L 感内伤引起脏腑经脉气血功能失常,阳气不充,冲任不能制约 经血;或热邪内扰,血海不宁;或瘀血阻滞胞宫胞络,瘀血不去,新血难安;皆可导致 经期延长。而本案为血寒气滞所致,故可见小腹凉痛,有黑色血块,本病之本在于冲
任,病位在胞宫,病机为血寒气滞导致冲任失约,经血失制。根据寒者温之、热者清
之、虚者补之、瘀者消之的妇科病治疗原则,应予温经活血、理气消瘀之法。当归、川 芎活血行气调经,吴茱萸散寒
止痛,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香附、八角茴香重在行气, 川楝子、 延胡索兼可止
痛。纵观全方,行气活血与止痛兼顾,药证相符,故
获良效。
五 、月经过多
(一)孙浩铭医案
胡某某,23岁,小学教师。
每次经前性情急躁,两乳胀痛,经行则消失。此次月经提前十余天来潮,色黑,于行 经第一、二天血量甚多,至今已旬日未止,胃纳如常,脉象弦滑,舌苔薄黄。诊为肝气 郁结化火,迫血妄行。日下月经持续多日,治先凉血止血。
处方:侧柏叶30g, 黑地榆15g, 生地黄12g, 干藕片30g, 杭 白 芍 6g, 枯黄芩6g, 黑
栀子9g, 蛇绒草30g, 老鼠乌30g, 制香附
4.5g, 地骨皮9g, 软毛柴2 . 5g。服二剂。
次诊:服药二剂,经血已止,自感胸闷,心烦。脉弦苔薄黄。继以疏肝理气泄热。予 以丹栀逍遥丸,日服9g。至第二次行经,诸症悉平,经量亦正常。 (引自《孙浩铭妇科 临床经验》)
评析:本案为孙浩铭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孙浩铭,福州市人民医院中医妇科主任 医师,医风严谨,经验丰富,辨证精详,方药灵活。
本案之月经过多,系肝气郁结而化火,迫血妄行而致。肝气不舒,藏血无权,每致月 经过多。应以疏肝泄热、凉血止血为治疗大法。此患者因出血持续多日,应先以凉血止 血为主,继以疏肝泄热为辅。若治于经前则当以疏肝理气为主。
(二)朱小南医案
范某,11岁。患者发育甚早,9岁时乳部已发育,现11岁零6个月,在2个月前经水 初转,量颇多,5日净。此次经来,不仅月经过多,而且口鼻出血。
初诊:1959年9月21日。诊时由其母陪来,患者年少害羞, 其母代为陈述:为小学五 年级学生,身材高长,为班中最高者,现已发育。初潮后每次经来太多,此次更为增
加, 口鼻亦流出鲜血,内热心烦,脾气急躁,按脉为滑数,舌苔薄黄。此为冲任伏热, 月经过多。
治法:经期内用调经清热法。
生地黄12g, 蒲黄、炒阿胶各9g, 仙鹤草9g, 荆芥炭9g, 赤 芍 6g, 丹皮6g, 白术 6g, 茯苓6g, 盐水炒川柏9g, 青蒿9g, 地骨皮12g, 旱莲草9g。
上方服后,口鼻出血首先停止,经量亦渐减少,于第五日经净。 复诊:由于经水太 多,故经停后感觉头晕目眩,腰酸,肢软,精神疲乏,脉象细软,苔薄。采用补肝肾、 益气血法。
黄芪9g, 白术6g, 陈皮6g, 白芍9g, 炒阿胶9g, 茯苓9g, 杜 仲 9g, 续断9g, 女贞子 9g, 金樱子9g, 制黄精9g, 五味子4 . 5g 。 上方调理后,月经过多已经好转。
(引自《中医当代妇科八大家》)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
月经先期。
经水量多,若为初起或偶然发生,总以血热为主因。本案发育较早,肾阳偏亢,而冲 任隶属于阳明,故冲任有热,经来量多,且口鼻亦同时出血,治以清热为主,辅以摄
血,故二方用墨旱莲清上焦
之热,黄柏清冲任伏热,青蒿、地骨皮清血热,赤芍、生地黄、牡丹皮能制过亢之肾 阳,散血中积热;仙鹤草、阿胶等增加摄血之力,服后热清血止,经水恢复正常。此次 经水过多,经净热退,气虚血热之
头晕目眩、腰酸肢楚等象即出现,故复诊采用补养之法,充养气血,调补肝肾,以恢 复其健。
(三)施今墨医案
武某某,20岁。
卜六岁初潮,经期尚准,半年以来经行虽按期,但时间逐渐延长。每来一周多始完, 最近两个月竟淋漓不止,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闷胀,食不香,腰酸神疲,二便睡眠 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有力。
辨证立法:素日体弱,又复早婚,气血未充,是以经行时间延长。脾胃不健,食欲减 退,后天补给不足。肝气郁结,头晕目眩,胸闷胀满。气不摄血.冲任失固,渐趋淋
漓。拟助气摄血、扶脾健中、 舒肝解郁之法。
处方:黑升麻3g, 生牡蛎(生龙齿10g 同打同布包)10g, 五倍子(五味子3g同捣)3g, 黑芥穗6g, 白蒺藜10g, 沙蒺藜10g, 生、熟地黄(砂仁3g 同捣)各6g, 杭白芍(柴胡58 同炒)10g, 鹿角胶6g
(另溶兑服),阿胶珠10g, 山萸炭15g, 茅根炭15g, 米党参6g, 厚 朴 花 6g, 玫瑰花 6g, 柏叶炭10g, 莲房炭10g, 炒建曲10g。
二诊:服药两剂,月经显著减少,但仍未断,心跳气短,头晕依 旧,食不香,胸胀 闷,脉象如前,仍按上方加减。
处方:黑升麻38,川杜仲10g(炒炭),黑芥穗6g, 川续断10g, 生牡蛎(生龙齿10g同 打同布包)10g, 阿胶珠10g, 生、熟地黄(砂仁5g 同捣)各6g, 杭白芍(醋柴胡5g同
炒)10g, 山萸炭15g, 厚 朴 花 6g, 莱菔子6g(炒),仙鹤草12g(炒),玫瑰花6g, 莱菔英 6g
(炒),茅根炭15g, 谷麦芽各10g, 酒黄连3g, 沙蒺藜10g, 炒远志 Sg, 酒黄芩6g, 白 蒺藜10g。
三诊,服药三剂月经已止,食欲转佳,胸腹闷胀已愈,惟仍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下 午感觉烦热,脉象不似从前之沉细。气血已亏, 来复需时,改服丸剂以善后。
处方:每日早午各服人参归脾丸1丸,夜晚服玉液金丹1丸。 共服30日。 (引自《施
今墨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施今墨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施今墨(1881—1969)原名毓黔,字奖 生。浙汀萧山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毛泽东曾称施今墨是“南北驰名的名医”。十三 岁从舅父李可亭学医。 1929年积极参加抗议余云岫等废止中医提案活动。1931年任小
央国医馆副馆长,提出“十纲”辨证,主张将“气”、“血”补充于八纲
之中,草拟《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提倡革新中医,倡导以西
医病名为主,中西对照统一疾病轨词。 早年即用西医检查手段,并
以西医病名诊断疾病。其研制中成药也以现代医学病名命名,如
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等,1932年独资创办华北国医学院,讲授中
医经典及临床各科,并设西医课程多门,又创办中药制药厂及中医
院。建国后任北京医院、首都医院中医顾问。为第三、四、五届全
国政协委员。毕生诊务繁忙,无暇著述, 《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系门
人所辑,另有《祝(谌予)选施今墨医案》行世。
经期延长,淋漓不断属虚者,多以补气健脾、益肾固摄冲任为
法。本案经期延长,除益气健脾固冲任之外,因其有肝血不足引起
肝气郁结之头晕目眩、胸闷胀、脉沉细有力等象,故用柴胡、厚朴
花、玫瑰花、莱菔子等舒肝解郁之晶,使全方固中有散,静中有动,
补而不滞。
二诊方中加入黄连、黄芩防其肝郁化火,转为肝热型月经不
调。黄芩、黄连用酒炒意在于使其苦寒之性不至过亢。柴胡既可
舒肝,又有升举之功,下者上升之。芥穗炒黑、升麻更可增强止血
之效。
(四)哈荔田医案
周某某,28岁,已婚。1975年10月14日初诊。
婚后两载,迄未孕育。询知经期尚准,惟汛至量多,淋漓不已。
兼多白带,纳少神疲,夜寐欠佳。刻诊正在经期,已行四日,经量仍
多,色淡红无块,伴气短心慌,倦软无力,腰背酸楚,舌淡红,脉弦
缓。证属脾肾两虚,带脉失约,治拟健脾益肾、固脉调经法。
处方:野党参12g, 炙黄芪、桑寄生、川续断各12g, 炒白术9g, 炒杜仲12g, 广陈 皮、五味子、五倍子各6g, 海螵蛸、生侧柏、刘寄
奴、紫丹参各9g 。5 剂,水煎服。嘱经净后外用蛇床子9g, 黄柏
6g, 吴茱萸3g, 布包,泡水,坐浴。
二诊(10月19日):服药一剂,经量顿减,再剂经止。现带下
已少,仍感气短乏力,寐差纳呆,舌淡,脉沉弱,再拟健脾益肾、养心
安神法。
处方:潞党参12g, 炙黄芪15g, 炒门术9g, 云茯苓、川续断、炒
杜仲、龙眼肉、桑寄生、远志肉、炒枣仁各9g, 五味子、炙甘草各6g,
首乌藤15g, 炒神曲12g 。5 剂。外用药同前。
三诊(10月24口):诸症悉减,食眠向佳,舌脉亦和,予丸剂缓
调。
嘱每日上午服妇科金丹一付,下午服人参归脾丸一付,连服
10天。
四诊(11月9日):今晨经汛来潮,色红,量不多,自感腰酸,少
腹胀痛,拟益肝肾、养血调经。
处方:秦当归9g, 炒杜仲、桑寄生、 川续断、金毛狗脊(去毛)各
12g, 生侧柏9g, 五倍子4 . 5g, 醋柴胡、香附米各9g, 延胡索4 . 5g,
川楝子、刘寄奴各12g,5 剂。
11月17日复诊,谓此次带经六天,量亦正常,用纸一包多,精
神体力转佳,腰酸腿软悉愈。此后,每当经潮时即以上方增损,预
服3~5剂,平日服妇科金丹,每日一付,缓缓调治。越四月再诊:
经汛已五旬未至,神旺体健,时或泛恶,尺脉缕缕不绝,似为孕象,
嘱做妊娠试验,果尔。 (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月经过多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
月经先期。
本病的治疗,重在止血固经,因其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辨证施
治。本案之月经过多为脾肾两虚之证,既失调摄,又乏化源,因此
经来绵绵不止,色淡红,纳呆神疲,腰背酸楚,白带量多,方中用党
参、白术、黄芪、陈皮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之化源;续断、桑寄生、 评析:本案为
哈荔田治疗月经过少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甚或点滴即净,或经期不
足两天,经量少于正常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者,称月经过少。
《叶天士女科》言: “形瘦经少,此气血弱也。”本案患者形体消
瘦,腰膝酸软,头晕眼花,心悸少寐,纳谷不香,面色苍暗,经量少而
色淡,脉细略弦,是因肝肾亏虚,冲任血少,不能下达胞宫所致;经
期,间有小块,经前乳胀,则因血虚兼瘀,气滞不疏所致,证属虚中
夹实,治宜通补兼施。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川断、女贞子、桑
寄生滋肾阴,脾肝肾得补,则血海自充;以香附、 川芎、丹参、刘寄
奴、茜草等理气活血;酸枣仁、远志、夜交藤等养心安神。二诊以白
术、茯苓、佩兰等健脾化湿;厚朴、神曲、陈皮调胃增食,胃纳佳则气
血化生有源,血气充旺。
(二)孙朗川医案
李某某,37岁,家庭妇女,1965年1月22日初诊。
五个月前顺产一男婴,因体质虚弱未哺乳,去年11月转经。
两天前月经来潮,因不慎下水操作,旋即经量涩少,色紫黯,伴小腹
拘急疼痛,欲潮不潮,腰底酸胀,脉象沉紧,舌质紫黯,苔白滑。拟
为寒阻胞宫、气血凝滞。治宜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处方:香附9g, 桂枝4 . 5g, 丹参9g, 当归6g, 吴萸3g, 生姜3g,
炒白芍9g, 失笑散12g(布包)。2剂。
1月24日复诊:药后经量增多,经色转红,腹痛得止,脉转沉
缓,舌质略紫,苔薄白,议以调和气血,佐以温通继之。
处方:吴萸3g, 生姜3g, 桂枝4 . 5g(后入),当归6g, 炒白芍
9g, 党参15g, 白术9g, 砂仁3g(后人)。2剂。
药后诸症悉除。 (引6《孙朗川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孙朗川治疗月经过少验案之一。孙朗川(1907~
1969),福建福州人。父石溪,以精女科驰名。秉承家传,擅妇科。
曾任福建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著有《妇科经带胎产证治歌诀》 《孙朗川医案》行世。 弟浩铭传其业,著有《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本案患者之月经过少,气血素虚,经期义不慎冷水操作,使寒
邪乘虚而入,客于胞宫,血为寒凝,故见经血涩少。治拟金匮温经汤合失笑散,温经 散寒,活血调经。服药两剂后,经量增多,腹痛亦止。后去失笑散等活血祛瘀行气之
药,加党参、白术扶正,意在调和气血,温经散寒。纵观全方,扶正与祛邪兼顾,扶正 不碍邪,祛邪又不伤正,组方中肯,法对病机,故药到病除。
(三)何任医案
冯某某,27岁。初诊:1977年4月26日。
经行点滴,迁延时日,三年至今(八年前做过子宫浆膜瘤切除),以祛瘀法为治。
当归98,五灵脂6g, 白芍12g, 肉桂2 . 4g, 女贞子6g, 小茴香
1.2g, 炒蒲黄6g。五剂。
复诊:5月3日。药后经行量较多,色泽略转正,续以祛瘀为治。
五灵脂6g, 当归98,白芍12g, 炒蒲黄6g, 炮姜1 . 5g, 肉桂3g, 女贞子9g, 小茴香
1.2g, 延胡索6g, 旱莲草9g, 川芎4.5g, 没 药 3g。五剂。
三诊:5月11日。进少腹逐瘀汤后,以益奇经法为续。
小茴香1.2g, 炒当归6g, 沙苑蒺藜9g, 党参12g, 鹿角霜
4.5g, 淡苁蓉6g, 枸杞子12g, 紫石英12g, 补骨脂15g, 川断6g, 山 萸 肉 9g, 炒阿 胶珠12g。五剂。
四诊:6月26日。本月经行量极少,已净,初行有腹痛。以定经益血为法。
菟丝子9g, 炒荆芥4 .5g, 白芍9g, 鸡血藤6g, 茯苓9g, 白 术 9g, 制香附9g, 党参 12g, 山药15g, 生甘草4.5g。五剂。
(引自《何任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何任治疗月经过少验案之一。何任简介见月经
先月经量少,淋漓难净,主要原因有二: 一为气血不足;二为气滞血瘀。本案病机则 为气滞血瘀。前两方以少腹逐瘀汤为主,二至丸为补,刚柔相济,温清协调。三诊时由 于前方获效,但因其病程较长,必累及奇经,虚中有实,实中夹虚,病机错综复杂,故 转用通补奇经之法,此为祛瘀后的调理之法。四诊以定经益血为主,为巩固疗效之调理 法。故气血郁滞之月经失调或淋漓难净,用祛瘀法治疗时,应不离《内经》“通因通
用”的治疗原则。
七、经间期出血
(一)哈荔田医案
张某某,25岁,未婚,1973年9月12日初诊。
半年来月经过多,每次行经7天,用纸两包余。月经周期尚准,惟两次月经中期,阴 道有少量出血,色红,每持续约5、6天始净。刻诊正位月经中期,阴道出血已两天,并 见腰酸乏力,烦热口干,小腹略觉坠胀,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 旺,冲任不调,治拟滋阴泻火、凉血固冲法。
处方:细生地黄15g, 粉丹皮、女贞子、旱莲草、云茯苓各9g, 怀
山药12g, 知母9g, 川柏6g, 山萸肉9g, 炒地榆15g, 棕榈炭9g 。3
剂。水煎服。
二诊(9月25日):上方服后,阴道出血已止,烦热亦除。昨日
月经届期来潮,量多如涌,经色殷红,烦躁少寐,头晕耳鸣,腰部酸 胀、脉弦细数,舌红,苔薄黄。此热迫血行,冲任气盛,拟清热固经,
凉血止血。
处方:细生地黄15g, 制龟板15g, 陈阿胶9g(烊化冲),地骨
皮、女贞子各9g, 条黄芩、焦山栀各6g, 乌贼骨12g, 川茜草9g, 炒
地榆15g, 制香附6g, 粉丹皮9g, 粉甘草6g 。3 剂。
三诊(9月29日):药后经量渐次减少,现尚未净,脉细略数,
拟养血固经,以继其后。
处方:秦当归、大生地黄各12g, 杭白芍9g,JfI 芎片6g, 陈阿胶9g(烊化冲服),女贞
子、早莲草、桑寄生、 川续断各9g, 条黄芩6g,
棕榈炭12g, 粉甘草3g 。3 剂。
嘱月经过后)o 天,仍服一诊方5剂,下次经期服二诊方3~5
剂,经后仍服三诊方。如此调治三个月,经量正常,经间出血现象
迄未反复。(引自《哈荔田妇科医案114~-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经间期出血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
见月经先期。
经间期出血多见于经后10~16天之间,阴道有少量出血或伴
见轻微腹痛,常持续数日。本病多以血海不宁、冲任气盛为关键。
发病具体原因,则或肝经郁热,或因阴虚火伏,或因湿热蕴积、困扰
血海,而月经中期冲任二脉之气渐旺,激动脉络以致气血不循经而
出。本案之经间期出血,经量过多,腰酸乏力,烦热口干,乃因肝肾
阴虚,相火妄动,冲任失于固摄所致。初诊治拟滋阴泻火,稍佐固涩。
(二)刘奉五医案
李某某,24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12月25
日。
主诉:阴道少量出血已3天。
现病史:近3天来时值月经中期,阴道有少量出血。经某医院
诊断为排卵期出血。经前期半个月即感外阴明显瘙痒,口干渴,月
经周期先后不定,经前腹痛,行经第1天腹痛较为剧烈,会阴及肛
门部发胀。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脉象:弦滑。西医诊断:排卵期出血。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热伤血络。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
方药:瞿麦四钱,篇蓄三钱,木通一钱,车前子三钱(包),赤、白
芍各一钱,草薛四钱,延胡索二钱,川楝子三钱,黄芩二钱,柴胡一
钱,荆芥穗一钱半。
治疗经过:本方共服4剂,阴道出血已止。以后随访观察,未
再发现月经中期出血现象。 (引自《刘奉五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经间期出血验案之一。刘奉五简介见月经先期。
本病的治疗,应以调理冲任、摄血止血为大法,并采取分期论治。本病患者出血之原 因,盖因平时湿热内伏冲任,月经中期以
后,冲任脉道逐渐充盈,功能也逐渐旺盛。功能为阳,阳盛则热,引动内伏之热,湿 热下注,则见白带量多,湿热入于血络,则伤血动血,妄溢于冲任脉道之外,故见阴道
出血。故治拟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之法。方用刘老的经验方清肝利湿汤加减,符合通因 通用之
法则,使湿热得清,气血得通,血脉疏达,冲任调和,则血止病除。
(三)班秀文医案
杨某,23岁,未婚。1991年7月2日初诊。
经间期出血3个月。月经尚规则,经量中等,色鲜红,有血块, 伴少腹、小腹疼痛,
行经期为5天。近3个月以来每于月经干净8~9天后又出现阴道流血,血量少于正常月 经量,色暗红,持续5天左右。末次月经1991年6月16日,自6月30日起阴道有咖啡
色分泌物,量不多,迄今仍淋漓不净,伴头晕,心烦,心悸,腰胀,纳寐可,二便正 常。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细略数。诊断: ①经间期出血;②痛经。辨证: 肝肾阴虚。治则:滋补肝肾,固涩止血。
处方:熟地黄15g, 淮山药15g, 山萸肉6g, 茯苓6g, 丹皮10g, 泽泻6g, 当归10g, 白芍log, 旱莲草20g, 女贞子10g, 煅牡蛎30g 。 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
二诊(1991年10月4日):药后阴道出血停止,之后月经按期来潮,经间期已无出血。 末次月经9月5日,经行腹痛减轻。刻诊
头晕,腰胀痛,脚软,疲乏无力,带下量少色暗红,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予疏肝 养肝、健脾活血法以调经。处方:黄精15g, 柴胡6g, 当归10g, 白芍10g, 茯苓10g, 白术10g, 鸡血藤20g, 芜蔚子10g, 仙鹤草10g, 薄荷5g(后下),炙甘草6g。每日1 剂,水煎服,连服4 剂。 (引自《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经间期出血验案之一。班秀文简介见月经后期。
本案患者肝肾不足,而扭温之时,肾气较充,相火易动,阴虚不能制阳,阳气内动,
扰动阴络,冲任不固,则阴道出血。阴虚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故致痛经。初诊 拟滋补肝肾、固涩止血为治,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滋补肝肾;当归、白芍养血 柔肝;墨旱莲、牡蛎收敛止血。药后阴液渐复,虚火渐清,冲任得固,经间期已无出血 之象。二诊时仍有经行腹痛,考虑为肝体不足,疏泻失司,气机郁滞而致,故以疏肝养 肝、健脾活血法以调治。
八、经行发热
(一)朱小南医案
于某,21岁,未婚,工:人。门诊号:38017。
初诊:1962年2月9日。患者平素娴静寡言,月经向来超早, 拖延日期颇长。1961年 8月开始,经水20天一转,经行时兼发高热,并有胸满胁胀甚至呕吐的症状,历经10 日,经净后发热亦退,
每月如此,成为规律。发热渐次加重,在安徽宿东某医院治时,曾
测得体温高至40℃,心烦头眩,面红目赤,甚则昏厥,隔时方醒。
曾经医溺效,精神颇受威胁。1962年2月间返沪来治,初诊时已
届临经前期,症见精神不舒,胸闷胁胀,口鼻干燥,脉象弦数,根据
证象,诊断为肝热型的经行发热。
推敲本症病机是:患者素来性格沉静.有不如意事抑郁于怀,
肝郁则气滞。在经期中这种现象更为显著,肝脉络于胆,散布于胁
间,所以常见胁胀,木郁则横逆,逆则克土,因此兼见胸闷呕吐,相
火附于肝木,木郁日久易于化火,引起高烧,火性上炎.故头目眩
晕,甚则昏厥。治以疏肝清热法。
柴胡4 . 5g, 青、陈皮(各)4.5g, 归身6g, 赤芍6g, 枳壳4 . 5g, 制
香附9g, 炙甘草3g, 白术6g, 川朴2.4g, 青蒿6g, 黄芩9g。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经行发热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
月经先期。
本案患者之经行发热,证属肝热型,故拟疏肝清热之法。方以
柴胡疏肝散加减,原方药物为柴胡、陈皮、川芎、赤芍、枳壳、香附、
炙甘草。因患者即将来潮,为免动血,故将川芎改为当归,其胸闷
不舒、苔腻为湿热蕴阻于内之象,故加白术、青皮、厚朴,又因热象
渐露,故加青蒿、黄芩,即可清肝热,疏气郁,又可宽胸和胃、防止呕
吐。二诊时热势明显,乃因肝经直上巅顶,肝火上炎,恐有动风之
趋势,故于上方中加入钩藤以平肝熄风,并增加清热之效。
(二)班秀文医案
梁某某,20岁,学生,未婚,1983年4月25日初诊。
十六岁月经初潮,经行前后不定,量多,色暗红。现经中第二
天,发热(37.6~38℃),右少腹胀疼,头晕而痛,咽喉疼痛,平时带
下量多,色白或黄,无特殊气味。胃纳一般,大便难解,小便淡黄。
脉细数,苔薄白,舌尖红。诊断:经行发热。辨证:肝肾阴虚,相火
内动。治则:滋养肝肾,甘润清热。
处方:太子参20g, 玄参15g, 生地黄15g, 地骨皮9g, 白芍9g,
麦冬9g, 芜蔚子9g, 淮山药15g, 白薇6g, 丹皮5g, 甘草5g。每日
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5月2日):服上方之后,发热已退,头晕痛,咽痛消失,
经行停止。精神好,但昨天月经又来,量少,色暗红,脉虚细,苔薄
白,舌尖红。仍守上法出入,药用:鸡血藤15g, 地骨皮9g, 丹皮
9g, 丹参9g, 白芍9g, 生地黄16g, 旱莲草15g, 女贞子9g, 坤草9g,
白薇5g, 甘草5g。每天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三诊(5月9日):本次经行六天干净,全过程无发热,精神好。
脉沉细,苔薄白,舌质淡。拟温养善后。药用:菟丝子15g, 归身
5g, 白芍5g, 覆盆子9g, 党参12g, 白术9g, 芜蔚子9g, 淫羊藿15g,
淮山药16g, 莲肉15g, 大枣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四诊(7月1日):6月6日经行,量少,色暗红,淋漓不尽,迄今未净,伴头晕、低热 (37.3°
C), 阴道胀疼。脉细数(96次/分钟),昔
少,舌质淡红。证属阴亏火动,仍宜养阴清热,药用:坞血藤15g. 地骨皮9g, 丹参 9g, 丹皮6g, 白芍9g, 生地黄15g, 早莲草20g, 女 贞 子 9g, 坤草9g。每日水煎服一 剂,连服三剂。
五诊(7月5日):药已,发热消退,阴道出血停止。胃纳可以, 大便于结。脉虚细,苔
薄白,舌质淡红,仍守养阴法以善后。
旱莲草15g, 女贞子9g, 玄参15g, 生地黄12g, 麦冬12g, 益 母 草 9g, 甘草5g, 每日 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
以后观察半年,病不再发.经行正常。
(引自《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经行发热验案之一。班秀文简介见月经后期。 本病之病因病
机,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因妇人以血为
本,月经乃血所化,值经行或行经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阴阳失衡,若素 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诱发本病。 发热一般有外感内伤之分,而本病属 于内伤发热范畴。本案患者
属于肝肾阴虚型经行发热。肝肾同源,内寄相火。肝肾阴虚,水亏
不济火,相火不潜,故经行前后不定,火冲于上,则咽痛、头晕痛,大便难解,小便 淡黄,均为阴虚内热之状。故以滋养肝肾,甘润清热
之法治之,方中太子参、麦冬、生地黄、玄参、白芍、甘草滋养肝肾之阴以治本。地 骨皮、牡丹皮、白薇甘苦微寒,凉血而清虚热,佐以辛甘微温之芜蔚子益精活血,行中 有补,以为调经之用,故药能中病。 后又根据病情的不同变化,在用药上虽有变化,但 始终坚守以养肝肾之阴为主,故疗效卓著。
(三)魏长春医案
冯尚高,女,16岁,住和尚桥。辛未(1931年)四月初六初诊。
潮热,值经来时更盛,腹痛,便闭,夜梦不宁,脉弦,舌红。此气郁血热瘀留子宫炎 症也。治拟清热滞破瘀。柴胡、丹皮各6g, 薄荷
3g, 焦山栀、赤苓、玄明粉、制大黄、白薇、桃仁、杜红花、竹茹各9g 。 经行、痛
止、热退,痊愈。
(引自《魏长春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魏长春治疗经行发热验案之一。魏长春,1898
年生,浙江宁波人,主任中医师,曾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浙江省中医学会副会长 等职。魏氏致力于内伤杂病的研究,尤精于脾胃、 肝胆疾病。临证胆大心细,明辨体
质,因人施治。著有《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 《魏长春医案》、 《魏长春临床经验 选辑》等书。
正值经行或经行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且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者,称“经行发
热”。清代《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根据发热的时间不一辨虚实,提出经前发热为 血热,经后发热为血虚,发热无时多是外感,午后潮热多属里热,分列不同方药予以治 疗。
本病病机,主要责之于气血营卫失调,因妇人以血为本,月经乃血所化,值经行或行 经前后,阴血下注于冲任,易使机体失衡,若素体气血阴阳不足,或经期稍有感触,即 诱发本病。本病属内伤发热范畴。所谓内伤,多为脏腑、气血功能失常所致,临床常见 有肝药后,得泻、
郁、阴虚、血瘀、气虚等发热。而本案属于气郁血热瘀滞,拟治以清
热滞破瘀血之法。方中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加牡丹皮凉血清热,
柴胡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调经止痛。栀子泻火除烦,大黄可泻
下攻积,清热泻火,又可活血祛瘀。此证若体强者,用此方则效果
更佳;若体弱者,易用丹栀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焦栀子、牡丹皮效果
更佳。
九、经行感冒
(一)班秀文医案
雷某某,23岁,情报所干部,未婚,1982年7月7日初诊。
经行前后不定,量多,色红夹小黑块,持续一周左右干净,经将
行头痛,鼻塞、流涕,全身肢节酸疼,尤以胸胁、腰、乳房、少腹胀疼
为剧,经行则减,经中心烦易躁,每次均影响工作和学习,其余尚无
特殊。脉细涩,苔薄白,舌质淡嫩,现经中第二天。诊断:经行感冒。辨证:肝气抑
郁,感受外邪。治则: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
其本”之旨,先以养血疏解之法,治其新感之邪。
处方:当归98, 川芎58,白芍6g, 熟地黄12g, 北芪15g, 柴胡
5g, 苏叶5g(后下),薄荷5g(后下),甘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
服三剂。
二诊(10月15日):上方服后,二月来经行无感冒。现头晕,
嗜睡,精神不振,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淡。此为气血两虚,拟双补
气血治之。药用,炙北芪15g, 归身9g, 川芎5g, 党参15g, 菖蒲
5g, 白芷6g, 远志5g, 大枣9g, 炙甘草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
三剂。 (引《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评析:本案为班秀文治疗经行感冒验案之一。班秀文简介见
月经后期。
本病之病因病机,在于素体气虚,卫阳不固,经行腠理疏松,外
邪乘虚侵入;或素有伏邪,随月经周期反复乘虚而入。风为六淫之
首,本病以风邪为主,夹寒则为风寒,夹热则为风热,经净后气血渐
复,则邪去表解而愈。
本案之患者经将行胸胁、乳房、腰脊胀痛,为肝气抑郁,经欲行
而不畅之征。郁久化火,故经行前后不定,量多,色红夹紫块,心
烦。经来营血偏于下,卫气虚于外,外邪得虚而入,故头痛、鼻塞、
流梯。证届肝气郁滞,外感表邪。治疗以四物汤(当归、川芎、白
芍、熟地黄)加益气疏解之晶。既养血益气以顾本,又通过柴胡、紫
苏叶、薄荷的疏解之功以祛新邪。标本兼顾,病得以愈。二诊时以
气血双补为主,黄芪、党参补气,当归、川芎补血,佐以石菖蒲芳香
通窍,使补血而不滞血,以善其后。
(二)徐志华医案
肖某,30岁,工人,已婚。初诊日期1976年4月4日。
患者每逢行经,发热恶寒咳嗽,全身肢节酸痛,月经已潮3天,
量多,色紫红有块,小腹酸痛,二便尚调、口干思饮,心烦胸闷,神疲
厌食。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而腻,脉弦细。证属肺气不宜。营卫不和。方用固表和营汤 加减:
柴胡10g, 法夏10g, 黄芩10g, 桃仁
10g. 当归10g, 丹皮10g, 山栀10g, 益母草10g, 甘草5g, 姜、枣为引。3剂水煎 服。
二诊:1976年4月8日。药后月经畅行,寒热逐减,胃气渐
和,精神转佳。前方去桃仁、益母草;加太子参10g, 神曲10g, 固益卫气,健胃消 食,邪去经通,热随血去而愈。
治疗后,随访半年,经期感冒诸症未再发作。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评析:本案为徐志华治疗经行感冒验案之一。徐志华,现代中医妇科名医,安徽中医 学院主任医师。
经行之时,营血趋于下,卫气虚于外,抗病之力不足,邪气乘虚而入,故出现外感症 状。而感冒在经期发作,又可影响月经,使经期或先或后,经量减少。临证治疗时切不 可忽视月经之变化,治疗感冒时勿忘调经。用药方面宜温不宜燥,补而不滞,凉而不
苦,行而不破,扶正与祛邪兼顾。
本案患者旺属肺气不宣,营卫不和,治拟扶正固表、调和营卫之法。方用固表和营汤 加减。方中柴胡解表退热,法半夏和胃,黄芩清热燥湿,桃仁、当归养血活血,甘草宣 肺理气,化痰止咳,又调和诸药。
(三)董建华医案
赵某某,22岁。
1984年12月31日诊:素患痛经,三周一行,经行六天,内有血块,色黯,白带甚 多。正值行经骤然发热,咳嗽,嗓子且疼,吐泻频作,腹痛难忍,纳食甚差,唯月经仍 行。舌尖红,苔薄黄,脉象弦细。辨证:经行感邪,外郁肺卫,内犯中州,所幸尚无热 入血室之征。立法:和中解表,预防热人血室。
方药:香附10g, 苏梗6g, 清半夏10g, 杏仁6g, 焦神曲9g
(包),蔻仁2g, 吴萸1.5,马尾连5g, 炮姜2g, 陈皮6g, 佛手5g(3 剂)。 复诊;服上 药三剂后,发热已退,吐泻皆止,嗓子不疼,咳嗽见好.腹痛减轻,可进食,唯仍恶心 欲呕,经期虽过而白带仍多,苔薄, 脉细弦,再以和胃理气降逆。
清半夏10g, 陈皮6g, 吴萸1 . 5g, 马尾连3g, 蔻仁2g, 焦三仙各10g, 通草5g, 茯 苓10g, 香橼皮10g, 佛手5g, 枳壳10g(6 剂)。 三诊x 呕恶均愈,大便调和,纳食渐
香,唯腰酸疼,腹部不舒而仍有白带,舌红苔少,脉细弦。时邪已去,肝气不舒,冲任 不和,当以疏理肝气,调和冲任。
桑寄生10g, 川断10g, 香附10g, 芜蔚子6g, 金铃子10g, 元 胡 5g, 白芍10g, 当归
6g, 绿萼梅6g, 广郁金10g, 香橼皮10g(6 剂)。 经行感邪,最易热人血室。本案患者虽 发热腹痛而经水仍行, 但无往来寒热及入暮谵语等热人血室之征,故本案所幸尚未热人 血室。但对素有痛经的患者来说,热入血室的可能是存在的,故需速解其邪,才能有效 地防止“热人血室”的发生,因此,应首先和中
解表,方用加味香苏饮主之。香附理气止痛,紫苏梗疏散表邪,温
中行气;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畅中;杏仁止咳化痰,
宣肺平喘;白豆蔻芳香化湿,行气止痛;佛手既可行气止痛,又可宽胸祛痰。诸药相 伍,既可外解表邪,又避免了“热入血室”的发生。
十、经行头痛
(一)哈荔田医案
李某某,28岁,已婚,1972年8月6日初诊。
婚后三年迄未孕育,近两年来,每于经前数天开始头疼,逐日
加重,至经潮第一天往往痛如劈裂,苦不可耐,常须注射止痛剂,井
口服镇痛、镇静药,以求缓解痛苦。经行第二天后辄痛势递减,经
净渐止。发作时伴头晕失眠,泛恶不食,烦躁易怒,目不欲睁,腰酸
肢楚,口干咽燥,乳房作胀。平素月经周期或提前或错后,经量中
等,色红夹块。末次月经在7月10日。就诊时经期将届,正值头
痛发作,舌边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弦而数。辨证为肝肾阴虚,水
不涵木,肝阳上亢,治拟平肝阳、滋水涵木、疏风定痛之法。
处方:钩藤、菊花(后下)、白蒺藜各9g, 生石决24g, 杭白芍、厚
元参、细生地黄各15g, 女贞子9g, 香白芷、北细辛各1.8g, 生蔓荆
子、香附米、紫苏梗、藁本、 川芎各6g,2 剂,水煎服。
二诊(8月8日):药后头痛,头晕均减,烦躁渐安,大便通畅,
惟仍乳胀腰酸,小腹坠感。脉弦细略数,苔现薄润。此经汛欲潮之
候。拟予平肝潜阳,佐以养血通经之法。
处方:钩藤、白蒺藜、菊花各9g, 生石决24g, 川芎片、藁本各
6g, 川荜芨6g, 杭白芍15g, 全当归12g, 女贞子9g, 紫丹参15g, 怀
牛膝9g, 香附米、醋柴胡各9g,3 剂,水煎服,
三诊(3月20日):上方服后,于8月11日月经来潮,量较既
往为多,带经六天而止,经潮第一天仅有轻微头痛。现腰酸乏力,
睡眠不实,食纳欠佳,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治拟滋肾平肝,调理脾
胃。
处方:钩藤、白蒺藜各9g, 香白芷6g, 女贞子、山萸肉、杭白芍
各9g, 广寄生、川续断、秦当归各12g, 炒白术、云茯苓、干佛手各
9g, 焦三仙各9g。5剂。水煎服。
嘱下次经前10天服二诊方,口服一剂,至经潮后停服。经后
再服三诊方6~10剂。如此调理两个周期,头痛未发作,月经恢复
正常,停药后观察半年,亦无反复。
经前头痛临床较为常见,发病多与肝气郁滞、肝火上炎、肝阳
上亢等因素有关。本案患者经前头痛、头晕,烦躁少寐,腰酸肢楚,
口干咽燥,目不欲睁,皆由于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气逆上冲、挟肝
阳上扰清窍所致。肝为刚脏,故用钩藤、石决明、菊花等平肝潜阳;
用白芍、玄参、生地黄、女贞子等滋肾柔肝,使亢阳得潜,则冲逆可
降。两乳作胀,泛恶不食,则因肝脉“挟胃”“布两胁”,肝木失养,易
致肝气郁结所致,故用蒺藜、香附等药疏肝解郁,和胃宽中。方中
用少量白芷、细辛、荜芨等药辛散止痛,以治其标,并与大量滋阴潜
阳药相伍,既可制其躁烈之性,又可起止痛之效。二诊经血欲来,
肝阳渐息,遂佐以养血通经之当归、丹参等药,使经来畅通,则冲气
不复上逆。三诊治拟滋肾平肝、调理脾胃之法,使精充血旺,肝阳
得潜,无复发之可能。本案方随证变,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二)姚寓晨医案
任某,38岁,干部,19日日年4月6日初诊。
主诉:经行头痛已二年。
现病史:13,量多,色淡红,末次月经3月1日闩转,7天净。
育一胎,流二次。患者自1986年3月人流后,经后辄发后脑空痛,
牵及颈背,顾盼发晕,诸药不止,为期5~7天,不能上班,惟赖床
第,面色无华,隐有浅青,日眶淡黯,神疲头晕”心悸怔仲,腰酸脊
楚,小便清长。舌象:淡红衬紫,边有齿痕,根剥,苔薄白。脉象:沉
细无力。辨证:任亏督损,髓海空虚。治法:滋任煦督,填髓充脑。
方药:大熟地黄18g, 山萸肉15g, 淮山药24g, 炙龟板30g, 鹿角片15片,紫河车 12g(分吞),粉葛根10g, 正川芎10g, 晚蚕沙10g, 潼白蒺藜各10g。
治疗经过:服上药增损达30剂,历3个证情递减而痊,形神亦
臻丰健,脑痛迄未复发。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评析:本案为姚寓晨治疗经行头痛验案之一。姚寓晨简介见
月经先后无定期。
头为诸阳之会,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上注于头,凡
内伤或外感均能导致头痛。 “脑为髓海”,肾主藏精,生髓通于脑。
本案患者因月经过后,胞宫受损,精血两亏,精髓不能上达于元神
之府,故每值经后,后脑空痛,治以龟鹿二仙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滋
任煦督,填髓充脑。补肾益髓,充养奇经,佐以川芎、葛根、蚕沙等
清发之品,以升精达脑,髓海足则痛自止,肾元充则诸症具除。
十一、经行身痛
(一)孙浩铭医案
柯某某,21岁,未婚。1973年1:0月19日初诊。
病历半年,每于行经二三小时后两腿骨中酸痛甚剧,不喜按
柔,活动不便,经量很少,下而不爽。今值行经第三天,两腿酸痛较
日前减轻,经行不畅。查无外伤史。察其舌苔薄白、质紫暗,切其
脉细而涩。拟为气滞血瘀,经脉不畅。以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为
治。取血府逐瘀汤加味。
处方: 川芎4.5g, 当归尾9g(后入),赤芍药9g, 熟地黄12g, 光
桃仁6g, 土红花6g, 软毛柴3g, 盐枳壳4 . 5g, 甘草节3g, 白桔梗
4.5g, 川牛膝15g, 失笑散15g(布包),制没药6g。服三剂。
次诊:服E 药后近2个月行经腿痛稍瘥。此次月经退后5天
于12月18日来潮,仍两腿痛甚剧,经量少,兼见恶心畏寒,照上药
再服,效不显。现值行经第二天,经量涩少,小腹冷痛。脉象弦涩,
舌苔薄白。属寒凝气滞。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取少腹逐瘀
汤加减。
处方: 川芎6g, 土红花6g, 延胡索9g, 赤芍药6g, 小茴香6g (后入),制乳香3g, 小 桂枝6g(后入),制香附9g, 川牛膝15g, 当 归 尾 9g(后入),失笑散12g(布包)。
上药服三剂后两腿痛消失,小腹冷痛亦瘥。越二月病者前来, 告诉近2个月于经前均 有服上药,现行经时腿痛已无发作。
本案属周期性时钟样的行经两腿痛,丹溪言: “经水者,阴血也.…将行而痛者,血实 也,临行作痛者乃是郁滞有瘀血。”本案患者痛于经行时,参合脉症,为寒凝气滞、气 血瘀阻之证,故先用血府逐瘀汤加味,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合失笑散活血祛瘀,散结 止痛。 方巾当归、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红花通血脉,引瘀 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又可合枳壳一升一降,
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次诊时观其脉象,证属寒凝气滞,故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 痛,以少腹逐瘀汤加减。纵观全方,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使瘀去气行,诸症 可愈。
(二)姚寓晨医案
许某,32岁,驾驶员,1982年11月8日初诊。
主诉:经来周身疼痛。
现病史:15,量中,色紫黯,有瘀块。育一胎,流一次,末次月经月13日转,5天 净。患者于去年盛夏,月汛方临,饮冷过
多,遂腹痛经歇,经及时诊治获解。后每经行,辄身痛如杖,且形寒思困。刻诊:面 色隐有浅青,纳便尚调。舌象:黯红衬紫,苔薄。脉象:沉细带涩。辨证:寒瘀留经,
气血失调。治法,疏理气血,温经调冲。方药:当归 log, 赤、白芍各10g, 川芎15g, 桂枝10g, 吴 萸 6g, 细辛3g, 仙灵脾15g, 片姜黄15g, 鸡血藤30g, 生香附12g 。 治疗 经过:服上方七帖,月汛于11月15日转,肢节略有楚胀, 下瘀块颇多,形寒见减,精 神亦振。下月经前,继服伍帖,恙情消失。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内经》云: “所谓痹痛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三气也。”本案患者起自经行 饮冷,气血被遏,寒凝留经,不通则痛,着而成痹, 故致每值经来,则气血欲行而不
能,反复发作。治病求本,治以疏理气血、温经调冲为法,方用仲景温经汤化裁。方中
重用川芎、姜黄、香附、鸡血藤等血中气药以疏瘀通脉,而蠲其痹。桂枝通行血脉,药 后冲脉畅通,寒瘀消,恙情消失。
(三)黄绳武医案
聂某某,23岁,初诊:1984年9月27日。
素双下肢疼痛,经期尤甚,痛甚不能起床活动,以双膝为重,月经量多时疼痛稍有减 轻,经量少时痛加剧。素月经量少,色黯红。 曾在宜昌服中药数十剂,自述服热药后,
手足心发热、身发燥,服凉药则双膝疼痛更甚。每到夏天仍要穿秋裤保暖。每经前3~4 天
腹部作胀,末次月经9月18日。大便稍干,小便可,饮食一般。舌
质淡,苔薄,脉细。此精血不足,气血不和。治宜养血活血,柔筋止痛。
当归15g, 熟地黄20g, 白芍15g, 川芎9g, 鸡血藤15g, 木瓜12g, 丹参15g, 川断
12g。
服上方30余剂,下肢及双膝疼痛明显好转,经期第一天下肢稍感不适,但已能下床活 动,嘱其继服上方以巩固疗效。
本案患者下肢双膝疼痛,经期尤甚,且伴月经量少,色黯, 一为精血不足, 一为气血 不和。双膝部位肌薄而骨节粗隆,为肾之所属.每经行之时,阴血下注,本精血不足又 外泄骤虚,复遭外邪侵袭,留滞经络,故经前疼痛加剧。此证为精血不足,气血不和,
故治拟养血活血、柔筋止痛之法。方用四物汤加味。方中川芎辛窜,既善行血又善调
气,行血中之气;鸡血藤行血而能补血,而行血之力较强,且又可舒筋活络;丹参养血 活血,白芍养肝血,与专走下焦之木瓜相伍,使柔筋止痛之功更强;续断养肝肾,续筋 骨,又可疏通血脉。全方以养血资源为主,养血之中寓活血导滞之义,待血足经通则疼 痛自止。
十二、经行吐衄
马某,16岁,未婚。初诊:1958年12月2日。
主诉:初潮15岁,周期尚准,行经11天始净,血量多,色正常, 经期腹痛,并常有 鼻衄,衄血多时经血即减少,曾闭经6个月,但每月衄血甚多,末次月经于11月15门
来潮,量少,仅2天。经后时感头痛,全身疲软,心中烦热,少腹胀滞,腰痛,纳食尚 可,二便正常。诊查,舌苔薄白,脉左细弦、右细弦数。辨证:病属肝火上逆, 血热妄 行,而致逆经。治法:治以平肝凉血,引血归经。
方药:生地黄9g, 丹皮6g, 白芍9g, 泽兰9g, 黑山栀6g, 菊 花 6g, 制香附9g, 当归 9g, 川楝子9g, 益母草12g, 荆芥炭4 . 5g, 生 牛 膝 6g。
二诊:12月6日。3剂后头痛及腹胀渐减,但仍觉全身酸楚, 疲惫无力,腰痛,食后 腹胀,嗳气时作,大便溏薄,日4至5次。舌光,脉细弦数。治以疏肝益肾,健脾运
中。
方药:干地黄9g, 丹皮6g, 白芍9g, 泽兰6g, 制香附16g, 党 参 9g, 白术9g, 茯苓 9g, 益母草12g, 荆芥炭4 . 5g, 枳壳6g,4 剂。 三诊:1959年1月15日。近2个月
来,月经未至,曾经鼻衄2至3次,胃脘尚舒,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象沉弦。治以养 血清热。
方药:干地黄12g, 当归9g, 白芍9g, 泽兰9g, 丹皮9g, 女贞子9g, 藕节12g, 生牛 膝9g, 益母草12g, 地骨皮9g 。6 剂。
四诊;1月24日。月经于1月19日来潮,量不多,色黑无血块,持续3天净,腹部微 痛,未有鼻血,遍体酸痛。舌苔薄白,脉象细数。治以养血清营,导热下行。
方药:生地黄12g, 当归9g, 白芍9g, 丹参9g, 地骨皮9g, 生 牛 膝 6g, 茅根15g, 藕 节12g:
五诊:1月31日。4剂后诸症均减,鼻衄未作。舌尖有刺,脉
弦细数。治以养阴清热。
方药:知柏地黄丸120g, 每晚服6g。
经行吐衄是指月经期前1~2天或月经期出现的衄血、吐血等
症状,又称“逆经”。本病多系肝经郁热,迫血妄行;或燥伤肺络,血
溢离经;或阴虚血热,伤及血络,以致血热气逆,血随气行,气逆则
血逆上溢。月经来潮或经行之前,可因冲气较盛,血海充盈,血为
热迫,随冲气上逆而逆行经。
本案患者则是因肝火上逆、血热上冲,而致本病,治疗应先平
肝凉血,导热下行,后再以疏肝益肾、健脾宽中之法。三诊时因月
经不至,又见鼻衄,故再以前法兼调冲任,四诊时鼻衄未作,改用养
阴清热之法,巩固其效。
(二)班秀文医案
孙某某,17岁,服务员,未婚,1974年7月31日初诊。
13岁月经初期, 一向错后,3~6个月一行,但每月均有周期性
鼻衄,量少,色红;持续3~6天自止。现鼻衄第二天,每天3~5
次,色红,量少,每次约1~2滴,头晕,腰酸,夜难入寐。如经行于
下,则鼻衄即止。脉弦细,苔薄白,舌尖红。诊断:经行吐衄。辨
证:阴血不足,虚火上炎。治则:滋养肝肾之阴,佐以凉血止血。药
用:生地黄1g8, 淮山药15g, 五味子5g, 云苓12g, 泽泻9g, 丹皮
9g, 旱莲草15g, 荷叶9g, 白芍9g, 甘草3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续
三剂。
二诊(8月10日):服上方之后,衄血停止,阴道即来血,量少,
色红。脉舌如上。仍然以调养肝肾为治,药用:北沙参15g, 麦冬
10g, 熟地黄15g, 山萸肉9g, 淮山药15g, 芜蔚子10g, 旱莲草15g,
女贞子9g, 归身9g, 白芍9g, 川杞子9g, 红枣9g。每日水煎服一
剂,可连服三至六剂。
三月后追访:该同志服上方六剂之后,二月来无鼻衄,但经行
错后一周左右,量少,色红,余无不适。嘱暂勿服药,以观疗效。
本案患者真阴亏损,阴血不足,故经行错后,阴虚则不能济火
涵阳,虚火上炎,直冲肺窍,火逆于上,故发生鼻衄。其证属阴液精
血不足,致虚火上炎,故方用生地黄汤加减以滋养肝肾之阴,佐以
凉血止血。方中墨旱莲、荷叶滋阴清热,凉血止血;白芍、甘草酸甘
化阴以柔肝。肝肾阴足,则相火潜藏,故衄血于上而经行于下,阴
难成而易亏,故二诊时仍用甘润之品(山茱萸、熟地黄等)以调养肝
肾,意在固本以善后。
(三)刘奉五医案
钟某某,20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9月16日。
主诉:行经期间鼻衄已6年。
现病史:患者12岁月经初潮,周期提前10天,量少,色黑,行经2天,经期鼻衄,每 遇情志影响则衄血量较多,有血块,经前烦躁
易怒,头晕。平素白带量多,腰痛,腹痛,末次月经9月8日,行经
1天。舌象:舌淡舌边红。脉象:弦滑。辨证:肝旺血热,逆经倒
行。治法:平肝清经。
方药:白茅根一两,藕节一两,生地五钱,丹皮二钱,龙胆草三
钱,牛膝四钱,黄芩三钱,枳壳二钱,麦冬三钱,栀子三钱。
治疗经过:11月7日,服上方于10月15日月经来潮,未见倒
经,月经正常,未见腹痛,随访半年余未再发生倒经现象。
本案患者为肝旺血热,逆经倒行,故月经前期1o 天,阴血被煎
熬故见经血量少、色黑、行经日短,经前头晕、烦躁易怒皆为肝经郁
火升腾所致。每因气郁时则倒经加重,盖因怒则气冲上逆所致。
刘老用经验方凉血止衄汤加减治疗,平肝清经。本案患者因其热
象不甚,病程又较长,又兼见白带、腰痛等虚象,故在凉血止衄汤基
础上去大黄,加麦冬以养阴,加枳壳以行气开郁,不但倒经治愈,月
经周期也恢复正常。
十三、经行便血
(一)班秀文医案
黄某,38岁,已婚,职工。
一年来经行超前一周左右,量多,色淡质稀,持续4~6天干
净,经前3~4天,虽大便溏,但便后出血3~5滴,无腹痛。经行之
后,则便血自止,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腰膝酸软,少气懒言,倦
怠无力,纳食不香,脉象虚细,舌苔薄白,舌质淡嫩。证屑脾肾气
虚,统摄固藏无能,月经将行则气虚下陷愈甚,故便血。宜温补脾
肾之气为主,佐以升提固涩之法。
处方:制附子6g(先煎),党参15g, 白芍10g, 炒白术12g, 白茯苓10g, 补骨脂10g, 炙北芪20g, 桑螵蛸10g, 升麻3g, 生军炭6g,
炙甘草6g。每日清水煎服1剂,连服3剂,每剂可以复煎1次。
5天后二诊:上方服后,纳食好,精神好转,带下减少。脉舌如
上。药既中肯,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出入。
处方:炙北芪20g, 党参15g, 杭白芍10g, 炒白术12g, 白茯苓
10g, 补骨脂10g, 鹿角霜20g, 炙甘草6g。每日清水煎服1剂,连
4周后三诊:上方服后,带下正常。昨日月经来潮,色红,量中
等。现除腰困之外,无不适,经前无便血。脉象细缓,苔薄白,舌质
一般。以异功散(党参、云苓、白术、陈皮、炙甘草)加当归、白芍、坤
草健脾养血以调经,从而收到巩固疗效之功。
妇女平日无便血,仅在月经将行之前数日,有周期性的大便下
血.因与月经的周期有关,故称之为经前便血或经行便血。本症的
发生,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平素阳盛血热,或过食辛燥之物,肠中
伏火内炽,胞宫与大肠相邻而同居下焦,月经将行之时,相火内动,
气血旺盛,相火与肠中郁热交炽,损伤肠络,故大便时血出;虚证则
多由于劳损内伤,劳思太过伤脾,肾虚固藏无能所致。本案患者属
脾肾气虚型,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治拟补脾固肾,佐以升提固涩之 法。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依铵观(轮
{二)谢裕东医案
患者杨某,19岁,济阳乡人。1958年2月10日就诊。症见行
经之前一日大便下血有3个月经周期,经量少,色紫,黏稠,口苦咽
干,渴喜冷饮,面赤唇燥,经期过去便血自止。此证由于心肾不交,
子宫之血充盈,引动肠中伏热,胞宫血液失控,不循胞宫而下,而循
大肠破裂之血脉流出,血热妄行而致。治则:补心肾,调经血,清伏热。
方药 √ 匝经两安汤(《傅青主女科》)加味。人参9g, 麦冬15g,
熟地黄15g, 酒当归15g, 酒炒白芍15g, 炒白术15g, 蒸山萸肉6g,
炒荆芥穗6g, 盐水浸巴戟肉3g, 升麻2g, 黄芩6g, 黄连6g, 栀子
9g, 赤芍9g。水煎服。(引《豫东名医谢裕东医案选集》)
经前便血为妇女特有的疾患,选方用药必须注意与月经的关
系,既要调经,又要治疗便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本案患者证
属心肾不交,血热妄行,故治宜补心肾、调经血、清伏热,本方为大
补心、肝、肾三经之药,心肾气交,则便血自止。方中荆芥炭止大肠
妄行之血。心肾不交,是二脏之气不交,心肾虚则二气离,心肾足
则二气合,二气相融,则可控行胞宫之气,而无血热妄行之症。山
茱萸、巴戟天补肝之义,在于肝气介于心肾之间,肝气上引入于心,
下人于肾,桥梁必须坚固。因患者热甚,故加入黄芩、黄连、栀子等
清热药,使血不妄行。
十四、经行音哑
(一)何子淮医案
邵某某,36岁。流产三次,近年又大产一胎,劳累过甚,月经
先后声音不扬,午后失音,伴有低热,精神倦怠,纳减,咽喉无红肿
异感, X 线胸透阴性,血沉正常范围,排除结核。多次流产,肾气奇
虚,加以过于劳顿.气阴两伤,肝血失养,肺阴益亏。治宜滋肾柔
肝,益气润肺。
处方;炙黄芪20g, 炙甘草5g, 凤凰衣、生诃子肉各9g, 炒白
芍、狗脊、 川断、杞子、熟地黄炭各12g, 玉竹、补骨脂、菟丝子各
15g。5 剂。
服药第二天起月经量减,声音渐出。今经水已净,补肾填精再
进,生、熟地黄、 川断、杞子、桑椹子、焦白术、狗脊各12g, 山萸肉6g, 玉竹、黄精 15g, 炙甘草5g, 续服5剂,次月经水来潮,音哑未
现,诸症改善。再按原意续进,以资巩固。
评析:本案为何子淮治疗经行音哑验案之一。何子淮简介见
经期延长。
每次月经来潮而音哑,甚至失音,多为肝肾亏耗之匪。本案患
者因流产过多,每当经转之际,声音嘶哑,但咽喉无红肿异感,此因
肾水无滋,肺阴不润。 《内经》云: “音出于肺,其根在肾。’’故采用补
肾养阴、滋润开音之法。以治本为原,使元体恢复,则音哑自愈。
(二)乐秀珍医案
陆某某,42岁,初诊日期:1992年12月4日。
病史摘要:素体虚弱, 一向月经量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三
天前正值经行,坚持上课一上午,入夜腰酸乏力,头晕耳鸣,夜寐欠安,次日晨起突 然音哑不扬,无咽痛,但口干咽燥,有涸涩感。上次月经量多时也曾出现声音低沉嘶
哑,但未失音,服利咽药亦无济于事,经后自行恢复。苔薄腻,质偏红,脉细带数。检 查:无异常。中医诊断:经行音哑(肾阴亏耗型)。西医:失音。
治疗:禀赋素弱,经行量多,阴血耗损更甚,肾水更其亏乏。肾系连舌本,音哑不
扬,当拟益气养阴、滋水开音,方拟七味都气丸合增液汤加减。药用生黄芪12g, 党、沙 参(各)9g, 天麦冬(各)9g, 五
味子9g, 生地炭12g, 地骨皮12g, 玄参12g, 山萸肉9g, 生甘草6g, 女贞子12g, 旱 莲草12g, 大枣10g, 熟军炭6g, 焦楂炭12g, 凤凰衣9g。并嘱禁声2天。
疗程疗效:用药2剂后经量见少,再服3剂去熟军炭、焦楂炭, 生地炭改生地黄后声 音恢复正常。嘱其平素用玄参9g 、麦冬9g 、 生地黄12g、太子参12g 泡茶喝,经期讲课 适当减少,连续3月随访未再复发。 (引《妇科名医证治精华》)
经行音哑是指平时声音正常而经行时突然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多届虚证。本病与 肺、肝、肾关系密切。本病虽不多见,但可在演员、教师等经常从事语言交流职业的妇 女中,或月经量多者中发生。本案患者即为一名教师,观其脉象、舌苔,证属肾阴亏耗 型,拟益气养阴、滋水开音之法治之,方用七味都气丸合增液汤加减。二方均为滋肾养 阴、生津之品,玄参苦寒,养阴生津,麦冬甘润,增液润燥;墨早莲益肾养阴又可止
血;五味子、山茱萸等滋阴益肾。全方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十五、经行口糜
(一)黄绳武医案
周某某,29岁,初诊1983年12月6日。
自1981年流产后,每逢经期即发口腔溃烂疼痛,平时每操劳
后易发,发作时常伴口渴、心烦、多梦,月经周期尚准,经量偏多,经色正常,经期 腰痛明显,无腹痛。每次月经来潮后,口腔溃面慢慢开始愈合。末次月经于今日来潮, 开始量少,观舌上有散在的大小
不等的溃疡面,口腔充血,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咽红、喉痛,大便正常,舌红, 苔薄,脉细稍数。曾多次就医,服中西药效果不显。此乃水亏火旺。治拟滋肾水,清心 火。
生地黄20g, 玄参15g, 麦冬15g, 青盐1g, 白芍12g, 甘草
4.5g, 乌梅4个,丹参15g, 桑椹子15g, 地龙15g。
二诊:1983年12月13日。服上药5剂,口腔糜烂好转,以往经净后才慢慢恢复,这 次月经来潮当天服药后,口腔疼痛即明显好转,经行4天,口腔溃烂已基本愈合,月经 量亦较前减少,舌红,苔薄,脉细。
继服上方。
三诊:1984年1月10日。末次月经元月5日来潮,现已干
净,经期未发生口腔糜烂,但仍感心烦、口渴、咽痛,舌脉同前。嘱
其服上方。以后随访几个周期,再未发生口糜,余症亦消失。
本案患者之经行口糜.每逢经期或操劳后易发。舌为心之
苗,经期阴血下注,肾水阴亏,不能上济于心,心火偏亢,遂发u 糜。观其脉症可知, 其门糜每耗血伤阴而发,虽为有火,乃虚火也。本在肾水大亏,标在心火过亢。故治拟 滋肾水、清心火、引火下行之法。方中重用生地黄,伍玄参、桑椹滋肾壮水;白芍养血 敛阴;麦冬养心阴;丹参活血,清血热,除烦,于大队养阴药中辅以丹参,使补中有
行,而使行不伤正;青盐咸寒,助肾益精;乌梅酸温平涩,治虚火上炎,津液不足;甘 草清热解毒,又可降火止痛;地龙咸寒无毒,对口糜兼咽红肿痛者效果奇佳。全方配伍 精当,疗效明显。
(二)罗元恺医案
杜某,39岁,已婚,职工。于1973年6月29日初诊。
患者曾足月顺产两胎。近年余月经前后头顶痛,口舌生疮,经后面目虚浮,胃纳差,
平素血压偏低,曾患梅尼埃综合征。月经周期常提前4~5天,量中等。末次月经日月24 日,现经水适净,面
色较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诊断:经行头痛、口糜。辨证: 血虚肝旺,虚
火上炎,兼有脾虚。治则:滋肾养肝为主,佐以健脾益气。
处方:熟地黄15g, 生地黄15g, 女贞子15g, 怀山药25g, 党参15g, 太子参15g, 甘 草6g, 生龙骨30g 。 3 剂,每天1剂。另;冰硼散1瓶,蜜调外涂口舌溃烂处。
7月27日二诊:本次月经刚净2天,口舌生疮较前减轻,但头
痛仍剧,至今未止,舌心红,脉弦细。治则:滋肾益阴,佐以平肝潜阳。 处方:熟地 黄15g, 生地黄15g, 黄精30g, 枸杞15g, 白芍12g, 怀山药15g, 杭菊花10g, 钩藤 15g。4剂,每天1剂。
日月10日三诊;月经将潮,烦躁,口微苦,唇舌各有一溃疡面, 崩顶痛稍减。舌苔微
黄。脉弦细。治则:滋肾柔肝养血。
处方:生地12g, 黄精30g, 桑椹15g, 怀山药20g, 白芍15g, 郁 金 1 2g, 桑寄生 20g, 制首乌15g 。4 剂,每天1剂。
10月5日四诊:近2月来,经前以上方加减,连服5~6剂,经前后头顶痛显著减轻, 口舌生疮已除,仍守前法。
处方:熟地黄20g, 黄精30g, 女贞子15g, 白芍15g, 制首乌25g, 天麻98,白芷 9g, 怀山药20g, 陈皮5g, 生龙骨30g 。4 剂。日一剂。
随访5年无复发。
本案患者之经行口糜,观其脉症,证属血虚肝旺、虚火上炎型。 治拟滋肾养肝,佐以 健脾益气之法。方中生地黄、熟地黄、黄精、桑椹、女贞子、白芍滋肾养血柔肝;龙
骨、钩藤、菊花之类祛风而镇摄浮阳,滋水涵木,故头痛、口舌糜烂诸症悉除。
十六、经行目暗谢裕东医案
患者徐某,40岁,太和县人。1974年9月3日就诊。症见:行
经量大,失血过多,肝阴虚损,目涩而痛,视物昏暗,头痛眩晕,黑睛
生翳,形如粟粒。口苦舌红,脉弦细。治则:滋阴补血。
方药:当归补血汤(《医宗金鉴》)。
当归9g, 生地黄12g, 川芎5g, 白芍5g, 芜蔚子5g, 蒺藜5g, 菊
花5g, 防风5g, 柴胡5g, 羌活3g, 薄荷3g, 甘草3g。水煎服。
本案患者之经行目暗,因其经行量多,失血过多,肝阴虚损,阴
不潜阳,而致肝阳上亢,故治拟滋阴补血之法。方用四物汤(当归、
生地黄、川芎、白芍)加味。方中以四物汤补肝之血,滋阴潜阳;芜
蔚子、蒺藜清肝疏肝,祛风明日,又止头晕;菊花平肝疏风明目治疗
头晕目赤;薄荷入肝经疏风解毒,治疗目赤头痛;柴胡、防风疏肝解
热;羌活亦为治头痛之良药。全方用药精准,使肝经血足,则阴阳
平秘,诸症自除。
十七、经行眩晕
(一)刘奉五医案
杜某某,30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1月3)日。
主诉:心慌气短,经前期头晕,头痛半年余。
现病史:近半年来,每遇经前期即感头晕头痛,心慌气短,恶
心,胸憋闷而痛,口干喜冷饮,烦躁易怒,四肢倦怠无力,血压忽高
忽低(收缩压波动在120-180毫米汞柱,舒张压波动在80~120
毫米汞柱之间)。因血压过高,曾昏倒过两次。行经过后,症状随
之减轻。月经周期提前3—7天,色黑红,量中等,经期有时腰酸
痛,经前期不能坚持工作。检查: 一般情况尚好。尿查磷苯二酚胺
4.5mg, 基础代谢+10%,心电图正常,窦性心动过速。肝功能正
常,眼底正常,腹部x 线片正常。
舌象:舌尖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西医诊断:①经前期紧张
症。②不除外嗜铬细胞瘤。中医辨证:肝郁化火,阴虚阳亢。治
法:养阴清热,凉血平肝。
方药:桑叶三钱,菊花三钱,黄芩三钱,马尾连三钱,生白芍三钱,生地黄四钱,瓜萎
五钱,丹皮三钱,栀子三钱,牛膝三钱,女贞子
三钱,早莲草三钱。
3月10日,上方服3剂后,头晕头痛、心慌烦躁、失眠、胸闷均
减轻。上方去瓜萎,加阿胶珠五钱。4月13日复诊时嘱,每遇月
经前几天,即开始服上方3~6付,头晕头痛、心慌、气短等症状均
减轻,胸憋痛电减轻,血压维持在110~130/70~90毫米汞柱之
间,精神转佳,能上全日班,月经周期正常。
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甚或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谓“经行眩晕”。本案之眩晕,属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 肝为刚脏,有赖肾阴之滋养,肾阴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肝,则肝
阴不足。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故见头晕、头痛。肝火升腾则见烦
躁易怒,口渴喜冷饮。肝热引动血热,则见月经周期提前,肝阴不
足,肾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肾不交,故见心慌、气短、失眠,治
以养阴清热,凉血平肝。方中桑叶、菊花、马尾连、牡丹皮、栀子清热凉血平肝;白 芍、生地黄、女贞子、墨旱莲滋阴养血;牛膝滋补肝肾,引热下行,阿胶珠养血安神; 瓜蒌理气宽中清热。纵观全方,用药精当,不但症状改善,血压也趋于平稳。
(二)徐志华医案
李某,35岁,工人,已婚。1992年9月17日初诊。
经前头晕3年。患者于3年前因行经期与他人发生口角,后
每月经前头晕,胸闷胀满。本次适值经前,头晕,胸闷胁胀,脘腹胀满,纳呆呕恶。
来次月经1992年8月23日。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肝郁脾虚,痰湿内生,上扰 于头。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天麻10g, 姜夏10g, 白术10g, 神曲10g, 麦芽10g, 泽泻 10g, 党参10g, 茯苓10g, 黄柏10g, 陈皮10g, 干姜10g, 生姜3片。5剂,每日1
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9月24日。月经昨日来潮,头晕减轻,仍觉脘腹胀满,纳呆呕恶。舌淡 红,苔薄白,脉细滑微弦。继守原方再进7剂。以后每临经前,守原方服7剂,共调治3 个月,随访2年未复发。 (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经行眩晕为妇科临床常见证候之一。轻者闭日即止,重者如
坐舟车,旋转不定。经行之时,营血趋于下,髓晦空虚,肝阳上亢, 则头目为之眩
晕。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认为“无虚不作眩”。而眩晕之由,不外风、
火,痰、虚。以风阳上扰及气血虚者最为多见。本案患者脾虚水湿失运.聚而成痰,经 行痰浊上扰.蒙闭清窍,清阳被遏,故町见经行眩晕。治拟健脾燥湿、祛痰降浊之法。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姜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而止头
眩。白术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相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茯苓健脾渗湿;神 曲、麦芽消食和胃。全方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十八、经行失眠
徐志华医案
毕某,47岁,工人,已婚。1990年2月2日初诊。
患者每逢经期,夜后失眠多梦2年。月经昨日来潮,周期25
天,量偏多,伴腰膝酸软,心烦易怒,头部烘热,口干欲饮,小便色黄。舌边尖红、 少苔,脉沉细。证属心阴不足,虚阳上扰。方用调经安眠汤。
当归10g, 赤、白芍各10g, 太子参10g, 麦冬10g, 紫贝齿10g, 远志5g, 炒枣仁 10g, 夜交藤6g, 生龙齿10g(先煎),合欢皮10g, 茯神10g, 半夏10g, 炙甘草3g。水 煎服,7剂。
复诊:1990年2月12日。药后经行5天净,已能人眠。因患者岁在更年期,天癸竭, 肝肾衰,继服原方加百合,15剂。
失眠之症,临床虽多见,但每逢经期规律性出现,经后如常者却并不多见。其病机多 由于阴血亏耗,心失所养;或心脾两虚,阴
虚阳亢,经行阴血下注,愈觉亏虚。阴虚生内热,虚火上扰心神致经行难眠。治疗本 病应先抓住心血亏虚、心神失养这一关键,调经与安神并用,涵肝木、潜浮阳,标本同 治,治疗方药以养血调经为前提。
本案患者证属心阴不足,虚阳上扰,故治拟调经养血、宁心安神之法。方用调经安眠 汤。当归、赤芍、白芍活血养血调经;酸枣
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补益心气,宁心安神;麦冬滋阴;紫贝齿、 龙齿、茯神重 镇安神;太子参、半夏、炙甘草健脾,补生化之源。全力·养血调经,宁心安神,效果 显著。
十九、经行情志异常
(一)朱小南医案
周某,33岁,已婚,工人。
患者经期尚准,惟临经时头晕胸闷,食欲不振,常易心烦,记忆力较差,经净后常有 白带。
初诊:1963年9月。据述经来时胸襟不宽,夜寐不安,情绪容易激动,易多思虑,又 感头眩,切脉细数,舌质绛,苔薄黄。诊断为肝木郁结,阴虚火动,治以养血逍遥兼清 内热法。
甘松香3g, 生地黄9g, 石斛9g, 制首乌9g, 白芍6g, 制香附9g, 炒枣仁9g, 合欢皮 9g, 枸杞子9g, 稻豆衣9g, 青蒿9g。
先后治疗4次,恶心时去首乌加姜半夏,有带时加樗白皮、海螵蛸,历时2月余,经 行心烦始告痊愈。
古人认为烦者是胸中热而不安,多届阳,而本例患者即属于经行心烦。其病机为肝木 郁结,情绪不佳,常因—言一语,引起激动不安,木郁则易化火,阴虚火动,头晕失
眠,日久则克脾土,因此出现食欲不振之象。
治疗以疏肝条达。健脾和胃为主,因此首选松香为主药,松香为开郁的妙药,其味芳 香醒脾悦胃;以生地黄、石斛、白芍养阴,香附疏肝滋肾助气,青蒿可清退虚热。稻豆 衣性甘平,可养阴血、清肝风,又能清虚热解烦,对阴虚火动之征象,颇为适应。本案 用药精细,配伍恰当,故疗效甚佳。
(二)哈荔田医案
韩某某,23岁,未婚。1974年2月13日初诊。
素性抑郁寡欢,每因小事而执拗不解。于两年前逐渐发现神
情呆滞,语多怪诞,或怒目瞠视,或自怒自责,或多言兴奋,或向隅独泣,诸般表现 多在经前数天开始发作,经后始渐趋平静, 一如常时。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诊为周期 性精神病,经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彰而自行出院。询之素日抑郁寡欢,痰多口黏,
不食不寐,惕然易惊,胸闷呕恶。月经周期尚准,经量或多或少,色鲜无块,每次带经 4~5天。视苔白腻,舌边尖红,切脉沉弦略滑,此系肝郁失志,心营暗耗.痰气互结, 蒙蔽心窍所致.治拟导痰开窍、养心安神为法。
处方:清半夏、云茯苓、炒枳壳各9g, 淡竹茹,广陈皮各6g, 节
菖蒲、广郁金各9g, 浮小麦30g, 炙甘草9g, 生龙、牡各15g,, 元 肉 9g, 夜交藤
15g, 朱砂粉、琥珀粉各1.5g(冲)。3~6剂,水煎服。 二诊(2月20日):服药期间已停 用镇静药,夜寐可得3~4小时,泛恶口黏有减,惊悸渐平。纳食呆少,腑行不畅。上方 减元肉、 生龙牡,加焦三仙各9g, 大枣5枚 . 酒川军6g(后下),以健脾和胃。予3~6 剂,水煎服。
三诊(3月1日):食欲有加,俯行已畅。近因经期将届,小腹胀坠,夜寐多梦,多言兴 奋,但其他精神异常现象未再发作。拟导痰安神兼以调经为治。
处方:清夏、茯神、枳壳、郁金、香附各9g, 竹茹、菖蒲、橘红各6g, 丹参15g, 桃 仁9g, 夜交藤30g, 合欢花15g, 生龙齿15g(打)。 6剂,水煎服。
四诊(3月8日):服药期间,于3月2日经事来潮。第一天血
少,小腹略感胀疼,二、三天后经量增多,色红,下血块少许,腹痛已止,带经5天 而净。再予养心安神、导痰和胃之剂。
处方:清夏、茯苓、陈皮、枳壳、竹茹各9g, 焦三仙各9g, 菖蒲、郁金各6g, 浮小麦 30g, 麦门冬12g, 首乌藤24g, 炒枣仁9g, 生龙、牡各15g, 炙甘草6g, 朱砂粉、琥珀 粉各1 .5g(冲)。4剂, 水煎服。
五诊(3月25日):近日纳馨寐和,精神亦佳,偶有泛漾脘痞, 舌苔薄黄略腻。此痰浊 未净,惟恐隐患不除,症状再起,继用原方加香附米6g, 予4剂,隔日一剂,并加服白 金丸—付,以荡涤余邪, 嘱下月经潮前一周仍服3月1日方5剂,日服一剂,经净后再 服3 月8日方5~10剂,恪守上法调治两月后,月事正常,症无反复,遂停药观察。
(引《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本案患者经前如癫似狂,多在经前发作,经后则渐如常人,是症乃由郁怒不解,心营 暗损,郁久生热,痰涎壅心所致。因经前冲任脉盛,气充而流急,易导致冲气上逆,激 动痰浊,蒙蔽心窍,故诸症多在经前诱发。治拟导痰开窍、养心安神为法。方用导痰汤 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因“痰为有形之火”,祛痰即为泻火,火降则肝能遂条达之性;心 为肝之子,养心即所以柔肝,肝柔则冲气不复上逆为患,始终守定此法遂得以痊愈。
二十、经行乳胀
(一)孙朗川医案
周某某,29岁,未婚。
室女门经周期如恒。两年来经血量少色黯。经前一周自觉两
乳胀痛,经后消失,乳房局部无结块。伴口苦心烦,两胁不舒,精神抑郁.二便不
畅。现值经前,诸症义作,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滑。 证屈肝郁气滞,郁久化热,郁 热内蕴,致生斯恙。治宜疏肝泄热,活血通络。
处方:牡丹皮9g, 黑栀9g, 柴胡4 . 5g, 黄芩9g, 香附9g, 枳壳
4.5g, 川楝子9g, 郁金6g, 赤、白芍12g(各半),丹参9g, 路路通
9g。3 剂。
复诊:药后乳胀消失,口苦心烦等症亦轻,月经已来潮,色紫
红.量较多。继以上方续服2剂告愈。次月患者为恐宿恙复作,于
经前来诊2次,每次服药2剂,乳胀消失。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其脉布于两胁乳房.肝气怫郁,冲任通泻
受阻,故经前两乳胀痛,胁部不舒。肝郁化火,郁热内蕴,致生心烦
口苦,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脉弦滑等症,治疗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疏肝泄热,理气解郁.活血通络。方中柴胡、白芍、牡丹皮、栀子、黄 芩疏肝泻热; 川楝子、枞壳、香附、丹参、郁金、赤芍、路路通理气解
郁,活血通络。药中病机,效果显著。
(二)刘奉五医案
苏某某,25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3年7月9日。
主诉:经前乳房胀痛,头痛已4年。
现病史:经前头痛已4年之久,月经周期正常,量不多,色红,
经前1周即开始乳房胀痛,头痛。追忆4年前因经前期受风后而诱发,经期伴有腰腹胀
痛。曾经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舌象:苔薄
白。脉象:沉弦缓。
西医诊断:经前期紧张症。中医辨证:气血两虚,风邪久羁。
治法:益气养血,散风通络。
方药:藁本三钱,白芷二钱,防风二钱,蔓荆子四钱,黄芪五钱,
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半,白蒺藜四钱,木贼草三钱。
治疗经过:7月26日复诊,本方曾服12剂,7月16日来经1
次,经前头痛等症未作。 (引《刘奉五妇科经验》)
本案患者气1虹两虚、风邪久羁之经行乳胀表现为经前头痛为
主。患者平素血虚,经血来潮之前血已下行,头部血虚益甚,为发
病之内因,又因四年前因经前期受风而诱发,风邪久羁不散,每逢
经前而发病。经前乳胀,经血量少均为肝郁血虚之象,故在治疗上
应扶正与祛邪兼施,益气养血,散风通络,方中当归、川芎、木贼、蒺 藜养血活血祛风,黄芪补气,以气生血;藁本、白芷、防风、蔓荆子散
风活络,兼顾标本。
(三)陈大年医案
王某,已婚。
初诊:]963年6月24日。自1958年开始每逢经前乳胀,经
转超前七天左右,现预感乳胀头痛,经期将近,苔薄腻,脉弦细带
数。肝经火旺,冲络有热,气机不畅。治拟调气和营而正月事。
橘叶、核(各)9g, 炒丹皮4 . 5g, 防风4 . 5g, 益母草4 . 5g, 荔枝
核9g, 炒赤芍4 . 5g, 泽泻9g, 丹参6g, 制香附6g, 秦艽9g, 黄柏
4.5g。
二诊:7月26日。药后上次经期已准,现期又近,预感乳头及
腹部胀痛,且有腰酸。冲气不凋,任脉失和。治拟调摄。
丹参9g, 橘叶4 . 5g, 炒赤芍4 . 5g, 月季花五朵,制香附9g, 川
芎2 . 4g, 红花1 . 6g, 乌药4 . 5g, 炒当归9g, 芜蔚子9g。
三诊:8月18日。经来日期已准,经前乳胀亦减,腰酸头痛, 再拟调和气血。
制香附98,炒赤芍4.5g, 荒蔚子9g, 炒丹皮4 . 5g, 炒防风
4.5g, 月季花五朵,炒川断9g, 苏梗4 . 5g, 炒当归9g。
四诊:11月17日。经事已临,日期已准,乳胀全消,拟调养。 本案患者经行乳房胀 痛,经来则减,已有多年,从未生育,因肝主血,主疏泄,肝失条达而血行亦不调畅, 证属肝经火旺,冲络有热,气机不畅。气为血帅,故治疗当以调气为先,治拟调气和营 而正月事。
二十一、经行泄泻
(一)孙朗川医案
程某某,29岁,已婚。
年余来,每于经前大便泄泻,日三、四次,历时2—3天。伴两乳作胀,脘闷纳差,腹 部疼痛,泻后痛减。月经周期正常,量偏少, 色紫红,潮而不畅。现经期将至,泄泻又 作。脉象弦缓,舌胖有齿印,苔微浊。证属肝强脾弱,木邪克土,运化失职。拟痛泻要 方合平胃散加味主之。
处方:防风4.5g, 苍、白术9g(各半),陈皮6g, 白芍9g, 川朴
4.5g, 香附4 . 5g, 郁金6g, 神曲9g, 甘草3g 。2 剂。
二诊:药后泄泻得止,月经已来潮,量不多,两乳微胀,腰部酸楚,脉弦缓无力,舌 苔转净。予逍遥散加味继之。
处方:柴胡4.5g, 赤、白芍9g(各半),当归4.5g, 白术9g, 茯 苓 9g, 香附4 . 5g, 川芎3S, 川断15g, 甘 草 3g。3 剂。
三诊:月经适净,此次经量较多,乳胀见减,神倦肢怠,食后脘胀,脉微弦而缓,重 按乏力,舌胖有齿印,苔薄白,此系脾虚,予参苓白术散主之。
处方:党参12g, 茯苓9g, 白术9g, 扁豆9g, 陈皮4 . 5g, 淮山药12g, 莲子9g, 砂 仁3g(后入),甘草3g 。3 剂。
经行泄泻多由于平素脾肾阳虚,又值经行,肝藏血少,于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遂致 阳气不振发生泄泻。本案患者经前乳胀,经血量少色紫,潮而不畅。脉弦,为肝气郁
滞。脘闷纳差,舌胖有齿印,乃脾气虚弱。肝为藏血之乡,经前血注冲脉,肝气田之偏 亢,更失条达之性,木邪犯土,肝脾不和,中运失职之征。初诊时以痛泻要方合平胃散 加味。方取苍、白术健脾燥湿;香附、郁金、陈皮开郁理气;白芍柔肝缓急止痛;防风 散肝舒脾;厚朴、神曲宽中健运;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调和肝脾、调理胃肠之功。药后 泄泻止.苔转净, 月经来潮,经量不多,两乳微胀,故以逍遥散加味疏肝解郁通气血为 继。经血净后,脾虚之象显露,故用参苓白术散补气健脾以收功。
(二)朱小南医案
斯某某,年29岁,已婚,教师。门诊号:13486。
患者身体素弱,食欲不振,时常腰酸无力,头晕目眩,经行量少
色淡,在行经期内,时有便意,日泻2~3次以上,经净后即恢复正
常。持续数年,尚未根除。
初诊:1953年9月。诊时观察患者。面色咣白,精神萎顿,据述平时大便尚准,惟从行 经开始,时有便意,常泄泻多次,同时伴有
较剧的腰酸症状,切脉沉细,舌质淡而少苔。证届中气不足,肾虚
脾弱。治用补中益气、固肾健脾法。
炙升麻2.4g, 潞党参9g, 黄芪9g, 当归6g, 煅木香4 . 5g, 焦白
术 6g, 制香附9g, 茯苓9g, 巴戟肉9g, 杜仲9g, 续断9g, 陈皮6g。
复诊:上方服后,大便次数渐减,且质亦稍干,嘱于平时睡眠常
宜面床而卧(即背向上),饮食易消化而富有滋养的食品。次日经
期又来,据述这次行经,大便已感正常,腰酸症状亦减轻,胃口亦
开,惟夜寐多梦”心悸怔忡,按脉细软,此乃气血虚亏,血不养心。
再予补养气血之剂。
潞党参9g, 茯苓9g, 酸枣仁9g, 当归9g, 熟地黄9g, (砂仁2 . 4g
拌),白术6g, 白芍6g, 柏子仁9g, 狗脊9g, 巴戟肉9g, 陈皮9g。
服后不仅夜寐安适,而且气色亦转佳。
本症患者颇多, 一般为素禀虚弱,经来时大便次数多兼有腰
酸,作妇科检查时,每发现子宫后位。盖胞络为肾所系,又与冲任
二脉有关,而带脉绕腰而束小腹诸经络,中气不足,带脉弛缓,肾气
虚亏,胞宫便往后倾斜,其位置便靠近直肠,平时除常多腰酸外,与
大便尚无影。向,惟经水来临,血海充盈,胞宫体较膨胀,压迫直肠.
