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风火燥湿痰病证门
〔自学时数〕24学时
〔面授时数〕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感冒的辨证要领、常见证治、夹邪兼证的治疗。
2.掌握识别中风先兆及防治措施,掌握中风部位、虚实、顺逆、闭证与脱证的鉴別,以及标本施治的方法。
3.熟悉刚痉与柔痉的病机。
4.掌握头痛、眩晕、颤证的辨证要领及治疗特点。
5.掌握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及常见证治。
6.掌握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常用治法。
7.熟悉水肿与臌胀、阴水与阳水、湿阻与湿温的鉴别及其证治特点。
8.掌握疟疾的分类及其治疗大法。
概说:风、火、燥、湿、痰,既是外因之邪,又是内伤脏腑的病理变化。其致病之由,内、外各有不同,因其所受之邪而异。外因之邪,即是六淫之气;内伤之病,即是脏腑之变。所以风、火、燥、湿、痰,均是致病之因。
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侵入,可由皮毛而犯肺,或由经络而入内。风邪侵袭人体,多有兼寒、兼热、兼湿,或风寒湿三者合病;风邪兼寒,可见风寒感冒,风寒头痛等证;风邪兼热,可见风热外感、眩晕、咳吐黄痰等证;风热伤络,可见咳血、咯血等证;风邪兼湿,可见头重身疼、骨节疼痛等证;风寒湿侵犯经络,可见经络痹阻、关节窜痛等证。内风多自内而生,如“热极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等。
火为热之甚,有虚实之分,实火多由外受热邪,热盛生火;虚火多由脏腑之虚,或阴阳失衡,或气血亏损而生。实火可见高热烦渴,甚则神昏詀语等证;虚火可见内伤发热,虚热骨蒸,消渴多饮等证。
燥为气候之燥,多见于秋令,所以称之谓秋燥;燥邪兼温,则为温燥;燥邪兼凉,则为凉燥。燥邪致病,易伤津液,可见口干而渴,咽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荣等证。
湿亦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与气候环境有关,若暑夏多雨潮湿,或居潮湿之处,均易受外湿所侵,如暑夏受湿,可见暑湿,湿温,湿热等证;久居潮湿之地,可见寒湿之证。内湿与脾胃有关,若脾胃不健,不能运化水湿,湿渍于内,而为湿阻、水肿、痰饮等证。
痰是脏腑病理变化所生,脏腑生化输布失常。主要是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水谷之精不能生化精微,而使水液聚而成饮成痰,故有“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之说。临床