所以腰酸加剧,兼时有便意,肠内粪便尚未干燥,由于直肠受迫,即
行排出,因此大便次数增多,而成溏泄。经净后血海已较空,直肠
不受压迫,大便遂恢复正常。
治疗当以补中益气升提带脉为主,升麻为其中翘首, 《本草纲
目》谓其能治“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本草备要》谓其
“治久泄脱肛”。无非取举陷升提之力,能补益肠胃,巩固带脉,所
以为本证主药。参、术、苓、陈补脾胃、益中气,与升麻协同,药效更
显著。当归调经补血,香附调经利气,木香健脾止泻,仲、断、巴戟以固肾气壮腰膝。 此外,并助以理疗法,睡眠时面朝下,背向上使
后倾之胞宫得以纠正其位置,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增加疗效。
(三)钱伯煌医案
金某某,33岁,已婚,病历号214509。
初诊:1976年2月18日,每值经行,大便泄泻,日有四至五
次,腹部作胀,肠鸣,嗳气多。上次月经先期十天,量多有块。此次
月经于2月15日来潮,今未净,腹痛腰酸,舌苔薄白腻、根微剥,脉
象沉细,病属脾肾阳虚,肝气横逆,治以温补脾肾为主,疏肝调气为
辅。
处方: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菟丝子12g,
补骨脂9g, 山药12g, 木香6g, 砂壳3g, 艾叶3g。六剂。
二诊:2月25日,服上药后,腹胀减,嗳气多,大便仍稀,日一
至二次,舌苔薄白腻、根剥,脉象沉软,治以温补脾肾,佐以疏肝。
处方:党参15g, 白术12g, 炮姜6g, 炙甘草6g, 菟丝子12g, 补
骨脂9g, 吴萸9g, 木香6g, 狗脊12g, 橘皮9g。六剂。
三诊;3月8日,服上方六剂,腹部仍胀,肠鸣辘辘,大便仍稀,
日一至二次,口渴,舌苔中根光剥、边淡黄腻,脉象细软,现在经前,
仍从前法。
处方:党参15g, 白术12g, 姜炭6g, 炙甘草6g, 山药12g, 菟丝
12g, 木香6g, 橘皮6g, 狗脊12g, 桑寄生15g。六剂。
四诊:3月18日,此次月经周期复常,于3月13日来潮,五天
净,量色正常,下腹仍痛,经期泄泻减少,仅1次,平时大便亦较正
常,日一至二次,有时成形,右胁有时作痛,寐则盗汗,舌苔中根光
剥质红,脉象沉弱,病有好转,仍服前方六剂。
五诊:4月9日,此次月经先期七天,4月6日来潮,量较多,色
黑,下腹仍痛,腰酸便泻,日二次,肠鸣辘辘,舌苔中根光剥,边腻,
脉沉细软。治以温补脾肾。
处方:党参15g, 白术12g, 炮姜6g, 炙甘草6g, 破故纸6g, 菟
丝子12g, 木香6g, 狗脊12g, 桑寄生15g, 山药12g。九剂。
六诊:4月22日,末次月经4月6日来潮,五天净,量较多,色
先黑后暗红,经后下腹疼痛减轻,大便泄泻未止,日二至三次,肠
鸣,白带较多,占苔中根光剥。边腻,脉沉细软,治以补中益气,温
补肾阳。
处方:党参15g, 白术12g, 黄芪12g, 炙甘草6g, 升麻炭3g, 巴
戟天6g, 补骨脂6g, 菟丝子12g, 木香6g, 大枣6枚。九剂。
七诊:5月6曰,前用补中益气,温补肾阳之法,诸恙均见转
机,此次月经于5月2日来潮,五天净,量较前减少,色红,下腹疼
痛亦减,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一至二日一行,但不成形,关节酸楚,
舌苔中根光剥、边淡黄腻,脉沉细软,仍从前法。
处方:党参15g, 黄芪12g, 白术12g, 桂枝6g, 白芍9g, 炙甘草
6g, 防风炭6g, 菟丝子12g, 川断12g, 山药12g, 大枣6枚。九剂。
此例属于经行泄泻,主要病因由于命门火衰,未能蒸发脾阳,
脾弱不能统血。血虚肝失所养,失其疏泄之常。通过辨证,病在肝
脾肾三经,主要在于脾肾,故治法以温补脾肾为主,疏肝调气为辅,
病情始初并不见效,后再采用补中益气、以升清阳、温补肾阳以壮
命火立法,诸恙逐渐得以向愈。
二十二、经行呕吐
(一)姚寓晨医案
盛某某,女,21岁,学生,1977年4月13日初诊。
主诉:行经呕吐。
现病史:月经13,量偏多,色鲜红,末次月经3月26日。5
天净。患者有痛经史,三年来就余诊治得瘥,迄未复发。自述从
1979年仲秋时分,经届受冷,形寒呕恶,经服药打针,感冒渐除,月汛亦行。自此以 后,惟每值经转,挟块不畅,辄作呕吐,饮食不进,
经净乃平,苦不堪言。刻诊患者体形健壮,面红,明堂人中隐有浅
青,纳少,大便秘结,恒3~5日一行,余无所苦,曾服香砂六君、旋
覆代赭等方及西药未能有效。舌象:质红苔薄黄腻。脉象:弦细。
辨证:冲脉失潜,胃气上逆。治法:镇冲降逆,和胃泄热。
方药:旋覆花12g(包),代赭石30g(先煎),紫丹参15g, 生枳
壳10g, 莪、白术各10g, 姜半夏12g, 生茜草15g, 醋川军6g, 怀牛
膝12g。
治疗经过:患者服上药伍贴,大便已正常,每日一次。月汛于
4月20日转,呕吐未作, 一诊而愈,迄无反复。
本证属冲脉失潜,胃气上逆。经云: “治者必求其本。”所谓
“本”,包括起病之由,本证起自经行感寒,冲脉为凝,逆气里急,循
经而上犯阳明,以冲脉隶属阳明也,前医以旋覆代赭汤等为治,不
能取效,以仅能治胃而未能调冲故也。乃于经前,值太冲气盛,势
将逆上,予旋覆代赭汤中,去甘腻之品,加枳壳、莪术以疏理阳明,
丹参、茜草、醋大黄、牛膝以引冲下达,迎而夺之,治属因势利导,故
能一击得中。
(二)吴树有医案
患者张某,21岁,未婚。自诉:14岁月经初潮,量适中,三年前,
每逢月经期呕不止,水米不进,十分痛苦,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00
年5月21日来我院就诊。诊其症:面咣白,头身困重,嗜睡,每于月
经提前5~7日,舌胖大,苔微黄,脉滑数。证属湿热中阻,治以清热
化湿,和胃降逆。药用:陈皮25g, 半夏15g, 白术20g, 前胡15g, 车前
子15g, 茯苓15g, 泽泻15g, 厚朴10g, 竹茹15g, 甘草10g
医嘱:待至行经前5日用该方药5付水煎服。
二诊:月经周期趋于正常,头身困重、呕吐减轻。于上方加扼子10g, 生姜15g 。5 付, 遵上医嘱。服后痊愈,随访未复发。
经行呕吐是足指妇女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出现呕吐,经后逐渐
停止,随门经周期呈现周期性发作。本病主要病机是由胃失和降
而上逆引起。此乃湿热中阻,正值行经前经气上逆,湿热上冲而致
胃失和降,乃成“区吐。方中以清热化湿之前胡、车前子、栀子为主,
辅以行气化湿之陈皮、半夏,取气能行水之意,佐以生姜、竹茹以平
胃降逆,方奏奇效。
(三)从庆武医案
张某,21岁,农民。1995年3月8日初诊。患者白1994年8
月开始,月经28天一行,经前或经期频繁呕吐,嗳气泛酸,胸闷烦
躁.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大便正常,舌红苔黄,脉弦数。有时
严重尚出现食入即吐,需西医补液维持生理代谢需要。诊断为肝
胃不和型经行呕吐,治拟抑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治之。
处方:制半夏10g, 陈皮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枳实10g, 竹茹
15g, 黄芩8g, 黄连8g, 麦冬10g, 鲜芦根30g。每日1剂,水煎,3
餐饭前半小时服用。
二诊(3月11日):服完3剂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月经已来
潮1天,但仍有心烦易怒、不时恶心、舌边稍红、苔薄黄症状。原方
中再加焦山栀15g, 加强清泄肝火作用,吴茱萸3g, 配黄连辛开苦
降以平逆。服3剂后患者神清气爽,诸症皆消。
三诊(4月12日):本次月经已于4月6日来潮,历时5天干
净,经行已无呕吐、心烦易怒、两胁肋酸痛、口苦咽干、闷闷不乐症
状。只在行经第1天纳差,神疲懒言。观诊舌苔薄黄,脉微弦。证
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解郁,用柴胡疏肝散加川楝子10g, 焦
三仙(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10g,4 剂治疗,效果甚佳。随访
5个月经周期,患者不再有上述症状发生。
本案属肝胃不和,治以抑肝和胃,采用加味温胆汤治疗。加味
温胆汤源出《医宗金鉴》,方由制半夏、竹茹、陈皮、茯苓、甘草、枳 实、黄芩、黄连、麦冬、芦根等10味组成。全方重在清肝、抑肝、止
呕吐。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以竹茹为臣,清热除烦止呕;枳
实行气,陈皮、茯苓健脾理气,黄芩、黄连清泻肝火,麦冬、芦根养阴
生津,以治肝火过旺所伤之津液。
二十三、经行浮肿
(一)班秀文医案
宁某某,20岁,干部,已婚,197G年11月19日初诊。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一般,但经将行头晕目眩,经行之时
面目浮肿,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阴痒,夜寐不稳,能寐而易醒, 口淡,吐涎沫,大便不和,时结时溏,小便时多时少。脉虚弦,苔薄 白,舌质淡,舌边有齿痕。现经行第二天,眼面浮肿。诊断:经行浮
肿。辨证: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消肿。
处方:党参12g, 云苓12g, 白术9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莲肉12g, 炒淮山药15g, 炒苡仁15g, 陈皮5g, 炙甘草5g 每日水
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11月22日):药已,面目浮肿消退,精神好,但仍阴痒,
带下未减,脉细,舌苔如上。仍本上方去云苓、苡仁,加土茯苓
15g, 槟榔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三诊(11月26日):服上方之后,阴不痒,带下正常,脉细缓,
苔薄白,舌质淡,舌边有齿痕,仍守健脾法以善后。药用:党参
16g, 云苓9g, 白术9g, 陈皮5g, 法半夏5g, 炙甘草5g。每日水煎
服一剂,连服六剂。
四诊(12月16日):本次经行,于8日开始,11日干净。色量
一般,经行前后面目不肿,但经中肢体乏力,腰膝酸软。脉虚细,苔
薄白,舌质淡,拟益气养血治之,宗圣愈汤加味。归身9g, 川芎5g, 白芍5g, 熟地黄 15g, 党参15g, 炙北芪15g, 骨碎补15g, 狗脊9g,
柴胡2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内经》指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
利.故聚水而如其类也。”经前、经行时气血下注于胞宫,若素体脾
肾虚损,值经行则脾肾更虚,气化运行失司,水湿生焉,因而出现经
行浮肿。此属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患者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
稀,口淡,时吐涎沫,大便不和,舌质淡,舌边齿痕,此为脾气虚弱,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智地艳
运化升清失常之征;湿浊郁滞下焦,故不时阴痒;脾虚则气血生化
之源不足,心神失养,故夜寐不稳而易醒;经将行相火内煽,上冲精
明苗窍,故头晕目眩;经行之时,气血偏注于胞宫,脾土已虚,同时
又受相火内煽克乘,脾气更虚,水湿运化障碍愈甚,故经行之时眼
面浮肿。故以健脾益气、化湿消肿之法治之。 一诊时之所以在健
脾化湿药中加用归、芍、芎补血活血,旨在防其“水与血俱结在血
室”之患。药后虽见初效,面目水肿消退,但带下、阴痒未减,故加
用燥湿祛秽、解毒杀虫之土茯苓、槟榔。三、四诊均从根治着眼,但
因病情变化不同, 一则专用健脾燥湿之法, 一则肝脾肾并治,从而
收到全功之效。
{二)哈荔田医案
杨某某,32岁,已婚,1977年11月1日初诊。
缘月事不调,期将年余。经期错后,经量过少,色红有块,带经
日短,行经腹痛,腰胀无力,体闲神乏,肢面浮肿,手指木胀,难以握
固,经后肿势始轻缓,大便不实,小溲短少,曾做尿常规及尿培养,
均无异常发现。现值经期,舌质淡红,边有瘀紫,苔白而滑,脉来弦
细。此属血滞经脉,气不行水,脾肾两虚,运化失健,病在血分,不
可单作水治,拟予养血调经,崇土制水。
处方:秦当归、紫丹参各12g, 刘寄奴9g, 怀牛膝、女贞子各9g, 生黄芪、旱莲草各
12g, 云茯苓15g, 冬瓜皮12g, 福泽泻、冬葵
子、炒白术各9g, 广陈皮4 . 5g, 水煎服,3剂。
二诊(11月8日):前方续服2剂,经量增多,行经四天而止,
腰酸腹痛已除,肿势渐消,惟小溲略短,舌边瘀紫已刁;明显,脉弦略
数,再步原法出入。
处方:秦当归、紫丹参、赤芍药各9g, 鸡血藤、云茯苓各15g, 福
泽泻、炒白术、冬瓜皮、生黄芪各12g, 宣木瓜、冬葵子、车前草、旱
莲草各98。水煎服,4剂。
三诊(11月13日):肿势尽退,大便得实,小便畅利,纳谷亦
增,舌淡,苔薄白,脉弦滑。嘱每日上午服参苓白术丸一付,下午服
温经丸一付,连服?天。次月经潮,色量均可,浮肿未发。
水肿为病,有在血分、水分之别。如《仁斋直指方》曰:“皮间有
红缕赤痕者,此血肿也。妇女经闭,败血停腐,尤多见之。”《济阴纲
目》引《妇人良方大全》亦谓: “经水不通,而化为水,流走四肢,悉皆
肿满,亦名血分,其证与水证相类,实非水也,用人参丸。”哈荔田认
为本病“系脾阳不振,寒湿凝滞。行经期间,气血运行不畅,体液调
节障碍,水湿泛滥肌肤所致。”又认为: “此属血滞经脉,气不行水,
脾肾两虚,运化失健。病在血分,不可单作水治,拟以养血调经,崇
土制水”。如本例,经期错后,行经腹痛,量少有块,舌边瘀紫,乃瘀
血阻滞,冲任不畅之候,虽尚未至“不通”,然亦不通之渐矣,故其
肿,显系血瘀气滞,气不行水,流溢四肢所致。然则小便短少,大便
不实,腰酸体困,舌苔白滑,又属脾肾两虚,运化失健之征,故其肿
虽在血分,而又不尽在血分,乃血、水两兼,特以血分为重。治用当
归、丹参、刘寄奴、赤芍、牛膝等活血化瘀行水,黄芪、白术、茯苓、冬
瓜皮、泽泻、冬葵子等健脾益气行水,再加女贞子、墨早莲养血调
经,陈皮理气开胃。全方以养血调经为主,祟土制水为辅,调经即所以行水,利水即所 以凋经,相辅相成,遂使肿消经顺。
二十四、经前痤疮
姜永珊医案
迟某,29岁,2000年3月5日初诊。患者6月前因工作紧张,
睡眠差,月经前3~4天面颊两侧开始出现淡红色粉刺,月经提前,
量多,色鲜红,痤疮反复发作呈周期性,曾在外院皮肤科治疗,予以
甲硝唑口服,局部外用痤疮王、美容面膜治疗,病情无缓解。诊见:
面颊两侧新出淡红色粉刺及暗紫色痤疮,烦躁,口干苦,便秘,舌
红、苔黄腻,脉弦。予以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龙胆草15g, 薏苡 仁、白鲜皮各30g, 车前子20g, 木通6g, 大黄(后下)9g, 生甘草5g。
嘱经前1周开始服5剂,控制动物性脂肪及糖类摄人过多,忌食辛
辣饮食。服3个月经周期后,未再见新发痤疮,月经周期、经量正
常,临床治愈。 (引自《新中医))2003,(9):56—57)
痤疮是一种毛囊和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临床一些女青年常于
经前面部出现痤疮,经后消退,呈周期性发作。中医学认为痤疮病
因病机多是肺胃血热,但经前期痤疮多与工作紧张、睡眠不足、生
活不规律有关,引发月经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皮脂腺的发育和皮
脂分泌直接受雄性激素的支配,雄激素分泌量的增多,可使皮脂分
泌增长,淤积于毛囊内形成脂栓,影响皮脂腺分泌物排出形成粉
刺。调整性腺和内分泌的功能,控制雄激素分泌量,是治疗经前期
痤疮的关键。
经前期痤疮患者中医论证多屑肝旺、湿、瘀、热并重,故予以清
肝凉血、化瘀利湿为治法。龙胆泻肝汤为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之剂,临证时多用于治疗肝胆实火上扰之头痛、目赤、胁痛、口苦,
耳聋,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是
临床常用方剂。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胆之火;柴胡疏达肝气;薏苡仁、白 鲜皮、泽泻、车前子、木通清热利湿,并导热下行
从小便排出;生地黄、当归凉血滋养阴血;丹参活血祛瘀。全方共
奏清肝凉血,化瘀利湿之功。
二十五、痛 经
(一)朱小南医案
武某某,16岁。
13周岁月经初潮,3年间只来5次,每次腹痛甚剧,量少色黑,
别无它症。
舌苔正常,脉象沉迟。辨证立法:
《诸病源候论》云“妇人月水来腹疼痛者由劳伤血气,以致体
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冲任之脉”。故脉象沉迟,经来腹痛,
治以调冲散寒湿为宜。
处方:盐橘核10g, 砂仁5g, 桂枝3g, 盐荔核10g, 生、熟地黄各
6g, 柴胡3g, 祁艾叶6g, 醋香附10g, 杭白芍10g, 酒当归10g, 阿胶 珠10g, 酒川芎5g, 益母草12g, 台乌药6g, 酒元胡10g, 炙甘草3g,
川楝子6g
二诊:服药六剂,适届经期,竟然未痛,遂嘱每于经前一周即服
此方数剂。 (引《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施今墨治疗痛经验案之一。施今墨简介见月经
过多。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
机。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肾气亏损所
致。痛经之为病,因寒者多,因热者少,辨证正确,治之匪难。本方
系化裁艾附暖宫丸、胶艾四物汤、乌附汤诸方,用桂枝、柴胡,则有
通调营卫之作用,其效更显。
(二)钱伯煌医案
李某,40岁,已婚,病历号8466(广安门医院)。
初诊,1958年7月23日,主诉半年来经期腹坠痛,患者孕5产4,自然流产一次,初 潮后月经正常,经期无腹痛,自初产后经期
腹痛,时重时轻。近半年来月经规律,五天净,血量多,色黑紫,有 血块,经期小腹坠痛,头晕失眠,乳房胀痛,平时纳差,大便干,小搜
黄,末次月经7月12日,舌苔薄黄根腻、边有刺,脉沉细迟。病由
气血两虚,冲任义伤,气虚则脾运不健,血虚则阳气上逆,治以补气
健脾,养血平肝,八珍汤加味。
处方:党参9g, 白术6g, 茯苓9g, 炙甘草3g, 当归9g, 川芎3g,
熟地黄12g, 白芍9g, 远志6g, 枣仁9g, 枸杞子9g, 旋覆花9g(包),
泽泻9g, 天冬9g。四剂。
二诊:7月30日,诸症如前,舌苔白腻根垢边刺,脉细迟,治以
益气养阴,平肝和胃。
处方:党参9g, 白术6g, 茯苓9g, 炙甘草3g, 当归9g, 白芍9g,
枸杞子9g, 川石斛9g, 泽泻9g, 橘皮3g, 谷芽15g, 沙苑子9g。五
剂。
三诊:8月7日,服药后,精神、饮食、睡眠均有好转,大便仍稍
干,舌苔淡黄微垢,脉左沉迟弱、右沉细弱,月经将至,治以补气养
血。
处方:党参9g, 白术6g, 茯苓12g, 炙甘草3g, 熟地黄12g, 当
归9g, 白芍9g, 川芎3g, 橘皮3g, 泽泻9g。六剂。
四诊:8月16日,月经逾期四日未至,食欲好,睡眠差,小便后
小腹胀,大便干,舌苔中、白边有刺,脉象沉细,治以益气养血,佐以
温经化瘀。
处方:党参9g, 生黄芪12g, 熟地黄12g, 当归9g, 白芍9g, 川
芎4 . 5g, 肉桂3g, 艾叶3g, 蒲黄6g, 五灵脂12g, 丹参9g, 沉香末
1.8g (冲)。六剂。
五诊;8月28日,月经8月18日来潮,持续五天净,经期腹未
坠痛,血块小且少,纳食好,睡眠差,大便干,舌苔中边有刺,口微
干,脉沉细弱,治以补肝肾,益心脾。
处方:熟地黄12g, 山萸肉9g, 枸杞子9g, 生龟板15g, 枣仁芩、黄连、栀子、龙胆 草、竹茹、黄柏清利肝胆湿热;青蒿、白薇清虚
火;海螵蛸、白茅根、藕节凉血泄热。诸药合用,共收热清湿利、血
散经通之效。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服药1个月,病情大减,如法
凋治半年,10年顽疾治愈。此等医案辨证思路另辟蹊径,分析精
辟,用药精专,应细加揣摩。
(四)蔡小荪医案
虞某.26岁,已婚,公安人员。
初诊(1977年?月5日):18岁癸水初潮。第二次经转即每行
腹痛,甚至昏厥,下瘀块后较舒,经前两天腰酸乏力。1975年右侧
卵巢囊肿扭转,曾施手术,自后右少腹时感吊痛。昨又值期,量少
不畅.近且外感寒热,急诊后方退;余邪未清,腹部剧痛,又致昏厥,
纳呆泛恶m 心悸便溏,脉细数,苔薄白,舌质微红。乃寒凝瘀滞。法
当温通。处方:当归(炒)9g, 丹参9g, 赤芍9g, 香附9g, 延胡索9g,
五灵脂9g, 吴茱萸4 . 5g, 木香4 . 5g, 小茴香4 . 5g, 制没药4 . 5g, 炮
姜 2 . 5g。
二诊(7月26日):发热渐退,略有低热。经期将届,脉弦,苔
薄白,预为温通。
当归(炒)98,川芎9g, 赤芍9g, 香附9g, 延胡索9g, 川牛膝
9g, 丹皮9g, 红花4 . 5g, 制没药4 . 5g, 吴茱萸2 . 5g, 失笑散12g
(包)。6剂。
三诊(8月23日):上次经痛见减,量中无块,又将届期,大便
不畅,脉细,苔薄舌红,边有齿印,再拟通调。
当归(炒)9g, 川芎9g, 赤芍9e, 丹参9g, 香附9g, 延胡索98,
牛膝98,红花9e, 桃仁泥9g, 失笑散15g(包)。5剂。
四诊(8月30日):经水将临,略有腰酸;近感胃痛,大便色深,
脉细,苔薄白,舌质红。仍宗前法出入。嘱验大便隐血,如阳性则
即停服。
处方:当归(炒)9g, 川芎98,赤芍9g, 牛膝9g, 香附9g, 乌药
9g, 丹参9g, 延胡索 g, 制没药3g, 川断12g, 失笑散(包)12g。
4剂。
五诊(9月24日):上月药后,翌日经临,下块色深且多,腹痛
显减,兹感脘疼,通气较舒,脉细,苔薄白。又将临期,再当兼顾。
处方:当归(炒)9g, 川芎9g, 川牛膝98,赤芍9g, 香附9g, 乌药
9g, 延胡索9g, 木香3g, 制没药6g, 鸡血藤12g, 失笑散15g(包)。
4剂。
六诊(9月29日):调治以来,痛经月见好转,昨又临期,腹痛
完全消失,纳食如常,便溏次多,显见症减,临前腰酸乏力,右腹剧
痛均除。上月量中较畅,下块色紫,今犹未下,略感腰酸,脉细弦,
苔薄质红。方虽应手,未许根治。再从原议,以冀全效。
处方:当归(炒)9g, 川芎9g, 川牛膝9g, 赤芍9g, 香附9g, 延胡
索9g, 木香4 . 5g, 吴茱萸2 . 5g, 川断12g, 狗脊12g, 失笑散12g
(包)。2剂。另8珍丸90g, 分10日服。 ’
评析:本案为蔡小荪治疗痛经验案之一。蔡小荪,中医妇科主
任医师,上海医科大学第一教学医院教学组副组长。对中医妇科
有高深造诣。部分医话医案等刊登于《中医杂志》、 《名医特色经验
精华》、 《全国名医妇科验方集锦》。
本证属本虚标实证。患者初潮较迟,又因手术切除右侧卵巢
囊肿并发肠粘连等症,此为先天不足,后天损伤。由于脾肾两虚、
中气不足故见平素大便易泻,经来则溏,纳呆泛恶,腰酸乏力,且每
因痛经剧烈,体力难支而昏厥。经来瘀阻,排泄困难,剧痛每因瘀
块下后而得缓解,显系因瘀所致“不通则痛”。证属实中夹虚,以瘀
滞经脉为主,兼脾肾阳虚。蔡氏急则治标,遂投温通经脉之剂。此
时因所感外邪,余邪未尽,故于化瘀止痛、温中行气方中,避川芎而
用丹参。缘恐川芎下行血海而引热入里,而丹参不但能活血化瘀,
通畅血脉,且能抑制多种细菌而有解热作用, 一举两得。
二诊病情好转,经期将至,仍以温通为主。拟四物去熟地黄加
牛膝、红花下行通经;延胡索、没药及失笑散化瘀止痛,香附理气调经;吴茱萸温中止 吐泻;牡丹皮助赤芍活血清热。今便溏减轻,故
不用炮姜。药后疼痛见减,量中等,无血块。三诊又凭大便不通于
前法中加桃仁, 一则润肠通便,二则活血调经。再服药后痛经显著
减轻。随后依前法调治3个周期,病情基本治愈,但体力尚未恢
复,此邪去正虚之候。缓则治标,故以八珍丸补益‘气血,以善其后,
防止病情反复。
(五)朱南孙医案
刘某,28岁,已婚,1987年6月初诊。
12岁月经初潮,因惊惧泣啼,遂至经来腹痛,逐年加重。每痛
辄剧烈难耐,辗转床第,服一般止痛药无效,须注射度冷丁之类针
剂方能止痛。经西医妇科检查,诊为子宫后倾,子宫骶韧带处触到
两粒黄豆大小结节,触痛明显,诊刮与输卵管造影尚未见异常,诊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拒绝手术治疗。询之月经周期尚准,量一般,
色紫有块,块下痛可稍减,素日腰酸背楚,胁肋苦撑,乳房作胀、手
心内热,带下黏稠,舌质偏紫,脉象弦细。证属气滞血瘀,冲任为
病。周期将近,拟予舒肝理气、活血行瘀之法。处方:当归15g, 赤
芍12g, 刘寄奴12g, 生蒲黄12g(包煎),五灵脂10g, 柴胡6g, 醋香
附 9g, 牛膝9g, 炙乳香9g, 炙没药9g, 血竭末3g(另吞),参三七末
3g(分吞)。4剂。
二诊(6月12日),服未尽剂,经至量多,下紫黑块,虽仍有腹
痛,但已能耐受,病势得减,再予原法。适当调整方药。处方:血竭 末3g(另吞),当归、赤芍各15g, 刘寄奴、丹参各18g, 炙乳香、炙没
药、牛膝各9g, 香附、柴胡各6g, 三七参末3g(分吞),甘草3g 。3
剂,水煎服。
三诊(6月15日):药后腹痛渐减,精神渐振,纳谷亦渐增,惟
经尚未净,腰背仍感酸楚,拟养血调经法。方为:当归15g 、 川续
断、炒杜仲各9g, 赤芍、醋香附、 川楝子各9g, 延胡索4g, 五灵脂
78,柴胡、木香各68,甘草38。4剂,水煎服。上方服后,月经已
止,腰酸已除,带下淋漓。嘱日服加味逍遥丸1剂,连服10天。外用蛇床子9g, 黄柏 6g, 吴茱萸3g。布包,泡水,坐浴熏洗,每日2
次,连续10天。此后经前1周予三诊方服至经行,恪守不移;经后
交替服用舒肝和营、养血调经之加味逍遥丸、坤顺丹等丸剂。调理
间月,痛经未发,复经妇检,宫骶韧带处结节消失。再两月竟已获
娠。 (引《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本案患者从月经初潮起即发痛经,病程十多年,病情逐年加
重,剧疼难忍。西医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朱氏据其经期准时,
但每至经血色紫有块、块下痛减之特征,诊为气滞血瘀症(属“膜样
痛经”)。此因惊而起,气机逆乱,血滞胞中而成;痛经可因血块下
行而减轻,是为血块得下,气机暂通之故;其胁肋苦撑、乳房作胀是
为肝气不舒、气机不利之故;瘀滞日久,化热伤阴而见手心内热,腰
背酸软无力,热灼津伤,冲任不利而见带下黏稠;其舌紫、脉弦细亦
为瘀血之症。脉症合参,可见气血瘀滞是本案痛经病机关键。故
朱氏拟舒肝理气、活血行瘀法治之。
首诊药用血竭散瘀化膜,消积以定痛。 《本草纲目》谓其: “散
滞血诸痛。”研究表明,血竭能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显著抑制
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选炙乳香、炙没药、蒲黄、五灵脂、赤
芍、刘寄奴、三七等破血散瘀,且助血竭、五灵脂止痛之力;柴胡、香
附舒肝理气以行血,牛膝活血调经、引血下行。诸药配合,功专力
猛。故二诊时瘀血渐去,疼痛减轻。祛邪务尽,守方继用,病势大
减。三诊时,考虑久攻碍正,致使瘀去血虚,此时治疗宜攻补兼施。
故拟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法,药选当归、续断、杜仲补肝肾调经血,
取柴胡、木香、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择延胡索、五灵脂活血止痛,
诸药意在补肾养血以调经、行气活血以止痛。并配合月经周期服
用加味逍遥丸等剂调理,多年顽疾竟收全功。
本案始终围绕气血瘀滞的病机,关键以破瘀通经为治疗目的,
用药功专力猛,守法守方,有胆有识,调理周期,运用自如。可见朱
南孙辨证用药之功底以及治疗膜样痛经的宝贵经验。
二十六、闭 经
(一)何子淮医案
金某某,21岁,工人。
初诊:患者先天不足,发育迟缓。17岁月经初潮,月每届衍
期,甚至数月一行,量少色淡。经妇科检查,子宫幼小,女性第二性
征发育欠佳。曾用西药做人工周期治疗数次,停药即闭,未能奏
效。近四个月月经未潮,形体消瘦,腰酸带多,纳食不香,脉来细软
无力。此乃禀赋弱于先,将摄失于后,肾气不充,精血内匮,天癸难
至。治宜补肾填精。
处方:熟地炭、石楠叶、狗脊、白芍各12g, 仙灵脾、菟丝子、丹参各15g, 覆盆子、 当归各9g, 陈皮、炙甘草各5g。
复诊:上方服半月,精神稍振,腰酸减轻,胃纳转增。经水虽未来潮,但小腹时有胀 感,此属意中佳兆。前方参理气活血之晶,以敦促经下:熟地炭、仙灵脾、石楠叶、炒 川断各12g, 菟丝子30g, 杞子、当归、丹参各12g, 川芎、月季花、香附各9g, 炙甘草 6g。 三诊:屡进补肾调冲及活血行气之剂,经水来潮,色紫,量一般,仍伴腹胀腰酸乏 力,此下焦虚寒之象。再拟温肾调理:紫石英、 熟地炭、石楠叶、仙灵脾、菟丝子、覆 盆子各15g, 狗脊、韭菜子、枸杞子各12g, 辰麦冬9g, 炙甘草6g。
经调理二月余,经水准时而下,色、量均可,精神振作。妇科复查,子宫已趋正常大 小,阴毛增多,乳房渐见发育,形体也见转丰。 嘱其经前间断服药,可望巩固疗效。
《景岳全书》渭“命门为精血之海”。 《内经》说“女子二七天癸至,经脉通,太冲 脉盛,月事能以时下。” 《傅青主女科》提出“经本于肾”、 “经水出诸肾”的观点。 今患者肾气不足,天癸难至,故地道也难通凋。历来补肾益精最常用左、右归饮,作者 临床习用淫羊藿、 仙茅、菟丝子之属,盖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与现代医学所谓的 肾上腺皮质发育不良、功能不足有密切关系。据现代药理实验分析、亡药有良好的促进 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临床体会其益肾填精之功效也较为理想。另如紫河车、巴戟
天、巨胜子等强壮命门、益精化血,配石楠叶、紫石英、小茴香温暖胞宫血海,祛下焦 寒带,俾使肾气得充,命门火旺,精满血胜而月事能以时下。但在月事欲下未下之际, 辅以理气活血之品,则能行气帅血,促使经血顺利而下。
(二)刘奉五医案
刘某某,21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7月1日。 主诉:闭经14个月。
现病史:患者16岁初潮后,仅行经2次。经西药治疗,末次月经为1973年5月13日 (人工周期而行经),心烦急躁、头晕,腹胀, 腰痛。妇科检查:子宫略小。其他无异
常。舌象:舌质红。脉象: 弦滑。西医诊断:继发性闭经。中医辨证:肝肾不足,阴虚 经闭。 治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经。
方药:丹皮三钱,白芍四钱,生地黄五钱,玄参三钱,麦冬三钱, 黄芩三钱,马尾连 三钱,菟丝子三钱,枸杞子三钱,覆盆子二钱,牛膝四钱,益母草五钱。
治疗经过;7月10日,上方服7剂后,仍感腰痛、腹胀。上方去玄参、麦冬、黄芩、 马尾连,加覆盆子三钱,川楝子三钱,当归二钱,继服7剂,7月19日,药后腹胀、腰 痛、心烦均减轻,上方加车前子四钱继服。
8月2日,服上方12剂,月经于7月25日来潮,量多,行经7天,其他症状消失。原 方再服以巩固疗效。
本例属肝肾阴亏,阴虚肝旺而致闭经,治以滋补肝肾,活血通
经,方证切合,故效果显著。故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为主方,加用
清热平肝的药物,方中当归、白芍、生地黄、墨旱莲、女贞子补肝肾
阴培本:桑叶、菊花清肝热;珍珠母、龙齿平肝育阴;远志、莲子心清
心热而平肝阳,山药健脾益肾;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
(三)钱伯煊医案
张某某,23岁,未婚。
初诊:1971年6月20日,闭经半年,末次月经于去年12月份
来潮,量少色褐,以前月经周期为三十至六十天,八天净,量中等,
有痛经,经前腰酸,曾服己烯雌酚、当归浸膏片、白风丸、艾附暖宫
丸等均无效,现感腰痛,少腹寒痛,白带量多气味腥,舌苔淡黄腻、
中裂尖刺,脉细软尺弱。脉症参合,此属先天肾虚,又因劳倦伤脾,
不能运化水谷而生精微,于是营血不足,无以下注于冲脉,冲为血
海,血诲空虚,而致经闭,治法以补肝益肾,理气调经。
处方:茯苓12g, 山药12g, 当归12g, 川芎6g, 赤、白芍各9g,
制香附6g, 牛膝9g, 焦三仙12g, 川断12g, 桑寄生12g。八剂。
二诊:7月23日,停经半年,服上方八剂,月经于7月19日来
潮,今日未净,量多,色始黑后红。经前腹痛,舌苔淡黄、中裂尖刺,
脉象细软,月经已行,仍从前法加减。
处方:茯苓12g, 木香6g, 山药12g, 川断12g, 桑寄生12g, 艾
叶3g, 乌药6g, 当归9g, 制香附6g, 郁金6g。八剂。
三诊:10月4日,8月份月经错后来潮,经期腹痛,9月份月经
先期十天,于9月12日来潮,六天净,量少,9月28日月经又行,
二天净,色褐,腰酸,口渴思饮,舌苔黄腻、边尖红,脉象细软,自服
补肝益肾、理气调经之剂,月经能自动来潮,但最近两次,经行先
期,此乃病久阴虚血热,以致血热妄行,治以养阴清热。
处方:地黄15g, 白芍9g, 丹皮9g, 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 白薇9g, 川断12g, 枸
杞子12g, 藕节12g, 茅根30g, 六剂。
四诊:11月19日,服养阴清热之药六剂,月经周期已得正常,
于10月29日来潮,六天净,量中色红。有小血块,下腹冷痛,有时 腹胀,腰酸,大便晨稀,舌苔白腻微黄,中裂尖刺,脉左软、右细弦,
病情虽有所好转,但脾肾两虚,下焦寒凝,治以健脾补肾,佐以温
经。
处方:白术9g, 茯苓12g, 木香6g, 赤、白芍各9g, 山药12g, 五
味子6g, 川断12g, 桑寄生12g, 艾叶6g, 制首乌12g。八剂。另:
八珍益母丸20丸,每早服1丸。艾附暖宫丸20丸,每晚服1丸。
此例由于脾肾两虚,营血不足,冲任失养,血海空虚,而致经
闭,故先用补肝益肾、理气调经之法,后因转为月经先期,故用养阴
清热为治,最后月经渐复正常,但因便稀腰痛,下腹寒痛,再用健脾
补肾,佐以温经,治疗将及半年,得以痊愈。
{四)章次公医案
刘女。连续3次流产。此番经停四旬余,带下频,孕之与否,
不能肯定。但头目晕眩,不能支持,四肢麻,胸窒闷不得息。经西
医诊断为心脏病。以其脉之表现,确实不误。心脏病者,如怀孕,
确有危险。
当归9g, 制香附9g, 怀牛膝12g, 紫丹参98,粉甘草4.5g, 川
芎9g, 吴茱萸4 . 5g, 赤、白芍各9g, 杜红花6g。
二诊:施药而经见,但头目为之眩晕。心脏病患者,原忌猛攻;
不攻之,又难达通经之目的。
当归9g, 怀牛膝15g, 吴茱萸9g, 肉桂0 . 9g, 首乌(制)12g, 党
参12g, 杜仲9g, 泽兰9g, 桃仁15g, 杜红花9g, 甘草(炙)3g。
三诊:经虽见,其色为桃红而质黏,但淋沥不得充分排泄。以
其两脉之不鼓指,虽见腹胀,仍忌猛攻。
当归15g, 黑丑6g, 山茱萸9g, 熟地黄15g, 炮附子6g, 甘草
(炙)4.5g, 香附9g, 三棱9g, 巴戟9g, 川芎9g, 炮姜炭4 . 5g。
本案为气虚血瘀、本虚标实证。患者本有心肾虚弱、胎元不
固,已多次流产,损伤冲任导致肾虚益甚,血行无力而气血凝滞.经
脉不畅而成闭经。其治疗较为棘手,不活血不能通经,而活血又有
伤正之弊。章氏治分两步:首诊投理气活血通经轻剂,以养血调
经,避免耗伤正气。药用当归、 川芎、白芍、丹参、紫珠叶、香附通行
气血;牛膝性善下行,活血调经;选吴茱萸温散肝经寒凝气滞,其具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血栓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的作用,
可协助行气活血药调经。二诊时经行,但不顺畅。此缘气虚无力
行血逐瘀。再予益气养血、滋补肝脾肾药,党参、当归、杜仲、吴茱
萸、制何首乌中加桃仁、泽兰类以通瘀行经,扶正祛邪并举。药后
经行淋沥不畅,仍瘀阻不通。故三诊,再于补益阴阳之品中加三
棱、牵牛子、炮姜等逐瘀活血。章次公之治始终注意顾护根本,先
以轻剂通经,再酌情通补并进,攻补兼施而取效。
{五)毛美蓉医案
彭姓干部,32岁,闭经1年余,因正值经期,出差在外,接家中
电告小孩病重,旋即经水骤停,自此以后月经闭止,伴头昏心悸,彻
夜不眠,胸闷多嗔,切脉细缓,舌黯淡,苔薄白。余用当归10g, 白芍12g, 川芎9g, 柏子仁10g, 枸杞子15g, 续断12g, 香附10g, 泽兰
10g, 丹参15g, 炒枣仁10g。服药5剂,头昏、心悸、失眠明显好转,
继用上方加减服10余剂,诸症消失,经水来潮。
毛氏认为,闭经在临床上往往虚实并见,治疗则宜攻补兼施。
其用柏子仁丸(《妇人良方》)养血调经,并按不同见证加减施治,每
获良效。此案患者素体心肝阴血不足,复因经期劳累,精神紧张导
致血虚气滞、血脉瘀滞而病闭经,伴见头晕,心悸失眠,脉细缓。证
属心肝血虚兼气滞血瘀。用柏子仁丸加减养血安神、行气理血以
调经。其中当归、白芍、 川芎养血和血;柏子仁、酸枣仁养心益肝,
安神除烦;枸杞子、续断补益精血;香附、泽兰、丹参行气活血。全
方补中有行,补而不腻,共促气血的生化和运行。故5剂药后,气
血渐复,血脉渐舒,症状明显好转。守方再服10余剂收功。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智地拖(
(六)李样云医案
瞿某,18岁,2000年9月5日就诊。患者因见同学减肥,盲目
跟随导致精神性厌食,以后逐渐闭经已2年余,外院曾用补益活血
逐瘀类方药治疗3个月经水未至。做人工周期后经水方行,但经
行不畅、色黯。就诊时诉小腹作胀如鼓,不思饮食,大便2~3日一
行。但仔细辨证,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四肢畏寒,腰酸神疲,白带
量少质稠,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体重不足33kg。体
检:双乳头小瘪,乳晕偏淡,乳房欠丰满。妇科检查:外阴部前庭潮
红,阴唇菲薄。肛指检查宫体小。附件(一)。经B超证实:子宫
发育不良,双卵巢偏小。测血内分泌:雌二醇(E2)32pmol/L, 卵泡
刺激素(FSH)2.2U/L, 黄体生成素(LH)2.9U/L 。 辨证为肾阳不
足,脾气虚弱,血海不能满盈所致闭经。治当先以醒脾和胃、补肾
固摄着手。药用:党参15g, 白术12g, 茯苓12g, 砂仁(后入)3g, 山药15g, 扁豆 12g, 杜仲15g, 乌药9g, 益智仁12g, 升麻6g, 柴胡6g,
木香6g, 鸡内金9g, 炒谷芽、麦芽各12g 。7 剂后腹胀大减,胃纳渐
香,食欲增加,大便通畅,小便次数减少,改用温肾固摄、益气养血
之剂。药用:淫羊藿30g, 肉苁蓉12g, 巴戟天12g, 紫石英12g, 当
归12g, 生地黄、熟地黄各12g, 桂枝4 . 5g, 白芍12g, 木香68,益智
仁12g, 蚕茧15g, 党参30g, 山药30g, 黄芪30g。28剂后经至,经
水量少色暗。以后继续服用中药,人工周期疗法调理巩固,3个月
后月经周期及月经正常。 (引《中医杂志>>2002;43(1):24)
本案患者是因盲目减肥影响下丘脑功能,进而影响垂体、卵巢
和子宫轴的某个环节而引起的闭经,属功能障碍所致。中医治疗
闭经不外虚、实两类。本案虽以小腹作胀、便秘为突出表现,看似
实证,但用通利之法已3个月无效。且仔细辨证不难看出本例患
者先天不足,更因后天失于调养而使脾肾阳虚,是运化无力导致气
机不畅而出现的小腹作胀如鼓;因中气不足,不能推动腑气下行而
致便秘。其“实”为假象。故选用补中益气汤“塞因塞用”,益气以
通便。但此患者属精神性厌食,且体质羸弱,也不可峻行补益,恐
“虚不受补”反致呆胃,故适当配伍理气消食药,能更有助于补益药
物发挥其“以补开塞”的治疗效果。
本案治疗方法,采用先行补肾固摄、补中益气开路。待脾醒胃
和之后,即撤去理气消食之品,同时加大益气温肾、调补冲任的力
度,并且继续固摄肾气,以激发脏腑功能,使精气渐复,血化有源而
逐渐康复。
二十七、经断前后诸证
(一)班秀文医案
杨某某,53岁,教师,已婚,1977年8月15日初诊。
经行紊乱,来潮前后不定,量多少不一,色暗红夹紫块,经将行
头晕头痛,心烦不安,寐纳俱差,经中肢节烦疼,平时大便干结,3~5天一次,小便浓 秽气味。脉虚细迟,苔薄白,舌质淡。诊断:经绝
前后诸症。辨旺:肾气衰弱.冲任亏虚。治则:调养肝肾,佐以化
瘀。
处方:菟丝子9g, 当归9g, 白芍9g, 覆盆子9g, 党参12g, 淮山
药15g, 川杞子9g, 泽兰9g, 玄参15g, 麦冬12g, 甘草5g。每日水
煎服1剂,连服三剂。
二诊(8月20日):头晕、头痛减轻,胃纳转佳,大便两天一次,
小便不稠秽。药既对症,仍守上方去淮山药,加北沙参12s, 桑叶
6e。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三诊(9月23日):自服上方之后,诸症消失,但大便仍干结,
两日一次,每稍劳累则头晕痛。此为营阴未复,精血不足。以润养
之剂治之。药用:太子参16g, 玄参12g, 肉苁蓉15g, 川杞子12g,
麦冬12g, 石斛9g, 覆盆子9g, 鸡血藤15g, 田七花2g, 泽兰9g, 红
枣9g, 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四诊(10月18日):一切虚状消失,以健脾消滞善后。药用:
党参12g, 白术12g, 云苓9g, 鸡内金9g, 陈皮5g, 淮山药15g, 田七
花4 . 5g, 归身9g, 生谷芽15g, 炙草3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
剂。
经此段治疗之后,月经停止,诸症不发。观察半年,疗效巩固。
肾气旺盛,则冲脉能主血海,任脉能主诸阴,经行依时而下。
今患者超过七七之年,肾气衰弱,阴阳不和,冲任亏虚,故经行前后
不定,量多少不一,色暗红而夹紫块。阴阳失调,营血不足,虚火内
动,故经将行则头晕头痛,心烦不安,寐纳俱差;相火煽动于内,灼
伤阴血,肢节失养,故经期肢节烦痛,平时大便干结,小便秽浊;脉
为血之府,舌为心之苗,营血虚则充养失常,故脉虚细迟而舌质淡。
证屑肾气衰退、冲任亏虚之变,故治之以调养肝肾为主,在补养之中,既配以鸡血藤、 田七花、泽兰活血化瘀之品,又用桑叶之甘寒,
意在防止离经之血停滞经隧,留瘀遗患。其中泽兰苦而微温,能舒
肝气而和营血,化瘀不伤正,为调经之要药。桑叶甘寒,专长清热
祛风。但此处取其“既有滋肾之阴,又有收敛之妙”。治疗全过程,
着眼于肝肾,调养冲任,平补阴阳,调和气血,补而不滞,药不偏颇,
故奏全功。
(二)刘奉五医案
祝某某,46岁,初诊日期:1974年3月13日。
主诉:全身肿痛1年。
现病史:1年来,月经前后全身浮肿,乏力,身痛。月经先期、
量多,色淡,失眠多梦,胸闷,气短,心慌心跳,纳食不香,大便干。 舌象:舌质淡,苔白腻。脉象:滑略数,沉取无力。西医诊断:更年 期综合征。中医辨证:脾肾不足,血虚湿阻。治法:补气养血,健脾
除湿。
方药:黄芪五钱,当归三钱,白术四钱,茯苓四钱,桂圆肉五钱,
远志三钱,羌活一钱半,防风一钱半,炒枣仁三钱。
治疗经过:3月26日,服药3剂后,浮肿减轻,心慌气短等其
他症状也见轻。仍有大便干,上方佐以温肾润燥之剂,方药如下:
黄芪五钱,当归三钱,白术四钱,茯苓四钱,桂圆肉五钱,远志
三钱,肉苁蓉五钱,火麻仁二钱,鸡血藤一两。
共服药13剂,药后诸症好转,4月14日,经来色正,量较上次
减少,浮肿乏力已消失,症状改善。(引《刘奉五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刘奉五治疗经断前后诸症验案之一。刘奉五简
介见月经先期。
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烘热汗出,烦躁
易怒,潮热面红,眩晕耳鸣,心悸失眠,腰背酸楚,面浮肢肿,皮肤蚁
行样感,情志不宁等症状,称为绝经前后诸症,亦称“经断前后诸
症”,主要病机有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
患者经期前后全身浮肿,无力、身痛是由于脾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湿气阻于经络所致。 脾不健运故纳食不香,大便干;脾不统血、
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色淡量多;胸闷,气短,心悸,夜寐不安,舌
淡、苔白赋、脉滑略数无力均属心血不足、气血双亏、湿邪阻络之
象。治疗以归脾汤为主方,肉苁蓉、火麻仁温阳润燥。全方补气养
血、温经除湿,以治其本。
二十八、崩 漏
(一)朱小南医案
陆某某,38岁,已婚。教师。
患者]3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20岁后有痛经,29岁结婚后
经水超前,1957年因操劳过度,经水淋漓不止.有时量多如冲,严
重时卧床浸透棉垫。崩漏年余,初挟血块,色紫红。后渐淡,质稀薄
如清水,头眩目花,嗜睡乏力,面目浮肿。有一个时期尚有潮热,曾
在医院用激素治疗,仍然无效。
1959年一月前来门诊。患者面色萎黄,两目虚肿如卧蚕,唇
色淡白,时常眼前发暗,头晕腰酸.精力不支,时崩时漏,下部流血.
已无关拦,脉细软,舌苔薄白。证为肝肾虚亏,固摄无权,治用填补
肝肾,塞流固本。
潞党参9g, 焦白术9g, 大熟地黄9g, 茯苓9g, 牛角腮9g, 杜仲
9g, 五味子4 . 5g, 淡远志9g, 陈阿胶9g, 炒贯众9g, 乌贼骨9g。
经上方调经后,崩漏渐停,甚至在一年间,经水已准期,量亦一
般,三日净。以后虽曾出现月经超前,量稍偏多,但未再发生血崩
及淋漓日久的证候。(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崩漏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月经
先期。
顽固性崩漏缠绵难愈,淋漓不止,往往拖延时间很久,甚至终
年如此,无法分辨月经周期。本例崩漏连绵二年之久,流血无度,
肝血虚亏,肾气不固,非峻补不能获效。治以傅青主固本汤(人参
白术、熟地黄、当归、茯苓、甘草、杜仲、山茱萸、远志、五味于)为主。
其间用参、术、苓、草以补气健脾.增加摄血能力,以杜仲、山茱萸、
五味子补肾固涩,堵塞其流; 川州、地以补血,用远志不仅可以安心宁神,从朱氏临 床体会,此药也有止胞宫出血的功能。
但单用固本汤治上症,力尚薄弱。因崩漏如此之久,肝肾均
亏.八脉空虚,纯刚草木、矿石药,效力缓慢,必须增人血肉有情、厚味胶质之品, 填补冲任,所以加牛角腮、海螵蛸、阿胶等药。至于贯众.对于胞宫出血亦有卓效,与 远志同用,效验显著;当归易动血, 因此不用。
朱氏经验,逢此类久崩久漏者,每嘱其于隆冬封蛰之际,重用厚味胶质以峻补,如以 阿胶、龟甲胶、黄明胶、牛角腮等为主,加入补养止血、健脾和胃等品熬成膏滋药,每 日进服,崩漏已止者,可以巩固疗效.未止者可以截止,获效确实。尚须注意的,膏滋 质地黏腻,久病者脾胃必差,所以加入健脾和胃、帮助消化之品,可避免虚不受补的流 弊。
(二)孙浩铭医案
林某某,20岁,未婚。1973年5月19日初诊。
月经从初潮以来均先期而且量多,色红伴有血块。近数月来月经更是紊乱, 一月二
次,每次行经持续一周或十余天才能干净。 上次月经:1973年4月22日,此次5月10 日又见流血,迄今已10 天未净,无腹痛。平时常感面浮肢楚,纳谷不馨,睡眠欠佳,二 便自凋。脉滑微数,舌质淡红、苔黄滑,脉症合参系属湿热互郁,热伤冲任,迫血妄
行。治先凉血止血、佐以和中化湿。方拟四生丸加减。 处方,侧柏叶12g, 干藕节30g, 生艾叶9g, 生地黄24g, 黑地榆9g, 十灰散9g(布包),赤小豆15g, 宣木瓜9g, 漂白术 9g, 川朴花9g。服二剂。
5月22日二诊:药后血止,面浮腰酸仍在,头晕欲呕,食欲不佳,白带多。舌苔微
浊,脉象滑。此为热清而湿仍困,故血止而带现,湿属阴邪,法转化湿理脾,以舒带
脉。拟香砂六君丸继续观察。 经期紊乱,量多色红,且伴血块,多为血热。本例症见面 浮肢楚,脉滑微数,舌质淡红苔黄滑,是为湿热互郁、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所致。治以 凉血止血,四生丸加减。取黑地榆、赤小豆凉血兼能去湿;木瓜、白术、厚朴花和胃化 湿;服两剂后流血已止,初收凉血之效。而面浮腰酸眩晕泛恶,纳减带多仍在,这是由 于清热活血之后,而湿尚存,致脾为湿困,带脉失约,故治拟理脾化湿为主以香砂六君 丸续治。前后病机重点不同,治亦随之而异,但病源由于湿热不化而致崩漏。随后湿困 脾阳症状显露,故继而理脾化湿为治。
(三)裘笑梅医案
韩某某,17岁,学生。1965年4月14日初诊。
初潮月经1964年2月,既往经量尚属正常,末次月经4月6 日,未净。由于经转时跋 涉劳累过度,经量暴崩不止。腹痛喜按。 就诊时面色咣白,眩晕心悸,似欲昏厥,检查 血色素仅3.5so 脉虚大带花,舌质淡红,苔薄。证属气血两亏。方用参芪胶艾汤补气摄 血,以防失血过多。气血涣散,病已入险,急则塞流。党参15g, 炙
芪30g, 阿胶珠12g, 陈艾叶1 . 2g, 仙鹤草30g, 陈棕炭15g, 地榆炭15g, 煅牡蛎 30g, 煅龙骨12g, 参三七末3丸(吞)。三剂。
二诊:药后经量明显减少,腹痛已除,眩晕心悸尚存,脉象较缓、乏力,颜面略有起 色。由于失血过多,气阴俱伤。再从前方加入香附炭4.5g。五剂。
三诊:月经已净,尚有淡黄色分泌物,心悸不寐,面色略转华泽。脉细濡,苔薄白。 再从前方去陈棕、地榆,加入远志4.5g, 茯 神 1 2g、大枣24g。十剂。
四诊:月经已净,分泌物已清,夜寐亦安,纳食不馨。脉细弱, 苔薄白。复查血色素 已上升至9g。前方去阿胶、黄芪、艾叶,加入谷芽12g、扁豆12g 。 (引《裘笑梅妇科临 床经验遍》)
患者系劳累过度,冲任受损,经来若崩,乃致气血俱伤,势将阴阳离决,几成虚厥, 急投以参莨胶艾,倍用芪量,旨在两调气血以防下陷。药后病势显著好转,继服原方增 删,药到病除,效果显著。
(四)陈筱宝医案
妇女以肝为先天,患崩漏时,肝血已亏,肝火内炽,灼烁肺络, 咳嗽或增或减,津液 蕴酿成痰,有时烦躁气促,冷汗频泄。脉左弦数,右寸细涩;舌苔中灰,前有红点。症 已延入虚损之途,调治殊属不易。
紫丹参三钱,藿石斛三钱,川母三钱,生白芍三钱,潼蒺藜三钱,怀牛膝三钱,生牡 蛎四钱,女贞子三钱,嫩白薇三钱,莲子芯一钱,甘菊花一钱半。
崩漏日久,肝肾大亏,阴虚火旺,虚象昭昭,故治以益阴生津, 镇摄肝阳。 (引《近
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肝主疏泄主藏血,体阴而用阳,肝为女子先天。陈氏认为,患崩漏日久,营血亏耗, 阴虚火旺,木火刑金致肺失清肃则见咳嗽咳痰; 虚火内炽则见烦躁气促;血虚气弱、卫 表不固则见冷汗频泄;肝火亢盛则脉左弦数;肺阴亏虚则右寸细涩。证属阴津亏损,肝 阳上亢,故陈氏拟养阴生津、镇摄肝阳法治之。以丹参、白芍、女贞子、莲子滋
阴养血,活血调经;选石斛、蒺藜养阴清热,平肝抑阳;配牡蛎、白薇, 菊花、牛膝 清肝潜阳,引热下行;择川贝母清热化痰,开郁散结。可见,陈氏辨证求因,审因论
治。其选药配伍,甚切病机,全方共收滋阴潜阳、养血调经之功.从而达到不止血而血 自止的治疗目的。
第三章带下病医案
一 、白 带
(一)朱南孙医案
张某某,51岁,已婚。
初诊:1993年3月3日。正产2胎,人流1次,形体健硕,七
七之年绝经,于停经前一度经乱,曾因经淋不止诊刮、取环,术后休息1周,事后病 理报告提示为妊娠。停经2年来带下绵绵不绝,色
白质稀如水,伴小腹作胀及酸楚,口干唇红,神疲乏力。舌质红,苔
薄黄少津,脉沉细。证属肝热素盛,肾气虚弱,带脉失司,治宜清肝
益肾,约束带脉。
生地黄12g, 侧柏12g, 地榆12g, 椿根皮12g, 怀山药12g, 白
头翁12g, 芡、莲须各9g, 玉米须20g, 金樱子12g, 钩藤12g(后
人),夏枯草12g 。7 剂。
二诊:3月10日。药后带下遂止,大便于结,鼻中干燥,口苦
且渴。舌质红,苔薄少津,脉沉细。证属肝肾阴虚,带脉失司。治
宜清肝益肾固带。
生地黄15g, 白芍9g, 淡芩6g, 知母12g, 川柏9g, 地榆12g,
侧柏12g, 白头翁12g, 杜仲12g, 桑寄生12g, 太子参15g。 12 剂。
三诊:3月24日。带下之症已瘥,诸症亦平,仍如前法调治以
资巩固。 (引《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诸病源候论》云: “带下之病,由任脉虚损,任脉为经络之海,产后血气劳损未平 复,为风冷所乘,伤于任脉。”任脉损伤,带脉始
病。本例证属肝热素盛,肾气虚弱,带脉失司。患者体质素健,七
七之年,肾气渐衰出现经乱,漏下日久不止,经诊刮方知为胎漏所
致,术后末得适当将养,肝肾耗损,湿热之邪入侵,客于胞宫胞络,
带脉不固,故带下绵绵不绝,伴小腹酸胀。口干唇红、舌质红、苔薄
黄少津示肝热偏盛。立清肝益肾、约束带脉法调治,用生地黄、山
药、地榆、侧柏叶、钩藤、夏枯草清肝热,滋肾水;椿皮、芡须、莲须、
金樱子、白头翁固涩带脉。7剂症平,再12剂巩固,以滋养肝肾调
治善后。
(二)宋光济医案
吴某某,18岁。1978年11月2日初诊:室女月经不调,量少,
渐至3月未转。近来头昏纳少,精神疲倦,白带多而稀,脉细,苔薄
白。治拟先调脾胃,化湿止带。处方:米炒党参、焦冬术、焦谷芽、
茯神、炒当归、焦白芍各9g, 炒淮山、鸡冠花、芡实、煅海螵蛸各
12g, 夜交藤15g, 川芎、柴胡各3g,5 剂。二诊(11月9日),带下
减,腰酸头晕,脉细苔薄。拟健脾滋肾,养血调经。处方:党参、炒
冬术、焦谷芽、当归、泽兰、丹参、仙灵脾各9g, 鸡血藤12g, 桃仁
6g,陈皮1g。5剂。
三诊(11月27日),前方服后带下已瘥,胃纳亦开,经水仍未
转,脉细带弦,舌有红点,苔薄。治拟调气养血,佐以通经。处方:
炒当归、赤芍、川楝子、桃仁、鸡血藤、泽兰、制香附、仙灵脾、肉苁蓉
各9g, 丹参12g, 炒冬术、丹皮各6g 。5剂,药后经水即转,后因他
疾来诊,询知月事一直正常。 (引《宋光济典型医案选》)
思虑劳倦则伤脾.女子则不月。宋氏十分重视脾在闭经病中
的作用。如脾虚带脉失约而见带下,则“治经先治带”,先予化湿止
带,俟带止后,再子调经。本例曾用过活血调经之方,无效。此拟
以调脾胃,从化湿止带着手,用参、术、苓、山药、谷芽益气健脾;鸡
冠花、海螺蛸、芡实、柴胡,白芍化湿清肝止带,归、芍养血调经。
二、三诊,带止纳振,气血渐充,此时再以鸡血藤、当归、赤芍、泽兰、
香附、川楝子等活血调经,则经自通。这一分步治疗和用药方法,
是宋老治疗闭经的经验之一。
(三)班秀文医案
谢某某,60岁。干部,已婚。1976年9月6日初诊。
停经二年,经常头晕,肢体倦怠,腰酸,少、小腹胀闷。胃纳不
振,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有腥臭气味。大小便正常。脉沉细,
苔薄白,舌质淡,边有齿痕。诊断:阳虚带下。辨证,肾阳衰怯,蒸
化失常。治则:温肾健脾,佐以固涩。
处方:党参15g, 熟附片9g(先煎),云苓12g, 白术9g, 白芍
9g, 巴戟天9g, 益智仁6g, 台乌药9g, 淮山药15g, 桑螵蛸5只。每
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9月9日):带下减少,精神好转.守上方加补骨脂9g, 去
茯苓之渗利。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
三诊(9月21日):诸症消失。带下正常。脉细缓,舌苔如平。
仍守上方加北芪18s, 再服六剂。以善其后。
1974年10月15日追访:停药已半月, 一切正常。
患者七七之年,肾阳衰怯,不能运化水湿,故带下量多,色白质
稀如水,湿浊久停,故有腥臭气味,须防其恶化。其余头晕、肢体倦
怠,腰酸,少、小腹闷胀,均是元阳虚弱,筋脉失养之候。故取附子
汤加巴戟天以温肾健脾。带下本由阳虚而起,故在补养温化之中,加用缩泉丸温肾固 涩。治本不忘标,温补之中,有化有涩,促进下
元的恢复,从而达到治带的目的。
二、黄 带
(一)哈荔田医案
鲁某某,18岁,已婚,1977年5月6日初诊。
去岁曾患“尿路感染”,发作尿频、尿痛、尿浊,愈后每见带下量
多,经后无甚,色黄黏浊,臭秽难闻,恙延数月,治无著效。伴见日
晡烦热,脘腹痞闷,食不知味,腰膂酸楚,少腹胀痛,口苦咽干,小溲 赤热,尿道灼痛。妇科检查诊为“宫颈糜烂”、 “阴道炎”。刻诊脉来 滑数,舌苔黄腻,周边薄白,舌质暗红,此系湿毒蕴热,注于下焦,郁
滞气机,治以清化湿热之法。
处方:盐黄柏6g, 银花12g, 瞿麦穗9g, 海金沙9g, 车前子、滑
石块各12g(三药同布包),白篇蓄、川草薛、冬葵子各9g, 粉甘草
6g, 白檀香3g, 淮木通4 . 5g, 干虎杖12g,3 剂,水煎服。
另用蒲公英12g, 吴萸3g, 黄柏、蛇床子各9g 。3剂,布包,泡
水、坐浴熏洗,每日三次。
二诊(5月16日):前方服后,带下显减,潮热未作,腰酸脘痞、
少腹掣痛诸症均不若前甚。5月10日经潮,量少,色殷红,经行5
天而止。现带下尚多,色黄兼赤,少腹隐痛。小便赤短,尿道涩痛,
此湿热蕴于血分,水府不畅,再依前法化裁。
处方:云茯苓12g, 淡竹叶、白檀香各1.5g, 血余炭、车前子(同
布包)、滑石块各12g, 瞿麦穗、白篇蓄各9g, 忍冬花、败酱草各12g, 荜澄茄、甘草 梢各6g,5 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5月22日):带下止,尿痛、尿赤诸症已除,腰酸、潮热迄未再发。嘱以二妙丸 半付,胆草泻肝丸半付,合服每日一次,空腹时白水送下,连服7天。 (引《哈荔田妇 科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哈荔田治疗黄带验案之一。哈荔田简介见月经先期。 本例素有湿热内
蕴,郁滞下焦,故初病尿频、尿痛,继而带下黄赤,气秽难当。 《女科证治约旨》谓:
“因思虑伤脾,脾土不旺,湿热停蓄,郁而化黄,其气臭秽,致成黄带。”故湿热为
带,咎在土虚木郁。本例胸脘痞闷,纳谷不馨,少腹胀痛,诸症机制当亦不外于此。 湿 热内蕴,津液为伤,故又见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尿道灼痛等症。治以清化湿热,因势 利导,方中瞿麦、篇蓄、草薛、冬葵子、海金沙、 滑石、车前子利水除湿,黄柏、败酱 草、金银花、淡竹叶、木通等苦寒清热,凉血解毒;檀香人脾肺,理气止痛而和胸膈;
荜澄茄入脾、肾、 膀胱,止痛消食兼治淋疾;二药均属辛温,而一在上, 一在下。佐用 之意在于散热开结,畅利气机,非徒止痛,亦助通调水道,每在苦寒药队中佐用,而获 捷效。
(二)姚寓晨医案
邹某某,29岁,已婚,农民,1981年6月7日初诊。
主诉:带下黄浊,久流不愈。
现病史:月经14,量中,色红,有小瘀块,结婚五年,育一胎,流二次。4月3日第 二次人流后,淋红月余方净,低热不解,腰酸、小腹胀楚,带下色黄而稠,秽浊热臭明 显,有时杂有血丝。妇检:宫颈重糜,有血性分泌物渗出。血象检查:白细胞19100/立 方毫米,大便溏而不爽,小便黄赤而浊。舌象:质偏红,苔黄根厚腻。 脉象:沉滑而
数。辨证:湿热蕴结带脉,日久化火酿毒。治法:清理带脉,宣泄湿毒。
方药:生、熟大黄各6g, 粉丹皮10g, 败酱草30g, 生苡仁30g, 蛇舌草30g, 苦参片 10g, 炒川柏12g, 炒苍术10g, 土茯苓30g 。 治疗经过:经服上药五剂,血象检查白细胞 7900/立方毫米, 带下见稀,腹痛亦缓,再以原方去生军、苦参片,加粉草薛、碧玉
散, 续进拾帖,并以外治方苦参、蛇床子、草河车各30g, 枯矾10g, 嘱常熏洗。半月 后复诊,恙情已除,后以六君子丸合三妙丸巩固疗效, 随访良好。 (引《姚寓晨女科证 治选》)
傅青主云: “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本例恙由人流后胞宫脾湿下注任带,故低热 缠绵,黄带不绝,治以清理带脉、宣泄湿毒为主。治宗大黄牡丹皮汤合四妙丸化裁,清 带脉而除湿毒,内外合治,乃收捷效。
三、赤 带
(一)刘奉五医案
李某某,27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5年12月25日。 主诉:阴道经常流血
性黏液已数年。
现病史:患者数年来阴道经常有血性黏液,自认为是带经日
久,月经周期提前,经后血量少,挟白带黏稠物,有时心慌气短,平
时倦怠乏力,纳食不香,末次月经12月9日(提前10天),行经11
天。曾经按湿热治疗未效。舌象:舌质淡红。脉象:细缓。西医诊
断:阴道出血待查,疑诊为宫颈息肉。中医辨证:脾虚湿盛,热蕴血
分(赤带)。治法:健脾除湿,解热化带。
方药:炒荆芥穗三钱,柴胡二钱,藁本三钱,山药五钱,焦白术
四钱,莲肉四钱,椿根白皮四钱,川断四钱,乌贼骨四钱,牛膝三钱。
治疗经过:12月30日,本方服6剂后赤带已除,再给原方7
剂以巩固疗效。 (引6《刘奉五妇科经验》)
本案患者开始曾按行经日用清经汤清热凉血论冶,结果不效。
后经详细询问病情,确诊为月经先期。行经后仅有少量经血混杂
多量的白带,实属赤带。脾失健运,故倦怠乏力,纳食不香;脾虚湿
盛,湿蕴化热,热蕴血分,则为赤带。病程已数年,正气受损,故见
气短等症。刘氏认为自己错在把虚证当成实证,而后改用健脾除湿为法。
方中炒荆芥穗、柴胡、藁本升阳除湿并能散发郁热,山药、焦白
术、莲子补气健脾,椿皮、续断、海螵蛸收敛止带固冲。本例虽有血
分湿热,又不能过用苦寒,故用健脾升阳除湿、解热化带之法,佐以
牛膝引热下行从血分而解,也是通因通用之法。升降收开,各适其
从,则热邪得解、湿邪得除。
(二)姚寓晨医案
曹某某,45岁,工人,1976年7月5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糖尿病史已五年,近一年半来带下明显增
多,并伴有外阴瘙痒,灼痛,甚至坐卧不安,痛苦异常。妇科检查,
带频且呈豆渣样,混有多量血丝。悬滴法镜检:找到真菌芽胞和菌
丝,反复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肿瘤迹象。确诊为真菌性阴道炎,虽经
中西药物控制糖尿病,但阴道炎症仍反复发作,制霉菌素治疗虽能
使症状减轻,但始终未能根治。顷诊赤带绵注,阴蚀奇痒,尿黄面
赤。舌象:质红苔少。脉象:细数。辨证:心经热盛,灼伤带脉。治
法:清心凉血,泄热束带。
方药:人中白10g, 细川连3g, 细木通6g, 淡竹叶10g, 大生地
黄15g, 生甘草5g, 生山栀10g, 苦参片10g, 粉丹皮12g, 黛衣灯芯
2g。
治疗经过:上方煎剂凉服,连用10剂,药后心烦、赤带、阴痒明
显减轻。为了继续治疗并防止复发,嘱将上述方剂以10倍量加天
花粉、淮山药、寸麦冬、全当归、血竭和蜜为丸,连服二月余后,赤带
完全消失,血糖亦告正常。平时虽有少量白带,但多次涂片检查均
未发现异常。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本案证属心经热盛,灼伤带脉。患者赤带阴蚀反复发作,瘙痒
难忍,殊为痛苦。 《素问·至真要大沦》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故用黄连导赤散为主,少佐凉血散瘀之品,从心论治,下病上取,乃获显效。临证如见 赤带频作,治无效应,应嘱及早查治,以防恶变。
治以清心凉血,泄热束带。
(三)朱小南医案
某某,42岁,已婚,工人。
初诊:):963年9月。生育三胎,月经偏早。近一年来时有淡
红色黏稠带下,并有头目眩晕,腰酸肢楚,胸胁闷胀,精神不舒。面
色萎黄,眼泡稍有虚肿,纳谷不香,夜寐不安。问其带下色泽,答
曰:略带淡红而未见脓液,虽稍有秽气,但并无腐败恶臭,且从未有
血崩现象。问其房后有否见红,亦摇头否认。切脉细弦,舌质淡而
苔微黄。肝经郁热,任带两脉虚弱。治用疏肝清热、养血束带法。
香附炭9g, 合欢皮9g, 生地黄12g, 川柏9g, 白芷炭3g, 焦白
术6g, 地榆炭12g, 土茯苓9g, 侧柏炭9g, 海螵蛸9g, 新会皮6g。
调理10余日,带下已停,量用养血固肾药治疗其头眩腰酸等
症状,后即未见发作。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赤带,《神农本草经》谓赤沃、赤白沃者,即是本症。 《诸病源候
论》之中列有带下五色,赤带亦为其中之一。初起时,以郁热的因
素占多数, 《傅青主女科》谓: “肝经之郁火内炽,下克脾土,脾土不
能运化,致湿热之气蕴于带脉之间,而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之内,
皆由脾气受伤,运化无力,湿热之气,随气下陷,同血俱下”。
本症由肝郁而起,所下杂有赤色,赤色乃混有血液,血为人身
的至宝,循环全身,荣溉脏腑,持续流出,对健康当有妨碍。因此用
香附炭作为君药,本品除疏肝开郁外,兼有止血之功,复用合欢皮
开郁健脾,和营安神;川柏、土茯苓清热止痛,术、陈健脾利湿,海螵
蛸固带脉、止带下。此外,复用白芷炭一味, 《神农本草经》认为主
治: “妇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能燥湿排脓,惜性味辛温, 一般适
用于寒湿瘀垢。奉例病属郁热,因其湿重而带秽味,用本品少量炒
炭,加入清泄药中,不独可以燥湿止血,排除秽带,而且为治带的引经药。朱小南临证 间,逢有形体虚胖,湿重而兼阴部痛痒并有肿胀
的,常用白芷炭、车前子二味,加入清热化湿药中,增强燥湿排脓之
功,颇为有效。
本例赤带连绵将近一年,屋檐滴水虽小,日久亦可穿石,所以
用药治愈带下后,出现血虚肾亏征象,如头晕目花,腰酸肢软,又必
须继续调养以复健康。
四、赤 白 带
(一)施今墨医案
曲某某,69岁。
天癸已断二十年,近岁带下日甚,时红时白,经年不绝,颇以为
苦。腰酸楚,全身乏力,大便结,小便失禁,食少,睡不安。舌苔滑
白,六脉濡弱。
辨证立法:年将七旬,脉现濡弱,气血虚损之象。任脉主胞胎,
其为病,带下瘕聚。更年期后患带下者,任脉不充之故耳。腰为肾
府,肾司二便,肾气虚则腰酸楚而二便失常,拟补肾固气养血法为治。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管地推动 者
处方:砂仁5g, 川杜仲10g, 五味子5g, 大熟地黄10g, 川续断
10g, 五倍子5g, 覆盆子10g, 益智仁6g, 山萸肉12g, 炒远志10g,
鹿角胶6g, 米党参10g, 桑螵蛸10g, 生白果12枚,炙甘草3g, 阿胶
珠10g。
二诊:服药十剂,带下大为减少,全身亦感有力,小便失禁好
转,大便则尚于燥,年事已高,气血非一时可恢复。服药既效,可作
常用方,并加服参茸卫生丸,每日1丸服之。
前世医家论带下云:赤者热入小肠,白者热人大肠,由是带下
赤白皆为热证。实际亦不尽然,施今墨治此高年老妇,审脉察症是全属虚象,故从补肾 固气养血着手,收效甚速。若屈肿瘤引起带下
者,则须另作考虑。
(二)孙浩铭医案
姜某,32岁,已婚,1961年5月2日初诊。
一年前因宫外孕手术后经常少腹部隐痛,月经期虽准但经量
减少,带下赤白色甚多,黏腻腥秽,偶有外阴湿痒,纳食稍少,小便
短赤,脉弦数,舌质红,苔黄浊。阴道液抹片镜检:滴虫、真菌均阴
性,症乃湿热下迫带脉,阴络受损所致,治宜清热利湿理带,方以二
妙、封髓丹加味。
处方;川黄柏6s, 泔苍术6g, 盐砂仁2g(后入),生知母9g, 鸡
冠花15g, 金瓢羹30g, 土茯苓30g, 生、黑栀9g(各半),甘草梢3g,
服三剂。
次诊:药后赤白带下减少过半,惟少腹尚有隐痛,舌脉同上。
照前方加金铃子12g, 赓服三剂带下止,腹痛消失。
带脉者,通于脾,摄于肾;环束冲、任、督之脉。故带下为病,常
与带脉失司有关。此例因于湿热下迫带脉,阴络受损.故见赤白带
下,少腹作痛。治取清利湿热法调理带脉。方中以黄柏苦寒燥湿,
甘草梢泻下缓急,砂仁运中化湿,知母、栀子、炒栀子清热泻火止
血,苍术、土茯苓利湿,鸡冠花、石韦皆属清热理带之品,加金铃子
者善引肝气下达,以消腹痛。
五、青 带
哈荔田医案
穆某某,28岁,已婚,1979年3月26日 诊。
带下色青,黏稠腥秽,阴户肿痛,间或作痒,小溲短赤,足胫浮
肿,口苦目眩。妇科检查:阴道壁充血,有脓性分泌物,宫颈轻度糜充血,阴道穹左侧 部有压痛,珍为“阴道炎”。脉来沉弦。舌质红,苔黄
腻,证属湿热蕴郁下焦.治宜分化湿热,通利膀胱。
处方:龙胆草、盐黄柏各6g, 紫荆皮12g, 冬葵子、车前子(同布
包)、冬瓜皮、川草、茯苓皮各12g, 茅苍术、地肤子、炒芥穗各9g, 软
柴胡6g 。3 剂,水煎服。
另以地肤子、蛇床子各9g, 黄柏6g, 蒲公英12g 。3 剂,布包,
泡水、坐浴熏洗。每日二次。
二诊(3月30日):药后阴部肿痛较前为轻,带下量减,色转黄
白,腥秽亦不若前甚,浮肿渐消,头晕、口苦皆除。妇科检查:阴道
壁仍充血,脓样分泌物减少,舌苔薄腻略黄,脉来弦滑兼数。再拟
清利湿热、凉血解毒。
处方:苍术、地肤子各9g, 云茯苓、淡猪苓、冬瓜皮各12g, 黄柏
6g, 忍冬花、蒲公英各12g, 紫草9g, 细生地黄15g, 炒芥穗、粉甘草
各6g, 青桔叶6g。5 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4月8日):前方服后带下已止,阴痛亦除,足肿尽消。
昨日经潮,量少色深,块多腹痛,不欲按捺,脉象弦细。治以活血化
瘀.调经止痛。
处方:醋柴胡6g, 秦当归、刘寄奴各12g, 延胡索4 . 5g, 苏木、
生蒲黄、五灵脂、怀牛膝、香附末、杭白芍、赤茯苓各9g 。3 剂,水煎
服。
四诊(4月15日):上方服后,经血畅下,腹痛顿除,带经六天
而止,经后略有白带。妇科检查已归正常,嘱服加味逍遥丸七天,
每日一付,白水送下。 (引《哈荔田妇科医话选》)
傅青主谓: “青带乃肝经之湿热,”本例带下色青,气味腥臭,阴
户肿痛,小溲赤热,乃由肝经湿热所致。以肝脉“绕阴器,抵少腹”,
湿热郁滞肝经,故阴户肿痛,少腹压痛;湿热下注胞脉,蕴蓄下焦,
故带下青黄、小溲短赤,治则“泻肝木之火,利膀胱之水。”方以龙胆草、黄柏泻肝经 湿热,冬葵子、车前子、萆薜、地肤子、冬瓜皮、茯苓
等利水渗湿消肿;紫荆皮苦平以消阴部肿痛,炒荆芥穗辛温,功能
祛风胜湿,再以柴胡疏肝解郁,俾湿热难留。张石顽曰: “赤白带
下,积久不愈,必有瘀血留着于内。”本例以湿热久积,蕴于血分,以
致血热血积,故二诊转予清热解毒、凉血祛瘀,三诊更专事活血化
瘀,舒肝理气,方虽针对痛痢而设,但有间接治带之功,使瘀去而带
亦蠲除。后用加味逍遥丸缓调以竟全功。
六、 黑 带
(一)朱小南医案
利某某,48岁,已婚。
经惯于超先,经量颇多,经停后带下连绵,黄白带下中央有黑
色,气味腥臭,身体虚弱,面黄唇白,望其面色就知道阴血虚亏。根
据黑带以经净后一旬较多见,平时口燥内热,但不思饮水,腰酸心
烦,精神不好,经诊疗后,乃作下列脉案。
初诊:1960年7月。黑带连绵,腰酸肢软,面色不华,心烦失
眠,脉象虚细而数,舌质淡少苔。 《诸病源候论》云: “肾脏之色黑, 带下黑者是肾脏虚损”,肾水虚乏,不能制火,虚火蒸熬,积血枯涸
而成黑带。治拟滋水清火。
生地黄12g, 女贞子9g, 白芍6g, 黄芪9g, 黄柏炭9g, 肥知母9g, 陈
青蒿9g, 地榆炭9g, 仙鹤草12g, 牛角腮9g(先煎),炒贯仲9g。
复诊:次月。上月服药二贴后,黑带已止,惟素有月经过多的
现象,平时腰酸头眩,精神不振,昨日经临,经量又复过多,脉细数,
舌苔薄黄。证属阴虚内热,脾不摄血。治拟养血固肾、健脾清热。
当归6g, 黄芪9g, 生、熟地黄(各)9g, 山萸肉9g, 牛角腮9g(先煎),炒阿胶9g, 炒 莲房9g, 炒贯仲9g, 蒲黄炭9g, 焦白术6g, 青 蒿 6g, 白薇6g 。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 选》)
黑带.古人归之于肾,与赤带属于心有所区别,实则无论黑色或是赤色,都是出血,
新则色鲜而成赤,滞留则蒸涸而变黑,堵塞其源自为主要的治法。所谓急则治标,初诊 用地榆、贯众、牛角腮、仙鹤草为止血药,劝;即能制止黑带,复用地黄、女贞子、白 芍滋肾水、 补营血,配以知、柏、青蒿以清热泻火,从而排除引起黑带之病因, 服二剂 后,黑带遂止。
本例由于较长时间的月经偏早而量多,复有黑带,肾水不足, 营血虚亏,这是久病后 的必然现象。患者黑带暂时停止,如果不继续调治,内热复炽,经水过多后,黑带仍会 复作。所以于经期间前来诊治时,复用养阴补血。清虚热并控制经水之方法治疗,并加 入黄芪、白术以补脾阳,增加脾脏摄血、统血和生血的能力。控制经水后,恐有余血滞 留,因此用当归为君,调经益血活血,使余血不再留滞于内,免日久而化为黑带。本症 病愈后,当培补气血,固肾健脾,以恢复其健康。
{二)秦有学医案
秦某,46岁,农民。1981年2月6日初诊。半年来,带下黑如煮豌豆淡汁,略带臭 味,淋沥不尽,经期前后更多。月经提前,色淡红无块。近三个月来,又头目眩晕,耳 鸣嗌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乏力,大便干,小便色黄。前医皆以清肝泻火、健脾燥湿 止带法等, 治疗无效。
诊时,面容憔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诊断:肾阴虚,相火旺,治则:滋 肾阴,降虚火。方用:熟地黄10g, 山萸肉10g, 粉丹皮10g, 泽泻10g, 茯苓10g, 怀山 药30g, 土炒白术10g, 芡实
15g, 金樱子10g, 盐炒黄柏5g。每日一剂,水煎, 一、二煎混合,分三服。忌食辛 辣。二诊:服上方六剂后,黑带量减少,嗌干,头目眩晕减轻,药证合拍,遵上方续服 四剂。三诊:黑带量明显减少,余症消失。原方减黄柏,取五剂,共研细末,炼蜜为
丸,重10g, 早晚空服,淡盐汤送服一丸, 一日二次。经调治月余而愈。随防七年未复 发。 (引自《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黑带在《傅青主女科》中有记载,是属火热之候,临床中因肾虚而致的黑带,实属鲜 见。 《诸病源候论》带下条提出: “肾脏之黑色, 带下黑者,是肾虚损,故带下挟黑色 也。”今患者黑带淋沥,乃肾虚则本色外露之象。久则伤精损肾,髓海不足则耳鸣眩
晕,肾主骨, 腰为外候,,肾虚故腰膝酸软乏力,肾又为阴阳并居之脏,阴精亏损, 相 火易旺,嗌干,手足心热。经期提前,舌红少苔,脉细数,皆阴虚火旺之征。故以六味 地黄汤补肾之阴,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盐炒黄柏入肾降相火、泻肾浊治其标,白 术健后天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佐芡实、金樱子以固涩止带。
第四章妊娠病医案
一、妊娠恶阻
(一)王渭川医案
谢某,30岁。
一诊:1975年4月9日。症状:曾做人工流产两次,现已怀孕
两个月,吐酸水,甚苦。食入即吐,胸胁胀闷,精神疲乏,头眩晕,烦
渴,大便燥结,脉弦数,舌红苔黄。诊断:妊娠恶阻。辨证:肝火上
冲犯胃。治则:清热调肝,和胃止呕。
自制方:(王渭川验方)沙参10g, 生白芍10g, 枸杞子12g, 女
贞子24g, 菊花10g, 刺蒺藜10g, 瓜萎皮10g, 竹茹12g, 旱莲草
24g, 制旋覆花10g, 广藿香6g, 生牛蒡子24g, 麦冬10g 。1 周 6
剂,连服1周。疗效:呕吐减轻。
二诊:4月18日。症状;服上方至6剂,能吃藕粉、麦乳精,想
吃,仍有呕意,大便已解、不结,眩晕口渴显著减轻。脉弦缓,舌质
淡红,苔黄渐退。
自制方:沙参10g, 生白芍10g, 枸杞子12g, 刺蒺藜10g, 女贞
子24g, 竹茹12g, 旱莲草24g, 制旋覆花10g, 广藿香6g, 黄连6g,
吴茱萸3g, 麦冬10g 。1 周6剂,连服1周。
三诊:4月26日。症状:病情悉解,能吃稀饭面食,不呕吐,小
便清长,大便逐日能解。
自制方:沙参10g, 焦白术10g, 茯苓10g, 桑寄生10g, 女贞子
10g, 厚朴3g, 生麦芽30g, 广藿香6g, 砂仁3g 。1 周6剂,连服两周。疗效:服完痊 愈,照常工作,
孕后经血不泻,冲气偏盛,循经上逆犯胃,胃失和降,发为恶
阻。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孕后冲脉之气较盛。患者肝胆之火
挟冲气上逆于胃,而见口苦、吐酸、胸胁胀闷等,王氏拟清肝和胃止
呕之法。首诊药用南沙参、蒺藜、麦冬柔肝养阴,平抑肝阳,枸杞
子、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滋阴清热,黄连、竹茹清肝和胃止呕,
旋覆花降逆止呕;配用牛蒡子、瓜萎皮润肠通便而不用泻下之品.
以防损伤胎元。其他如砂仁、藿香,也是和胃止呕良药,遇此皆可
随症选用,每获良效。二诊时,能吃藕粉,但仍有呕意,大便已通,
黄苔渐去,脉弦缓。证候未变,故而守法继以原方随症减牛蒡子、
瓜蒌皮,合左金九辛开苦降,清泻肝火。三诊,病情悉解,终以调理
脾肾、化湿合胃而收功。
妊娠恶阻严重者常食入即吐,或服汤药后易吐,可采取少量频
服方法,每次服药量不宜太多。也可于服药前试嚼少许生姜片,使
患者减轻闻到药味产生的恶心欲吐症状。
(二)刘奉五医案
姜某,31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8月21日。
患者闭经50天,近日来恶心、呕吐、厌食,胸憋腹胀,妊娠试验阳性,血压100/ 60mmHg, 过去有血压偏低史,舌质尖红,周边有
齿痕,脉沉细弦。辨证:妊娠恶阻(脾胃虚弱,冲气上逆)。治法:健
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藿香9g, 苏梗6g, 陈皮6g, 砂仁4 . 5g, 半夏6g, 白术9g, 木香3g, 生姜汁
20滴。上方服3剂后,恶心呕吐已止,食纳增加, 基本痊愈。
若妊娠期仅有恶心择食、头晕,或晨起偶有呕吐者,为早孕反应,不属病态, 一般3 个月后逐渐消失。奉患者恶心、呕吐、胸闷、 腹胀等症状,为大多数妊娠恶阻者所共
有。惟其脉沉细弦,表明脾虚肝旺,冲气上逆;舌周边有齿痕乃脾虚生湿之象;过去有 血压偏低史,是因为体质较弱。刘氏主要凭舌、脉辨证认为,本病症属脾胃虚弱,冲气 上逆,故法取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以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方中白术健脾益气安胎;藿 香、砂仁化湿止呕安胎;紫苏梗、陈皮、木香理气消胀安胎,姜汁配半夏降气止呕安
胎。诸药配合,共奏健脾益气、降逆止呕、扶正安胎之功。需指出的是半夏为止呕要
药,是治疗恶阻常用药物之一,其疗效肯定,但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指出“半夏 有动胎之性”,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制半夏对妊娠小白鼠有致畸作用,故半夏 应慎用, “中病即止”,以免伤胎。
(三)王凤仪医案
孙某某,27岁。
自诉:妊娠三个月。顽固性呕吐20天。患者妊娠已2个多
月,从20 天前即开始厌食、恶心、呕吐,逐渐加重,近日尤甚.不能进食,食人即 吐,最后只吐胆汁。经门诊治疗无效,故收住院。但住院后经药物治疗仍不好转,反而 加剧,尿内酮体增高,只靠输液维持体内营养。妇科动员终止妊娠,但本人不同意,故 请针灸科会诊治疗。
查:体质消瘦,轻度脱水,舌无苔质红。心肺未见著变,肝脾未触及,脉滑。诊为恶 阻。此系气血内聚养胎,血海不泄,冲任脉气较盛。冲脉属于阳明,故其气上逆犯胃, 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 且兼素有肝郁气滞,痰湿内蕴,故呕恶尤甚。治以调气降逆,
健脾和胃。乃取:内关、公孙为调脾胃阳维冲脉之气,而降逆止呕。中脘、足三里用补 法。脾俞、胃俞用补法为健脾胃而和中。经上法治疗二次,呕吐停止,又继续巩固治疗 三次而愈。 一个月后随访未发。 (引现代针灸医案选》)
恶阻及时治疗,大多可治愈。若出现体温升高达38℃以上, 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
出现持续黄疸或持续蛋白尿,精神萎靡不振等,应及时考虑终止妊娠,同时排除因葡萄 胎引起剧吐的可能。 此例恶阻,多由胎气上逆,胃受其邪,造成胃气上逆所致。治以降 气逆,健脾气以利胃之和降,则痰湿去而恶阻可解。选用针灸治疗以降逆止呕、调气和 中实为良策。故取内关、公孙调脾胃,降气逆,取足三里、中脘意在健脾化湿以和胃,
佐脾俞、胃俞使脾健胃和以化痰浊。诸穴相合,可以降气之逆,除痰之聚,从而达到止 呕之目的。
金华佗
医带北推
www.jinhuatuo.com
二、妊娠腹痛
王慎轩医案
刘某妊娠2个月,少腹坠胀酸痛,腰背腿膝酸楚,四肢关节
酸痛,头眩胀痛,恶寒时热,鼻塞流涕,自汗盗汗,掌心灼热,小有咳
嗽,胸闷嗳恶,泛吐酸水,饮则胃痛,寐少梦多,惊悸健忘,腹痛便
溏,溲行黄赤,带下黄白,舌苔黄白腻,脉象濡弦滑,左寸两关较盛,两尺较弱。因于 昔年两次产后劳动太早,气血脾肾并虚,肾阴荣血
虚而不能养肝,肝阳上扰,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外则风寒侵袭,内
则湿滞交阻,先宜疏邪利气,和胃畅中。
紫苏、北柴胡、荆芥穗、陈皮、左金丸。授气功意守膻中法,医
嘱:宜节劳静养减食。
二诊:进前药后,少腹坠痛已轻,咳嗽亦止,胃痛已瘥,带下亦
少,余症如前,舌苔极薄,脉象稍和,投剂合度,再守前方加减。前
方去紫苏、荆芥,加羌活、独活、威灵仙、桑寄生。
三诊:寒热已退,头痛亦轻,鼻塞流涕已瘥,自汗盗汗亦少,梦
寐较安,泛恶亦平,闷痛已松,胃纳亦香。近因劳累,头眩腰酸+心 悸掌灼,左臂酸痛,带下增多,舌苔化薄,脉象弦细而滑,两尺微弱。 外感大减,肝胃较和,气血脾肾尚虚,妊娠2个月,胎元不固,今宜
益气养血,补肾安胎为主,稍兼理气祛风。
太子参、川芎、当归、桑寄生、生白术、补骨脂、陈皮。
四诊:表证已解,里证均轻,再与调理而愈。
“妊娠小腹痛”,其病位在胞脉、胞络,尚未损伤胎元。病情严
重者,可影响胎儿,发展为胎漏、胎动不安,属于西医先兆流产的症
状之一。妊娠腹痛又称胞阻。大抵由虚寒、气郁胞脉、气血运行失
畅或血虚胞脉失养所致。前人曾有“胞血受寒少腹疼”之语。临床
治疗张仲景用当归芍药散主之, 《医宗金鉴》用胶艾四物汤、加味芎
归丸主之。王慎轩认为妊娠腹痛常伴腰酸、腰痛,何以故?盖腹屑
脾,腰属肾,肾主系胎,脾主摄胎,若妊娠时脾肾俱虚,每易发生腹
痛腰酸而致小产。故补益脾肾是治疗此证之主法。妊娠腰腹酸痛
乃是小产或堕胎之先兆,此和月经期腰酸腹痛不同,治疗迥异, 一者以补脾肾为主, 一 者以活血利湿为主。王慎轩认为治疗上可披
内科类诊治,专治某病,惟不用妨胎之药,但当实邪俱见,妨胎药物
不可不用时,应酌量纳加,稍予药力即可,万不能大剂投入。方中
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太子参、白术、陈皮健脾益气,加桑寄生、补骨
脂补肾安胎。全方以补益脾肾、养血安胎而止痛。
三、妊娠肿胀
(一)喻昌医案
一妊妇每胎至五月,肢体倦怠,饮食无味,两足浮肿至遍身,此
为脾肺气虚,朝用补中益气汤倍茯苓,夕用六君子汤加苏梗而愈。
以此为案,凡治妊娠有此症者,毋泥月数,俱以前药善。
子肿的主要病机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或气滞湿停。本病例
妊娠五月,脾虚气虚,不能运化水湿,致子肿。故朝用补中益气汤
补气升阳,益气健脾,倍茯苓利水;夕用六君子汤健脾助运化湿,加
陈皮、木香行气利水,紫苏梗理气安胎。脾健、水湿化,则病愈,可
为治子肿之常法。
(二)张聿青医案
某,向有痰饮,咳嗽痰多,习为常事。兹则怀孕七月,肺经养胎
之际,咳嗽增盛,渐至遍体浮肿,气升不能着卧,转侧向左,气冲更
甚,大便溏行,凛凛恶寒,头胀目昏,脉象沉弦,舌苔白腻。病从烦
恼而来,肝气挟痰饮上逆,肺气不能下降,则脾土失其运旋,遂致水
气泛滥于肌肤分肉之间,名曰子肿。恐肿甚生变。拟越婢汤发越脾土之湿邪,参以化痰
降气。 蜜炙麻黄,生甘草,制半夏,茯苓皮,煨石膏,橘红,炒苏子,大
腹皮,老生姜。 (引《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金匮要略》越婢汤主治风水恶风, 一身悉肿。此案患者素有
痰饮———脾虚,复因烦恼,肝郁脾愈虚,水湿不化,泛滥于肌肤,用
越婢汤加半夏、茯苓、橘红、紫苏子、大腹皮使水湿上宣下利,则病
自向愈。
(三)朱小南医案
钱某,38岁,已婚,工人。
患者来诊时,腹部膨大,面目浮肿,按脉浮紧,舌苔黄腻,业已
怀孕九个月。最近10日来开始浮肿,胸闷气急,饮食无味,内热心
烦,小溲短少,大便溏薄,次数也较多,乃按其臂上皮肤,按处成一
凹陷,久而不起。证属脾虚湿热,兼有内热。治用健脾利湿,安胎
清热法。
黄芪9g, 苍、白术各4.5g, 生地黄9g, 焦山栀9g, 淡子芩9g,
青蒿6g, 汉防己9g, 新会皮9g, 茯苓皮9g, 地骨皮9g, 炒枳壳
4.5g。
患者服上方两剂后,小溲通畅,肿势顿减,因将临产期,旋即分
娩而肿势全消。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妊娠水肿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
月经先期。
妊娠水肿因肿胀的部位、性质和程度不同,又有子肿;子气;皱
脚,脆脚等名称。本案肿因于脾虚,脾虚水湿停聚,浸渍四肢肌肉
故面目四肢浮肿;中焦运化失司,故口淡便溏,湿阻气机而致胸闷气急;湿聚化热,湿 热内阻则见苔黄腻;内热心烦为虚热之征。治
宜以健脾利湿为主,兼清热安胎。方中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行水,黄芩、栀子清热除湿,防己利水消肿.枳壳、陈皮行气导滞,青
蒿、地骨皮清内热而除烦。总使湿去热除,气旺肿消而愈。
四、妊娠心烦
(一)王慎轩医案
王某怀孕六月,心烦难寐,满腹疼痛,已延月余,近更增剧。
人晚更甚,彻夜不寐,烦杂不安,胸闷呕恶,头痛眩晕、日晡恶寒、鼻
塞流涕、口苦咽痛、腑行不畅、胎动不安,舌苔薄白微黄腻,脉象弦
滑数。肝郁生热,挟痰湿内阻,风寒外束,内外合病,症情复杂,亟
宜理气疏邪,清热化痰。
紫苏叶6g, 川黄连1.8g, 吴茱萸0 . 3g, 陈皮1 . 5g, 姜竹茹6g,
焦山栀9g, 炒枳壳1 . 5g 。医嘱:戒忧郁,避风寒忌食甜腻油腥辣热
物。授气功数息静坐法。
三诊:进前剂后,心烦顿解,胸闷头痛眩晕已减,满腹疼痛亦
轻,表证已解,胎动稍安,余症脉舌如前,投剂颇觉合度,仍守前法
加减。
前方去黄连、吴萸加生黄芩6g, 朱茯神9g, 连服数剂而愈。
(引《近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
评析:本案为王慎轩治疗妊娠心烦验案之一。王慎轩简介见
妊娠腹胀。
“子烦”又称“妊娠心烦”,所谓“无热不成烦”,邪热扰心,则神
明不宁,但又有阴虚、痰火之不同。如《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 “子
烦病因,曰痰、曰火、曰阴亏。”本病案乃是肝经郁火。于烦为病,多
为肝经郁火挟痰热所致,治宜清解郁火、清化痰热为主。王慎轩常
以桅子竹茹汤为代表方,结合兼证之轻重随机加减,如偏于肝热上
逆,烦闷呕甚则桅子竹茹汤合左金丸以清降肝热除烦;若偏于痰热
者‘则栀予竹茹汤合竹沥汤以清化痰热除烦;若见阴虚内热者,则栀子竹茹汤合知母散 以清解虚热而除烦。如此种种治法,其要不
外清解、清化而已。方中吴茱萸、黄连辛开苦降,以泻肝经之郁火;
陈皮、枳壳行气宽中,焦栀子、竹茹清痰热以除烦,紫苏叶有发表散
寒、行气安胎之功。
(二)孙浩铭医案
陈某某,40岁,已婚,工人。1964年12月4日初诊。
妊娠七个月,近二周来时时心中烦闷,胸窒痰黄,夜寐不安,口
于心悸,腰酸,下肢筋惕,小便短赤,胎动不安,观其面赤唇红,舌苔
薄黄,质红,切其脉来滑数。揣其病因,当归胎火为痰上扰所致。
拟予清热化痰以安胎元。
处方:黄芩6g, 麦冬9g, 大乌豆24g, 白芍6g, 新竹茹15g, 忍
冬藤15g, 赤小豆9g, 苦参9g, 金狗脊9g。
服三剂后,心中烦闷大瘥。续服五剂,烦闷心悸均除。
子烦的主要特点是因孕而烦、胎热上乘所致。本案患者妊娠
七月,时时心中烦闷明显,伴有夜寐不安、心悸等症。此为胎火痰
热,上乘于心,故予清热化痰。方中以黄芩、白芍、乌豆、苦参清泄
内热,麦冬去心中烦热,竹茹一味即《妇人良方》竹茹汤,解肝郁,清
痰热,利胸膈,除心烦,使热解服伸,则心气清和,而心烦自退。
(三)薛己医案
薛己治一妊妇,悲哀烦躁。用淡竹茹汤为主,佐以八珍汤而
安。 (引自《名医类案》)
“无热不成烦”,子烦为胎热上乘之故,用淡竹茹汤清热涤痰除
烦,佐以八珍汤益气养血,热清、气血盛,则胎安病除。
(四)朱小南医案
叶某,27岁,已婚。1981年5月24日初诊。
患者素性易怒,现妊娠六个月,出现心烦不宁,坐卧不安,胸胁
胀满,气逆喘促,口舌咽干,面红唇焦,渴不多饮,且伴潮热盗汗,手
足心热,溲赤便艰。舌干红无苔,脉象弦细而数。此系肝郁化火,
扰动心神,治宜育阴潜阳,以除烦闷。方用养阴除烦汤:
生地9g, 白芍9g, 知母9g, 麦冬9g, 女贞子12g, 生龙、牡各
15g, 竹茹9g, 黄芩9g。水煎服。
6月3日二诊:服上方三剂,烦闷大减,寐食尚可。守原方继
服三剂,诸症悉平。 (引《朱小南医案》)
本案为妊娠心烦,又称子烦,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烦闷不
安,郁郁不乐,或烦躁易怒等现象。 《经效产宝》有“妊娠常苦烦闷, 此是子烦”的记载。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火热乘心,热邪扰心,则神
明不宁。本案为阴虚之火,又与其素性易怒有关,郁怒伤肝,肝郁
化火为诱发因素;孕后阴血聚养胎儿,阴血益感不足,心火偏亢,热
扰心胸,而致心烦,坐卧不安;阴虚内热,故午后潮热,手足心灼热; 火热内炽,耗损津液,不能润肺,故口舌咽干,唇焦:渴不多饮,小溲
短黄,舌红,无苔,脉弦细而数,皆为阴虚内热之候。治宜育阴潜
阳,清热除烦。方中生地黄滋肾益阴以济心火;麦冬养心除烦、润
肺生津,知母泻肾火,使水火既济;黄芩、竹茹清热除烦,白芍养阴柔肝,女贞子滋肾
阴,龙骨、牡蛎滋阴潜阳。共奏清热养阴,宁心安
神之效。
五 、妊娠眩晕
(一)薛己医案
薛立斋治一妊妇,烦热吐痰,恶热,恶心头晕。此脾虚风痰为
患。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以补元气、祛风邪,渐愈。惟头昏未痊。
乃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以升补阳气而愈。
妊娠期出现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或眩晕欲厥,称妊
娠眩晕,亦称子晕。而及时正确的治疗妊娠眩晕是预防子痫发生
的重要措施之一。 《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有“无风不 作眩”、 “无虚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等经验之说。此案妊娠后头
晕,烦热,恶心呕吐,为脾虚湿聚兼肝风内动、上扰清空所致。用半
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风痰除,仍头昏,乃为脾虚清
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 《本事经集注》 “诸子皆降,蔓荆
独升”,所以加蔓荆子使清阳升,利头目,则病自愈。
(二)汪绿英医案
王某,28岁。初产妇。1996年5月13日初诊。自述妊娠32
周时血压增高(在128/90mmHg 左右),休息后能恢复正常。36
周后出现头晕目眩,耳鸣,面色潮红,下肢浮肿,血压150/
100mmHg, 休息后诸症不能缓解。尿蛋白(++),血象正常,舌质
红、苔薄黄、舌下静脉曲张瘀紫,脉弦滑。证属阴虚阳亢,瘀热互
结。治宜育阴潜阳、凉血活血。用自拟紫草决明汤加车前子。处
方:紫草、石决明各30g, 钩藤、生地、丹参、丹皮各15g, 菊花、杞子、
山萸肉各10g, 车前子(包煎)15g 。7 剂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尿蛋
白阴性,诸症缓解。效不更方,续进7剂,以资巩固。至足月分娩,血压未再回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属祖国医学“子晕”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
是素体阴虚火旺,孕后阴血聚以养胎,如遇情志不遂,烦劳过度,木
火升腾,煎熬津液,瘀热互结,从而发病。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
尚未完全阐明,但认为与血管高度反应性、全身动脉压升高、胎盘
缺氧缺血、水钠潴留、循环血容量减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血管内
凝血等生理病理变化有关,与祖国医学的认识较为一致,因此采用
育阴潜阳、凉血活血之法最为合拍。
方中生地黄.、菊花、山茱萸补益肝肾,滋养阴津;钩藤、石决明
乎肝潜阳,镇静熄风;紫草、牡丹皮凉血活血,清理血分之热,改变
血液黏稠度;丹参活血行瘀,改善血液循环,车前子利尿消肿。本
方之疗效所以胜于天麻钩藤饮者,主要原因是内有补阴之品可以
涵阳,凉血活血之品有利于清解瘀热,而天麻钩藤饮仅能平肝潜阳
而已。
六、妊娠咳嗽
(一)周玲医案
赵某,27岁,2000年9月22日初诊。第二胎孕8月,反复
感冒咳嗽近1个月。现头痛、恶风、汗出,咽痛,口干渴,痰黄稠,咳 时呕吐,时感腹坠痛、腰酸,心烦,食少眠差,尿黄,便秘,舌红苔薄
黄,脉滑数。诊为风热咳嗽,予疏风清热,宜肺止咳,兼止呕安胎。
药用桑叶、桔梗、杏仁(捣烂)、黄芩、白术各15g, 菊花、连翘、芦根、
竹茹各10g, 甘草3g, 加生姜2片。服1剂后咳嗽等症状明显减
轻.再服2剂后诸症消失。
肺为脏腑华盖, 一旦遭受外邪侵袭,则肺主气功能失常,肃降无权,肺气卜逆而为咳 嗽。云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多温,即使偶感
风寒也易热化。桑菊饮方中桑菊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
善走肺络,又善清肺而止咳嗽;薄荷、杏仁、桔梗疏散风热,宣肺止
咳,连翘清热透表.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甘草调和诸药,配伍桔梗
刊咽喉,竹茹清热止呕除烦,生姜温胃止呕,黄芩、白术清热安胎。
渚药配伍,可使上焦风热疏,肺气宜,表证解,咳嗽止。
(二)王慎轩医案
刘某,妊娠二月,咳嗽痰多,头痛眩胀,腰酸乏力,胸闷泛恶,脘
痛窒塞,口苦不思饮食,迩又便秘,舌苔薄白腻,脉象濡弦滑。细审
病情,皆由风寒外袭、痰湿内阻、肝气郁滞、宿食不化所致,因此均
属实证。虽曾殒胎,不宜早投安胎补药,必须先去其病,宜疏邪化
痰,理气消滞。
广藿香9g, 嫩苏梗9g, 陈皮6g, 旋覆花6g, 苦杏仁泥9g, 炒莱
菔子15g, 炒枳壳1 . 5g。
二诊:服药之后,咳嗽脘痛诸症均已渐愈,但尚胸脘闷塞,口苦
不思饮食,恶闻食味,嗳气甚多,便秘旬余,舌苔前半已化,脉弦较
平。治宜前法加重开胃润肠之晶。
前方去苏梗加全瓜蒌15g, 白蔻壳3g。
三诊:服上方后,腑行已通,诸恙均瘥。
子嗽亦谓妊娠咳嗽,王慎轩认为妊娠咳嗽最易因咳动胎,应及
早治疗。 一诊杏仁止咳,炒莱菔子、陈皮、枳壳、旋覆花行气导滞以
化痰湿,藿香性温而不燥,疏散外邪,紫苏梗宽胸利膈,顺气安胎c
治咳嗽常用之半夏、枳实、厚朴等降气止咳药,为妊娠所忌用,如无
必要最好不用,以防耗伤胎气而致堕胎。在运用安胎法上更应谨
慎,若早用安胎补药,恐反补住邪气而增病势。如肾虚甚者,或出
现胎漏危症而咳嗽较轻者,宜分清标本缓急分别进治,安胎为主要,治咳为次要,权宜 之变,尤当把握。
(三)朱小南医案
朱某,25岁,已婚,工人,从怀孕三个月起,即感受风寒,喉痒
咳嗽。现已七月,症尚未愈,腰酸胁痛,小便频数并时有潮热恶寒
现象,咳剧时甚至小溲不禁,胎动不安,心窝苦闷,乃来就诊。约经
半个月调治,症方痊愈。现将脉案录于后,以观疾病进退和用药次
序。
初诊:1月12日。怀孕七月,咳嗽已三个月,咯痰不爽,略有
喉痒,恶寒潮热,胸胁闷胀,泛之欲呕,脉象滑数,舌苔薄白。证属 风寒袭肺,痰湿内蕴,治当宣肺疏散。紫苏叶、梗各6g, 前胡4 . 5g, 藿香梗4 . 5g, 新会皮6g, 制半夏6g, 姜竹茹9g, 玉桔梗4 . 5g, 白术
6g, 炙款冬9g, 炙甘草3g, 象贝粉3g(吞)。
二诊:1月15日,服药后寒热已退,咳嗽已爽,食欲不振,略有
腰酸,慎防久咳伤胎。治以化痰安胎,并祛余邪。焦白术6g, 新会
皮6g, 桔梗24g, 沙参6g, 炙紫菀6g, 炙款冬6g, 淮山药9g, 杜仲
9g, 续断9g, 炙甘草2 .4g, 杏仁6g。
三诊:1月18日。咳嗽已瘥,痰亦渐清,胃口稍开,腰酸仍然。
腰为肾之府,不容忽视。治拟固肾养金。炙款冬6g, 炙紫菀6g, 肥
麦冬6g, 苏梗6g, 白术6g, 白芍6g,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五味子
2.4g, 炙甘草3g。
四诊:1月21日。服药调治后,胸闷已宽,咳嗽已少,有胎动
不安,腰酸不舒,肺脏余邪已清。但胎已受震。治以镇咳安胎。枇
杷叶6g(包),蒸百部9g, 炙紫菀6g, 炙款冬6g, 蛤粉炒阿胶9g, 杜
仲 9g, 续断9g, 五味子2 .4g, 炙甘草2 .4g, 苎麻根9g。
五诊:1月31日。咳嗽已停,诸恙次第就愈,稍有腰酸乏力,
邪去扶正,以复康宁。治拟固肾安胎。太子参4.5g, 白术6g, 麦冬
6g,杜仲9g, 续断9g, 菟丝子9g, 五味子2 .4g, 熟地9g, 茯苓9g, 苎
麻根9g, 南瓜蒂2枚。
本案诊断为子嗽。亦名“妊娠咳嗽”。因于感受风寒而起,风
寒袭肺,肺气不宜,痰湿内蕴故咳嗽咳痰,治当疏散风寒、宣肺止
咳。 一诊给前胡、桔梗、款冬花宣肺止咳,半夏、陈皮、浙贝母、白术
化痰除湿,紫苏叶、梗宣肺又安胎,藿香化湿醒脾开胃,竹茹清热化
痰、防痰湿蕴热。二诊邪去寒热退,为防咳久胎伤,加杜仲、续断固
肾安胎,沙参、山药益阴育胎。三诊再加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益
肾气、固胎元,麦冬、白芍润肺养金,紫菀,款冬花宣肺止咳。四诊
除继用杜仲、续断、五味子安胎外,续加百部、枇杷叶止咳。五诊以
太子参益气扶正,固肾安胎。本案治疗过程始终固守标本兼顾的
原则,既祛邪宣肺化痰,又养肺益气固肾,终使邪去咳止胎安。
(四)韩百灵医案
患者李某,30岁。1976年4月前来门诊就医。主诉:已受孕
5月余,经常咳嗽无痰,胸痛,气短,手足干烧,夜里加重,头部汗
出。经服中药10余剂,病情不减,反而加剧,曾咳唾血液。视原医
药方中有诊为脾虚湿邪犯肺咳嗽,投以健脾渗湿祛痰之方药者;有
诊为外感风寒,肺失肃降而咳嗽,投以宣肺疏表之方药者。余望其
面色两颧虚红,唇焦舌赤而无苔;听其语言无力,气短不得续息,干
咳无痰;问其现症,胸闷气短,咳嗽不得卧,皮肤干涩不润,手足干
烧,头部汗出,夜里尤甚,大便干,小便短赤;诊其脉象滑细而数。
根据症状分析:此屑素禀阴血不足,孕后阴血下聚养胎,虚火
上炎犯肺,肺失清肃,故令干咳无痰;热灼肺络,咯唾血液;肺阴不
足,肾水枯涸,则气短不得续息;虚阳泛滥,则手足干烧,脉滑细数。
施以滋阴生津润肺之方:沙参9g, 贝母9g, 百合9g, 生地9g, 玄参
9g, 知母9g, 寸冬9g, 地骨皮6g, 山萸9g, 白芍9g 。4 剂。
约十余日该患者又前来就诊,面带喜悦,诉照方连服6剂,病
情大见好转。日间咳嗽几声,夜得安卧,饮食增进,气力加强。诊
其脉象滑缓有力,知其体阴将复,虚阳已安其宅,又拟一滋补先天之药,以善其后:熟 地9g, 山萸9g, 白芍9g, 龟板12g, 牡蛎12g, 寸
冬 9g, 杜仲9g, 沙参9g, 当归6g。
嘱其久服,可保无恙。于同年10月间,其夫前来门诊,云服药
后,诸症皆息,安然分娩一男婴。
本案患者素体阴虚火旺,又值妊娠,血养胞胎,阴血骤虚,火旺
更甚。肺为娇脏,最忌干燥,故干咳不已,灼破肺络,咯血胸痛。韩
氏仅以沙参麦冬饮、百合地黄汤合方加减便取捷效,后又以滋补肝
肾之阴的常方取效,其治当属上乘之法。
七、妊娠失音
(一)孙浩铭医案
柯某,38岁,1961年7月9日初诊。妊娠6个月时耳聋耳鸣、
语音细哑、低微不清,卧则消失。现在妊娠7个月,上述症状更为
明显,久坐久立愈甚,心烦少寐,气短,腰酸,大便不畅。脉细滑,舌
淡,苔薄白。
辨证:中气不足,胎盛阻碍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治法:益气升
提,佐以安胎。方药:潞党参15g, 漂白术6g, 秦当归3g(后入),盐
砂仁3g(后下).盐陈皮3g, 升麻2g, 软毛柴2g, 贡阿胶9g(另炖
冲),旧艾叶3g, 川菖蒲2g(后入),生黄芪9g, 枯黄芩6g。2剂。
次诊:药后耳聋耳鸣好转,语音稍亮,照前方续服十余剂收效。
(引自《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管地推动 者
评析:本案为孙浩铭治疗妊娠失音验案之一。孙浩铭简介见
月经过多。
因妊娠而出现声音嘶哑,甚或不能出声音,称为“子瘸”,亦名
“妊娠失音”。本案诊为子音。其兼症气短、腰酸,又久坐久立愈
甚,为气虚表现。气虚运血无力,阴津无以上承润喉滋舌’,而致音哑:气虚加之胎体 渐大,压迫胞络,肾气不能上荣耳、舌,故耳聋耳
鸣,音哑;久坐久立伤气故更甚。治当升提益气,治以补中益气汤
加减,方小党参、白术、黄芪益气补中,升麻、柴胡升阳举陷,配黄芪
共奏益气升提之功。砂仁安胎,黄芩清热养血安胎,当归、阿胶、陈
皮养血行,艾叶温暖胞宫,温通气血,共使气血上达喉舌,上荣舌
本,则声自出焉。
(二)王远芳医案
陈某,30岁,城关镇入。妊娠?个月,忽于1969年3月8日,
自觉左足发热,热气上升到喉,即声闭音哑,当时勉强小声能言,将
症状告诉她嫂子,过一小时后完全不能言语。次日其嫂引她来院
就诊,余诊其脉正常,惟舌苔欠润,问其病源,她欲言无音,其嫂代
述之。余曰: “此子音也”。方书云: “凡妊娠三五月忽失音不语者,
胞络脉绝也,名日子音。盖胞系于肾,肾脉贯舌,故失音,此非药可
治,分娩即自出声,无需服药”。汤建中云: “治法不外祛邪保胎四
字”,余遵汤说拟方,用生地四物汤加味。方用:生地、当归、白芍各 9g, 川芎4.5g, 桔梗6g, 生甘草4 . 5g, 苦杏仁、冬桑叶各9g。服一
剂,次日复诊,语言正常矣。余喜甚。余用此方,是以四物汤保胎,
杏桑甘桔去邪,故其效如桴鼓。 (引湖北王远芳治验录》)
评析:本案为王远芳治疗妊娠失音验案之一。
《素问·奇病论》云: “人有重身,九月而音”。子音病,与肺、
肾密切相关。因音出于喉,发于舌本,肾脉循喉咙,系舌本.喉者,
肺之门户。肺主声音,若素体阴虚.复因妊娠胎体渐长,阴血益虚,
肾精不能上承,遂致声瘠。根据本案治疗经过分析.其证为阴血虚
弱,兼感外邪。治则重在养血益阴,兼祛邪利咽。方中四物汤养血
调血为本,杏仁、桑叶、桔梗、甘草润肺利咽,金水相生、阴津充足,
虚火自平;津充液盛,上荣舌本,则声自出。
(三)斑秀文医案
韦某,28岁,已婚,工人。1974年9月20日初诊。
爱人代诉:受孕九个月, 一周前开始声音嘶哑,逐渐加重,近3日来不能出声,但神志 清楚,常以手势表示需要。平时头晕、耳鸣,
心烦易躁,肢体倦怠,腰膝酸软。现夜寐不深,易惊易醒,大便干
结,小便淡黄,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而中裂,脉细而略数。证属气阴
不足,胞脉阻遏,肾气不通,舌本不荣之变。以滋阴益气,立法论
治。
处方:生、熟地黄各15g, 山萸肉9g, 淮山药15g, 白茯苓6g, 南
丹皮6g, 泽泻6g, 麦门冬9g, 五味子5g, 百合12g.每天清水煎服
1剂,连服6剂。并以西青果12g, 胖海子10g, 煎水当茶衔漱。9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医智地推(
月28日二诊:药已,声音有所好转,已能说话,但仍嘶哑。
再用处方:太子参15g, 麦门冬10g, 玄参15g, 百合10g, 淮山
药15g, 川杞子10g, 熟地黄15g, 五味子5g, 蝉衣1 . 5g。每日清水
煎服1剂,连服6剂。并以西青果、胖海子煎水当茶饮,以善其后。
妇女妊娠到了7~8个月,出现声音嘶哑,甚或不能出声音,称
之妊娠失音。 《内经》称为“子喑”。旋后还有子瘩、哑胎、不语等之
称。妊娠到了后期,胎儿增大,子宫受到胎体的压迫,子宫的络脉
受阻,肾脉不通,肾气不能上承,心肺失养,舌本不荣,故不能言。
当然,其所以不能言,除了胎儿增大,胞络受到阻遏,肾气不能上承
之外,还与肾气本虚有关。根据临床所见,大多是气阴两虚之体。
盖肾本是藏真阴而寓元阳,是气血生发之始,如素体本虚,气血不
足,妊娠到后期,胎儿长大,需要阴血的营养愈多,因而气阴愈亏,
不能上济于心肺,舌本不荣,故不能言。如妊娠晚期,声音嘶哑,甚
或不能言,腰腿酸软,便结尿黄,脉细数,苔少舌红者,治之当用滋
阴补肾、益气生津之法,以麦味地黄丸加北沙参或党参治之。以六
味滋阴补肾,北沙参、麦冬益气生津;五味子五味俱全,既能润肺敛
肺,又能滋养肾水,使气阴充足,肾脉得通,上养心肺而荣于舌本,
则声音自复。班秀文以为如肺有痰火者,宜减去山茱萸、五味子、泽泻,加浙贝母、胖 大海、前胡之类治之。
八、妊娠痫证
(一)陈筱宝医案
朱右肝火挟痰卜逆,似有发厥之象。脉左弦右数,舌红。证
系子痫。宜和胃清肝,化痰顺气。
羚羊角片一钱半(先下),生女贞三钱,川贝母三钱,滁菊花一
钱半,新会络一钱半,潼蒺藜三钱,竹茹一钱半,蒌皮三钱,生地三
钱,莲子心一钱。
《医宗金鉴》云: “子痫由肝心二经风热所致。”此例肝火挟痰,
蒙蔽清窍,故治以和肝熄风,顺气化痰。
(引《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妇科陈筱宝学术理论及临诊
医案简介》)
评析:本案为陈彼宝治疗妊娠痫证验案之一。陈筱宝简介见
崩漏。
子痫又称“子冒”、 “妊娠痈证”。根据发病时间不同,又有产前
子痛和产后子痫之分,临床上常以产前子痫为多见。诚如《医宗金
鉴》云: “子痈由肝心二经风热所致。”本案子痫乃肝火挟痰上逆而
致,故以羚羊角(代)、菊花、蒺藜和肝熄风, 川贝母、橘络、竹茹、瓜
萎皮顺气化痰,女贞子、生地黄滋水涵木,佐以莲子心泻心火而安
神。
(二)黄醴泉医案
钱梧生夫人怀麟弥月,肝肾阴虚,不涵木焰,气升痰壅,阻遏清
灵,入夜昏瞀,欲言难出.必危坐达旦,始觉神志渐清,渴饮,脉弦,
舌红绛。肝阳灼液,显有明征。是宜镇纳柔肝,泄痰养液。生牡蛎
八钱,紫,白石英各三钱,海蛤壳一两,原金钗斛三钱,各生杵,皆先 煎,大天冬、川楝子肉、玄参、桑寄生各三钱,旋覆花、鲜竹茹。橘缕
各一钱五分,石菖蒲八分,白苏子研四分,枇杷叶三片去毛(包)。
再诊:阴液甚亏,夜央痰壅气升,每每瞠目语謇,昏不识人,竟成厥象,直至平明清气 来复,乃得渐回,此是肝肾阴阳不相维系,节
届冬至阳生之始,阴气本薄,固护胎元,不能兼滋母气,遂令木火横
逆,龙相沸腾,乘夜半阴盛之是,上陵肆虐,蔽塞性灵,所喜胎元尚
安,不致上逼,症与子悬有间。仍守昨意踵步。昨方去石英、 川楝
子、天冬、苏子、枇杷叶,加细生地黄、枣仁各三钱,淡肉苁蓉一钱五 分。自注:服此方后,入夜渐安,连用二剂,再加大生地黄、首乌,三
服而安。 (引《古今医案平论》)
本案患者孕至足月病发神志昏蒙,语言不清,甚则昏不识人,
伴渴饮,脉弦,舌红绛。其为素体阴亏,复因孕期妊养胎儿致精血
亏虚,肝肾不足,阴不敛阳,进而肝阳上亢.亢逆无制而化风;又肝
火灼津为痰,风阳痰火上蒙清窍使然。故黄氏以镇潜肝阳、泄痰养
液为法,以牡蛎、紫石英、海蛤壳等金石潜镇之品镇肝潜阳,配天
冬、石斛、玄参、 川楝子、桑寄生滋肾柔肝,旋覆花、竹茹、橘络、紫苏
于、枇杷叶、石菖蒲化痰降气开窍。虽药证相合,痰湿渐化,但由于
风火相煽,病势舐张,病情未能控制,故于二诊减祛痰药,再加生地
黄、酸枣仁、何首乌、肉苁蓉等调养肝肾,滋阴安神,清心火而抑肝
阳,终使阴复阳潜、痰祛津润、心神无扰而子痫得愈。
子悬与子痫均为病名,均属平素肾阴不足,孕后精血益虚,阴
虚则阳亢;若肝气上逆,冲逆心胸,症见胸膈胀满,甚者喘急烦躁不
安者为子悬;若肝中风火上扰,引动心火,风火相煽,症见突然昏
仆,四肢抽搐则为子痫。可见两者病机相近,病位、病症、病情轻重
及其预后不同,但子悬病情发展可能导致子痈。
(三)程杏轩医案
吾郡别驾何公,续迁甘肃,眷属仍住郡城。宅中一仆妇重身九
月,偶患头痛(按:此子痫先兆期)。医作外感治,其痛益甚,呕吐汗
淋(子痫初期象征)。至二鼓时,忽神迷肢掣,目吊口噤。乍作乍
止。何公少君六吉兄,当晚遣力相召。晓造其宅,六吉兄告以病危之故。入视搐搦情 况.诊脉虚弦劲急,谓曰: “此子痫也。势虽危
险,幸在初期,当不殒命。”六吉兄曰:“昨夕仓惶,愁驾到迟,故就近
邀女科一看,亦云症属子痫,惟用药不效,奈何?”出方阅之,羚羊角
散故也。余曰: “此乃古方,原属不谬,不知子痫痰作之由。闲子在
母腹,阴虚火炽,经脉空疏,精不养神,气不养筋。而如厥、如痫,神
魂失守,手足抽搐。其初病见头痛者,即风欲动之征也。医家误作
外风,浪投疏散,至变若此。至于羚羊角散内,惟羚羊角入肝舒筋,
当归、枣仁补肝益血,茯神安神,甘草缓急,与症相符。其余杏仁、
木香、独活、防风俱耗真气,薏苡仁下胎(薏苡仁固有下胎之说,但
未证明,而薏苡仁内含维生素B1, 则依然可用),多不合宜,岂能以古人成方漫不加 察。”
金华佗
中医带现维动者
www.jinhuatuo.com
于是仍以本方除去防风、独活、木香等味,加熟地黄、沙参、麦
冬、阿胶、芝麻养阴濡液外,佐钩藤、桑寄生平肝熄风。头煎服药
后,搐搦渐平,随服二煎,头痛亦减。六吉兄喜甚。余曰: “病来势 暴,今虽暂息,犹恐复萌。”嘱再予药1剂,仅今晚服尽,搐不再作,
方许无虑。次日,复诊。病搐俱止,神清脉静,纳食不呕。方除钩
藤、桑寄生,加白芍、玉竹、女贞、石斛。愈月分娩,母子俱无恙。
妊娠子痫为产科急危重症,多因肾之精血不足,肝阳上亢,肝
风内动引起。治疗则当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使病情控制后,再滋
养肝肾,育阴潜阳。本案前医误以为外风头痛,用辛散之法更燥伤
阴液,助长肝风上扰。幸得程氏谨察病机,以羚羊角散随症化裁方
转危为安。
本病常见于西医学的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为产科重症,如
有条件当配合西医疗法紧急处理。 一旦发生抽搐,应尽快控制,血
压过高应加用降压药物静脉滴注,并及早发现与处理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 等并发症,必要时当终止妊娠。
九、妊娠身痒
{一)陈玲医案
曹某某,27岁,1994年8月16日就诊。患者孕31+2周,皮肤
瘙痒伴黄疸8天而就诊,经内科排除病毒性肝炎,予以维生素C、
ATP、肌苷等静滴,症状缓解不明显。
查体:全身皮肤瘙痒,巩膜、皮肤黄染,纳呆,大便溏,夜寐不
安,舌淡,苔黄腻,脉细数。ALT 798U/L, 血胆酸8.20~tmol/L。
诊断为妊娠黄疸、妊娠身痒。证属脾失运化,湿热内蕴,熏蒸肝胆。
治宜健脾利湿退黄。
茵陈、金钱草各30g, 广郁金、黄芩、山栀、茯苓各10g, 黄芪
50g, 虎杖、当归各15g, 陈皮、炙甘草各6g。加减:纳呆加谷芽、麦
芽、白术各10g; 夜寐欠安加远志15g, 合欢皮10g。上方每日1
剂,2次分服,7剂为1疗程。
以上方内服2个疗程,黄疸退、身痒轻。继服上方1个疗程以
巩固疗效,症状消失,各项化验正常。足月顺产一男婴,母子均正
常。 (引《四川中医))1999年第26期)
妊娠黄疸、妊娠身痒属现代医学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
妊娠中、晚期的一种合并症。黄疸和皮肤瘙痒是本病的两大主要
症状。瘙痒可以持续到分娩,大多数在分娩后1周内消失。常因
肌肤瘙痒、倦怠乏力等症缠绵数月不愈而影响母体健康及胎儿发
育。本病由于素体脾胃虚弱,孕后阴血下聚养胎,致气血更虚;随
着胎儿增大,气机被遏,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湿阻中焦,水湿
久郁化热,熏蒸肝胆,迫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故见面目肌肤
发黄、皮肤瘙痒。其脾胃虚弱为本,湿热邪毒为标。治疗当标本兼
顾,以健脾和胃,清热利湿。方中茵陈、黄芩、栀子、虎杖清热凉血,
利湿退黄;郁金、金钱草理气活血祛湿;茯苓、陈皮健脾化湿和胃;黄芪配当归,取当 归补血汤之配伍,重在益气补血,健脾以培其本。
诸药配伍,具有清热凉血、利湿退黄、健脾和胃之功,药后则黄消痒退而病愈。
(二)黄骏医案
陈某某,26岁,工人,1991年4月18日初诊。患者于1990年10月结婚,当月受孕, 现已妊娠7个月。 自1991年2月下旬开始,即感胸腹部瘙痒,逐渐遍及全身,巩膜及 周身皮肤也随之发黄, 经几家医院妇产科诊断为“妊娠特发性黄疸”,经服利胆醇、维 生素类等药物1个月,病情无好转,遂转中医治疗。现症:巩膜及全身皮肤色暗黄不
明,周身瘙痒,夜甚于昼,大便灰白不实,小便淡黄浑浊,纳差倦怠,舌质淡,苔薄
白,脉沉细,肝区触痛不明显,查血清胆红素50~mol/L, 谷丙转氨酶135U。B超提示胆 囊及胆管无异常, 肝脏轻度肿大。中医诊断:阴黄。乃湿困脾阳,胆汁受阻渍脾,浸淫 肌肤所致。治宜益气温阳解郁,健脾利胆化湿,活血祛风止痒,
方以保产无忧散加减:当归、 川芎、菟丝子、白芍、贝母各12g, 荆芥穗、黄芩、黄 芪、羌活、枳壳、厚朴各10g, 艾叶6g, 甘草5g, 茵陈15g 。6 剂,水煎服,日1剂。6 天后复诊,痒感减轻,目黄退半,大便转黄,小便转清,舌淡红少苔,脉沉细。继用前 方加大枣15g, 再服6剂,诸症消除,复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等转正常,同年7月顺 产1女婴,母女平安。
妊娠特发性黄疸大多在妊娠22周后出现,其临床表现为先出现全身瘙痒,继之出现尿 黄、眼黄、肝脏可有轻度增大, 一般无消化道症状及肝区不适,可能有轻度的肝功能异
常,多由胆汁淤积、胆盐刺激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机为妊娠期
肝脾不足、气滞血瘀,非来源于外感,而是内伤所致,黄色晦暗故从阴黄论治。
本案运用保产无忧散加减治疗。保产无忧散是防治难产的传统方, 一般在妊娠?个月后 及临产期服用。方中川芎、当归、白芍养肝活血化瘀,枳壳、厚朴、羌活运脾行气通
经,荆芥、艾叶温经行气血,黄芪、菟丝子益气护胎元, 川贝母、黄芩散结利胆安胎,
甘草和中缓急止痛。不用攻破通瘀之品,却具活血化瘀、行气益气、利胆护胎的综合功 效。随症加减用于妊娠特发性黄疸,契合病机,可达到调理整体、转枢气机、退黄止
痒、不伤胎元之目的。
十、妊娠肠痈
(一)张志钧医案
万某,20岁,农民。患者妊娠5月余,诉两天前出现脐周疼
痛,当时认为受凉所致,未予重视,仅自服生姜红糖汤一碗,但服后疼痛未止,且逐 渐加剧,今日早上起疼痛局限于右下腹,并出现轻
度恶寒发热,口干,口中黏腻不爽,纳差乏味,大便两天未解,尿黄。 检查:平右骼 嵴处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4X10’/L,
中性0.81。诊断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中医辨证:湿热壅滞,为肠痈早期。用自拟阑尾 清解方加
减,以清热利湿、通里攻下、行气活血治之:白花蛇舌草30g, 金银
花、蒲公英各20g, 黄芩15g, 生大黄、晚蚕砂、赤芍、白术、佩兰、白芷各10g 。4 剂,水煎,2次分服,日2剂。
复诊:药后发热已退,大便亦通,疼痛大减,腻苔渐化,惟饮食欠佳。药已见效,无 须更张,原方减大黄、赤芍各6g, 加砂仁6g 。 服完8剂诸症消失,复查血象正常,以加 味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善后。 自《中国中医急症》,1993,(1):28—29]
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肠痈”的范畴。妊娠肠痈之所以形成, 固然有饮食不洁,湿热 内蕴,或饮食后急剧奔走、肠管受伤,或寒温不适、情志不畅等诸多因素,然妊娠胞脉 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加之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湿热内蕴或积热瘀阻,终成妊娠 肠痈。本案运用保产无忧散加减治疗。保产无忧散是防治难产的传统方, 一般在妊娠? 个月后及临产期服用。方中川芎、当归、白芍养肝活血化瘀,枳壳、厚朴、羌活运脾行 气通经,荆芥、艾叶温经行气血,黄芪、菟丝子益气护胎元, 川贝母、黄芩散结利胆安 胎,甘草和中缓急止痛。不用攻破通瘀之品,却具活血化瘀、行气益气、利胆护胎的综 合功效。随症加减用于妊娠特发性黄疸,契合病机,可达到调理整体、转枢气机、退黄 止痒、不伤胎元之目的。
十、妊娠肠痈
(一)张志钓医案
万某,20岁,农民。患者妊娠5月余,诉两天前出现脐周疼
痛,当时认为受凉所致,未予重视,仅自服生姜红糖汤一碗,但服后疼痛未止,且逐 渐加剧,今日早上起疼痛局限于右下腹,并出现轻
度恶寒发热,口干,口中黏腻不爽,纳差乏味,大便两天未解,尿黄。 检查:平右骼 嵴处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3.4X10’/L,
中性0.81。诊断为妊娠期急性阑尾炎。中医辨证:湿热壅滞,为肠痈早期。用自拟阑尾 清解方加
减,以清热利湿、通里攻下、行气活血治之:白花蛇舌草30g, 金银
花、蒲公英各20g, 黄芩15g, 生大黄、晚蚕砂、赤芍、白术、佩兰、白芷各10g 。4 剂,水煎,2次分服,日2剂。
复诊:药后发热已退,大便亦通,疼痛大减,腻苔渐化,惟饮食欠佳。药已见效,无 须更张,原方减大黄、赤芍各6g, 加砂仁6g 。 服完8剂诸症消失,复查血象正常,以加 味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善后。 自《中国中医急症》,1993,(1):28—29]
急性阑尾炎属于中医“肠痈”的范畴。妊娠肠痈之所以形成, 固然有饮食不洁,湿热 内蕴,或饮食后急剧奔走、肠管受伤,或寒温不适、情志不畅等诸多因素,然妊娠胞脉 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加之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湿热内蕴或积热瘀阻,终成妊娠 肠痈。 验案之一。
妊娠肠痈的治疗遵照“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之宗旨,在治疗上主张治病与保胎相结 合,本案引用《青囊秘诀》中清肠饮一方加减治疗,去掉原方中动胎之晶薏苡仁。方中 地榆其性沉降,善理下焦
之血, 《本经》谓“主除恶肉、疗金疮”,以其能和血也。当归、赤芍、
白芍活血养阴;金银花、连翘、玄参、麦冬养阴以清肺热,浙贝母、僵蚕散结消痈, 加金钤子、紫苏梗以泄肝理气,紫苏梗更有安胎之功。全方共奏养阴清热、和营散结之 效。临床经验表明:在多例妊娠肠痈经西医外科保守治疗后,右下腹痛缓作而未消失, 用清肠饮去薏
苡仁,加金铃子、橘叶、橘核、炒白芍、紫苏梗、木香、佛手等泄肝理气之品,皆能 取效。
十一、妊娠小便淋痛
(一)姚寓晨医案
高某某,26岁,工人,1981年1月5日初诊。
妊娠5月,始则咳嗽胸闷,气机阻滞,继而小便频数,涩痛不利,且咳嗽较甚,小溲 涩痛,胸闷胀满不舒,心烦口干咽燥,尔后烘热阵作,甚则自觉胎动不安。小便常规,白 细胞(++),红细胞(++), 蛋白(一),小便细菌培养无异常。舌象:苔薄黄,舌偏红。脉 象:细弦带数。辨证:肺气壅闭,通调失利。治法,通调肺气,泄热安胎。 方药:桑白 皮10g, 炒黄芩10g, 焦山栀10g, 麦门冬10g, 云茯苓12g, 苎麻根20g, 车前子12g, 苏梗10g, 功劳叶15g, 碧玉散(包)15g。
进上方5剂后,咳嗽、尿痛均减,小便化验正常,惟仍感心烦口干,入暮烘热。再予 原方加北沙参、肥玉竹、嫩白薇、柏子仁出入调治4剂,诸症大减。再服4剂,终获痊 愈。
《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云: “小溲淋闭而兼心烦闷乱,是热盛于上,水源枯涸,非仪 胞中之病。”肺失宜通、肃降不利或肺热灼津、水道失司而见小溲淋痛者,当分虚实论 治,虚者重在润肺生津,滋其化源.实者重在清肃肺金,顺理气机。
本病病因总因于热,热灼膀胱,气化失司,水遭不利。患者始则心烦咳嗽,继则尿淋 便痛,病由上及下,乃肺气壅闭,热盛于上使然。故方选《证治汇补》清肺饮加减,用 黄芩、栀子清金以泄热,麦冬、茯苓润肺以利水,紫苏梗、苎麻根理气止血以安胎,桑 白皮、车前子宣通下焦,共奏清肺通淋安胎之功。
(二)孙朗川医案
赵某某,25岁,已婚,农民。
妊娠7月, 一周来小溲频数量少,淋急涩痛,伴口苦而干,腰部酸楚,胎动不安。观 其形体壮硕,面色微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有力,半月前经产前检查未见异常。证属 胎火亢盛,传人膀胱,酿成子淋之证。治以清火通淋,佐以安胎。
处方:生地15g, 淡竹9g, 木通4 . 5g, 生栀9g, 麦冬9g, 元参15g, 白芍9g, 黄芩 9g, 苎麻根15g, 川断15g, 车前子9g(布包)。2 剂。
复诊:药后小溲较畅,涩痛锐减,腰酸亦瘥,舌质偏红,苔黄,脉滑。药既中鹄,继 从上方续服2剂告愈。
妇女妊娠期间,小溲频数,淋急涩痛为子淋。如伴见血尿,应排除合并胎漏。前者血 源于尿道,后者血出白玉门,且多伴有腰酸
腹痛,胎动不安等症。鉴于妊娠血聚养胎,阴血不足,阳气偏旺,热
蕴于内,引动心火,火移热于小肠,传人膀胱,热灼津液,故小便
淋沥涩痛。故本病与内科淋证病机有所不同。本案为子淋之心火
偏亢证。治疗应以清润为主,忌过分滑利通淋,方用导赤散加减。
诸如瞿麦、木通、滑石、大黄等药均应慎用,若必须用者,其用量不
宜大。本例患者体壮面赤,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来有力。缘于
胎火亢盛,热传膀胱,气化不行,水道不利。火旺迫胎,故并见腰部
酸楚,胎动不安。方以栀子、淡竹叶、木通、车前子清火通淋。玄
参、麦冬、生地黄壮水制火。黄芩、白芍、苎麻根清热安胎。续断益
肾安胎保孕。共奏清火通淋安胎之功。
十二、妊娠小便不通
(一)裘笑梅医案
金某某,26岁。1965年6月初诊。
患者系第一胎,妊娠八月,突然小便不通,少腹胀痛,烦不得
卧,饮食如常。脉来沉细,苔薄质润。辨证为气滞。治用宽中理
气,仿《妇人良方》分气饮:炒枳壳9g, 紫苏梗5g, 桔梗5g, 茯苓
10g, 陈皮4g, 大腹皮9g, 焦栀子9g, 柴胡5g, 炒白芍10g。三剂。
二诊:药后小便较畅,少腹胀痛已不若前甚,能得安卧。前方
除去大腹皮,嘱继服五剂,诸症得解,胎亦自安矣。
妊娠七、八月,饮食如常,小便涩滞难解或不解,心烦不得卧,
少腹胀急疼痛,古称转胞。 《丹溪心法》: “转胞证,凡强忍小便,或
尿急疾走,或饱食忌尿.…气迫于胞,故屈戾不得舒张也。”本病之
主要原因为胎气下坠,压迫膀胱致膀胱不利,水道不通,尿不得出,
属本虚标实。转胞与子淋有相似之处,必须注意鉴别。本案为气
滞郁蕴,不能通于胞脉,仿分气饮旨在疏理。
(二)朱小南医案
王某某,38岁,已婚。
患者多产,素体虚弱,现妊娠四个月,忽患小腹坠胀,小便不
通,已有一昼夜,清晨赶来急诊。患者谓: “自怀孕后,食欲不振,时常头眩目花,腰 酸不舒。最近10天来,小腹有坠胀感。昨晨起小
便不通,尚不留意,至晚间膨胀难受, 一夜未有好睡。所以一早赶来
就诊”。按脉后,咽其平卧,按其小腹,摸得胎位较一般低下,追问
病史,平时经来腰酸便溏,子宫位置后倾,遂作脉案如后。
初诊:1960年6月。素祟虚弱,复又多产,刻怀孕四个月,胃
呆腰酸,昨起小溲不通,小腹垂胀难受,脉细滑,苔薄白。证属转
胞,肾气不足。胎位下垂所致。治拟固肾托胎。
升麻2 .4g, 五味子4 . 5g, 杜仲9g, 续断9g, 菟丝子9g, 淮山药
9g, 白术6g, 带皮苓9g, 陈皮6g。一剂。
上方嘱服一剂,明日再来复诊。因症象颇急,小溲再不通利,
会引起后果不利,所以观察服药后动静如何,再作对策。第二天患
者来述,药后,小便业已通畅。
复诊:昨服固肾托补药后,胎位稍起,膀胱气化已复,小溲通
金华佗
中医带现维动者
www.jinhuatuo.com
畅,腹胀顿宽,腰酸好转,现稍感耳鸣目花,再宗原意以巩固疗效。
升麻2 .4g, 五味子4 . 5g, 黄芪9g, 孩儿参4 . 5g, 狗脊9g, 菟丝
饼 9g, 山药9g, 炒枳壳4 . 5g, 覆盆子9g, 白术6g, 茯苓9g。
转胞,《诸病源候论》又谓“胞转”,指妊娠小腹垂胀、小便不通
之症状。首载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谓: “问曰:妇
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
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患此证者, 一般以妊娠?~8
个月较多,因胎儿渐大,体虚乏力,不堪胜任,重而下坠,压迫膀胱,
所以小便滞潴,未能排泄。间亦有妊娠中期(4~6个月)发生,盖
因肾气不足,胞络松弛,子宫素有后倾,妊娠后胎位较下,压迫尿
道,因此小腹垂胀而小便不通。治疗以升提带脉,温补肾气,使系
胞有力,胎位稍升,则排泄道路通畅.小溲溺出如注矣!
方以升麻、五味子升提举陷,固带脉.升胎位,黄芪补气提神,如陈、术、苓等,脾胃 健则中气足,小便通利则胀痛瘥。或有问: “本
症即为小溲不通,为何用收敛之菟丝饼、覆盆子?”盖症由肾气不足
而引起,肾系胞,胞络为肾所主,上两味药能固肾,固肾即能健壮胞
络,胞稍升后小便自利,若多用通利疏通之品,于病并无裨益。
(三)徐桂莲医案
尹某,27岁,经产妇,现已孕8月,于就诊前2天出现小便不
利,闩趋点滴不通,腹部陡大,胀满不舒,当地卫生所施以导尿,尿
毕腹胀大减,回家后仍时欲小便、点滴不通,至诊时胀满更剧,无发
热、尿痛及多饮。平时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查:面色白,语言低
微,形体消瘦,观其腹大如鼓,舌苔正常,脉沉滑。尿常规正常。经
B超检查,胎儿、胎位等均正常。诊为妊娠小便不通,证属脾胃虚、
胎元不举,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补中益气汤加车前子、生
姜,每日1剂,3付愈。随访未复发,足月顺产1男婴。
方药:炙黄芪24g, 当归、白术、车前子各9g, 陈皮、柴胡、生姜
各4 . 5g, 升麻、甘草各3g, 党参15g。清水500ml, 煎取250ml 温
服,每日1剂。 自《新中医))1994,(1):43—44
评析:本案为徐桂莲治疗妊娠小便不通验案之一。妊娠小便
不通是指妊娠期间出现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亦称“转胞”或
“胞转”。妊娠晚期,脾胃气虚,统摄无力,气虚不能载胎,胎体下
陷,压迫膀胱则小便不通,量少而不畅,小便停于膀胱,故小腹胀急
疼痛。气虚下陷,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白。脾气不达四肢,故少
气懒言,体倦肢软。补中益气汤能补益中气,升举胎元,使胎元举
而小便利也。本例患者脾胃气虚,方用补中益气汤升举脾阳,车前
子利水通淋,生姜温阳散寒,诸药合用,方可功成。
十三、妊娠感冒
(一)班秀文医案
黄某某,35岁,工人,已婚,1978年1月23日初诊。
受孕二月余,现恶寒,头晕痛,肢酸困软,四肢乏力,咳嗽有痰,色白质稀,心烦欲 吐,肾纳不振,大、小便基本正常。脉浮滑数,苔
薄白,舌质淡嫩。诊断:妊娠感冒。辨证;气血下汇胞宫以滋养胎
元,卫阳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治则;补气安胎,顺气疏解。
处方:党参15g, 川续断9g, 防风9g, 砂仁2g, 苏叶5g(后下), 葱白9g, 枳壳2g, 大枣9g, 生姜9g。每口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2月3日):药已,诸症大减,但 尚有咳嗽,咽喉稍有痒
感。脉象不浮而尚微数,舌质如平。仍守益气疏解法。药用:党参
12g, 北芪15g, 薄荷5g(后下),桔梗6g, 杏仁9g, 前胡9g, 葱白9g 。 每日水煎服一
剂,连服三剂。
三诊(2月26日):咽喉不干,咳嗽消失,脉略数,舌质如平,拟培土生金,以图根
治,药用:党参15g, 云苓5g, 白术9g, 陈皮3g, 杏 仁 9g, 紫菀9g, 炙甘草5g。每日 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难经·三十二难》有“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营,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营
卫。”受孕之后,气血汇聚胞官,以养胎元,卫外之阳气相对不足,外邪乘虚从皮毛而 入,故恶寒、头痛、咳嗽有痰。以益气安胎为主,兼以疏解之法治之,既能扶正保胎, 又能疏解祛邪,诚为标本并治平稳之良法。药用党参、黄芪益气解表,白术安胎养血,
诚为用药之高手也!
(二)孙朗川医案
林某某,27岁,已婚,医生,1963年11月21日初诊。
妊娠7个月,恶寒发热已3天,体温38.3℃,咳嗽痰难咳,口干不欲多饮,脘痞胸 闷,食欲不振,小腹微痛,腰部酸楚,下肢微肿, 二便不畅,舌苔微黄根浊,脉象滑 数。病后曾服中药,疗效不佳。
证属外感挟湿,气机不宣。治宜芳香宜透,化湿清热,少佐安胎.
处方:苏梗5g, 藿香6g, 佩兰9g, 川朴花4.5g, 白蔻花3g(后
人),半夏6g, 苦杏6g, 黄芩9g, 橘红4 . 5g, 连翘9g, 通草4 . 5g 。2 剂。 11月23 日复诊;药后寒热已退,体温36.8℃,咳嗽胸闷锐减,无腹痛腰酸,舌质偏红,苔根微 浊,脉滑。外邪已解,继以苦辛寒合清热化湿以竟全功。
处方:佩兰9g, 茵陈9g, 连翘9g, 赤小豆18g, 黄芩9g, 苦 杏 6g, 郁金6g, 川朴
4.5g, 橘红4 . 5g, 煮夏4 . 5g, 通草4 . 5g。
服2剂告愈。 (引《孙朗川妇科经验》)
妊娠血聚养胎,卫外不固,易招外感。且因胎体日渐增大,影
响气机升降,而致气滞湿阻者亦属常见。本例妊娠7个月,新感外
邪犯肺,三焦升降失职,气机不宜,湿热中阻,表现为寒热咳嗽,脘痞纳呆,二便不 畅,舌苔根浊等症。经芳香透邪,上宣下泄,外感表邪得以宣透,三焦湿热亦得通解, 邪去正安,胎元自固,腰酸腹痛消失,自无早产之虞。
(三)孙浩铭医案
刘某某,40岁,已婚,农民。
妊娠足月,寒热流连已九天,头痛身疼,精疲力乏,口渴食少, 气短心悸,小便量少 灼热,胎有重坠感。舌苔浊厚,脉弦大,胎心音低,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此为外感风邪 挟湿。治宜速解风邪祛湿,
佐以安眙。
处方:粉葛花9g, 紫苏梗4 . 5g, 香连翘9g, 淡豆豉9g(后入),
枯黄芩6g, 绿升麻3g, 新竹茹15g, 香白芷3g(后入),赤小豆15g,
白苎麻根15g, 黑栀子9g, 绵茵陈15g。服1剂。
次诊:寒热已罢,尚有心悸气短,头晕目眩,汗出颇多。傍晚少
腹胀痛,大便不畅。脉来弦动,舌苔薄黄。证属胎火炽盛,际此产
期迫近,论治当以清火利胎为要。
处方:李根皮9g, 桑白皮12g, 紫苏梗2 . 5g, 枯黄芩9g, 大乌豆
15g, 川芎3g, 秦当归4 .6g(后入),京丹参9g, 盐枳壳2g, 大腹皮3g, 原滑石 15g(布包)。连服二剂,数日后顺利分娩。
孕妇多属气血不足,以致腠理疏松,易招风邪。本例迫届产
期,风邪外袭,若不速散外邪,产后更难调治,故先投时方葛花连翘
豆与栀子豉等速解风邪,佐以苎麻根、竹茹、黄芩清火安胎,继进调
气淡渗、滑利引下之品,如大腹皮、枳壳、滑石等,使风邪解后生产
顺利。
十四、妊娠下痢
(一)孙朗川医案
王某某,40岁,已婚,干部,1958年12月15日初诊。
妊娠8个月, 一周来腹痛下利,日4~5次,便带黏液,里急后
重,肛门灼热,伴口苦,食欲不振,中脘痞闷,下肢微浮,小便短赤。
未及时治疗,现见腰部酸楚,胎动不安,舌苔黄浊尖赤,脉滑有力。
证属湿热挟积蕴郁肠间,以致气机不畅,传导失司,发为滞下。治
宜清热化湿,行气导滞,并佐安胎。
处方:黄芩9g, 白芍9g, 木香4 . 5g, 槟榔9g, 黄连4 . 5g, 秦皮
12g, 枳壳4 . 5g, 煮夏4 . 5g, 川断15g, 苎麻根15g 。2 剂。
12月17日二诊:药后腹痛下利锐减,里急后重消除,胎动腰
酸亦瘥,苔浊稍退,脉息如旧。议以上方去槟榔、枳壳,加神曲
15g, 继服2剂,下利得止,诸症悉除。
本例系妊娠晚期,又患滞下,热邪有迫胎之势。治疗用芍药汤
加减。方以黄芩、黄连、秦皮燥湿清热,木香、白芍理气和营止痛;
槟榔、枳壳破气导滞,煮半夏化湿;苎麻根、续断配黄芩、白芍清热安胎。二诊时腹痛 下利锐减,里急后重已除,故去破气碍胎之槟
榔、枳壳,加神曲健运整肠以收功。
(二)姚寓晨医案
戚某某,28岁,农民,1977年8月9日初诊。
主诉:妊娠五个月,发热腹痛下痢呕恶三日。
现病史:患者身体素健,时值初秋,气温燥热,晨昏感受风寒,
更兼误食不洁,以致发热头痛,胸痞呕恶,脐腹搅痛拒按,下痢后
重,赤白脓垢,恶臭热秽,肛门灼热,日十余次,而小腹时有牵痛,胎
动频频,腰酸时作,口渴不欲饮,因考虑抗生素对胎儿影响,拒绝使
用西药,就诊于余。舌质:质深红,苔薄厚腻。脉象:洪数滑。辨
证:外受湿热,内伤饮食,积滞内蕴,传化失职。治法:清利湿热,疏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依铵观(轮
表导滞,祛邪安正,以护胎元。
方药:粉葛根12g, 炒黄芩12g, 姜川连6g, 嫩青蒿12g, 炒枳实
10g, 焦楂、曲各15g, 煨木香6g, 川断肉15g, 桑寄生15g, 鸡苏散
12g(包)。
治疗经过:服上药一剂,头痛发热少减,而腹痛吐痢未退,诊得
脘腹拒按,口气秽热,考虑积邪鸱张,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 “有
故无殒,亦无殒也”,乃于上方去青蒿、鸡苏散,加生军6g(后下),
玄明粉10g(分冲),一帖。得下畅便三次,脘腹顿形松软,疼痛向
止,痢吐亦安,遂撤硝、黄。继服三剂,恙情告瘥,乃授七味白术散
加川连、桑寄生、石莲等味,七帖,清补中洲,兼顾胎元,以善其后。
本例患者,外触时气,内伤饮食,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发为孕
痢,当务之急,疏卫表之邪,导肠腑之滞,以免邪陷正损,伤动胎元。
初诊以葛根芩连汤与枳实导滞丸合方图治,药后虽热透,惟痢下积
滞甚难化,乃宗“通因通用’’之法,急加硝、黄以通腑气, “有故无殒,
亦无殒也”,峻削之品中的即止,腑通而痢止,痢止而胎安,孙思邈云: “胆欲大而心 欲细,智欲圆而行欲方”,旨哉斯言!
十五、妊娠泄泻
陈受美医案
某女,23岁,1993年6月2日初诊。
第1胎妊娠6个月,胀痛泄泻2天,日泻4次,呈黄褐色,水样
便,胃纳呆滞,体倦乏力,口干喜饮,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体温
37.2~C。 血常规查WBC:11.2X 10’/L,NO.82,L0.18。大便检
查:脓球++。证属湿热泄泻。治以清热燥湿,固肾安胎。药用:葛
根、黄芩、菟丝子、桑寄生各10g, 黄连6g, 艾叶、木香各5g, 甘草
3g, 日1剂。2剂药后,胀痛泄泻消失,大便成形,日1次。
妊娠泄泻为夏秋常见病。妊娠后,阴血聚以养胎,脏腑功能不
同程度受到影响,脾胃较弱,外感湿邪易困阻脾阳,导致脾失健运.
水湿浊液相杂而下,从而发生泄泻。占人云: “无湿不成泄”,湿郁
久化热,遂致湿热泄泻。因子宫与大肠相邻,泄泻易伤胎元,治泻
应与保胎并举。妊娠泄泻的治疗,医者大多较为谨慎,常以补脾安
胎为主。陈受美在临床实践中,认为妊娠泄泻以外感湿邪为多。
取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以止泻,木香理
气止痛,桑寄生、菟丝子、艾叶入肝肾,固肾安胎,使邪去病除胎
自安。
十六、胎萎不长
(一1周丽娥医案
陈某,36岁,1993年3月9日初诊,停经5个月,末次月经在
1992年10月16日来潮,停经2个月时阴道小量流血3d, 未经治
疗而自止。现无自觉胎动,纳可。腰酸乏力,大便时稀,小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滑。妇查:宫底耻上三指,胎心胎位不清,似3
个月妊娠大。B超报告: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患者一年前曾足月
分娩一不足2000g 婴儿,已死亡,孕4产2存1人流],本证属忧
思伤心脾,化源不足,兼屡孕产致气血更虚,肾气损伤,胎失滋养而
致,方用保产无忧散加重益气养血补肾之药:当归5g, 川芎5g, 炙
黄芪6g, 菟丝子6g, 人参6g, 白芍4g, 阿胶6g, 炒艾叶3g, 厚朴2g,
枳壳2g, 甘草5g, 水煎二次,取汁300ml, 日三次服,西药舒喘灵、
维生素E常规应用。经治一个疗程,胎儿增长明显,停用西药,中
药上方加减每周二剂以巩固疗效。治疗一月后停药观察,于1993
年7月28日足月分娩一男婴,体重3000g, 母子健康。
胎萎不长一症其病机为气血虚弱,胎失滋养, 《景岳全书·妇
人规》云: “胎不长者,亦唯气血不足耳,故于受胎之后漏血不止者
有之,血不归胎;妇人中年气血衰败者有之,泉源日涸也”。说明胎
儿的生长发育赖气血滋养及肾气固摄,方中当归、人参、阿胶、黄
芪、白芍益气养血敛阴,菟丝子、续断、羌活、炒艾叶补肾暖宫,厚
朴、枳壳、川芎理气行血使胞脉通畅,胎儿充分吸收母体营养以利
发育,临床观察表明益气补肾活血药物有效地改善胎儿宫内发育
迟缓。这与改善胎盘功能、防止母血浓缩、改善妊娠期母体血循环
有关,故临床收到预期效果。
(二)卢艳医案
患者,38岁,教师。1996年8月2日初诊。孕28周,1个月
来疲乏无力,腰膝酸软,胎动少,体重不增。查宫高18cm,B 超胎
儿双顶径值为65mm, 舌淡苔白,脉沉弱,诊断为胎萎不长,给予自
拟养胎汤。
处方:枸杞子20g, 党参10g, 杜仲15g, 黄芪10g, 白术10g, 阿
胶20g(烊化),当归10g, 熟地黄15g, 益智仁10g, 炙甘草10g, 山药15g, 山茱萸 10g。每日1剂。服7剂后自觉精神好,腰酸减轻。
仍守原方继续调养,共服28剂,孕32周时查宫高29cm,B 超胎儿
双顶径83mm, 同年11月12日剖宫娩出一活女婴,体重3200g,
身长51cm。Apgar 评分10分。
评析:本案为广西师范大学医院卢艳治疗胎萎不长验案之一。
胎萎不长属于西医的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多因夫妇双方禀赋
不足,胞脏虚损,或因孕后调养失宜,以致脏腑气血不足,胎失所
养。如《校注妇人良方》云: “夫妊娠不长者,因有宿疾,或因失调,
以致脏腑衰损,气血虚弱,而胎不长也”。据发病机理,拟益气健
睥,补肾益精、养血滋阴、和胃养胎并施。方中以党参、黄芪、炙甘
益益气健脾;杜仲、山茱萸、益智补肾益精;枸杞子、当归、阿胶养血
滋阴;白术、山药和胃安胎,从而促进胎儿在母体的生长发育。
(三)朱小南医案
徐某某,27岁,已婚,职员。
患者月经素准,1961年12月间末次月经,于次年3月怀孕三
个月时突然患急性阑尾炎。进医院施行手术,切除阑尾后,胎儿发
育不良、胎位不见长大;近至怀孕五个月间而不感胎动,腹部亦不
见膨大。曾在他处诊断胎儿可能已死,惟久未见胎下。
初诊:1962年5月21日。近日胸闷纳呆,精神不振,腹痛阵
作,秽带连绵,是否胎儿已坏?脉象虚弱而稍带滑,舌质淡、苔薄腻
而未见青色,消化虽不良、吐气未有秽味,小腹阵痛而未有坠胀感。
腹中胎儿是否真已死亡,尚未有确征,即有一线生机,仍宜抢救。
现用分胎法治疗,俾使胎儿垂危能活,已死则下。
潞党参9g, 川芎2 . 4g, 丹参9g, 白术9g, 陈皮6g, 苏梗6g, 木
香4 . 5g, 杜仲9g, 桑寄生1g, 菟丝子9g, 狗脊9g。二剂。
复诊:5月24日。上方服后,腹痛已停,秽带亦少,证候已有
好转,自觉腹部较前稍大,切脉细滑,舌苔微白,胎儿转机有望,不
过胎儿虽活而已受损,尚需继续调治,否则易生变端。
潞党参9g, 黄芪9g, 丹参9g, 熟地12g, 砂仁2 . 4g(后下),茯
苓 9g, 焦白术6g, 川断9g, 狗脊9g, 鸡内金6g, 谷、麦芽各9g。
患者得知有转机,心乃大安。服八剂后,胎儿渐见增大。已感
胎动。
再诊,怀孕六个月时,今晨下部漏红,量尚少,腰酸兼有腹胀
感,小便频数,脉象滑数,舌苔薄黄。告以回家必须卧床休息,服药
后如能血止,当可挽回,否则有早产可能。因脉仍带滑,及时安胎。
太子参9g, 生地18g, 白芍6g, 淡子芩6g, 阿胶珠12g, 炒藕节
12g, 杜仲9g, 桑寄生12g, 菟丝子9g, 苎麻根12g。
服上方二剂后,流红已停,惟尚时有腰酸腹痛,仍以上方加减
调治,约服十余剂。至7月余,妊娠虽将八个月,按腹胎儿如六个
月大小,仍有胎动,因暑天饮食不慎,突然腹痛泄泻,旋即流红,乃
又赶来医治。
又诊:7月23日。诊时,患者心绪焦急,腰痛、泄泻、见红、腰
酸,恐要早产,但按脉为滑数,舌苔薄腻。宜安静平卧,休息调治。
焦潞党参4.5g, 白术6g, 陈皮6g, 苏梗6g, 淡子芩6g, 炮姜炭
2.4g, 杜仲9g, 桑寄生12g, 藕节炭9g, 苎麻根9g, 香连丸4 . 5g(入
煎)。
复诊:上方加减服四剂,流血停,腹泻止;但时感腰酸,溲频,腹
部下垂,胎动不甚。乃用调补之剂。
潞党参9g, 黄芪6g, 杜仲9g, 续断9g, 白术9g, 白芍6g, 菟丝
子9g, 金樱子9g, 覆盆子9g, 桑寄生12g, 苎麻根9g。
先后服十余剂,至10月间,过预产期数日而生产,母子平安,
隔数年后随访,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胎萎不长验案之一。朱小南简介见
月经先期。
胎萎不长又名为胎弱症,宋·陈自明《妇人良方》中即有记述;
“夫妊娠不长者,固有宿疾,或因失调,以致脏,腑衰损,气血虚弱而胎不长也。”临 证间,均田妊娠禀赋虚袁,难以养胎,或怀孕后跌仆
受伤,或房事不节,以致漏胎下血。后流血虽停,但气血已虚,母腹
不再膨大,胎亦不动,拖延口久,每易形成胎死腹中,而久不排出,
又能造成过期流产。
本例胎萎不长,乃怀孕四个月时,囚切除闹尾手术,气血受损,
胎气亦伤,所以胎儿不长。当[小情况,确有胎死腹中之可能,促按脉仍稍带滑,舌未 带青,小腹无冰冷感,口中未有秽气,说明存一线生机.宜大力救治。服药后症象好
转,腹渐增大,惟胎儿究因受伤, 更加身体孱弱,变端时生。六个月发生流红,调治后 流血止。过一个月,又因饮食不慎,腹痛泄泻,胎儿受震,旋即流血,有发生早产之 虞,经调治后,又能转危为安,顺利生产。
治疗本症,宜健脾胃,以充生化之源;峻补气血,滋养胎儿;复予固肾安胎,防其重 坠而小产。用上方后常能使胎萎不长而得以继续生长,因此,在此紧急时期,绝不可放 松抢救机会。本症经治愈,大多能足月生产,亦有少数超过预产期,甚至可延长数月而 分娩。
(四)姚寓晨医案
骆某某,31岁,教师,1981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妊娠五月余,经常泄泻漏红,尚无胎动。
现病史:患者向有慢性肠炎,每至五更肠鸣作泻,经服附子理中合四神丸加减,恙情 瘥半,且已获孕。五个月来,曾先后漏红二次,每次达三至五天,量少,色淡,经服温 肾安胎之剂获止,但胎儿发育不良,胎位不见长大,胎动不明显,腹部不膨大,胎心音 甚弱, 而腹泻之恙则又萌发,纳少神疲,腰酸畏寒,面色淡黄无华。
舌象: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滑。脉象:沉细小滑,关尺较弱。辨证:脾肾阳 虚,胎失所养。治法:温脾益肾,固养胎元。
方药:潞党参18g, 焦白术、芍各12g, 云茯苓12g, 炮姜炭6g, 仙灵脾12g, 鹿角胶
12g(烊冲),补骨脂12g, 山萸肉10g, 陈艾炭10g, 升麻炭6g。
治疗经过:上方加减,迭进50余剂,泻止纳旺,漏红未作,神气日旺,胎儿发育渐臻 增长,已感明显胎动,腹渐膨隆,至1982年春节后,过预产期数日而产,母子俱健。
《妇人良方》云: “夫妊娠不长者,因有宿疾,或因脏腑失调以致衰损,气血虚弱而 胎不长也。”本例患者,久罹五更飧泄,脾肾阳气素馁,既妊以后,胎元失养,肾阳蒸 化无力,脾气转输乏能,先后天虚惫,命火无以暖土,既不足以煦养,又无力于系固, 则胎漏、胎萎, 相并举发,乃师理中合右归意施治,温脾益肾,以消阴霾,固任壮督, 而煦胎元,守方长服,竟获佳效。
十七、胎死不下
(一)朱小南医案
范某某,37岁,已婚,工人。
患者33岁结婚,妊娠五个半月时腹部被损伤,曾经两度见红, 胎动消失。10月5日于 某医院检查,检验小便妊娠试验阴性,认为胎儿已死腹中,久而不下,建议手术取胎,
患者不愿。经该院介绍,来诊。
初诊:1958年11月6日。近日胸闷纳呆,撞伤至今已有月
余,腹部不感胎动.按腹虽妊娠六个半月,而胎位反见萎缩,如四个
月形状,切脉弦涩。乃采用活血下胎法。
当归尾、桃仁、牛膝梢、杜红花、京山棱、蓬莪术各9g, 煎汤送
服大黄廑虫丸(《金匮要略》方:大黄、黄芩、甘草、桃仁、杏仁、地黄、
干漆、廑虫、水蛭、蛴蜡)12g, 三剂。
复诊:据述药后小腹隐痛,阴道业已流血,惟胎儿尚未落下,刻
感精神疲乏,头晕肢软,按脉虚弦,舌苔薄白,乃用黑神散加减。温
中活血。
当归9g, 赤芍9g, 熟地12g, 黑豆12g, 肉桂3g, 京三棱9g, 蓬
莪术9g, 生甘草3g。三剂。
死胎连胎盘全下,落下时胎儿已经腐烂,除腹部略有胀痛外,
流血不多,经过良好。 (引《束小南妇科经验选》)
引起本病之原因,朽因妊娠期间房事不节,有因跌仆举重,跌
打损伤,也有因孕妇禀赋怯弱,气血虚衰,漏红损胎,因此胎儿受
伤、夭折腹中,而又滞迟未能排出。
验胎儿之死生,医籍中均以舌诊为主,认为“舌赤胎生”,“舌青
胎死”。可是《傅青主女科·子死腹中难产六十一》眉批谓: “曾有
产妇面黑舌青,用补气养血活血之药而子母复得皆全者,亦万中之
一幸也”。说明单凭舌诊便遽下判断,也不是一定可靠。临证间有
死胎不下,舌质不一定出现青色。也有妊娠期间患肝脏病,肝经郁
血而现舌青者。所以诊治死胎不下,必须诊断明确,如无确证,宜
观察一个时期,不能妄施攻法。如相隔一个时期,腹部不膨大而反
萎缩,不见胎动,再结合四诊,如有舌青,腹中阴冷,小腹有重坠感,
腹胀胃呆,口吐秽气,脉象弦涩等情,而脉症因俱全者,再作几次小
便妊娠试验,都是阴性反应时方可确认为死胎不下而施以攻下
之法。
胎儿既然已死腹中,并无生机,久不落下,对母体有害,所以可
作为“宿瘀”看待。治疗方法,如患者身体尚健,可用红花、桃仁等
活血祛瘀之品,煎送大黄廑虫丸。红花本为下胎药,熊氏《补遗》中
有简易方: “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但此等活血药宜
与大黄廑虫丸配合,方效显著。大黄廑虫丸必须吞服,人煎则效
逊。本晶确有活血祛瘀,排出死胎之功效。
若是患者身体虚弱,无力排出死胎,可用黑神散(局方:熟地
黄、当归尾、赤芍、蒲黄、肉桂、干姜、甘草、黑豆)。方中用当归尾、
赤芍、蒲黄活血,熟地黄可养阴补血,阴血充则死胎得以滋润而便程中,补法运用于始 终。如气虚型:黄芪、党参补气以生血,当归补
血以生水,气旺则血旺,则上能升而下能降,气能推而血能造为君
药;用牛膝、天花粉、肉桂、枳实引胎下行为臣药;淡豆豉动胎避秽
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加之针刺合谷、三阴交通经络、动胎
气而调宫缩,补法刺足三里、太冲而壮母体。诸药诸法共奏引胎下
行之功。
(三)胡德宝医案
黄某某,29岁,农民,本院住院号5245。人流2月后,阴道流
血10天,于1980年4月21日入院。妇检宫体脐下2指,超声波检查有羊水液平及胎 儿肢体,拟诊“晚期先兆流产”。于23日行雷佛奴尔羊膜腔注射引产,6天后胎儿死亡 (B超未探查到胎动及胎心反射),18天后仍无产兆,行第二次雷佛奴尔羊膜腔注射引
产 ,因穿刺未成功,故考虑小型剖腹产,但病人及家属不愿做手术,而改用内服中药下 死胎,同时静脉滴注催产素。5月7日处方:苍
术、厚朴、川芎、陈皮各6g, 芒硝、焦山楂、当归各12g, 益母草10g 。 仅服一剂,于 当天下午3时30分娩出死胎(男婴),胎盘已部分机化变形,避孕环亦随之排出,产后恶 露不多,腹不痛,5月10日治愈出院。 (引自《安徽中医学院学报61986年第3期)
平胃散加芒硝治疗胎死腹中,早巳见于《医学入门》及《济阴纲目》中。但临床上平 胃散一般多用来治疗胃肠疾病,其下死胎的作用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案均是单纯用 西医方法处理未能及时获效,而采用平胃散加减起效的,虽然本案并用西药,但至少也 能说明本方有协助促进死胎提早排出的作用。
十八、过期妊娠
裘笑梅医案
谢某某.1960年11月24日人院,住院号:27785。
第一胎,预产期10月26日,因过期妊娠入院。于第二天用奎宁引产,两天后仍未见 明显产兆,乃给加服中药催生。脉细而谲滑,指脉搏动无力,不能上越指尖,舌质淡
红。方用神妙佛手散加参10g, 芪12g、益母草9g。药后当晚宫缩开始,产程经过顺利, 自然分娩,婴儿重3500g 。 (引6《裘笑梅妇科经验选》)
神妙佛手散又名芎归汤(川芎、当归)。当归、 川芎均为血分之主药。当归甘补辛散, 苦泄温通,既能补血,又能活血,川芎辛温香窜,走而不守,为血中之气药,有活血行 气之功,补中有通,开中有阖,对催生来讲是“最稳当,又捷效”。再加参、芪补气, 益母草助子宫收缩,益其母而安其子。
十九、胎气上逆
(一)裘笑梅医案
邢某某,39岁。1951年3月初诊。
妊娠六月,忧郁过度,致胎气不和,两胁闷而疼痛,如弓上弦。 此乃肝气郁闭,胎无 血荫,子必上升。脉沉弦,苔薄白,质少津。治用疏肝气之郁结,养肝血之不足。方用 傅青主解郁汤化裁:人参
3g, 白术15g, 白茯苓9g, 当归身9g, 白芍9g, 枳壳2 . 4g, 砂仁0 . 9g (冲),栀子 9g, 薄荷1 . 2g。三剂。
二诊:闷痛除,子悬定,脉转缓滑,苔仍如前。上方去栀子,加 川石斛9s, 继服五 剂,病不复发。
崩漏。
妊娠中期,胸腹胀满,甚或喘息疼痛,烦躁不安,称·胎气上逆”,占名”子悬”。 究其病因,多由脾胃虚弱,或肝郁犯脾,胎气壅塞,气机升降失调所致。本例患者忧郁 过度,肝气郁结,况胎赖血
养,营血不足,无以阴胎,子必上升。用傅氏解郁汤化裁,以参、术、
苓、归、白芍补气养血,配枳壳、砂仁、栀子、薄荷,疏肝解郁,宽胸利
膈,调其升降,则胎气自和。
(二)朱小南医案
曹某某,21岁,已婚。
初诊:1959年12月。怀孕八个月,因气恼而气机上逆,胸胁
间如有气闭壅塞, 一度昏厥。今患者自揉胸部,据述前日气塞而昏
厥,苏醒后,胸胁闷胀,恶心呕吐,现心烦口燥,腰背酸楚,不思饮
食,似有异物阻塞,异常难受。按脉滑数,舌苔黄腻。证系气郁使
然,首先宜心情宽畅。
苏梗6g, 白术6g, 陈皮6g, 白芍6g, 合欢皮9g, 带壳砂仁2.4g
(后下),淡子芩9g, 钩藤12g(后下),杜仲9g, 续断9g, 姜竹茹9g。
二剂。
复诊:情绪较佳,面貌已无苦闷之象,服药颇见功效,呕逆已
停,胸脘闷胀亦瘥,现胃口似稍开,略能饮食,稍感腰酸和胎动,其
他无所苦。按脉亦不若上次之数,舌苔由黄腻而变为薄黄,症已大
好。宗原意续予宽胸健脾、解郁安胎以善其后。
苏梗6g, 合欢皮9g, 白芍9g, 代代花2 .4g, 带壳砂仁4.5g(后
下),白术6g, 陈皮6g, 钩藤12g(后下),菟丝子9gt 覆盆子9g, 茯
苓9g 。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妊娠后期,胎儿逐渐增长,腹部膨大,胸脘部分遭受影响,稍感
胸闷胁胀,气急不舒,乃病程之常,不足为病。惟在此期内,遭受情
志刺激,肝气挟热上逆,则胸胁闷胀现象变本加厉,渐趋严重,似有一团气块,涌塞于 胸中,以致心窝闷、烦躁不安,甚至气逆而昏厥,
神识模糊,不仅有碍孕妇健康,而且妨碍胎儿的安全,应急就医,以
防后患。
本例即因情志刺激,气郁而挟热上扰,引起气机窒塞,呕逆而
烦躁,内热口燥,不思饮食,治疗当以清热解郁、疏肝降逆为主。本
证古来多以紫苏梗为君药,盖既有理气宽中,又有止呕之功,复有
安胎之效,对本症非常适合,白芍柔肝缓急,并能健脾止痛,亦为要
药,合欢皮能化郁息怒,令人欢乐无忧,可使肝气条达,竹茹、砂仁
健脾降逆,仲、断为王肯堂杜仲丸主药,安胎壮腰膝,复用钩藤、黄
芩以清肝经郁热,阻其上扰。服后见效颇速,呕逆胸闷等症,次第
减轻。惟经此症骚扰后,胎儿为之不安,所以有腰酸胎动之感,复
诊遂以健脾安胎为主。以确保母体和胎儿健康。
二十、胎动不安
(一)何子淮医案
刘某某,女,27岁,已婚,工人。结婚两年,月经素来规则,停
经72天,晨尿妊娠试验阳性, 一周前呕泛口苦,便秘而腹底下坠,
就诊前夜腹部阵痛,阴道少量渗红。孕期肝阳不潜,木火内扰,呕
恶心泛,口苦便秘,腹痛漏红。脉象滑数,苔微黄。证属胎热逼灼,治宜凉血清肝。
黄芩炭、阿胶珠、炒白芍各9g, 苎麻根,桑寄生、炙黄芪、党参
各12g, 生地炭15g, 仙鹤草30g, 炙甘草2 .4g, 苏梗4 . 5g。
复诊:服药2剂后漏血已停止,腹痛缓解,呕恶亦平,续服原方
3剂。
三诊:肝阳平熄,诸症见差,当补脾胃,上方去黄芩、生地、阿
胶,加淮山药、红枣、龙眼肉,连服10剂,诸症痊愈,精神振作而停
药-(引《何子淮女科经验集》)
本案患者阳盛,血热下扰血诲,迫血下行,导致漏红。方用黄
芩、生地黄为主清热凉血;阿胶配日草善于止血:桑寄生补肾稳固
胎元,佐黄芩、党参补中益气以系胎元;白芍和里缓急止痛;紫苏梗
宽中和胃、不妨正气;仙鹤草补益止血。三诊加山药、大枣、龙眼肉
调补心脾,标本兼顾.以求血气充沛,胎元稳固.不致“枝枯果落,藤
萎花堕”。
对于体质虚弱的孕妇,治疗中更须顾及脾肾。 《景岳全书》说:
”妇人肾以系胎,而腹为肾之府,故胎孕之妇最虑腰痛,痛甚则堕,
不可不防。”对气血衰弱、脾胃不健、饮食不香或孕后数堕者,中药
凋治疗效较满意,但对不同的病例又要细审体质的实或虚、病机之
寒与热,药物配伍用量的多少等都应注意。朱丹溪认为白术、黄芩
是安胎要药。黄芩配白术能安胎止血,适用于偏热证型。白术虽
为健脾胃安胎要药,而性燥气闭,对肝郁气滞及胎热过盛、律液不
足亦有不足之处,配黄芩能相辅相成,故偏热者黄芩胜于白术,偏
寒者白术胜于黄芩、祛湿热不使中焦受阻。泰山磐石饮为安胎名
剂,配方较为全面,但方中当归、 川芎为血中阳药,漏胎或有滑胎史
者更须慎用,川芎宜避用,当归用当归炭,茯苓性渗亦要慎用。如
习惯性流产在使用大剂滋补药物时,若中气不调,食少无味者须注
意先理脾胃。又民间有用“独参汤”拯危救急,补元固胎亦有一定
效果。
(二)姚寓晨医案
赵某某,女,27岁,营业员,1981年3月5日初诊。
主诉:妊娠五月,腰酸,胎动不安。
现病史:患者面色清癃,眼眶青黯,神色萎顿,由爱人扶携来.
自述半月以来,胎动不安,时或阴道出血,腰酸特甚,小腹下坠。两
腿软弱,头眩耳鸣,小便频数。舌象;质淡苔薄。脉象:虚大乏神。
辨证:冲任虚损,胎元失系。治法:补肝肾,固冲任,安胎元。
方药:生黄芪15g, 炒归身10g, 生、熟地各2g, 山黄肉12g, 甘
杞子12g, 陈阿胶1,2g(烊冲),陈艾炭10g,, 炒杜仲15g, 炒川断15g, 苎麻根30g。 治疗经过;诊毕,即对其夫妇告以药治仅属一治,而节欲养胎,
更属必要,切望慎守。患者唯唯领教,越一周,复诊时神色频见好
转,告知近况良好,乃续服上方加减二十余帖,并遵嘱慎养,仲夏时
分,足月顺产一男婴。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胎元赖冲任以养,肝肾乃冲任之本,房劳毁伤,最易伤肝肾,损
冲任,动胎气。临证施治,除对证的方药以外,说理规导,以慎房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庆带地推动)者
帷,乃女科保胎要务。否则,纵有灵丹,亦属徒然,故景岳叹曰: “药
力不能与情窦争胜也。”因此,保胎养胎,医病配合有当,始可功奏
十全。
(三)宋力伟医案
罗某,女,26岁。1995年5月2日初诊。患者24岁结婚,
1994年7月停经60天时阴道出血量多而自然流产(曾经B超检
查证实)。本次停经55天,阴道出血1天,量少,色鲜红,腰酸,小
腹坠胀,肢倦乏力,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象细滑,查尿
妊娠试验呈阳性反应。证属脾气虚弱、肾气不固之胎动不安。投
以补气固胎饮加山茱萸10g, 升麻5g, 炒谷芽12g。服药3剂,阴
道出血止,腰酸减轻,食欲增进,惟小腹隐痛,苔薄白,脉滑,原方加
白芍10g, 续进2剂,诸症消失。半个月后B超检查示“宫内可见
胎体回声,胎心搏动良好”。7个多月后顺产一男婴。
祖国医学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多因禀赋素虚,或房劳伤肾,或
多次人流,损伤冲任,肾气不足,胞脉失于维系,胎元不固而致,故
治以益气健脾,补肾固胎。方用党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安胎,以
资气血生化之源;杜仲、菟丝子、续断、桑寄生补肾壮腰、固本安胎;阿胶养血止血, 黄芩炭清热安胎止血;陈皮、砂仁健脾理气安胎。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菟丝子能促进卵巢黄体的形成,续断含有维生
素E, 能促进子宫和胚胎发育;杜仲能抑制子宫收缩,并有镇静作
用;阿胶能使血液凝固性增加而止血,陈皮有抑制子宫收缩作用。
全方重在补肾益气,固摄冲任,故胎自安。
(四)李瑾医案
张某,女,28岁,1999年9月2日诊。结婚1年,停经46天,
阴道少量出血2天,色暗红,质稀,小腹隐痛,腰骶酸楚,纳谷欠佳,
大便偏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滑无力。妇科检查见阴道内少
量黯红色血,宫颈着色,宫体饱满质软,尿妊娠试验为阳性,诊断为
胎动不安,证属肾虚,治拟补肾安胎、益气养血,予益肾安胎汤加苏
梗、煨木香。
方药:桑寄生、菟丝子各30g, 川断20g, 阿胶(烊化)、白术各
10g, 党参15g, 焦艾叶、炙甘草各6g, 苏梗5g, 煨木香3g 。3 剂。
水煎2次。各取汁250m1 分服,并嘱患者治疗初期绝对卧床休息,
慎戒房事。
9月5日复诊:阴道流血于昨日止,大便调,再予上方去苏梗、
煨木香,继进7剂而愈。3个月后随访,患者在外院做 “B 超”检
查,提示胎儿发育正常。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肾虚,或早婚,多产房劳,孕后房事不节,
耗伤肾气,肾虚则冲任不固,胎失所养,故发生本病。因此补养肾
气是固摄胎元的主要方法,又女子以血为主,补肾必当养血,血聚
以养胎。因此,补肾养血的目的,不仅在于固摄胎元,而且还在于
养胎以助发育。故用阿胶补血养胎,用党参、白术使肾气充盈以载胎。
金wwwji华nhuatu佗ocom
中医智地推动者
对本病的治疗,既要掌握好保胎的时机,又要重视现代医学优
生优育的基本观点。即在保胎治疗期间,凡阴道流血不止时间已达2周以上,且量多, 腰酸小腹坠痛较剧,宫口已开,则不能做保胎
治疗。经治疗症状未见改善,应及时进行现代医学检查,明确诊断
胎儿发育及母体之因素,以便取得保胎的积极效果。同时还应嘱
患者注意饮食起居、按时服药,房事情志的调节和预防外邪的
侵袭。
(五)班秀文医案
刘某某,女,38岁,广西XX 厂工人,已婚,1982年5月20日
初诊。
受孕二月余,现小腹时胀痛,腰胀坠,倦怠乏力,胃纳一般,大
便溏薄,小便正常。脉细缓,苔薄白,舌质淡。诊断:胎动不安。辨
证:肾气虚怯,冲任不固。治则:调养冲任,补气安胎。
处方:菟丝子20g, 太子参15g, 桑寄生15g, 川杜仲9g, 川续断
9g, 当归身4 . 5g, 白芍9g, 砂仁3g, 艾叶2g, 炙甘草5g。每日水煎
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5月24日):药后诸疾消失,嘱再服三剂,以巩固疗效。
胞宫系于肾,冲任二脉起于胞中,肾气虚怯,则冲任失养,故小
腹时痛,腰脊胀坠。以辛甘温润之品补肾壮腰,佐以调气之砂仁,
则气顺而胎安。
二十一、胎 漏
(一)朱小南医案
王某某,20岁,已婚,教师。门诊号:27242。
复诊 t956年8月21日。患者陈述二月前曾小产,出血甚多,
身体尚未复原,最近怀孕又见红三次。近日头眩心烦,内热口干,
胸闷不舒,腰酸,并有畏寒身热之象,按其脉为细滑,舌质绛而苔薄
黄。流红,色鲜红,量不多。证属血虚内热所致漏,素体虚弱,冲任不固,除用药凋治
外复应诸事谨慎,方能保全胞胎。治拟健脾养
血、清热安胎法。
归身6g, 生地6g, 白芍9g, 白术6g, 陈皮9g, 苏梗6g, 淡子芩
6g, 香附炭3g, 焦栀9g, 炒阿胶9g, 藕节炭9g。
用上方加减服四剂后,漏红已停,寒热已退,饮食亦逐渐恢复
正常。
复诊11月1日,面色萎黄,精神疲怠,今晨又复漏红,腰酸痛,
小腹并有隐痛。乃按其腹,摸得胎儿如四个月大,问感觉稍动否?
回曰: “尚觉能动”。切脉滑而无力,舌苔薄白,追问其有否受寒,乃 答: “昨晚曾同房,今晨又红,血量尚少。”病因与上次不同,盖由房
帷不慎,复受寒冷,冲任受损,引起胎元不固?治用温中健脾,固肾
安胎法:
陈艾炭6g, 炒阿胶9g, 黄芪6g, 焦白术6g, 仙鹤草9g, 炮姜炭
2.4g, 白芍6g, 大熟地9g, 苎麻根9g, 杜仲9g, 炙草2 . 4g,
服二帖,腹部不再隐痛,漏红亦止,经调理后,诸症次第就愈。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医智地推(
胎漏症,古人很重视,因为有关母胎健康。 《妇人大全良方》
谓: “妊娠经水时下,此由冲任气虚,不能约制,,名曰胞漏,血尽
则毙矣”。又谓: “妊娠下血,因冷热不调,七情失宜,气血不和所
致。若伤于胎,则痛而下血,甚则胎坠矣”。
本例患者冲任受损后尚未复原, 一月余又告怀孕,结胎不实,
血虚内热,近一月而流红三次,乃处方以阿胶汤(《医宗金鉴·妇科
心法》方:当归、 川芎、白术、熟地黄、阿胶、杜仲)加减,因略有寒热
加紫苏梗,胸闷气郁加香附炭,服四帖而见效。隔二月余,复由房
惟不慎,损伤胎气,因而见红,乃用胶艾汤(《金匮要略》方:地黄、川
芎、阿胶、甘草、艾叶、当归、芍药)加减,因受寒气,加炮姜炭,复用
杜仲、苎麻根以助系胞之力。至于归、芎为血中阳药,能动血,所以减去未用。
怀孕后而有小产史者,以暂时禁欲最为上乘,张景岳谓:“凡受
胎之后,极宜节欲,以防泛滥,而少年纵情,罔知忌惮……必由纵欲
不节,致伤母气而坠者为尤多也。”
(二)班秀文医案
沈某某,女,29岁,桂林市X入厂工人,已婚,1978年8月28
日初诊。
停经三个月,尿妊免试验阳性。于八月二卜一日阴道开始出
血,量少,色红,腰胀疼,经用壮腰补肾、益气安胎之剂(药名不详),
效果不满意。现阴道仍流出少量粉红色分泌物,腰及少、小腹胀
坠。能寐而多梦,精神不振,胃纳欠佳,大便于结。脉细数,苔薄
白,舌尖红。诊断:胎漏。辨证:气虚阴亏,封藏不固。治则:补肾
养阴,益气固摄。
药用;党参15g, 熟地9g, 归身6g, 白术9g, 白芍9g, 川续断
9g, 桑寄生18g, 北芪12g, 首乌18g, 阿胶珠12g(烊化),黄芩6g,
砂仁3g, 甘草6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8月31日):阴道流血未止,量少,色红,脉细数,苔薄
白,舌尖红。转用养阴摄血法。药用:首乌10g, 川杞子9g, 五味子 5g, 淮山药12g, 桑寄生12g, 女贞子9g, 地骨皮9g, 旱莲草18g, 甘
草3g, 荆芥炭5g(冲服)。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
三诊(9月13日),阴道出血已止三天,但腰仍微胀,寐纳欠
佳,大小便正常。脉细滑,苔薄白,舌尖红。拟用补肾扶脾之法,以
善其后。药用:菟丝子12g, 桑寄生12g, 淮山药30g, 莲肉12g, 川
续断12g, 陈皮2g, 炙甘草6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
本证属气阴两虚,阴虚则阳亢,气虚则不摄血,故脉细数而漏
红。初诊时虽滋阴益气并用,但方中有辛温动火动血之当归,故药已症情徘徊,二诊之
后,专用养阴清热、收敛止漏之法,故疗效满
意。
(三)孙浩铭医案
林某,女,20岁,已婚,农民。
妊娠已五个月,近二个月来阴道又流血。色红质稠,心烦齿
衄,口干腥臭,尿少而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脉弦滑数。曾经某医
院服西药,血仍未已,而来门诊。中医辨证认为肝火内炽,热扰冲任。治以清肝泻火 安胎。
处方:龙胆草9g, 枯黄芩9g, 生栀子6g, 软毛柴3g, 杭白芍
9g, 生地黄15g, 大乌豆24g, 白苎根15g, 车前草15g, 干地榆15g 。 服二剂。
次诊:药后阴中流血已止,口干齿衄亦愈,继以清余热凉血安胎之剂续进,以资巩
固。
处方:枯黄芩9g, 杭白芍6g, 生甘草3g, 大乌豆30g, 生地黄15g, 川续断9g, 白苎 根15g。服三剂。
胎漏辨证应分虚实调治。此例属于肝旺血热,胎火炽盛,迫血妄行,以致上下溢血症 状出现。治取清肝泻火凉血.佐以安胎,获效颇显。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泻肝
火、清内热,车前子协助清利,用柴胡舒肝之气以顺条达.以生地黄、乌豆、白芍、地 榆凉血柔肝,甘草和诸药凋中气,佐以苎麻根、续断安胎。
二十二、流 产
刘奉五医案
马某某,女,30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2年11月1 日。
主诉:妊娠70天,腹痛、阴道出血7天。
现病史;既往月经正常,现已妊娠70天。七天前开始小腹痛, 腰酸,阴道流血,色鲜 红,喜冷饮,小便黄,大便干。曾复查妊娠试验阳性。舌象:舌质偏幻:,苔少。脉
象:沉滑无力。西医诊断:先兆流产。中医辨证:血热伤胎。治法:清热凉血安胎。
方药:山药五钱,石莲三钱,黄芩五钱,侧柏炭五钱,马尾连五钱,椿根白皮五钱, 阿胶块五钱(烊化),白芍四钱。
治疗经过:11月4日,服上方3剂后,腰腹痛减,阴道出血减少。继服3剂后,阴道 出血已止。 (引《刘奉五妇科经验》)
先兆流产,中医称为“胎漏”。刘奉五认为胎漏多因肾气不足或脾自虚弱,以致胎元 不固或素体阳盛、热迫血行所致。脾气虚
弱,血热伤胎者,多见身热,喜冷饮,食少,尿黄便干,少腹坠胀痛, 腰酸痛,阴道 出血色鲜红,舌质红,脉弦滑稍数。治以健脾清热,凉血安胎,常用经验方清热安胎饮 进行治疗。出血量多者,加贯众
炭、棕榈炭、生地黄、旱连草;脾肾两虚,胎系不固者.则见食纳少, 腰酸痛,小腹 坠胀,阴道断续出血,色淡红,舌质淡,苔白,脉滑无力或沉弱。治以健脾益肾,养血 安胎,方用寿胎丸(菟丝子、 川断、桑寄生、阿胶),加山药、石莲。出血量多时加椿根 白皮、棕榈炭,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少腹下坠者加升麻炭,阴虚血热者,多见胎 动不安或有小腹疼痛,有时头晕,舌质偏红,脉细滑,治以养阴柔肝,清热安胎,方用 芩连芍药甘草汤加减。
二十三、滑 胎
(一)哈荔田医案
陈某,女,25岁,已婚,1978年4月5日初诊。
妊娠二月余,漏红三日,自服保胎丸数付血不止。又加小腹隐
痛,腰背酸楚,两腿无力,小便溲短,间或自遗,头晕面白,四末不
温,脉细弦,苔薄白,此肾气虚弱,无以载胎,冲任不固,摄血失职,治拟温肾固胎, 兼予止血。
处方:桑寄生、炒杜仲各12g, 川续断、菟丝子、山萸肉、炒白
术、云茯苓、棕榈炭、海螵蛸各9g, 金狗脊(去毛)15g, 鹿角胶9g(烊
化冲服),贡阿胶12g(烊化冲服),三七粉2.4s(分二次冲服)。3
剂,水煎服。
二诊(4月10日):胎漏减少,血色转淡,四末渐温,腹痛已止、
惟仍腰酸无力,气短溲频,脉来弦细。胎气虽得暂安,肾气尚未得
复,再步原法,务慎劳乏。
处方:炒杜仲、桑寄生各12g, 金毛狗脊(去毛)15g, 川续断、菟
丝子、山萸肉、益智仁、炒白术、云茯苓各12g, 海螵蛸、甘枸杞、女
贞子各9g, 炙黄芪15g 。5剂,水煎服。
三诊(4月15日):胎漏已止,小溲如常,面色转润,略感腰酸,
脉呈滑缓,上方出入再予3剂。
滑胎临床病因常见有肾虚、气血两虚和血瘀。本例因妊娠期
间不慎房帷,肾气为伤,冲任失固,致漏红腹痛,腰酸腿软,肾虚髓
弱,精不化气,故头晕面白,四末不温。膀胱失约,则溲频不禁。治
用狗脊、菟丝、杜仲、 川断、桑寄生、萸肉等固肾安胎,填精养血;阿
胶、棕榈炭养血止血;鹿角胶、海螵蛸温肾涩精,止血缩泉,少用三
七粉止血行血,使无留瘀之弊。全方重在补肾,俾肾气足,冲任固,
则胎自安,血自止。二诊加重白术、云苓、益智仁之量并配以炙黄
芪两顾脾肾,摄血保胎,以求巩固。
(二)孙朗川医案
刘某某,女,28岁,已婚,干部,1961年3月28日初诊。
结婚3载,堕胎4次,孕程均不过3个月。现妊娠2个月。既
往月经多先期5~7天,量多色红,无痛经。带下色白,伴有血液,
常感头晕咽干,手足心热,神倦肢怠,食后脘胀,腰部酸楚,舌质偏红,苔薄,脉息细
滑无力。拟为肝肾阴亏。脾气虚弱。治宜滋肾补
脾,理带安胎。
处方:生,熟地18g(各半),黄芩9g, 白芍9g, 川断15g, 女贞
子15g, 菟丝子9g, 白术9g, 苎根9g, 鸡冠花16g, 白果9g 。5 剂,
有效,酌情续服。
当年7月,患者来信,据称断续服上药廿余剂,诸症锐减。现
已怀孕6个月。后经了解,患者妊娠足月顺产一男婴。
滑胎一症,多系肝脾肾不足。脾虚则升举无权,冲任不守。肝
肾虚则下元无力,冲任不固,不胜载胎。故预防之法,多从补益肝
脾肾着手。本例3年之中,堕胎4次,其月经先期,量多色红,赤白
带.拟属肝肾阴亏,脾气虚弱,血分有热,任带不固。方以生地黄,
熟地黄,女贞子滋养肝肾,菟丝子、续断固肾壮腰,白术健脾,黄芩、
白芍、苎麻根清热安胎,白果、鸡冠花固任止带。上药切合病情,反
复服用,共奏安胎保孕之功。
(三)孙浩铭医案
赵某某,女,34岁,已婚。1973年12月11日初诊。
婚后已流产五次,每次流产均在受孕后一二个月。年来月经
多提前数天,量多色红,偶伴血块,经期腹痛,平素白带多。末次月经12月5日。现 经水已停,惟腰酸,白带特多,无秽臭。舌淡,苔薄白,脉细软。乃脾肾气弱,致冲任 不固造成五次流产,自当健脾补肾,益气固摄。
处方:潞党参30g, 苍、白术12g(各半),生、熟地24g(各半), 女贞子15g, 旱莲草 15g, 甘枸杞9g, 川续断15g, 五味子6g, 金樱子30g, 白芡实18g。服三剂。
复诊:药后白带大有减少,现腰酸如折,神疲肢楚。舌淡,苔薄白,脉细软。继予培 补脾肾。
处方:潞党参24g, 漂白术9g, 淮山药18g, 女贞子15g, 早莲草15g, 甘拘杞9g, 菟 丝子15g, 川续断18g, 生、熟地18g(各半),五味子6g。服,三剂。
三诊:此次月经已逾期二个月,泛呕纳呆,眩晕腰酸,神疲体倦”心悸少寐,时而漏 红。舌苔薄黄,脉象细滑。脉症互参,属妊娠胎漏。拟健脾补肾、安胎止漏。用补肾安 胎饮加减。
处方;潞党参18g, 漂白术9g, 淮山药24g, 川续断18g, 菟丝子15g, 补骨脂9g, 旱 莲草18g, 贡阿胶9g(另炖冲),生艾叶3g, 黑 地 榆 9g, 盐砂仁3g(后入),煮半夏6g, 枯黄芩8g, 酸枣仁6g。
此方加减前后计服十五剂。后其家属代诉孕已五月,胎漏已止‘近常腰酸肢楚,大便 干结,乃拟下方嘱服三剂。
处方: 川续断15g, 桑寄生15g, 黑杜仲9g, 杭白芍9g, 枯黄芩9g, 火麻仁18g, 冬瓜 仁18g, 白苎根24g。后经随访,已顺产一婴。 《诸病源候沦·妇人妊娠病诸候》: “若 血气虚损者,子脏为风冷所居,则气血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致胎数堕。”多次滑
胎,总因脾肾气虚,冲任不调,胎失所系,治须健脾补肾,益气固摄,使肾气健旺,血 海充盈则胎有所载,自无堕胎之患。
(四)班秀文医案
杨某某,女.37岁,自治区XX 队技术员,已婚,]980年3月1 日初诊。
十四岁月经初潮, 一向错后一二个月。1966年结婚,婚后月经仍然错后,但时间较短 (10~30天),色量一般,经将行,乳房胀, 腰胀膝软,平时心烦易躁,大便溏薄。1968 年第一胎人工流产, 1976年、1979年先后两次流产。脉弦细,苔薄白带黄,舌质一般。
诊断:滑胎。辨证:肝肾亏损,气血两虚。治则:滋养肝肾,补益气血。 处方:太子 参16g, 炙北芪15g, 淮山药25g, 鸡血藤15g, 菟丝子15g, 川杞子9g, 覆盆子9g, 芜 蔚子9g, 地骨皮9g, 甘松5go 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
二诊(3月6日):药已,心情舒畅,但夜间肢麻。脉沉细,苔薄
白,舌质如平。仍遵上法出入。药用:鸡血藤15g, 菟丝子16g, 当
归身10g, 白芍6g, 川杞子9g, 党参15g, 白术9g, 覆盆子9g, 芜蔚
子9g, 淫羊藿15g, 柴胡3g0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色量均佳,但腰
腿酸软。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正常。药已对症,仍守上方,再服六
剂。
四诊(6月14日):经期已逾十多天,尚未来潮,恶心欲吐,乳
胀腹痛,下肢轻度浮肿。纳差便溏。脉细滑,苔薄白,舌质淡嫩,医
院妇科诊为:早孕。此为孕后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拟健脾益气、
补肾安胎治之,药用:党参20g, 云苓10g, 白术log, 炙北芪20g, 川 杜仲15g, 川续断9g, 桑寄生9g, 砂仁3g, 陈皮2g, 炙甘草5g, 每日
水煎服一剂,连服六剂。以后每隔日煎服一剂,以巩固疗效。
上方坚持隔日煎服一剂,直至12月,精神良好,纳寐俱佳,故
停药。于1981年1月26日足月顺产一女孩,体重3.5千克,发育
良好。 (引《班秀丈妇科医案医话选》)
孕后胎元不牢,其因虽多,但多属肝肾亏损,开合失常所致。
本例曾先后三次流产,显系肝肾亏损,冲任气虚,以致封藏不固而
滑下。故以滋养肝肾,补益气血之法以治本,待血充气旺,冲任通
盛,则孕后胎元得养,白能足月顺产。
(五)姚寓晨医案
关某某,女,29岁,打字员,1978年5月12日初诊。
主诉:妊娠三月,泄泻腹坠胀半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前年曾怀孕,自三个月起腹胀便泄,逐渐形
神不支,至五月胎元殒流。刻又重身三月,前象复萌,神疲,纳少,腹胀而坠,微有腰 酸,大便溏稀,日三、四次,多为食谷不化。舌象:
质淡红,苔薄白滑。脉象:细软乏力。辨证:脾虚气陷,胎元失养。
治法:健脾益气,补阳护胎。
方药:炙黄芪24g, 潞党参15g, 炒白术10g, 云茯苓12g, 炙升、
柴各5g, 炒淮药12g, 覆盆子12g, 桑寄生12g, 补骨脂12g。
治疗经过: “逐月养胎”有五月足太阴养胎之旧说。本例患者,
即属脾虚滑胎之畴,予服前方后,纳谷渐旺,神气渐增,而泄泻逐步
减少,前后以本方出入共三十余剂,脾旺气沛,中流有砥,体健恙
平,过预产期一周而产一女婴,母女均健。
本例患者,脾气素馁,及妊以后,精气涵养胎元,必藉脾肾以资
奉之,则脾虚益甚,且肾气亦亏,先后二天俱惫,系胎之权无力,此
固前番五月胎殒之由,亦为刻下山雨欲来之兆,曲突徙薪,未雨绸
缪,乃亟以补脾升阳为事,佐以益肾,增强蒸煦之力,使火土合德.
脾运更健,药后泄止胀消,恙平胎安,前人逐月养胎.原不拘于补肾
一法。本例乃脾虚滑胎之属,根据案情,养肺、宁心、凋肝,对症而
施,均可收保胎之效。
二十四、异位妊娠
裘笑梅医案
案一:姚某某,工人.44岁。1972年11月16日入院。
患者于11月15日晨,突然腹痛剧烈,下坠感,伴有便意,但无
恶心、呕吐、头晕眼花、出汗等症状,遂来内科急诊,经内科对症治
疗后未见好转,转来妇科会诊。追问病史,已绝育八年,末次月经
10月12日。检查:急性病容,痛苦貌,血压140/80毫米汞柱;下
腹平坦,稍有腹肌紧张,压痛阳性,反跳痛阳性,移动性浊音可疑。
妇科检查:宫颈举痛阳性,子宫轮廓不清,穹隆饱满,左侧附件可触及3cmX2cm 大小包 块.触痛明显,右侧附件压痛,后穹隆穿刺
“阳性”。诊断为子宫外孕,给中药保守治疗。
患者腹胀痛拒按,伴有里急后重、大便感,腰酸坠,胸闷。苦薄
根腻微黄,舌尖红绛,脉来弦滑。证属气滞血瘀,湿热下注。治法
以“通则不痛”,运用活血祛瘀,清热利湿:紫丹参20g, 当归10g, 赤
芍10g, 桃仁10g, 生大黄9g, 乳香4g, 没药4g, 枳壳9g, 蜀红藤
12g, 忍冬藤12g, 五灵脂6g, 蒲黄9g, 川楝子10g, 延胡索9g。三剂。
二诊:前投活血祛瘀佐以清热利湿之剂,药后脉转弦细,苔薄,
舌质泛紫,便通畅,尿清利,腹胀痛不若前甚,腰酸楚尚存。前方去
大黄,加天花粉20g。五剂。
三诊:迭进活血祛瘀,阴道出血量增多,色黯,腹痛胀渐减,惟
腰酸未除,胃口不馨。脉细缓,苔薄质偏淡红,前方除五灵脂,赤
芍、桃仁、乳香、没药,加续断10g, 狗脊10g, 山楂10g, 神曲10g。
五剂。
四诊:阴道出血已止。妇科检查:外阴正常,宫颈轻度炎症,子
宫后倾,子宫正常大小,活动欠佳,左侧附件增厚.无压痛。脉细
缓,舌质润。再行健脾清热化湿:天花粉10g, 蜀红藤12g, 忍冬藤
12g, 续断10g, 狗脊10g, 山楂10g, 神曲10g, 土茯苓10g, 淮山药
10g, 青、陈皮各4g, 嘱服七剂,以善其后。
案二:汪某某,女,35岁。1975年8月10日院外会诊。
患者于1975年7月28日,因下腹部剧痛难忍,经某医院检
查,确诊为“子宫外孕”。曾用西药治疗,仍有腹部隐痛及阴道不规
则出血,色黠红。妇科检查:子宫前倾,大小正常,右侧可触及
5cmX4cm大小包块,压痛阴性。血象检查,白细胞6500/立方毫
米,血红蛋白10g% 。尿妊娠试验阴性。诊断为陈旧性子宫外孕。
脉弦滑,苔黄腻,舌质淡紫。头晕,溲赤,便干纳减。中医辨证为气
血破滞,湿热蕴郁。治法当行气活血,祛瘀清热:当归9g、赤芍9g,
桃仁9g, 乳香4g, 没药4g, 枳壳10g, 小茴3g, 川楝子10g, 延胡索9g, 蜀红藤10g, 忍冬藤10g。三剂。
二诊(1975年H月13日):左下腹疼痛减轻.阴道仍有黯色或
咖啡色少量出mL, 前方除川楝子.加黄芩9s 。七剂。
三诊(1975年日月22 日):妇科检查见右侧包块较前缩小,但
阴道仍有少量山血,色如前,少腹隐痛。改用震灵丹加味:五灵脂
6g, 制乳香3g, 制没药3g, 紫石英15g, 禹余粮10g, 赤石脂10g, 代
赭石10g, 败酱草12g, 蜀红藤12g, 蛇舌草15g, 贯众炭10g, 蒲黄炭12g。三剂。
四诊(1975年8月30日):月经已转(25—29日),经量中等,
夹有血块,色黯红.腹部感舒适。再作妇科检查:宫颈轻度糜烂,子
宫前位,正常大小,右侧附件稍增厚,未触及明显肿块。治用红酱
饮以凉血清热解毒,旨清余邪,以善其后。
案三:谢某某,29岁,工人。1972年5月3日入院。
月经过期12天,腹痛7—8天,阴道不规则淋漓流血,色黯红,
有便意感,近两天来腹痛加剧,曾昏厥两次。人院后检查血压
100/55毫米汞柱,下腹部有压痛和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妇
科检查:宫颈举痛阳性,子宫右倾,正常大小,后穹隆丰满,两侧附
件触诊不满意,做后穹隆穿刺阳性。尿妊娠试验阳性,白细胞
11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2%,淋巴细胞18%,血红蛋白
7.5g%。 诊断为子宫外孕、继发贫血。给输液和抗生素,在严密观
察下加用中药保守治疗,脉弦细,苔薄白.舌质微黯。中医辨证为
气血瘀滞。当用行气活血化瘀,方仿少腹逐瘀汤:蒲黄9g, 五灵脂
6g, 乳香4g, 没药4g, 炒小茴3g, 当归10g, 川芎3g, 赤芍9g, 延胡
索9g, 天花粉15g。四剂。
二诊:少腹疼痛明显减轻,移动性浊音消失,前方去蒲黄、五灵
脂,加入蒲公英15g、 白毛藤20g、山楂12g。七剂。
三诊:尿妊娠试验阴性,阴道出血已除。复查血象:白细胞
5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64%,淋巴细胞20%,血红蛋白
9.58%。改服八珍汤,带药出院。时过四个月门诊复查,妇科检查已属正常,月经如 期,已恢复工作。
宫外孕又称异位妊娠,是妇产利,常见急腹症之一,以下腹剧痛
伴有便意,阴道出血,为其主要症状,布中医学文献中并无此病名
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似乎与历代妇科医书中所记载的“癥瘕”、
“血瘀”、”血癥”相类似。其病机是属血瘀成癥,瘀积作痛。初由气
滞而导致血瘀,再由血瘀而使气机更加阻滞,互相转化而成,从而
出现坠、胀、痛及臌胀等。对于本病的治疗,通过十多年临床实践,
开展了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方法治疗子宫外孕,改变’厂过去认为宫
外孕必须手术治疗的看法。但是,这并不可以完全取代手术治疗。
手术与非手术,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之处,应当根据患者具体病
情,灵活选用。临床上初步分以下三型:
1. 急性型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头晕恶泛,全身出汗,四肢
厥冷,伴有严重休克现象。脉象沉细,舌质淡红,舌苔薄白。妇科
检查:宫颈举痛阳性,后穹隆饱满,下腹部压痛明显伴有反跳痛,腹
肌紧张,可有移动性浊音,血压下降不稳定,后穹隆穿刺可得不凝
固之血液。
2. 亚急性型有阵发性腹痛或持续性隐痛,阴道常有不规则
出血,头晕目眩,血压正常,无休克现象。脉象弦数,舌质黯红。妇
科检查:宫颈有举痛,盆腔常常可以摸到包块,腹部压痛,反跳痛不
甚明显,无移动性浊音,尿妊娠试验阳性。
3. 慢性型阴道不规则出血持续不清,虽时多时少,下腹疼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医智地艳艺
痛,腰酸头晕。脉象弦滑,舌质黯。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包块,
可有压痛,尿妊娠试验阴性。
宫外孕的主症为少腹血瘀而成癜积,其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
消癌,并可以始终用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大致不用炭类止血药,用
后易瘀滞难化。病者如有腑实兼证,鼓肠排便困难,应及时用攻下滋润之药疏通胃 肠.减轻腹痛,避免因疼摘引起血肿破裂,再次发
生内出血。例一系亚急性型宫外孕,兼有他症,大便不通,腹胀,方
中急用大黄、枳壳、桃仁疏通肠胃,排除腑实,同时又挟湿热下注,
故除仿用子宫外孕方(丹参、赤芍、乳香、没药、桃仁)外,佐以清热
利湿之药,以收全功。例二为慢性型宫外孕,自方行气活血而祛瘀
之力不足,改用震灵丹,加强活血化瘀止痛,使瘀血去新血生,月经
正常而转,腹部感舒适,包块消失,其后改用红酱饮善后:例三属急
性型子宫外孕,中西医结合治疗,初用少腹逐瘀汤,待病情稳定,改
用八珍汤,扶正祛邪,以资巩固。
本病应及早诊治,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见效后还必须坚持服
药,直至痊愈。以往,国内外治疗宫外孕均采用手术疗法,现在用
中药内服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使有些患者免除手术而治愈,
今后应进一步推广应用,深入探讨其作用原理,不断提高疗效。
二十五、胎位不正
(一)孙浩铭医案
王某某,女,28岁,已婚,工人。1974年5月18日初诊。
妊娠将届八个月,经常少腹微痛,腰酸,头晕,肢体笨重。目前
经保健院检查,宫底在脐与剑突之间,右肩前横位。脉沉细而滑,
舌根苔腻。恐有横牛倒产之虞,拟宫中十二味方。
处方:川芎4.5g, 秦当归4 . 5g(后入),菟丝子4.2g, 酒白芍
3.6g, 川贝母3g, 荆芥穗2 .4g, 生黄芪2 .4g, 旧艾叶2.1g, 川厚朴
2.1g, 盐枳壳1 .8g, 西羌活1 . 5g, 生甘草1 . 5g。服二剂。
5月20日二诊:服药后未见异常感觉,头晕,身重稍减。脉来
细滑,腻苔稍退。仍继前方续服五剂。
5月27日三诊:孕妇于昨日经保健院检查,左枕前头位。本
日来诊因上腹不适,呕吐酸水食少,头晕,少腹痛腰酸。脉细,舌苔
薄浊。拟疏肝和胃、理气安胎。
处方:双钩藤9g, 杭白芍6g, 苍、白术12g(各半),枯黄芩6g, 左金片12片(分送),
川朴花6g, 金铃子9g, 台乌药9g, 盐砂仁3g
(后入), 川续断24g。 服三剂。
此方民间流传颇广,疗效亦佳。方中诸药,疏而不散,化而不
伤,补而不滞,行而不窜,深得“调气”法之要领,气调则血顺,故用
之可得流畅气机,转正胎位,剂量轻灵,配伍得法,临床应用确有效
果。后诊肝郁气滞,所以改用疏肝理气,清热安胎之品。
(二)吕春荣医案
患者,女,26岁,教师,1998年3月15日初诊。妊娠34周,胎
位不正(臀位),自28周起采用胸膝位法持续6周无效。B 超示胎
儿发育及羊水均正常。诊时诉疲乏无力、纳食不佳、心悸气短,大便偏溏,脉细滑、
舌质淡胖、苔薄白。治拟益气健脾,养血转胎。药用炙黄芪30g, 党参20g, 白术10g, 茯苓10g, 白扁豆15g, 淮山药15g, 当归身10g, 丹参15g, 炒枣仁10g, 炒谷、麦芽 (各)15g, 鸡 内 金 1 0g, 煨木香6g, 甘草6g 。服三剂后复查胎儿已转位,后足月顺产一 女婴。 (引《中华实用中西药杂志》2004年第5期)
本案属气血亏虚型,多因素体气血不足,或脾胃虚弱,孕后又患他病,损伤正气,或 严重恶阻,脾胃更虚,化源不足,遂致气血亏虚,无力转位而成胎位不正。症见妊娠晚
期胎位不正,小腹胀、有下坠感,神疲肢倦,面色萎黄,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 脉细少力。治拟益气健脾,养血转胎。
第五章产时病医案
一、胞衣不下
(一)李用粹医案
痒生陆符九夫人系董文敏公之孙女也。怀孕三月,忽崩涌如
泉,胎坠而胞息。胀闷昏沉,发热谵语,上视见鬼,面黑流涎已三日矣。此皆瘀血灌 满胞中,上掩心肺,故恶证必现。 一治法须分先
后。用肉桂、归尾、泽兰、香附、红花、牛膝、元胡索,煎成调失笑散, 去其胞中垢 秽,使不上升,继以参、芪、芎、归、肉桂,助其传送,庶或有救。如方修复,神思稍 清,觉阵痛连腰,恍恍如下坠,将鹅翎探人喉中, 一呕而胞下,胀闷诸苦若失。
评析:本案为李用粹治疗胞衣不下验案之一。李用粹,清初医学家。字修之,号惺 庵。原籍浙江,至其父移居上海。幼得家传,
精研《灵枢》、 《素问》,博览诸家医书,审其异同,穷其辩论,故诊脉、 处方皆 精。擅内、妇科。
孕三月,胎坠血崩如泉涌,阴血骤失于下,阳气浮越于上,症见昏沉而发热。胞衣不 下,瘀血攻心,神志不明,症见谵语,上视见鬼。瘀阻气滞而津停,症见胀闷,面黑流 涎。治用肉桂引火归元, 归尾、泽兰、香附、红花、牛膝、延胡索及失笑散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继加参、芪,益气助传送胞衣下行。后以鹅翎探喉,上宣而下降,或曰上窍 开而下窍利, 一呕胞下,瘀血尽去,神志清而血止,诸症皆平。
(二)裟笑梅医案
郭某某,25岁。
初诊(1985年1月23日):患者1984年12月因早孕2个月
而行人工流产术,术后第二天恶露逐增,至今未净,量或多或少,色鲜红,略有腹 痛,腰酸。脉细缓,舌质润。治拟震灵丹化裁:
紫石英20g, 代赭石15g, 炒贯众log, 制乳香4s, 禹余粮9z, 赤石脂 log, 忍冬藤 12g, 蜀红藤12g, 马齿苋log, 制军炭98,狗脊炭log, 川断炭log。
二诊(1月30日):投以前方,落下组织一块,恶露即净,无腰酸腹痛感,食欲尚可。 脉细缓,舌质偏艳红。治用八珍汤加川断、
狗脊、杜仲。嗣后经汛按月而行。
人工流产术因吸刮不全可导致胎盘组织残留。本患者人工流产术后少腹略痛,恶露不 净,腰酸一月余,乃属胎盘残留。用震灵丹活血祛瘀,药后瘀血祛,改用八珍汤加减, 健脾调冲,经律正常。 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三)张达旭医案
陈某某,女,25岁,农民,1963年8月7日初治。本人自述:胎儿娩出已半天,胎衣 仍不下。少腹疼痛,头昏眼花,心悸气短。诊之舌质淡,少苔,脉虚细。
治法:补气血,下胎衣,用加味芍归汤。
处方: 川芎6g, 归身10g, 党参20g, 益母草15g, 牛膝10g. 炙 甘 草 6g。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恶露增多,腹痛减轻,再继服三剂而痊愈(胎衣已下)。 (引中
医妇科临床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张达旭治疗胞衣不下验案之一。
产史,第2次足月分娩。产科检查及处理:宫底脐上四横指,头位,胎儿心率12G 次 /分,宫口开全,入院前半小时破水,势欲临产宫缩无力,精神软弱,经注射催产素无 效,宫缩进步缓慢,破水近已3小时胎儿仍未娩出,接近窒息状态,妇科诊“面失露” 而请中医针灸师会诊。
查:产妇面色苍白,下血量多面色淡,体弱神疲,心悸气短,腹部阵痛微弱,舌淡苔 黄,脉虚大,左关尤弱。治疗取合谷、太冲、至阴、三阴交四穴,均双侧针刺,平补平 泻捻转进针,除至阴施加艾灸外,其余三穴均针刺,留针20分钟。出针约10分钟后, 即于中午12时50分娩出一女孩,母子安全出院。
本例产妇有难产史,耗散气血失血过多,气滞血虚无力促胎致难产。取三阴交、太
冲、合谷、至阴四穴具有滋肝益脾,养血补血之功,用平补平泻加温热灸等法则调和血 行,扶助正气,气复则阴阳协调,血行则胎自下。
第六章产后病医案
一 、产后血晕
(一)郭时英医案
邓某某,女,25岁,病历号:3574。于1965年6月29日入院。 自诉:妊娠期未经产
检,并有出血史。本产为第四胎。
产科检查及处理:宫底脐上四指,第一头位,胎心正常。9时15分足月/顷产娩出一 女婴。而婴娩出后胎盘尚未剥离,阴道大量出血,经注射“脑垂体后叶素”、麦角等收 缩剂仍出血不止(出血量达1800毫升左右),血压降至90/60毫米汞柱,产妇陷于休克 状态,即请针灸科会诊。
查:产妇面色咣白无华,口噤、晕厥,四肢清冷,自汗如珠,呼吸短促,腹部喜按, 得温则舒,肤色于枯欠荣,舌淡无苔,脉虚细略促,
阴道大量出血不止。治以2寸套针刺血海,捻转徐徐进针,留15
分钟,达到补脾作用:以1寸圆利针刺行间,不留针,达到泻肝作
用。针刺5分钟后,宫缩显著加强,阴道出血量逐渐减少而止,面
色转红,四肢微温,休克现象改善,产妇由危转安。
本症由于产后气血暴虚,精神外越,心无所养,血不归经,气虚
欲脱而不摄血,遂成产后出血不止合并晕厥,为气血俱虚,肝脾失
调之候。取足太阴经血海及足厥阴之行间二穴之所以获卓效,乃依“肝藏血”、 “脾统
血”之理,同时施以补泻刺激,有助于肝脾协调,
阴阳平衡,得到临床效果。
(二)裘笑梅医案
梁某某,25岁。
初诊(1962年3月12日):患者足月第二胎,于上午10时顺
利分娩,分娩后2小时阴道出血量多,突然胸闷泛恶,头晕目眩,四
肢厥冷,渐则自汗淋漓,不省人事,面色苍白,眼闭口开。脉沉,舌
质淡红无苔,此属脱血急症。治拟参附汤加味:
别直参9g(另煎),附子6g, 大枣12枚,炮姜1g, 五味子9g, 辰
麦冬10g, 当归10g。
1剂,即服,药后汗收,四肢渐温,眼睁,胸闷瘥,神志清,脉转
细数。 (引自《裘笑梅妇科临证医案精萃》)
本病为产后急诊。由于产后出血过多,阴血暴亡,致心神无所
养,突然血晕为虚脱之症,方用补气益血养心。
(三)朱震亨医案
丹溪治一妇,面白,形长,心郁,半夜生产,侵晨晕厥。急灸气
海十五壮而苏,后以参、术等药,服两月而安。此阳虚也。
(引自《名医类案》)
评析:本案为朱丹溪治疗产后血晕验案之一。朱震亨(1281 —
1358),字彦修,号丹溪,元代婺州(今浙江义乌人)。著有《格致余
论》、 《局方发挥》等书。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
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称为产后血晕,本
病多由大出血引起。该案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加之产时失血,血虚
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咣白;夜半分娩耗气伤阳较甚,导致阳气脱
失,血虚气脱,心神脑窍失养,故发生晕厥。急艾灸气海穴以行阳
醒窍促其苏醒,再加服人参、白术等补气养血之药,以培元固本,病情渐获痊愈。此乃
元代名医朱丹溪辨证施治之妙法,也是传统中
医针药合用治疗妇产科危急重症的典型案例。
(四)张达旭医案
朱某某,女,25岁,农民,1963年7月5日初诊。患者爱人代
述:平素气血不足,加上临产用力过度,产后精力疲乏,头眩目花,
昏迷不知人事。患者面色咣白,呼吸短促,手足清冷。诊之舌淡少
苔,脉虚细无根。治法:补气血醒脑,用清魂散加味。
处方:泽兰6g, 党参20g, 川芎6g, 荆芥穗6g, 当归10g, 炙甘
草6g, 人童便少许,内服。
二诊;服上方一剂,产妇即清醒。
产后失血过多,气血不足,心肝脾俱虚,心神失养,神不守舍,
故头晕。肝血不能上营于目,故眼花。脾虚衰弱,故手足清冷,面
色咣白,呼吸短促。脉虚细无根,均是气血不足之征象。方中用党
参补气,当归补血,川芎、泽兰祛瘀生新,荆芥穗祛头风、止头晕,童
便清魂醒脑,补肾养阴止血。
二、产后痉证
张达旭医案
朱某某,女.26岁,工人,1964年8月6日初诊。患者爱人代
述:产后七天,突然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患者口眼抽
动,四肢抽搐,两手紧握,皮肤干燥。舌淡苔白,脉弦细而紧。治
法:补血祛风镇痉,用滋荣活络汤加减。
处方:川芎5g, 当归10g, 熟地10g, 党参10g, 黄芪10g, 茯神
10g, 天麻10g, 炙甘草6g, 陈皮4g, 荆芥6g, 防风10g, 羌活4g。共
三剂。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口眼抽动、四肢抽搐、两手紧 握的症状已停止。再服三剂而愈。
本案由于失血过多,筋脉失养,肝风内动,而出现四肢抽搐、头
项强直、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一派血不荣筋之征象。故方中以补
血为主,佐以补气祛风,合之达到血旺风灭之功。
三、产后血崩
李用粹医案
李元吉妻,半产后血崩如注,头昏眼暗,饮食少进,面色青黄,
六脉虚大无力,甚至昏厥不醒, 一日数次。延予治之。予曰:血脱
益气,阳生阴长,《灵枢》之旨也。况阳为阴之使,阴为阳之守。今
久患崩中,宜平几微之时而欲绝,奚能固其内守之阴,所以经流不
竭,皆阳气不能卫外故也。若徒事养阴止涩,是人已人井,而又投
之以石耳。用补中益气汤加五味、艾叶,服之势不稍衰。予思古语
云:大虚必挟寒。再以人参一两,熟附一钱,煎成呷下乃熟睡。片
时醒来,晕减神清。后以养荣汤去肉桂,加附子,调理而安。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半产血崩,气血俱脱,气虚则饮食少进,
六脉虚大无力。血虚则头昏眼暗,面色青黄,甚者血不养神而昏厥
不醒。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陈皮、柴胡、升麻、
甘草、当归)补益中气,升阳举陷,加五味子酸敛收摄,艾叶温经止
血。因一日数次昏厥,有血脱气脱甚至亡阳之虑而仅收微效,后以
人参、熟附子大补元气,回阳救逆而晕减神清。正所谓“有形之血
不可速生,无形之气速当急固”。实乃血崩气脱急救之法。后以养
荣汤(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人参养荣汤:白芍、当归、陈皮、黄芪、肉桂、人 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五味子、茯苓、生姜、大枣)去
肉桂,加附子.生血养血,阴阳平衡而获安。
四、产后恶露不净
(一)丁甘仁医案
刘右小产后恶露淋漓不止,腹胀纳谷减少。宿瘀未去,新血不
得归经。宜加参生化汤加减。
吉林参须八分,炒荆芥一钱,全当归二钱,大川芎(炒)八分,
朱茯神三钱,紫丹参二钱,炮姜炭五分,炒谷、麦芽各三钱,佩兰梗
钱半,春砂仁(后一卜)八分,广橘白一钱,藕节炭二枚。
二诊:小产后恶露淋漓不止,纳少形寒,脉象虚弦。投剂合度,
宜加参生化汤合胶姜汤出入。
前方加阿胶珠一钱五分,杜仲三钱,青龙齿三钱,去佩兰、春砂
壳、全当归。 (引《丁甘仁临证医集》)
评析:本案为丁甘仁治疗产后恶露不净的验案之一。丁甘仁
(1865~1926),字泽周。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始受业于马文清,又
从马培之游,复与费伯雄门人丁松溪切磋医学。初在无锡、苏州等
地行医,后联合夏应堂、谢观等集资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先后
成立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博采众长,行医数十年,对外感伤寒
温病及内伤杂病均有精深研究。著有《喉痧证治概要》、 《孟河丁甘
仁医案》、 《孟河丁氏秘方录》等。次子仲英、长孙济万等继其业,世 有“丁派”之称。门人甚众,其中秦伯未、程门雪、黄文东等,皆为名
医。
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断者称为恶露不净。其发病
机制主要为冲任不固、气血运行失常所致。其发病原因有气虚者、
有血热者、有血瘀者。本案患者小产后恶露不断,伴见腹胀纳呆,
丁氏认为此属宿瘀未去,新血不得归经兼有脾虚失运所致。故首
诊拟加参生化汤以益气养血、温经活血化瘀,以期气血充沛,经血
归经,恶露得止:加丹参、荆芥、藕节炭调血止血,以助生化之力,并茯苓、佩兰、砂 仁、谷芽、麦芽、青皮健脾消食,理气化湿。二诊,脉
象虚弦,此肝肾精血不足,肝阳偏旺之象,上方投剂基本合度。继
以前方合胶姜汤加阿胶、杜仲、龙骨等以加强补肾养血、平肝潜阳
之功,去佩兰、砂仁、当归防其温燥伤阴。全方补益气血,调摄冲
任,终收不止恶露而恶露自止之效.此治病求本之法也。
(二)孟澍江医案
杨某,女,28岁,产后5日恶露不行,行亦腹中少有阵痛,伴有
形寒恶风,项背强几几。此为营卫不和,气血瘀滞。法当调和营
卫,行气和血。方用葛根汤或生化汤,药取葛根、防风、桔梗、麻黄、
赤白芍、甘草、桃仁、当归、 川芎、炮姜炭、益母草、红花、生姜、大枣
等。服药后寒热恶风之象渐退,不时汗出,恶露渐行,有块,色不
鲜,量亦不多,显然营卫尚未和谐,瘀血未尽,于前方再加生黄芪、
焦山楂,加强调和营卫、行气活血之力,再服7剂后,寒热退,恶寒
渐止而愈。 (引自《盂澍江中医学术集萃》)
本案患者产后恶露不行,腹中阵痛,此气血亏虚、血行不畅之
故;形寒恶风,项背强几几为体虚之人感受风寒、营卫失和之象。
此属营卫不和、气血瘀滞之证,为表里同病,治当表里双解。拟调
和营卫、行气和血之法治之。方以葛根汤疏风解肌、调和营卫以解表,合生化汤养血 活血,行瘀止痛以和里。服药后表邪渐解,寒热渐退,瘀血渐行,病情减轻。但正气不 足,祛邪无力,故加黄芪、焦山楂加强调和营卫,行气活血之力。再服7剂而收功。
五 、产后恶露不下
(一)余鞠石医案
严某,女,26岁。初诊:1962年3月26日。
主诉:头晕旋转,腹中时痛,恶露不下。诊查:产后五朝,恶露不下,少腹进痛,胸 闷气逆,头晕失眠,身微热。辨证:冲任不和,浊瘀上逆.脉细。此仲景谓之郁冒。治 法:养血通滞。
处方:全当归12g, 五灵脂9g, 泽兰叶9g, 紫丹参12g, 川芎6g, 芜蔚子9g, 生蒲黄 10g, 南楂炭12g, 血珀末2g(吞),荆芥6g, 桃仁9g。三剂。
二诊:1962年3月30日,药后恶露隐隐自下,头昏大瘥,身热亦退、腹痛顿失,面色 泛黄,虚证乃见。苔薄腻,脉细涩。
处方:全当归12g, 延胡索9g, 制香附9g, 大丹参12g, 花蕊石12g, 五灵脂12g, 金 铃子9g, 生蒲黄9g, 琥珀2g(吞),芜蔚子9g, 川芎6g。五剂。 (引自《中国现代名中 医医案精华》)
恶露不下,腹痛头晕、貌似凶恶,但分娩之初,脏腑之,气逆而散。胞宫之体虚而
滞。恶露当下不下,似后可攻,但毕竟虚产之体,不宜损耗过度,前后两方药性味轻淡 而养血通滞并施,使母体不峻补而气自复,不猛攻而血自复,匠心独具。
(二)张达旭医案
卢某某,女,25岁,干部,1975年4月2日初诊。本人自述:产后七天,恶露不下。 患者少腹胀痛,胸胁胀满。诊之舌黯红.苔薄白,脉弦。治法:理气解郁,活血行滞, 用香艾芎归饮加味。
处方:香附6g, 艾叶3g, 延胡索10g, 当归10g, 川芎6g, 青 皮 4g, 郁金10g, 木香
(后下)5g。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下恶露甚多,少腹痛减,再继服四剂而痊愈。 (引自《中医妇
科临床经验选》)
气为血之帅,气滞则血行受阻,故恶露不下。气机不畅,郁而
不宜,血为气滞,故少腹胀痛,胸胁胀满。舌黯红,苔薄白,脉弦,为气滞肝郁之征 象。方中用木香、青皮、香附、郁金理气解郁而行滞, 当归、 川芎活血行滞,艾叶、延 胡索理血中之气和止痛。上药合用, 具有理气、活血、行滞的作用。
六、产后发热
(一)蔡香荪医案
汤右产后十朝,恶露不绝,日来骤多,腹痛拒按,身热咽痛, 汗出不解,脘闷泛恶。 脉弦沉数,苔黄舌红。时值盛暑,湿热当令, 产后瘀结与湿热相搏,郁遏不化。治宜清 瘀解暑,宣肺泄热。
炒当归9g, 赤芍9g, 粉丹皮9g, 焦怀膝9g, 玉桔梗3g, 荆芥穗9g, 广郁金9g, 益母 草9g, 鲜藿梗9g, 鲜荷梗15g, 葱白3个。
服药二剂而热清体安,即去荆芥、葱白,续服二剂则愈。
评析:本案为蔡香荪治疗产后发热验案之一。本例产后恶露
不净,腹痛拒按,身热汗出不解,乃为产后瘀滞,复感暑湿。暑乃无
形之气,湿系重浊之邪,相搏化热,互扰气营,热瘀相结,化火动血,
故恶露骤多,腹痛拒按,脉弦沉数,舌红苔黄,证以邪实为主,香荪
公认为本案虽为产后体虚,治本的同时亦当据“急则治标”的原则,
加入祛邪治标的应急之药,强调“邪去则正安”的观点。组方除用
当归、赤芍、牡丹皮、益母草、牛膝炭以祛瘀生新,搜剔瘀血外,还投
入葱白通阳解肌,透表达邪,藿香梗、荷梗芳香化湿,解暑清热:桔
梗、郁金宣肺透气,宽胸利咽;妙用荆芥一味解表散邪,引血归经,
宁络止血。服药二剂而热清体安,足见蔡香荪辨证之精细,用药之
得当。
(二)邓启源医案
梁某,女,29岁,农民。1995年9月3日诊。 患者平素体弱,本次足月顺产一女婴,
分娩3日突然怕冷,继
之发热.胸闷心烦,周身酸痛,有汗出而热不解,纳少,口苦,大便
3一4日未下。曾求医住院,血检:白细胞2.6X 10’/L, 红细胞
12X1012/L, 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经服药打针,每日
下午体温仍在39.5~C 以上。诊见:神清,厚被蒙盖,怕冷蜷卧,周
身汗出.汗气秽臭,舌质淡红,苔白而薄,脉来弦数。脉症互参,初
拟为产后气血已虚,外邪乘虚而入。正邪交争,故有发热不休;邪
扰胸阳,故有胸闷心烦;心神虚弱,心无所主故烦躁不安;周身酸楚
是邪袭少阳,枢机不利,乃虚实互现之症状。治当和解少阳,调和
营卫。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药用,柴胡(炒)15g, 制半夏10g, 太子参30g, 黄芩15g, 桂枝
尖10g, 白芍(炒)10g, 牡蛎30g, 龙骨30g, 生大黄 log 。2 剂。
次诊:药后高热趋降,体温在37.5~38’C, 汗出已止,精神稍
振,身痛已减,胸前不闷,饮食略增,大便畅下3行,舌质红,舌苔黄
薄,脉数。药已对证,仍步前方再进2剂。连续诊治4次,服药9
剂,症状次第消失,终以八珍汤调理收功。
本案患者发热汗出不解且胸胁苦满、纳呆、口苦、心烦、脉弦
数,说明邪入少阳,枢机不利;其又有日晡潮热.大便数日不解,说
明邪已入阳明之里,郁热与燥矢内结;舌苔薄白而不黄燥,是为邪
热伤津,但不甚严重。 “有一分薄白苔就有一分表证”,此又为表邪
未尽之证;其舌质淡,为产后气血耗伤所致。可见其证以少阳邪热
为主,表邪未尽又波及阳明而略有气血不足。治当和解少阳、调和
营卫,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以柴胡、黄芩、半夏和解少阳,
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大黄通腑以泻热,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加太子参益气养阴扶
正。诸药合用,使邪出热解,营卫调和,诸症
向愈。
(三)程文圃医案
丹溪云,产后当以大补气为主,他证从而治之。言固善矣,然
事竟有不可执者。乾隆乙巳仲夏,岩镇许静亭翁夫人病,延诊。据
述;产后十二朝,初起洒浙寒热,医投温敞不解,即进温补,病渐加
重,发热不退,口渴心烦,胸闷便秘。时值潺暑,病人楼居,闭户塞
牖。诊脉弦数,视舌苔黄。告静翁曰: “夫人病候,乃产后感邪,医
药姑息,邪无出路.郁而为热。今日本欲即用重剂清解,恐生疑畏,
且与一柴胡饮试之,但病重药轻,不能见效,明日早为进步。”并令
移榻下楼,免暑气蒸逼。次朝视之,脉症如故,舌胎转黑,众犹疑是
阴证。予曰: “不然。阴阳二证,舌胎皆黑。阴证舌黑,黑而润滑,
病初即见,肾水凌心也。阳证舌黑,黑而焦干,热久才见,薪化炭
也。”前方力薄,不能胜任,议用白虎汤加芩、连。饮药周时,家人报
曰: “热退手足微冷。”少顷,又曰: “周身冷甚。”静翁骇然,亦谓恐系
阴证,服此药必殆。予曰: “无忧,果系阴证,服温补药效矣,否则昨
服柴胡饮死矣,安能延至此刻?此即仲景所谓‘热深厥亦深’也,姑
待之。”薄幕厥回,夏热烦渴,欲饮冷水。令取井水一碗与饮,甚快。 予曰: “扬汤止沸,不若釜底抽薪。”竟予玉烛散下之。初服不动,再
剂便解黑矢五六枚,热势稍轻,改用玉女煎数剂,诸候悉平,调养经
月而愈。 (引《杏轩医案并按》)
评析:奉案为程文囿治疗产后发热验案之一。产后发热有外
感内伤之分。本例患者初起恶寒发热,为外感表邪所致,但医者泥
于丹溪”产后补气为主”之说,不辨寒热,先以温散后进温补致邪热
入里,出现发热便秘、 u 渴心烦、舌苔黄、脉弦数等实热内闭之象。
程氏根据其病史、主症及舌、脉,先以柴胡饮清其外热内火小试,继
用白虎汤加芩连大寒之剂直清里热。尤其当投药后热象暂退,出
现手足微冷,众人皆疑为阴证误治之时,程氏胸有成竹,断定其为
假寒真热,属热深厥亦深之证。果断地再以玉烛散清热攻下,药后果然便通热解。继用 玉女煎清热养阴以善其后,病终告愈。综观
本案,由于程氏辨证精细,用药果敢确切,故有如此良效。
七、产后腹痛
(一)顾渭川医案
陈君策轩,浙绍人也,供职于吴淞问济大学,其夫人产后少腹
痛剧,延德医诊之,渭瘀滞气凝,非经刀圭不可。陈君夫妇以此乃
生死攸关,未敢轻易举行,乃邀余诊。及至,呻吟之声达于户外,热
度亦高,~作淡腻,时寒时热,询其瘀露,谓初时甚多;问其溲便,通
降如常;言其痛处,上下尤定,或左或右。余曰此乃产虚血去过多,
肝脉络阴器,络失所养,气化横肆,故少腹作痛至甚。当以养血为
主,佐以和气助运,或可有济。固以归身、白芍、杜仲、 川断、乌药、 香附、青皮、佛手、料豆衣、首乌藤付之。再以醋炒香附、木香等炒
热焙之,甚效。复方加鸡金、沉香曲等疏运之品,不数剂,即得安
和。此陈君审慎之功也。 (引《翠竹山房诊暇录稿》)
评析:本案为顾渭川治疗产后腹痛验案之一。顾泪川简介见
难产。
产后少腹痛剧,虽热高,时寒时热,但恶露渐少,两便如常,痛
无定处,可见乃产后血虚所致,非瘀热阻滞而为,治疗当以养血理
气为宜。妙在更以醋炒香附、木香等炒热焙之,因痛属虚者,得热
则舒,醋,其性酸,理气药借其缓急止痛。
(二)张达旭医案
劳某某,女,32岁,干部,1978年5月?日初诊。本人自述:产
后七天,恶露较少,少腹作痛,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诊之面色紫
黯,舌质略紫,脉沉紧。治法:祛瘀活血止痛,用加味生化汤。
处方:当归10g, 川芎6g, 益母草10g, 红花4g, 桃仁9g, 炮姜
3g, 炙甘草3g, 炒蒲黄9g, 五灵脂9g, 山楂10g。共三剂。
二诊:服上方三剂后,恶露增多,腹痛减轻,再继服三剂而痊
愈。 (引6《中医妇科临床经验速》)
恶露瘀积于内,故少腹痛拒按,有坚硬块,按之痛增。舌质紫,
面色紫黯,脉沉紧,均是血瘀之征象。方中用川芎、当归凋血,红
花、桃{:、蒲黄、五灵脂祛瘀,山楂破血积,益母草宜人胞宫,祛积
血,配合五灵脂,有止腹痛之功。
八、产后身痛
(一)朱小南医案
于某某,27岁,已婚,寻:部。
1993年1月27口头胎足月顺产,产日、 /出血不多,产后恶露30
天干净,满月即由丹东坐火车(2天2夜)回到上海,遂感周身疼
痛。腰背冷痛尤甚,肩、腿时有抽筋。卧床1月未见好转。
初诊:1993年3月26日。产后2个月,周身酸痛,转侧不利,
腰背冷痛,自感冷风翕翕,甚则肩腿抽筋,精神疲惫,肢软无力,食
纳尚可,二便通畅。满月断乳,经汛未转。脉沉细,舌淡红,苔薄。
证届产虚未复,长途劳累,督脉受损,脉络失养,治宜益气养血,补
肾强脊。
潞党参15g, 炙黄芪12g, 白术、芍各9g, 茯苓12g, 炙草6g, 当
归12g, 丹参12g, 熟地12g, 川断12g, 桑枝、寄生各12g, 杜仲12g,
制狗脊12g。七剂。
二诊:4月10日。上方自续7剂,药后周身酸痛明显好转,肩
腿抽筋未作,精力渐充,仍感腰背冷痛,经汛未转,脉舌如前。治宗
前法,益气养血,补肾通络。
潞党参15g, 炙黄芪15g, 白术、芍各9g, 茯苓12g, 当归15g,
丹参15g, 川芎6g, 熟地12g, 鸡血藤30,,桑枝、寄生各12,,杜仲
12,,狗脊12g。12剂。
三诊:4月25日。前日经水已转,量中经畅,腰背冷痛亦瘥,
唯感肢软,夜寐欠安,脉细,舌质偏红,苔薄腻。气血渐复,仍拟扶正.补肾强脊.养 血安神。
潞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12g, 当归12g, 熟地12g, 砂仁3g
(后下),怀小麦30g, 炙草6g, 川断12g, 桑枝、寄生各12g, 狗脊
12g, 桑螵蛸12g 。7 剂。(引《朱小南医案》)
产后身痈多缘产;后血虚,筋脉失养,或外邪乘袭,痹阻脉络所
致。明·王化贞《产鉴》曰: “产妇四肢挛急者。因脏腑俱虚,月内未满.超早劳
役,动伤赃。虚损末复.为风所乘, …,筋脉挟寒则挛急也。”隋·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腰背病诸候》曰: “肾主腰脚,肾经虚损,风冷乘之,故腰痛也。”本案产后虽已 满月,但气血尚未恢复, 加之旅途劳顿,“久坐伤骨”,肾气受损。肾乃督脉之本,督 脉“统诸阳行背,为[c 日脉之都纲”.督脉失煦,“脊强而厥”,发为本病。本病多血 虚宜滋养,多夹风寒湿三气之痹,治疗以养血为主,稍参宣络, 不可峻投风药。朱小南 以八珍加减补益气血.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狗脊补肾强脊,桑枝通络,丹参养血和 血,出入1个月,身痛渐止。经水复转,夜寐难安,酌加小麦、炙甘草养心安神。防经 水量多绵延不止,加桑螵蛸益肾涩冲。
(二)哈荔田医案
路某某,女,28岁,已婚。1978年4月25日初诊。
产后逾月,肢体窜痛,按抚不减,转侧不利,自感骨节间冷风翕翕,无汗恶风,大便 秘结,纳谷呆滞,舌淡苔薄,脉象细弦。此产后风湿瘀血,痹阻脉络,虽血虚不宜骤
补,先拟蠲除风湿、行气活血、 舒筋活络法,所谓“祛邪即所以扶正”。
处方:海桐皮、寻骨风、汉防己、威灵仙、络石藤各9g, 川羌活6g, 北细辛3g, 片姜 黄、怀牛膝、桑寄生、香附米各9g, 焦三仙27g, 番泻叶6g(另包后下),得泻后停用此 药。3剂。
二诊(4月29日):服药后得微汗,身痛见轻,腑行较畅,纳谷有增,惟觉胸胁闷滞, 口干欲饮,乳水不畅。再步前法出入。
处方:海桐皮、威灵仙、汉防己、络石藤各9日,鸡血藤、桑寄生各12g, 香佩兰、香 附米各6g, 炒神曲12g, 王不留行12g, 天花粉9g, 干佛手4 . 5g。5剂,水煎服。
三诊(5月8日):上方连服8剂,身痛已止,胸次得宽,食便均可,乳汁增多。惟感倦 怠乏力,夜寐不实,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此邪去正虚,拟补气养血,两顾心脾法。
处方:野党参15g, 炒白术、云茯苓、秦当归、鸡血藤、 川续断、炙黄芪、远志肉、炒
枣仁各9g, 炒神曲12g, 络石藤9g, 广木香
4.5g。5 剂,水煎服。 (引哈荔田医案医话选》)
产后肢体疼痛临床多见,其发病机理,多因产后血虚,筋脉失养,或络脉空虚,外邪 乘袭所致。若因失血过多,肝肾亏损,督脉虚弱,也常兼见肩胛、腰背酸痛,或膝软踵 痛,履地尤甚等症。 《医学心悟》说: “产后遍身疼痛,良由生产时百脉开张,血脉空 虚不能营养,或败血乘虚而注入经络,皆令作痛。”
本例肢体窜痛,按抚不减,转侧仍难,无汗恶风,乃因风寒湿邪和瘀血、痹阻脉络,
不通则痛,其与身痛绵绵、抚之可减、正虚邪微者迥然不同。此邪气方张之时,骤予滋 补,必致闭门留寇,缠绵不解,故以海桐皮、寻骨风、威灵仙、防己、细辛等疏风胜
湿,散寒止痛,络石藤、姜黄、牛膝、香附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后又加桑寄生滋补 肝肾.濡养筋脉。使邪气得戢,疼痛渐止,再予归脾汤加续断
等两补气血,调养筋骨,滑利关节。
(三)钱伯煊医案
杨某,女.27岁,已婚,病历号:0291(广安门医院)。
初诊:1958年6月11日。产后2个月,曾于产后九朝汗出当
风之后,恶寒身热,头部胀痛,遍体疼痛,手不灵活,足跟及足心均
痛,腰痛,两腿屈伸不利,出汗,失眠,舌苔薄白,脉沉细数。病因由
于产后气血两虚,风邪乘虚袭络。治以补气养血,祛风和络,兼调营卫。方用玉屏风散 合桂枝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15g, 防风4 . 5g, 白术9g, 桂枝 Sg, 赤芍9g, 炙甘
草 3g, 当归9g, 熟地12g, 生姜6g, 大枣4枚,威灵仙6g, 桑枝15g,
川断12g, 乳香3g, 木瓜9g 。4 剂。
二诊:6月17日。药后寒热已解,自汗未止,遍体关节仍觉酸
痛,夜难安眠,舌苔薄白根腻,脉象弦数。由于气虚则腠理不密,血
虚则经脉失养。治再补气固卫,养血和络。
处方:党参12g,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神9g, 麦冬9g, 五味
子3g, 当归9g, 白芍9g, 桂枝6g, 炙甘草3g, 淮小麦15g, 大枣4
枚。6剂。
三诊:6月23日。药后关节疼痛已减,汗出时肩关节疼痛,舌
苔薄白,脉左沉弦、右沉细,仍从原法。
处方:党参9g, 生黄芪15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3g, 桂枝
6g, 当归9g, 白芍9g, 威灵仙6g, 乳香9g, 桑枝15g, 木瓜9g 。6
剂。 (引钱伯煊妇科医案》)
产后气血两虚.经脉失养,风邪乘虚袭络,以致遍体筋骨酸痛。
治法以补气血,祛风邪,调营卫。如症兼汗多畏风,方用玉屏风散
为主.以固卫而祛风;如症兼寒热交作.方用桂枝汤为主,以祛风邪
而调营卫,如体质较弱.偏于气虚,再加四君子汤以补气;偏于血
虚,再加四物汤以补血;如气血并虚,再加八珍汤以补益气血,使气
血渐复,风邪渐散,营卫得谐,而病自愈。
此例由于产后感受风邪,以致寒热交作,全身疼痛。因产后气
血两虚,故治法以补气血、祛风邪、和营卫,方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
加味,使风邪由表而达,则正气不伤。
九、产后腰痛
(一)哈荔田医案
张某某,女,25岁,已婚,1972年5月29 H 初诊。
两年前分娩时.因产程过长,感受寒冷,产后即腰背膝疼,逐日
加重,迭经治疗,效果不彰,曾经内蒙古、天津等医院检查,原因未
明。刻诊腰背抽痛,抚之加剧,动转维艰,行则偻俯,须人扶持。伴
四肢蹶冷,面白神疲,时或白汗畏风,占质淡,苔白而滑,脉来沉细
无力。此属寒客少阴,积久伤阴,营运失常,络中血瘀,拟温经散
寒.蠲痹通络。
处方:生麻黄6g, 制附片9g, 北细辛4 . 5g, 川桂枝、赤芍药各
9g, 口防风6g, 川独活9g, 伸筋草、川续断、潞党参各15g, 鸡血藤、
老鹳草各12so 3剂,水煎服。
二诊(6月6日):上方续服6剂,腰髋汗出,疼痛显减,行路已
不需扶持,肢冷恶风亦渐轻,脉仍沉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投药中
的,仍步原法,上方加汉防己、海桐皮各9g, 再进3剂。
三诊(6月10日):药后腰痛偶作,转侧近如正常,四末略温,
畏风自汗已解,脉沉缓,舌淡红,苔薄白。患者自觉病愈八、九,拟
返原地,索一长期服方,遂予独活寄生汤化裁,嘱服扔剂。
“腰为肾之府”。本例产时劳伤肾气,风冷乘袭,郁滞经络,失
于宣散,复由肾阳虚惫,无力托邪外达,而致积久难伸,络中瘀滞,
故腰痛剧烈,抚之更剧,经久不解。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卫护肌表,
故四肢厥冷,畏风自汗,面白神疲。治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扶
阳达邪。温经通络.方拟附子、党参扶阳益气,使阳气得振,乃能托
邪达表;细辛入肾,剔透伏邪,加麻黄、防风、独活、伸筋草等逐风散
寒,祛湿通络,使邪从汗解,疼痛可止。桂枝伍赤芍则温经活血, “通则不痛”.桂枝 配附子则温阳逐寒,可助卫固表;桂枝助麻黄则
发汗解表,能逐邪于外,再用续断、鸡血藤补肾养血,以顾其虚。全 方温经散寒.补散兼施。发微汗,无损气血,不拘泥于“产后多虚”、
“阳虚忌汗”之洲,当机立断.遂使积年痼疾,起于数日。
(二)裘笑梅医案
某某,30岁。1978年4月26 H初诊。
三年前流产后,因不慎房事,致肾气耗损,督脉受伤。长期以
来,腰骶酸痛下坠,俯仰不利,伴畏寒,下肢乏力。经量逐渐减少,
色黯,三天即净。尺脉沉细,舌质尚润。治宜温肾以补督脉,佐以
通络止痛:菟丝子15g, 巴戟天9g, 补骨脂9g, 淮山药15g, 煨狗脊
9g, 甜苁蓉9g, 车前草9g, 肉桂末 lg (吞),地鳖虫9g, 宣木瓜9g,
鸡血藤9g。五剂:
二诊(1978年4月30日):药后腰痛大减,原方续服五剂。
三诊(1978年5月6日):连投温阳补肾之剂,病情显著好转。
两脉细缓,舌质尚润。治从原意出入:制续断30g, 补骨脂9g, 煨狗
脊15g, 甜苁蓉9g, 桑寄生9g, 鹿衔草15g, 车前子98,肉桂末1S
(吞),地鳖虫9g 七剂。
四诊(1978年5月17日):腰骶酸痛基本消失。脉舌同前。
拟原方再进,以防覆辙:补骨脂12g, 制续断30g, 鹿衔草15g, 甜苁
蓉98,桑寄生12g, 宣木瓜9g, 制延胡索9g, 肉桂末1g(吞),车前
子9g, 鸡血藤15g。七剂。 (引《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
评析:本案为裘笑梅治疗产后腰痛验案之一。裘笑梅简介见
崩漏。
流产耗损气血,奇经受伤,更加房事不慎,致肾精益耗,督脉空
虚,遂令腰骶酸痛,久延难愈。迭经填精益肾.温养奇经.收到显著
疗效。本案于温养中,佐以土鳖虫、鸡血藤、延胡索之活血通络,肉
桂之温通阳气,使全方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乃“通补”而非“守补”
也。叶天士说: “通补为宜”, “守补则谬”。
十、产后小便不通
(一)周瑞芝医案
徐某某,女,二十四岁,工人。第一胎足月分娩后十九天,小便
不能白解,由某医院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采取导尿管维持。 一
/1八0年八月卜八门下午五时转入我院妇产科住院治疗。
追询病史,当时第二产程过长,达十多个小时,且产时出现子
痫,抽搐一次,经抢救后,会阴切开胎吸助娩,出血量较多。产前排
尿困难,小便不能自解,小腹膨起,触之胀痛,考虑娩出胎儿时,产
道受压,以致膀胱内压过高,影响膀胱功能。西医诊断为:产后尿
潴留,贫血,泌尿系统感染。建议继续保留导尿,持续开放,加用加
兰他敏肌注,使平滑肌收缩以利排尿,同时加用庆大霉素预防感染
及其他对症处理。入院后第三天会诊,患者小便不能自解已二十
一天,靠保留导尿,痛苦不堪,少腹坠胀,尿道有灼热感,面色咣白, 气短神疲,语声低微,眩晕自汗,食欲不振,大便四日未解,小便经
导尿,每日约一千五百毫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尿常规检
查:色淡黄,透明度混浊,蛋白微量,脓细胞++。此乃产中用力过
甚,气血亏虚,不能升清降浊,
急拟升麻黄芪汤加味:黄芪20g, 党参、炒白芍、篇蓄、蒲公英
各15g, 当归、焦白术、炙升麻、柴胡各10g, 肉桂3g(研末令冲)。
嘱拔除导尿管。服药一煎,小便即能自解,但不畅,自觉腹部
缓和,大便亦通。连服二剂,小便渐趋正常,惟腹部仍有坠胀感,尿
道有灼热感,眩晕气短,原方去肉桂,生白芍易炒白芍,黄芪增至
30g, 加六一散20g, 续服二剂,痊愈出院。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癃闭范畴,主要是膀胱气化失职所致。《素
问·宣明五气篇》云: “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导致膀胱气化
失职的原因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因肺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肾司 二便,与膀胱相表里,而脾主中州,是为气化升
降之枢纽,故《内经》云: “中气不足,溲为之变”。张锡纯认为: “ : 三
焦之气化不升则不降。小便不利者,往往因气化下陷,郁于下焦,
滞其升降流行之机也。故用一切利小便之药不效,而投以升提之
药恒多奇效”。产后癃闭多因素体虚弱,产时努力太过,复伤气血
所致,升麻黄芪汤切合病机,屡用屡效。
升麻黄芪汤出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由黄芪、当归、升麻、柴胡
四味药组成,治疗产后尿潴留有较好的效果。少腹坠胀,加党参或
红参;尿道有灼热感,加六一散、篇蓄、瞿麦;脘部不适,加陈皮、炒 枳壳;大便秘结,加肉苁蓉、何首乌;有明显热象,去当归,加知母、
黄柏、蒲公英等。
(二)张琦明医案
刘某,女,28岁,武汉某科研单位工人。
1981年5月31日入院,产后尿闭7天,经用新针、催产素、新
斯的明等治疗无效,遂约笔者会诊。查膀胱底高达脐上一横指。
症见腹坠胀溺痛, 口渴喜饮,咳绿痰;膝以下冷,足心凉,得热则缓;
脉滑,两寸弱;舌淡苔白。辨证认为:肺热不能通调水道,则口渴喜
饮且咳绿痰;脾虚不能升提运化,故坠胀身倦;命门火衰,真阳不
足,传送失职,故膝以下冷,足心发凉。今肺、脾、肾三脏俱病,导致
三焦气化失常,乃至尿闭。治宜清肺热、益气、温肾通窍。基本方
合济生肾气九加减内服:麦冬12g, 丹皮9g, 黄芪30g, 党参15g, 茯
苓皮12g, 泽泻9g, 熟地12g, 山萸肉9g, 牛膝9g, 车前子9g, 肉桂
6g, 附片5g, 通草9g。另用栀子9g、独蒜1只,研末加盐少许敷于
脐部。服上方3剂,小便通,下肢及足转温。观察两日出院。
癃闭一证,病在膀胱,除因结石、肿瘤等使尿路阻塞外,均与三
焦之气化不利密切相关。为助三焦之气化,多用清肺热,利水道,补脾肾,助气化或散 瘀结等法,使小便畅通为治则。然妇人产后癃
闭,虽属同类病证,但其生理与病理的特殊性不可执一而论。妇人
广:后癃闭大多由正气虚损,导致三焦气化不利所致,故治疗应以补
气扶正为主,“’气行则水行”。以黄芪、党参、麦冬(麦冬润肺,而肺
主气,故可间接补气也)为君,兼以它法。 “六腑以通为用”,故以车
前子、泽泻为臣.以利疏通水道。只补气而不通利水道,气则无所
用焉;只通利水道而不补气,则无力使通。
(三)陆芝高医案
谭某某,女,25岁,1982年3月1日。六天前产一男孩,因产
程较长,产后小便癃闭,非用导尿管尿不能出六昼夜,邀余诊治。
患者面色不华,脉细,舌苔微白,身无寒热,胃纳不佳。中气虚弱显
然,处以上方(补中益气汤)大剂与服(用冬葵子),服后六小时,已
能自排小便约100毫升,再服一剂,小便畅通。
产后癃闭(尿潴留),沈翘封《女科辑要》已认识到是“气虚不能
升举”,由难产而致癃闭者,更为中气虚弱,州都气化无权,但沈氏
主张用黄芪补气、麦冬清上、通草达下,采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益
气扶元,帮助膀胱恢复气化之职;加茯苓、车前子(或冬葵子)利水
滑窍, 一升一利, 一补一泄,岂小便有不利者乎!
一、产后大便难
(一)哈荔田医案
廖某某,女,24岁,已婚,1969年9月23日初诊。
产后旬余,恶露未净,大便秘结,七日未行,胸腹胀满,纳少泛
恶,口干欲饮,舌边尖红,苔略黄,极腻,脉象细数。此产后津伤,阴 虚火旺,肠道滞涩,腑气不行。 《金匮》所谓“亡津液,胃中燥”故也。
治拟滋阴生津、泻热通幽法。
处方:油当归、天门冬各9g, 火麻仁15g, 肉苁蓉12g, 黑芝麻、
黑桑椹各15g, 紫厚朴6g, 香佩兰、炒枳壳各9g, 炒神曲9g, 鸡内金
9g, 番泻叶4 .5g(另包后下,便泻后去此味),野党参12g 。2剂,水
煎服。
二诊(9月30日):前方共服四利,肠道得润,大便自通,惟仍
脘闷腹胀,泛恶纳呆,身倦无力。舌淡红,苔薄黄,根腻已退,脉细。
此气血未复,运化迟滞,改拟健脾胃,运中州,滋阴液,以复其损。
处方:野党参12g, 云茯苓9g, 香佩兰、炒枳壳各6g, 紫厚朴、
砂仁米各4.5g, 干佛手4 . 5g, 焦三仙各6g, 天门冬9g, 黑芝麻
12g, 三剂,水煎服。
三诊(10月17日):上力‘续服六剂,头晕乏力已除,恶露已净,
大便间日一行,初硬后溏,胸腹略宽,纳谷亦增,时或泛恶腹胀,小
溲不利。此脾胃升降不利,湿气难免壅滞,转予调理脾胃,兼以快
脾利湿。
处方:紫厚朴、广陈皮各6g, 清夏9g, 淡竹茹6g, 云茯苓、香佩
兰、杭白芍、香稻芽、福泽泻各98,远志肉98,车前子、冬葵子各
128(同布包)。三剂,水煎服。嘱药后改服丸剂,上午服麻仁滋脾
丸一付,晚服归脾丸一付,连服十天,以资巩固。
产后便秘,饮食如常,腹无胀痛,多系血去过多,津液亏耗,肠
道失润所致,故《金匮要略》说: “亡津液,胃中燥,故令大便难。”治
疗原则应以养血增液,润燥滑肠为主,倘因阴虚火燥,煎熬津液所
致者,也可佐以泻热通便之品。苦寒峻下最忌妄投,以防滑泄之
变。本例大便秘结,胸腹胀满,泛恶纳少,不独液亏肠燥。且气机
不畅,饮食停滞,胃失和降,传导受阻。故治以滋阴润燥,泻热通
幽,兼予理气散结之法,方中黑芝麻、桑椹、肉苁蓉、天冬、火麻仁等
滋阴养血、润肠通便;厚朴、枳壳、佩兰、鸡内金、焦麦芽、焦神曲、焦山楂等理气宽 中,开胃醒脾,兼消食积,再加人参以顾正气。二诊
后大便白通,即转予调理脾胃,增进饮食,以滋化源,恢复气血。方
中番泻叶,甘苦气寒,人大肠经,功能泻热通滞,本品泻下作用虽较
强猛,但少有缓下作用,且可用为苦味健胃药,能促进消化,非大黄
之走而不守,苦寒败胃者可比。
(二)朱小南医案
于某某,已婚,工人。
1959年10月就诊:近生第一胎,流血较多,头眩目花,面色萎
黄,分娩后数日间,饮食如常而大便不爽,排出困难,最近三日未
便,舌质淡而有薄苔,脉象细涩,恶露不多,色较淡,腹部并无膨胀
感。证属血枯肠燥。治拟养血润肠。
油当归9g, 炒黑芝麻12g, 柏子仁9g, 制香附6g, 炒枳壳
4.5g, 焦白术6g, 甜苁蓉9g, 全瓜蒌9g, 云茯苓9g, 陈皮6g。
服后大便得以润下。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产后大便难, 《金匮要略》: “新产妇有三病, 一者病痉,二者
病郁冒,三者大便难”。盖分娩后气血暴虚,津液不足,肠间干燥,
传送乏力,故而大便艰难。
轻者可用食治法。 一为多食菠菜,菠菜能补血润肠,使大便容
易排出。另一为清晨空腹时服蜂蜜一大匙,然后再饮温开水一大
杯,往往能够达到润肠通便之目的。
药治以当归为主,因其既能补血又能润肠,此外黑芝麻、肉苁
蓉能润肠而不伤正,数日未曾大便,可加瓜萎润大肠、导积滞;另佐
以芳香顺气、健脾悦胃之品,如香附、枳壳、白术、陈皮等,健脾气助
运化,帮助大肠传送之力。
(三)门成福医案
吴某,女,24岁,1996年9月27日初诊。
现病史:产后1周,大便于结难解,强努解出如算盘子大粪块,肛门撕裂、疼痛、出 血,此后3日一次大便,肛门疼痛。服三黄片腹
痛不止。本证属产后大便难证,乃产后失血伤气,肠道失去润津,
故大便干结难行,强努则见肛裂。辨证:血虚大肠失润。治则:养
血润燥,行气通便。
方药:麻仁丸加减。火麻仁15g(捣碎),生何首乌25g, 桃仁
15g(捣碎),当归15g, 川芎15g, 炒白芍15g, 全瓜萎25g, 枳实
12g, 甘草6g 。3 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大便解出较前顺畅,唯肛门疼痛、带血,上方加熟地
158,炒槐花158,3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便畅,无出血,服槐角丸每次1丸,日2次,以促肛裂愈
合。 (引《门成福妇科经验精选》)
评析:奉案为门成福治疗产后大便难验案之一。产后大便难,
多因产时气血损伤,血不润肠道而致,治疗当以养血润肠为本,佐
以润肠缓泻药物如何首乌、火麻仁、枳实等。疗效显著,瓜萎润肠
通便,用之事半功倍。
(四)丛春雨医案
范某,女,28岁。初诊日期:1993年2月10日。患者顺产1
男孩,产后大便干燥,轻则两三天重则四五天大便1次,便结,手足
心热、口干喜饮,纳谷不香,查其舌质红,少苔,脉象沉细数。中医
辨证:分娩伤血,营虚津亏,肠道失荣,产后便难。治疗当以养血润
燥,养阴清热之法。方药: 川芎4.5g, 生地10g, 当归9g, 赤芍9g,
柏子仁10g, 火麻仁10g, 芦根30g, 生何首乌15g, 粉丹皮9g, 元参
10g, 生山楂15g。水煎服。
治疗经过:服用6剂后,大便改为一天1次,仍便结,手足心热
减,但时有气短汗出,查其寸口脉缓,知有气虚之象,在原方基础上
加生黄芪10g、天花粉9g。再服6剂,大便得通,恢复常态。
评析:本案为丛春雨治疗产后大便难验案之一。 《产育宝庆
集》说: “产后大便秘涩者何?答曰:产妇水血俱下,肠胃虚竭,津液不足,足以大便 秘涩不通也。”产后大便艰涩,或数日不解,或排便
时干燥痒痈,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大便难。属新产三病之——。早
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升治》已有记载。山于分娩失血,
营血骤虚,滓液亏耗,不能濡润肠道,以致肠燥便难。或阴虚火盛,
内灼津液,津少液亏,肠道失于滋润,传导不利.则大便燥结。
治疗本病应针对产后体虚津亏的特点,以养血润肠为主,不宜
妄行苦寒通下,徒伤中气。同时按证之属阴虚兼内热或兼气虚,分
别佐以泻火或补气之品。本案在于营亏津少,肠道失荣,无水行
舟,故拟四物加养阴润燥之品,先用增水行舟,后用益气行舟,借以
达到增强推动之力。方中四物汤养血润燥,加肉苁蓉、柏子仁、火
麻仁、何首乌以滋补阴精,润肠通便。全方为养血润燥通便之剂。
若兼有内热者,则见口干,胸满腹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宜养
血润燥,佐以泻热。方用麻仁丸(《证治准绳》)加麦冬、玄参、生地
黄,共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20丸,未通渐加丸数,
不可太过。本方以火麻仁、麦冬、玄参、生地黄养阴润燥,枳壳、大
黄泻热通便,人参益气扶正。若兼气虚者,则见气喘自汗,头晕目
眩,精神疲倦,脉大而虚,宜补气养血,佐以润肠,方选圣愈汤加杏
仁、郁李仁。
十二、产后乳汁不下
(一)奚正隆医案
赵某某,女,27岁,教师。
1982年5月12日初诊:产后半月.乳汁不行,仅靠糖水及牛
奶喂养婴儿。自觉乳房胀痛、胸闷,大便时硬,食纳尚佳,精神亦
可。曾经治疗。服中药三剂不效。遂疏以疏肝通经下乳之剂,用清
太医院下乳涌泉散:王不留行12g, 山甲珠、白芍、桔梗、通草、漏
芦、柴胡,花粉、白芷、生地各10g, 青皮、甘草各6g。
服药六剂后,乳汁仍点滴未下。余苦于不效,即前往病者家中
诊视。详问方知患者产前曾患外感,缠绵月余,至今仍觉鼻窍不不足,足以大便秘涩不 通也。”产后大便艰涩,或数日不解,或排便
时干燥痒痈,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大便难。属新产三病之——。早
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升治》已有记载。山于分娩失血,
营血骤虚,滓液亏耗,不能濡润肠道,以致肠燥便难。或阴虚火盛,
内灼津液,津少液亏,肠道失于滋润,传导不利.则大便燥结。
治疗本病应针对产后体虚津亏的特点,以养血润肠为主,不宜
妄行苦寒通下,徒伤中气。同时按证之属阴虚兼内热或兼气虚,分
别佐以泻火或补气之品。本案在于营亏津少,肠道失荣,无水行
舟,故拟四物加养阴润燥之品,先用增水行舟,后用益气行舟,借以
达到增强推动之力。方中四物汤养血润燥,加肉苁蓉、柏子仁、火
麻仁、何首乌以滋补阴精,润肠通便。全方为养血润燥通便之剂。
若兼有内热者,则见口干,胸满腹胀,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宜养
血润燥,佐以泻热。方用麻仁丸(《证治准绳》)加麦冬、玄参、生地
黄,共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酒下20丸,未通渐加丸数,
不可太过。本方以火麻仁、麦冬、玄参、生地黄养阴润燥,枳壳、大
黄泻热通便,人参益气扶正。若兼气虚者,则见气喘自汗,头晕目
眩,精神疲倦,脉大而虚,宜补气养血,佐以润肠,方选圣愈汤加杏
仁、郁李仁。
十二、产后乳汁不下
(一)奚正隆医案
赵某某,女,27岁,教师。
1982年5月12日初诊:产后半月.乳汁不行,仅靠糖水及牛
奶喂养婴儿。自觉乳房胀痛、胸闷,大便时硬,食纳尚佳,精神亦
可。曾经治疗。服中药三剂不效。遂疏以疏肝通经下乳之剂,用清
太医院下乳涌泉散:王不留行12g, 山甲珠、白芍、桔梗、通草、漏
芦、柴胡,花粉、白芷、生地各10g, 青皮、甘草各6g。
服药六剂后,乳汁仍点滴未下。余苦于不效,即前往病者家中
诊视。详问方知患者产前曾患外感,缠绵月余,至今仍觉鼻窍不利.时闭时通.间有咳 嗽,其体质较强。面色微赤,声高息粗,诊脉
两寸沉而有力。固思此为外感后期,肺气壅遏,宣降失司,经脉气
血失于宜畅,而致乳汁不行。虽历代医家均未述及于此,然有是
证,即用是药,治以穴肺理气之法。以苏子降气汤加减。
处方:当归12g, 苏子、橘络各6g, 苏梗、橘皮、杏仁、桔梗、前
胡、枳壳,花粉各10g, 甘草3g。
服药三剂,即觉胸闷减轻,鼻窍通畅.大便正常,乳汁已下,但
量少仍不够喂养。
于上方加入通草,白芷各10g, 继服三剂后,乳汁量多而稠,已
完全替下牛奶,至此方收全功。[引自:新中医,984,(10):20]
评析:本案为河北省张家口医学院中医系奚正隆治疗产后乳
汁不下验案之一。
缺乳一证,医家多持气血虚弱和肝邪气滞两端。如《傅青主女
科》:”妇人产后绝无点滴之乳,入以为乳骨之闭也。谁知气与血
之两涸乎?”《医宗金鉴》说:“产后缺乳,因瘀血停留、气脉壅滞者, 其乳必胀痛。”而本例患者体质较壮实,乳房胀痛,全无虚象,用疏
肝通乳之剂又不效,遂另辟一径,用宣肺理气法取效。盖乳汁为血
所化,赖气以行.肺主一身之气,朝会百脉,宣布气血于周身,与乳
汁的化生通行有密切关系。若因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气血壅遏,
便可致乳汁不行。
(二)魏炼波医案
付某某.27岁,工人,1984年3月8日初诊。
产后100天,乳汁涩少,几乎靠牛奶哺乳,伴两侧乳房胀硬疼
痛,左侧乳房扪之核桃大之包块,挤或热敷则胀痛减轻.每天挤乳
300毫升许,大便干结,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治拟疏肝通络,散
结活血。柴胡log, 木通15g, 通草12g, 穿山甲15g, 当归12g, 棉
花子12g, 赤芍12g, 大黄6C, 连翘12g, 橘核12g, 蒲公英15g。三
剂。3月11日二诊,服药后,乳汁增加,乳房帐痛明显减轻,包块
见小,大便通畅。继上方减大黄,加桔梗log, 续服三付,乳房胀痛消失,乳汁够喂养 婴儿。 陈自明日: “初产乳房锨胀,此乳未通,,若累产无乳,此内亡
津液。”明确指出初产妇缺乳为乳络不通,经产妇缺乳为内亡津液。 傅青主云: “少壮主妇,于生产之后,或闻嫌谇,遂致两乳胀满疼痛, 乳汁不通,人以为是阳明火热电,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综上初产
妇缺乳是由肝气郁结,乳络不通。疏肝通乳汤用柴胡、 川芎疏肝理
气;王不留行、木通、通草、穿山甲、棉花籽、路路通、漏芦通乳络,伍
当归资血补虚,佐桔梗载乳上行。
十三、产后乳汁缺乏(一)朱小南医案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床**智** 纯
王某某,27岁,已婚,农民。
1959午9月生第三胎,产后45天,头眩腰酸,胸闷腹胀,乳汁缺乏,以致婴儿闹饥, 时常啼哭,使产妇烦闷不堪,乃来就诊。
初诊:10月22日。产后乳水不足,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精神疲乏,脉象细软,舌质 淡、苔薄白。此乃气血虚亏,乳源不足。治宜健脾益血,充养乳汁。
当归6s, 黄芪9g, 川芎4 . 5g. 焦白术6g, 白芍6g, 陈皮6g, 郁 金 6g, 路路通6g, 炒枳壳4.5g, 通草6g, 茯苓9g。
二诊:10月26日。服药充养后,乳汁渐增,头眩胸闷等症亦次第好转,刻尚有腰酸肢 软,大便不爽。此乃肝肾虚亏、血少肠燥。 治宜固肾养血,通乳润肠。
当归9g, 黄精9g, 川芎4 . 5g, 黄芪9g, 淮山药9g, 甜苁蓉9g, 黑芝麻9g, 杜仲
9g, 狗脊9g, 白术6g, 丝瓜络9g。
评析:本案为朱小南治疗产后乳汁缺乏验案之一。朱小南简
产后气血虚亏者乳汁常感不足, 《妇人大全良方》谓: “妇人乳汁不行,皆由气血虚 弱、经络不调所致。”乳汁为血生化,血虚则乳源不充,乳汁不多,必须在调养气血
中,稍佐一、二味行血通乳即效。本例处方,乃根据黄芪八物汤(《医略六书》方:熟地 黄、黄芪、 白术、茯苓、当归、 川芎、白芍、炙甘草)化裁。用归、芍、芎补血养血活 血,黄芪补气,术、陈、苓健脾胃以充气血之源,郁金宽中解闷,枳壳行气除胀,路路 通、通草乃性质缓和的通乳药,服药后效颇显著。 二诊乃以调补培本,仅加丝瓜络一味 行乳,盖气血足,化源生,而乳汁自增。
(二)门成福医案
姚某,女,24岁,2003年9月25日初诊。
产后1()天,初期奶量充足,后因情志波动,乳房胀痛,不可触及,乳汁随之减少,检 查:局部无红肿热之象,整个乳房发硬,青筋暴露。脉弦,舌质暗,边尖红,苔薄白。
辨证:肝郁之人多因情志不遂,奶乳初期甚丰,突然胀满不出,或出之甚少,按之硬
痛,为肝郁气滞之特征,舌脉乃肝郁气滞之象。治则:疏肝解郁,通络下乳。方药:下 乳涌泉散加味。穿山甲10g, 王不留行15g, 当归15
g, 柴胡15g, 青皮15g, 花粉25g, 路路通15g, 白芷15g, 公英25g, 细辛3g 。3
剂,水煎服,日1剂。
评析:本案为门成福治疗产后乳汁缺乏验案之一。
乳汁来自气血,为水谷精微所化生,赖气以运行和控制。乳
头、乳房分别络届足厥阴肝、足阳明胃经,故生乳、排乳功能与肝胃之经气密切相
关。肝郁气滞之缺乳症,多为初期奶量充足,而后突然量小,伴有肿硬胀痛之特征。治 此,下乳涌泉散合拍,疏肝解郁, 通络下乳。穿山甲、王不留通行十二经,无处不到, 蒲公英助其软坚活络以下乳,郁解络通,乳汁自畅。
(三)黄绳武医案
汤某某,女,24岁,初诊:1984年4月24日。
患者于3月13日顺产一女婴, 一直乳汁甚少,乳房不胀,但触
及即漏乳,乳汁清稀;产后出血不多,但恶露至今已月余未净,量
少,色淡红,口干,时感头昏,纳可,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脉细。
党参15g, 黄芪15g, 当归12g, 炙甘草6g, 白术15g, 通草6g,
木馒头10g, 炮甲珠10g, 白芷6g, 大枣3枚,陈皮6g, 川芎6g。
二诊:1984年4月30日。服上方6剂,恶露已净,乳汁增多,
乳房已有胀感,但仍时有漏乳,口干,舌淡,苔薄,脉细。
服上方10余剂,乳汁增多,再无漏乳。
产后乳汁甚少或全无,称为“产后乳汁不行”,亦称“缺乳”或
“无乳”。乳汁不行证有虚实之别,实者气滞乳壅、闭而不行,症见
乳胀乳痛;虚者气血虚弱,生化不足,无乳可下,症见乳房不胀,乳
汁清稀。此患者产后月余,恶露淋漓不尽、量少色淡,乳汁少、质清
稀、乳房不胀、时而漏乳,乃一派气血不足之象。新产之妇,气血暴
虚,妇人以血用事,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血虚则乳汁无以化.故乳
少而质甚稀;气虚则固摄无权,上则漏乳,下则恶露点滴难尽。
然气血所化本于脾胃之健运。 《女科经纶》慎斋曰: “产后脾胃
之气旺,则血旺而乳多。脾胃之气衰,则血减而乳少。此立斋治乳
汁以壮脾胃、滋化源为要也。若不顾脾胃以补气血,徒从事于通乳
之剂,是犹求千金于乞丐而不可得矣。”既是脾胃气虚所致,治宜健
脾为主,然毕竟乳汁不行,故佐以通经下乳。方中党参、黄芪,白
术、炙甘草,陈皮健脾益气;当归、川芎温和流动之品,活血益血,治
恶露;白芷活利血脉,引诸药人多气多血之阳明经;通草性味淡甘
平,功能利水道催生下乳,张山雷谓其“以淡用事,故能通利经络,
其性又不似木通之猛,虽能通利又不甚伤阴”;穿山甲味咸性微寒, 《本草纲目》谓其 “通经脉、下乳汁,此物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阴
入阳能窜经络达于病所”,通经下乳作用极强;奶母又名木馒头,性
味甘平, 《中国药物大辞典”胃其能“通乳,活血,消肿,治乳汁不
下”。全方重在健脾滋其化源,佐以通经下乳之药。寓行于养之
中,养在其首,通在其中,养不滋腻,通不破散,正合“药有个性之特
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十四、产后乳汁自出
(一)薛岫卿医案
胡某某,女,27岁,职员,1980年12月3日初诊。患者产后3
个月,生产时流血较多,自感头晕”心慌,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纳
差,乳汁分泌尚旺盛,但在婴儿不吮乳的情况下,乳汁不能存留,不
断从两乳房溢出,乳汁稀薄,婴儿多靠奶粉喂养,查血色素9g, 红
细胞360万,白细胞8900,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此乃产后气血两虚,中气不足,治以补中益气、养血摄乳之法,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处方:党参15g, 炙黄芪30g, 白术
10g, 陈皮10g, 升麻10g, 当归10g, 杭芍10g, 柴胡10g, 炙甘草6g。
按方服三剂后,乳汁自溢好转,原方又继服三剂后,乳汁自溢明显
好转,小儿不需另加辅助品喂养,又进三剂后乳汁充足,自溢完全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带地维(
停止而愈。 [引自:山东中医,1984,4:26]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经、孕、产、乳均以血为本又
以血为用,然血赖气生又赖气行,所以气血是经、孕、产、乳的物质
基础.而气血的滋生责之脾胃,乳房属足阳明胃,患者产时流血较
多,致气血两虚.气虚不摄,固摄失权,开合失司,而乳汁常自溢出。
故以参、芪为主补中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甘草、白术健脾补
中,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敛肝。诸药协合,共
奏补中益气、升阳摄乳之效,使脾胃健而气血旺,阳气密而阴精守,则乳汁内溢止矣。
(二)钱伯煊医案
戴某某,女,29岁。
初诊:1978年7月20日。患者产后2年余,时流乳汁,久治
不愈,四肢关节疼痛、麻木、畏风。本次月经7月8日,量较多,色
始红后褐,舌苔黄垢,边尖刺,脉细软。治法:调补肝脾。
处方:党参12g, 茯苓12g, 柴胡3g, 升麻3g, 桂枝6g, 白芍9g,
生甘草6g, 秦艽9g, 木瓜9g, 桑枝30g, 橘皮6g, 旋覆花6g(包),12
剂。
二诊:1978年8月26日。溢乳减轻,四肢麻木疼痛亦减,末
次月经8月10日,色量如前,白带较多,左侧下腹隐痛,寐差有梦,
头晕麻木,渴不思饮,舌苔黄腻边剥,脉细软。治法:调肝健脾,兼
清下焦湿热。
处方:党参12g, 白术9g, 茯苓12g, 生甘草6g, 生白芍9g, 柴
胡6g, 黄芩6g, 薏苡仁12g, 萆薛12g, 木瓜9g, 贯众12g, 川楝子
9g, 女贞子12g。12 剂。
三诊:1978年10月13日。乳汁已无溢出,四肢麻痛基本消
失,末次月经9月28日,色量正常,白带仍多,下腹隐痛,腰痛,舌
苔黄腻,脉细软。治法:仍宗前意。
处方:党参12g, 山药12g, 茯苓12g, 白 芍 9g, 革薜12g, 柴胡
6g, 黄芩6g, 知母9g, 川楝子12g, 生甘草6g, 贯众12g, 牛膝9g。
12剂。 (引自《中国当代妇科八大家》)
患者产后乳汁自出,迁延两年不愈,系气血两伤之候,治当补
气养血,惟四肢关节疼痛、麻木畏风,为产时不慎,风冷袭人经络引
起,治疗亦当兼施祛风通络之品。依据症状、参以舌脉,以调补肝
脾为治,酌加祛风之晶,药证契合,故服药12剂,便应手取效。二
诊增下腹隐痛,白带较多症状,故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利下焦药物。三诊乳汁已不溢 出,四肢麻痛消失,病已告愈,仅余白带尚多,
下腹隐痛症状未除,乃湿热未得全清,故仍宗原法,善后而已。
(三)孙朗川医案
林某某,女,21岁,已婚,1966年5月20日初诊。
素有痔疾,经常出血。本月中旬分娩,现值产后第八天。近见
乳汁自行外溢,徐徐而出,质清稀,伴疲乏,纳食尚可,恶露量多,舌
质淡,苔微黄,脉濡弦。观其面欠华色.口唇淡红,两乳按之柔软。
此为气血虚弱。治予补气益血,佐以固摄。
处方:党参15g, 白术9g, 黄芪9g, 白芍9g, 生、熟地18g(各半),金樱子15g, 芡 实24g, 首乌15g, 炙草3g 。3 剂。
5月24日二诊:溢乳见减,精神较佳,恶器量少。药既中鹄, 继以上方续服3剂,后
即告愈。 (引《孙朗川妇科经验》)
《校注妇人良方》云: “产后乳汁自出,乃胃气虚,宜服补药止之。”本例素有痔疮 出血,又经分娩,气血益形虚弱,阳明胃气不固, 制约乏权,故见乳部柔软,乳汁自
溢。舌淡.脉濡弦,面欠华,口唇淡,系气血两虚所致。故以参、术、芪、首乌、二
地、甘草补养气血, 以资化源;金樱子、芡实固摄敛乳;白芍酸甘敛阴。固有痔疮,方 药宜取平和,过于偏温可致宿恙复萌,用之得不偿失。
应注意乳泣与乳汁自溢鉴别。 “乳泣”是指妇女在妊娠期间乳汁自行溢出,犹如泣泪 一般。与“乳汁自出”有所不同,乳汁自出是指产后不因婴儿吸吮而乳汁自溢者。 一为 胎前, 一是产后。其治法也不相同,治疗乳泣勿忘安胎,治疗乳汁自出则应兼以通乳。 两者不可不辨也。
十五、产后自汗、盗汗
(一)朱小南医案
陆某某,24岁,已婚,工人。
1959年冬季,第一胎产后,流血过多.体虚自汗,胸闷头眩,肢节酸楚,夜寐不安, 乃来就珍。
初诊:11月12日。严:后第25朝.恶露未净,自汗絷絷,睡不能安,乳水缺少,头 眩神疲,脉象虚细,舌质绛,苔薄。证属新产伤血,阴虚阳越。治宜养血固表。
炒归身9g, 黄芪9g, 五味子4 . 5g, 阿胶(烊化)9g, 白术6g, 白 芍 6g, 枸杞子9g,
陈皮6g, 通草4.5g, 浮小麦9g, 糯稻根12g 。 二诊:11月14日。服药后自汗减轻,恶 露亦止,夜寐尚安,刻有胸脘不宽,腿膝酸软。治宜补气益血,调和阴阳。
潞党参2 .4g, 黄芪9g, 远志肉9g, 麦冬6g, 炒归身6g, 大熟地9g(砂仁2 .4g 拌), 嫩桑枝9g, 木瓜9g, 白芍6g, 通草6g, 炙甘草
2.4g:
上方服后自汗已止。 (引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产后自汗, 《妇人良方》列为一症,名虚汗不止。按: “虚汗不止者,由阴气虚而阳 气加之,里虚表实.阳气独发于外,故汗出也。血为阴,产则伤血,是为阴气虚也。气 为阳,其气实者,阳加于阴,故令汗出。而阴气虚弱不复者,则汗出不止也。凡产后血 气皆虚,故多汗。盖人身之气血,相互依存,密切相关”。
本例为产后伤血,血虚则无所依归,阴亏则阳越于外,引起自
汗、盗汗。产后自汗不止. 《济阴纲目》有黄芪汤(黄芪、白术、防风、 熟地黄、牡 蛎、茯苓,麦冬、炙甘草)之设,本例以归、地、阿胶等养阴补血,芪、术等补气固表, 复以五味子益肾温敛,白芍敛阴止汗,补养中寓以酸敛,增强制止虚汗之力,气血虚
弱,汗出伤津,乳汁亦相应的减少。乃用通草一味,通气行乳,乳汁增多,自汗亦可减
少,乃
奏分利之妙。小麦与糯稻根皆为敛汗专药。民间有用上两味加红
枣汤以治自汗者,惟治疗宜求本,单从止汗着眼,服药后自汗暂时
停止,身体依然虚弱,口后仍会复发,无济于事。故必须培本,于补气血药中酌加一、 二味敛汗药,使身体早日恢复,效可巩固。
(二)何任医案
周某某,女,:32岁。
初诊:1976年1o 月28日。产后近二旬,恶露不净,略有腹
痛,先为便十.今大便溏。惟至今自汗淋漓不已,纳滞乏力。以益
气固表、和营敛汗治之。
当归9g, 淮小麦60g, 黄芪皮12g, 红枣30g, 炒白芍12g, 稻豆
衣15g,炮姜1 . 5g, 炙甘草6g, 糯稻根12g, 瘪桃干6g, 煅龙、牡各
三剂。
复诊:11月1日。自汗较前为少,纳一般,便较坚。效不更
力 · 。原旨再进。
原方加生、熟地各6g, 七剂。
三诊:11月8日。自汗基本缓解,口苦,纳差,感疲乏,续原意
再进。
太子参12g, 当归9g, 瘪桃干9g, 糯稻根12g, 黄芩6g, 煅牡蛎
12g, 黑豆衣15g, 黄芪12g, 炒谷芽15g, 五味子4 . 5g, 红枣30g, 浮
小麦30g, 平地木12g。七剂。
四诊:11月17日。自汗痊解,尚有疲乏感。以补益气血、调
理肝脾为治。
当归9g, 糯稻根15g, 山药12g, 黑豆衣30g, 浮小麦20g, 炮姜
3g, 平地木15g, 炙龟版12g, 党参9g, 神曲9g。七剂。
五诊;11月26日。体力渐复,然夜寐欠佳。以调养心脾为
治。
党参12g, 淮小麦30g, 炙龟版12g, 炮姜4 . 5g, 焦枣仁12g, 平
地木15g, 黄芪12g, 橘稻根15g, 珍珠母15g, 茯神12g, 白术9g, 神
曲 9g, 山药15g, 红枣15so 七剂。 (引《何任医案》)
评析:本案为何任治疗产后自汗验案之一。何任简介见月经
先后无定期。
产后自汗乃是体虚卫外不固,阴液外泄所致。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既耗伤滓液,也 耗伤心气。方中以炙甘草、淮小麦、大枣养
心气,龙、牡敛阴潜阳,收敛止汗,黄芪益气固表,糯稻根、黑豆衣、
瘪桃干均为加强敛汗而设。津血同源,汗去津亏,津亏血亦虚,加
入当归、白芍补养阴血,合而用之。有益气、固表、和营敛汗的作
用。最后以补益气血。调养心脾为善后调理。
(三)门成福医案
李某,女,27岁,1982年5月6日初诊。
主诉:产后45天,汗出不止。
现病史:产后45天,恶露已净,经常汗出,动则甚,夜间全身阵
发性发热,热则汗出,胃纳欠佳,夜寐不安,疲倦乏力,气短,大便
干,面色无华,舌体瘦小,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产后自汗。辨证:
气血两虚。治则:益气养血,固表止汗。
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15g, 熟地24g, 川芎15g, 白芍15g,
辽沙参24g, 茯苓12g, 白术15g, 陈皮15g, 栀子15g, 首乌30g, 枣
仁24g, 黄芪24g, 阿胶(烊化)12g, 麦冬25g 。3 剂,水煎服。
二诊:5月15日,上方3剂服完则汗出止,饮食睡眠均转佳,
旧病刚去,又增新疾,后遇天气变化,全身关节疼痛而又来复诊。
当归15g, 白芍15g, 川芎15g, 熟地24g, 党参24g, 茯苓12g,
白术12g, 陈皮12g, 桂枝6g, 枣仁24g, 黄芪30g, 怀牛膝12g, 木瓜
12g。 3 剂。水煎服。 (引门成福妇科经验选》)
患者素体较弱,复产后失血耗气,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
闽不利而引起自汗不止,动则耗气,故动则汗出甚。 《内经》曰“阳
气者,精则养神”,阳气虚,神失所养故神疲乏力;中气虚则短气,胃 纳欠佳;血属阴,血虚则生内热,热迫津外泄故汗出;经曰“心者,生 之本,神之变也”,血虚心失所养,神无所主,故夜寐欠佳; “血主濡
之”,血虚肠道失润则便干;舌瘦小,脉细弱均为气血两虚之征。故
用八珍汤气血双补,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何首乌、
阿胶养血润肠,酸枣仁、麦冬宁心安神,陈皮理气和胃。本方照顾到产后多虚的特点, 辨证准确,见效迅速,药到病除。
十六、产后浮肿
(一)朱小南医案
汪某某.37岁,已婚。
1963年9月就诊。新产后35天,食欲不振,面目浮肿,后渐
全身虚肿,精神疲倦,面色觥白,目窠虚浮如卧蚕状,精神倦怠。切
脉虚缓,舌质淡,苔腻。尿常规正常。曾服过利水药,肿稍退,不数
日又复虚浮。证属产后脾虚浮肿。治宜健脾补中之法。
潞党参2.4g, 黄芪9g, 白术6g, 黄精9g, 茯苓9g, 陈皮6g, 枳
壳4 . 5g, 薏苡仁12g, 赤小豆12g, 棉花根30g, 红枣7枚。
用上方加减,服数剂后虚肿消失,精力亦充。
本例乃产后身体虚弱,食欲不振,脾虚气滞,形成浮肿。脾脏
主消化吸收,亦能制水,脾虚则土不制水,以致水湿泛滥,溢于肌
肤。《素问·至真要大论》谓: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脉要精微
沦”胃: “脾脉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胀若水状也”。脾阳不
足,全身疲怠无力,白日眼皮沉重,渴欲入睡,小便频数,有时且不
能自禁。本例治疗,乃根据助气分水汤(《石室秘录》方:白术、人
参、茯苓、薏苡仁、陈皮、莱菔子)化裁。用党参、芪、术、黄精补脾益
气,气充则能增强制水之力,脾健则运化正常,水分不致潴积,用茯
苓、薏苡仁、赤小豆增进滋养,利湿消肿,枳壳、陈皮行气以消其胀,
胀去而浮肿亦渐消。
棉花根与大枣同用,乃采用民间验方。棉花根能补气健脾,复
可利水退肿,配大枣以安中养脾气,具有强壮,消除虚浮之功能,但
应于恶露已净后引用,否则能使恶露增多,盖棉花根兼有通经的功效。
(二)孙浩铭医案
徐某某,女,24岁,1967年4月11日初诊。
娩后一周,恶露未净,面目及四肢浮肿,按之凹陷,胸闷胁胀,
身困体重,小便不利。脉濡,舌苔白滑。此为气化不行,水湿内停。
治宜行气利湿消肿。
处方:荆芥炭3g, 益母草9g, 广化皮4 . 5g, 芝麻蒿30g, 海桐皮
9g, 煮半夏6g, 晚蚕沙9g(布包),赤小豆15g。服二剂。
次诊:浮肿较消,下肢仅有微肿,身重胸闷亦轻,汗出。脉濡,
舌苔白。是为蕴湿渐化,继前方进退。
处方:煮半夏6g, 广化皮4 . 5g, 海桐皮9g, 泔苍术6g, 荆芥炭
4.5g, 芝麻蒿30g, 茯苓皮15g, 车前子12g(布包)。
服二剂后,症状基本消失。 (引《孙浩铭医案》)
评析:本案为孙浩铭治疗产后浮肿验案之一。孙浩铭简介见
月经过多。
素体湿盛,气机受阻,蕴而不化,水湿内停。又因产后多见气
血两虚。目下治先行气利湿消肿。药中陈皮、煮半夏、苍术行气化
湿,海桐皮、茯苓、赤小豆、车前子、蚕沙、芝麻蒿利水消肿。荆芥、
益母草疏通血中之气,以助行水消肿。
十七、产后失眠
(一)安益民医案
武某某,女,30岁,农民。
1983年5月18日初诊:第二胎顺产,产后18个昼夜不眠。
产时出血量一般,恶露已净。产后即见昼夜不能入睡。时朦胧,对
外界动静仍听得清楚。屡用冬眠灵、安定片及中药未效,特来就
医。
患者素体尚好,除产后失眠外,尚觉胸中烘热如火上冲,烦躁
不宁,头、胸部汗出淋漓,口燥咽干,面色不华,时值夏季身着棉衣。
四肢欠温,小便清长,夜尿多,大便常。舌红少津,脉细数。诊为产后失眠。心主血藏 神。新产损及心肾.精血两亏,肾阴不足,不能
上济于心,心失所养则心火亢盛,热扰神明则失眠,烦躁不宁。心
为火脏,心火内炽,火性炎上,则胸中烘热如火上冲。热灼津液,则
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汗为心液,火热迫液外泄,故汗多。
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少华。背属阳,腰为肾之外府.督脉贯
脊络肾而督堵阳。肾阳不足,失其温煦,腰痛畏寒而四肢不温。肾
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故小便清长,夜尿多。证属产后阴血亏虚,阳
失制约,心火独亢于上,不能下温于肾,火不归元、下元失温所致心
肾不交。治宜引火归元,养血安神。
拟交泰丸加味:黄连9g, 肉桂3g, 当归、炒枣仁、莲子肉、远志
各10g。二剂煎服。
21日复诊:药后当晚即能入睡,自觉各症大减,照方二剂。随
访诸症皆除,未复发。 新中医,1986,(2):18
心与肾在生理状况下”心火下温于肾,以资肾阳,使下元不寒;
肾水必上济于心,以资心阴,使心阳不亢。心火与肾水升降协调, 心肾相交。当水火 相济受到影响,便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床多以肾阴不足”心阳偏亢的“心肾不交” 为常见。此案乃为产后阴
血不足,心火独亢,肾阳亏虚的“心肾不交”证,方用交泰丸加味:黄连苦寒清泻亢 盛之心火,肉桂辛甘大热温补下元以扶不足之肾阳。 心火不炽则心阳自能下温于肾,肾 阳得助则肾水上承自有动力,更助心阳以制心火,水火相济,交泰之象遂成,失眠自
除。正如《本草新编》所说: “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成 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
乎?”辅以莲子、当归、酸枣仁滋阴养血,宁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使产后顽固失眠得 以速愈。
(二)罗元恺医案
肖某某,女,29岁。初诊:1976年9月11日。
主诉:从第2胎顺产后第1天开始,至今2月余彻夜不寐,或经几夜失眠后稍能人 睡,但寐而易醒,醒后又不能再入睡。伴头
晕、腰痛,极度疲倦,纳呆,脱发,经治疗无效。因缺乳,婴孩已自然断乳后由家人 行人工喂养。诊查:患者面色青黄无华,舌淡黯,尖边有小瘀点,苔黄腻,脉沉细弱。 辨证:此属产后失血,伤及心脾, 阴血内耗,神不守舍所致之产后不寐证。治法:补益 心脾,养血安神。
处方:柏子仁12g, 夜香牛12g, 磁石30g, 北沙参16g, 夜交藤30g, 茯苓25g, 干地 黄25g, 乌豆衣15g, 桑寄生30g 。4 剂。二诊:9月25日。服药后夜间稍能人睡,仍觉 头晕腰痛,疲倦。月经9月22日复潮,量较多,现将净。舌淡黯胖,苔微黄腻, 脉弦 细缓。守前法,加入制首乌、丹参以加强养血安神之效。
处方:柏子仁9g, 夜香牛)5g, 夜交藤30g, 制首乌25g, 磁石30g, 钩藤15g, 茯苓 20g, 丹参20g, 桑寄生15g 。4 剂。
三诊:10月9日。产后3月余,服药期间睡眠好转,但停药后
仍失眠,脱发严重,头晕腰痛。舌尖红,质黯红,边有小瘀点,苔白, 脉弦细缓。 “发乃血之余”,脱发严重乃血虚之证。在前法基础上重用首乌、熟地黄以补血。
处方:柏子仁9g, 夜香牛15g, 夜交藤30g, 磁石30g, 桑寄生25g, 丹参15g, 茯苓 15g, 制首乌30g, 熟地黄20g, 鳖甲30g 。4剂。四诊:10月16日。睡眠好转,能人 睡,头晕疲倦稍减,仍脱发,头顶至枕部有麻木感,纳欠佳。舌黯红胖,苔白,脉弦细 缓。已能入睡,病有转机,仍守前法。
处方:丹参15g, 党参15g, 桑寄生30g, 鸡血藤30g, 夜香牛20g, 制首乌30g, 乌豆 衣15g, 炙甘草6g, 白术12g 。4 剂。
五诊:10月30日,睡眠渐见好转,但纳差,口淡,腰痛。舌黯红肿,苔薄微黄,脉右 弦细,左沉细弱。纳差口淡舌胖为脾虚之象, 在养血安神之中,佐以健脾开胃之法,俾 气血生化之源健旺,则诸疾可除。
处方:丹参15g, 制首乌30g, 谷芽30g, 夜交藤30g, 苏叶9g, 桑寄生30g, 夜香牛 18g, 云苓18g, 淮山药18g 。4 剂,每天1剂。 六诊:11月30日。半月来失眠已除,每 夜可熟睡6个多小
时,精神爽,胃纳进,但觉腰酸痛,矢气频。舌尖稍黯红,苔白;脉沉细弱。心脾功 能已渐恢复。腰为肾之外府,腰酸痛,脉沉细为肾虚之象。拟补肾养血为主,佐以行气 止痛。
处方:夜香牛20g, 柏子仁9g, 夜交藤30g, 桑寄生30g, 续断15g, 乌药12g, 金狗脊 15g, 茯苓20g, 佛手12g 。4剂,每天1剂。 随访半年,疗效巩固。 (引《中国当代妇科 八大家》)
评析:本案为罗元恺治疗产后失眠验案之一。罗元恺简介见
经行口糜。
产后气血两虚,心神不安之失眠多梦之证多用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法,方中夜香牛 俗名夜牵牛、夜魂香,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 除湿驱虫,又能安神止惊、治疗失眠,与 夜交藤二药相配,最能治疗阴血素弱而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
(三)朱小南医案
周某某,27岁,已婚,工人。
幼时有血吸虫病史,于1959年9月21日初产,产时流血甚
多,曾输血急救,产后第三日起,患顽固性失眠,辗转反侧,常彻夜不能入寐,心荡 自汗,骨节酸楚,于12天时,由家人陪来。面色咣白,神志恍惚,语声低微,神形俱 困。连说: “十日来日子真难过,精神疲乏而不能人睡,稍一合眼,旋即惊醒,心跳不 已。”
初诊:10月2日。产后持续失眠,体倦神疲,饮食无味,心悸怔忡,唇色淡白,脉象 细数,舌质绛,苔薄黄。证乃营血暴虚,心失所养,虚火上炎,神志不宁。治拟养心宁 神,补血清热。
朱茯神12g, 远志肉6g, 夜交藤12g, 柏子仁9g, 炒枣仁9g, 生 地 1 1g, 益智仁9g, 制首乌9g, 白术6g, 青蒿6g, 焦山栀9g。
二诊:10月3日。服药后夜寐稍好,惟常易惊醒,心荡不安, 神疲纳呆,营血不足,
心神浮越。治当养血宁神。
朱茯神12g, 煅贝齿18g(先煎),合欢皮)2g, 夜交藤12g, 归
身6g, 柏子仁9g, 炒枣仁9g, 远志肉6g, 陈青蒿6g, 白术6g, 炙 甘 草 2 . 4g。
三诊:10月5日。失眠稍差,但每晚仅睡二、三小时,头晕心
荡,耳鸣目眩,腰酸肢楚,兼有带下,舌质绛,苔薄,脉象细软。证属心肾不交,水 不济火。治宜补肾阴、制心火。
生地12g, 山萸肉9g, 女贞子9g, 杜仲9g, 续断9g, 茯神9g, 柏 子 仁 9g, 远志9g, 制黄精9g, 白术6g, 青蒿6g。
四诊:10月7日。产后17朝,服药后水火相济,睡眠渐安,精神稍充。治拟滋水养 心。
生、熟地各9g, 炒阿胶9g, 制首乌9g, 黄芪9g, 山萸肉9g, 女 贞 子 9g, 白芍6g, 茯 神9g, 炒枣仁9g, 炙甘草3g, 天王补心丹(《世
医得效方》:生地、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玄参、柏子仁、桔梗、天
金华佗
中(家智地艳(
www.jinhuatuo.com
门冬、丹参、酸枣仁、炙甘草、麦门冬、百部、杜仲、茯神、当归、五味
子)3g(吞)。
五诊:10月11日。产后失眠症已愈,头目渐清,面色转润,精
力亦充,治宜补肝肾、养心血,以收全功。
生、熟地各9g, 淮山药9g, 白芍6g, 黄芪9g, 白术6g, 酸枣仁
9g, 柏子仁9g, 山萸肉9g, 制黄精9g, 杜仲9g, 茯苓9g。
产后营血暴虚.血不养心,心失所养,虚火上炎,乃临证间常见
失眠症。本例失眠症颇为顽固,十余日未能安睡,初、二诊以蒿、栀
等清心火,酸枣仁、柏子仁等安心神,归、地等补心血。服后症状虽
减,惟尚未能痊愈,细察证象,出现耳鸣腰酸感,肾亏之象显然。
《灵枢·脉度篇》谓: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腰为肾
之腑,肾气不足,肾阴虚亏,失眠兼有耳鸣腰酸,当为心肾不交。朱
丹溪在《格致余论》谓: “人之有生,心为大,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 降, 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产后血虚而肾
水亦亏,水不能上济”心火独亢而上炎,导致失眠。此证,仲景有黄
连阿胶汤。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黄芩、乌药、鸡子黄)之设,以
滋水养心。于是白三诊起,以山茱萸、生地黄、女贞子补肾阴而安
心神,青蒿清心火。配以健脾益血药为佐,使水能升,火能降,坎离
相济,心肾交泰,则失眠症霍然而愈。五诊时症已痊愈,用药调补,
以恢复其健康。
十八、产后蓐劳
(一)姚寓晨医案
汪某某,女,30岁,农民,1979年10月12日初诊。
素体肺虚,每遇劳累成外感,辄易咳嗽发热,此次产后半月余,
因劳作过早,头昏胸闷,咳痰较频,汗出少气。恶风发热,上午为
甚,肢节痹楚,纳少乏力,乳汁时时自溢,恶露夹块未净。舌象:苔
薄,舌偏淡,边有齿印。脉象:细涩无力。辨证:肺虚营卫不固,痰
瘀阻于胞脉。治法:补肺调益营卫,化瘀生新养脉。
方药:生黄芪20g, 防风12g, 焦白术10g, 潞党参12g, 大熟地
12g, 桑白皮12g, 炙紫菀12g, 钟乳石15g, 白石英15g, 全当归
10g, 桃仁泥10g。 (引《姚寓晨女科证治选粹》)
《妇人大全良方》云: “产后蓐劳者,此由生育日浅,血气虚弱,
饮食末平,不满百日,将养失所..,风冷邪气感于肺,肺受微寒故
咳嗽口干,遂觉头昏,百节疼痛。”盖妇人产后气血亏虚,或因起居
不慎,或因风邪外侵,或因七情忧思最易诱发。惟产后多虚多瘀,
其治疗应“不拘于产后,亦不忘于产后”,或养益,或养益兼予化瘀。
且病后必须调养平复,否则气血复伤则虚赢难愈。方中黄芪补益
肺气,当归、桃仁养血活血,加熟地黄、桑白皮、紫菀共奏宣肺散瘀
之效。
(二)程门雪医案
朱某某,女,成年。
初诊:1949年1月5日。产后五旬,体虚不复,色眺不荣,夜
不安寐,不能纳谷,呕吐,大便泄泻,虚汗自出,脉右濡软,左虚弦, 苔白腻。心营失养,脾胃两伤,脾不升则泻,胃不降则呕,拟和胃降
逆,运脾畅中,佐以安神止汗。
焦白术一钱,炒扁豆衣三钱,云茯苓三钱,淮小麦四钱,炙远志
一钱,制半夏一钱半,姜川连三分,炮姜炭五分,广陈皮一钱半,春
砂壳八分,佛手柑一钱半,炒香谷芽四钱。
二诊:自汗甚多,神疲肢倦,呕吐,便泻,寐不安,纳不香,营卫
不和”心神不安,脾胃运化失常。苔腻,脉濡软,左虚弦。再从昨方
进展,和营卫,止虚汗,安心神,调脾胃,兼顾以治。
桂枝三分,炒白芍一钱半,煅龙齿三钱(先煎),煅牡蛎四钱(先
煎),炙远志一钱,抱茯神三钱,制半夏一钱半,姜川连三分,春砂壳
八分,煨益智仁一钱,炮姜炭五分,薄橘红一钱半,炒香谷芽四钱,
淮小麦五钱。
三诊:昨进和营卫、止虚汗、安心神、和脾胃之剂,呕吐,泄泻,
自汗较前减轻。食后呃逆,肺胃之气失于和降也。再从前方加味
治之。
桂枝三分,炒白芍一钱半,煅龙齿三钱(先煎),煅牡蛎四钱(先
煎),刀豆壳三钱,抱茯神三钱,制半夏一钱半,姜川连三分,柿蒂四
枚,炙远志一钱,薄橘红一钱半,春砂壳八分,炒香枇杷叶三钱(去
毛包煎),炒香谷芽四钱,淮小麦五钱。
四诊:呃逆已止,自汗亦瘥,呕吐间作,便溏一次,心悸不安寐。
前方养心止汗,调和脾肾,尚觉合度,再从原方加减之。
桂枝三分,白芍二钱,煅龙齿三钱(先煎),煅牡蛎四钱(先煎),
淮小麦五钱,辰茯神三钱,制半夏一钱半,姜川连三分,薄橘红一钱
半,炮姜炭五分,炒香谷芽四钱。
五诊:虚汗已止,大便渐复正常,惟心悸不安寐依然不减,呕吐偶作,脉濡软,左弦较
平。再拟养心宁神,和胃安:扣,前方出入为
治。
桂枝三分,白芍一钱半,炙远志一钱半,炒枣{:三钱,姜川连三
分,淮小麦四钱,辰茯神三钱,炙远志一钱半,炒枣仁三钱,姜川连
:三分,薄橘红一钱半.制半夏一钱半,春砂壳八分,枳壳一钱,炒竹
茹一钱半.炒香谷芽四钱,夜交藤三钱。
六诊:呕吐已止,大便复常,心悸已瘥,纳渐香,寐欠安,苔薄
腻,脉濡软。再拟养心安神,健脾和胃,转入归脾法治之。
当归身一钱半,大白芍一钱半,淮小麦四钱,夜交藤四钱,辰茯
神三钱,炙远志一钱,炒枣仁三钱,姜川连三分,炒白术一钱半,春
砂壳八分,制半夏一钱半,北秫米一钱半(包煎),薄橘红一钱半,炒
香谷芽四钱。 (引《中国女科验案精华》)
评析:本案为程门雪治疗产后蓐劳验案之一。程门雪(1902一
1972)名振辉,号九如、壶公。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年至沪,投皖
南名医汪莲石门下。后从丁甘仁为师,以优异成绩首届毕业于上
海中医专科学校,留校任教。曾任教务长兼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
主任。后设诊所于上海,诊余从事著述。建国后,任上海市第十一
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6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并任
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 《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为第二、三届全
国人大代表。学宗仲景,又服膺叶天士。主要著作有《程门雪医
案》、 《校注未刻本叶氏医案》等,另有《伤寒论歌诀》、 《妇女经滞胎
产歌诀》等论著。
陈自明指出: “产后气血虚弱,成为蓐劳,最难治疗。”本例产后
已经五旬,体虚犹未恢复,即屑此类。其见症, 一是胃气不和,呕
吐,呃逆,不能纳食,二是脾虚运化不健,大便泄泻;三是心气不足,
心营衰少,内为心悸不安,夜不安寐,外则表虚自汗,心液不敛。
《素问·阴阳别论》说: “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者,胃与大肠也,
病者由于胃不能纳÷水谷生化之源缺乏,既不能“游滥精气,上输于
脾”而为气,又不能“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而为血,于是心脾两亏,气血交虚,这是 此例产后不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所以程氏先止呕
吐,继则和胃气,后则降呃逆,始终重视对胃的治疗。其次由于表
卫失固,营卫不和,因之虚汗自出. “汁为心液”,汗多则心更虚“泻
多则中气下陷.脾运更弱。故程氏一面健脾止泻,助其运化, 一面
固卫和营,养心敛汗。
总之,开胃止呕,是裕其生化之来源;止泻、敛汗,则杜其气液
之消耗,开源塞流,因此逐步取得疗效。其制方的特点:首诊用参
苓白术散、半夏泻心汤、异功散等时,不用人参(党参)、甘草,是防
其壅中碍胃;半夏泻心不用黄芩,是不使苦寒增泻;半夏配炮姜苦
辛合化而止呕,同时炮姜配合白术,又能温脾止泻;三诊用丁香柿
蒂散时,因丁香香味太浓,胃弱者不易接受,所以改用刀豆壳之甘
温:同时配以炒香枇杷叶肃气降逆,其法可取。最后用归脾汤健脾
和胃,养心安神,使脾胃运化渐复,气血来源渐旺,则诸症可愈,虚
体可复。归脾汤是治疗“二阳之病发心脾”的要方,用于此例颇为
确切。
十九、产后精神异常
(一)顾介山医案
陈某某,女,24岁。住院号:19482。
病史摘要:患者系初产妇,入院前4天,在公社医院顺产一男
婴,产程较长,产后一天出现寒战发热.恶露骤停,少腹膨胀,体温
持续在39.5~40’C 之间,神志时清时昧。经用多种抗生素效差而
转来门诊。入院后拟诊“产褥感染”。
诊见高热烦躁,恶露不行,入夜神昏谵语,两手撮空,白天则神
志清楚,少腹膨胀疼痛,口渴欲饮,舌质红,脉细数。脉症合参,属
热入血室,温邪与瘀血相搏,邪热扰营。拟桃仁承气合犀角地黄汤
加减,药用:制大黄9g, 玄明粉12g(分冲),炒赤芍、杜红花、全当
归、桃仁泥各9g, 粉甘草3g, 川桂枝6g, 净连翘12g, 地鳖虫6g, 广
角片12g(先煎),细生地15g, 丹皮9g。药后恶露复行,周身微汗,神志渐清,热势渐 降,大便畅通数次,溏而不实,少腹尚有轻度压
痛。瘀热未清,原方去广角片、玄明粉,又服二剂。药后神志清楚, 恶露已净,少腹 压痛亦除,唯胃纳不佳,腹部膨胀,脉缓舌净。病后脾虚气滞,以香砂六君汤善后调理 而全愈。
患者发于产后感受温邪.致恶露停止.温邪与恶露互结,而形成热人血室,瘀热内扰 营血见证。用散瘀清热,凉血解毒剂后,恶露复行,瘀热得解,热退神清而愈。
(二)谢维周医案
陈某某,女,22岁,产后三门,昼则神识清晰.惟头痛、头晕,寒热交作,微汗、心 烦欲呕;入夜则渐见神志恍惚.妄言乱语,呼之不能清楚对答,晨旦则谵妄消失、神清 又如常人。家人甚为恐惶,曾在某卫生所用西药镇静剂治疗无效,谵妄不能控制。乃来 我院妇产科治疗,仍用镇静剂,但至夜又发作如前状。第三日邀我会诊。 家人代诉:分 娩下血过多,延时过久(初产妇).产后第二日见头痛寒热,第三日晚上出现妄言乱语。
症见面色淡白,精神疲惫,
头痛而晕,往来寒热,体温37.8~38.5℃,心烦心慌,厌食欲吐,少腹不觉胀痛, 恶露尚有少量自下,二便通凋,舌质淡,苔白、中心黄微腻,脉轻取微浮,重按弦虚, 稍有紧意。综合四诊分析,此为热入血室,治当重在养血安神,收镇浮阳,佐以和解枢 机之剂。
方用党参12g, 当归9g, 茯神9g, 酸枣仁9g, 荆芥穗4 . 5g, 北
柴胡6g, 法半夏6g, 黄芩4 . 5g, 焦山楂4 . 5g, 龙齿12g, 五味子3g, 炙甘草2g,
红枣五枚。暂服一剂,昼服头煎,近夜服二煎。
复诊时诉说药后当夜安睡无烦,未见妄言惊乱之象。头痛、寒热均减,胃纳稍进,舌 苔渐化,脉缓和无力。
前方再进二剂,观察二夜,均能安静.诸症亦悉解。嘱其出院, 以饮食调养之。 [引
自:新中医,”81,(8):17]
本例则是产后气血大亏,血海空虚,心失所养,神浮不定,复外感风寒,风邪乘虚袭 人血室,上扰神明,而无与血搏结之明显症状, 患者少腹不胀痛.恶露依然有少量自
下,且无胸胁满如结胸状之病町证,而血虚心神失养又显得较突出。治疗卜,着重予以 益气养血安神,毋令邪去而正复。方中柴胡、黄芩、法半夏和解少阳胆经之邪;荆芥开 太阳之表,令少阳之邪复从表出;党参配当归益气养血; 茯神协酸枣仁养心以安神,更 以龙齿镇肝清心安神;五味于养心以敛浮越之神气;山楂活血化瘀积,以防留邪,甘
草、大枣养心缓急。 全方虚实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滞邪,配合得宜,取效甚速。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说: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 则谵语.…,”伤寒而经水适来,外邪乘虚袭人血室,与血搏结,扰乱神明之候。
(三)姚寓晨医案
苏某某.女,35岁,农民,1974年6月15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足月顺产后1月,因胎膜残留遂致突然晚期产后出血。在输液、输血抗 感染后,急行刮宫术,术后子宫出血渐止。 所测血压为110/60毫米汞柱。红血球300 万/立方毫米,血色素
8.2g。 面色少荣,心悸胆怯,语言错乱。舌象:质干淡紫。脉象:细
弱而涩。辨证:冲任受损,脏虚血亏,兼挟瘀滞,神不内守。治法:
益气血,化瘀滞.宁心神,通机窍。
方药:太子参30g, 茯苓神各15g, 西琥珀3g(分冲服),全当归
12g, 西川芎9g, 桃仁泥9g, 紫丹参12g, 川、广郁金各12g, 紫石英
10g, 九节菖蒲5g。
治疗经过:上药连服七剂后,心悸胆怯,神志恍惚已减,惟有时
仍感语言不清,舌淡红有紫气,脉细弱。再予上方将琥珀、西川芍、
桃仁泥用量均减为3g, 加黄芪15g, 鸡血藤20g, 熟枣仁12g, 炙远
志6g, 嘱间日服一剂,连服一月后,面色较佳,神志语言亦均为清;眠食皆可。复查时 血压128/74毫米汞柱,血色素10.5g。症状基
本消除,平时嘱服补心丹、归脾丸交替缓调。巩固疗效。
本例患者因冲任损伤,气血俱虚,内夹瘀滞,神无依附以致惊
悸恍惚,沿言错乱。盖产后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宜祛瘀为先。
盖产后瘀化而后言补,则补而不滞,心脉得以濡养。治拟通补兼施
以宁心神。前方以化瘀为主,养益为辅。后方以养益为主,化瘀为
辅。故综观病情:产后出血”心神失守,妄言见邪,宜服生化汤加茯
神、远志,慎不可作痰火论治,使行中有补,能生能化,从而心宁神
安以竟全功。
二十、产后暑热
(一)孙漱石医案
姜某某,女,25岁.1977年8月3日初诊:产后已三月.近几天
来头晕气怯神疲,心悸善惊.汗多,汗出黏冷,恶风畏寒。时值炎暑
酷热之令,常人避阴纳凉尚感闷热难解。她却欲晒太阳,常人乘凉
至半夜尚不能上床安睡,她却天黑就要加衣被摸床而卧,同时脘腹
痞闷,胃纳不思,心烦渴饮,小便热赤,舌质淡红,脉细弱。综观斯
症,为产虚气血未复,又伤暑邪,致气阴大伤,气虚不固,属阴不敛
阳之征,湿困脾土,气机不畅之候。治则:清暑益气,保肺生津,通
阳救逆。用李东垣清暑益气汤合桂枝龙牡救逆汤。处方:黄芪
15g, 党参、白术、茯苓、当归、麦冬、泽泻、神曲各9g, 苍术、青皮、陈
皮、五味子、桂枝各4.5g, 杞子6g, 升麻、干姜各3g, 龙骨、牡蛎各
15g(先煎),六一散12g(包煎)。
8月7日二诊:药服三剂,诸症明显好转,思饮食,唯脘腹仍痞
闷不舒,偶有隐痛,自觉口腻,舌质红活,苔薄腻,脉濡细。药症相
合,病有转机。处方:黄芪15g, 党参、白术,麦冬、茯苓、香橼、佛手、生苡仁各 9g, 青皮、陈皮各4.5g, 苍术6g, 五味、广木香、砂仁、
蔻仁各3g, 六一散12z(包煎)。三剂后病除,再以调补气血之剂以
善后。 [引自:新中医,1980,24]
暑为火邪.最易耗气伤津,该妇女产后气血亏虚,又被暑邪所
伤,致使气阴大伤,虚者益虚,终至元气耗散,阴不敛阳,故酷热而
不觉热。夜则畏寒而多加衣被。又暑多挟湿,湿为重浊阴邪,黏腻
不易速解,脘腹痞闷隐痛,乃为湿困中焦、气机受阻之故。用清暑
益气汤以清暑益气,生津救逆,合桂枝、龙牡和营敛阴,经服药后, 已思饮食,舌苔
薄腻,说明湿邪已解,胃气来复,再以调补气血而愈。
暑热之邪最易伤气,故发病初期便见太阳或阳明气分证候。 舌诊和脉诊在本病的诊断 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尤以舌诊为主。由于产妇气血双虚,抗病能力低下,所以发病初期 症状较重,而径见阳明气分症状。暑邪的特点是挟湿、挟虚,故既不能用辛散以发表, 又不能用苦寒以抑降。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 “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清热解 暑、醒脾化湿是治疗的基本原则。祛暑合剂即根据这一原则,由新加香薷饮化裁而成。 方中香薷辛温香透,祛暑
化湿;厚朴、白扁豆、藿香、佩兰和中化湿,理气醒脾;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石 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若汗出不止,脉洪大而花者, 可予白虎加人参汤;汗多脉散
大,喘咳欲脱者,可予生脉散;如热人营分,肝风内动,手足搐搦者,可予清营汤加羚 羊角(代)、钩藤、牡丹皮之类。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根据急者治标、缓者治本 的原则,治疗大法为初期宜投解暑化湿之剂,以治其标;中期气阴两伤,应加益气养阴 之晶,以标本兼顾;后期邪去而正未复,则须用益气养血、和中理气之法,以培其本。
(二)姚寓晨医案
邹某某,女.31岁,职工。1979年?月19日初诊。
主诉:产后四天,发热,恶露多。
现病史:15岁月经初潮,周期尚准,唯月经量少、挟瘀,有痛经史,17日晚产一女 婴,因前置胎盘,产程延长,会阴Ⅱ度破裂,缝四针。产后恶露较多,色紫黑有块,小 腹阵阵作痛,大便四日未行,发热晨轻暮重,T38.2~40.5~C, 口渴,头微痛,汗多, 神疲乏力,血象:白细胞12000/mm’, 中性78%。舌象:质紫绛,苔少中剥。脉
象:洪数,重按无力。辨证:瘀热交阻,营阴受戕。治法:清热凉营, 化瘀解毒。
方药:细川连6g, 水牛角12g(磨冲),京元参12g, 紫丹参15g, 大青叶30g, 败酱草 30g, 粉丹皮12g, 鲜生地15g, 失笑散12g(包煎),制川军6g, 太子参20g。
治疗经过:服上药二帖,下瘀块甚多,恶露转少,腹痛亦舒,热
势遂平,继以干地黄、麦冬、京元参、太子参、怀山药、浮小麦、白薇、 茯苓而自汗
止,精神日臻康健。
本例产伤之后,正气虚损,其重心在于邪毒炽盛,蕴阻胞宫,故急则治标,仿犀角地 黄之意迳清其热,少佐扶正,二诊热退营清,则以扶正为主,增液益气,切不可持“产 后多虚”之说,补涩过早,而贻闭门留寇之误。
第七章乳房病医案
一;乳痈
(一)班秀文医案
丁某,女,25岁,来县某邮电所,职工家属,已婚,1975年10月
22 日初诊。足月顺产第一胎已25天,胃纳、睡眠良好,大小便正
常。但两周之前,开始右乳房有痒热感,肤色发红,红肿疼痛,日渐
加剧,自取灯芯草蘸油点燃外烧患处3~5炷,红肿疼痛更剧,复自
取缝衣针穿刺患处,以冀排出其秽浊之气。但针刺之后,不仅疼肿
不减,反而患处热辣难忍,心烦易躁,夜难入寐,大便干结,小便黄
色。脉弦数,苔薄黄干,舌边尖红,右乳红肿疼痛,触之更甚。有四
处针口流出淡黄水。诊断:乳痈。辨证:过食肥甘,郁滞生热,外感
火邪,损伤络脉。治则:清热解毒,消滞化浊。
用药:1.内服方。蒲公英15g, 紫花地丁15g, 银花15g, 连翘
9g, 野菊花15g, 山楂15g, 桃仁5g, 荆芥6g, 甘草9g。每天水煎服
一剂,连服五剂。2.外洗方。鲜水杨梅、鲜野菊花各适量,煎水熏
洗患处,每天三次。
二诊(10月29日):服上方及外洗之后,右乳红肿痛痒全消,
二便正常,脉舌如平。嘱仍以外洗方再熏洗患处一周,以巩固疗
效。 (引自《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乳痈的发生,不仅乳房局部灼热肿痛,而且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引起乳痈的原因, 有肝郁化火、胃热壅滞、乳头损伤、感染邪
毒,或产后正虚,感受外邪等。但总的来说,均属乳房阳热的病变,
治之不离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法。本例既有食滞化热之变,又
有外用灯芯火之妄,内外火交集,故不仅乳房肿痛,而且心烦易躁,
夜难入寐,大便于结,小便色黄。证属一派阳热炽盛之候,故以蒲
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野菊花、荆芥、甘草清热解毒,疏通
血脉;山楂、桃仁活血化瘀,导滞通络,并用水杨梅、野菊花趁热外
洗,加强清热解毒之功,故药已而能见效。
所以对乳痈的治疗,既要从整体着眼,仔细辨证治疗,又要针
对局部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外治之法,内外兼施,标本同治,则
收效较捷。
(二)施汉章医案
纪某,女,27岁。初诊:1988年12月5日。
主诉:产后一月余,左乳肿痛伴有发热,去某医院诊治,经中西
药及局部穿刺抽脓等治疗后,热退,红肿疼痛基本消失。三天后,
左乳又肿痛,前来请余诊治。
诊查:左乳房肿痛,不发热,乳汁分泌正常。查:左乳外侧有
5cm~5cm 肿物,质较硬而无波动感,皮色暗红,轻度压痛。脉缓,
舌苔薄黄。辨证:余毒未尽复燃,肝气不舒,气滞血瘀所致。治法:
助阳理气,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处方:鹿角霜log, 乳、没各 log, 当归log, 青皮 log, 全瓜萎
20g, 焦山楂30g, 焦麦芽30g, 全蝎1s (研末分冲)。五剂。外贴阴证膏。
二诊:12月10日。药后肿痛消其半,乳汁分泌减少。脉缓, 舌苔薄白。效不更方,原 方药继服七剂,外用药同上。2月18日复诊,肿痛消失,原方药又服三剂,外用药同
上。以巩固疗效。 本例患者由于余毒未尽而导致复发。根据局部症状,肿硬不痛,皮色 暗红,全身不发热等症状属半阴半阳证,无波动为未化脓之象。药以青皮疏肝行气;乳 香、没药、当归活血化瘀;鹿角霜助阳活血消肿;全蝎味辛平,入肝经,除祛风镇疼
外,有解毒散瘀之功; 金银花清热解毒;焦山楂、焦麦芽回乳;鹿角霜性温,金银花性 寒, 寒温并施.既无化热之弊,又无凉遏之害,对半阴半阳证用之颇为适合。阴证膏有 温阳祛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用于阴证、半阴半阳之肿痛,其消散作用十分显 著。本例若以阳证处理,必使病变迁延难愈。所以外科临床辨别阴阳十分重要。正如
《疡医大全》 中所说: “凡诊治痈疽,必须先审阴阳,乃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 有差!”
(三)顾筱岩医案
李某产后未月,右乳房结块胀痛,恶寒,苔薄腻,脉浮数。症由乳头破碎,风邪人 络,乳络失宣,乳汁壅滞,壅则为痛所致。急予疏散通络,以冀消退。
处方:紫苏梗三钱,荆芥、防风各三钱,牛蒡子三钱,全瓜蒌四钱,蒲公英四钱,橘 叶、络各一钱半,鹿角霜三钱,赤芍(炒)三钱,小青皮一钱,丝瓜络一钱半,路路通二 钱。外用:金黄膏掺红灵丹外敷。 (引《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乳痈是由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 热痛伴全身发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根据发病时期的不同,将在哺乳期发生的 称外吹乳痈,在怀孕期发生的称内吹乳痈,其他时期发生的称不乳儿乳痈。本案即属外 吹乳痈。由于患者产后乳头破碎,吸吮不利致乳汁郁积;又风毒侵表、营卫失和,今表 邪人里,内传肝胃,致使肝胃经络失宣、乳汁排出不畅而阻塞成块,故而出现乳房结块 胀痛,伴见恶寒发热, 脉浮数,苔薄腻,证属气滞热壅,伴风热犯表。此时乳痈初起尚 未成脓,治当以消导为主。顾氏予宣散风热,疏肝清胃。通乳消肿法治之。方选瓜蒌牛 蒡汤加减。以荆芥、牛蒡子、紫苏梗疏散风热, 抗菌消炎;蒲公英、瓜萎清肝胃,解热 毒,散结消肿且有抗菌作用; 橘叶、赤芍、青皮、丝瓜络与路路通合用,能破气行气,
疏通乳络,消 肿止痛。并配合金黄膏掺红灵丹外敷,促其消散热毒,散结消肿。此内外 合治,措施得力,可使热清毒解,乳汁畅通,结块消除而痈肿得愈。
(四)刘惠民医案
于某,女,32岁,1956年4月12日初诊。
产后半月,右侧乳房红肿、疼痛两天,头晕,不欲活动,食欲不振,大便干。家人来 索方。此系产后气血虚弱、阳明蕴热与肝经之气互结,经络阻塞,而发乳痈。以益气 血、通经络、清热解毒为法,
拟方试服。
处方1:金银花12g, 天花粉15g, 乳香9g, 穿山甲9g, 王不留行(酒炒)9g, 牛蒡子 (炒)9g, 漏芦9g, 通草15g, 黄芪12g, 甘草
4.5g, 肉苁蓉12g, 炒酸枣仁24g, 橘红12g, 当归9g。水煎两遍,分
两次温服。
处方2:外用硫酸镁局部湿热敷。
二诊:服汤药2剂,配用硫酸镁湿热敷,乳房红肿较前消退,疼
痛减轻,大便已通。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处方:当归9g, 金银花15g, 天花粉18g, 乳香9g, 穿山甲9g,
皂角刺6g, 王不留行(酒炒)9g, 牛蒡子9g, 蒲公英9g, 连翘9g, 通
草9g, 黄芪12g, 生甘草6g, 鹿角(捣)9g, 橘络12g。水煎服。煎服
法同前。继续用硫酸镁局部湿热敷。
三诊:又服药2剂,乳房红肿明显消退,大便又干。舌质红、苔
薄黄,脉弦细。嘱原方加肉苁蓉12g 、大黄3g、木香9g、柴胡9g, 水
煎服。煎服法同前。
四诊:乳房红肿及疼痛全消,大便仍干。嘱原方加芦荟3s, 皂
角刺加至128,再服3剂,以资巩固。 (引《刘惠民医案》)
患者产后出现右乳红肿疼痛伴头晕、纳呆、大便干等症,此为
本虚标实证。本为产后气血不足,气阴两虚;标为乳汁排泄受阻,
湿热毒邪侵入乳络,气血壅滞。治宜标本兼顾,以清热解毒、散结
通乳药物为主,佐以少量益气补血、养阴生津之品,扶正以祛邪。
首诊刘氏以仙方活命饮为主化裁治疗。用金银花、蒲公英、甘
草清热解毒;选穿山甲、王不留行、漏芦、通草通经下乳;择乳香、橘
红行气活血,散瘀止痛;配当归、牛蒡子、肉苁蓉润肠通便,引热下
行,给邪出路;佐黄芪、当归、酸枣仁、天花粉补益气血,养阴生津,
托毒外出。二诊,红肿消退,疼痛减轻,大便已通,舌红,脉弦细。
证治基本同前,随症减漏芦、肉苁蓉,加蒲公英、连翘、皂角刺解毒消肿;加鹿角温助 精血,助归、芪托毒外出之力。三诊,乳房红肿明
显消退,大便又干。仍守法治疗,随症加用行气通便之品以善后调
理;整个治疗过程,刘氏以消散为主,兼以扶正托毒,终收乳痈全消
之功。
另外,刘氏重视外治。硫酸镁味咸性寒,能清热消肿,软坚散
结。在阳证疮疡脓肿的初期,以硫酸镁在患处湿热敷,简便易行,
疗效肯定。
(五)贺季衡医案
刘女,左乳赤肿作痛,已将化脓,且根脚散漫,寒热迭作,脉沉
数,舌红。肝阳及热毒俱重,宣泄为宜。
全瓜萎12g, 贝母12g, 京赤芍6g, 粉丹皮6g, 黑山栀6g, 柴胡
3g, 连翘6g, 生甘草2 .4g, 细木通4 .5g, 蒲公英15g, 当归6g。
二诊:乳痈自溃,脓出颇多,疮口腐肉尚未吐出,幸寒热已清。
当再清肝化坚,以消余硬。
全瓜蒌12g, 贝母12g, 京赤芍6g, 粉丹皮6g, 黑山栀6g, 穿山
甲(炙)9g, 当归6g, 白蒺藜12g, 甘草2 . 4g, 香附4 . 5g, 蒲公英
15g, 红枣3个。
三诊:乳痈已近完口.余硬也无多,腐肉亦将尽。脉细数,舌
红。荣阴暗亏,养血清肝可也。
南沙参12g, 大麦冬6g, 白芍6g, 白蒺藜12g, 贝母12g, 粉丹
皮4 . 5g, 甘草(炙)24g, 红枣3个,香附4.5g, 茯神12g, 瓜蒌12g,
蒲公英15g 。 (引自《贺李衡医案》)
此案为乳痈溃脓期。肝主疏泄气机,两乳乃肝经所主。今
肝火旺盛,乳痈必重,热盛肉腐成脓为其必然趋势,症见患者左
乳赤肿作疼.已将化脓,伴寒热迭作,舌红,脉数。治疗应以宜
泄热毒、促脓外出为主。初诊以柴胡、赤芍疏肝凉血;蒲公英、连翘、栀子清热解毒散 结;木通清热利尿;同时重用川贝母、瓜
萎软坚托毒,促其溃脓;佐当归活血消肿。二诊溃脓后,继以前
方清热去腐生新,兼益气血,托毒外出。加用穿山甲托毒排脓消
肿;蒺藜、香附清肝疏肝;当归、大枣补益气血,以助生肌敛疮。
三诊疮痈收口时,再养血滋阴清肝,以恢复正气,促其新生,使
疮口早日愈合。药用南沙参、麦冬、白芍滋阴生津;以瓜萎、蒲
公英继清余邪,以防余灰复燃。综观其治疗过程,不难看出贺氏
灵活运用消、托、补治疗乳痈的娴熟技巧。本案理法方药联系紧
密,辨证论治简捷清晰,足可效法。
二、乳 发
(一)周忠介医案
肖某,27岁。1984—05—08初诊。
患者新产二旬,左乳房上方初起结块,红肿热痛,伴发热, T
39~C, 头痛肢楚,恶心纳差,便秘溲赤,乳头破碎,乳汁溢出困难,自
服鹿角粉(量不详)1日,以生大饼局敷,病情不减,即往就近医院
诊治,诊断为哺乳期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给予青霉素8()万单位肌内注射,每日2次,安乃近注射液
2ml 肌内注射,病情有增无减,不能控制,乳房肿块蔓延扩大至乳
房上方及外上下象限,疼痛加剧,体温在注射安乃近注射液2h 曾
下降至37.8~C, 旋即又上升至39.8~C。治疗2日无明显效果,转
至某医院中医外科治疗,处方以瓜蒌牛蒡汤加减内服.外敷如意金
黄膏,前后诊治2次,共服药4日,乳房肿块继续扩大至全乳房,伴
恶寒壮热,体温上升至40.2~C, 疼痛加剧,昼夜不安,患者渐感不
支,经人介绍前宋我院中医外科治疗。刻诊:全乳房膨胀光亮,皮
肤红热不可触摸,乳汁点滴不出,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1.5X
10’/L, 中性0.91,按之全乳房有应指感。诊断为乳发。即常规消
毒后,在利多卡因局麻下,切开排脓,脓出如涌泉,约500mL, 伴夹
带出败絮样腐败组织,大小共6块,随即用碘仿纱条填塞引流。并投益气养阴扶正、清 热解毒除邪之剂。
药用:生黄芪30g, 太子参30g, 北沙参30g。茯苓15g, 焦白术
15g, 丹参15g, 赤芍药15g, 金银花9g, 蒲公英30g, 川石斛15g, 牡
丹皮9g, 生栀子9g, 天花粉12g 。7 剂,每日2剂,水煎2次分服。
第2日复诊,体温降至37.5~C, 见敷料和外衬毛巾全被脓液
浸透,换药时随纱条继续排出黄稠脓液甚多,疼痛明显减轻,夜能
安眠,精神也有恢复。因考虑脓腔范围较大,故继续用碘仿纱条填
塞引流。第3日复诊,体温降至36.9~C, 脓液溢出仍较多,全身症
状进一步得到改善。复查血常规,白细胞6.7X109/L, 中性0.75。
给予中药七三丹(由煅石膏与红升丹7:3组成)粗药线引流提脓
拔毒,外敷红油膏。尔后病情日见改善,前后共调治3周而获痊
愈。 引自:河北中医,2002,(8):585—586]
“痈之大者名发”,故乳痈之甚者称为“乳发”。据临床观察分
析,乳发之因多由乳痈治疗失时或失当,以及患者产后体质虚弱,
疏于调养,毒邪炽盛,正不胜邪,致使乳痈病灶范围迅速扩大,甚则
延及整个乳房。本案乃乳痈失治,化脓未得及时排脓泄毒,以致湿
火相兼,故肿胀、腐烂严重而扩散,但由于疾病单纯,毒邪虽盛,病
情严重,然而正气未衰,故开刀后见脓汁黄稠而多,由于外切排毒,
内服益气养血扶正、清热解毒祛邪之剂,仅数闩热退腐脱脓净,前
后治疗仅二旬而收功。处方以清火祛毒为主,祛邪之中不忘加益
气养血扶正之品,方药得当.收效甚速。
三、乳 疽
(一)丁甘仁医案
王右。肝不条达,胃热瘀凝,左乳生疽,肿硬疼痛。虑其增剧,
急宜祛瘀消解。
当归尾三钱,赤芍药三钱,银柴胡一钱,青、陈皮各一钱,全瓜
蒌三钱,生草节八分,忍冬藤三钱,连翘壳三钱,炙甲片一钱,蒲公英(包)三钱,青橘 叶钱半,丝瓜络二钱。
乳疽是指乳房深部的化脓性感染。浅者为乳痈,深者为乳疽。
因乳疽病位较深,红热不易透表,脓成后的波动亦不易显现,故患
部皮色不变,成脓较缓慢。由于乳疽病位深,内窜生变,易致“传
囊”、“袋脓”,出现全身性感染的机会,也比疼痛为多。清代《医宗
金鉴》: “疽形木硬觉微痛,,,疽发月余始成脓。”综上述记载,乳疽
相当于现代医学之“乳房后位脓肿。”此病主要由肝气郁结,胃热
蕴蒸,以致气血凝滞,化腐酿脓而成。与乳痈相比,仅是病灶病位
深浅而已。浅者为痈,深者为疽。此例患者应疏肝理气,和营清
热,药证相应,则收效甚速。
(二)翟竹亭医案
北郭外王庄赵清彦之妻,年近五十,患乳疽。初得乳中结一
核,大如枣许,百治无效。至半载一乳俱硬,请某医。云: “疮坚硬
尚未熟也。”日夜疼痛不止,无奈迎余诊治。余以指捏之,外坚而内
软,问伊疼之日数,伊云: “大痛月余矣。”余曰: “痛甚者内中必是腐
血,决无脓。若用刀刺破,放出败血,疼可立止,此是开门逐贼之
治,亦免再坏良肉。服补养气血疏肝之剂,可图渐愈,难求速好。”
患者乐治。遂用尖刀刺至软处,约二寸许,黑色败血流有二碗余,
疼痛轻七八分,外上红升丹,新肉日生,精神日强,饮食日增。共服药近二十余帖而 愈。方开于后。
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 炙甘草6g, 当归6g, 川芎6g, 白芍10g, 香附10g, 青皮10g, 郁金6g, 广木香6g, 丹参10g, 连翘10g, 红花3g, 陈皮6g, 金银花10g, 小 柴胡12g。水煎服。
乳者屑肝脾胃三经。此证因郁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气郁。 结于乳房,血为之不
行,结而为患。” (引《湖岳村叟医案》)
乳疽首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描述“疽发乳候”为“热久不敢,则肉败为脓
也。”明代《外科理例》 “乳疽一症,肿硬木闷,虽破而不溃,肿亦不消。” 《外科证 治全书》: “乳疽,乳房结肿一块,皮色不异,坚硬木痛,治法同流注。”本病多发生 于青中年妇女,乳房丰满,哺乳期,病灶深位,初仅有轻微疼痛的结块,以后肿块增
大,伴有全身症状,包括发热、怕冷、头痛、食欲下降、骨节酸痛、全身不适,血白细
胞数增高,酿脓缓慢,月余方始成脓,穿溃时容易形成袋脓状态,溃口在上,脓灶在 下,或形成传囊,呈现1~3枚脓肿,穿溃后形成多发性窦道和溃口,疮口愈合缓慢。
四 、乳房过小
郭诚杰医案
艾某,女,20岁,咸阳市渭城区果子柿街,1998年6月1日初诊。
主诉:10岁时,患右侧幼女乳房未发育症经治愈后,随年龄的增长,右侧乳房逐渐增 大,左侧乳房未增大而求治。
检查:体形发育正常,舌、脉、饮食、二便、睡眠、月经均无异常。 右乳房发育正
常,左乳如同10岁左右幼女乳房,乳头也略小。其母亦为左乳房来发育症。辨证:左乳 房未发育症。
治疗:雌二醇0.5毫克X1支,隔3日在左乳外上略深于皮下注射,后在外下、内
上、内下各方位注射,以此类推,2星期后隔日在左乳周围同上法注射,经注射10支雌 二醇后观察左乳略有增
大,但不明显,自感全身无不良反应。
经2个月的治疗,虽无全身不良反应,但疗效不明显,患者丧失信心而中断治疗。后 询知左乳增大不明显,但考虑其母亦为“左乳房未发育症”,疑与遗传因素有关,恐难 获效。当然,仅此一例难以说明此疗法确切疗效,仅供参考。
女性乳房的大小,因遗传、个体的差异以及胖瘦的不同而各不相同。若到青春期(18~ 25岁)乳房还未隆起,始终如小儿或男子的乳房状称乳房未发育症。此种乳房即使分娩后 也缺乏乳汁分
泌,有的学者将此病称“缺乳房症”欠妥,以“乳房未发育症”命名比较确切。本病 较罕见。
五、乳房肥大
郭诚杰医案
孟某,女,28岁,工人,已婚,咸阳市渭城区人,1980年8月3 日初诊。
主诉:初产哺乳1年后断乳已半年,近2月来,双乳较哺乳期
明显增大,无疼痛,饮食、二便正常,月经未见异常,伴有心烦、四肢
困倦。
检查:体形健壮,神情佳,舌质淡红无苔,脉弦缓。双侧乳房增
大到胸胁外,乳头已下垂至上腹中部,乳房丰满略软,触及双乳内
有不规则硬结,无压痛,乳头、乳晕及乳房皮色无异常,腋下淋巴结
未触及。辨证:乳房肥大症。治则:舒肝理气,兼调冲任。
治疗:针灸。选穴:1.屋翳(双)、膻中、乳根(双)、外关(双)、
三阴交(双)、合谷(双);2.天宗(双)、肝俞(双)。有痰湿之症时,
去合谷。加丰隆。刺法:上两组穴交替使用,每日一次,平补平泻,
留针30分钟,连针8次,休息4日,继针下一疗程。用上法针治5次后,双乳垂胀感 消失。针8次后,双乳已回缩,休息4日后继针。
10月9日诊.4个疗程结束时,双乳已回缩至胸外缘以内,双
乳头抬高至G~7肋缘,触及双乳腺体柔软,乳房内不规则的硬结
已消失,据患者自述乳房已恢复到哺乳时的大小。
1981 年随防,双乳房未再增大。
乳房肥大症一般在2~3个月内双乳迅速增大,无疼痛,仅有
重垂感,外观双乳呈明显的对称性增大,根据体形多超出大乳的范
畴,皮肤色泽、乳头、乳晕无异常,可触及肥大的乳房松软,有时还
可触到条索状或结节状块,但无压痛,患者多有疑虑惊恐表情,别
无不适。乳腺增生病也有单例或双侧乳房略有增大,但多局限, 一
般不超过哺乳期乳房,常有乳房胀刺、抽样疼痛,严重时可向腋下、
肩背放射痛,并在经前、生气、劳累后疼痛加重,肿块增大,经后疼
痛锐减,肿块缩小,伴有心烦易怒,胸胁不舒。舌质有紫点,脉弦,触
及乳房有中等硬度包块,压痛明显。巨乳症乳房增长迅速,据一些
学者介绍,在数月或1~2年内可达数千克,目前无特效疗法,只能
手术切除。据一些资料介绍一位患者切除双乳足有8千克。但郭
老通过针灸治疗乳房肥大症,不但使肥大乳房停止继续增大,而且
较治疗前明显缩小,针灸治疗调整了内分泌,稳定了内环境,促使
病情好转而获愈。
六、乳 泣
李爱芹医案
孙某,25岁.纺织厂职工,结婚1年,初孕4个月,双乳头自行
溢出稀乳汁,淋漓不断,乳房不胀,面色淡白,气短神疲,心悸头晕,
平时多汗,手足不温,舌淡苔少,脉虚细。
治宜补气养血,佐以固摄。据以上证候与脉诊拟方为:黄芪50g, 党参、白术、茯苓、 熟地、白芍各12g, 当归9g, 芡实、五味子各
10g, 山药12g, 甘草3g。水煎1日1剂,连服3剂即愈。
产妇乳汁不经婴儿吸吮而自然流出体外叫乳汁自出;乳而未
产者,乳汁自出称之为乳泣。乳汁为气血所化,而气血来源于脾
胃,乳房又屈阳明,阳明胃气不固,摄纳无权,则乳汁自溢。脾胃虚
弱则化源不足而成血虚,血虚则乳汁清稀。气血两虚,故见面色不
华,血虚则肢冷心悸头晕,气虚则自汗气短神疲。舌淡,脉虚细,均为气血双虚之 候,故治宜补益气血,加以固摄。药证相应,则收效甚速。
按脏腑经络分布,乳房属胃经,乳头属肝经,由于产后气血虚弱,胃气不固,血虚则 乳汁量少而清稀,气虚则摄纳无权,故乳汁随化随出。或因怒气伤肝,肝亢盛疏泄太
多,故不吸吮自行溢泄而出。乳泣是妊娠后胃气上逆,脾经失司,则乳汁自出。治疗选 用八珍汤加减益脾胃、补气血,方中黄芪与当归配伍,能益气生血,黄芪与党参配伍增 强了补气作用,对证施药,效果良好。
七、乳衄
(一)刘爱民医案
李某,女性,40岁。乳头溢血3月,色鲜红,伴乳胀痛,性情急躁,月经量多。
检查:双乳等大,乳头无凹陷,未扪及明显包块。挤压右乳晕乳头,有紫红色血性分 泌物溢出,舌尖红,苔薄微黄,脉弦细。证属肝郁化火,灼伤乳络。
处方:丹皮9g, 茯苓12g, 柴胡9g, 青皮9g, 制香附10g, 蒲公英12g, 半枝莲10g, 白花蛇舌草10g, 生地12g, 车前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1月,乳房胀痛减轻,乳头溢血减少,坚持治疗半年余,乳痛消失,乳头溢血现 象消失。
乳衄见于多种乳房疾病中,有良性、恶性之分。本病如《疡医大全》中所说: “妇女 乳房坚肿结核,唯孔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乃思虑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 统血,肝火亢盛,血失所统,所以成衄也”。辨证属肝郁化火,迫血妄行。故用柴胡、
青皮、香附、 茯苓疏肝理气、解毒、散瘀、止血,合方而使郁解热除,血循常道,乳衄 得愈。
(二)谢兆丰医案
陈某,女,32岁,工人。1987年4月3日初诊。
近2月来右乳房胀痛,连及腋下,不能触摸,经期尤甚,伴有灼热感,近时出现乳头 渗出鲜血”b 烦口干,月经超前量多,色红。舌红苔黄,脉弦。证属肝郁化火,血失统 藏。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处方:柴胡8g, 金铃子10g, 丹皮10g, 山栀10g, 赤、白芍各10g, 青皮10g, 夏枯草 10g, 侧柏叶10g, 蒲公英15g。
5剂药后,乳头渗血已止,乳房胀痛亦减轻。守原方继进10 剂,诸症消失而愈。 (引
自:江苏中医,1996,11:26)
本例乳衄后情志抑郁,郁久化热,灼伤血络而成,采用舒肝解郁、清热凉血之剂,诸 症消失而愈。
(三)张炳辉医案
李某某,女,42岁,干部,2000年3月20日初诊。
5天前偶然发现右侧乳罩上有血迹,遂自检见血从右乳头流
出,色鲜红,量较多,呈间断发作,用手挤压,血如乳汁状涌出。刻诊:自觉头晕昏 痛,头面时有烘热感,口苦,咽干,两侧乳房胀痛,面色红,性情急躁。舌质边尖红、
苔薄白,脉细弦。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触及2cm~1cm 肿块,质不甚硬,可活动,轻度压
痛,伴见鲜血溢出。右腋下未触及淋巴结。经红外线乳腺透照仪检查:右乳外上象限见 2cmX1cm 雾状斑片影。治当清肝解郁,引血归脾。药用:
丹皮、炒栀子各98,醋柴胡24g, 醋香附12g, 酒当归、橘叶、白芍各10g, 云苓、仙 鹤草、生地各158。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3剂,乳衄即止,后加炮山甲15g, 夏枯 草12g, 青皮10g, 服药30剂,乳腺肿块消除,恢复正常。 (引自:山西中医,2003, 10i57)
乳衄为少见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主张此症从疏肝泻
火、健脾统血论治。就其主要症状和体征来看,相当于现代医学乳导管乳头状瘤,属乳 房肿瘤之一,但有极少数可恶变。现代医学主张早期切除。按照中医理论,肝藏血,脾 统血。盖乳头属肝,肝喜条达,恶抑郁, 一有拂郁,则肝气不舒,久郁化火,火扰于 中,肝脏受损,藏血失常,血热妄行,旁走横溢,而成乳衄。亦有肝脾不调,忧思伤
脾,脾失统摄之权,血妄行而成。由此可见,乳衄之成与“七情”关系密切。张氏采用 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此患者,起到平肝散郁,养血扶脾的效果,收效甚好。
本病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好生气,因此患者服药的同时进行适
当的安慰,加上耐心劝导,也是治疗本病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八、乳
(一)刘爱民医案
徐某,女性,35岁。双乳结块、疼痛半年。3月前因与人争吵后疼痛加重,以胀痛为 主,伴腰酸,月经先后不定期。
检查:双乳外上象限及右乳外下象限可扪及片块状结块、质韧、活动、轻度触痛,苔
薄,脉弦。证属肝郁气滞,冲任失调。 处方:柴胡9g, 当归12g, 赤芍10g, 制香附10g, 枳壳10g, 延胡索10g, 青皮9g, 浙贝母10g, 仙茅10g, 仙灵脾10g, 茯苓12g, 甘 草 9g。 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3周后疼痛基本消失。
原方酌加炮甲珠、山慈菇、橘核、海藻、昆布、鹿角片等,坚持治疗4月余,疼痛未 作,结块基本消散。
乳癖的发生与肝、胃、冲、任等经脉密切相关,乃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及 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结于乳房而致结块、疼痛。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为主,兼调冲
任。本例用柴胡、枳壳、青
皮、制香附、延胡索疏肝理气;茯苓、浙贝母健脾化痰;仙茅、淫羊藿温肾调理冲
任,使肝郁得解,冲任得调,疏泄功能恢复正常, “通则不痛”。再加入温阳化痰软坚 之品,加速其结块消散。
(二)李聪甫医案
王某,20岁。
左右两乳坚硬肿块,推之不移,肤色如常,初起小如梅核,未予介意,渐大如李,右 硬于石,用手触按其部,隐隐作痛。月经将至以癖
前,硬块变大,月经后复小。某医院检查为乳腺小叶增生,如任其
发展,有癌的可能,主张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手术,就治中医。
诊视脉来弦缓,舌色正常,面容黄滞。经汛衍期,食纳不旺,胸
中郁闷。此由肝郁结滞形成乳中结核。据中医文献记载: “日久不消,轻成乳痨,重成
乳岩。”经验之谈,殊可征信。法当疏肝解郁,和
血软坚。
全当归10g, 赤芍药10g, 正川芎5g, 北柴胡5g, 川郁金6g, 白
蒺藜10g, 漂昆布10g, 净海藻10g, 制香附6g, 酒青皮5g, 山慈菇
5g, 蒲公英13g, 鹿角霜(先煎)15g。
复诊:上方服至20剂,硬块变软,按之移动,且缩小过半,乳腋
部已无牵胀感。但服药一小时内,嘈杂恶心、疲乏瞑眩,过时消失,
乃脾胃中虚的反应。另拟一方,如在形气不支的情况下,间服一两
剂。
西党参10g, 漂白术8g, 云茯苓9g, 当归身10g, 酒白芍8g, 法
半夏5g, 广陈皮5g, 炙甘草3g 。 (引自《李聪甫医案》)
青年女子相火内盛,肝火偏旺,两火相搏,炼液成痰,痰浊凝
聚,而成乳疬。若见乳房胀痛,则必有情志内伤,肝气郁结。经前
期乳房胀痛显著者,则与肝气挟相火有关。本病一般无痛苦,故病
即当以痰凝为主。痰性胶黏,故乳疬较难消散。
心中不适,间服后方,已无嘈杂恶心等症发生。前方连续服至
80 余剂,乳中硬块消失,仅有豆大残存,无症状表现,旋即受孕。
(三)何任医案
黄某,女,35岁。
初诊:1975年4月21日。两侧乳房胀痛有块样物已半载,疼
痛甚,时有灼热感,右侧乳头较左侧为大,有黄色液汁外泄能挤出。
近因人流未满月以清解先进。
蒲公英30g, 露蜂房9g, 连翘12g, 皂角刺4 . 5g, 银花12g, 郁
金6g, 鹿角霜6g, 地骨皮6g, 生甘草9g, 橘核、叶各12g, 炒赤芍
6g。五剂。
复诊:5月1日。药后乳房疼病已解,灼热亦除。入流适满
日,令汛行。以调经疏解为续。
当归12g, 蒲公英15g, 连翘9g, 川芎4.5g, 赤、白芍各9g, 芜
蔚子9g, 郁金6g, 橘核、叶各12g, 制香附9g, 延胡索9g, 川楝子
9g, 稻豆衣15g。五剂。
三诊:5月11日。汛已净,近日尚感乳房疼痛,左侧为甚,并
偶有灼热,夜寐不安。
蒲公英24g, 皂角刺4 . 5g, 连翘9g, 鹿角霜4 . 5g, 生甘草6g,
银花9g, 露蜂房9g, 赤白芍各6g, 郁金6g, 逍遥散15g 包煎,延胡
索9g, 橘核、叶各12g。七剂。
四诊:5月20日。乳部疼痛已消解,夜卧不能入睡,疲乏感已
瘥。
蒲公英30g, 连翘9g, 鹿角霜4 . 5g, 北沙参9g, 茯神12g, 焦枣
仁12g, 生甘草6g, 党参9g, 银花9g, 稻豆衣30支,当归9g, 生黄
芪12g, 赤白芍各6g, 逍遥散15g 包煎,橘核、叶各12g。七剂。
乳部有块胀痛,有“乳疬”、 “乳癖”等名,大部由于肝胃不和,气
滞痰郁而成, 一般无灼热感。本例硬块疼痛,甚至有灼热感,病势
有化热倾向,药用连翘饮子加减。重用蒲公英以清热解毒。 一二
两方,疗效已见;第二方复人逍遥散疏肝解郁;第四方加参、芪、归、
芍补益气血,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是乳癖解除后的调理方。
(四)蒲辅周医案
罗某,女,43岁。1962年9月22日初诊。
左侧乳房有结块,经针刺、梅花针治疗后痛减。两周来,左胸
胁疼痛,心烦急躁,睡眠欠佳,周身不适,口干。月经将至,小腹徽
痛。脉浮弦、舌正无苔。属肝气郁结,气血不调,感受风冷。治宜
疏肝散郁,调气血,祛风寒。
处方:全当归一钱半,川芎一钱,赤芍一钱半,柴胡一钱,香附
一钱半,浙贝母二钱,青皮一钱,陈皮一钱,乳没各一钱,炙甘草五
分,葱白连须(后下)三寸,羌活一钱防风一钱。五剂。
9月25日复诊:左侧乳房痛减轻,昨晚头晕欲倒,睡眠不佳,
多梦”心慌,耳鸣,颈强,大便不成形,每口一二次,尿黄,月经提前,
晨起指胀而痛,下肢发冷,口内酸。脉沉细,左关独弦急,舌嫩红无
苔。屑肝阴虚,风寒郁闭。治宜滋补气血,温经散寒。
处方:熟地黄八钱,麻黄(去节)五分,肉桂(去皮)五分,炮干姜
一钱炙,甘草一钱,白芥子一钱半,鹿角胶(烊化)三钱。三剂。
9月28日三诊:服药后,左乳房疼痛又减,肿块缩小,睡眠不
佳.易醒多梦,醒时心慌,畏冷、大便仍不成形,日行二三次,下腹微
痛,月经尚未净。脉同前,舌好转。原方加乳香、没药各五分。五
剂。
10月4日四诊:乳房结块渐消,但未消尽,两侧头痛,下午昏
沉,畏寒。脉沉细,舌正无苔。治宜补血为主,兼以化结。原方加
熟地二钱,并小金丹五丸,每晚睡前服一九,温开水送下。
1o月15日五诊:乳房硬结已消失,有时眩晕。脉迟弱,舌嫩
红无苔。属气血不足。治宜大补气血。处方:黄芪二钱,党参一钱
半,茯苓二钱,炙甘草五分,白术一钱半,白芍钱半,川芎八分,当归
一钱,熟地三钱,肉桂(去皮)五分,远志(炒)一钱,白芥子(炒)一
钱,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五剂。
药后乳房结块消失,十五日后,因心情不畅而左乳硬结又发
作。继以调补气血,另以青皮、甘草各四两,为末,分40包,每日一
包,分两次服。犀黄丸五两,每日早晚各服十粒。药后逐渐变小。
再以螃蟹爪粉内服。每次一钱,硬结消失。
女子乳疬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乳房纤维腺瘤”,也是乳房部的良性肿瘤之一。它的 患病率仅次于乳癌,约占乳房肿瘤的
10%。好发于未婚的青年女子, 一般在20~30岁,尤以25岁以前
为多。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有肉瘤变的可能。本病较难消散。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智**动**
(
一般主张手术切除。
九、乳 痛 症
(一)郑泳霞医案
黄某,女,36岁,已婚。2000年S 月28日初诊。
诉双侧乳房胀痛5年余。患者平常性格抑郁、烦闷,疼痛较剧烈,痛引肩背及双上
臂,活动受限。每逢经前或心情欠佳时加重。 行胸片、胸部CT、朋:胆B超等多项检查 末见异常,服用抗生素、止痛药等,但效果欠佳。
现患者精神疲倦,表情痛苦,纳差,失眠,大便秘结,月经延后, 舌淡红,苔薄白, 脉弦。体查:双乳外侧及上方可触及多个条索状包块,质中,边界欠清,活动可,触痛 明显。乳腺B超示,双侧乳腺纤维增生。中医诊断为乳痛症(乳癖),中医辨证为肝郁痰 凝,以枳附蛎藻汤加减治疗。
处方:枳壳12g, 香附10g, 生牡蛎30g, 海藻15g, 郁金15g, 淫 羊 藿 6g, 乳香、没 药各10g, 延胡索15g, 川楝子5g, 丝瓜络15g, 瓜蒌仁12g。每天1剂,水煎,分两次 服。
连服7剂后患者肩背部及双上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双乳胀痛缓解,睡眠改
善,大便好转,但胃纳欠佳,遂去川楝子,加山楂158,连服1月,患者双乳无胀痛,包 块明显变软缩小,胃纳佳; 月经正常。继续加减用药调治1月,患者乳痛未复发。双乳 条索状包块消失,无其他不适。
停药3个月后回院复诊, 一切正常。
乳痛症又称乳腺单纯性增生症,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发于青春期后至绝经期 前的任何年龄段,尤其以未婚女性或已婚未育或已育未哺乳的性功能旺盛的女性多见。 此病虽危害不大, 但能使患者感到痛苦和担忧。
本病属中医学的“乳癖”范畴。 “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故本病与肝胃两经密 切相关。病机为肝气郁结,气血不畅,痰气互结。治疗关键是调整内分泌失调,达到止 痛和软化肿块之目的。
枳附蛎藻汤中,枳壳破气化瘀,香附行气止痛;牡蛎、海藻、郁金疏肝理气、消痰软 坚散结、活血化瘀;佐以淫羊藿温肾通经,有类雄激素的功用。而海藻则有改善黄体功 能,纠正内分泌紊乱的作用。 诸药相伍,共奏理气活血、散结止痛化痰之功。
(二)毕华医案
沈某某,32岁。2003年2月21日初诊。患者月经后期量少, 点滴色黑2年有余,每 值经行乳房胀痛不能触衣,伴双侧乳溢液, 测血PRL(催乳素)正常,曾服溴隐停治疗1年 半,症状未改善,反增胃脘不适或胃痛。现值月经期前,双乳饱满触痛,未触及肿块,
挤乳头,溢乳量多质稠。乳汁涂片检查:脂肪滴+++。苔薄,脉小弦。 证屑肝郁气滞,络 阻血瘀。予疏肝通络汤加减治疗,药用炒柴胡、
炒川芎各5g, 青橘叶、青皮、炒川楝子、炒当归、赤芍、王不留行、川牛膝各10g, 全瓜蒌20g, 生麦芽、炒麦芽各30g。服药5剂后,乳
金华佗
中医带现维动者
www.jinhuatuo.com
房胀痛消失,经量增多。原方出入共服药2个月,月经周期准时。
经量增多,乳房胀痛未再发作。继用疏肝理气中药调理半年,诸恙
均安。 (引自:浙江中医杂志,2004,3)
经前乳痛症以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特征,其发生常与肝经气
血失调有关。因肝经循胁肋、过乳头,故有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之
说,而肝藏血,主疏泄,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易使肝血不足,气偏
有余;若为情志内伤,肝失条达,血行不畅,乳络失疏, “不通则痛”,
致经前乳痛症发作。对本病的治疗,当疏肝行气,通络止痛,取“木郁达之”之义。故 方中用柴胡、青橘叶、青皮、瓜萎皮、炒川楝于、制
香附、丝瓜络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炒川芎、炒当归,赤芍行血通络止
痛。本方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顾活血调经,使气血通畅,则乳痛
自消,且可防止血瘀痰凝乳房的发生。
(三)孙润斋医案
颜某,女.年26岁.已婚,宁晋县马房村人。3月4日诊。
因不孕就诊,经洋询病史,月经通调,惟每逢经前12~15天,
两乳发胀痛。近日来又现白带淋漓,腥秽难闻,阴肿阴痒,口苦咽
于。诊得:脉象弦数,舌边尖红,苔黄而腻,按肝脉络于阴器;肝与
胆为表里之经,二经蕴有湿热,熏于上则口苦咽干,注于下则白带
淋漓腥秽,阴肿阴痒。本症之治,拟分二步治之,第一步先清肝胆
之湿热,第二步再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以治其乳胀。方拟:龙胆泻
肝汤加味治之。
处方:龙胆草6g、栀子10g、黄柏10g、木通10g、车前子12g
(另包煎)、泽泻12g 、当归12g、生地10g、柴胡6g、甘草6g、银花
30g、土茯苓30g, 水煎服。两剂。
处方二:蛇床子30g、苦参30g、黄柏15g 、生杏仁15g、川椒
12g、白矾15g(研细)、雄黄10g (研细)。上药用纱布包裹水煎熏
洗,日洗二次。
二诊(3月6口):经内服药和外洗药并治,阴肿、阴痒、白带及
口苦咽于均愈。现以乳胀为主,拟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之法治
之。
处方:柴胡6g、枳壳12g、青皮10g 、 陈皮10g、橘叶15g、橘核
15g、元胡10g(杵)、川楝子10g(杵)、郁金10g(杵)、香附15g(杵)、
山甲珠10g(杵)、大陆通10g、乌药10g。水煎服。两剂。
三诊(3月9日):遵前方服后乳胀大见好转。仍宗前法去枳
实、乌药,加当归15g、鹿角霜10g 继服。
四诊(3月12日):经服药三剂,乳胀已基本痊愈,嘱暂停药,
等下次月经来前再服。
3月14日患者来述,月经已见,经色很好,无任何不适,问何
时服药,啁下次经前十余日再诊。
于4月4日又来就诊,仍宗前法略增损治之。
处方:柴胡6g、枳壳12g 、白芍20g 、当归15g、香附15g(杵)、
元胡10g(杵)、青皮10g、橘叶15g(杵)、橘核15g(杵)、鹿角霜12g
(杵)、丹参1Sg 、甘草3s 。水煎服。三剂。
二诊调服药后,非常平稳,无任何不适,两乳未见胀痛,嘱再服
之。患者遵方共服六剂,未显乳胀而愈。于6月15日患者特来告
知,诸症均愈,曾未复发,通过妇科检查,现已受孕。
乳痛症多发于中年妇女,以乳房疼痛或触按痛而无明显肿块
为特征。故奉病多因素性急躁,情志易抑郁而肝气不舒,致使肝木
失条达,因肝脉布于胸胁.乳头色青属肝,若气机不畅,导致乳部脉
络不通故痛生。本病以月经前期双乳胀刺疼痛为主,有的患者向
腋下、肩背放射,经后则疼痛锐减或消失,少数患者可呈持续性胀
痛或腋下憋胀感,乳房外形、皮色无异常,触按无肿块,仅有乳腺腺
体略硬或如哺乳状乳房而压痛,腋下淋巴结不大。治则按乳癖辨
证、选穴、刺法、疗程进行。
十、乳腺小叶增生症
郑月萍医案
刘某,25岁,2000年5月17日初诊。产后4月,双侧乳房冷
痛1月。曾经多家中、西医院诊断为乳腺增生性病变或慢性乳腺
炎,服用抗生素及舒肝理气化痰散结中药,症状时轻时重。诊见:
尚在哺乳期,乳汁量少,皮色如常,双侧乳房均可触及结块,大小不
等,最大如黄豆大小,质中,光滑,活动,压痛,自觉乳内冷痛、酸痛,
喜温熨,伴见形体消瘦,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乳腺小
叶增生病。中医诊断:乳癖。证属虚寒型。治以温中和阳,散寒通滞,方用阳和汤加
味。 处方:熟地黄10g, 鹿角胶(烊化)9g, 白芥子(炒研)5g, 干姜
炭、麻黄各1.5g, 肉桂、甘草各3g, 黄芪30g, 夏枯草20g。每天1
剂,水煎服。
服2剂后,冷痛明显好转,乳液增多。守上方继服3剂,冷痛
痊愈,结块减小。去肉桂、麻黄、白芥子等辛散温化诸药,继服5
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未复发。
乳腺小叶增生症是中青年女性乳房部常见慢性疾患,临床以
乳房肿块、局部疼痛为主要特征。目前临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手术治疗为辅。本病属祖国医学乳癖的范畴,多因肾气不足,肝失
所养,肝气郁结致冲任失调,气滞夹血瘀而成。阳和汤中熟地黄补
血和血为主;鹿角胶生精补髓为辅,取其温补之意;肉桂、干姜炭、
白芥子、麻黄通阳破结,温散寒痰为佐;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温补
祛邪并举.且用药量轻,临证中随症加减,中病即止,则无燥热之
弊,为治乳癖属虚寒、寒邪外侵之良方。
十一、纤维瘤病
(一)郭诚杰医案
赵某,女,19岁.未婚,工人.彬县人,1997年12月2日初
诊。
主诉:双乳疼痛肿块1年余,多在生气后疼痛加重,在厂医院
确诊为乳腺纤维瘤,于今年7月手术切除。10月又发现右乳头下
手术瘢痕旁有结块,左乳外上已有结块疼痛,故来就诊。
金华佗
中医带现维动卷
www.jinhuatuo.com
检查:发育可,精神佳,触及有乳头下手术瘢痕旁有1cmX
1cm 包块,左乳腺体略硬,乳头下2cmX2cm 包块,外上2cmX2cm
包块,质中,活动度大而光滑。辨证:乳癖伴发乳核(乳腺增生病伴多发性乳腺纤维 瘤)。治则:舒肝理气,软坚散结。选穴;①屋翳、
乳根、合谷、三阴交,均双侧;②肩井、肝俞均双侧。每日1次,两组
穴交替使用,加电疗机留针30分钟。
12月9日针5次后,双乳疼痛消失,表明乳癖已愈,在3处瘤
体上下各刺1针,并配合谷、三阴交,经治疗10次,瘤体缩小。
1998年1月2日共针疗15次,双乳疼痛消失,左乳头下触及
如小绿豆样颗粒,活动度大,光滑。右乳头下触及如小黄豆样颗
粒,活动度大,停止治疗。1998年9日来诊,右乳头下及左
乳头外上瘤体己消失,左乳头下瘤体又增大2cmX 2cm,别无不
适,建议手术切除。 (针药并治乳房病)
此例患者,拟以舒肝理气的治则,经针刺一星期后无效,询及
眼辛辣及吃羊肉后则乳痛加剧,故仅用太冲泄肝火而获效。说明
中医辨证非常重要,同属肝火,有的患者服辛辣之品乳痛加剧,有
的患者则乳痛不加重。这就需要在临床上仔细观察,审证求因,不
能执一法而对待千变万化的症状,只有把辨证与辨病两者结合起
来,同时要根据其症状的轻重程度选穴施术,临床上方能获得较满
意的疗效。
(二)丛春雨医案
张某,女,17岁,学生,1998年3月15日。
初诊:女孩“岁月经初潮,月经基本正常。近一年来因学习
紧张,考试压力增大,致使性情急躁,月经前一周最为明显,喜欢大
吵大闹,甚至与家人哭笑不休。在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左侧乳房有
肿块,检查左侧乳房外上方扪及2.5cmX 2cm的肿块,表面光滑,
可移动。月经前胀痛明显。查舌质红,黄白腻苔,脉见弦滑。西医
检查;阳极钼靶摄片,左侧乳房外上方可见边缘不齐的椭圆形阴
影。即诊:乳房纤维腺瘤。
中医辨证:青春期间,相火初萌,学习紧张,竞争激烈,肝郁气滞.二火相煽,炼液成
痰,痰凝乳络,发为乳疬。治疗:化痰,通络,
疏郁、软坚。
方选:生地10g, 粉丹皮12g, 醋香附12g, 法半夏9g, 茯苓
10g, 山慈菇9g, 全瓜蒌12g, 远志9g, 菖蒲9g, 郁金9g, 浙贝母
30g, 黄柏9go
治疗经过:服上方10剂后.性情急躁,乳房胀痛明显减轻。在
原方墓础上加夏枯草、生牡蛎(先煎)、橘核、炮山甲等,连服20余
剂,查左侧乳房肿块小如黄豆,劝;无胀痛。告之此方可在月经前连
服7剂,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1999午5月18日随访。病情
未再复发。 (引《丛春雨中医妇科经验》)
评析:本案为丛春雨治疗乳腺纤维瘤验案之一。女子乳疬相
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乳房纤维腺瘤”。乳疬为乳中结核的一种,
金华佗
中依管地维动(者
www.jinhuatuo.com
其特点是女子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多发生在青
春期女子。本病古称奶疬, 《疮疡经验全书·奶疬》: “此疾因女子
十五六岁,经脉将行,月事以时下,或一月两次.或过月不行,致生
此疾。”说明本病与冲任二脉失调有关。
(三)陆德铭医案
女,35岁,右乳房肿块1周。2个月前因右侧乳房出现肿块.
在外院作肿块切除术,病理提示:乳腺纤维腺瘤。近1月来右乳房
又出现肿块,无疼痛。平素月经前两乳房胀痛,月经量少,生育一
胎,自行哺乳,无乳腺癌家族史。
检查:两乳各象限扪及结节状肿块百余个,质地中等,与皮肤
均无粘连,触痛明显。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0.7厘米X0.8 厘米
的肿块,推之活动,两腋下无肿大淋巴结触及,脉濡细,苔薄腻,舌
质淡红。证属冲任失调,气滞挟痰瘀凝滞,治拟调摄冲任,理气活
血化痰。
处方:仙茅9g, 仙灵脾30g, 鹿角片12g(先煎),山萸肉9g, 肉
苁蓉12g, 三棱30g, 莪术30g, 桃仁15g, 丹参30g, 山慈菇15g, 海
藻30g, 制香附9g, 郁金32g, 延胡索12g, 益母草30g, 当归12g。服药后2周,乳房 胀痛明显减轻,纤维腺瘤如前,上方增入生牡蛎
30g。上方服用6月,诸症俱消,乳房纤维腺瘤肿块消失。
中医学对乳腺纤维瘤认识比较模糊,无独立病名。因为本病
有伴发乳腺增生者,所以归于“乳癖”范畴;有不伴发乳腺增生者,
不痛不痒,可能被包括于乳病(男女乳房发育症)内,也可能概括在
早期乳腺结核与乳腺癌内。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常因痰湿凝
于乳络,结块而病。
(四)刘惠民医案
边某.女,15岁,1973年5月13日初诊。
病史:左侧乳房外上方生一杏核大小硬块半年多,逐渐长大,
时有胀痛,曾到医院就诊,疑为乳房纤维瘤或乳腺增生,嘱服中药
逍遥丸,小金丹等治疗观察,初服有效,肿块缩小,胀痛减轻,但继
服则效果不显。又去复查,诊为乳房纤维瘤。因不同意手术治疗,
来诊。
检查:身体瘦弱,舌苔薄白,脉细弱而迟。左侧乳房外上方可
触到约3厘米X3 厘米X2 厘米大小、椭圆形、质韧之包块,边缘清
楚,推之移动,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辨证:肝郁气滞,痰热瘀
结。治法:舒肝理气,清热解毒,豁痰软坚,消瘀散结。
处方:陈皮75g, 清半夏60g, 浙贝60g, 炮姜36g, 砂仁36g, 麻
黄36g, 炙穿山甲36g, 全蝎(去刺)42g, 蜈蚣(隔纸炙)10条,当归
45g, 元胡30g, 山药60g, 海藻36g, 没药36g, 肉桂30g, 红花30g, 共研细粉,用夏 枯草24g, 熬水两遍过滤,再熬浓汁,拌药粉中,干
燥,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服—丸,每口二次。用夏枯草24g、
白花蛇舌草18g 、半枝莲15g, 煎水送服。服药—周,休药一天。
7月30 日二诊:服药丸, 一料,乳房肿块较服药前缩小约一半,
质地变软,已无疼痛。舌苔白,脉细弱。按原方义加减继服。
处方:青皮105g, 生黄芪75g, 党参75g, 当归75g, 川芎75g, 白芍75g, 厚朴(姜汁 炒)60g, 柴胡75g, 浙贝90g, 槟榔60g, 炮姜60g, 煨草果仁75g, 苏梗60g, 全蝎(去 刺)90g, 蜈蚣(隔纸炙)20
条,元胡75g. 五灵脂75g, 款冬花60g, 炒白术90g, 熟地90g, 鹿角胶75g, 肉桂
75g, 白芥子90g, 山药75g, 没药(去油)60g, 红花60g, 清半夏75g, 陈皮75g, 甘草
60g, 黄药子60g, 麻黄60g, 炙穿山甲75g, 乌药60g。共研细粉,用夏枯草360g、益母 草300g、海藻360g, 煎水两遍,取汁制小丸。每次12g, 日三次,用夏枯草30g 、白 花 蛇舌草18g、半枝莲18g、半边莲15g, 煎水送服。服药一周,休药一天。
1974年11月7日三诊:服药丸三料,食纳增多,体质增强,乳房肿块继续缩小,变 软。舌苔薄白,脉细弱,改方继服。
处方:生黄芪84g, 青皮90g, 党参75g, 当归84g, 川芎78g, 白芍78g, 浙贝105g, 厚朴(姜汁炒)72g, 蒲公英90g, 紫花地丁60g, 炮姜90g, 肉桂90g, 麻黄78g, 全蝎(去 刺)1.5g, 穿山甲(炙)84g, 蜈蚣(隔纸炙)25条,白术(土炒)114g, 元胡84g, 鸡内金
90g, 熟地90g, 白芥子90g, 红花84g, 陈皮84g, 清半夏84g, 没药90g, 乳香90g, 黄 药子90g, 王不留行75g, 漏芦75g, 甘草75g, 草果仁84g, 槟榔75g, 鹿角105g, 乌药 75g, 半枝莲90g, 半边莲78g, 白花蛇舌草106g, 三棱(醋炙)90g, 共研细粉,用夏枯草 465g、益母草360g、海藻360g, 水煎两遍,滤取浓汁,打小丸。每次服12g, 每日三
次。用夏枯草30g、 白花蛇舌草24g、半边莲24g, 煎水送服。服药一周,休药一天。
1976年11月随访:左侧乳房肿块已完全消失。
乳房纤维瘤,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妇女,多为单发。祖国医学中凡乳中肿块,统称为乳 中结核,细则可分为乳岩、乳病、乳癖。乳房诸证,多由肝郁痰结所致,如《医宗金
鉴》曰: “乳中结核梅李形,按之不移色不红,时时隐痛劳岩渐,证由肝脾郁结成。” 根据症状和发病年龄,本例与乳疬或乳癖等匪近似。
关于本例的病因,刘惠民认为是肝郁气滞,冲任不调,痰火郁结而成。故以舒肝理 气、清热豁痰、行瘀软坚散结为法治疗而收
效。方中陈皮、半夏、浙贝母、夏枯草、白芥子、海藻化痰散结,半边莲、半枝莲、 白花蛇舌草、全蝎、蜈蚣清热解毒,白芍、青皮、乌药、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当归、 黄芪、熟地黄、鹿角胶、党参、山药补肾益气养血,红花、没药、川芎、益母草、延胡
索。穿山甲活血祛瘀。此例以丸剂为主,药效保持更长,又可减轻其药的毒性,比汤剂 更优越,吾当学习之。
十二、囊 肿 病
(一)丛春雨医案
石某,女,38岁,1969年?月5日初诊。
月经史:14(5—6/28—30土)。生育史:23岁结婚1—0一3—1(表示足月产一早产一 人工流产一现有子女数)。患者两乳房胀
痛,无意中发现有肿块近3个月。初时在月经来潮前一周有乳房
胀痛,经后消失,近3个月来,无论月经前或月经后,均感胀痛,上
班骑自行车时还感觉与衣服有摩擦痛。近年来性情急躁,胸闷不
适。人工流产后腰酸膝软加重。检查:左右乳房对称,饱满,轻度
下垂,左侧乳房外上象限有一不规则圆形肿块,约2.5~mX
2.5cm; 右侧乳房外上象限亦有一肿块,约2.5cm~2cm, 边界清,
质软而韧,推之不移,按之疼痛。左右腋下均未触及淋巴结。查舌质红,苔薄白,脉见 弦细。西医诊断:乳腺小叶增生。中医诊断:病
系乳癖,冲任不调,气郁血滞,乳络不畅,瘀阻作痛。治疗:固摄冲
任,舒肝化瘀,通畅乳络。
方药:自拟温冲化滞饮加减。熟地10g, 炒山药15g, 山萸肉
9g, 枸杞子9g, 盐黄柏12g, 淫羊藿30g, 巴戟肉15g, 菟丝子30g,
醋香附12g, 橘核30g(捣),生牡蛎24g(先煎),炮山甲4.5g, 三棱
9g, 莪术9g, 白通草10g。
此方服6剂后,乳房胀痛明显减轻。在原方基础上又加全瓜
萎、郁金、枳壳等药,再服18剂,乳房肿块明显缩小。遂改用“乳块
消”,即炙全蝎9g, 炙蜈蚣12g, 炮山甲9g, 核桃仁15g(去壳),共为
细粉,每晚服3g, 淡米醋送服。此方与汤药交替使用,调治2个
月,乳房肿块全消。1970年6月10日随访,其人病情未再复发。
自拟“乳块消”中使用全蝎,味辛性平.有小毒.入肝经。本品
善于祛风定惊,窜筋透骨,更有开痰解毒之功。最善开气血之凝聚.
有解毒疗疮、内消僵肿之功,用于顽疮恶肿,故为君药。蜈蚣味辛,
性微温,有小毒,入肝经。张锡纯指出: “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
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性有微毒,而转善解
毒。凡一切疮疡诸毒皆能消之。”本品开瘀解毒.对肿瘤及疮疡痈
毒,皆有消坚化毒之功,故为臣药,以增强其化瘀散结之效。炮山
甲咸而微寒,入肝、胃二经,具有通经下乳、消肿排脓之功效,故为 佐药。核桃仁性温.味甘,入肺、肾二经.用其甘温而润,善于补肾,
固摄冲任。前三味虫类药开瘀通经,直达病所。而核桃仁甘,辅佐
在后,味甘通利三焦,汁黑人肾通达命门.通中有利,攻中寓补。又
借用米醋送服,以达软坚化滞之用。诸药共奏,痊愈必然。
(二)刘洪祥医案
侯某,女,46岁,干部。1974年7月9日初诊。
病史:乳房胀痛,可扪及硬块已19年。现仍能挤出乳汁。某院诊断为乳腺囊肿。经过 放射与肿瘤医院给口服成药,仍时轻时
重,每次月经前均有发作,近10多天来,又时有汗出,睡眠不安、头
痛头胀等。原有肺结核、冠心病,并因阴道流血过多(功血病),已
作子宫切除术,保留一侧卵巢。血压160/110mmHg。检查:舌质
紫暗,苦薄白,脉弦滑。辨证:肝经郁滞,积久化热而致肝阳上亢。
治则:疏郁导滞,行血清热兼以潜阳。
方药:栝楼散,免怀散和木金散加减。全栝楼24g, 赤芍、牛膝
各15g, 当归、丹皮、邰金各12g, 木香,乳香、没药各9g, 公英45g,
生牡蛎30g。水煎服。
7月12日二诊,服药3剂后症状减轻,乳房变软,体力增强,
唯左侧身痛。血压110/70mmHg。上方去乳香、加鸡血藤24g, 连
服3剂。
7月22日三诊:除时有心悸、咳嗽外,余症均已消失。原方去
乳香加桑皮、杷叶各12g, 连服3剂。
7月29日四诊:仍有心悸、胸闷。再调方:全栝楼30g, 连翘
24g, 桑皮、牛膝各18g, 川芎、红花、麦冬、桃仁、没药、苏梗各9g,
连服3剂后病愈,停药。 (妇科医案》)
评析:本案为刘洪祥治囊性乳腺病验案之一。此例病情复杂,
治疗则以乳房胀痛、头胀(高血压)为主。因其病机相近,故用疏郁
清肝之剂15剂后,除有心悸胸闷外,余症均消失而停药。
十三、乳 痰
(一)郦红英医案
强某,女,32岁,已婚,2001年9月27日初诊。
患者3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乳有两枚肿块,无疼痛,无明显增
大,但伴有疲乏无力,午后潮热颧红,夜寐盗汗,纳差。症见;面色
苍白,形体消瘦,舌质红,苔薄,脉象细数。查:双乳外形无异常,右
乳外上象限边缘可扪及一肿块,约1.0cmX0.8cm 大小,外下象限
边缘也可扪及一肿块,约1. ScmX1.5cm 大小,两肿块均质地较硬,丧面光滑,可移 动,无触压痛,腋下淋巴结未触及,左乳正常。
血常规: WBC5.8X10”/L,NO.59,L0.35,Hb:90g/L 血沉。
30mm/L,PP1) 试验呈诅阳性;胸部X 线片:未见异常;钼靶片:右
乳外仁象限可见两结节,内可见钙化,呈细砂状,提示乳腺结核可
能。笔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钼靶片提示,高度怀疑结核。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于2001年9月28日在局麻下行右乳
肿块切除术,术中可见少量干酪样物质,并完整摘除两肿块进行病
检,结果提示乳腺结核。故笔者予以四联抗结核药口服并配合中
医辨证治疗。
处方:生地、熟地各12g, 山药15g, 黄柏128,知母12g, 银柴
胡6g, 地骨皮9g, 青蒿12g, 鳖甲6g, 猫爪草15g, 夏枯草12g, 全
瓜蒌12g. 生甘草10g。
患者强化治疗两月后,疲乏无力、午后潮热、颧红、盗汗等症状
消失.纳食和体重均增加。复查血沉8mm/L,PPD 试验阴性。故
继续采用两联抗结核和中成药内服治疗4个月,以此巩固疗效。
乳痰,西医名为乳房结核。此病少见,自1892年Looper 报告
首例命名为“胸部淋巴结肿大”以来,至今文献仅报道700多例。
乳房结核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好发于20~40岁妇女,罕见于男性、
老年及青春期前的女性。本病尽管少见.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
频繁的移民活动以及AIDS 病的出现.本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患
病率正在增高的疾病之一。临床上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
类。而原发性乳房结核是由于病原菌直接由血液循环进入乳房所
致,但其原发病灶一般愈合而木留痕迹,或者原发病灶很小,所以
临床上往往无法明确位置。本例患者就屈此类。继发性乳房结核
则大多是胸壁结核(主要是肋骨结核)直接延及乳房所致,也可由
结核性脓胸或肺门淋巴结结核溃破后经肋间肌侵入乳房所致。对
此种疾病应采取手术切除与抗结核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而手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做病 理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误诊误治。
(二)郭诚杰医案
王某,女,30岁,山西太原河西人,1978年4月21日初诊。
主诉:左乳房内有多个结块多年,质硬而颇光滑,周围皮肤与
肿块粘连,有两处破溃瘢痕,疼痛,1977年经省医院病理检查确诊
为增殖性结核。全身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经前双乳房胀痛,苔薄
白,脉弦细滑。证属肝郁痰凝。治则:理气解郁,化痰软坚。
方药:逍遥瓜贝散加减。当归12g, 赤芍10g, 柴胡10g, 茯苓
10g, 香附10g, 木香10g, 瓜蒌10g, 贝母10g, 焦白术10g, 牡蛎
15g, 神曲10g, 甘草6g。水煎服。
5月15日二诊,服上方12剂,乳房结核疼痛消失,质软,精神
好转。上方加百部log, 猫爪草10g, 鳖甲30g。水煎服。
8月8日三诊,服上方15剂,乳房肿块基本消失,无压痛,乳
房结核达临床治愈。 (引《针药并治乳房病》)
乳痰是指乳房因结核杆菌感染引起慢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较
少见,但缠绵难愈,中医学认为气滞痰凝导致本病发生.故称“乳
痰”,本病属现代医学“乳房结核”范畴。本病多因素体阴虚,肝郁
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胃经挟痰浊上逆结于乳络,郁久化热,
成脓溃腐、穿破成漏,脓汁清稀,挟杂败絮,长期流脓而耗损气血迁
延难愈。现代医学认为乳房结核多是结核杆菌血行传播所引起,
原发病灶多为肺结核或肠系膜结核。本病应配合西药抗结核药
物,中西药结合治疗,相得益彰,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促使早
日获愈。
十四、乳 漏
(一)郭诚杰医案
冯某某,女,28岁,山西原平人,1979年5月20日初诊. 主诉:今年3月2 日(产后 20多天)患乳腺炎,初用青霉素、链
霉素无效,改服中药瓜蒌牛蒡汤治疗,仍未取效。40日后脓成,手
术切开排脓。术后患者高热不退(体温39度左右),伤口旁有结
块,色红,皮薄光亮。3日后第2次手术,术后从刀口流乳不止,久
不愈合,乳瘘形成。即来我院治疗。
辨证:左乳外下象限,伤口灰暗不泽,无红热痛之势,伤口周围
硬结,脓液稀少,乳流不止,右乳外上象限也有结块,全身虽弱,尚
可支持,但见面黄肌瘦,精神欠佳,舌苔薄白,脉细弱。此为气血双
虚型乳瘘。治则;补益气血,提摄乳汁。
方药:当归15g, 黄芪30g, 赤芍15g, 川芎6g, 热地10g, 麦芽
30g, 焦山楂30g。每日1剂,水煎服。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智地推(**
5月24日二诊:服上方2剂后,乳瘘流乳已止,伤口尚未全
愈。治宜补气血,清余毒。方用赤芍瓜蒌甘草汤加减。赤芍30g,
甘草10g, 黄芪30g, 当归15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瓜萎10g, 白
鼓10g。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九一丹掺伤口;外敷太乙膏。
6月4日三诊:服上方2剂后,伤口已愈合。但患者不放心,
一星期后复诊。嘱其以逍遥丸调理,保持情志舒畅。痊愈返回工
作岗位。 (针药并治乳房病》)
乳漏是指乳痈及乳晕炎破溃或切开后,伤口长期不愈合,浸及
乳管,乳汁从伤口流出形成瘘管称为“乳漏”或“乳瘘”。由于乳房
感染未能及时控制,或产后气血亏损.耗阴伤血,正气渐衰,毒邪内
蕴,伤及乳络,造成伤口难以愈合,长期流脓溢乳,形成瘘管,迁延
难愈。
(二)邱嗣康医案
患者陈某某,女,26岁,住宁波市XX 公社XX大队。系初产
哺乳13个月。因患左侧急性乳腺炎化脓,经市X 医院切开排脓,
手术后换药2月余,疮口仍有脓性分泌物。胃口差,大便溏泄。于1979年北月22日来 我院门诊。
检查:左侧乳房外方见有2厘米X2厘米大小疮口,脓性分泌
物稀薄而多。经清创消毒后,用探针查得从疮口向上方有9厘米
深窦道一处,向乳头方向又有3厘米窦道一处,并伴有明显的肿
块,但压痛不甚。舌胖,边伴齿痕,苔薄白。
处理;按常规消毒疮口及疮缘,外用红升丹药线条。顺窦道方
向插入,隔日1换,共4次。内服生芪扶正汤加减:生黄芪15g, 当
归15g, 平地木15g, 党参18g, 羊乳根18g, 蒲公英30g, 炒苍术
12g, 炒白术12g, 川芎5g, 陈皮5g, 炙甘草4g。5 剂。每日1剂,
水煎服。以补益气血,扶正排脓。
12月30日复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窦口脓性分泌物显著减
少。即改用九一丹药粉掺敷疮口,继续换药3次,于1980年1月
5日疮口收敛而愈。 (引乳房疾患》)
此为急性乳腺炎术后窦道。红升丹为中医外科拔毒提脓、祛
腐生新的主要药物,它的主要成分为氧化汞(含汞量约92%).因
此具有强烈的解毒制菌和腐蚀作用。而窦道的治疗,首先要去腐
蚀管。临床上应用红升丹药线条治疗乳房窦道亦即取其“以毒去
腐,腐以蚀管”之性。必要时根据病情配合内治法以扶正排脓,其
效尤佳。
(三》何任医案
俞某,女,31岁。
初诊:1976年5月1日。
半年前发现乳漏,服药10余剂未见显效,肢酸软。略形寒,心
悸、烦躁、嗜睡,乳部有块如指,自感疑虑丛生,脉无力。宜补益兼
敛涩。
党参12g, 制半夏9g, 五味子9g, 白术12g, 海螵蛸9g, 制香附
9g, 干姜4 . 5g, 八月札12g, 甘草6g, 陈皮6g, 麦芽30g, 肉桂4 . 5g
(分两次冲)。六剂。
复诊:5月6日。乳溢已解.乳有块如指”乙悸烦恙,面潮红,
嗜睡疲乏。
党参12g, 姜半夏6g, 五味子9g, 白术9g, 制香附9g, 炙甘草
4.5g, 陈皮6g, 八月札9g, 蒲公英15g, 干姜4 . 5g, 麦芽30g, 郁金
9g,逍遥散12g(包煎)。七剂。
三诊:5月15日。
前方有效,再服以巩固之。
党参12g, 北沙参9g, 姜半夏6g, 干姜4 . 5g, 五味子9g, 制香
附 9g, 玄参98,八月札9g, 蒲公英24g, 麦芽30g, 肉桂3g(另包
冲),陈皮6g, 逍遥散128(包煎)。七剂。
乳汁外溢,多见于妊娠期,本例则见于哺乳停后的两年。乳汁
不收,时时流漏,脉症俱早虚象,照理可用参桂养荣汤,但乳部有块
如脂状,虚中有滞,故加麦芽、香附、预知子以疏化,又加逍遥散、郁
金以散郁结,这是常治法之外的变治法。所谓:“方随病为转移,药
随症为出入”,都是指这类证型而言。服药半个月,疗效已见,说明
方剂的配伍是对症而精确的。
十五、乳头破裂
(一)吴恒亚医案
赵某,女,26岁。198日年5月26日初诊。
主诉:左乳头燥裂如刀割5天。
病史:患者生产第1胎已半个月,因缺乳,每至哺乳时,小儿均
强力吮吸,5天前,左乳头开始干燥出血,呈开裂样疼痛,尤以哺乳 时,疼痛难忍似刀割,伴头昏乏力,饮食欠佳,便结溲赤,舌苔黄腻,
脉细弦数。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左乳头内缩,乳头皮肤破裂
3处,其中一裂口延至乳晕,裂口上结有脂痂等。舌苔黄腻,脉细弦数。诊断:中医一
一乳头破碎。西医——乳头皲裂。治法:清热
利湿,佐以补益气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黄芩6g、栀子6g、生地
12g、当归10g、泽泻6g、黄芪15g、党参15g、生白术15g、茯苓12g、
甘草6g,5 剂。外用黄连膏涂敷,保持药物湿润。
二诊(5月31日):左乳头裂痛锐减,裂口明显缩小,饮食增
进、夜卧安宁、大便通畅,原方加枸杞子10g, 阿胶68,再进5剂,外
治涂药改为蛋黄油掺生肌散,每日3—4次。药毕,患者欣告痊愈。
本案例乳头燥裂、出血、结脂痂,伴便结溲赤等,为湿热素盛,
外溢乳头皮肤,加之初产妇女乳汁不足,乳头内缩,小儿强力吮吸,
而乳头皮肤柔嫩,以致发生皲裂。因乳头局部皮肤开裂延及乳晕,
产生出血、流滋、结脂痂,而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匠疹、瘙痒等。
故确诊为单纯性乳头破裂是无疑的。由于本病为湿热外滥乳头肌
肤、小儿强力吮吸损伤等所致,因而内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外治以
清热燥湿、润肤生肌为法,故能邪祛生新、乳头裂口修复甚捷。
(二)马鸿汉医案
严某,女,50岁。
初诊:1983年7月25日。
主诉:十多年前因子宫肌瘤切除子宫。1982年起患高血压
症,时常头昏心慌,睡眠欠佳。1983年6月,发现右乳头有黄水流
出,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以手指压乳房则黄水、血水更多。但乳头
及乳房外观均无红肿,亦不剧痛。
诊查:肋诊亦摸不到肿块及小结核。脉象双侧俱弦,舌苔微黄
腻。辨证:平时郁怒伤肝,肝气失调,肝风上扰,故血压偏高而头
昏、睡不安。肝郁化火,挟湿浊人于足厥阴、阳明之经,故乳头流黄
水、血水。治法:拟用疏肝熄风、和络清化法。
处方:桑叶10g, 杭菊10g, 丹皮10g, 生、赤白芍各10g, 广艾叶10g, 连翘15g. 夏 枯草30g, 蒲公英30g, 橘叶10g, 青皮10g, 黄芩
15g。
2诊:8月3日。服前方药后,血压下降(130/80毫米汞柱),
头昏较轻.右乳头流黄水、血水减少。原方去丹皮,加王不留行
log。
三诊:8月16日。右乳头流黄水、血水已基本停止,但用手挤
压乳房时仍有黄水、血水流出,有时乳房有不适感。除仍服原方药
外,外用野菊花60g, 煎汤热敷右乳部, 一日三次。
经三次诊治.症状虽明显好转,但患者怀疑乳癌,不能安心,因
去上海肿瘤医院检查。1983年8月24日,上海肿瘤医院乳头排
液涂片报告:见成堆腺上皮细胞及少量梭形细胞、淋巴细胞。8月
31日右乳房摄片报告:右乳腺导管增粗。符合导管分泌性疾病,
目前未见钙化影及肿块影。肿瘤医院因思考用中药治疗后,症状
改善较快,认为无恶变指征,可以不需手术,嘱回常州继续中药治
疗。
四珍:9月3日。右乳头已无黄、血水流出;用手指挤压乳房,
仅有少许黄水排出。因前方已见效,不需改弦易辙,仍守原法。
患者坚持每日服药,至1983年10月,右乳头流水完全消除,
即手指用力挤压乳房亦无点滴黄水流出。乳房亦无不适感,血压
正常,即停止用药。 (引《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乳头流黄水,血水,西医认为系乳腺导管疾病或为乳腺导管乳
头状瘤的症状。乳头状瘤有的很小,不易查出,有的会转变为乳部
恶性疾病。尤其是流血水者,要警惕乳腺癌的发生。根据患者的
情绪、症状、脉象,按中医辨证分析,本例应属肝郁化火、郁火夹湿
浊流窜于足厥阴、阳明经络,络伤,故乳头流出血水。方用夏枯草、
侧柏叶以疏肝解郁,而青皮、橘n 十既能疏利肝气,又为乳疾要药。
连翘、蒲公英、黄芩泄肝经之火,化阳明之湿。白芍、桑叶、菊花平
肝熄风。牡丹皮、赤芍、艾叶和血通络。王不留行善于通乳脉。
十六、乳头风张卓之医案
吴某,女,24岁。1909午12月6日初诊。
主诉:双侧乳头裂痛瘙痒2周。
病史:患者产后乳汁充沛,哺乳吮吸不尽,乳汁自溢浸湿内衣。
2周前,乳头、乳晕及周围皮肤,突然发生红肿、丘疹、渗出淡黄色
液体,奇痒难忍而强抓,当即在附近医院注射葡萄糖酸钙等两药,
病情有所改善,继而乳头开裂疼痛,小儿吸乳喂养时,乳头裂痛犹
如刀割。诊时,精神疲乏,面容焦虑,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夜卧欠
安等。检查:体温37.2℃,脉率72次/分,血压120/80毫米汞柱,
舌苔黄腻,脉弦数。双侧乳头及乳晕多处皮肤皲裂,乳晕周围乳房
皮肤可见丘疹、糜烂、脂痂等皮损。诊断:中医——乳头风。西
医——乳头湿疹皲裂。治法:清肝火、利湿热,佐以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柴胡10g、黄芩10g、栀子
10g、生地12g、丹皮10g、车前子10g 、白鲜皮15g、地肤子10g、徐长 卿10g, 土茯苓15g、甘草6g,5 剂。外用青黛散油膏涂搽.每日3~
4次。
二诊:乳头裂痛、瘙痒明显减轻,余症均为改善。药中病机,原
方续进10剂,外治同前,15天后追访基本痊愈。
评析:奉案为张卓之治乳头风验案之一。本案冽病发乳头属
足厥阴肝经所循行部位,乳头、乳晕及其周围皮肤出现红肿、丘疹、
糜烂、流滋、结脂痂,乃至发生皲裂,并伴见口苦、咽干、溲赤、脉弦
数,均为厥阴肝火不得疏泄,与阳明湿热互结而致。本病的发生主
要是乳汁分泌过多,浸淫乳房皮肤,出现皮肤红肿,丘疹、流滋、结
脂痂、糜烂等典型湿疹症状,然后乳头、乳晕因湿烂、结痂、表皮蒸
发干燥而发生皮肤皲裂,致使哺乳时小儿强力吮吸牵拉,产生刀割
样疼痛。由于本病的发病机制是肝火与湿热互结于乳房皮肤,治疗以内外外重.标本兼
顾,内治清肝利湿,泄热止痛。外治润燥养皮
生肌,圆机活法.方证合拍.故收效甚捷。
十七、积乳性囊肿
郭诚杰医案
唐某,女.25岁,礼泉县纤东乡人,1989年9月21日初诊。
主诉:左乳包块疼痛2日,产后2月乳汁较多,每次哺乳婴儿
吸吮不完,常感憋胀。前两日晨起后,自感胀痛,按时触及包块,饮
食、二便均正常。
检查:形体略胖,双乳呈袋形,左乳外上触及3cmx 3cm包块,
质略硬,微压痛,按之有波动感,皮肤色泽无异常,身无寒热,舌、脉
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6.8X1012/L, 中性0.72,淋巴细
胞 o.28 。 辨证:积乳性囊肿。治则:舒肝通络,清热利湿。
柴胡10g, 白芍15g, 蒲公英20g, 金银花15g, 薏苡仁30g. 甘
草6g, 路路通15g, 通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3剂后复诊。
嘱其每次哺乳后,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净,并每日推按左乳外上2
次,每次推按20次。
9月24日来诊,自述经服中药1剂,哺乳后用吸乳器将乳汁
排空.并每日推按2次,自感积乳包块变软缩小,第2日又服中药
1剂,经用以上方法,积乳包块已消失,未服第3剂。触按左乳外
上包块已消失,已愈,嘱其回家后,继续按上法推按左乳外上3日,
以防复发。 (引自《针药并治乳房病》)
积乳性囊肿若为2~3cm, 病程在10日内,内服软坚散结中
药,有可能消失;若在3cm 以上, 一般服中药不易消失,病程在1
星期内,可行穿刺抽吸;若囊肿较大,病程已久,囊腔增厚.应以手
术为宜;若积乳囊肿不大,病程短,或者乳腺管结构发育不良(上粗
下细)常有乳汁淤积.在哺乳早期坚持用推按方法,促使腺管扩张发育,乳汁通畅,不 失为一种自我防治的好方法。
十八、乳 岩
(一)施汉章医案
张某,女,31岁。
初诊:1987匀:7月18日。
主诉:未生孩子前左乳房外侧有一肿物如中指头大小,不痛不
痒,发觉半年左右,没有治疗。产后一周,左乳原肿物处红肿疼痛,
发热,肿势逐渐增大,去某医院治疗,诊断为乳痈。服中药五剂,无
效。即至某肿瘤医院住院治疗,开始诊断为炎性癌,术后病理报告
为浸润性导管癌。经用放疗、青霉素治疗两个月,发热退而肿势未
消,患者要求请余会诊。
诊查:左乳红肿微痛已两月余,不发热,饮食欠佳,情志不畅。
检查:左乳外侧肿硬,皮色暗红,有12cmX12cm 大小,按之不热,
微痛。脉细数,舌苔薄黄。辨证:肝脾两伤,气郁痰凝,日久化热,
经络阻塞,气血瘀滞所致。治法:疏肝解郁,解毒活血。
处方:橘叶10g, 全栝蒌30g, 蒲公英15g, 皂刺10g, 蜂房10g,
当归10g, 太子参10g, 砂仁4g(后下),乳、没各10g。七剂。犀黄
丸 3g, 日服二次。
二诊:7月25日。药后乳房肿痛减,胃纳好转。脉细数,舌苔
薄黄。效不更方,继用原方药七剂,犀黄丸继服。
三诊:8月11日。乳房肿物缩小四分之一,饮食好转。脉沉
细缓,舌苔薄白。原方增减。
处方:橘叶log, 全栝蒌30g, 乳、没各10g, 皂刺10g, 当归
10g, 蒲公英10g, 赤芍10g, 蜂房10g。犀黄丸继服,七剂。
四诊:8月18日。乳房肿物缩小其半,皮色仍暗红,情绪较乐
观。脉沉细,舌苔薄白,继服原方药十四剂。犀黄丸继服。
五诊,9月2日。乳房肿物缩小,只有2cmX 2cm 左右。脉沉
细,舌苔薄白。继服原方药七剂。后经研究,可以进行手术切除而停服中药。
本病由于肝脾两伤、气郁痰浊内结所致。正如《外科正宗》所
说: “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
聚结成核。”本例山于口久化热.故乳房红肿。方用神效栝蒌散加
减。药以橘叶苦降辛敞,疏肝行气,消肿散结;栝蒌化痰行气;乳
香、没药、当归、皂角刺活血化瘀消肿;蒲公英清热解毒;太子参、砂
{:醒脾开胃;蜂房味苦咸微甘,治疗乳癌有一定的作用。犀黄丸也是治疗本病的良 药。患者术后已:三年多,身体情况良好。
(二)梁国卿医案
刘某某,女,38岁,沈阳市石油化工厂技术员。1982年4月5 日初诊。
现代医学检查:1982年4月辽宁医大附属一院及肿瘤医院于右乳头溃出的血液中查见 癌细胞。临床证候: 一月前,右乳房发胀不舒,以后从乳头流出淡红色汁液,逐渐增
多,现流出血液。确诊乳腺癌。因患者拒绝手术而来诊。乳房肿胀,按之尚软,微痛, 内有
小结节,乳头流出血液,纳谷二便尚调,体力尚好,现仍工作,脉弦, 舌质红,苔薄 黄。中医辨证与治法:肝气郁滞,邪入血中,阳滞于阴,凝结成毒,发为乳岩。养血和 血,理气解毒之法。
方药:当归、白芍、香附、天花粉、防风、甘草、蒲公英、小蓟、青皮各15g. 熟地
25g, 川芎10g, 金银花20g。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经过及疗效:进前药3剂,乳房 胀减轻,流血亦渐减少。 继服6剂,乳房渐小,血亦不流,乳房无胀感。坚持服用此方3 个月,乳房内小结节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髓访1年,至1983 年11月一切正
常,继续在工作中。
本案属祖国医学乳岩范畴,乳头属厥阴,乳房届阳明,为肝气犯胃。妇人多郁,肝主 怒而藏血,因郁怒则伤肝,而使血亦瘀,肝气郎滞即邪入血中,入为阳,滞于阴,阴阳 不凋,互相凝结,发为乳岩,故治以养血柔肝、疏肝解毒之剂。
(三)马培之医案
崇明杨右
左乳房结肿三年,现已破溃,渗流血水,幸肿不坚,犹有三分生机,姑拟清肝以化。
羚羊角38,鲜生地9g, 甘草1 . 2g, 连翘4 . 5g, 牡丹皮7 . 5g, 大 贝 母 6g, 赤芍 7.5g, 黑山栀7 . 5g, 金银花9g, 蒲公英9g。
二诊肝火较平,血亦渐止,颇有转机,宗原方治。
鲜生地(捣汁冲,渣煎)24g, 川连1 . 2g, 大贝母9g, 黑山栀
7.5g, 犀角(磨冲)0.9g, 天花粉9g, 元参9g, 羚羊角(磨冲)0.9g, 丹 皮 6g, 忍冬 藤 9g, 人中黄2 .4g, 生白芍98,参三七(磨冲)0.9g, 芦 根 3 0g, 柏叶6g。
三诊乳岩腐势未定,日夕刺痛不安,掺流血水,火郁于里,幸肿硬渐松,腐处定、痛 可止矣,仍以羚羊犀角地黄汤主之。
羚羊角3g, 石膏9g, 丹皮6g, 大贝母6g, 粉甘草1 .2g, 赤芍
7.5g, 犀角(磨冲)1.2g, 细生地9g, 天花粉9g, 连翘7 . 5g, 银花6g, 酒芩
7.5g。
四诊乳岩腐已尽脱,惟肝火未静,痛则血出,还宜养阴凉血清肝。
丹皮98,白芍7 . 5g, 人中黄2 .4g, 象贝6g, 犀角(磨冲)0.9g, 鲜生地24g, 天花
粉9g, 银花9g, 川连1.2g, 知母9g, 黄芩7 . 5g, 芦
根30g。。
治乳岩破溃翻花出血末药方:煅人中白(漂)3g, 参三七1 .5g,
胡黄连1.5g, 琥珀1 . 5g, 青黛1 . 5g, 象贝母6g, 冰片0 . 15g, 犀角
尖(磨置盅候干)1.5g, 牛黄0 . 9g, 熊胆0 . 9g(烘干)。
各研细末和匀,服1.5g, 开水和服。
另掺药方:藕节1.5g, 冰连散1 . 5g 牛黄0 . 3g, 琥珀0 . 3g, 大
贝母0 . 9g。
各研细末和匀。 (引自《盂河马培之医案论精要》)
“岩”即今之“癌”字,因其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
如岩突,溃后疮口中间凹陷甚深,形如岩穴,故名。若位于乳房者,
称乳岩(乳癌),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第八章性功能障碍医案
一、性欲亢盛
(一)李光琰医案
赵某,40岁。19日3年5月24日初诊。
性欲亢进半年多。始因吵架恼怒,情志不畅,渐感胸胁满闷,
心烦不眠,继则性欲日益亢进,昼夜每以与其夫同床为快,日2~3
次交媾亦不满足。后因其夫体弱不从,则感阴中似蚁爬行,痛苦异
常,欲自杀未遂。伴见面红目赤,哭笑无常,口苦咽干,白带不多,
舌红苔黄厚,脉弦数。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未发现滴虫、真菌。
证系肝郁化火,相火妄动。
治当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投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g,
柴胡10g, 黄芩12g, 白芍20g, 生地30g, 栀子12g, 黄柏12g, 黄连
10g, 龙骨30g, 牡蛎30g, 朱砂0 . 3g(冲服)。水煎服。
3剂后精神好转,已能人眠。仍予原方3剂,欲念渐削,精神
恢复,再进12剂痊愈。随访年余未发。
本案患者是因恼怒伤肝,肝气郁结,化火伤阴,相火妄动所致
疾病。治疗给予清肝泻火,疏肝解郁。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入黄连、龙骨,牡蛎、 朱砂清心平肝,镇静安神:十地黄、芍药滋阴养
血。药证合拍,故能速效。
(二)乐秀珍医案
胡某某,45岁。初诊日期:1990年3月12日。
病史摘要:生育二胎,人流一次,年近半百,经水紊乱,形体消
瘦,口干咽燥,脾气急躁,夜寐不安,多梦纷扰,纳谷尚香。其常感
苦恼而难以启齿的是近半年来性欲特别旺盛,甚至一天内欲与丈
夫交合几次,而不能自控,特来求诊,要求中医药调治。苔薄腻,舌
质偏红,脉细弦数。检查:无异常。诊断:中医——性欲亢进(肝旺
肾亏型)。西医——女性性功能障碍。
治疗:本症属心肝火旺、肾水亏乏,治以清心火、平肝木、滋肾
阴。药用知母9g, 黄柏9g, 丹皮9g, 茯苓9g, 山萸肉9g, 泽泻9g,
怀山药12g, 莲子芯9g, 生地12g, 杞子9g。
疗程疗效:用中药并结合心理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连续服药1个月,性欲渐 趋正常。 (引《妇科名医证治精华》)
评析:本案为乐秀珍治疗性欲亢盛验案之一。乐秀珍简介见
经行音哑,
性欲亢进,超乎正常,甚至欲一日与丈夫数次交媾。多见于更年期、绝经期后妇女, 体质较为壮实或素体阴虚者,主要分肝旺肾亏型和肝郁化火型。本案属肝旺肾亏型.治 以清肝火,滋肾阴。对于性欲亢进的病人,应保持心情愉快,有充足睡眠,这样利于治 疗, 促进疾病的康复。
(三)徐玉兰医案
王某,41岁。1990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性欲亢进40余
天,昼夜思念,痛苦难言,腰痛腿酸,头晕目眩,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 咽燥,白带夹有血丝,舌质红少苔,脉弦细。因羞于启齿,来曾治疗。治宜补益肝肾, 滋阴降火。
处方:知母9g, 黄柏9g, 熟地12g, 生地12g, 山药12g, 山萸肉
12g, 丹皮9g, 茯苓9g, 泽泻9g, 女贞子15g, 旱莲草30g, 炒枣仁20g 。 连服6剂, 症状明显减轻,继进6剂,性生活正常。为巩固疗效,改用知柏地黄丸,服两周后, 一 切恢复如初。
本案证属肝肾阴虚、相火妄动型,给予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方中知柏地黄丸滋 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母、黄柏相配,共清虚热,降低性神经兴奋。知母配炒酸枣仁可 降低大脑皮质过度兴奋, 治虚烦失眠。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六味地黄汤具有滋养强壮作 用, 抑制异化作用亢进,降低大脑的兴奋性,调节内分泌功能,调整自主神经等功效。 二至丸益肝肾,养精血,共奏补益肝肾、滋阴降火之效。
二、阴 萎
(一)班秀文医案
李某,28岁,已婚,护士。
3年前结婚,婚后次年分娩一女孩,女孩不幸高热气喘(据说
是肺炎),抢救不及时而死。自此之后,经行错后,甚或2—3个月
一行,量少,色泽暗淡,平时少腹、胸胁胀闷,经将行时又胀又痛,性功能减退,交 时干涩,乳房萎缩。脉象细涩,舌苔薄白,舌边有瘀点。证屑七情所伤,肝失条达,疏 泄失常,气血不和,生发无能之变。治宜养血疏肝,以促进生发阳气,使冲任脉通盛。
处方,柴胡6g, 当归12g, 白芍6g, 枳壳6g, 黄精15g, 鸡血藤20g, 合欢花60g, 素 馨花6g, 甘草5g。清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6剂,每剂均复煎1次。
2周后二诊:上方连服到第5剂,月经来潮,经将行及经中少腹、小腹及胸胁痛大减, 月经色量较上次为佳,无血块,持续4天干净。脉象沉细,舌苔如初诊。疏养之法已见 初效,转用温肝养血之法。处方:当归身12g, 白芍6g, 熟地15g, 巴戟天10g, 党参
15g, 山萸肉10g, 吴芋3g, 炙甘草6g。清水煎服,每天1剂。每3天蒸
炖鲜胎盘1个(酌加油盐、配料),分2次吃,服用胎盘则停汤药。4个月后三诊:数月 来坚持遵服上方。每周服汤药5剂,鲜胎盘2只。现精神较好,性功能较佳,经行色、
量正常,经中无不适, 但经行错后1周。脉象细缓,舌苔薄白,舌质如平。药已对证,
效不更方。守上方去吴芋加炙北芪15g, 艾叶6g 。以清水煎服,每天1剂。并以鲜蛤蚧 易胎盘,每次酌加料蒸吃1只,每3天1只。服用蛤蚧则停汤药。
9个月后四诊:上方连服2个月,经行周期正常,色量均佳,乳房如常,性交舒宜,即 自行停药。现已停经月余,经医院妇科检查为早孕。因前天开始有头晕头痛、鼻塞流
涕、发热恶寒、时欲呕吐症状,脉象略浮,舌苔薄白,舌质正常。此属妊娠外感,当用 养血扶正,疏解祛邪之法治之。
处方:当归身9g, 潞党参12g, 北荆芥6g, 防风6g, 北柴胡6g, 前胡6g, 老生姜6g, 肥红枣10g。清水煎服,每天1剂。连服3 剂。 《妇科奇难病论治》
凡女性性欲冷淡、厌恶男女交媾或无快感,严重者甚至出现同房疼痛或困难,以及经 少、停经、乳房萎缩、阴唇干萎等症状.即可诊断为“阴萎”,应排除女性器官先天性 生理缺陷引起的性交障碍。 阴萎的病因归纳起来有禀赋不足、阳虚宫寒;七情所伤、肝 失生发;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痰湿郁滞,气机不畅等四个方面。因此其治疗之法,有 主补养的,也有扶正兼以疏解温行的。此病总的来说, 均属亏损的病变,所以不要急于 求成,只能徐因求治.一般要坚持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始能见效。用药选血肉有 情之品如紫问车、蛤蚧、鹿角胶填补其本源,促进其恢复。
(二)施慧医案
陆某,26岁,已婚。初诊日期:1989年10月5日。患者素体偏弱,平时月经稀少,
2~3日即净,面色萎黄,头晕目花,腰酸肢软,精神疲惫,性欲淡漠,同房时深感干涩 不舒,小腹并感虚冷。脉弱,舌淡苔白。中医诊断:阴萎。西医诊断:性欲低下。证
属:命门火衰,肾阴不足。治则:壮命门,滋肾水。
方剂:方用杜仲汤(杜仲15g, 当归15g, 熟地15g, 怀山药15g, 黄精12g, 补骨脂
10g, 生黄芪15g, 山萸肉6g, 女贞子15g, 阿胶15g, 鹿角胶15g, 炮黑姜10g, 茜草6g) 加紫石英12g, 紫河车粉8g (分3次吞服)。上方再服10剂,渚恙均瘥,性感业已恢复,
另服紫石英2个月,日2丸。 (引《现代中医临床经验集》)
本案患者禀赋本虚,肾气虚弱,则任脉不通畅,冲脉不旺盛,胞宫寒冷,故感小腹虚 冷,肾之真阴不足,下元亏损,精竭液少,故阴道干涩不舒,头晕目花,腰酸肢软,脉 弱均表现为肾阳虚的症状。治疗时宜用补阳配阴之法,方用杜仲、补骨脂、鹿角胶壮肾 阳以兴欲,用黄精、女贞子滋肾阴而益精,以补充有形之物质,用当归、熟地黄、山 药、黄莨、阿胶补气养血。总起壮命门,滋肾水的作用。服杜仲汤诸恙均瘥,性感业已 恢复,因本病属于亏损的病变,治之要
坚持3—6个月,才能彻底治愈,故要再服紫石英2个月。
(三)罗元恺医案
余曾治一中年妇女,由于房劳太过,自诉精神疲乏,头晕目眩,
腰膝酸软,下肢及阴部寒冷,全无性欲。勉强交合,亦缺乏快感,带
下清稀如水,月经紊乱无定期,时多时少,色淡质稀,小腹空坠,面
色苍白无华,眼眶黯黑浮肿,舌淡黯苔白,脉沉细缓弱。此乃肾阳
亏损,性功能不振之候,治以温肾壮阳之剂,并嘱停止房事3个月,
以资调摄。
处方:附子10g, 肉桂心3g(每冲和药),鹿角胶12g, 当归12g,
菟丝子20g, 枸杞子15g, 山萸肉15g, 熟地20g, 党参30g, 蛇床子
10g, 淫羊藿12g, 仙茅10g, 炙甘草9g。经两个多月的调治,病体
渐趋康复。 (引64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对于忠此病的病人,宜节制房事,或暂停一段时间,以资休养。
行房事时需心情舒畅,双方和谐合作.事前可通过爱抚以刺激性兴
奋.不宜仓促行事。身体虚弱,肾气亏损者,平时应兼用药物调治,
并配合食疗,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益精血,则效果更佳。叶天士
《女科证治》云: “男女和悦,彼此动情,而后行事,则阳纯阴受。”这
是符合医理的,是调治性欲淡漠的主要方法。
三、交接出血
(一)徐大椿医案
一女子年二十四,交接后出血不止,脉软虚数。此肝之相火伤
犯脾肾之主,不能引血归藏,故精泄后血亦随之溢出也。当以补阴
益气煎,蜜丸常服,加之节欲摄静,寻年无不自愈。
(引《中国女科验案精华》)
评析:本案为徐大椿治疗交接出血验案之一。徐大椿(1693—
1771)清著名医学家。原名大业,字灵胎,晚号洄溪道人。吴江(今
江苏)人。少业儒,通晓道家书、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后因家
人有误于医者,始习岐黄。年二十从学于周意庭,曾两次入宫治
病。行医五十余年,博览医书万余卷,经批阅者亦有千余卷。敢于
直盲以斥时弊,然亦不免有偏颇之论。平生著述甚富,主要著作有
《医学源流论》、 《洄溪医案》等,后世刊有《徐灵胎医学全书》多种。
本案患者系由肝之相火使血液妄行,脾不摄血,肾主蛰封藏的
功能失常,交合后则元气愈虚,不能摄血,故精泄后血亦随之溢出。
方用补阴益气煎,其补气的作用使气能摄血,达到止血的目的,还使气能生血,气旺则 化生血的功能也就增强了。医者还强调了节
欲摄静,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这样病才能彻底治愈。
(二)班秀文医案
潘某,女,39岁,仓库保管员。
3年前输卵管结扎之后,每行房性交则阴道出血,量或多或
少,色红,量多时夹紫块,伴有腰脊胀痛,头晕,倦怠。经医院检查:
癌细胞(一),诊为宫颈炎。曾用中西药(药名不详)治疗,疗效不
佳。脉弦细,苔薄白,舌质红,木火体型。证属阴虚火动,冲任损
伤,拟滋肾阴为主,佐以化瘀之法。
处方:鸡血藤20g, 旱莲草20g, 女贞子15g, 首乌15g, 藕节15g, 太子参15g, 益母 草15g, 茜根10g。
上方进服15剂,疗效初显,但每月仍有1~2次交后出血,审证求因,补肾化瘀之品 不足,守上方加桑寄生15g, 狗脊9g, 泽 兰 9g。
以后守方出入,连服半月,并忌房事1个月。观察3年,病不再发。 (引《妇科奇难
病论治》)
交接出血,在《傅青主女科》中渭之“交感出血”,是由于“经水近来之时交合,精 冲血管”所引起的病变。临床病因主要有撞红损伤、阴虚火旺、肾气虚弱、初交破裂
等。以上仅就临床常见者而言, 交接出血的病因其实很复杂,如非礼的交合(如强奸、轮 奸)或阴道、胞宫内生恶疾败疮也可交合后出血。若属这种情况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本 案证属阴虚火动,冲任损伤。治疗应滋阴潜阳,适当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同时还要慎忌 房事,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刘梓衡医案
陈某某,25岁,重庆铁路分局干部。
结婚三年,每逢性交,必大出血,犹如崩症。
1957年夏秋之际,经人介绍,专程来我处诊治。我采用《傅青主女科》中“交感血 出”条的引精止血汤,连服三十六剂,而完全恢复正常。夫妇均极为高兴,处方如次:
红参15g, 白术30g(土炒),茯苓10g, 熟地31g, 黑姜3g, 黄 柏 2g, 山萸15g, 车前 子15g(酒炒),芥穗10g(炒黑)。
交接出血,究其病因多由于妇女患慢性生殖器官炎症,或重度子宫颈糜烂等引起,乃 不慎房事或经期交合,触之而发。 《傅青主
女科》中谈:”交感之际,淫气触动其旧日之精,则两相感召,旧精欲出,而血亦随 之溢出,”此说似有不妥,岂有旧精久留血管之理,可臆测为有瘀血而受复损伤所致。
方中用人参、白术、茯苓、熟地黄、 山茱萸以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用黄柏、车前子以 清子宫郁热,荆芥穗、姜炭理血止血.诸药合方,具有补气填精、滋补肝肾、止血等功 效。
四 、房事晕厥
(一)班秀文医案
彭某,27岁,已婚,工人。
双方经过恋爱互相了解,于79年春节结婚,婚后双方感情
融洽,生活和工作均能互相照顾,但对性生活冷淡,而且惊恐交加, 当男方阴茎一接 触阴门,即惊恐万状,汗出淋漓,唇面发青,四肢冰冷,甚或昏厥,或不自觉地呻吟哭 泣。男方善于怜香惜玉,怜其痛苦, 一直未敢强行刺入阴道,三年来均在阴道口射精, 尚未享受性感愉快之乐。
患者月经周期基本正常,量一般,色淡质黏,经将行时乳房胀
痛,小便涩痛,经行时少腹、小腹胀痛,剧时膝关节亦疼。平时胃纳
不振,大便秘结,2~3天1次,经行时则大便通畅。脉象虚细,舌
苔薄白,舌质淡,证属素禀不足,肾脏本虚的病变。以温肾暖宫,益气养血之法治之。 处方:菟丝子15g, 当归身9g, 杭白芍9g, 覆盆子9g, 潞党参
15g, 炒白术9g, 车前子5g, 女贞子9g, 芜蔚子9g, 巴戟天9g, 仙灵
脾15g, 红枣9g。每天清水煎服1剂,连续服6剂。
2周后三诊;1周来,行性生活2次,临交时不惊恐,不汗出。
药效已达,毋须服药,嘱以饮食调养,以巩固疗效。自此以后,性感
正常,半年后已能受孕。 (引妇科奇难病论治》)
房事晕厥,究其原因,虽然是错综复杂的,但总的来说是由于
心、肝、肾气虚而引起。心气虚则阴血不能下达胞宫,胞宫失养,冲
任气虚,则情窦不开,性感淡漠,甚则临交惊恐昏厥;肝气不足,则
生发无能,魂不守舍,临事惊恐,所谓“肝虚则恐”;肾气虚则命门火
衰,手足厥冷,乃“肾气虚则厥”,治疗时不应忘肾,因为肾为元气
之根,应适当加入菟丝子、淫羊藿等入肾之品。
(二)贾志宏医案
李某某,30岁,教师。1982年3月4日诊。1年来每行房事
突然昏厥,近数月病情加重,遇情志不舒,恼怒惊骇亦突然昏倒,不
省人事,牙关紧闭,两目闭合,手足抽搦,时而抓头捶胸,历10~20
分钟方能清醒。素日头部昏蒙,常喜哭笑,失眠多梦,健忘,腰痛,
舌质淡紫,苔薄白而润,脉冷细弦。脑电图及神经科检查均无阳性
指征,虽服镇静催眠类西药,终未获效。乃拟血府逐瘀汤合甘麦大
枣汤加减:柴胡20g, 枳壳、桔梗、 川芎、 川牛膝、防风各 log, 桃仁、 红花、菖蒲各15g, 当归30g, 熟地、小麦、灵磁石各60g, 赤芍18g,
炙甘草24g, 大枣15枚,全蝎、蜈蚣各3条。并嘱舒情怀,戒房事。
5剂后,头脑清醒,腰痛减轻,睡眠佳,仅郁怒时两拇指微微搦动。
续服5剂,房室或稍受刺激时亦不昏厥,舌质较前红润,脉虽沉,已
有和缓之象。为巩固疗效,原方减磁石量,加龙齿,续服10剂,迫
访1年无再复发。 (引《浙江中医杂志))1984年第12期)
房事晕厥证临床少见,其病因病机至今尚不明确。本例患者
素体虚弱,房事晕厥初患时属精血亏虚引动肝风所致,以后每因情
志不舒即发作,属气滞、血虚而瘀所致。 《景岳全书·厥逆》说: “气 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 ”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谓”。 “俗言肝气病,无故
爱生气,是血府血瘀。”本案患者虽症情复杂,其厥既为血虚生风所
致,亦为恼怒惊骇、气血逆乱所致,但症结不外乎血虚与血瘀夹杂,
故用补虚兼逐瘀方法,选用血府逐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味而收效。
(三)李辅周医案
王某某,25岁。
新婚年余,其丈夫代诉:每交媾后,即晕厥不知人,至半时许始
可,他医久治无效.夫妇痛苦难言。症见:身体肥胖,面黄不华,神
情暖昧,自云两足四季如冰,纳食正常,体惰嗜卧,但睡不安稳。舌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管地维动 者
质淡,苔白滑。脉两尺沉小、左寸弦细而数,余皆濡滑。此系湿盛
中阻,碍及水火交济,复因房劳所伤,心肾暂不维系所致。
处方:半夏12g, 陈皮10g, 茯苓15g, 缩砂仁6g, 通草10g, 桂
枝10g, 甘草3g, 草果仁10g。嘱进十付,并戒房事百日。
二诊:神情轻爽,面色红润,肢体己温,脉濡滑已减,惟两尺仍
迟。痰湿蠲除,亟宜培水通阳为务。为疏:金匮肾气丸作煎剂,加
重茯苓,更增白术。嘱进十付。
三诊:诸症悉除,其夫怯嗫曰:房事已不发病矣。韶华之年,其
情可谅,嘱戒之。遂以八味丸易桂枝为桂心,加黄连为丸.嘱其续
服三月。遵法为治,百日病除,迄今三年未发。
“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故只有水火相
接,阳降阴奉,水火互化,才能神旺而有持。心属火为一身之大主,肾主水寓先天元 精。 《内经》曰: “胞络者,系于肾,少阳三脉贯肾系
舌本。”故水火之交在于心肾之用,神明之主由乎水火互济。本案
患者阳虚湿盛,湿聚酿痰,阻其水火相交之路。阳气不通,故体惰
而肢冷,阴精不奉,故多寐而不宁。每遇交媾,精耗神越,使火浮而
不降,水潜而不奉。心肾不交,神不维系,身无所主,故发晕厥。急
则治其标,中焦之湿应温燥,故先以二陈汤加减苦温燥湿,以治其
标;缓则治其本,后以肾气丸以培其根,加黄连、肉桂以交达心肾。
加重茯苓恐湿邪不清。增白术是忧痰浊再生,以杜生痰之源。共
达湿蠲、经通水开、火降之效。
五 、房事头痛
(一)刘合曾医案
王某,女,41岁。1992年2月13日就诊。主诉:性交时头痛
年余,近月余加重。
近1年来,每次性交时及性交后头痛,持续1~2 小时缓解。
近月余加重,现不但性交时头痛,且每有性欲即头痛,伴有烦躁、头 昏、目干涩、胸胁满闷,善太息,失眠多梦等症,脉弦细稍数,两尺脉
弱,舌质红少苔。脉症合参,证属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偏亢。
拟滋补肝肾,柔肝潜阳为治。处方:枸杞10g, 生、熟地各10g, 山萸
肉10g, 何首乌10g, 白芍15g, 当归10g, 元参15g, 决明子12g, 菊
花8g, 川芎6g, 佛手15g。每日1剂,水煎服,3剂。
2月16日二诊:头痛若失。唯感头昏胀不适,腰酸乏力。药
已中的,效不更方,3剂。
2月20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睡眠较佳,上方加炒枣仁30g,
续进3剂,巩固疗效。随诊至今未发。
《内经》云: “脑为髓之海”,性交后房事头痛多因房事过度,肾梢亏耗.髓海空虚所 致。肝肾同源,肾梢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
亢。治疗用滋补肝肾、柔肝潜阳之法。方用白芍、当归、熟地黄、玄
参等滋肝肾之阴,决明子、菊花等泻肝火,佛手疏肝木。由于作者
抓住了痫机关键,治疗得法,故取效迅速。
(二)张承烈医案
李某某,24岁,工人。于1975年6月20日,由其爱人陪同前
来门诊。诉婚后半月,每当夫妇交接时即感头痛,阴户灼热,无法
忍受。曾在当地县医院妇道科检查正常,服西药安定、谷维素、安
乃近无效。询问病史,15岁月经初潮,经期正常,外表健康,诊两
脉弦数,舌红苔薄,治拟滋肾清火。处方:地黄1gg, 白芍10g, 当
归、黄芩、知母、 川柏各6g, 柴胡,香附各5g, 生甘草3g。每日一剂
煎服。
1975年7月7日复诊:服上方共15剂,症状消失,夫妇生活
和谐,嘱停药,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本案属肝肾阴虚,肝火随气上下,上开则为头痛,下趋则为
阴户灼热。治用当归,白芍、熟地黄滋肝肾之阴,以黄芩、知母、黄
柏而泄厥阴相火,柴胡、香附用以疏肝木,甘草缓急止痛。因辨证
得当.用约准确,患者经治半月痛苦全消。
(三)高树中医案
方某.38岁。1988年10月24日初诊。13年前因婚姻不遂
心,婚后情志怫郁,不欲交按。男方强欲交接则悲伤吵嚷哭闹,烦
躁若狂,头部胀痛,阴阜灼热。在当地服中西药物5年,强合时也
不哭闹,婚后6年始不得子。之后夫妇感情渐好,但仍不欲交接,
每交接则头痛难忍,心烦,阴阜灼热.询其月经正常,有胃炎,十二
指肠溃疡病史3年。望其面色红赤,两颧较著,脉弦细数,舌质红
苔薄白。证属阴血亏虚,相火偏亢,法当滋阴降火,佐以疏肝。处
方;生地24g, 当归12g, 黄芩12g, 知母12g, 黄柏12g, 柴胡12g, 香附12g, 甘草 6g。水煎服,每日或隔日1剂。服12剂,症状消失,
随访1年未复发。 (引自《山东中医杂志》1991 年第6期)
房事头痈—证,因病人羞于启口,故临床少见。本案患者因所
愿不遂,情怀失畅,肝郁化火,曰久阴暗耗,肝厥阴经脉过阴器,上
头巅,交接时郁火更甚,相火妄动,火循肝经上行巅顶,故头部胀
痛。证属阴血亏虚,相火偏亢;治法当滋阴降火,佐以疏肝。方用
生地黄、当归、白芍滋肝肾阴血,黄芩、知母、黄柏泄厥阴相火,柴
胡、香附疏肝解郁,甘草缓急和阴。证药合拍,故收奇效。
六 、房事腰痛
秦进修医案
1971年曾治一女性患者王某,36岁。当时病人偕其夫一同前
往求诊。自认为得了“稀罕病”,难以启齿,便由其夫代诉,患者3
年来,每于房事之后,小腹疼痛如绞,腰痛如折,要卧床休息二三
天,平时无明显症状,惟夜尿甚多。由于疾病的折磨,夫妻不能房
事,带来了感情的不悦,异常痛苦。曾多方求医,服中药达数百剂,
病仍不减,且渐觉心慌,少气更甚。观其舌淡胖嫩无苔,诊脉细无
力,两尺尤甚,证属命火不足,中气虚弱。处方:熟地24g, 山药
12g, 泽泻9g, 丹皮9g, 茯苓9g, 附子10g, 肉桂10g, 黄芪30g, 党参
30g, 菟丝子30g。
5剂后患者来述病情大减,已能房事。遂令继服15剂,病告
痊愈。因念此病颇为痛苦,嘱其再服原方50剂,以防复发。后访
14年未发作矣。 (引《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奇症卷》)
房事腰痛在临床上很少见到,治疗的关键是抓住主要病机,然
后以主病机为线索,步步深入认识疾病的本质。本案王某自觉平时无恙,房事之后则发 病,系房劳伤肾。再参照舌象和脉象不难看
出病机之关键是肾亏,命火不足。肾气素虚,复因房事耗气损精,,
则肾中阴阳俱亏;腰为肾之府.府中空虚,无以温煦濡养脉络则腰
痛如折;元阳不足,不能温煦腹中筋脉,络脉拘急,故腹痛如绞;气
化失司,固摄无权则夜尿频作,病久累及后天中气,复以杂药乱投,
徒伤胃气.使患者中气渐虚。治疗用肾气丸益命火,用菟丝子“治
男女虚冷,添精益髓,则腰疼膝冷去矣”。原方加黄芪、党参培补中
气。诸药合用,功专力效,患者疾病得以治愈。
七、阴痛
(一)黄绳武医案
李某某,53岁。初诊:1983年8月25日。近12年来经常感
阴道终痛,最近一年逐步加重,疼痛呈阵发性,以胀痛为主。有时
一天发几次,痛甚时不能行走,待阴道流出黄水后疼痛逐步缓解,
流出物有气味。二便正常。无腰酸,白带少但并不感阴道干涩,口
干口苦。自述起病于家庭不和,近年来情绪不好,易怒多叹息,孕
5产3。现已绝经半年。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舌质红,左边苔
厚腻,右边少苔,脉弦。此肝经湿热。治宜疏肝养血,清利湿热。
柴胡6g, 白薇10g, 白芍15g, 甘草6g, 当归10g, 薏苡仁20g,
茯苓20g, 生地榆15g. 赤芍12g, 黄柏12g。
二诊:1983年9月9日。服药后阴道疼痛减轻,发作时间减
少.持续时间缩短,余症均有所减轻,但仍觉口苦,舌红,苔薄,脉
弦。继服上方加黄芩log。
三诊:1983年9月23日。口苦减轻,近来阴痛未作,劳累后
前阴坠胀感,舌红,苔薄,脉弦。 (引《黄绳武妇科经验集》)
评析:本案为黄绳武治疗阴痛验案之一。黄绳武简介见经行
身痛。
妇人阴中作痛,称为阴痛。其病多责之于肝,足厥阴肝经循少
腹绕阴器,阴户为肝经之分野。患者劳怒触动情志,肝郁不畅则抑郁叹息,郁久化火则 易怒口苦。其痛伴阴道流水臭秽难闻,是肝经
湿热所引起。湿热是因为年老之人阴精虚损,五液化成败浊阻窍
不通,欲下则痛,得泄则减。即通则不痛,痛随利解。治疗应疏肝
养血,清利下焦湿热。方中柴胡疏肝,黄芩清肝火治其口苦;当归、
白芍养肝血;白芍配甘草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此疏肝以养血为
重,疏在其中。茯苓健脾利湿;薏苡仁利湿清热解毒;地榆、黄柏泻
火解毒,直达下焦;赤芍凉血活血。以上共达清热利湿通窍之效,
则痛自止。
(二)廖仲颐医案
欧某某,29岁。婚后3年未孕,阴中疼痛,近来尤甚,四肢烦
热,月经不调,经行先期,每次提前七、八天,问其病由,夫妻不睦, 易怒多郎。此
《金鉴》所云: “小户嫁痛”,肝郁所致。治宜疏肝解
郁。处方:丹皮10g, 栀仁12g, 白芍18g, 柴胡12g, 当归12g, 云苓10g, 白术
10g, 甘草3g, 薄荷3g, 香附10g, 生姜3片,六剂。复诊:服上方阴痛已止,烦热已 除,惟见腰膝酸软,乃肾精亏损,治宜滋补肾精,兼以疏肝。处方:熟地18g, 柴胡
12g, 白芍
12g, 淮山药12g, 茯苓10g, 泽泻10g, 丹皮10g, 枣皮6g, 白薇10g, 甘草3g。服上
方六剂,病告痊愈。经期亦如常。
本案因夫妻不睦,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致肝郁血虚而烦热,肝经络阴器,气机郁结 故阴痛,肝郁化火,冲任受热,故经血先期而下。丹栀逍遥散,有疏肝解郁清热之功。 郁解气畅则阴痛止,肝疏热清则烦自除。肝肾同源,肝血不足势必导致肾精亏损,腰为 肾之府,肾精亏则腰膝酸软。六味地黄汤补肾精之不足,柴胡、白薇、白芍疏肝解郁。 肝肾同治,诸症悉平。
(三)李长暖医案
吕某某,41岁。患者于5年前生第三胎时,因出血量多,身体虚弱.满月后始觉前阴 干涩疼痛,日渐加重,求医不效。近2午来疼痛更甚,如有二便,痛如刀割,手足不敢 活动,抚腹蹲下约30分钟后始能缓解。经妇检未见异常,平素体倦乏力,近来劳累、遇 寒、 急行即发,日2~3次.甚感痛苦。月经周期正常,量少,色淡。于]902年10月8 日邀余诊治.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唇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而弱。诊为 小户嫁病。证系气血不足,冲任失养,虚寒内生,治以补益气血、温养冲任,方用补中 益气汤加味: 炙黄芪30s, 炒白术15g, 陈皮10g, 升麻5g, 柴胡7g, 白参15g, 当 归 15g, 炙甘草10g, 炮姜10g, 炙鳖首1个(研末冲服),五倍子2g (研冲),连进10剂病 愈。
本案属阴户疼痛,其病以阴道内疼痛为主症,时作时止,发作无常。疼痛发作时,往 往手足不能伸展,长时间也不敢活动,伴有阴道连肛门下坠感,缓解时一如常人,其它 妇科见症很少。妇检也无病理改变,多见于35岁以卜多产妇。临床上,本病多由产、乳 过多损伤气血,或孕后多次刮宫使冲任受损所致。冲任二脉同起于
会阴,内系于胞宫,乃血气之所丛生,而胎之所由来。产乳过多,气血不固,冲任受 损,气虚则无以化,血虚则无以荣,气不化血,血不养正,外不能荣于形体,内不能灌 溉于脏腑,下不能濡养于冲任,冲任因而失养。加之过劳、急行,气血奔流四肢,气血 竭乏,疼痛立见。方用补中益气汤补气生血,加鳖甲敛阴补肾,五倍子酸收,炮姜温阳 助气。药证合拍,故收效甚速。
八、失 合 症
(一)薛立斋医案
立斋曰: 一女人阴门不闭,肿痛,发热恶寒,用十全大补加五味,四剂肿消而敛。若 初产肿胀,或掀痛而不闭者,当用加味逍遥散,若肿既消而不闭,当用补中益气汤,切 忌寒凉之剂。
失合症为女子玉门不闭之症,有人认为失合症乃“妇人久居寡
室者患此”。 《外科正宗》说:“阴中作痒生虫,此虫食人内脏,阴中
腐烂,攻刺疼痛,臭水淋漓,口干发热,形削不食,有此症者,非药能
愈,终归于死,又名‘失和症’也。”《医宗金鉴·产后门》云:“凡产后
玉门不闭者,多由气血不足所致。亦有因初产伤重者,必肿而痛
电。”故方用十全大补加五味子补益气血。用补中益气汤补益中
气,升阳举陷。
(二)蒋日兴医案
李某。36岁。
初诊:1978年9月。主诉:连续刮宫三次,近年来因惟恐再
孕,以致性欲淡薄,同房时阴道干涩疼痛,不能完成性交,影响夫妻
感情,甚为苦恼。曾经西医治疗,用过求偶素、黄体酮及其它多种
药物,但无效。
诊查:诊见面容无华,语言宏亮,形体壮健如常人。因夜班频
繁,常感口苦口干”乙烦多梦,目眩,但仍能坚持工作。平日胸闷胁
胀,月经周期正常,每逢经来必少腹隐痛及腰胀,平素亦感阴道干
枯。此次经来两天,量少不畅,兼有少许瘀块。脉稍滑数,舌苔薄
黄。辨证:肝郁气滞所致。治法:治宜疏肝健脾。方用逍遥散加
味。
处方:柴胡5g, 白芍9g, 香附9g, 薄荷2g(后下),当归9g, 茯苓9g, 元胡9g, 白术 6g, 川牛膝12g, 甘草5g。
连服药三剂后,同房时阴道已无干涩疼痛,双方均感满意。继
服上方药十余剂,诸症消失,追访至今,性生活正常。
本案以阴道干涩为主,伴见心烦多梦,咽干口苦,少腹隐痛,脉
象弦滑等一系列肝郁气滞症状,故病当责之于肝。 《素问病机气宜
保命集》中谈到: “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
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患者连续刮宫三次,有伤
于血,血伤则肝脏失养,蒋日兴注重从肝论治,故用逍遥散疏肝养
肝,健脾益气。辨证用药得当,收到了良效。
(三)朱小南医案
邹某,27岁,已婚,工人。门诊号45046。
患者生育颇密,现幼孩16个月,自哺。产后迄今经水未转,面
色萎黄,头晕目花,腰酸肢软,精神疲惫,性欲淡漠,阴道内有涸枯
感,缺乏滋润分泌物,时有抽痛,在同房时深感干涩不舒,小腹并感
虚冷。乃于1962年春季来就诊。
初诊:2月11 日。小腹虚冷而阴内枯干吊痛,性欲淡漠,脉象
尺部微弱,舌质淡苔薄白。此系命门虚弱,肾阴不足。治宜壮命
门,滋肾水。
淡附片9g, 肉桂3g, 巴戟天9g, 仙灵脾12g, 紫河车9g, 紫石
英(先煎)9g, 当归9g, 山萸肉9g, 女贞子9g, 狗脊9g, 肥玉竹9g。
二诊:2月19日。服药后精神稍振,同房时有分泌物,疼痛亦
瘥。现感下部虚冷,并有腰酸,仍是命门火衰。治宜温补冲任。
淡附片6g, 肉桂2 . 4g, 鹿角霜9g, 仙灵脾12g, 紫石英(先煎)
9g, 巴戟天9g, 五味子4 . 5g, 制冬术6g, 肥玉竹9g, 制首乌9g, 狗
脊9g
三诊:2月24日,调治后诸恙均瘥,性感业已恢复,阴内亦无
干涩感,下肢转温,精神转佳。再予温补肾气,巩固疗效。
鹿角霜9g, 紫河车9g, 仙灵脾12g, 巴戟天9g, 金樱子9g, 菟
丝饼9g, 制首乌9g, 肥玉竹9g, 怀山药9g, 杜仲9g, 续断9g。
本案患者多产而胎不实,性欲淡漠,小腹乃下腹虚冷,乃命门
火衰,阴内涸枯,肾阴虚损。初诊时治法为温命门,滋肾水。用肉
桂、附子、巴戟天、淫羊藿等药,温肾助阳,用当归、山茱萸、女贞子、
玉竹等滋肾阴,加紫河车填补损伤的胞宫。用药后阴道内分泌物
增加,但下部虚冷依旧存在,故在二诊时加鹿角霜等血肉有情之品
补肾阴,服药后症状缓解,性欲恢复。三诊主要用来温补肾气,巩
固疗效,加入杜仲、续断等药调补肝肾。
第九章生殖系统肿瘤医案
一、癥 瘕
(一)王渭川医案
孙某某,40岁。
症状:平素脾胃弱,少腹有痞块,时聚时散。聚时扪之块状显
著。历时年余,气虚乏力,时有腹痛,现经水忽停,带下色黄腥臭。
脉:沉迟微弦。舌润,苔薄。辨证:气虚夹湿伏瘀,属瘕聚证。治
法:益气清湿,佐以化瘀。
处方:党参24g, 生黄芪60g, 桂枝6g, 槟榔6g, 琥珀末6g, 生
白芍12g, 炒五灵脂12g, 吴萸3g, 法夏9g, 九香虫9g, 炒小茴9g,
炒蒲黄9g, 败酱草24g。
疗效:上方连服10剂后复诊,精神好转,经水已来,量仍不多。
带下已减,痞块仍聚,聚时甚短,已不易扪及块状,再予香砂六君子
汤合自制银甲丸加减续服。
处方:党参18g, 白术12g, 砂仁6g, 木香4 . 5g, 银花15g, 连翘
15g, 生鳖甲15g, 蒲公英15g, 生蒲黄9g, 琥珀末8g(研末分次冲
服)。
上方连服14剂,基本痊愈。
瘕积和瘕聚在中医书上往往并称。凡有形之积,坚定不移者,渭之癥积。无形之聚,推 之则散者,谓之瘕聚。本症少腹痞块,忽
聚忽散,并非坚定不移,应断为瘕聚。此病不离于气血瘀滞所致。
傅青主渭: “带下俱是湿证”。患者带下色黄,显系湿中央热,或湿
甚化热之使。病历时年余,正气亏耗,气虚乏力,在所难免。证属
气虚夹湿化瘀,治法为益气化瘀祛湿。初诊处方,重用参芪以固正
气.佐以清湿化瘀之品,复诊时仍主香砂六君子汤,并以金银花、鳖
甲清热化湿,解毒凉血。扶正与攻邪并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
果。
(二)张锡纯医案
天津特别一区三义庄张氏妇,年近四旬,自言“五年之前因产后恶露未净,积为硬
块,其大如桔,积久渐大,初在脐下,今则守脐已三四寸矣。其后积而渐大者,按之犹 软,具积之块,则硬如铁石, 且觉其处甚凉。初犹不疼,自今年以来渐觉疼痛,从前服 药若干, 分毫无效。转致饮食减少,身体软弱,不知还可治否?”言之似甚惧者。愚
曰 :“此勿忧,保必愈。”因问期信通否,言从前按月通行,今虽些许通行,已不按
月,且其来渐少,今已两月未见矣。诊其脉,涩而无力,两尺尤弱。处方:生黄芪四
钱,党参、白术、当归、生山药、 三棱、莪术、生鸡内金各三钱,桃仁、红花、生水蛭 各二钱,土元五个,小茴香钱半。煎汤一大钟温服,连服四剂,腹已不痛,病外已不觉 凉,饮食加多,脉亦略有起色,遂即原方去小茴香,又服五剂,病虽未愈,周遭已变
软。惟上焦觉热,因于方中加玄参三钱,樗鸡八枚又连服十八剂,其癥瘕全消。 (引 《中国女科验案精华》)
癥瘕在古代又勃;为“癥聚”、 “肠覃”、“石瘕”,为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 有痛、胀或出血症状。本案患者因产后血室正开,余血未尽,风寒乘虚侵入,凝滞气
血,久而不消而渐成癥瘕。按之硬如铁石,且觉其处甚凉,疼痛。久病不愈,正气已
衰.当扶正与祛邪同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当归、山药益气健脾养血,扶助正
气, 加大量活血化瘀之药三棱、莪术、鸡内金、桃仁、红花、水蛭等以消癫散结。药已 对症,效不更方,宜守法守方。对方稍作加减又连服十余剂,其癜瘕全消。
(三)岳美中医案
诊查:1935年我在故乡行医时,曾为井儿里25岁徐姓女治其少腹瘀血已成癥块症,该 女结婚5年从未受孕,小腹内侧有一瘤块如鸭卵大,经常作痛,行经时尤甚,推之不移 动。大便畅通,不似有燥屎。
辨证、治法:断为瘀血日久成积,非桃仁承气汤所能荡下,亦非少腹逐瘀汤轻剂所能 温化。因先用针刺,再投以有力之祛瘀化积剂常服之。
处方:生水蛭60g.生山药240g, 共为细末,每服10g, 开水冲服,早晚各1次。
患者在服药期间,行经有黑血块.服完一料后,癥块消失,次年即生一女。 (引《中
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校注妇人良方》云: “妇人腹中瘀血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 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瘕瘕矣。”本案患者少腹瘀血已成癥块,胞脉阻滞,两精不能相 合以致不孕,治宜活血化瘀消癥,方用大量水蛭破血化瘀,其力较猛。张锡纯曰: “凡 破血之药, 多伤气分,惟水蛭味咸专人血分,于气分丝毫无损..,,而瘀血默消于无形,真 良药也。”故倡用水蛭攻瘀,于人无损。瘕瘕日久正气必伤,以山药补脾肾,扶助正
气,共为散剂,服完一料后,癥瘕便消,胞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灰管想(艳(
脉通畅,两精相合则受孕矣。
二、 子宫肌瘤
(一)钱伯煊医案
苏某,51岁,已婚。病历号183579。
初诊:1971年8月24日。患子宫肌瘤10余年,月经先期,15
天1次,5~6天干净,量多。近1年来,月经周期紊乱,先期15
天,或后期50—90天,3~4天净,量多。末次月经8月2日来潮,
3天净,头晕口苦,失眠便秘,舌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细滑数。
妇科检查:子宫肌瘤如孕8周大小,病由气阴两虚,痰气郁结。治
以益气养阴,化痰软坚之法。方用生脉散加减。
处方:北沙参12g, 麦冬9g, 五味子26g, 茯苓12g, 夜交藤
12g, 女贞子12g, 昆布12g, 海藻12g, 生牡蛎15g, 土贝母12g, 莲
子肉12g。
以上法治疗十四个月后,已绝经,宫体亦萎缩。
子宫肌瘤属祖国医学的癥瘕范畴,其坚硬成形,病变特点是月
经先期量多,或淋漓不断,以致气阴两伤,冲任不固。治疗方法:在
经前或行经期间,以补气养阴为主,兼固冲任。主要目的是调经,
不使其如崩如漏;经净后以软化肌瘤为主,常用昆布、海藻、牡蛎等
软坚散结药物,使肌瘤逐渐软化、缩小,甚至消失。
(二)赵绍琴医案
张某某,女,41岁。
初诊:1991年7月10日。多发性子宫肌瘤确诊三年余,近日
做U 超确定最大的一个肌瘤直约7.9厘米,月经量多,经期延长
至10余天。每次月经后一身疲乏无力,面色萎黄,血色素降至
7go 诊脉濡滑且数,舌红苔白,夜寐梦多,肝胆郁热,血分瘀滞,先
用清泄肝胆,并活血化瘀,以消其瘤。
柴胡6g, 黄芩10g, 川楝子6g, 荆芥炭10g, 防风6g, 生地榆
10g, 赤芍10g, 丹参10g, 三棱6g。七付。
二诊:1991年12月16日。上方服后自觉适舒,夜寐安稳,烦
躁减轻,月经量减少。患者每月服上方约20付。近日B超检查,
肌瘤缩小,最大者直径为6.7厘米。微觉疲乏无力,诊脉濡滑,按
之力弱,舌红苔白且润,络脉瘀阻,气分不足,改用益气化瘀方法。
黄芩20g, 党参15g, 丹参15g, 赤芍10g, 莪术10g, 茜草10g,
大黄1g, 水红花子20g。七付。
三诊:1992年元月11日。上方服20余付,自觉气力有增,精
神好转,近日夜梦较多。诊脉弦滑,按之濡数,舌红苔白,仍用益气
化瘀方法。
黄芪20g, 丹参10g, 赤芍10g, 茜草10g, 夏枯草10g, 苏木
10g, 马鞭草10g, 水红花子10g。七付。
四诊:1992年元月18日。近日B超复查,只发现一个肌瘤,
直径为3.1厘米,其余肌瘤均已消失,患者自述原有乳腺增生,两乳房胀痛,药后也 显著减少,诊脉濡滑,舌白苔腻,仍用前法进退。
黄芪20g, 牛膝10g, 丹参10g, 赤芍10g, 马鞭草10g, 苏木
10g, 焦三仙各10g, 水红花子10g, 瓜蒌30g.七付。
五诊:上方续服至今,经B超复查,肌瘤直径已缩至2.6厘
米。脉仍濡滑,继用益气活血通络方法。
黄芪20g, 马鞭草10g, 苏木10g, 丹参10g, 茜草10g, 水红花
子10g, 瓜萎仁30g, 丝瓜萎10g, 桑枝10g。七付。
六诊:1992年6月20日。上方续服1日, 一切感觉良好,月
经时间经量均已正常。脉仍濡滑,继用前法增损。
黄芪30g, 苏木10g, 赤芍10g, 丹参10g, 茜草10g, 焦三仙各
10g, 水红花子10g, 三棱6g。七付。
七诊:1992年8月15日。
近日复查B超,肿瘤全消,月经复常,食眠均佳,脉象濡滑。
病已向愈,再以前方加减,以资巩固。
黄芪30g, 马鞭草10g, 苏木10g, 赤芍10g, 丹参10g, 茜草
10g, 焦三仙各10g, 水红花子10g, 当归10g。10付。
本案患者患多发性子宫肌瘤,最大者直径7.9厘米,经过近一
年的中药治疗,肌瘤渐消。其治疗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即初诊用清泄肝胆与活血化瘀方法,用药后,瘤体明显缩小。此后
为第二个阶段,根据病人脉象以及病情需要长期进行治疗这一情况.便改用益气活血通 络方法。主川黄芪与活血化瘀药物,使气充
血便行,活血而不伤正,治疗效果明显,瘤体明显缩小,直至全消。
其所用的活血药物并不多,出入于丹参、茜草、赤芍、马鞭草、三棱、
当归等药之间,每诊必变换数药,而治法不变。体现了治法不变而
用药灵活的特点。
(三)孔伯华医案
刁某某,43岁,已婚。
初诊:1972年10月10日。主诉:患子宫肌瘤六年,月经量
多,出血持续时间长,十余日方能净。末次月经9月28日来潮,十
二天尚未净,前四天量多色红,有紫色血块。
诊查:现患者腹痛腰酸,面浮肢肿,便溏溲频。舌苔白腻质紫
暗,且有瘀点,脉弦。妇科检查:子宫肌瘤如孕八周大。辨证:肾脾 两虚.肝气郁结,冲任不固。治法:健脾益肾,舒肝解郁,固摄冲任。
处方:党参12g, 茯苓12g, 山药12g, 制香附6g, 生牡蛎15g,
川断12g, 白芍12g, 桑寄生12g, 女贞子12g, 枸杞子12g, 莲肉
12g, 生龙骨15g。
经净后加土贝母、乌贼骨等化痰软坚之药,继续治疗。用上法
治疗四个月,子宫肌瘤未见增大,月经周期为四十至五十天,五天
净,月经量减少三分之二,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本案子宫肌瘤已达六年之久,经行量多巳十余日方能净,腹痛
腰酸,面浮肢肿,便溏溲频,证属肾脾陶虚,肝气郁结,冲任不固,治
法为健脾益肾,舒肝解郁,固摄冲任。经净后加入软坚散结的药物
如诲螵蛸等,使子宫肌瘤不再继续生氏,月经量减少,临床症状减
轻,证药合拍,效好。
3、子宫内膜癌
(一)马龙伯医案
杨某某,58岁,已婚。病历号39705,初诊日期:1960年11月
1 日。
一年前开始出现左腿疼痛,之前曾有阴道排液,量多色黄,协
和医院确诊为“子宫体Ca”。1960年在武汉手术治疗,术后
镭疗,三四月后腿痛加重,经北京肿瘤医院检查为“子宫体Ca 术
后再发”,现觉腿痛,腓骨下端明显,左腿为重,行走不便。形体赢
瘦,面色枯白,声息怯弱,阴道少量排液色黄。舌苔垢腻,脉沉弦而
数。综观脉症,此属湿热内盛,蕴积成毒,搏结肝胆,下注冲任,伤
及带脉,侵淫胞宫胞脉所致。足厥阴肝经,经腿内侧上络阴器,与
肝相表里。肝经受病,日久必反于胆经,故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之
腿痛明显。放疗后正气受损,肝胆湿毒搏结更甚,筋络血脉受困更
深,故腿痛加重,治宜清除湿毒,宣通经络。主要方药如下:
忍冬藤、花各20g, 连翘10g, 蒲公英30g, 败酱草20g, 苡仁
15g, 篇蓄12g, 五加皮10g, 桑寄生30g, 生白芍10g, 全虫3g, 海藻
10g, 昆布10g, 小金丹6粒随药吞服。
上方随症加减:人晚即感上身发热加青蒿;手足发麻加车前
草:左腿夜间抽筋加伸筋草;鼻衄加藕节;头晕加夏枯草,出人为
方。
共诊十八次,服药五十三付,治疗约九个月(当中曾停药四个
月),病基本痊愈,腿痛消失,阴道黄水已无。后经肿瘤医院检查,
结果为: “涂片镜检未见癌细胞”,步履如常,身体健壮,已能上街买菜而无所苦,数 年未发。子宫体癌又称子宫内膜腺癌,属于祖国医学带下及癥瘕之范
围。五十岁以上妇女,任脉已虚,太冲脉衰少,肝肾阴虚或脾虚湿
盛,邰热与湿热毒邪乘虚侵入胞宫。本案患者则因湿热蕴积成毒,
搏结肝胆,下注冲仟,伤及带脉,侵淫胞宫胞脉而致本病。术后正
气受损,肝胆湿毒更甚,导致腿痛加重。治疗时,马龙伯在大剂清
利湿毒的方剂中加入软坚消瘕的药物,使湿毒之邪得祛,经络通
利,正气渐复,疾病转愈。
(二)庞泮池医案
初诊:1999年1月6日,患者1996午因子宫内膜腺癌行手术
汝术后化疗,并辅助使用中药治疗。1998年12月19日又行腹腔
化疗,化疗后反应较大,心悸耳鸣,口干乏力,口苦无味,二便正常,
苔薄,舌质红,脉细小结代。辨证为术后气血亏虚,脾肾不足。治
以健脾益肾.扶正固本,兼祛邪抑癌。
党参15g. 黄芪15g, 生白术9g, 生薏苡仁12g, 枸杞子12g, 鹿
角片9g, 八月札30g, 半枝莲30g, 土茯苓30g, 白石英30g(先煎),
制半夏9g, 紫苏梗9g, 陈皮6g, 砂仁6g(打碎,后下)。
二诊:1999年1月20日。服-亡方14剂后,化疗反应减,心悸
平.纳食香,夜寐乍安乍差,气短乏力,苔薄,脉细。原方去紫苏梗、 鹿角片,加厚
朴花6g:
三诊:1999年2月3日。服14剂后,纳寐均安,苔薄,脉细,上方去白术、制半夏、 厚朴花,加当归12g, 白芍15g, 制香附12g, 枳壳9g, 青皮6g, 以养血行气,巩固治 疗。
癌症术后,化疗后应既需攻邪,又要扶正。通过扶正,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抑制痛细 胞生长,促进机体的恢复,延长寿命。癌症患者在术后,化疗期间身体一般都很虚弱,
应以扶正为主。停用化疗后,则除以扶正为主外,还应加用祛邪之品(如清热解毒、软坚 消癥等药物)。本案患者证属气血亏虚,脾肾不足。方中以党参、黄
芪、白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枸杞子、鹿角片养血补肾,共达扶正固本。以半枝 莲、预知子、土茯苓、白石英清热解毒、祛瘀消瘴,抗痛抑癌。紫苏梗、陈皮、砂仁行 气健脾和胃,半夏降逆止呕,以减轻患者化疗后的反应,全方共达扶正固本、抗癌抑癌 之效。
四、外 阴 癌
刘越医案
马某某,40岁,1977年5月初诊。
患者自述,1976年5月.右侧大阴唇发生一疣状硬结,6月硬结溃破。10月25日,甘 肃省某医院检查(住院号:179492):大阴
唇略肿大,右侧下1/3溃烂,小阴唇右侧下1/3溃烂,会阴部溃疡, 溃疡面积约5 厘米X4 厘米,深1厘米,两侧腹股沟淋巴结(+)。 11月4日溃疡病理报告: “外阴溃 疡,溃疡边缘复层鳞状上皮期癌变”。临床诊断:外阴癌晚期。见患者外阴右侧有lo 厘 米X12 厘
米之坚硬肿块,触之如石,形状平塌,根脚散漫不聚,边缘不清,皮肤紧、亮,肿块 中央有一溃疡,约3厘米X2厘米,深0.5厘米。自觉肿块局部疼痛难忍。舌淡无苔,
脉虚大浮数,微弦。证由肝脾两伤,痰湿内生而成。病属阴疮,溃后皮烂,底部肉坚,
血水淋漓,肿痛日剧。虽病久气血亏虚,但癌肿扩展,毒邪炽盛,治当先以祛湿解毒为 主,方用:
白化蛇舌草120g, 薏苡仁30g, 蚤休15g, 没药9g, 乳香3g, 蜈蚣10条,僵蚕30g, 牡蛎30g, 当归15g, 黄芪15g, 白术15g, 香附12g。每日一剂.连续服。
二诊:1977午10月.患者大便失禁.或排便困难,肛门时流脓血。检查:癌肿体已部 分变软和消退,但又沿皮下浸润性扩展至肛周。肛门肛周及刚道均已形成坚硬的痛
肿.并在距肛门3厘米之右侧发生第二处溃疡,约4厘米X3 厘米,深2厘米,在距肛 门5厘米之左侧发生第:处溃疡.约2厘米X2 厘米,深1厘米。溃疡面脓水污血淋 漓,即将形成复杂的癌性“内外漏”。患者10月已不
能起床行动.饮食不进,味觉消失,面色枯暗,形体消瘦,舌淡无苔, 脉虚浮微弱。 此已气血大衰,治以大补气血为急,方用:
黄芪120g, 当归30g, 白术30g, 山药30g, 生地30g, 蚤休30g, 乳香9g, 没药9g,
香附12g, 僵蚕15g, 蜈蚣3条。
每日一剂,连续服。
三诊:服上方三剂后,患者味觉恢复,饮食大增,溃疡分泌物减
少,疼痛减轻,溃疡开始收敛.有虫行痒感。此乃毒热已衰,气血通
畅,毒邪渐化,气血渐充。继服上方。
四诊:1977年12月,局部疼痛消失,脓血皆无,大便恢复正
常。检查:癌肿体全部消退,三处溃疡均已先后愈合,直肠括约肌
肛门功能恢复,舌红活.脉和缓有力。乃气血充盛之象。已达临床
治愈。患者已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再以前二方交替,每日一剂,
连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1978年2月随访观察,见面色润泽,体丰壮健。闭经二年余
之后,二月又第一次复来。原溃疡愈合后的瘢痕,已逐渐吸收而子
复,肌肤如常。舌红润苔少,脉和缓有力。1978年5月已恢复工
作,连续观察三年余无复发。 (引“中医医论医案医方选》)
外阴癌在中医学中包括在“阴疮”、 “阴菌’’等范畴中。 《外科正宗》阴疮沦中谈
到:“阴中突出如菌子,如鸡冠”.此似指增生型女阴
癌。外阴癌多数发生在大阴唇上2/3的内侧面。其中少数发生在
小阴唇、前庭、阴蒂包皮及会阴部或大阴唇的外侧面。外阴癌的大
体形状有结节状、菜花状及溃疡状三种,其病灶周围及其底较坚
硬。中医学认为外阴恶性肿瘤是由七情太过,损伤肝脾,湿热下
注,毒火日炽,气滞血瘀而成,病久伤气。本案证由肝脾两伤,痰湿
内生而成。治疗时以祛湿解毒为主,加大白花蛇舌草用量,则癌肿
的消退明显,但不能控制痛肿和溃疡的发展,且有水样分泌物及污
血增多的现象,脉象亦逐渐虚浮而微弱。又以大补气血药为主,加
大黄芪用量,溃疡则出现明显的消退和收敛,但癌肿没有明显变
化。当溃疡收敛到一定程度。虽继续加大黄芪用量,疗效亦不再
进展,此时用药已当以祛湿解毒为主。这种扶正与祛邪的结合交
替、相辅相成的治疗过程,正是癌肿逐渐消退,溃疡逐渐愈合的过
程,也是治愈的过程。白花蛇舌草、黄芪在本案应用中,量已达到
120g, 出现了最佳疗效,体现了医者的卓越胆识。
五 、宫 颈 癌
(一)施今墨医案
赵某,46岁,初诊。
于,954年4月发现阴道少量出血,无任何感觉,即往协和医
院妇科,做活体组织检查,诊断为子宫颈癌2~3期,骨盆组织亦受
浸润,已不宜做子宫摘除术,于当年5月治疗一个半月,后又住院
作镭放射治疗。住院十日,全身症状逐渐出现,无力、衰弱、消瘦、
阴道分泌增多,大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以致大汗,痛苦异常,自此每
日注射吗啡两次,以求缓解。患者因惧痛而不敢进食,每日只吃流
质,配合葡萄糖、维生素、肝精等注射,如此维持一年,病情愈益加
重,身体更加衰弱。
现症:危重病容,形瘦骨立,气息微弱,面色苍白而浮肿,呻吟
床第,呼号无力,每于痛剧难忍时,辄注射吗啡针,饮食大为减少,仅以流质维持。舌 苔光
嫩而有齿印,脉象沉细无力。
处方:青皮炭10g, 盐橘核10g, 广皮炭10g, 晚蚕砂(皂角子10g 炒焦同布包)10g, 盐 荔枝10g, 川楝子10g(醋炒),炒枳实5g, 杭白芍(柴胡6g 同炒)12g, 绿升麻3g, 炒枳 壳5g, 台党参10g, 油当归12g, 炙绵芪20g, 淡苁蓉15g, 台乌药6g, 紫油朴5g, 仙鹤 草25g, 炙甘草5g。另用槐米30g, 苏木30g 煮汤代水煎药。
二诊:服药三剂痛楚有所缓解,余症同前,而吗啡注射仍不能停,脉象舌苔无改变, 再以前方加力。第一诊原方继续服用,加开丸药方。
处方:瓦楞子30g, 晚蚕砂15g, 牡蛎30g, 台乌药15g, 酒杭芍30g, 柴胡8g, 朝鲜参 15g, 广木香5g, 绵芪45g, 鹿角胶30g, 紫油朴12g, 莪术12g, 京三棱12g, 小青皮
10g, 白术25g, 醋元胡15g, 淡吴萸8g, 沉香3g, 炙甘草27g, 酒当归15g, 共研细末, 炼蜜为九,早晚各服6g。
三诊:服汤药二剂,疼痛继续减轻,两天来只在大便后注射吗啡一次,葡萄糖及维生 素等未停,脉象号仍沉细,较前有力,精神已显和缓,虚赢太极,不任攻补,希望气血 调和、本元稳固,除旧即可生新。
处方:盐橘核10g, 青皮炭6g, 晚蚕砂(皂角子炒焦同布包)
10g, 盐荔核10g, 广皮炭6g, 炒枳实5g, 川楝子10g(醋炒),制乳、 没各6Z, 炒枳壳 5S, 台乌药6g, 炒远志10S, 云茯苓68,炒地榆10g, 醋元胡10g, 云茯神6g, 木蝴蝶 15g, 野于术10g, 瓦楞子(海浮石10g 同布包)25g, 杭白芍(醋柴胡5g 同炒)10g。
四诊:服药三剂(二诊所配丸药已开始服用)疼痛大减,自觉较前轻松舒适,已停止注 射吗啡,当服完第三剂药后,觉阴道堵塞感, 旋即挑出核桃大球形糜烂肉样组织一块, 状如蜂房,质硬.饮食略增,可进半流食物,脉象已有起色,光嫩之舌质已转红润,元 气已有来复之象,调气血,扶正气,尚觉合度,再从原意治疗,调摄冲任,去瘀生新。
处方:盐橘核10g, 炒枳实5g, 川楝子10g(醋炒),盐荔核10g, 炒枳壳5g, 醋元胡 10g, 青皮炭6g, 炒地榆10g, 炒萸、连各5g, 陈 皮 炭 6g, 炒远志10g, 漂白术6g, 云 茯苓10g, 云茯神10g, 油当归12g, 威灵仙12g, 杭白芍(柴胡5g 同炒)10g, 台乌药
6g, 五味子6g, 炒山楂10g, 炙甘草5g。
五诊:四诊处方共服三剂,症状继续好转,排便时之痛苦大为减轻,惟大便中仍有时 带血及黏液,阴道分泌显著减少,饮食仍以半流为主,食量增加,葡萄糖等仍继续注
射,脉象由沉细转而有力, 枯荣肤色已见活润,除继续服用丸剂之外,另备汤剂方随症 服用, 以冀徐徐图治,并嘱慎自调摄。
处方:青皮炭6g, 云茯苓10g, 车前草12g, 广皮炭6g, 云茯神10g, 旱莲草12g, 盐 橘核10g, 金铃子10g(醋炒),蕲艾炭6g, 盐荔核10g, 醋元胡10g, 紫油朴5g, 炒枳壳 6g, 米、党参各10g, 漂白术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灰管地推动者
10g, 沉香曲6g(炒),台乌药6g, 杭白芍(醋柴胡5g 同炒)10g, 半夏
曲6g, 蓬莪术6g, 炙甘草6g。
六诊:汤药只服六剂,服丸药半年,葡萄糖注射全停,诸症大为
好转,大便已基本正常,便时尚觉坠胀,并无血及黏液,食欲增加,
已可吃普通饭,脉象不似以前沉细,略带弦意,舌质基本正常,齿印
亦消,脉症参合,病情稳定,或有获愈可能。改处丸方,适当投入培
元之晶,继续巩固。
处方:1.每日早服逍遥丸6g, 下午服当归龙荟丸5g, 晚服参
茸卫生丸1丸。先服十日,白开水送服。
2. 每日早服柏子养心丸9g, 午服逍遥丸6g, 晚服人参归脾丸
6g, 继续服十日,白开水送服。
七诊:先后服丸药一年,在此期间,偶有大便带血及黏液现象。
除感觉坠胀之外,已无任何症状,体重增加,颜面浮肿完全消失,干
瘦皮肤已大见润泽,至1957年5月1日能自己下床活动,脉象平
和,再更丸方及汤药各用方,于活瘀生新之中,注意恢复体力。
处方:1.汤剂。白石脂(赤石脂同打同布包)10g, 血余炭(禹余粮10g同布包)6g, 陈阿 胶(另炖分二次兑服)6g, 黑升麻5g, 二
仙胶(另炖分二次对服)6g, 怀山药(打碎炒)30g, 黑芥穗5g, 白薏
仁18g, 台乌药6g, 四党参12g, 广皮炭6g, 云茯苓10g, 杭白芍(醋
柴胡3g同炒)10g, 青皮炭6g, 云茯神10g, 炙黄芪24g, 苍术炭
10g, 白术炭10g, 炙甘草2g。
2. 丸剂。元胡索30g, 晚蚕砂30g, 台乌药30g, 蓬莪术30g,
威灵仙30g, 酒杭芍60g, 广木香18g, 真沉香12g, 木蝴蝶30g, 酒
当归30g, 小青皮15g, 京三棱15g, 绵黄芪90g, 二仙胶60g, 陈阿
胶30g, 软柴胡30g, 小枳实30g, 皂角子30g(炒焦),桃、杏仁各
30g(去皮尖炒),何首乌30g, 炙甘草30g。共为细末,炼蜜为丸,重
10g, 早晚各1丸,白开水送服。
在此期间,再去肿瘤医院妇瘤组检查,据述宫颈痛已完全治
愈,自此每年检查一次,迄今未发现转移病灶及复发现象,现已照
常操持家务,从1957年到1964年5月,七年以来定期随访,仍健
康如常。 (引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患者宫颈癌疼痛难忍,气血俱虚,心力将竭,血液损耗的情况
下,施氏先拟调气血,冀减痛楚,服药后疼痛减轻,精神已显和缓,
又提出“虚赢太极,不任攻补,希望气血调和,本元稳固,除旧可生
新”的观点,待“元气已有来复之象,调气血,扶正气,尚觉合度”时,
再“调摄冲任,祛瘀生新”,嗣后主要以丸药缓图, “于活血生新之
中,注意恢复体力”,主次有度,步步高招,稳扎稳打,终得圆满。
(二)何任医案
黄某某,61岁。
初诊:1973年3月1日。少腹作胀,带下夹红,胃纳一般,惟
觉倦怠。此为邪实正虚,以清解浊邪兼补肾法治之。
猫人参60g, 半枝莲12g, 枸杞子12g, 焦枣仁9g, 白毛藤15g,
金华佗
中医带现维动者
www.jinhuatuo.com
银花15g, 陈棕炭15g, 仙鹤草30g, 白芷9g, 生、熟地各15g, 黄连0 . 9g。五剂。
复诊:3月12日。药后下红已止.带下略少,腹胀亦减,效不
更方,原意再续。
猫人参90g, 半枝莲12g, 银花15g, 陈棕炭15g, 活血龙log,
白芷9g, 白毛藤15g, 仙鹤草30g, 生、熟地各15g, 干金止带丸18g
(包煎)。七剂。
三诊:1974年3月10日。以上方调治载余,病情时有反复,
近尚有下红。再以原法加减治之。
补骨脂12g, 仙鹤草30g, 枸杞子12g, 猫人参30g, 莲房炭
12g, 熟地12g, 血余炭9g, 紫珠草12g, 藕节30g, 炒阿胶珠12g, 陈
棕炭15g, 醋炒牛角腮9g。五剂。
四诊:5月11日。下红甚多,急拟止涩法为治。
仙鹤草60g, 焦山栀9g, 地榆炭9g, 十灰丸4 .5g(分三次吞)。
二剂。
五诊:6月19日。见血少,纳尚可。然胃脘部欠舒,腿酸软,
带下尚有。以理益为进。
补骨脂15g, 紫珠草30g, 山萸肉12g, 赤石脂12g, 猫人参
60g, 地榆炭25g, 焦六曲9g, 黄连1 . 2g, 砂、蔻仁1.5g, 生、熟地各
15g, 卫矛9g。七剂。
六诊:7月18日。自始交叉服用上述两方(一日一方间隔服)
至今连续一个多月未见下面排红,神情甚好,因而要求将上两方再
转。续投上述两方各十五剂。
七诊:1975年9月22日。近日出血一次,去年十月至今只出
血四次。以原方续进。
猫人参60g, 白术30g, 山药30g, 椿根皮12g, 补骨脂15g, 赤
石脂12g, 生侧柏叶15g, 杜仲12g, 仙鹤草12g, 川断6g, 紫珠草
30g, 阿胶珠12g, 藕节30g, 醋炒牛角腮9g, 山萸肉9g。十剂.
八诊:1976年11月21日。以上面几个处方加减,交替治之
三载余,病情稳定,偶有下部见红,然量极少,带下不多,近来血压偏高,口苦,周身 骨节酸痛,再以疏理续治。
炒银花12g. 杭菊花9g, 补骨脂15g, 侧柏叶15g, 仙鹤草30g,
猫人参60g, 地榆炭12g, 阿胶珠12g, 山萸肉9g, 陈棕炭15g, 黑蒲
黄9g, 紫珠草30g, 生、熟地各15g, 藕节30g, 醋炒牛角腮12g。十
五剂。
另配十灰丸500g, 每口服两次,每次9g。
本案患者绝经数年后复见赤带、下红等症状,据1973年1月
上海中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宫颈片报告:子宫颈鳞形细胞癌I~Ⅱ
级,宫颈切片阳性。同年3月杭州肿瘤医院宫颈切片报告宫颈鳞
癌Ⅱ级。阴道涂片找到癌细胞,根据症状和病理切片等确诊为宫
颈鳞癌无疑。祖国医学无此病名,类似的症状和治疗的记载多分
述于“月经不调”、 “带下”、 “癜瘕”等。患者未同意手术、放射等抗
癌治疗,从1973年3月至1976年,3年来一直服中药治疗。患者
金华佗
中医带现维动者
www.jinhuatuo.com
的整个治疗过程都是以扶正祛邪为主。扶助其正气,使元气渐复,
以自己的抗病能力使瘕瘕除,这与古人“养正积自除”的理论相吻
合。同时还对症处理。患者主要是出血,故用止血药物如藕节、地
榆炭、仙鹤草、十灰丸用来止血。在第五次诊治时,患者胃脘不舒,
加入砂仁、白豆蔻和焦神曲等理气醒脾以助运。八诊时兼血压偏
高,加菊花清肝。
(三)谷铭三医案
王某某,85岁。
1982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于1977年因白带增多,检查
确诊为子宫颈癌。因当时年已八旬,且心脏功能不全,医院建议保
守治疗。5年来,曾服用蟾蜍汤、核桃枝煮鸡蛋等偏方,间断到中
医院治疗,病情较为稳定。近个月来,下腹部出现坠痛感,带下恶
臭加重,伴阴道出血,经用青霉素、止血敏等药物治疗症状不缓解。因老人想回老家就 寝正终,故请谷老治疗以期缓解症状,安全返回
故里。诊时症见:形体消瘦,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卧床不起。舌暗
红,边有多量紫斑,苔黄褐微腻,脉细数无力。证属五色带。系湿
邪凝聚,久遏成毒,湿毒下注,损伤冲任所致。治宜益气养血,清热
利湿,解毒散结,祛瘀止血。处方;黄芪50g, 当归15g, 薏苡仁
40g, 半枝莲20g, 墓头回20g, 莪术25g, 焦山楂20g, 贯众炭20g,
茯苓15g, 冬葵子15g。水煎,早晚分1服,每日1剂。
1982年11月6日,服前方10余剂后,带下及阴道出血略有
减少,仍卧床不起。依前方将焦山楂量改至35g, 加三七粉2g(冲
服),鱼腥草25g。
1983年6月18日,依前方辨证出入,患者连续服药半年余。
其间曾加服马钱子丸300余克,犀角丸20盒,阴道出血完全停止,
带下明显减少,已能下地活动,于同年8月17日安全返回老家。
本案属晚期子宫颈癌患者,系由毒邪凝结胞宫门户,腐蚀溃
败,损伤冲任脉络,湿毒化热下注所致。因此临床症状表现带下恶
臭,淋漓不断,伴有阴道出血,五内皆虚则卧床不起。治宜益气养
血,清热利湿,解毒散结,祛瘀止血。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养血以扶
正,薏苡仁、冬葵子、茯苓、鱼腥草清热利湿,伍以半枝莲、莪术、墓
头回、马钱子丸等解毒散结,焦山楂、三七粉祛瘀止血。患者经过
中医治疗后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减轻了痛苦。
第十章杂症医案
一 、阴 挺
(一)何子淮医案
蒋某某,38岁,农民。生育三胎,最后一产未满月,上山负薪,
当晚即感阴中有物作顶,次日晨起好转,未加重视,又去田间劳动,
后发现阴户中有物凸出。经当地卫生院诊治,症状悉减。未得休
歇,阴挺又复,几经医院手术整复,至施用丁字带,行走站立仍感重
坠不适。大小便时,有鸡冠样物露出阴外。脱垂多年,阴挺难收,
证属肾气内匮,中虚气弱。
处方:拟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炙黄芪、焦白术、熟地炭各
15g, 山萸肉、乌梅炭、柴胡各6g, 枳壳30g, 升麻9g, 刺猬皮12g, 炙
甘草5g, 煎服。并另用枳壳60g 煎汁坐浴。经上方治疗半月余,
阴中脱垂物还纳,虽仍有重垂之感,但从事轻微家务无妨。嘱续以
补中益气丸每日24g, 分两次吞服,作长期巩固调理。 一年后患者
来杭,诉及旧疾,参加劳动后仍有物自阴中脱出,但睡后能自行纳
还。 (引自《何子淮女科经验集》)
子宫脱垂是经产妇的常见疾病,都是起于产后养息不慎, 一旦
致病则甚难复原。本证治以补中益气升提固涩法,能改善症状,缓
解病情,减轻痛苦,但总难以根治。特别是对病程已久,年龄较大
的经产妇,疗效更不易巩固,故现代医学有主张采用手术根治的,必要时可考虑采纳。
(二)朱小南医案
毛某,35岁,已婚,农民。
产后过早起床,蹲地洗衣,突感下部垂胀,子宫脱出,后即卧时
缩上,立时脱垂,腰酸带下,精神疲惫。于1960年6月就诊。
初诊:6月23日。产后阴挺已三个月。检查为子宫二度下
垂,面色咣白,腰酸膝软,舌淡多苔,脉象虚弱。气虚下降。治宜扶
正固托。
潞党参9g, 生黄芪9g, 淮山药9g, 焦白术9g, 白芍6g, 升麻
2.4g, 五味子4 . 5g, 炒枳壳1 .5g, 丹参9g, 大熟地9g, 新会皮6g。
另外用熏洗方: 川黄柏9g, 金银花9g, 蛇床子12g, 炒枳壳
12g, 五倍子9g。
二诊:6月25日。调治后,子宫业已上升,惟步行时尚有小腔
垂坠感,腰酸肢楚。治宜固肾益气,巩固疗效。
黄芪9g, 升麻3g, 白术6g, 白芍6g, 五味子4 . 5g, 炒枳壳
4.4g, 杜仲9g, 川断9g, 狗脊9g, 丹参9g, 陈皮6g。
三诊:6月29日。阴挺已愈,垂坠感消失。刻感纳食不解,略
有腰酸。治宜固肾健脾。
白术6g, 新会皮6g, 茯苓9g, 白芍6g, 黄芪9g, 丹参9g, 炒枳
壳 3g, 苏梗6g, 佩兰6g, 狗脊9g, 杜仲9g, 金樱子12g。
阴挺,民间名“落袋”。清代陆以湘《冷庐医话》记浙语名“鱼
袋”。因子宫脱垂,其形状如袋,所以江浙两地的病名相似。本症
宋时《妇人良方》有记载,名“阴挺下脱”,而《医宗金鉴》认为即《内
经》所谓的“癥瘕”。究其病因,为身体虚弱,中气不足;肾气不固,
胞络松弛所致。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脾气虚弱,纳运不健,
则中气不足;肾为先天之本,并系胞,肾气受损,胞络松弛,子宫易脱垂。产后未曾满
月,过早操劳,或患咳嗽,以致腔压骤增,为引起
发作的诱因。
治疗以补脾肾,升提固阴为主,惯用成方为补中益气汤,该方
偏于补中气,对肾虚未能兼顾,而本症患者无有不腰酸者,下垂越
深则腰越酸,说明胞络与肾经有密切联系,本例治疗乃用脾肾兼顾
法。参、莨、术、陈补中气,仲、断、脊、五味子益肝肾,另用升麻以升
提固托,丹参、枳壳并用,对本症亦有卓效。据近代实验,能使宫体收缩,促进子宫 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从而使子宫韧带恢复韧性。
至于子宫脱垂后,宫体与衣裤等摩擦,表层易致破碎而受感
染,引起肿痛、糜烂和白带增多,此种症状即薛己《女科撮要》所谓: “肝经湿
热”。 一般可服龙胆泻肝汤(《局方》:龙胆草、柴胡、泽泻、 车前子、木通、生地黄、 当归尾、栀子、黄芩、甘草),并用熏洗方(见初诊)医治,候湿热症状消失,自行调养升 陷。
(三)孙朗川医案
吴某某,女,58岁.已婚,家庭妇女,1966年4月29日初诊。 15年前第三胎分娩
后,因外邪犯肺频作阵咳,症状迁延半月, 继之自觉前阴坠感,有物突出,后经调治痊 愈。月余前因溃疡病出血后体力衰弱,宿疾复发,稍事劳作,即见阴中脱出如梨,伴小 腹空坠,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腰酸,带下量多不臭。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拟为气 虚无力系胞。治宜补中益气,佐以益肾固摄。
处方:党参24g, 黄芪15g, 白术9g, 升麻3g, 陈皮6g, 当归6g, 枸杞15g, 金樱子
24g, 芡实18g, 龙眼膏30g(分冲),炙草3g 。3 剂。
5月2日二诊:服上药后,阴中脱出物已收,带下锐减,脉舌如 旧。继以上方续服3 剂。
5月6日三诊:带下净止,少腹坠感消失,能做轻微家务,舌苔如旧,脉较有力。嘱服 龙眼膏巩固疗效,避免过劳,以防复发。 患者病起产后阵咳频作,经产褥期调治痊愈。
现年近花甲,肾气渐衰,月前又发溃疡出血,气随血脱,宿疾复作。互参脉症,拟为气 虚无力系胞。方以参、芪、术、升麻补气升提;龙眼膏、当归甘温补脾养血;枸杞子、
金樱子、芡实益肾固摄止带,陈皮理气。共奏补气升提之功。三诊时治疗虽已收效,然 本病症属慢性,常见过劳则发,难以断根。故嘱继服龙眼膏巩固疗效,并注意劳逸结
合,以防复发。
(四)哈荔田医案
刘某,28岁,已婚,1971年10月27日初诊。
于两年前二胎产后,因不善调养,满月刚过即强力持重,过度操劳,逐渐觉有物下坠 于阴道之中,稍卧可自行纳入,时好时犯,也未及时就医。近半年来日渐加重,痛苦不 堪。并伴见气短乏力,腰酸腹坠,小便频急,带下如注,间有阴道出血。经妇科检查,
谓子宫Ⅱ度脱垂,并宫颈中糜。因畏惧手术,改就中医治疗。面白不华, 舌淡苔白,脉 来虚缓,诊为脾气下陷,无力系胞,冲任不固,带脉失于约束所致,宗《内经》 “虚者 补之”、 “陷者举之”之旨予升阳举陷、 益肾固脱之剂。
处方:野党参、炙黄芪各18g, 金狗脊(去毛)、桑寄生、淮山药、炒苡米各15g, 川续 断、海螵蛸各12g, 绿升麻、北柴胡各6g, 炒枳壳、祁艾炭、贯众炭各9g 。6 剂,水煎 服。另用蛇床子、黄柏、石榴
皮各9g, 蒲公英24g, 金樱子、炒枳壳各12g, 小茴香、乌梅、五倍子 各6g 。6 剂,布包,煎水,坐浴,熏洗,每日二、三次。井嘱卧床休
息,资助治疗。
二诊(11月3日):前用升提补摄之剂,体力精神均有恢复,阴
挺亦略见内收,白带减少,下血已止。舌脉如前再拟原法更进。
处方:野党参18g, 炙黄芪12g, 金狗脊(去毛)、桑寄生各15g,
金樱子、女贞子、补骨脂、海螵蛸各12g, 益智仁、炒枳壳各9g, 绿升麻、北柴胡、五 味子各6g 。6 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一:诊(11月16日):上方出入,治疗半月,病情已有起色,宫体
仅在下午有轻度脱下,小腹重坠消失,带下尿频仅有.谁料昨日月
经来潮,诸症又复举发,惟程度已较既往为轻。正值经期,拟益气
养血.补肾固冲。
处方:炙黄芪、野党参各15g, 全当归、炒杜仲,广寄生、金樱
子、女贞子、鹿角胶(烊化冲服)各12g, 五倍子、炒枳壳、刘寄奴各
9g, 绿升麻6g, 西红花,广木香各3g 。4 剂,水煎服。外用药暂停。
lyq 诊(11门23(-)):现月经已净,阴挺已内收,面色红润,脉来
沉缓,惟腰酸乏力,带下尿频,诸症尚在。仍守升阳益气,脾肾两固
之法为治。
处方:野党参、炙黄芪各15g, 炒白术9g, 绿升麻、北柴胡各
6g, 炒枳壳15g, 川续断、桑寄生、炒杜仲、女贞子、桑螵蛸各12g 。5 剂.水煎服。外用蛇床子、石榴皮、枳壳各128,苏木98,小茴香、吴
茱萸各6g, 金樱子、五倍子各9g 。5 剂,布包,煎水,坐浴熏洗。
五诊(1972年2月2日):迭进益气升阳,养血固肾之剂。子
宫已收归原处。现已恢复半月余,未再脱出,月事亦基本正常。精
神食欲均感良好,嘱服归脾九半月,每日早晚各一付,白水送下,以
资巩固。煮洗之药依四诊方继用一个月。
《妇人良方》云: “产后阴脱,玉门不闭,因坐产努力举动,出劳
所致。” 《医宗金鉴》: “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因分娩用力太
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阴中突出一物如蛇,或如菌、如鸡冠
者,即众云颓疝类也。”指出本病与分娩用力,气虚下陷,房事不节.
湿热下注等因素有关。阴脱的发生以脾虚气弱,肾气不充为主要
病因.如劳力过度,便秘强下,产中用力,湿热下注等,皆属诱因。
若无脾肾气虚之素质,则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也不致引起发病。正如张山雷说:“此症 虚弱者时有之,正是下元无力者所致。”哈荔田
对本病的治疗,每用补益脾肾之法。因脾主升提,又主肌肉,脾虚
升举无力,统摄失司,肌肉尖养,无力系胞;肾为冲任之本,肾虚则
冲任不盛,带脉失约,下元无力,不能维系胞宫,遇有其他因素,即
可导致子宫脱垂。此与现代医学认为的盆底肌肉松弛,子宫韧带
支持作用减弱,易致子宫脱垂之理相符合。临床脾虚为主者,治宜
益气升陷,兼予固肾,多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肾虚为主者,则宜温阳
补肾,补益气血,多用大补元煎化裁;湿热下注所致者,也每于健脾
益肾中,兼予清利湿热。哈荔田认为,此病须着眼于虚,着手于补,
以增强体质,加强盆底组织的支持作用为原则,治法关键在于掌握
病机,始终不移。
本案患者子宫Ⅱ度脱垂,腹坠腰酸,带多尿频,阴道出血,哈荔
田辨证属脾虚气陷,带脉失约。初用补中益气汤加狗脊、桑寄生、
续断、山药等,健中益气,固肾涩脱;又加薏苡仁、海螵蛸利湿止带;
艾叶炭、贯众炭兼予止血。药后体力精神恢复,阴挺亦略见内收,
白带减少,下血已止,病情好转。故去止血药。三诊正值经期,治
宜益气养血,补肾固冲。加鹿角胶温润助阳,佐升麻升举下陷之
气,深符“虚者补之”、 “陷者举之”之旨,因得速效。四诊兼予养血
调经,经止则仍本初意,继进补虚升陷之剂,遂获痊愈。其间病情
虽有反复,但始终谨守病机,锲而不舍。
(五)裘笑梅医案
张某,59岁。
初诊(87年7月4日):患者绝经已5年,原有内脏下垂史,
近半年,玉户脱垂较前严重,每遇疲劳,玉户脱落于阴道口外,休息
与平卧后亦不易自行回纳,现用宫颈托,行走不便,带下色黄。妇
检:阴部局部红肿,黄水淋漓,有并发溃疡之势。自觉腰疫腿软,小
便短赤,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苔薄,舌质偏红,脉细弦。
治拟补肾托举佐以清利:
生黄芪15g, 升麻9e, 柴胡9g, 生、熟地各10g, 陈萸肉10g, 淮山药10g, 丹皮9g, 泽泻9g, 土茯苓10g, 金樱于15g, 炒杜仲15g。
外治法: 川柏9g、苦参10g、苏叶 gs, 煎汤乘热先熏后洗外阴
部,早晚各一次。
嘱其卧床休息。
二珍(7月20日)药后带下、腰疫、小便均明显好转,子宫脱垂
因休息较多,亦未出现。嘱其前方继用7天,可适当增加活动。以
后用知柏地黄丸与补中益气九交替治疗3月,能担负——定的家务
劳动,诸恙未呈。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 “妇人阴挺,或因胞络伤损,或
因分娩用力太过,或因气虚下陷,湿热下注, .,,”阴脱的主要病机
是冲任不固.提摄无力。裘笑梅认为,阴挺在治疗上通常用益气升
提、补肾固托之法,但对宫体常脱出在阴道口外,引起感染发炎,出
现阴部红肿热痛,黄水淋漓,并发溃疡者,轻者可在益气补肾剂中
加入清热利湿药;重者应先用龙胆泻肝汤,清热泻火解毒以治其
标,待炎症痊愈后,再用升提固托以治其本。患者素体中气不足,
年老体虚.肾气亦衰,不能维系胞宫,带脉失约,而致子宫脱垂,宫
体经常脱落于阴道外,引起感染。证属肾虚湿热型,故用六味地黄
汤合补 r》益气汤加外用药而获良效。
(六)江化甫医案
程某某,女,34岁。1964年秋初诊。
患者初感少腹坠胀,腰骶部酸痛,小便频数,阴道如有物堵。
之后,阴道突出一物,形如鸡冠花,行动时感到疼痛,时有淡血淋
漓,病已两月,求余诊治。脉症合参,证属情志郁结,感受湿热,气
虚脱陷。治宜升提解郁,除湿收涩。内服升提加味逍遥散。
昆布6g, 升麻2g, 杭芍10g, 柴胡6g. 青皮3g, 白芷6g, 贯仲
6g。五剂, 一日一剂,水煎服。外用散剂,即乌梅6g、 白芷6g、瓦楞
子6g、蛇床子10g、枯矾10g、地龙2条、麝香1.5g、雄黄3g, 诸药混合,共研极细 末。用法:先用荆芥穗30g, 鸡冠花30g 、 白芷log、
蛇床子30g 、昆布10g, 水煎,趁热熏洗患处,后撒药粉。每日早晚
各熏洗两次,撒药粉两次。
二诊:按照上法,半月后淡血即止,阴道下物亦逐渐消小。又
按上法治疗月余,病愈。
江化甫认为,阴脱的发病原因不外是中气下陷,冲任不固;或
劳力过度,损伤胞络,失于固摄所致。证之临床,主要有气虚、肾虚
之分,虽然也有湿热证,但临证常见的,多为堕出后擦伤或溃烂引
起黄水淋漓、阴门肿胀、发热、口渴、溲赤而痛者。这些症状,很少
在发病初期出现,足见湿热并不是致病的主因。其脱出程度有轻、
中、重之别。轻者坠物在阴道之中,中者部分脱出,重者可完全脱
出。治疗时,根据“虚者补之”、 “陷者举之”的原则,以补气升陷为
主,配合熏洗方法,则获效显著。本案患者阴脱如鸡冠花,行动时
感到疼痛,时有淡血淋漓,证属情志郁结,感受湿热,气虚脱陷。治
宜升提解郁,除湿收涩。内服升提加味逍遥散,配合外洗并撒药粉
处理局部症状,标本兼顾,守法治疗月余而获效。
二 、阴 肿
(一)班秀文医案
朱某,40岁,工人。1991年6月13日初诊。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道灼热涩痛,发作时波及外阴肿痛,
经小便化验检查无异常,肌注庆大霉素后症状可缓解,但症状反复
发作,尤以经行前后多见。现尿道灼热,小便腥臭,溺后白浊,外阴
肿痛,小腹作胀,性交则外阴痒痛加剧,夜难人寐。检查:两侧阴唇
肿胀,小阴唇中段色素变浅,范围约1.5cmXL 5cm大小。舌质
淡,苔白厚腻,脉细。诊断:阴肿。辨证:湿瘀下注。治则:清热解
毒,化瘀利湿。
处方:鸡血藤20g, 丹参15g, 土茯苓20g, 忍冬藤20g, 生苡仁
15g, 车前草10g, 益母草10g, 石韦10g, 紫草10g, 甘草6g 。4 剂,
每日1剂,水煎服。
另用苦参60g, 百部60g, 仙鹤草30g 。4 剂,每日1剂,水煎熏
洗坐盆,每日1~2次。
二诊(1991年12月9日):守上方服用约50剂,尿道灼热感
消失.阴肿已瘥,但性交后局部灼热感偶作,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转用健脾利湿法。
药用:党参15g, 茯苓20g, 淮山药15g, 生苡仁15g, 连翘20g,
扁豆花10g, 川断10g, 桑寄生15g, 甘草5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管地推动 者
三诊(1992年1月30日):药已,交后灼热感消失。妇检复查
小阴唇色素变浅部位已有好转,继以归芍地黄汤滋肾养阴善后。
女性外阴肿胀疼痛,或阴道口一侧或双侧出现囊性肿块者,称
为阴肿。本病发病机制为肝经湿热,下注阴部;或寒湿凝结,痰瘀
交阻,遂致阴肿。 《景岳全书》: “妇人阴肿,大都即阴挺之类,然挺
者多虚.肿者多热。”外阴、尿道位于下焦阴湿之地,其之所以灼热
肿痛与湿、热、瘀有关。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蕴久则化热生
火,灼伤尿道阴部,故局部灼热肿痛不适。湿阻气机,经络不畅,故
小腹作胀。依据脉症分析.证属湿瘀下注,脾肾两虚。患者目前阴
肿加剧,痒痛日甚,夜难入寐,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故一诊采用鸡
血藤、丹参养血行血,土茯苓、忍冬藤、紫草清热解毒,凉血而不伤
阴,车前草、益母草、石韦利湿化瘀消滞,共奏清热解毒,利湿化瘀
之功;外用百部、苦参、仙鹤草杀虫利湿,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辅
相成,故药后疗效卓著。由于湿瘀为标,脾肾虚为本,故二诊转用
健脾利湿兼以益肾,以图其本。三诊病症基本痊愈,则滋肾养阴以善其后,固其本。分
析本案,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秩序井然,因而疗
效显著。
班秀文认为,若因湿热下注,阻滞气机,湿瘀互结而致阴肿、阴
疮者,宜在清热解毒利湿的同时兼化瘀,湿瘀并治。由于病变位于
阴器,故不沦病程新旧长短,均可配用外洗之药,如蛇床子、苦参、
苍耳子、千里光、目部、白矾之类煎水熏洗,内外并治,才能收到预
期的疗效。
(二)黄永源医案
梁春园,22岁。初诊:)982年4月2日。
[病史]患者阴部反复瘙痒1年多,近来日益严重。用手指
抓破后,因感染阴部红肿奇痒。日轻夜重,并在阴部右侧有一如桃
核大之肿物,痛痒难忍,不能坐,行走摩擦痛苦更甚。经当地医院
用抗生素治疗,病情尚未控制,仍觉阴部肿痛奇痒,彻夜不眠,且肿
物痛连肛门,小便时刺痛,伴口干而苦、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
3天未解、腹微胀痛。
[检查]体温37~C, 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血
常规:白细胞总数6.2X10’/L, 中性0 .78,淋巴0 .22。
[辨证]风湿热毒留注外阴。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处方]白头翁30g, 土茵陈30g, 大黄18g(后下),黄连68,
黄柏12g, 苦参38g, 玄参18g, 蛇床子12g, 皂角刺18g。水煎服,8
剂。外治以消肿解毒外洗剂:地肤子30g, 白鲜皮30g, 蛇床子
30g, 荆芥18g, 黄柏18g, 苦参30g。
以上六味药煎数沸之后,倾入洗面盆,适温度外洗患处每天1
次。
复诊:1982年4月10日。药后大便已通,外阴痛痒已减,肿
物渐消,病有起色,仍觉口干苦,小便黄短赤痛。治宜泻火除湿,清
热利尿。
[处方]白头翁30g, 地肤子18g, 土茵陈30g, 车前草30g, 草薛30g, 蛇床子12g, 苦 参12g, 玄参18g, 皂角刺18g。
水煎服。8剂。外治同前。
三诊:1982午4月18日。内伤井治,痒痛大减,夜寐亦安,局
部症状好转,肿物消至如花生仁大。效不更方,连服7剂。
外治同前。
四诊:4月25日。自述阴肿痛痒全消,唯腹胀痛、食欲不振、
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腻、脉濡数。拟健脾清热化湿剂,以巩固疗
效。
[处方]土茯苓30g, 白术35g, 茵陈18g, 大腹皮15g, 川朴
12g(后下),枳壳18g, 车前草30g 石榴皮15g 地肤子18g。水煎
服,3剂。 (引《奇难杂症精选》)
阴肿是由湿毒内侵或肝经郁热、脾虚生湿、郁而化热、湿热下
注外阴所致。 《妇人良方》说:妇人阴内痛痒,内热倦怠。饮食少思,
此肝脾郁怒,元气亏损,湿热所致。且湿热下注,为病虫生存繁殖
提供有利条件,两者常互为因果。黄永源认为,本案阴肿为风湿热
毒留注外阴而成,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为中心,采用内服和
外洗兼治的方法,效果比较满意。 一诊以白头翁、土茵陈、大黄清
热化湿、通泄大便;黄柏、黄连、苦参清热解毒、化湿止痒,玄参凉血
解毒;蛇床子、地肤子消风而止痒;皂角刺消肿散结。并配合清祛
肿毒,化湿止痒的外洗剂,内外合治。药后大便已通,邪毒外泄,外
阴痛痒已减,肿物渐消,病有起色,仍觉口干苦,小便黄短赤痛.调
整药物泻火除湿,清热利尿。三诊药后病症大减,效不更方,方药
同前。四诊阴肿痛痒全消,即以健脾清热化湿剂,巩固疗效。肇个
治疗围绕主要病机,随症加减药物,守法治疗而收功。
三、 阴 痞
(一)黄政罔医案
患者:曾某,35岁。住长沙市五堆子28号。
病名:阴疮。
病因:外感风湿热邪,咽痛,溲黄便结。经内科治疗,湿热末尽
而下注。
证候:外阴部出现疱疹10余天,滋水淋漓,奇痒难忍。肛周、
外阴及双腹股沟内侧有弥漫性疱疹,皮色潮红,部分表皮溃破,糜
烂渗液。
诊断:右边腹股沟处可扪及蚕豆大小溃疡。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脉症合参,此湿热下注之阴疮证。
治法:清热利湿。
处方:胆草6g 、栀仁10g、银花12g、黄芩6g、泽泻10g、木通
10g、前仁10g 、当归12g、生地15g、柴胡10g、甘草5g。
外洗方:大青叶30g、青蒿30g、土黄柏30g、路路通50g、 硼砂
6g(后兑)、皮硝10g(后兑)。3剂,煎水外洗,日2至3次。
禁忌:忌鱼、虾、羊肉。
效果:服药3剂,瘙痒减轻,渗液明显好转,口渴减,二便调。
内服方去当归、木通,加地肤子、白藓皮;外用药照原方。治疗7
天,病愈。 (引《奇效验案》)
评析:本案为长沙著名中医师黄政罔治疗阴疮医案之一。妇
女阴户生疮,甚则破溃,脓水淋漓,局部肿痛者,称为阴疮,又称“阴
蚀”。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非特异性外阴溃疡、前庭大腺脓肿等疾
病。本病多因湿热下注,蕴结成毒;或肝肾阴虚内热,熏灼阴户;或
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达,蕴结阴部,肉腐成脓而成。本案患者外
阴疱疹滋水淋漓.奇痒难忍。肛周、外阴及双腹股沟内侧有弥漫性
疱疹,皮色潮红,部分表皮溃破,糜烂渗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数。根据脉症,显系肝经湿热下注之阴疮证。治宜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为治湿热下注 之特效方,使用正确,收效甚速。故以龙胆泻
肝汤加金银花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功,井配合清利湿热,通络止痒药
外洗。如此内外合用,疗效甚佳。但本方药多寒凉,恐伤脾阳.须
中病即止。
(二)裘笑梅医案
潘某,女,29岁
初诊(1963午10月3日):患者人工流产术后月余,近1周外
阴红肿,疼痛甚剧,伴有瘙痒,自觉头晕腰瘦,现正值行经期。妇
检:大小阴唇红肿,小阴唇下部内侧溃疡,大阴唇内侧有针尖大点
状糜烂。苔微黄,脉细软。治用养血凉血驱风,清热利湿止痒:
紫丹参15g, 炒白芍10g, 丹皮10g, 制川断10g, 桑寄生10g,
赤芍9g, 地肤子9g, 防风3g, 荆芥穗6g, 白鲜皮9g。
外洗:蛇味子9g, 黄柏6g, 苦参子9g。
二诊(10月7日):药后,月经净,外阴瘙痒减轻,疼痛亦有好
转,仍感头晕腰疫,脉舌如前。治用前方去丹参、白芍,加淡子芩
9g、炒贯众10g、冰绿豆衣10g(包)。外洗改用:五倍子3g、紫草
6g、黄柏6g。内外用药月余。
三诊(11月1日):患者外阴溃疡已基本好转,面色转红润,经
转11月9日,经前似有复发之势,嘱其每遇经前7天按前方及外
用药巩固治疗,以防覆辙。 (引《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萃》)
评析:本案为裘笑梅治疗阴疮案例之一。裘笑梅医案见月经
先期。
阴疮多因湿热下注,蕴结成毒;或因正气虚弱,寒湿凝结而成。
本案患者流产后气血未复,复感湿邪,导致外阴溃疡伴有剧痛瘙
痒,头晕腰酸,苔微黄,脉细软,属血虚受风,湿热下注之证。治宜 养血祛风,清利湿热,止痒止痛兼顾。药用丹参、白芍、防风、荆芥、 桑寄生养血,祛肌表之风;地肤子、白鲜皮、绿豆衣清热利湿,祛风
止痒,复加牡丹皮、黄芩、栀子、贯众等药清营凉血。并配合外洗,
清热化湿止痒,以冀奏效更捷。待湿化热清,血和风止,溃疡愈合,诸症自然消失。据 经前似有复发之势,嘱其每遇经前7天按前方
及外用药,以防覆辙,巩固疗效。
(三)班秀文医案
杨某,43岁,工人。1991午8月23日初诊。
1个多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外阴瘙痒,时作时止,曾在医院检查,诊为“外阴尖锐湿 疣”,经局部用药后仍觉外阴痒痛。带下量
少,质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诊断:①阴痒;②阴疮。辨证: 湿毒下注。治
则:化瘀利湿,清热解毒。
处方:归身10g, 川芎6g, 白芍10g, 土茯苓20g, 白术10g, 泽 泻 1 0g, 槟榔10g, 苦 参15g, 白鲜皮10g, 夏枯草10g, 甘草6g 。7 剂,每日1剂,水煎服。
另用九里明50g, 猫爪草50g, 槟榔20g,7 剂,每日1剂,水煎熏洗阴部。
二诊(1991年9月10日):药已,阴部瘙痒时作时止,时而灼痛,其痛集中在小阴唇 处,每次痒痛持续5~6分钟。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略数。
药用:土茯苓20g, 忍冬藤20g, 生苡仁20g, 车前草10g, 鸡血藤20g, 丹参15g, 益 母草10g, 连翘20g, 九里明20g, 槟榔10g, 甘 草 6g,14 剂,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 方药同上。
三诊(1991年10月11日):药后阴痒已减,外阴时痛,带下如水,质稀量少,舌淡 红,苔薄白,脉细缓。仍守原法。
药用:归身10g, 川芎6g, 白芍10g, 土茯苓20g, 白术10g, 泽 泻 1 0g, 苍术10g, 黄 柏10g, 连翘20g, 白芷6g, 槟榔10g, 甘草5g 。 7 剂,每日1剂,水煎服。
四诊(1991年11月26日):外阴瘙痒消失,白带正常,经医院检查,外阴湿疣消失。 继用四妙散加土茯苓、忍冬藤、龙胆草巩固治疗。 (引《班秀文临床经验辑要》)
尖锐湿疣发生在生殖器部位,又称“生殖器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表 皮呈疣瘤状增生的性传播疾病。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加之 房事不洁,感受秽浊之邪,与风邪相搏,凝聚肌肤而成;或由于肝虚血燥,筋气不荣,
致使湿毒下注阴部而成。本案湿邪化热,湿热成毒,蕴积于下焦,与血气相搏,郁结成
疮,故见阴中生疮、肿胀疼痛,屑湿毒下注之证,治宜清热化瘀利湿,杀虫止痒,在治 疗中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方用当归芍药散养血疏肝,健脾化湿;二妙、四妙 清热燥湿;槟榔、苦参、忍冬藤、千里光、白鲜皮清热解毒,杀虫止痒。如此标本兼 治,内外并治,疗效较佳。
(四)刘渡舟医案
周某某,30岁。
1991年6月19日就诊。患阴疮三年,两月一发。发前常见
身热心烦,口渴等症,继之阴户之侧起小指尖大之肿块、微痛,溃后则有脓水流出, 小便黄,大便于,脉来弦数。某医院诊为“巴氏腺脓肿”,服消炎药,时好时发。本次 阴户旁发生一肿块,尚未溃破,触
之疼痛。此乃肝经循行之处,小便黄、大便干、脉弦数,乃湿热毒邪下注之所致。治 宜清热解毒利湿,先解毒热为急,为疏:
生甘草30g, 玄参30g, 双花15g。
服药五剂,阴户肿块消之大半;原方之双花加至30g, 佐用龙胆泻肝丸,又服五剂而病 愈,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巴氏腺脓肿即为前庭大腺炎,属中医“阴疮”之列。其特征是: 初生如莲子.微痒作 痛,日久掀肿,形如桃李。又因阴户周围部位肌肤疏松而易感染,故常表现为疮痈经久 不愈。刘渡舟认为,患者
阴疮三年,2个月一发,发前常见身热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干, 脉弦数等症,属 三阴亏损,兼忧思气结,致使湿热蕴毒循肝经下注阴部所致,本次病症正值病症初期,
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 先行解毒清热,消肿散结,截断病势发展,以防破溃成
脓,再行清利肝经湿热。初诊宗四妙勇安汤之意,以甘草配金银花清热解毒,玄参泻火 解毒散结。因本证为火毒挟湿,当归气温质润,恐其助热增湿,故减当归。用药后阴户 肿块消之大半,当继续清解热毒,加大金银花用量,并佐龙胆泻肝丸清利肝经湿热。本 案药精力专,直中病机,因而取效迅速。
四、阴 痒
(一)姚寓晨医案
曹某某,45岁。
初诊:1976年7月5日。主诉:近一年半来白带明显增多,并伴有外阴瘙痒、灼痛, 甚至坐卧不安,痛苦不堪。
诊查:白带呈豆渣样,混有多量血丝,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肿瘤迹象,确诊为真菌性阴 道炎。用制霉菌素治疗虽能使症状减轻,但始终未能根治。刻诊赤带绵注,阴蚀阴痒,
面赤尿黄,苔少舌红。 辨证:此心经热盛,灼伤带脉。治法:清心凉血,泄热束带。 处 方:人中白10g, 细川黄连3g(后下),细木通6g, 淡竹叶10g, 大生地黄15g, 生甘草 6g, 生山栀10g, 苦参片10g, 粉丹皮12g, 黛衣灯心2g。
上方煎剂凉服,连服十剂,心烦、赤带明显减轻。为了继续治疗并防止复发,嘱将上 方汤剂以十倍量加天花粉、淮山药、寸麦冬、 全当归、血竭炼蜜为丸,连服两月后,赤 带完全消失,经多次涂片检查,未发现异常。 (引《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妇女阴道内或阴户外周围潮湿,发生瘙痒而难以忍受等症状, 则称为阴痒。外阴瘙痒 症并非是一种疾病,而是外阴各种不同病变或是某些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一种症状,发 痒部位常在小阴唇、 阴蒂和阴唇沟,也可在会阴及肛门附近。当瘙痒严重时,患者多坐 卧不安,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 一般而言,妇女阴痒的主要病因, 一是肝经湿热下注, 积于局部,腐蚀外阴周围皮层组织而发阴痒; 二是脾湿下注,郁久化热,则湿热下注于 小肠、膀胱,传到阴道内腐蚀阴道黏膜组织,则阴道内发生瘙痒。若传至外阴,则外阴 发生瘙痒;三是外感寒湿,寒湿侵入阴部周围皮层,或阴道内黏膜组织,或
金华佗
智(**地(**
www.jinhuatuo.com
寒湿积于中焦日久,寒湿充盈,下注于胞中,传人阴道内,腐蚀黏膜
组织,则发生阴道内瘙痒,久之酿成阴道内生疮、糜烂,则发生阴内
疼痛瘙痒。姚老认为,妇女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
脏腑。而心主血,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素问·五脏生成篇》
指出: “诸血者,皆属于心”,妇人百病皆自心生,因此,妇科疾病从
心论治,在临床上具有现实意义。本案患者赤白带下,以赤带阴蚀
反复发作、瘙痒灼痛难忍为主,伴有舌红面赤尿红等症,按《内经》
“诸痈痒疮,皆属于心”之义,辨为心经热盛,灼伤带脉,治以黄连导
赤散为主。以导赤散清心火,另用人中白、黄连、栀子、牡丹皮、灯
心草加强清心之功,再用苦参清热渗湿止痒。少佐凉血散瘀之晶,
使心清血凉,热泄带平。本案组方重点突出,甚为精炼,故取效也
显。姚老对于阴痒从心论治,下病上取,乃获显效。足见其辨析病
机十分精当,处方用药别具一格,使入耳目一新。
(二)哈荔田医案
钱某,女,55岁,已婚,1974年9月20日初诊。
绝经迄已三年余。近两个多月来,阴部灼热瘙痒,难于忍受,
以致精神烦躁,寝食不安,自用食盐水或用川椒煎水每日冲洗,洗
时稍宁,继而依然灼痒难堪。妇科检查:外阴干燥萎缩,阴道有脓性分泌物。刻诊阴部 灼痒,带浊臭秽,口苦咽干,便于溲短,舌质偏
红,苔黄而腻,脉象弦数。证系阴虚湿热,湿热下注,拟清热解毒、
燥湿止痒为治。
内服连翘败毒丸、二妙丸,每日各一付,上、下午分服。外用蛇
床子9g, 蒲公英15g, 川黄柏、苦参各6g, 枯矾1 . 5g。布包,泡水, 坐浴熏洗,洗后以紫荆皮、黄柏为细面,用香油调如糊状,摊于消毒
纱布上,贴敷患处。
二诊(9月27日);用药一周后,阴痒轻减,已能忍受,带下量
少,秽气亦除,苔薄黄稍腻,脉弦而数。湿热未尽,仍予原法,内服
及外用药依前,再予一周。于10月6日复诊时,痒止带除,已近痊
愈。惟觉时有头晕、耳鸣、腰酸,脉弦细数,舌边红。嘱服知柏地黄
丸。每日二付,上、下午分服,近服10天。外用药继续用一至二
周。 (引《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阴痒一症,在婴幼儿、成人及老年妇女均可发生,但绝大多数
为更年期或老年妇女。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与肝脾肾功能失常有
关。肝脉绕阴器,又主藏血;肾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脾主运化
水湿。脾虚湿盛,郁久化热,湿热之邪随经注于下焦,或忧思愤怒,
肝郁生热挟湿下注,湿热生虫,且为病虫生存繁殖的有利条件,以
致虫蚀作痒;或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化燥生风,阴部肌肤失养而发
病。
哈氏认为,阴痒一证总与湿热有关,因而治疗多清热利湿之
药,以祛除致病因素,缓解临床症状。个人主张对此病除内服药
外,尚须配合外用熏洗法,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杀菌消毒的作
用,使内外合治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本例阴部灼痒、
烦躁咽干,便干溲短,带稠气秽,皆屑阴虚肝热,湿热下注所致。急
则治标,缓则治本。故先予二妙丸、连翘败毒丸内服,并配合外洗
法清热解毒,燥湿止痒,治其标症。待症状缓解后,再予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使肝木 滋柔,脾土得安, 自无积湿成热、湿注下焦之
患,是为治本之计。
(三)王慎轩医案
李,阴门痒痛,黄白带多,已延三年。形寒怕冷,下部尤甚,头
眩目花,面浮肢肿,腰酸膝痛,性情急躁,五心烦热,心悸寐少,胸闷
太息,嗳气泛恶,小溲黄热而不畅,面色苍黄,目下灰黯,舌苔薄白
微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解郁热,清利湿热。
北柴胡1.5g, 焦山栀9g, 篇蓄9g, 瞿麦9g, 木通4 . 5g, 飞滑石
15g, 车前子15g, 灯心0 . 9g。外用:苦参片15g, 蛇床子15g, 生白
矾6g, 煎汤熏洗下部。
二诊阴门痒痛已瘥,黄白带多亦少,形寒怕冷已解,面浮肢肿
亦轻,夜寐亦安,溲行亦畅。
阴痒是阴道炎的主要症状之一。风可作痒,湿可作痒,热可作
痒,虚可作痒。 《医宗金鉴》云: “妇人阴痒,多因湿热生虫。”明确指
出其病因病机特征。王氏认为,阴痒多由肝郁气滞,湿热循经下注
而成,治宜疏肝解郁,清利湿热为主,代表方八正散加柴胡,外用蛇
床子散加苦参熏洗,内外合用,效果甚佳。
(四)何任医案
董某,30岁。
初诊:1971年12月1日。腰酸为时已久。汛事行后,阴部瘙
痒而肿,带下量多,腹部有气块移动,大便较坚,两日一行,脉濡细,
苔薄白。以健脾渗湿为治,配合外洗方化湿杀虫。
全瓜萎9g, 茯苓12g, 川楝子9g, 炒荆芥4 . 5g, 麻仁6g, 山药
15g, 党参9g, 甘草4 . 5g。四剂。外洗方:蛇床子30g, 野菊花15g,
苦参片12g。煎汤外洗。
复诊:12月8日腰酸好转,阴部瘙痒减轻,惟腹有下坠感,脉弦细,苔薄。以益气扶脾 化湿为治。
炒枳壳6g, 茯苓12g, 姜竹茹12g, 白术9g, 山药30g, 麻仁9g,
党参12g, 补中益气丸30g(包煎)。四剂。
三诊:12月13日。病症均瘥,原意再续。姜半夏9g, 白鸡冠
花12g, 党参12g, 黄芪9g, 白术9g, 陈皮4 . 5g, 升麻3g, 柴胡3g, 生
草4 . 5g, 当归6g, 麻仁9g, 山药30g, 五剂。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曰: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
阴中蚀烂者,狼牙汤洗之。”均指明湿热相合滞于少阴肾经而为该
病。何氏认为,本例阴痒、带下量多、阴肿、脉濡细、苔薄白与此甚
为合拍。由于肝热与脾湿相合,下注胞宫而为带下、阴痒。初投化
湿健脾疏肝之剂合化湿杀虫之外洗剂治之,收效甚捷,药后诸症瘥
减,末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固本。另外,本案患者阴痒且
有腰病,但案中无专事健腰补肾之品,仅以健脾化湿,益气升阳方
内服,配合外用化湿杀虫药煎洗,不但阴痒阴肿症愈,而且腰痛等
病症均瘥。说明腰痛非肾虚之象,而是阴部病症表现之一。由本
案治疗体会到: 一是治病应分标本缓急,当热清湿化后,即以健脾
益气培本而收功;二是抓住病机治疗,本案肝热与脾湿清化之后,
主要病症缓解,腰痛腹坠等兼症亦随之消失。
(五)程门雪医案
倪某,67岁。初诊:1955年6月10日。下体痛痒。腰疫,头
晕。治予扶正清肝而化湿热法。
京元参三钱,制半夏一钱半,粉萆薛一钱半,炒杜仲二钱,细石
斛三钱,云茯苓三钱,块滑石四钱,生甘草一钱,姜川连三分,龙胆
草八分,炒川断二钱,福泽泻一钱半。
二诊:下体痒痛已瘥,舌痞作痛,肝火郁热所致。再以原法出细行斛四钱,黑山栀一 —钱半,粉草薛二钱,福泽泻二钱,小川连
三分,赤茯苓三钱,炒杜仲二钱,甘中黄八分,龙胆草八分,小生地
叫钱,炒川断二钱,野蔷薇八分。
前方有效,舌府作痛、下体痛痒,均见轻减。仍从原法出入,续
进以治。
细石斛二钱,小生地二钱,京元参三钱,桑寄生三钱,龙胆草八
分。黑山栀一钱半,甘中黄八分,野蔷薇八分,炒川断二钱,炒杜仲
二钱,泡麦冬二钱,福泽泻二钱。
四诊
舌痞痛已瘥,下体痛痒未发,头眩。苔光质淡,脉虚弦。再以
原方增减之。
细石斛四钱,炒杭菊二钱,福泽泻二钱,霜桑叶三钱,炒川断二
钱,泡麦冬二钱,大白芍一钱半,炒白蒺藜三钱,煅石决明四钱(先
煎),炒丹皮一钱半,黑料豆四钱,嫩钩藤一钱半(后下),荷叶边一
圈 。(引自《程门雪医案》)
外阴居下焦阴湿之地,性最娇嫩,其瘙痒不适,与风、火、湿、毒
诸邪有关。程门雪根据老年患者下体痛痒伴腰疫、头晕等症状辨
匪。本案属阴虚之体,兼有湿热之证。肝阴不足,肝体失柔,肝阳上
亢升扰于清空,则见头晕;肝火挟湿热下移,则为阴痒;浸淫于舌,
则为舌痞。
本案虚实错杂,病本在阴虚,肝肾阴虚、精血亏损、外阴失养而
致阴痒;标在湿热,湿热生虫,虫蚀阴中亦致阴痒,治宜攻补兼施,
标本兼顾。初诊用养阴补肾、清肝化湿清热法,二、三诊着重养阴
化浊法,治其舌痞,用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等方,有“苦辛杂用,
足胜杀虫”之意;四诊又加入平肝柔肝之药,而养阴之法,贯彻始
终。本案老年阴痒,多见于绝经后或卵巢切除术后或卵巢功能早
衰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阴道局部抵抗力减弱,容易感染邪毒所致的阴道炎症,称 “老年性阴道炎”。绝经后的妇女约有30%发生
本病。中医认为,由于年高体弱或手术损伤冲任,导致肝肾亏损,
冲任虚衰,阴虚内热,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致。 《妇人大全良方》
曰: “妇人阴痒,脏虚而虫蚀阴中,微则为痒,甚者为痛也。”《医学准
绳六要》云: “阴中痒.…瘦人燥痒届阴虚。”中医辨证多属此类证
型,治之之法可以效仿。
五 、阴 吹
(一)哈荔田医案
于某,38岁,已婚,1973年7月12日初诊。
阴吹而正喧,迄已三月余,初不旨告人,亦不敢会客,后发作益
频,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发则连续不断,声如矢气,遂由其夫伴来
求治。刻诊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腰酸膝软,气短声微,便溏尿频,
带下清稀量多,脉象沉细无力。诊为脾肾两虚,中气下陷。《医宗
金鉴》云: “气虚下陷大补治,升提下陷升柴添。”予补中益气汤加
味。
处方:党参、黄芪各15g, 白术9g, 陈皮6g, 当归9g, 炮姜炭
6g, 乌贼骨9g, 升麻、软柴胡、炙甘草各4.5g 。3 剂,水煎服。外
用:蛇床子9g, 黄柏6g, 吴萸3g 。3 剂,布包,泡水,坐浴洗。
数月后其夫来访,谓服药三剂,阴吹即减,再三剂而愈。守方
服至二十余剂,并坚持外用熏洗药,带下亦止,精神体力均见恢复,
迄未再犯。 (引《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阴吹指妇女阴道有气排出,并带有声响的一种疾病。是妇科
常见病症,因患者羞于启齿,常不及时就诊。本病始见于《金匮要
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记载:“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
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说明该病是由饮食太过,胃肠受伤,升降
失司,胃中津液不足,大肠燥结不通,阳明下行之气不得从其故道,乃别走旁窍所致, 方用猪膏发煎治之。
对此,后世医家均有论述,治疗方法各异。哈氏认为此由中气
下陷者多,用补中益气汤。患者除主症阴吹之外,伴有面色萎黄,
神疲倦怠,腰酸膝软,气短声微,便溏尿频,脉象沉细无力等症,显
系脾肾两虚,气下陷之证,脾虚运化失职,湿邪下注,故见带下清
稀量多。治宗“气虚下陷大补治,升提下陷升柴添”之训,予补中益
气汤大补中气,升阳举陷,加杜仲、续断滋补肝肾,用海螵蛸温涩收
敛.收湿止带。并配合蛇床子、黄柏、吴茱萸祛湿化浊,坐浴熏洗资
助治疗。药后阴吹即减,效不更方,守方服至二十余剂,不但阴吹
病愈.而且其他症状消失,精神体力均见恢复。
(二)裘笑梅医案
许某,55岁
初诊(1984年9月5日)自觉阴道排气,簌簌有声已4年有
余,形体消瘦,面色胱白,头晕目眩,两腰酸坠,下肢酸软,食欲不
振,脘腹胀垂,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沉细。此乃中气下陷入于奇经
所致。
治拟健脾益气升提,佐以补肾:
炒潞参9g, 生黄芪6g, 煨升麻6g, 炒枳壳9g, 炒鸡金10g, 炒
谷、麦芽各9g, 菟丝子10g, 煨狗脊10g, 柴胡9g, 炒山药9g, 制川
断10g:
服药5剂阴吹明显减少,腰疲亦痊,再服7剂,多年顽疾痊愈。
裘笑梅认为,阴吹的病因主要有中气下陷、肝气郁结、肠胃燥
结、湿停中焦四个方面,其总的病机正如《医学顾问大全.妇人种》
云: “谷气不能上升清道,复不能循经下走后阴,阴阳乖僻,遂使阴
户出声,,…”此案患者形体消瘦,面色眺白,头晕目眩,腰部酸坠,
脘腹胀垂等,实届脾气虚弱、中下陷所致,苔薄腻、脉沉细为微有湿郁。由于中气下陷 日久波及肝肾,故病人有腰脊酸软等症。根
据“陷者举之”的原则,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去白术、陈皮、当归
防其性温助热,加炒山药、炒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以健脾益气为
法则,以菟丝子、煨狗脊、制续断补益肝肾,强健腰脊,全方主旨使
清气上升,浊阴下降,升降有序,则阴吹自愈。
(三)张璐医案
张路玉(名璐)治一仆人之妇。经闭三月。少腹痛贯彻心。而
阴吹不已。与失笑散一服。瘀血大下。遂不复作。
又治一贵妇。小产后寒热腹痛。亦病阴吹。与山楂炭熬焦
黑,糖为丸。用伏龙肝煮水澄清。煎独参汤送三钱。 一服结粪大
下。再进。瘀血续行而愈。始悟猪膏发煎,实为逐瘀而设也。
《金匮要略》认为: “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
膏发煎导之。”然本案例1患者阴吹似与谷气盛实,胃气旁走阴道
之理不符,张氏认为其由瘀血所致。从其闭经,少腹痛贯彻心来
看,实属瘀血阻滞,气道不利使然。故予失笑散,瘀血大下,遂不复
作,效如桴鼓。
产后病机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为津血损伤,二为瘀血内阻,
三为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例2患者产后病寒热腹痛,亦病
阴吹。此因气血不足,复感外邪,血瘀于内导致阴阳失调,气机不
利而病阴吹,治宜益气健胃,活血祛瘀。取山楂炭熬焦黑、糖为丸
以温中健胃,消积导滞,活血行瘀。 《本草便读》曰: “伏龙肝, …具
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转入脾胃,有扶阳退
阴散结除邪之意。”故以伏龙肝煮水澄清煎独参汤,而使气充血行,
结散邪除,气机顺畅而阴吹自愈。由此悟出,猪膏发煎实为逐瘀而
设,使之经络疏通,气血各归其道之意。
六、 阴 道 炎
(一)傅方珍医案
范某某,53岁。初诊:1985年12月3日。
主诉:患者以往有老年性阴道炎史。近日自觉外阴灼热,分泌
物增多,伴有腰酸,纳、眠差,小便短赤,大便干,二日一行。舌红少
苔,脉弦滑。
诊查:妇科检查,见外阴小阴唇双侧有数块大小不等的溃疡。
辨证: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清热。
处方:
(1)口服方。生、熟地黄各10g, 北沙参10g, 半夏10g, 枸杞子
10g, 生石膏30g, 砂仁6g, 黄芩6g, 女贞子10g, 丹皮6g, 苏梗6g, 麦冬10g, 知母
6g。
(2)外洗方。苦参10g, 黄芩10g, 生甘草10g。上药煎水后坐浴。
(3)青白散外敷。
二诊:1985年12月19日。用以上方法治疗后,外阴疼痛明
显减轻,自觉发痒,分泌物减少,纳、眠好,小便仍黄,大便正常。舌红,苔薄黄, 脉小滑。外阴溃疡面明显缩小。辨证治法同前。
处方:(1)口服方。生、熟地黄各10g, 知母6g, 沙参10g, 麦冬10g, 石斛6g, 黄芩 6g, 生石膏30g, 炙甘草6g, 女贞子10g, 何首乌10g, 茯苓10g, 陈皮10g。
(2)继用外洗方熏洗外阴,并用青白散外敷。
三诊:1985年12月26日。现患者一般情况好,外阴无痛痒, 分泌物不多,腰不痛, 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诊查:外阴溃疡痊愈。辨证治法向前处方: 生地黄10g, 沙参10g, 麦 冬 1 0g, 石斛10g, 桑白皮10g, 黄芩6g, 知母6g, 茯苓
10g, 五味子6g, 生石膏30g。上方药服四剂,以巩固疗效。
阴道炎是指阴道黏膜及黏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阴道炎是妇女生殖器常见炎症之一。 临床以阴道灼热疼痛、瘙痒、白带量多为主要症状。最常见有老年性阴道炎,滴虫性及 真菌性阴道炎。祖国医学属于“阴痒”、 “带下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 由于脾虚湿盛,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或外阴不洁,感染虫邪,虫蚀阴中而引起;亦可 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精血亏虚,血虚生风化燥而致。本患者以往有老年性阴道炎 史,久病不愈故而伤阴,肝经络
阴器,肾主二阴,肝阴不足,肝火有余,淫蚀外阴,可见外阴溃疡、灼痛、小便短
赤、大便秘结、舌红,此为阴虚内热之证。傅方珍用玉女煎加减内服。 一诊加南沙参、 枸杞子、女贞子益肾养阴,黄芩、牡丹皮清热凉血,半夏燥湿祛浊,砂仁、紫苏梗理
气,意欲滋阴清热,阴水足则火自灭。再以苦参甘草汤加清热燥湿的黄芩熏洗外阴,用 青白散外敷消炎生肌。二诊,患者诸症明显减轻,守法加何首乌、 石斛益肝胃肾之阴, 茯苓、陈皮健脾理气化湿。三诊,病症告愈,继以滋阴清热之剂内服巩固善后。
(二)吴光烈医案
陈某,南安县美林公社西美大队人。
197日年11月26日初诊。患者带下绵绵不绝,色黄稠黏腥
臭,阴痒难堪,伴有胸胁郁闷不舒,口苦咽干,纳呆,食后脘腹胀满, 小溲短黄,便 后不爽.为时已久。屡治未效,而来求治。诊其脉弦数,舌质红,苔黄。阴道分泌液涂 片检查滴虫阳性。证属肝经湿
热,治宜清热利湿,处方:黄芩12g, 柴胡15g, 黄柏9g, 苍术9g, 车 前 子 9g, 泽泻 9g, 川楝9g, 蛇床子9g。嘱内服兼熏洗阴部,连用6 剂。
12月4日复诊,告曰:用上药内服兼外洗阴部后,诸症消失。
阴道分泌液涂片检查阴性。脉舌同上。继服原方3剂,以巩固疗
效。 (引《吴光烈经验集》)
从患者带下色黄稠黏腥臭、阴痒难堪伴有胸胁郁闷不舒、口苦
咽干以及脉象来看,显系肝经湿热的带下证。肝主疏泄,性喜条
达,湿热蕴结于肝经,使肝郁不畅、气机闭阻,故胸胁郁闷不舒。湿
阻中焦,脾失健运,故见纳少,食后脘腹胀满、便后不爽。肝经湿
热,脾虚气陷,内灼任带之脉,故带下黄黏而臭。湿热生虫,虫蚀阴
部,故见阴痒,阴道分泌液涂片检查滴虫阳性。湿郁热伏,则口苦
咽于,小便短赤。脉弦数为肝经湿热之症。此肝经湿热下注,症状
单纯,吴氏以清热利湿之剂,专泄肝经湿热,治疗带下之源。方中
重用柴胡疏肝解郁;以黄芩、黄柏清热燥湿;泽泻、车前子清利下焦
湿热;用辛香的苍术燥湿健脾;蛇床子、 川楝子燥湿杀虫止痒。全
方药精力猛,内服外洗共奏疏肝解郁、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效,诸
症迅速消失。
七、外阴白色病变
(一)哈荔田医案
邬某,67岁,1977年5月7日初诊。
外阴剧痒,夜间尤甚,难以人寐,迄今半年余。伴头晕目眩,干
咳少痰,胶黏难咯,口苦咽干,腹胀纳少,食顷即泻,足胫浮肿,查见
两下肢胫侧,各有一苔藓状皮炎,约10cmX 7cm 及 8cmX6cm 大
小,询之已十余年,不时作痒,搔抓脱屑,无分泌物。妇检:大小阴
唇皮肤均呈白色粗糙样改变,皮肤角化,色白,有溃疡面,肛周也有
同样皮损,五分泌物。印象为“外阴白斑”。舌苔白腻,舌质淡红,
脉沉弦滑。此为肝肾阴亏,肝火有余,肝脾不调,湿热下注,治拟滋
阴泻火、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法。
处方:细生地、北元参各15g, 北沙参、麦门冬各12g, 全当归
9g, 茅苍术、云茯苓各9g, 生苡米、地肤子、白藓皮、蒲公英各15g, 龙胆草、苦参各 6g。3剂,水煎服。外用蛇床子、紫荆皮、苦参各
12g, 百部10g, 黄柏6g。布包,泡水,坐浴熏洗。另以木鳖子适量,
研成极细粉,以醋调成稀糊状,涂搽腿部皮炎。
二诊(5月14日):上方六剂,口苦咽干已解,阴痒较前轻,大
便转实,脉仍弦滑,舌苔薄黄,边有瘀紫,乃湿热久蕴,血瘀络滞,原
方去麦冬,加赤芍、丹参各9g 。3 剂,外用药同前。
三诊(5月20日):阴痒继减,饮食亦增,略感腹胀,小便色黄,
再步前方化裁:
生地、元参各15g, 沙参12g, 当归9g, 地肤子、蒲公英各15g,
龙胆草、川黄柏各6g, 白藓皮、生苡米15g, 藿香梗、粉甘草各6g,
大枣五枚。3剂,水煎服。外用药同前。
兹后即以上方出入,共服20余剂,阴痒消除,诸恙亦解。遂以
六味地黄丸、二仙汤、三妙丸合方化裁,配制丸剂缓调,并配合外用
洗方同前,治疗间月。1977年10月家属来告,阴痒一直未发,妇
科检查:外阴白斑基本消失。腿部皮炎亦恢复健康皮色。
哈荔田认为,肝络阴器,肾主二阴,肝肾阴虚,则二阴失养,故
见皮肤粗糙,角化,色白;阴血虚弱,生风化燥,则见外阴剧痒,夜间
尤甚,难以入寐;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目眩口苦;木
火刑金,灼伤肺津,故而干咳无痰,咽干欲饮;肝郁侮脾,脾失健运, 故纳呆便溏,食已即泻;脾湿蕴热,注于下焦,故阴痒不止,下肢浮
肿。本例老年阴痒、外阴白斑病由于肝肾阴虚,肝火有余,脾不健
运,湿热下注所致。治宜标本兼顾,滋养肝肾以治本,泻火解毒、健
脾渗湿止痒以治其标。
初诊重用玄参、生地黄、南沙参、麦冬、当归等滋补肝肾顾其根
本,白术、茯苓、薏苡仁等健脾渗湿,助其运化,若精血充足,生化有
源,则营卫调和,肌腠得养,外邪无所依附;再济之以龙胆草、苦参,蒲公英、地肤 子、白鲜皮等泻火解毒,胜湿止痒,似更臻妥当。
二诊,阴痒较前轻,脉弦滑,舌苔薄黄,边有瘀紫。哈荔田认
为.占边瘀紫乃湿热久蕴,血瘀络滞之象,故原方去麦冬,加丹参、
赤芍活血化瘀,除旧生新,促进血循环,促进药物吸收,遂使症状得
以迅速缓解。术诊以复方制丸,滋阴助阳,水火互济,续清湿热,缓
渊善后,不仅控制了症状,而且使白斑得以消除。
值得注意的是,本例患者外阴剧痒,并覆白斑,辨证除血虚风
燥外,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须配合外用清热除湿杀虫之剂熏
洗,则治疗方臻完备。故医者一直用蛇床子、紫荆皮、苦参各12g,
百部10g, 黄柏6g, 坐浴熏洗,内外配合,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二)黄永源医案
谢玉妹,46岁。初诊:1981年6月。
[病史]患者外阴部痛痒、变白14年。自1968年起,觉外阴
部瘙痒,逐渐发展到外阴皮肤干燥、变厚,经西药治疗未能控制病
情.外阴逐渐萎缩。局部皮肤逐渐变白,范围迅速扩展,变白部位
连及臀部,阴道分泌物极少,至性生活困难。月经周期每超前3~
6天不等,量中等,色鲜红有瘀块,且淋漓不尽,8~10天始净。平
素急躁易怒,头晕眼花,耳鸣,手足心热,失眠梦多,心烦,口干欲饮
水,大小便正常。
(检查)形体瘦弱,两颧潮红,头发稀而干燥,爪甲不华,眼圈
发黑,精神憔悴,舌质偏红、苔少而干,脉细数无力。外院检查记
录:“双小阴唇变白,大阴唇上部有1cmX 3cm大的白色病变区。
阴部白变区连及臀部,皮肤变厚、粗糙”。病理检查结果为“外阴鳞
状上皮轻度角化及增生”。
[辨证]肝肾阴亏。
[治法]滋补肝肾,理气活血。
[处方]山萸肉12g, 熟地18g, 淮山18g, 丹皮12g, 云苓
18g, 泽泻12g, 三棱18g, 皂角刺12g, 炒山甲18g, 水煎服。外洽:
用蟾蜍水每天涂擦患部2次。
复诊:1981年7月28日。依上法治疗月余,服药40多剂。
痛痒减轻,外阴白色病变区全部呈粉色,余症同前。病有起色,治
守原意,守方续服,外用药同前。
三诊:1981年9月19日。上方又进50多剂及外治,外阴干
枯好转,外阴皮肤变软,疼痛大减,阴道分泌物增加,唯觉外阴部瘙痒、腰酸痛、口 干燥。
[处方]热地18g, 山萸肉12g, 淮山药18g, 麦冬15g, 生地18g, 丹皮15g, 皂角刺 15g, 丹参18g, 白鲜皮15g。
水煎服,15剂。外治同前。
四诊:1981年10月6日。药后,外阴干枯症基本好转,阴部白色病变出现了色素恢复 区,病变范围逐渐缩小。嘱其服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于1982年5月6日随访,患者 病情稳定,外阴白斑未见发展。
外阴白斑是指女性外阴部分皮肤,局部出现色白肥厚、干燥缺少弹性的现象。黄老认 为,此病为肝肾精血亏虚所致。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之间有相互滋生之作用,盛则同 盛,衰则同衰。如肝肾
不足,精血亏虚,不能上荣头目,则头晕目眩、耳鸣;阴液不足,阴虚内热则手足心 热,内热扰乱神明故心烦、失眠多梦、性情急躁;肝脉绕阴器,肝肾阴血不足,外阴失 养,致外阴皮肤干燥增厚,阴血不足,血行不畅,局部失养则皮肤萎缩变白。故治宜滋 养肝肾之阴, 佐以理气活血。方中取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治病之本,以三棱、 皂角 刺、炒山药、丹参理气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治其标。另用蟾蜍水解毒止痒,并刺 激局部病处,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本案抓住阴血不足,外阴失养的病机关键,守法守
方,内外同治,使多年顽疾终得治愈。
(三)赵冠英医案
季某,52岁,退休教师。1992年9月5日初诊。
患者绝经2年,外阴瘙痒2年余,白天坐卧不安,心烦意乱,入夜尤甚,夜寐难眠,
遇热加重,搔抓后流黄水,有少量黄带,秽臭气。妇检:外阴已婚经产式,大小阴唇及 肛门上方皮肤均呈现白色,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晰,阴道畅,宫颈光滑,宫体已萎缩,妇 检阴性。曾经某医院诊为: “外阴白色病变”,经西医治疗半年,疗效不佳,而求中医 治疗。患者诉平素性格急躁,喜食辛辣之物及膏粱厚味,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腻,脉弦 细。病为外阴瘙痒,证属肝经郁热,湿热下注。法当清热养阴,燥湿止痒。处方:
土茯苓、苦参、苍术各20g, 蛇床子30g, 花椒12g, 贯众、白藓皮、黄柏、威灵仙、
丹皮、白花蛇舌草各15g。水煎服。取200ml, 先熏后洗患处,等水温适宜时,再坐浴25 分钟,早、晚各1次。并嘱忌食荤腥煎炸之品。每日一剂。
二诊(1992年9月20日):用上方外洗15天后,瘙痒较前减
轻,观外阴白色病变面积减少,原方去威灵仙、贯众,加补骨脂、麦冬各20g, 继续外 洗阴部。
三诊(1992年10月5日):又经上方外洗15剂后,外阴明显好转,大小阴唇及阴道口 皮色已正常,肛门上方皮色已转深,惟阴
蒂处皮肤色白,原方继用以善后。
评析:本案为赵冠英治疗外阴白色病变验案之一。外阴部皮
肤和黏膜由于营养缺乏而发生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称“外
阴白色病变”。本病是妇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以奇痒难忍、灼热疼
痛,阴蒂、阴唇萎缩,甚则粘连,性交困难等为特征。
外阴营养不良,其表现在皮肤黏膜,但其根在脏腑气血的虚
损。肝、脾、肾三脏功能紊乱,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外阴失于
濡养,血虚生风,以外阴瘙痒干燥、灼热疼痛为病之本。 一旦正虚
邪侵,或湿毒内蕴或肝经郁热,外阴破损,导致湿热下注.为病之标。治疗本病除内服 药之外,必须重视外治法,痒甚者当先以清热
燥湿止痒之剂先熏后洗患处,再行坐浴,使药物直达病所,并忌食
荤腥煎炸之品,以防助热生毒;后期,则采用滋养肝肾、养血、祛风
止痒、清热利湿之剂内服为治。本案患者外阴白色病变,绝经后外
阴瘙痒,躁烦难眠,伴黄带臭秽,属肝经郁热,湿热下注。平素性格
急躁,喜食辛辣之物及膏粱厚味,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
为素体阳盛,肝脾湿热之象,本案湿热为标,阴虚为本。法当清热
养阴,燥湿止痒,本案治疗专以外用法,待病情缓解之后,加补骨
脂、麦冬等养阴之晶取效甚捷。
八 、宫 颈 炎
(一)陈粹吾医案
王某某,42岁,省妇联干部。
初诊:1965年6月12日。病已年余,带下量多,色黄白相兼,
且有腥臭(据述经某医院妇科检查为:宫颈糜烂)。小溲短黄,口腻
纳少。舌红,苔白腻微黄,脉濡数。证属脾虚湿蕴,郁久化热成毒
下达。治宜健脾利湿,清热解毒。
生白术三钱,广陈皮二钱,清半夏三钱,炒苡仁六钱,盐水炒黄
柏一钱半分,金银花五钱,蒲公英五钱,紫花地丁五钱,赤小豆四
钱,土茯苓四钱。六剂。
二诊:6月28日。服药后,带下大减,色白不黄,腥臭亦微。
原方加海螵蛸三钱(去壳炒黄),续服三剂,以靖余邪。
本例宫颈炎带下量多,色黄白相兼,且有腥臭。按其脉症,陈
粹吾认为证属湿热邪毒下注。但其成因,始则由于脾虚湿蕴,郁久
化热成毒;终则伤及奇经,带脉失固,以致精微秽浊杂下,溃溃乎若
坏都而不能自止。证本为脾虚,标为湿毒,治宜标本兼顾。初诊一面用白术、陈皮、半 夏、薏苡仁健脾和胃化湿以治其本; 一面用金银
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黄柏、赤小豆、土茯苓清热解毒利湿以治其
标,其中黄柏专清下焦湿热,可引诸药直达病所。药后疗效显著。
二诊带下大减,知为湿热邪毒将尽,在大量寒凉通利之药中,
加用一味咸温固涩之海螵蛸,以固托带脉,而防精微之下泄,既不
嫌其温,亦不畏其塞,则余邪可靖,正气得安。其治法步骤与方药
配合,可谓精当。
(二)刘越医案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中依管地维之
某女,31岁。19S4年1月25日。血样带下半月余,色旧暗, 妇科检查:”宫颈糜 烂”。曾行冷冻术,现上半部光滑,下半部有出血点。体瘦弱,治宜除湿化瘀生肌:
藤黄、五倍子、芒硝等份为散,敷宫颈。涂药一次,赤带即止, 后每周涂一次, 一月 后妇科检查:宫颈已正常。
评析:本案为刘越治疗宫颈炎验案之一。带下总届带脉失约, 湿浊下注。本证带下无 寒热征象,而宫颈糜烂、出血点应届湿瘀内阻、肌肤失养所致。治疗当以除湿化瘀生
肌。藤黄、五倍子、芒硝相伍,局部外敷,可解毒去瘀生肌,修复子宫黏膜。湿瘀去, 黏膜复,则血带自止。此法用于带下较轻者,若病情复杂,应配合辨证内服药物治疗。
(三)班秀文医案
云某某,30岁,南宁地区XX 仓库保管员,已婚,1973年3月30日初诊。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色量一般。平时带下虽多,色白黄,质稠
如涕,偶或阴痒,腰脊及胃脘、胸胁胀疼,食纳不振,肢体乏力,大便正常,小便淡 黄。脉虚细,苔薄白,舌质正常。西医妇检:宫颈肥
大,糜烂,左侧附件增厚,骨科检查:第4、5腰椎突出,梨状肌损伤。 诊断;阳虚带
下。
辨证:肾阳虚怯,湿郁瘀积。治则:温肾健脾。舒筋活络。
处方:熟附片10g(先煎),党参15g, 云苓13g, 白术9g, 益智仁9g, 白芍9g, 乌药 9g, 当归9g, 淮山药15g, 泽兰9g, 炙甘草6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二诊(4月8日),药已,带下已少,但略有燥热之感。脉沉细, 苔薄白,舌脉正常。仍 守上方,去附子之辛热,加骨碎补15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三诊(4月22日),腰痛减轻,但口干,脉细,苔白黄,舌尖红。 恐温药过用,转用下 方,当归9g, 白芍9g, 熟地12g, 淮山药15g, 泽 泻 9g, 云茯苓12g, 丹皮9g, 川断 9g, 鸡血藤15g, 骨碎补15g, 红 枣 9g。每日水煎服一剂,服三剂。
四诊(4月29日),腰胁疼痛减轻,带下正常,苔薄白,舌质正常。仍以温肾活血之法 以固本。药用:熟附片10g(先煎),党参
15g, 白术9g, 云茯苓9g, 白芍9g, 当归9g, 川芎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三剂。 (引《班秀文妇科医论医案选》)
肾主水,脾主湿,脾肾阳虚,以致带脉失约,则水湿下注而为带下 d, 结合妇科检查有 宫颈肥大,骨科检查有腰椎突出等病变,显系既有阳虚的一面,又有湿浊郁滞,以致胞 脉瘀积的一面,故用温肾
健脾之法以治本,药用熟附子、党参、茯苓、白术、益智、白芍、乌药、 当归、山药 等,期在恢复元阳。复用泽兰、鸡血藤、骨碎补等品,活血通络,标本同治。
阳虚带下之治,当视脾肾阳虚和湿盛之程度酌情选用辛热之附、桂与温补之参、术, 勿化火燥伤津液,酿生湿热。
金华佗
www.jinhuatuo.com
P农智地拖(
九、盆 腔 炎
(一)韩百灵医案
一九六五年夏,我院妇科病房收容一产后患者,李某,年二十
岁左右,系家庭妇女。经确诊为“急性盆腔炎”。据患者述产后恶露涩少.五、六日内 点滴不下,小腹硬痛,手不可近,按之有鸡卵大
包,久发高烧达39℃以上。曾注射各种抗菌素和内服消炎化瘀
药,但体温持续不降,小腹疼痛加剧,包块逐渐增大,又服活血散瘀
中药数剂,亦无效果。
望其面色深红,唇舌紫暗而干,苔黄燥,听其语言壮利,呼吸气
促;问其现状,心烦不宁,食人即吐,口喜饮冷,大便不通,小便如
茶,身有寒热,小腹刺痛,阴道不断流出污浊之血,恶臭难闻,按其
小腹硬块如儿头,切其脉象弦滑而数。根据证候分析,时值炎热季
节,产室寒温失宜,感受外邪,或产后感染邪毒而致恶血当下不下,
蓄积胞内,热毒蕴结日久,而形成“胞宫内痈”。予以清热解毒化瘀
之方:
双花25g, 连翘15g, 大黄5g, 丹皮15g, 桃仁15g, 公英20g, 地
丁20g, 生石膏20g, 三棱10g, 文术10g, 甲珠15g, 黄柏10g, 乳香
15g, 没药15g。水煎服,两剂。
服药后一日内腹痛加剧,阴道流出大量脓血,恶臭,大便泻下
燥屎数枚,便尿混赤,体温下降到37℃左右,口干不甚渴,饮食稍
进,诊其脉弦滑而稍数。知其胞内余脓未尽,败血未除。仍以上方
减生石膏,加姜黄15g 以行恶血,又随服两剂。服药后阴道流下黑
紫血条血块,小腹胀痛减轻,二便以通,饮食倍增,精神如故,体温
正常,脉弦细而缓。此仍气血不足之症,又拟一益气补血之方:
当归15g, 生地15g, 白芍15g, 人参10g, 怀膝15g, 麦冬15g,
龟板20g, 芋肉15g。连服四剂,调治一月痊愈。
盆腔炎包括盆腔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及盆腔腹膜与
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炎症。盆腔炎又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
炎。盆腔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散见于中医带下、癥瘕、少腹痛、月
经不调、崩漏等篇之中, 《内经》的“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记载,就描述了妇女
带下病症之病位及症状。本病多因感受毒邪后,热
毒与气血凝滞冲任,下注带脉所致。
本案患者产后恶露涩少,小腹硬痛,按之有鸡卵大包,久发高
热达39℃以上。经西医治疗注射各种抗生素和内服消炎瘀药,但
体温持续不降,小腹疼痛加剧,包块逐渐增大,前医认为瘀阻胞宫
而单用活血散瘀中药数剂,亦无效果。韩百灵据其产后恶露不下,
小腹硬痛有包块,伴高热不退,舌象脉象以及治疗经过,判断其属
产后寒温失宜,感染邪毒而致恶血当下不下,蓄积胞内,热毒瘀血
蕴结日久,已经形成“胞宫内痈”。治当清热解毒化瘀之剂,促邪外
出,方可毒去热清,瘀血得以消散。今瘀热互结,肉腐成脓,而前医
仅施活血散瘀之品,邪无出路,热毒未解,瘀血难行,故疗效不佳。
韩百灵仿大黄牡丹皮汤加金银花、连翘、石膏、蒲公英、紫花地丁、
黄柏泄热解毒;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破血散瘀,穿山甲软坚散结,
清热养阴。全方药物精专,解毒破瘀力强。因而服药一日,病情即
大有转变,加姜黄以行恶血,两剂之后,瘀热已去,症状基本消失,
体温正常,脉弦细而缓。考虑病人产后体弱之体,攻泄之剂中病即
止,故转而益气补血,扶助正气。如此紧扣病机,攻补有序,使胞宫
内痈得以速愈。
(二)颜德馨医案
蒋某,52岁。
病史:始有左下腹疼痛,此后每半年左右发作1次,逐渐加重,
后发作频繁,每发作前,白带增多,有时发热39℃以上,先后住院4
次,均以抗生素治疗控制症状而出院,此次人院前4天开始腹痛,
肛门肿痛,小溲困难,喜蹲而不喜卧,食欲差,便结。宫外孕史,施
行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已绝经。曾流产四次。妇科检查:子宫后
位,正常大小,左侧可触及6 cmX5cmx4cm 大小肿块,界限不清,
不活动,压痛明显。拟诊为慢性盆腔炎亚急性发作,左侧附件炎性
肿块。除肌内注射庆大霉素外,并以中药治疗。
初诊:腹痛带多,反复缠绵,脉细数,舌红苔薄。气滞血瘀,久之成积,挟有湿热交蕴 之象,拟内外同修之法。
方药:(1)莪术9g, 乳香9g, 没药9g, 三棱9g, 蒲公英15g, 红
藤15g, 紫花地丁15g, 鸭跖草15g。浓煎100毫升,加1%普鲁卡
因10ml, 保留灌肠。二(煎)汁口服。
(2)外敷药:透骨草15g, 迫地风12g, 防风9g, 荆芥9g, 当归
9g, 艾叶9g, 白芷9g, 高良姜9g, 苏木9g, 花椒9g, 寻骨风15g。研
粗末,包好,隔水蒸透,敷于下腹,每日1次。
经上法治疗16天后,腹痛消失, 一般情况好转。20天后检查
盆腔肿块已扪不到,仅感左侧附件有增厚感,无压痛,痊愈出院。
半年后随访检查,左侧附件稍增厚外,余无其他发现。
慢性盆腔炎、炎性肿块最易反复发作。祖国医学认为冲任督
脉同起胞宫,系于带脉,约束下焦。致病之因,可由于分娩流产,手
术创伤,损伤冲任,气血失调;或外感湿热,客于胞脉,留滞下焦,气
血凝滞而成肿块。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主要为气滞血瘀,恶血凝结,
用活血化瘀药物结合清热解毒,颇有疗效。本案慢性盆腔炎亚急
性发作,腹痛,肛门肿痛,小溲困难,食欲差,便结,此属湿热瘀互
结,病情较为急重。急则治标,拟以三棱、莪术、乳香、没药活血化
瘀,散结止痛;以蒲公英、红藤、紫花地丁、鸭跖草清热解毒利湿。
采用口服与灌肠两种途径给药,使药物直达病所,快捷取效。配以
外敷药物,作用于局部包块,起到辛散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其综合了清热、软坚、止 痛、扶正等多法并施,疗效彰显。
(三)蔡小荪医案
韩某,35岁。婚后2年不孕。
妇科检查:右下腹触及条索状结节,压之痛。输卵管造影示,
右侧输卵管阻塞。平时常感右少腹刺痛,每月经临,乳房胀痛不可
及,经行腹痛,量少色暗有块。基础体温双相欠典型。时届中期,
舌淡苔薄脉细。证属气滞血瘀,胞络失宣。治当理气化瘀通络。
处方:柴胡6g, 桂枝3g, 败酱草30g, 川芎6g, 怀牛膝9g, 路路通
12g, 公丁香3g, 皂角刺30g, 炙甲片9g, 广地龙12g, 仙灵脾12g,
石楠叶9g。7 剂。服上方后于日前经行。此次经行量仍偏少,色
暗有瘀块,今尚未净,小腹刺痛,舌淡边有紫点,脉涩。仍当疏肝理
气、化瘀通络。处方:柴胡6g, 醋炒玄胡索9g, 桂枝3g, 赤芍9g, 桃 仁泥9g, 生大黄4 . 5g, 生蒲黄15g, 台乌药9g, 紫丹参9g, 炒怀牛
膝9g 。 5 剂。服上方后经来顺畅,经行5天净,腹痛减轻。兹无所
苦,守法再进。处方:云茯苓12g, 桂枝3g, 赤芍9g, 桃仁9g, 炙甲
片9g, 皂角刺30g, 路路通15g, 鬼箭羽12g, 丹皮9g, 制香附9g, 川
芎4 . 5g。守上法治疗4个月后,近作输卵管造影,右侧输卵管已
通但欠畅。妇科检查:右侧附件增厚感,压痛已消。月经色、量均
正常。自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评析:本案为蔡小荪治疗慢性盆腔炎验案之一。蔡小荪简介
见痛经。蔡氏认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盆腔炎是由于经行、产后
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感受邪毒,客于胞中,与气血相搏,邪
正相交,气血瘀滞,壅结阻遏不行而化为瘀毒而成,也可因余邪未
尽,瘀结胞中,气机不利,脉络受阻而致。盆腔炎根据临床症状分
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常拟清热泻火、化湿祛瘀。处方:败酱草
30g, 红藤30g, 鸭跖草20g, 赤芍12g, 丹皮12g, 金铃子9g, 延胡索
12g, 柴胡梢6g, 生苡仁30g, 制乳、没(各)6g, 连翘9g, 黑山栀9g,
可随症加减。慢性期常以理气化瘀进行治疗。处方:茯苓12g, 桂枝2 . 5g, 赤芍9g, 丹皮9g, 桃仁9g, 败酱草20g, 红藤20g, 金铃
子9g, 延胡索9g, 制香附9g, 紫草根20g。本方宜平时服用,亦需
随症加减。本案右下腹条状有形、刺痛,伴乳房胀痛,月经紫块,证
以气滞血瘀为主,故以理气化瘀通络为法,佐以败酱草清热解毒。
药后渐效,余热已清,遂守理气化瘀通络之法治疗以收功。
十、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庞泮池医案
张某,27岁,未婚。
初诊:1988年9月3日。
主诉:痛经一年多,每次需服止痛片缓解。1988年5月因急
腹症人院,剖腹探查发现左侧卵巢囊肿破裂,手术切除,并经病理
证实,痛经一度痊愈:两个月后又有临经腹痛。1988年9月1日,
B超发现左侧卵巢又有囊肿,末次月经8月6日,经期将临,乳房
胀痛,腰酸腹胀,患者消瘦,面色不华,脉细弦,苔薄白。
诊查:1988年9月1日B超检查:右侧卵巢见一50mmX
36mm圆形液性暗区,内见散在小光点,壁厚,子宫大小为62mm~
42mm X59mm,形态尚规则,提示右侧卵巢囊肿。
辨证:证属徵聚下焦,血瘀气滞,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止痛。
处方:当归9g, 川芎9g, 白芍9g, 生、熟地黄各9g, 炙鳖甲9g,
失笑散9g(包)。炙乳没各6g, 制香附12g, 血竭末6g(分吞),柴胡
6g, 郁金9g, 丹参10g。
二诊:1988年9月10日。服上方药7剂。9月6日经行,腹
痛减轻.可不用止痛片, 一天后经行爽,腹痛自然缓解,乳胀痛亦
消失,昨日经净。脉细,苔薄白。面色。转红润。前法有效,不予
更张。
守前方去柴胡、郁金、丹参,经前则仍加入前方药,经量转多时
加紫石英、花蕊石止血化痰。10月6日行经,腹痛轻微、经前乳痛消失。于1988年10 月12日B超复查:子宫右下方见一约
35mmX22mmX 21mm 大小的液性暗区,壁厚、不光滑,暗区内见
散光点。囊肿减小,乃续服上方药,此后痛经痊愈。于1989年3
月B超复查:块物已消失;患者有怀疑,于1989年6为至另院 B
超复查:子宫大小正常,未见盆腔肿块。
子宫内膜组织于子宫腔以外部位生长所引起的病变称子宫内
膜异位症,为妇科常见多发病。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按其临床表现
属痛经、癥瘕、不孕等范畴。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这些蓄积于局
部的血,中医称为蓄血或瘀血,瘀血凝滞,日久周围组织纤维化,阻
滞气血的运行,瘀久积为癜瘕。导致血液离经、瘀血积聚的原因与
七情所伤、寒凝胞宫冲任及素体虚弱有关。本病基本病机为瘀血
内阻,经脉不通则痛则积。
本案患者子宫内膜异位见于卵巢,形成囊肿,输卵管与卵巢及
周围组织粘连,蠕动受限,因而引起痛经,经前乳房胀痛,腰酸腹
胀,伴消瘦,面色不华,脉细弦,苔薄白。证属血瘀气滞,治宜活血
化瘀,理气散结止痛。本病血瘀顽固,病情发展迅速,应用一般的
理气活血之晶常效果不显。因而以血竭人肝经,功能化瘀散结,理
气止痛,加乳香、没药、失笑散以增强活血作用,且均有理气止痛之
功,香附行血中之气。庞泮地认为,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盆腔内卵
巢囊肿或结节等有形之积聚郁久化火,故以鳖甲养阴清热软坚散结,动静结合,易获疗 效。本案治疗以活血散瘀为根本,谨守中西
医病机,以血竭鳖甲四物汤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值得效仿。
(二)蔡小荪医案
初诊:1990.1.19。
主诉:素有痛经史,月经量多如注,1988年3月左侧卵巢巧克
力囊肿切除,遂服西药三苯氧胺、丹那唑三个月自停。近来妇检:
子宫右侧扪及一囊性肿块。B超探查示:右侧卵巢见48mm X
37mm 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晰(内容黏稠),子宫直肠窝见17mmX
20mm液性暗区。兹届经期,每行过多,且夹瘀块;腹痛较剧,腹部
酸楚。临经前乳房胀痛。诊查:脉细略弦,舌质偏红苔薄。辨证:
瘀血阻络,血不归经。治法:化瘀调经。
处方:炒当归9g, 丹参6g, 生蒲黄30g, 赤、白芍各9g, 炒牛膝
9g, 花蕊石15g, 制香附9g, 熟军炭9g, 元胡索9g(醋炒),血竭3g,
狗脊12g, 震灵丹12g(包)。七帖。
二诊:1990年1月24日投药七剂,经量旋减,血块亦少, 一周
即净(原一旬余净)。腹痛显轻,脉弦细,苔薄白,质偏红。宿瘀内
结,瘀滞成癜。拟化瘀散结,桂枝茯苓汤加减。
处方:云茯苓12g, 赤芍12g, 桂枝3g, 丹皮12g, 莪术12g, 海
藻12g, 川牛膝9Z, 制香附9g, 炙甲片9g, 皂角刺20g, 石见穿15g,
七帖。
如法治疗1年,痛经已除,经量显减,余症消失。B超复查:右
侧卵巢囊肿28mmX18mm, 有粘连且相互融合,较治疗前明显缩
小。 (引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蔡小荪认为,经来过多似崩,通常治疗自当止血塞流;惟内膜
异位症之崩漏,单纯用止血法,效果不显。患者每次行经量多伴血
块,腹部掣痛,逐月增剧,显系宿瘀宿积,血不归经而发崩漏,瘀滞
日积而成肿块,不通则痛。根据临床症状、妇科检查及B超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无 疑。势颇纠缠,难以速效。如按常规处理,则
愈塞流,崩愈甚,痛更剧,故拟活血化瘀为主,佐以固摄,瘀祛则血
自止。方用当归,赤芍、白芍、丹参养血活血调经,蒲黄、花蕊石、熟 大黄炭、血竭、震灵丹既能化瘀又能止血,醋炒延胡索、香附炭理气 止痛。诸药合用,止血而不留瘀。二诊时,经量减少,标急暂缓,再
以桂枝茯苓儿加祛瘀散结之品化瘀散结。如此守方治疗,缓收其
功。本案治分缓急,章法井然。
(三)赵松泉医案
林某,31岁,初诊日期:1975年3月21日。
[主症]患者痛经多年。经前三天开始胸胁作痛,小腹坠胀,嗳
气太息,经期数日,腹中拘挛疼痛,小腹较甚,连续数日,井有恶心、
冷汗。每月用止痛针无效,必须俯卧,以致不能工作。痛经日渐加
重,经血紫暗,有血块,血流不畅,血块排后腹痛稍减。月经中期乳
胀,烦躁易怒。舌质紫暗、苔白,脉象弦滑。经本院及外院妇科检
查:外阴阴道(一),子宫后位、大小正常,不活动,左侧韧带增厚,有
触痛,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原发不孕症五年。
[辨证]肝郁气滞气,血瘀阻。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6g, 泽兰10g, 香附10g, 白芥子5g, 五灵脂10g,
当归尾10g, 白芍药10g, 益母草10g, 木香6g, 怀牛膝9g, 刘寄奴
10g, 王不留行10g, 赤芍药10g, 延胡索6g, 乌药6g, 生蒲黄10g,
苏木10g。
每月六至九剂,另加七制香附丸二袋、痛经丸二袋、益母草膏
二瓶,经期加丸药及益母草膏,每次一茶匙,日服二次。
上述六至九剂药的服用方法:测基础体温,在36.5℃以下时
服药三日,停四五日,如基础体温维持36.5℃以上,说明药量已
够,暂停汤药。如未怀孕,基础体温下降至36,5℃以下,在经期服
药三天.如瘀久痛经,中期基础体温不上升则多服三剂,直至基础
体温上升三天以上则暂停药(即序贯服药)。
患者于1975年9月复诊,据述经服上方药六个月,痛经大减。
现已停经五十余天,妊娠试验(+)。以后足月分娩一女孩,产后诸
症已愈。 (引自《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此患者痛经多年,伴不孕五年,属久病多瘀。每于经前三天开
始胸胁作痛,小腹坠胀,嗳气太息,经期数日,腹中拘挛疼痛,则因
肝郁气滞,气血瘀阻。血滞不畅,则经行后期,量少色紫暗,有血
块,血块下后腹痛则减,经前乳胀。烦躁易怒,皆因肝气郁结所致。
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中用柴胡、香附舒肝行气,解郁散结;
香附为血中之气药,能行气,有解六郁之功,白芍养阴柔肝,二药合
用,使肝木条达;用赤芍人厥阴肝经血分,泻肝火,合当归尾、泽兰、 延胡索、益母草、蒲黄、五灵脂、刘寄奴、苏木、王不留行等行血中瘀
滞,以治血气闭塞之瘀痛,使通则不痛;惟治血必先理气,故用木香
行三焦,利气宽中;乌药行气消胀;白芥子辛温香窜,以调气温中通
络;牛膝宣导下行,走而能补,既能补肝肾又能强筋骨。诸药合用,
使肝气调达,气血和畅,守法治疗,则瘀血久积渐去,冲任功能得
复,故月经调畅、胞脉得养而受孕。
值得指出的是,调整月经周期是治疗不孕的基本法则。本案
在辨证施治的同时,根据月经周期调整给药时间,经过半年时间的
治疗,不但痛经大减,而且终得怀孕生子。
(四)赵冠英医案
王某,28岁,护士。1998年10月20日初诊。
近3年来患有痛经,呈进行性加重,临经前几天,小腹坠痛,逐
日递甚,剧则可见四肢厥冷,汗出形寒,经净则痛止。时届经行,量
多如注,挟有瘀块,两侧小腹痉挛抽痛难忍,伴腰骶疼痛,肛门坠
胀,少腹冷痛喜温。该患者在美国攻读学位,患本病久治不效,又因经济拮据,通过大 使馆介绍回国治疗。妇科检查:宫体中位,正
常大小,子宫右侧扪及一肿块。超声波探察为右侧卵巢部一肿块
约3cmX3cmX 4cm 大小,我院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前来
慕名求赵老诊治。来诊时正值临经之兆,小腹坠痛,腹痛难忍,痛
剧则可见四肢厥冷,汗出形寒,舌质两边有瘀斑,脉涩而弦。病为
癥瘕,证属寒凝冲任,瘀血留滞,瘀寒搏结,羁聚胞宫;治当温经散 寒、活血化瘀,消癃敝结。方取温经汤加减:当归、川芎、赤芍、莪 术、荔枝核、 川牛膝、海藻各15g, 丹皮、元胡、半夏各 log, 吴茱萸、
桂枝各6806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8年10月26日):服药3剂,月经来潮,痛经较前略
减,且月经干净后半月,再服上方,每日一剂,月经来潮,痛经较前
略减,且属月经干净后半月,每日一剂,直至月经来潮停服。
三诊(1998年11月16日):患者服药20剂,次月痛经告减
半,第3个月言经行无恙。续服3个疗程,痛经完全消失,周期、经
量正常。再作妇科检查:子宫中位,正常大小,原子宫右侧扪及一
肿块已缩小为蚕豆大小之结节。超声波复查:右侧卵巢之包块明
显缩小。痛经未再复发。
(引 e4 赵冠英验案精选》)
评析:本案为赵冠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验案之一。根据盆
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此病多因肝郁气滞,经行不畅,或素体
气虚、肾虚,运血无力,或寒邪与血搏结,凝涩于胞脉,或孕产频多, 损伤胞脉。由于经血排出不畅,气机阻滞,使胞宫“离经之血”蓄积 胞中,形成瘀血,进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各种病症。瘀阻冲任,胞脉、 胞络气血不通则痛;瘀阻胞脉,新血不得归经,则月经过多;瘀滞日 久,积而成癃:胞络阻滞,则不能摄精成孕,以致不孕。因而,子宫
内膜异位症常常以痛经、月经过多、癥瘕、不孕为临床主要表现。
本案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以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为主,且腹
部有包块,赵氏按“痛经”、 “癜瘕”病辨证论治。痛经伴形寒肢冷,
腹部冷痛喜温,显示寒凝胞宫;经行量多如注,挟有瘀块,两侧小腹痉挛抽痛难忍以及 子宫右侧肿块,说明瘀血阻滞;伴腰骶疼痛,肛
门坠胀,少腹冷痛喜温,是下焦阳气虚弱。辨证属冲任虚寒,瘀血
内阻。赵冠英擅长治疗妇科病,治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软坚散
结之法。取温经汤温补冲任,养血祛瘀,加荔枝核,诲藻、莪术加强
消瘀散结、破血消积之力,诸药合方,甚合病机。三剂药后痛经即
见减轻,效不更方。并安排每于经前半月,服用上方,温经散寒,通
经止痛.消积散结,至月经来潮停服。如此治疗3个月,经行无恙,
多年顽疾终获痊愈。
十一、女童特发性性早熟
徐蔚霖医案
金某,女,6岁。
乳偏膨,无见红征象,伴有烦躁不安,午后潮热,夜寐盗汗,口
渴欲饮,舌红苔薄腻,脉濡偏数。诊断为性早熟。治宜滋阴补肾,
清泻相火.佐以疏肝理气。
处方:天花粉、丹皮、丹参、知母各9g, 生牡蛎30g(先煎),潼蒺
藜、白蒺藜、郁金、鬼箭羽、八月札各9g, 逍遥丸20粒。每周五帖。
二诊:乳房偏柔,唯左乳膨胀感痛,潮热盗汗时有发生,舌红苔
薄腻,脉偏数。
处方:上方加柴胡4.5g, 黄芩9g, 仙鹤草、生地、功劳叶、白术、
白芍各9g, 糯稻根30g。
三诊:乳部膨减,被撞时称有痛感,盗汗止,潮热未见发生,舌
淡红苔薄浊脉濡。治宜疏肝养阴。
处方:柴胡4.5g, 八月札、天花粉各9g, 绿萼梅3g, 鬼箭羽、白
术、白芍、郁金,潼蒺藜、仙鹤草各9g, 逍遥丸20粒。
四诊:乳痛已除,舌淡红苔薄,脉濡,予原方巩固疗效。
本例为肾阴亏虚、相火亢盛所致性早熟。肾水亏则肾火偏亢,
火性炎上,阴虚火旺则见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口渴欲饮,舌红脉
数;乳房胀痛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于胸之象。知母、牡丹皮、生地
黄清热凉血活血,泻相火而滋肾阴;功劳叶能清虚实之火,糯稻根
可祛心肝经气阴双亏所成的虚热,又有敛汗之功;柴胡合黄芩, 一
疏少阳半表之邪, 一清少阳半里之热,使枢机调畅,肝胆郁热得以
疏散。丹参、当归又可养血活血,白术、白芍益脾气,具柔肝安脾之
功,仙鹤草补气,可除病久正衰之势。逍遥丸疏理肝气,偏亢之功
得以平和。
十二、梦 交
(一)哈荔田医案
艾某某,29岁,已婚,农民,1971年3月15日初诊。
素体虚弱,又兼家务繁劳,夫妻失洽,因之每有心慌气短、夜寐
不实等症。半年前,适值经期,因强力负重,导致经血大下,淋漓旬
余始止,更加夜有梦交,几无虚夕,从此形神萎顿,愈甚于前。归宁
之时,其母讶而追问,始泣言此隐,遂由其母相伴,来津治疗。刻诊
形瘦神疲,面萎无华,心悸气短,夜有梦交,纳呆便溏,带下淋漓,经
期不准,色淡且少,舌淡苔薄腻,脉沉细无力。证属心脾不足,气血
两虚,神失其养,不能守舍。拟予两益心脾、安神定志。
处方:野党参18g, 炒白术、朱茯神各9g, 炒枣仁12g, 首乌藤
15g, 节菖蒲6g, 秦当归、龙眼肉各9g, 广木香、炙甘草各4.5g, 生
龙骨、生牡蛎各18g(打),嫩小草6g, 生银杏15g(连皮打)。3剂,
水煎服。外用蛇床子9g, 川黄柏6g, 淡吴萸3g, 桑螵蛸9g。布包,
泡水,坐浴熏洗,每日二次。
二诊(3月22日):上方共服s 剂,自觉精神体力较前有加,饮
食略增,白带大减,虽仍有梦交,但已减少,苔腻已退,舌质仍淡,脉
见沉细。投药已获效,原方加连须6g, 女贞子、菟丝子各9g, 继进。
6剂。外用药同前。
三诊(3月29日):药后梦交已止,体力续加,精神已振,食寐
转佳。嘱每日上午服人参归脾九一付,临睡服朱砂安神丸一付,共
服10天,并注意精神调摄,增加营养。
女子睡梦中与人交合.甚或伴有精神恍惚.幽居不欲见人,错
语善泣等精神症状者,称为梦交。欲念偏盛.情思未遂,心火亢盛,
心神不守,遂生梦交;或素体虚弱,思虑过度,七情内伤,损伤心脾,
血虚失养,神尤所护,而病梦交。
本案患者因劳伤心脾,抑郁伤肝,加之失血伤精,以至心神失
养,肝不藏魂,而有梦交频作,其形瘦神疲,气短心慌,纳呆便溏,带
下淋漓,经量较少等,皆因心脾不足,气虚精亏,治用归脾汤化裁,
补心脾,定神志,使心可化赤生血,脾能取汁化血,则气血充足。血
气充,神安其宅,则梦交自止。二诊加菟丝子、女贞子补肝益肾.肾
气充则无梦交之患。
(二)乐秀珍医案
王某某,32岁,初诊日期:1991年7月23日。
病史摘要:结婚二载未孕,其丈夫一年前去国外求学,夫妻感
情笃厚,离别后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爱人归来彼此交合甚欢,梦醒后感疲惫不 堪,因此情常有发生,自感苦恼,且伴有口干咽燥,
心烦不安,苔薄、舌质偏红,脉细弦数,左寸尤旺。检查:无异常。
中医诊断:梦交(心火偏旺型)。西医;女性性功能障碍。
治疗:此病例后心火偏旺型,治以清心火、养心血。药用莲子
芯6g 、川连3g、生地12g 、白芍9g, 党、沙参各9g、柏子仁12g、麦冬
6g、五味子6g。并嘱其每晚入睡前两手自按神门穴10分钟。
疗程疗效:服药14剂后明显好转,1个月后梦交消失。
梦交因心火炽盛,上扰神明,下汲肾水,心肾不交,神不得安其
所,或忧思伤脾,聚湿内蕴”心血暗耗,心神失养,以致梦中交媾,可
采取药物和心理同时治疗的方法,以减少梦交的发生。本案患者
之梦交,证属心火偏旺型,治拟清心火,养心血。方用清心莲子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方中莲子心为君药,清心火之功甚
佳;合麦冬清心降火;远志、茯苓养血安神;党参、南沙参、地骨皮、
黄芩益气养阴清热;加生地黄加强养心血之功。全方配伍精当,疗
效显著。
十三、白 淫
陈源生医案
陈某,24岁,未婚,1973年6月19日初诊。
自述1G岁起白带增多,偶有所感则抖颤,特别明显地表现在
两大腿交叉,紧紧靠拢而抖颤,自己完全不能控制,抖颤后即下白
滑之物,并有舒服的感觉;如此月中必发一二次。最近3个月来愈
加严重,甚或日发二三次,抖颤时全神贯注,如呆如痴,大汗淋漓,
可延3小时之久。抖颤前必然心烦意乱,或忧郁愁烦,抖颤后白物
如注,状如胶,极为疲乏,但较之抖颤前即神情清爽。并云经期前
后抖颤更甚,数年来屡经医治无效。视其形体消瘦,唇色无华,面带忧郁,神情不爽,
寡于言语,舌边尖红,苔薄黄,烦热,口干溲黄,
月经前后症状加重,经行时少腹隐痛。
脉症互勘,乃心肾不交,相火偏旺,前人所谓“白淫”之患也。
治宜滋肾清心,平熄相火.投以知柏地黄汤加减,并开导患者,务使
心境开旷,善白调养,否则药难奏效。药用:知母12g, 黄柏15g, 生
地24g, 女贞子24g, 泽泻12g, 茯苓12g, 白薇12g, 丹皮10g, 莲心
10g, 麦冬15g, 地骨皮30g。水煎温服5剂,另用鸡血藤膏30g 单
煎与汤剂交替服。
迭经滋肾养阴,清心降火,诸症悉减,大便通畅,饮食转佳,舌
上黄苔已退,面色活润。然欲心肾交通,必得相火平熄,水火既济;
前人谓“阴虚难复”者,自当守方稳图。前方去栀仁、谷芽,加夜交
藤25g 。1 日1剂,鸡血藤膏煎服同前。
五诊:抖颤已近10天未发,神情爽慧,言语自如,唇色红活,其
间曾因汛至停药数天。自云数年来经乱,或差前量少色淡,或错后
八九天经水淋漓不断;尤喜本经潮有信,经期前后均未作抖颤。顷
诊其脉,关尺弦细,寸脉反弱,其症尚见失眠多梦,善惊易恐,胸闷
不舒,过劳则心悸自汗。
此肝肾阴虚,心气不足,心神不宁之候。拟予柴芍龙牡汤(自
拟方)、甘麦大枣汤合方加味,藉以舒肝解郁、滋肾养心、镇静安神
为善后之治。药用:柴胡10g, 白芍18g, 龙骨24g(先煎),牡蛎30g
(先煎),玉竹18g, 茯苓12g, 炙甘草10g, 浮小麦30g, 大枣18g, 夜
交藤24g, 夜关门24g 。1日1剂,水煎温服。鸡血藤膏煎服同前。
患者服前方10余剂,抖颤一次未发,各症悉瘳,遂停药观察,
嘱其注意生活起居,善调情志,以巩固疗效。后获悉,病愈。
白淫,古病名,出自《素问》: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
于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乃为白淫。”关于本病病机,
李东垣云: “白淫盖源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白淫如精
之状,不可误作白带,过服热药。”
本案患者多思善感,所愿未遂,郁热伤阴,相火妄动,心神不
宁,致成心肾不交,疏泄无度。治宜滋肾清心,平熄相火,方用知柏
地黄汤滋肝肾之阴而熄相火,加女贞子、地骨皮、白薇、莲子心、麦
冬导心火下降,滋肾水,上潮于心。
十四、梅 核 气
(一)姚寓晨医案
朱某某,39岁,农民,1979年11月23日初诊。
主诉:咽喉梗塞感已三月余。现病史:患者素健无恙,今年因
暑假子侄吵架,引起妯娌呕骂,事后负气卧床数天,渐觉咽喉有物
滋生,状如桂圆,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去公社、县医院检查均无异
常发现,服复合维生素 B、谷维素等药未见显效,而肿瘤之疑,终难
释怀,竟至眠食俱废,悲观无已。刻诊面色微黄、胸闷、二便尚调。
无呕恶,疼痛等症。颌下、锁骨上无瘰核可扪。舌象;黯红、胖,苔
黄白腻。脉象:迟缓。辨证:气郁生痰,梗阻气道。
治法:顺气化痰,开郁利咽。方药:自验方利咽汤。
竹沥半夏10g, 苏叶10g, 川朴6g, 茯苓10g, 合欢皮10g, 郁金
12g, 桔梗10g, 海藻、昆布各12g, 生姜三片。五帖。
治疗经过:经多方宽慰,结合药治,痰气渐见布散,而咽塞随之
消失,后以六君合逍遥加减善后。
本案患者之梅核气,据其舌脉可辨证为气郁生痰、梗阻气道之证,治拟顺气化痰,开郁 利咽。方山半夏厚朴汤加味而成,功能为
利咽解郁,化痰软坚,方巾半夏苦辛温燥,化痰散结,降逆和胃,茯
苓甘淡渗湿健脾,紫苏叶芳香疏散、宜肺疏肝,厚朴辛苦而温,行气
开郁,下气除满,合欢皮安神解郁,海藻、昆布消痰软坚。
(二)黄绳武医案
刘某某,38岁,初诊:1983年11月15日。
近牛年来因工作不顺,情志不舒,感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吞
之不下,吐之不出。近一月来前症有所加重,伴呃逆、恶心、胸脘作
胀,吞食时食道有不顺利感,打呃则舒。月经周期每提前7~8天,
量多,色红,经行10余天寻:净。白带量多,时黄时白,无异常气味。
平素性躁。口干口苦,头昏耳鸣,心慌,入睡多梦,腰酸。追问胎产
史,孕6胎,大生2胎,人流4胎。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此乃气
郁痰阻。治宜下气化痰。
苏梗9g, 竹茹10g, 橘红9g, 山药15g, 白芍15g, 黄芩10g, 厚
朴 9g, 茯苓12g, 芦根30g, 姜半夏10g。
二诊:1983年12月20日。服药后胸部、胃脘部胀闷感明显
好转,咽部梗阻感较前减轻,但呃逆仍存在。恶心欲呕未消失。余
症较前有所减轻。舌质偏红,苔薄,脉细。继服上方加柿蒂6g、枇
杷叶10g,
服上方8剂患者咽部梗阻感消失。
《古今医案》曰: “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
如梅核之状似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炎上,症见头昏、耳鸣、口干
苦;肝旺乘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阻中脘则见脘胀、恶心呕吐。
证属气郁痰阻,治宜下气化痰。方巾半夏降逆化痰,涤痰除垢,伍
厚朴散结,茯苓宣至高之滞,而下其温。因肝郁化火,故用白芍柔
肝,黄芩清肝热,竹茹清胆止呕,山药健脾。二诊时加柿蒂、枇杷叶加强其止呕吐呃逆 之功。本患者口干苦,心烦,性躁,故加枇杷叶
润燥止呕。全方构思巧妙,不重攻补,而在乎调。理气而不耗气,
化痰而不燥,滋阴又不腻滞气机,效果显著。
十五、脏 躁 症
(一)钱伯煊医案
张某某,41岁,已婚,病历号32383。
初诊:1976年5月20日,1972年10月,因子宫内膜异位症,
行子宫全摘术,并将左侧卵巢切除。术后经常虚汗淋沥,手足浮
肿,心跳失眠,悲伤欲哭,周期性发作,每在月中,心烦懊恼,到处乱 跑,烘热阵作,胸闷泛恶,纳少寐差,右胁胀痛,二便频数,舌苔薄黄
腻,脉象沉细。病由心肾两虚,肝胃不和,治以益心肾,和肝胃。
处方:甘草6g, 淮小麦15g, 大枣6枚,茯苓12g, 合欢皮12g,
麦冬9g, 橘皮6g, 扁豆9g, 制香附6g, 川断12g。九剂。
二诊:6月10日,服上方九剂,诸恙均见好转,睡眠亦较前安
宁,二便正常,舌苔淡黄腻,脉象沉细,治以健脾,宁心,疏肝。
处方:党参12g, 茯苓12g, 甘草6g, 淮小麦15g, 大枣6枚,麦
冬9g, 旋覆花6g(包),橘皮6g, 莲肉12g, 竹茹9g。九剂。
三诊:7月1日,服药后,诸恙均见改善,上月中旬患病时,仅
感心烦胸闷,已不乱走。目前症状,头晕头痛,面浮肢肿,右胁作
胀,口渴喜饮,大便偏稀,日一至二次,两腿酸痛,舌苔薄白、边有齿
痕,脉象细软,治以健脾宁心,疏肝益肾。
处方:甘草6g, 淮小麦15g, 大枣6枚,党参12g, 茯苓12g, 山
药12g, 橘皮6g, 木香6g, 白芍9g, 川断9g。九剂。
本症主要病因在于忧虑郁结,导致肝脾受伤,心肾不交,症见
悲伤欲哭,惊恐失眠,呵欠频作,甚至神志不宁,行动失常,并呈周期性发作,以疏肝 和脾、宁心益肾为治疗大法,方以《金匮要略》甘
麦大枣汤加味,使忧虑得解”心神得宁,则诸症悉除。
本案患者因手术后阴气受伤,阳气偏亢,根据其症状,分析其
病情,从中医理论观点来说,阴虚则阳亢,故见心悸烘热。汗为心
液,心阳亢则汗自出;脾主四肢,脾弱则手足浮肿;肾司二便,肾气
虚则二便频数。病由心肾两虚,肝胃不和,故采用甘麦大枣汤加
味,以益心肾,和肝胃。治疗将及三月,诸恙渐见向愈。
(二)班秀文医案
王某某,31岁,南宁市某某厂工人,已婚,1982年10月10日
初诊。1968年开始夜难入寐,以后逐渐加重,1977年结婚之日病
情加剧,有时通宵不寐,心烦易躁,头痛,口苦口干,似热非热,溺
黄,大便硬结。平时用补或用凉之法治之,均不能受。月经周期基
本正常,经前腰胀,胸闷,少、小腹胀疼,烦躁加剧,经后一周带下量
多,色白黄,有臭秽之气。脉弦细,苔厚黄粗,舌边有瘀点。诊断:
脏躁。辨证:脏阴不足,相火内动。
治则:养阴宁神,调养肝气。
处方:百合20g, 生地15g, 知母9g, 浮小麦20g, 生谷芽20g,
远志3g, 菖蒲2g, 大枣9g, 甘草9g。每日水煎服一剂,连服五剂。
二诊(10月31日):上方连服十一剂,大便不干结,但小便仍
黄,精神不振。脉细缓,守上方去远志、菖蒲,加夜交藤15g, 水煎
服一剂,连服五剂。寐纳俱佳,大便正常,苔薄白。
以后患者持本方每月服三至五剂,观察半年,疗效巩固。
本案患者长期夜难入寐,溺黄,大便干结,显示阴血不足,五脏
失养,故五志化火上扰神明,可见烦躁、胸闷等内火妄动之象,尤以
肝为其。肝脉络阴器而主疏泄,肝经热则疏泄太过,带下量多,色
黄,有臭秽。治宜滋阴宁神,调养肝气,方中浮小麦、远志养心安神,百合、生地黄滋 肺阴,大枣、甘草缓急和中,谷芽、石菖蒲舒肝
气,知母清虚热。全方药宗甘润,有滋阴清热、宁神定志之功,故能
奏效。
(三)何任医案
沈某某,40岁。初诊:1974年3月31日。
脏躁烦恚,郁闷失眠,原于焦急,带下频仍,纳滞。
炙甘草6g, 淮小麦60g, 白术15g, 山药30g, 枳实6g, 白芍9g,
柴胡4 .5g, 焦枣仁12g, 大枣15g。七剂。
复诊:4月10日。药后郁闷已解,睡眠安好,自感舒如。以完
带法为续。
党参9g, 炙甘草4 . 5g, 柴胡4 . 5g, 炒白芍9g, 前子9g, 苍术
6g, 炒荆芥4 . 5g, 山药30g, 陈皮6g, 焦枣仁12g, 白术30g。六剂。
本案之脏躁,初诊以甘麦大枣汤合四逆散,既养心脾,又舒郁
结,方中酸枣仁宁心安神,白术、山药健脾治带,诸药皆对症。故七
剂而脏躁除。复诊以傅青主完带汤健脾益气,化湿止带。方中白
术、山药健脾祛湿;苍术燥湿运脾,以增祛湿化浊之功;党参补中益
气;白芍柔肝理脾,使木达而脾土自强;车前子利湿清热,令湿浊从
小便而利;陈皮理气,既可使白术与山药补而不滞,又可行气化湿;
柴胡、荆芥辛散,得白术则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则疏肝解郁;酸枣
金华佗
中医带现维动者
www.jinhuatuo.com
仁宁心安神。全方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使脾气健旺,肝
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病得以愈。
十六、盆腔瘀血综合征
乐秀珍医案
刘某某,34岁,门诊号:90506。初诊门期:1992年3月5日。
病史摘要:下腹坠痛3年余,病起于人流后,腹痛缠绵,时轻时剧,甚则疼痛难忍,始 终不彻,腰骶部酸痛,劳累加剧,与月经周期
关系不明址,无发热,性交疼痛,不能坚持正常上班,迭经中西药治
疗,疗效不显而就诊。妇科检查:阴道光,分泌物较多,宫颈轻糜,
略着巴,宫体后位,正常大小,两侧附件软、压痛,未及明显肿块。
收入院,待月经后腹腔镜检查提示:盆腔静脉扩张,卷曲,未发现炎
症及子宫内膜异位病灶。诊患者少腹两侧坠痛,腰骶酸痛,阴坠后
重,甚则难以忍受,性交疼痛,久立久坐、劳累加剧,头晕目眩,面色
欠华,神疲乏力。脉细软无力,舌苔薄,质黯滞、胖大、边有齿痕。
中医诊断:气虚瘀阻型。西医:盆腔淤血综合征。
治疗:予益气升提,清热祛瘀法,仿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
四妙勇安汤之意加减,药用升麻、柴胡、党参、黄芪、当归、银花、连
翘、玄参、甘草、 川芎、地龙、徐长卿、泽兰、泽泻、地鳖虫、失笑散,连
服7剂。
疗程疗效:药后诸症明显好转,腹痛减轻,精神亦振,上方合
度,故继续加减服用。经2月余治疗后,能坚持上班,但劳累后偶
有发作,而断续用药。 (引《妇科名医证治精华》)
盆腔淤血综合征是因盆腔静脉慢性淤血而引起的以下腹疼痛
为主症的一种妇科特殊慢性病症。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以25~
40岁为多见,往往与输卵管结扎术、分娩、难产、流产、刮宫等因素
有关。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女子丰富的盆腔静脉特点密切
相关,是发病的内因。本案患者证属气虚瘀阻型,故治拟益气升
提、活血化瘀之法。方用补中益气汤、补阳还五汤、四妙勇安汤加
减。方取补中益气汤之益气升提,配伍补阳还五汤之益气活血祛
瘀及四妙勇安汤之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用党参、黄芪补气建中;
当归养血活血;升麻、柴胡升提中气;川芎、桃仁、红花、土鳖虫、地
龙、泽兰活血祛瘀;柴胡、泽泻行气利水;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 十七、多囊卵巢 综合征
曹玲仙医案
周某某,32岁,门诊号:89—60511。初诊日期:1991年5月8
日(末次月经2月27日,系用黄体酮后撤退)。
病史摘要:结婚五年余未孕。丈夫精液常规正常。月经稀发
18年,初潮即起,5~6月一行,或须注射黄体酮后撤退,经量甚少,
以往曾用四个周期氯底酚胺治疗无效而来就医。
妇科检查:外阴阴毛略浓,少许布及肛门周围。阴道光,宫颈
轻糜,宫体中位,正常大小,两侧附件阴性。1988年气腹摄片提示
宫体无特殊,双侧卵巢对称性增大,左卵巢3.5cmX1cm, 相当于
于宫体1/3大小。右卵巢3.5cmX 3.2cm相当于子宫体)/2大
小,阴道涂片示中层细胞为主,表层少,伊红细胞5%~10%。目
前停经3月余,形体肥胖,嗜睡乏力,形寒畏冷,头晕腰酸。舌苔薄
白、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中医诊断:月经失调(肾虚痰阻
型)。西医:原发不孕、月经稀发、多囊卵巢综合征待排除。
治疗:(1)测基础体温。
(2)中药温肾化湿、涤痰软坚、活血通经。药用熟附片、肉桂、
熟地、山萸肉、当归、白芍、碳石、菖蒲、 川芎、香附、虎杖、马鞭草、牛
膝。
(3)复方黄体酮使之撤退性流血。
(4)撤血第5天送检血FSH 、1。H 、E: 、T 、PRL。
经治疗后于5月16日月经来潮,经量中等。继用上法治疗,
方用熟附片、肉桂、熟地、山萸肉、当归、白芍、碳石、菖蒲、甲片、苁
蓉、菟丝子、石楠叶。月经中期加桃仁、红花,经前加香附、牛膝。
服药一个周期,月经过期依然未行,基础体温单相。实验室检查:
FSH5.IIU/24h、LH15.91U/24h、E2178pmol/L,LH/FSH 比值
>3、PRL290.5pg/L, 符合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仍守原法,再用
复方黄体酮撤退,并用益肾、活血化瘀、通经之品治疗。7月1日月经来潮后续用温肾 涤痰、活血调经法。后于8月2日月经来潮,
基础体温示黄体不健。继续守方加减治疗。
疗程疗效:经四个周期调理,月经周期1~2月1次,经期5~
7天,经量中等,其中二个周期基础体温双相, 一个周期单相, 一个
周期双相不典型。末次月经1992年5月17日后即妊娠,于1993
年3月足月分娩一女婴。
本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月经调节机制及
性激素分泌量比例失调而引起的慢性排卵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
表现有月经稀发、闭经、月经失调、多毛、肥胖、不孕等症状,与中医
之“月经后期”、 “闭经”、 “不孕”等有相似之处。本病主要涉及肾虚
及痰湿二方面,肾虚是内因,是本病的主要因素,《景岳全书·妇人
规》曰: “妇人因情欲房室以致经脉不调者,其病皆在肾经。”本案患
者证属肾虚痰阻型。治拟温肾化湿、涤痰软坚、活血通经之法。
十八、贝赫切特综合征
(一)何子淮医案
邹某某,32岁,医务人员。产后四个月行经,停止哺乳。每月
经行前后口腔糜烂,经用核黄素及锡类散外涂无效,而溃烂点反见
增多,伴心烦易怒,经量增多,口干便结,舌苔薄黄,脉来弦数。缘
由产后饮冷,暑热内闭,郁热熏蒸而致。治法:清热泄毒。
处方:龙胆草、川连、 川柏、生甘草各5g, 鲜芦根30g, 生地
12g, 丹皮、赤芍、天花粉各9g。
上方连服10剂,月经来潮,口腔糜烂未见,精神亦安。再宗前法,清热凉肝,佐调月 事。生地12g, 制大黄、黄芩炭、黑栀子、丹
皮、赤芍、生白芍各9g, 生甘草、竹叶、川连各5g, 荷叶半张。服4
剂,月经全净,大便正常,口腔未见蚀裂,证势稳定。再拟养阴清
肝,调理巩固:北沙参、炒玉竹各15g, 麦冬、米仁、地骨皮、生地各 12g, 生甘草5g, 赤芍、竹茹各9g。时隔三月,患者复诉,口腔糜烂
未见复发。
评析:本案为何子淮治疗贝赫切特综合征验案之一。何子淮
简介见经期延长。本病中医称之为狐惑病,因其兼有惑乱不安之
症状,故而名之。该证多为伤寒热病失于发汗,邪毒无所排泄,热
毒内壅而致。除有神情不定、卧起不安外,大都兼有咽喉及前后阴
蚀烂。治疗以清化湿浊为主,辅以外洗之法。本案患者证属热毒
内炽湿热蕴阻之证,治拟清热、利湿、泻火、排毒。方中龙胆草大苦
大寒,泻火除湿,合黄连、黄柏清热解毒,芦根合天花粉清热生津除
烦,为防诸药苦燥渗利伤阴,故用生地黄养阴。复诊以清热凉肝、
佐调月事之法,使经净,大便畅而口腔无蚀裂之象;最后再拟养阴
清肝,调理巩固之法,疗效显著,药到病除。
(二)乐秀珍医案
王某某,50岁,初诊日期:1989年4月5日。
病史摘要:患者自1959年生育第一胎后一直感觉外阴瘙痒,
继而外阴皮肤破溃。1979年起外阴作痒及溃疡加剧,口腔黏膜、
舌、齿龈溃疡数月未能收口,疼痛难忍。随之眼睑也溃破作痒。曾
多方诊治,奏效不够理想,特来沪求渗。来诊时,除外阴、口、舌、眼
睑有溃疡作痒外,双手皮肤也有散在性溃疡。心烦失眠,面色萎
黄,精神不振,咽喉疼痛,腰酸乏力。苔薄腻、舌质偏暗,舌尖偏红
有溃疡,脉细数。免疫球蛋白测定:1gA、IgG基本正常, IgM偏
高。外阴、口腔、舌黏膜均有溃疡。诊断:中医狐惑病(心血不足、
心火偏旺型)。西医:贝赫切特综合征。
治疗:治以养心血,清心火,补肝肾,清利湿热,祛风止痒。中药内服,药用生地 12g, 当归12g, 赤芍12g, 川芎9g, 川连3g, 莲子
芯3g, 生黄芪15g, 石楠叶12g, 生甘草6g。并配合外洗法:用野苡
仁、地肤子煎汤熏洗及漱口。
疗程疗效:3天后症状大减,半月基本痊愈,外阴溃疡2月根
治,步履正常。出院随访一年未复发,免疫指标均正常。
贝赫切特综合征,又称“眼、口、生殖器综合征”,本病是以反复
发作的如:膜睫状体炎、滤泡性口腔炎、复发性口疮、急性外阴溃疡
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本病症状与中医之“狐惑病”类似, 《金匮要
略》云: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
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本案患者证届心血不足、心火偏旺型,治
拟养心血、清心火、补肝肾、清利湿热、祛风止痒之法。
(三)黄绳武医案
吴某某,35岁,初诊:1984年4月9日。
经行口腔溃疡3年,并发外阴溃疡年余,每经前4—5天开始
口腔、外阴溃疡,溃面大小不一,口腔溃疡以舌面为主,阴部溃疡渗
液,疼痛难忍,行动不便,曾在医务室内服龙胆泻肝丸,外搽黄连素
等无效。月经对期,经行6天,量多,用纸二包余,经色黯红,无腹
痛,带下量多、色黄、有腥臭味。每经前乳房胀痛,素性急躁,二目
干涩,视物发花,口中无味, 口干不甚饮,小便黄赤。舌质淡红,苔
薄黄,脉细。此肝胆湿热。治宜清利肝胆湿热。
地骨皮12g, 生、熟地30g, 白芍15g, 牡丹皮10g, 玄参15g, 乌
梅10g, 白薇10g, 茵陈10g, 莲子心6g。
二诊:1984年4月30日。服药后月经于4月23日来潮,外
阴溃疡未发,口舌虽未溃烂但仍有不适感,经前乳胀好转。白带量
减少,仍口干,二日干涩作胀。舌淡,苔薄,脉细。
继服上方加麦冬15g。
三诊:1984年6月18日。服药后月经于5月21日来潮,口
腔、外阴溃疡未发,但此次月经持续时间稍长,7~8天干净,二便
正常。舌淡,苔薄,脉细。
继服上方加桑叶10g。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七情郁火,湿热上熏下迫所致。足厥阴经
循阴器,妇人阴户为肝经之分野。七情郁火,肝经湿热下注则阴户
溃疡生疮,正如《医学准绳六要》云: “妇人阴蚀疮,湿热客于肝经而
然。”病因乃湿热为患,病位以心肝为主。本案患者证属肝胆湿热,
治拟清利肝经湿热之法,兼养阴精,固护正气。方中生、熟地黄滋
肾水养肾精;白芍养肝血、柔肝缓急;茵陈清利肝经湿热;白薇疏肝
利尿,又有养阴之功;牡丹皮、栀子, 一清血分热, 一清气分热;莲子 心清心火;乌梅味酸生津,又可收敛溃面;玄参为清补肾经之药,又
有滋阴、明目之功;地骨皮性凉长于清热,能下行清肾热,通利二
便。二诊时加麦冬养心阴,用桑叶在下滋肾,在上轻散风热之邪。
全方清热利湿意在保阴,养阴扶正意在托邪,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十九、希恩综合征
(一)刘奉五医案
屠某某,31岁,门诊简易病历。初诊日期:1974年7月10日。
主诉:产后闭经9个月。
现病史:于1973年10月因产后大出血而休克,经抢救好转
后,逐渐出现恶心,头晕,睡眠多梦,头发、阴毛及腋毛明显脱落,性 欲降低,全身乏力”心慌,气短,食纳较差,曾用激素治疗,症状仍如
前,现已闭经9个月。
检查:面色萎黄,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气管居中,心肺
正常,腹部平软,无包块。妇科检查:子宫轻度萎缩,阴道分泌物少。尿化验:17—羟 5.65mg/24h, 尿17—酮8mZ/24h。
占象:厅质淡。脉象:细缓。西医诊断:席汉综合征。中医辨
征:气血两亏,肾气虚弱。
方药;当归三钱,熟地四钱,炒白芍三钱, J11 芎一钱半,五味子
五钱,菟丝子三钱,覆盆子三钱,枸杞子五钱,车前子三钱,仙茅三
钱,仙灵脾五钱。
7月21日,上方服7剂后,症状稍减,仍有恶心,头晕乏力,多
梦。上方热地易砂十: 一钱半,加党参五钱,黄芪八钱。
8月9日,约后较前有力,纳食增加,唯面部胀,头发沉,睡眠差.耳鸣。前方去川 芎、砂仁,加桂圆肉五钱,远志三钱,枣仁三钱。 H月21日,药后精神好转,体力增 加,已不再脱发。近日因感冒未愈,自觉胸部发憋。咽痛,咳嗽,吐黄痰,脉弦,舌质 略红。证局外感风热,肺失肃降。停前方,拟以清热化痰,宽胸利咽为法(方药略)。
8月26日.外感已解。唯胸部时有憋闷,小腹偶有下坠感,阴道分泌物增加.脉沉 缓,舌淡。按原治法方药如下:当归三钱,白芍三钱,菟丝子三钱,覆盆子三钱,枸杞 子三钱,五味于二钱,车前子三钱,怀牛膝三钱,桂圆肉五钱,附片三钱,仙茅三钱, 仙灵脾八钱, 巴戟天二钱。
9月19日,上方每日1剂,药后自觉症状基本消除,阴道分泌物增加,偶有胸闷及小 腹下坠感。继服前方每日1剂。
9月24日,全身无不适。白带量增多,阴道见有少量粉红色分泌物。1天即净。脉沉 滑,舌淡.继服前方1个月。
10月29日,自觉面部发胀,大便较干。前方加人参一钱半, 另煎兑服。
1975年1月22日,饮食正常,阴遭分泌物增多,性欲增加,睡眠尚好,大便仍干。于 1月19日月经来潮,第1天血色暗红,量少。第2天血色鲜红量多,行经4天,继服上 方以巩固疗效。
本病是由于产后大出血、休克等引起腺垂体组织缺血坏死,致垂体功能减退,出现以 闭经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本病属中医学“血枯闭经”、 “虚劳”范畴。本案患者为产后 大出血所致的休克,经抢救治愈后,逐渐出现典型的希恩综合征,中医辨证属气血两 亏、肾气虚弱型。
(二)黄永源医案
林某某,34岁。初诊:1983年3月12日。
病史:患者于1980年9月因产时胎盘滞留致大失血休克,经
抢救后脱险。产后无乳,头晕,乏力,嗜睡,厌食,怕冷,耳鸣,听力下降,闭经, 乳房及生殖器萎缩,性欲下降,阴毛、腋毛脱落,头发稀疏、发黄”心悸易惊,经某医
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席汉氏病”。予终生替代疗法,经用强的松、甲状腺素、己烯雌 酚、黄体酮及中药补肾药等,病情反复。近半年来病情更重,心悸头晕,恶寒纳呆,四 肢无力,生活不能自理。检查:心率65次/分钟,血压10.7/8kPa, 形体消瘦,面色 苍白,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声低气怯,毛发稀疏,肌肤甲错,双乳萎缩,下肢微肿,
舌淡苔白滑,脉细迟。妇检:阴毛脱落, 子宫、外阴萎缩。
空腹血糖2.2mmol/L;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2.5pmol/L, 血红细胞计数2 . 5X1012/ L, 血红蛋白75g/L; 尿常规正常;阴道涂片示雌激素水平低落。心电图示低电压。诊 断:席汉氏病(虚劳)。辨
证: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虚为主,治则:温补肾阴,益气养血,搜风通
络。
处方:补肾培元汤(自拟方)。熟地黄18g, 紫河车粉1.5g
(冲),熟附子12g, 川足4条,仙茅10g, 菟丝子12g, 天麻10g, 黄芪
18g, 川芎12g, 肉桂心3g(冲),水煎服。
二诊:1983年3月19日。服药7剂后精神好转,已有能力外
出散步。仍纳差,余无变化。上方加白术18g、九节菖蒲18g。
三诊:1983年3月26日。服药7剂后,胃纳可,怕冷减轻,头
晕、心悸有所减轻;余下症状亦有改善。守原方。继服上方,并服
本院云茴丸,1个月后临床症状基本好转,月经来潮,量少、色淡,3
天干净。嘱按上法连服1个月再进一步复查。复查上述各项实验
室项目,结果全部恢复正常,随访1年,月经周期正常。
本案患者因产后血脱气耗,精血亏虚,而伤脾肾之阳。脾肾为
先后天之奉。脾肾不足,可影响全身气血之调摄,致全身气血阴阳
俱虚。本患者属中医虚劳范畴,为气血阴阳俱虚,以阴虚为本。根
据“虚则补之”的原则,采用温补脾肾的温肾培元汤加减治疗。方
巾紫河车、熟附子、仙茅、菟丝子、肉桂等均为温阳补肾之品,熟地
黄养血补血, 川芎活血理气,天麻养血熄风,蜈蚣通络走窜,引药直
达病所。
二十、宫腔粘连综合征
(一)乐秀珍医案
成某,32岁,初诊日期:1993年3月20日。
病史摘要:结婚四载未育,婚后一年人流一次,嗣后每月有周
期性少腹胀痛,经行量少不畅。苔薄腻、质偏淡黯,脉细弦。基础
体温双相不典型,男方精液检查正常。输卵管碘油造影:两侧输卵
管通畅,官腔略小,呈狭长型。B超提示:子宫大小56mm^30mm
X42mm, 双侧卵巢大小、形态无异常。诊刮时探宫腔6.5cra 发现
宫颈管粘连。诊刮报告:分泌期子宫内膜,基质较为致密。诊断:
中医——痛经(瘀阻气滞型)。西医——宫颈管粘连综合征。
治疗:证属瘀阻气滞,络道不利,治宜化瘀活血,理气通络,方
拟桃红四物汤加减。药用丹参9g, 赤芍9g, 川芎9g, 生、熟地各
12g, 川楝子12g, 青陈皮(各)6g, 忍冬藤15g, 红藤15g, 桃仁9g, 红花6g, 小茴香
9g, 徐长卿12g, 路路通12g。并用丹皮酚注射液,
隔日1次,每次4毫升,肌内注射,经期停用。
疗程疗效:治疗2月后腹痛基本消除,经量明显增加,经转正
常,随访一直正常。
宫腔粘连综合征指患者在人工流产、中期引产或足月分娩后
造成官腔广泛粘连而引起的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继发不育和再次
妊娠流产等一系列症候群,属中医“血滞闭经”、”痛经”、 “断绪”等
范畴。本案患者见腹胀,苔薄腻,质黯淡,脉细弦,故属于瘀阻气滞
型,治拟化瘀理气、清热通络之法。方中桃仁、红花为活血化瘀要
药;忍冬藤、红藤具清热消炎,解除粘连之功; 川芎行气活血调经;
生、熟地黄补血,与桃仁、红花相伍寓桃红四物汤之意,活血化瘀;
川楝子、陈皮理气行滞,又可止痛消胀,路路通可通络行滞。全方
配伍精当,使气行瘀通则诸症自消。
二十一、高催乳素血症
(一)毛狄芝医案
蒋某某,30岁,初诊日期:1991年3月6日。
病史摘要:患者“岁初潮,月经后期,40~50天一行,经行前
乳房胀痛,经期小腹隐痛,痛经逐年加剧。28岁结婚,夫妇同居始
终未孕,丈夫检查无异常,婚后2年在外院就诊,拟子宫内膜异位
症用中药及丹那唑治疗,痛经减轻,但月经失调更为严重,周期
15~60天,经期4~12天,经量少,色褐。伴心烦不安,腰脊酸楚,
夜寐多梦,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质红,脉细弦,检查:发育营养一
般,乳房发育尚可,双侧乳房均可挤出少量乳汁,质较稠。妇科检
查:外阴未见异常,阴道黏膜光,宫颈轻糜,宫体中后位,正常大小,
活动度较差,两侧附件稍增厚,无明显压痛。基础体温单相。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子 宫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通而稍欠畅。血
清 FSH2.41U/L,I.H3.11U/L,E2156pmol/L,PRI.43pg/L。
颅蝶鞍摄片和C1’ 检查未见异常。复查PRL38pg/L 。诊断:中
头
医——不孕、月经失调、乳汁白溢(肾虚肝旺型)。西医——原发不
孕、高泌乳素血症、子宫内膜异位症。
治疗:知柏地黄汤合逍遥散加减。药用生地15g, 麦冬15g, 炙
龟版12g, 杞子12g, 知母12g, 当归15g, 赤、白芍各12g, 泽兰叶
12g, 山栀9g, 黄芩9g, 牛膝12g, 卷柏12g, 首乌藤15g, 生麦芽
50g。
二诊:3月17日。上方服7剂后月经来潮,经量比以往增多,
瘀下有血块.而小腹胀痛减轻。上方加丹参15s 。嘱经后连续服
药,守方不移。
三诊:4月15日。月经第3天,经量中等,痛经已罢,乳房已
无乳汁分泌,基础体温单相。舌苔薄,质淡红,脉细弦。原方去黄
芩.加炙鳖甲12g、萸肉98、川芎6s 。连续服药14剂。
四诊:4月30日。基础体温上升2天,小腹稍有作胀,腰脊酸
楚。舌苔薄、质淡红、脉细弦。生、熟地各12g, 麦冬12g, 白芍9g,
萸肉12g, 杞子12g, 仙灵脾12g, 当归2g, 菟丝子12g, 怀牛膝12g,
川断12g, 制香附9g。
五诊:5月15日。基础体温上升17天,自觉小腹作胀,腰酸。
尿 HCG(+)。
服药期间检查血PRL两次,3月17日23gg 儿,4月15日
15ug/L。
疗程疗效:该例治疗2月余,服药60剂,开始以滋养肾阴、清
泄肝火、调理冲任为治,当肝火平熄以后加重补肾活血调经,基础
体温上升后着力于滋养冲任以冀受孕, 一举获得成功。
本病为血清催乳素(泌乳素)浓度增高的下匠脑垂体性疾病,
类似于中医的“乳汁自溢”、 “闭经”。中医认为乳房为阳明所经,乳
头为厥阴所属。本病引起的溢乳闭经与脾胃运化,肝气条达密切相关。当情志不遂, 肝失疏泄,或郁怒伤肝,或肾水不足,肝失涵养,肝火上炎,气血随肝经之气上逆,致 乳汁溢出,月经停闭不行。 其次气血不足+b 脾气虚,统摄无力则经闭不行,乳汁自溢。 本案患者证屑肾虚肝旺型,治拟滋水涵木,调养冲任。方用知柏地黄汤合逍遥散加减。 精血不足,肾水亏乏,肝失涵养,肝火上炎,气血上逆则乳汁自溢。方中生地黄、龟
甲、枸杞子、知母、麦冬等滋肾阴以涵肝木,当归、赤芍、白芍、泽兰活血调经;黄 柏、牛膝降肝火,泄肝热;麦芽回乳。二诊加丹参活血化瘀。
(二)蔡小荪医案
庄某,26岁。
经事常闭,行则量稀,点滴即净。经阻半年,心悸烦躁,头痛口干,两乳作胀,乳汁 自溢,便艰溲赤。B超示:子宫偏小,血PRL 增高,西医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苔薄质 红,脉细弦。肝胃郁热,结于胞络。治拟清热通闭、活血调经。
处方:全当归10g, 大生地10g, 白芍10g, 怀牛膝10g, 玉竹10g, 川郁金10g, 生大黄 6g(后下),玄明粉5g, 石菖蒲5g, 鸡血藤12g, 炙甲片10g, 生麦芽30g。七剂。
二诊:药后头痛烦躁、泌乳等恙好转,白带增多,大便亦畅,苔薄质红,脉细略弦, 仍予原方增易。
处方:炒当归10g, 大生地10g, 酒炒大黄6g(后下),石菖蒲5g, 鸡血藤12g, 炙甲片 10g, 制香附10g, 红花5g, 生麦芽30g。七剂。 服上方半月后,月经来潮,量增且畅,
色鲜有块,溢乳、头痛已除,继续服药,随症加减调治,经事按月而行。复查PRL 已正 常而告愈。
清代《王旭高医案》对本证记载:“乳房属胃,乳汁血之所化,无孩子而乳房膨胀,
亦下乳汁,非余之余,乃不循其道为月水,反随肝气上入乳房变为乳汁,然则顺其气,
清其火,熄其风,而使之下行。” 经水与乳皆冲任之气血所化,经乳同源。若气机失调 而造成冲任上逆,血无下达之路.则不化经而上逆为乳,溢乳闭经遂成。奉匠经常可选 用张子和玉蚀散加减以治疗。玉蚀散为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而成,具养血泻火、清胞络 结热之功。方用四物汤养血调经,恐川芎有香燥上窜之弊,而加牛膝、郁金顺气开郁,
活血调经; 麦芽健脾下气,回乳消胀,有抗催乳素分泌之作用;石菖蒲辛散芳香走窜, 通脑髓而利九窍,宁心安神。全方养血活血,通脑利窍,顺气通络,使乳退而经行。
二十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一)钱伯煊医案
白某某,成人,已婚。病历号31585(301 医院)。
初诊:1959年7月30口,孕1产0,孕36周,预产期1959年8月24日,孕妇于妊娠 7个月开始,下肢浮肿,八个月时加重,近一周来浮肿更加明显,近二天来头痛,昨又加 剧,今晨头痛剧烈,骤然
昏迷,倒仆于地,四肢抽搐,两目上窜,口吐涎沫,先后发作三次,每次持续1—2分 钟,遂来院。西医诊断:产前子痫。测量血压170/ 110毫米汞柱,浮肿(++),神志半清 醒,即给注射吗啡一支,服羚角琥珀散3g, 以后逐渐清醒。现嗜睡,尚可对答问话,血 压下降至
145/110毫米汞柱,口干喜饮,大便干燥,全身浮肿,下肢尤甚,小溲量少,舌苔黄 腻中微垢,脉左弦滑、右细弦,治以镇肝熄风,清心利水。
处方:钩藤9g, 桔梗6g, 玄参9g, 桑寄生12g, 茯苓皮12g, 桑白皮12g, 猪苓9g,
泽泻9g, 石菖蒲6g, 陈胆星3g, 葛根6g, 苡仁12g。一剂。另:羚角琥珀散3g, 六小时 服一次。
二诊:7月31日,神志清醒,未再抽搐,自觉头晕目眩,嗜睡, 血压170/120毫米汞 柱,下肢肿胀,大便干结,小溲短赤,舌苔淡黄垢腻、边白,脉左弦数、右弦滑数,治 以镇肝熄风,豁痰化湿。
处方:钩藤9g, 天麻6g, 橘皮3g, 制半夏9g, 陈胆星6g, 天 竺 黄 9g, 蝉蜕6g, 苍术 6g, 防己6g, 五加皮9g, 茯苓皮12g, 大腹皮9g, 苡仁15g, 杏仁12g。一剂。另:羚羊 角3g(镑片,另煎)用水50 毫升,煎至100毫升,分两次服。琥珀末38,分两次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是一组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以高血压、 水肿和蛋白尿为特征的症 候群.常伴头昏眼花等自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称为“子痫”。本病病因 不明,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使各脏器血液供应不足.特别为脑、心、
肾、 肝、胎盘的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多脏器的病理生理改变,以致产生各种不同的临床 表现及严重并发症。本病属中医“子气”、 “子肿”、 “子痫”等范畴。
本案患者之病因,初起水湿泛滥,继后心肝阳亢,肝风内动,致子痫的发生。治以镇 肝熄风,清心利水。方中钩藤熄风止痉,清热
平肝;桔梗开肺气通利二便;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利水渗湿;石菖蒲开窍宁 神。二诊治以镇肝熄风,豁痰化湿。
(二)何子淮医案
钱某,32岁,已婚,职工。
怀孕七月余,素体肥胖,孕后过食厚腻之品,时感头晕,咯痰。 湿痰滞于上,阴火起 于下,湿痰挟虚火上冲,忽然眩晕如立舟之中, 起则欲仆, 一度不省人事,苏醒后感气 短心悸,肢体浮动。舌质红有卷缩感,脉弦滑加紧促。治宜平肝化痰熄风。
处方:竹沥1支,菖蒲、 川贝母、天麻、白蒺藜、钩藤各9g, 夏枯草、炒白芍各 12g, 鲜生地60g, 决明子30g 。2 剂。
复诊:豁痰镇痉,熄风开郁,佐以清泻肝胆之热,重用生地添津抑火,热平阴分得 养,诸恙见痊。
原方加减:天麻、石菖蒲、天虫、黄芩、 川贝母各9g, 生白芍、钩藤、首乌、桑叶各
12g, 珍珠母30g 。5 剂。
三诊:急势已缓,神志已清,咯痰减少。养阴柔肝再进:生地、
钩藤、首乌、麦冬、杞子、桑寄生、玄参、桑叶各12g, 白蒺藜9g, 炒玉
竹30g, 连续服17刑。临产母子平安。
本案患者为痰厥型,其平索过食厚腻之品,脾胃常受湿困。妊娠后,母体负担增加,
消化功能不健,致中阳不振,脾运更弱,以致湿滞。湿胜脾更虚,则津液凝滞而成痰。
日久痰火扰心,引动肝阳,肝风内煽,窜行经络而昏迷抽搐。治拟平肝化痰熄风之法。
方中竹沥清泄肝胆内热,涤痰镇惊透络;珍珠粉潜阳镇惊化痰,川贝母、天竹黄清心解 郁,化痰清热,助化痰消痰之功;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石菖蒲伍橘红芳香化痰开窍;
白芍滋养阴血;鲜生地黄养阴添液。全方化痰熄风,宁神定志,使营血恢复而有所养, 脾运展而水湿自去,诸症自消。
二十三、不 孕 症
(一)刘奉五医案
任某某,35岁,已婚,门诊简易病历。初诊口期:1973年4月5 日。
主诉:近5年来不孕。
现病史:患者17岁月经初潮,周期正常,经来腰腹痛,经前见有头晕,恶心呕吐,经 中西医治疗后症状好转。婚后于1968年生
一男孩,产后月经先后不定期,量少,色淡红,经期腰腹痛,喜暖,喜按,心慌,气 短,乏力,睡眠多梦。第一胎产后已6年未孕。妇科检查: 子宫后倾,偏小。舌象:舌 质暗淡、苔薄白。脉象:细缓。西医
诊断:继发性不孕症。中医辨证: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治法:益气养血,补益心 脾。
方药:当归三钱,白芍五钱,川芎一钱半,益母草三钱,党参四钱,黄芪五钱,茯苓 四钱,甘草二钱,炒白术四钱,桂圆肉三钱,山药四钱,酸枣仁四钱。
治疗经过:上方共服8剂,加服坤顺丹20丸,月经周期正常, 色正,无血块,腰腹已 不痛,于1973年7月12日因闭经1个多月, 查妊娠免疫试验阳性。1974年3月5日足 月分娩1女孩。
刘奉五认为:女子不能受孕,主要是由于肾气不足,精亏血下, 胞宫虚寒,阴虚血热
及肝郁气滞,冲任气血失调所致。
本案之不孕症,证属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患者第一胎产后, 月经开始先后不定期, 量少色淡,为产后气血两虚而致。血海空
虚,胞脉失养,则经来腹痛,喜按,喜暖。心脾不足则见心慌气短, 乏力多梦,舌暗 淡,苔薄白,脉细缓。血海空虚,精失所养,故不可再次受孕。治拟益气养血、补益心 脾之法。方用归脾汤加减。当
归、白芍、川芎养血,黄芪补气;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健脾补气;龙眼 肉、酸枣仁宁心安神;益母草活血调经。纵观全方,益气血,补心脾,活血调经。后又 用坤顺丹调理以充养,月经正常,腰腹痛止,故而受孕。
(二)哈荔田医案
王某某,32岁,已婚,1972年7月13日初诊。
婚后七年,迄未孕育。素日经期延后,量中色暗,常夹血块,经
前两乳作胀,头晕泛恶,末次月经在1972年6月24日。刻诊少腹
胀痛不欲按,带下色黄,黏浊臭秽,头疼,胁肋苦胀,日晡低热,西医诊为“原发性 不孕”、 “双侧输卵管粘连”,按脉沉弦,舌暗,苔黄略腻。 证属气滞血瘀,湿热蕴
结,拟理气化瘀,清解湿毒为治。
处方:醋柴胡6g, 香附米9g, 川郁金、香白芷、嫩紫苏各4.5g, 紫丹参15g, 三 棱、莪术、赤芍药各9g, 制乳、没各2g, 穿山甲6g, 干 虎 杖 9g, 败酱草15g, 山慈菇 12g。5 剂,水煎服。
二诊(7月19日):药后胁腹胀痛轻减,带下已少,头疼泛恶已除。已获效机,原法更 进。前方易紫苏、山慈菇,加当归、瓦楞子各9e, 赤芍易白芍。6剂,水煎服,
药后月经准期而至,色量均可,血块减少,经前亦未见乳胀、腹痛等症。拟丸剂缓
调,予小金丹、逍遥丸、得生丹各一付,每日早、 中、晚分次白水送下,续服20天。并 嘱下次经前一周服二诊方3—6剂,经后仍服上述丸剂。调理10个月,又经妇科检查
“双侧输卵管已通畅”,后即受孕。 (引《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本案患者经期延后,色紫夹块,经前乳胁胀痛,少腹隐痛,为气滞不畅、经脉瘀阻之 象。头晕泛恶,日晡低热,带下色黄臭秽,为湿蕴化热,熏蒸胃府,清阳不开,结于下 焦,损及带脉而致。证属气滞血瘀,湿热蕴结,拟理气化瘀,清解湿毒为治。方中柴
胡、香附、制乳香、制没药等理气止痛,丹参、郁金、三棱、莪术、赤芍、穿山甲、 瓦 楞子等活血化瘀;败酱草、干虎杖、山慈菇等清热解毒,化湿止带; 辅以紫苏子理气和 中,月事如期而潮。二诊在原方基础上加以当归、白芍养血调经,并以丸剂缓治其本,
终使受孕。
(三)钱伯煊医案
张某某,成人,已婚。
初诊:1971年6月23日,结婚四年未孕,月经后期,四十至五十天一次,平素腰腹寒 痛,经前乳房作胀,本月月经6月2日来潮, 舌苔淡黄腻中剥,脉象沉细,病因由于肝 郁肾虚、寒气凝滞所致。 治以疏肝益肾,温经散寒。
处方:当归12g, 茯苓12g, 青、橘皮各6g, 制香附6g, 旋覆花9g(包),艾叶6g, 狗 脊12g, 桑寄生12g, 牛膝9g, 益母草12g。八剂.另:艾附暖宫丸20丸早晚加服务1 丸,
二诊:7月5 日,头晕腰痛,泛恶纳差,舌苔淡黄腻尖刺,脉沉细滑。此属肾虚肝 旺,脾胃不和,治以疏肝益肾,健脾和胃,佐以活血凋经。
处方:党参12g, 茯神12g, 青、橘皮各6g, 旋覆花9g(包),山药12g, 川断12g, 桑 寄生12g, 灯芯3g, 白芍9g。十六剂。另,益红片200片,每日三次,每次十片(自
制)。
三诊:12月31日,月经于7月28日和9月16日来潮两次,末次月经11月16日,量 中等,腹痛乳胀,泛恶纳差,舌苔薄黄尖红, 脉象细滑。肝胃不和,肾阴又虚。拟以疏 肝和胃,佐以益肾。
处方:柴胡6g, 制香附6g, 橘皮8g, 姜竹茹9g, 黄芩9g, 桑寄
生15g, 生地12g, 菟丝子9g。三剂。
四诊:1972年1月3日,月经月余未至,口淡无味,喜酸厌油, 乳房作胀,舌苔薄 黄,脉滑。尿妊娠试验:阳性,现已怀孕。治再理气和胃,佐以益肾。
处方:生地12g, 黄芩6g, 桑寄生15g, 苎麻根12g, 姜竹茹9g, 橘皮6g, 川断12g,
苏梗6g, 旋覆花6g(包)。三剂。
以后继续调理,于1972年8月正常分娩。
本案患者之不孕症,症见月经后期,腰腹寒痛,属于肾阳虚而胞宫寒,经前乳胀,经 期下腹胀痛,属于肝经气滞。其病因在于肝肾,由于肝郁气滞,气滞则血亦滞,又肾气 虚而命门火衰,不能温养冲任,以致寒凝气滞。故治拟疏肝益肾,温经散寒为主。以后 随症
加减,以使肾气充盛,肝气条达,气血通畅,胞宫得暖,月经得调,故可受孕。
第十一章女性性病医案
一 、淋 病
黄永源医案
高某某,29岁。初诊:1991年4月18日。
病史:今年1月上旬开始白带增多,色黄味臭,外阴瘙痒,尿道灼热疼痛,经某医院 检查“宫颈糜烂,阴道多量黄色分泌物,尿道口充血水肿”。阴道分泌物涂片,细菌培 养发现淋病双球菌,以青霉素肌注,并口服强力霉素等,症状缓解,停药2周后两次加 重,继肌注青霉素及口服磺胺药物(具体不详),未见明显好转,并感头晕,
胸闷,恶心,睡眠差,身热,白带多,色黄秽臭,外阴痒,尿道灼痛,时下腹胀痛,
大便正常,小便色黄混浊。检查:痛苦病容,面色晦暗, 舌红,边有瘀点,苔黄腻,脉 细数,外阴红肿、糜烂。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X109/L, 中性0.75,淋巴0.25。尿常 规:白细胞(+++),红细胞(++)。白带涂片:淋病双球菌。辨证:湿热瘀毒聚结。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解毒。
处方:①败酱草30g, 蒲公英30g, 小蓟15g, 生地15g, 青天葵15g, 金银花18g, 白 花蛇舌草30g, 土茯苓30g, 川红花12g, 土狗干12g。水煎服。②白沙露。生扁柏叶
60g, 银杏肉45g, 蜜糖60g 。 前二味捣烂,加入蜜糖和冲入适量开水如糊状,每天服1 次。③201消炎水2瓶,加热水至1000ml 熏洗外阴,每天1~2次。
复诊:1991年4月26日,服药7剂和外治后,症状明显缓解,
睡眠可,阴痒和阴道分泌物均减少,外阴红肿糜烂已基本好转,无头晕, 身热,舌
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脉细数。守上方加薏苡仁
30g,7 剂,水煎服,余治疗同上。
三诊:1991年5月3日。阴道少量黄色分泌物,时有瘙痒,余无不适,二便正常,舌 红,苔黄,脉细。
处方:生地30g, 白花蛇舌草30g, 土茯苓30g, 蒲公英30g, 云 苓 1 8g, 生薏苡仁 30g, 蝉蜕10g, 土狗干12g, 甘草10g, 露蜂房
18g。水煎服。余治疗同上。
四诊;1991年5月11日。服药7剂和外治,症状已基本好转,舌红苔白,脉细。
继服上方7剂,并服白沙露,1个月后停药。嘱平常注意卫生,节制房事,随访至今未 再复发。
中医学认为淋病是因男女交媾不洁,肝肾胞宫受毒,窜流经络关节,邪毒上逆人心经 所致。女性表现为阴唇红肿糜烂等。本案证属湿热瘀毒聚结,治以清利湿热,化瘀解
毒。方中运用败酱草、 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还加红花、蝼蛄活血化瘀,蝼蛄又有很好的 利湿作用.配合薏苡仁清热利湿。外阴痒甚,可用祛风攻毒杀虫的药物如露蜂房、蝉蜕 等。久病肝肾之阴受损,故治疗后期要用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扶正祛邪。治疗期间应 嘱患者避免性接触,以免给治疗带来困难。
二 、梅 毒
费而隐医案
宋某某,年30岁。患梅毒,因夫传染,阴户两侧生疮,发作时寒热交作,周身骨节皆 痛,头痛目昏,面及胸腹部均起红斑,骨节处亦有。拟清热化湿、解毒凉血、育阴涤垢 之治。
处方:土茯苓60g, 金银花15g, 槐花蕊15g, 杭白菊12g, 细生地10g, 粉丹皮10g, 京赤芍10g, 生龟板15g, 生牡蛎30g, 苡仁30g, 大力子10g, 炒谷芽10g。服20余剂 而愈,不数月而发。余谓
深藏于阴,由肾入骨,不易断根,必久服始痊。仍服前方百余剂, 果未复发。
梅毒是一种症状复杂、危害极大的性传播疾病。梅毒中医有
霉疮、广疮、时疮、棉花疮、杨梅疮、猴狲痞疮等名称。中医认为感受霉疮毒气系由 三种不同途径:精化染毒;气化染毒;胎传染毒。 本案是通过精化染毒所致。案中方
药,土茯苓为梅毒专药,重用则
解毒、除湿、利关节,直捣中坚。用金银花、槐花、菊花、薏苡仁、牛蒡子等清热解 毒利湿,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龟甲、牡蛎以活血化瘀,凉血透邪,益阴平肝。诸 药合用,共起清热化湿、解毒凉血、 育阴涤垢之效。
三、尖锐湿疣
(一)叶之龙医案
巍某,26岁,农民,已婚。1987年日月14日初诊。
际外阴及肛门起疹,瘙痒约半月余。发病前曾有不洁性交史, 随后自觉阴部瘙痒,大 阴唇内侧起针尖大小淡红色丘疹,用高锰酸钾液清洗多次未愈。近来丘疹增多加大,逐 渐融合叠起,并有特殊气味。检查:外阴阴唇内侧及尿道口中可见黄豆大小赘生物数十 枚。表面呈乳头样增殖,潮湿并有轻微糜烂,渗出混浊恶臭的分泌物。肛门周围有类似 皮损,呈环条状分布。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诊断:尖锐湿疣。证属:湿热毒邪 壅滞。治则:清利湿热解毒。方药:内服金钱草汤10付,每日1付,水煎服。外用湿疹 散
40g, 干扑于患处,日2次。
8月24日复诊:皮损消退90%以上,表面趋于干燥,无混浊恶臭分泌物,自觉微痒不 适。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守前方续治。 8月30日复诊:皮损全部消退,自觉症状 消失而痊愈,随访2 月余未见复发。
尖锐湿疣,是生殖器皮肤与黏膜的一种尖锐瘤状病变。主要
传播方式为性接触,女性病损见于大阴唇、小阴唇内侧、阴蒂、尿道口、阴道前庭、 会阴及肛门等处。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气血失和,腠理失密,加之房事 不洁,感触污浊之邪,毒入营
血,复感外邪,内外相搏,内兼湿热,蕴伏血络,蕴结肌肤,湿热下注而成。本案患 者证属湿热毒邪壅滞,用金钱草汤治疗。金钱草汤
药物组成:金银草30g, 车前草10g, 皂角刺10g, 土茯苓30g, 金银花30g, 连翘
10g, 夏枯草10g。主药为金钱草,除湿解毒消肿,配皂角刺托毒排脓,活血消痈。局部 外用湿疹散:代赭石40g, 枯 矾 5g, 冰片5g, 共研成细末,分装为10~20g一包备用。
代赭石收敛止痒。枯矾止痒杀虫,冰片清热止痒消肿。总为清热利湿解毒,止痒杀虫收 敛。内外合治,配合紧密,切合病机,故获良效。
(二)刘海彬医案
张某,已婚,于2001年1月6日诊。丈夫有性生活紊乱史,于半个月前自感外阴瘙痒 不适伴脓性白带增多。妇科检查外阴、大小阴唇、阴道、宫颈及肛门周围有散在乳头状 疣,部分融合成菜花状团块,表面呈暗红色,质较软,顶端有角化。醋酸白试验阳性,
活检病理见乳头瘤样增生、棘层上部及颗粒层有空泡化细胞及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增
生,白带查见滴虫及大量脓性白细胞。诊断为尖锐湿疣,给予5—Fu 局部封闭配合中药 内服外洗。中药内服法: 熟地12g, 当归、白芍、黄柏、栀子各10g, 川芎6g, 金银花、 板蓝根各15g, 郁金9g。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中药外洗法:板蓝根、 苦参、 黄柏、紫草、蛇床子、明矾、硼砂各10g, 食醋100ml, 用时兑水3000ml. 水煎,待药汁 温冷后坐浴30分钟,日1剂,早晚各1 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病损全部消退, 随访半年末复发。 尖锐湿疣是有人类乳头状瘤中的6、9、18型病毒通过细微损伤的皮 肤黏膜而接种于人体,经3~5个月的潜伏期发生的性传播疾病。其复发的原因主要有对 临床及亚临床感染病灶治疗不彻底以及周围非皮损区及尿道存在着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潜伏
感染(1PV). 宿主免疫力,尤其是外周血细胞免疫力降低。临床观察部分病例非皮损区 确有HPV的 LPV, 且有的整个外阴部均可
存在LPV. 故许多复发病例的新疣在原发灶周围的2cm 处发生, 从者在远离病灶处发 生,而不是在好发的原灶区再生。表面化疗
剂5—Fu 是抗代谢药,能抑制病毒复制.局部注射疣体基底部,可抑制感染人类乳头 状瘤病毒的分裂增生,使之坏死脱落,但对看不见的疣体不能彻底根除。中医认为尖锐 湿疣的发生是由于气血失
和,腠理不密,加之房事不洁,感受秽浊之邪而致湿热下注,凝聚肌
肤而成。故治以清热解毒除湿,和营止痒蚀疣。口服方剂中熟地
黄、当归补血养阴;白芍、 川芎、郁金行气活血;黄芩、黄连清热解毒;黄柏、栀子 清除湿热:板蓝根、金银花加强清热解毒之效。外洗方剂中板蓝根清热排毒、抗病毒; 苦参、黄柏清热燥湿;紫草活血化瘀;蛇床子、白矾、硼砂燥湿杀虫、收敛保护皮肤; 食醋清洁皮肤,增强方药祛病毒功效。诸药合用排除余毒,抑制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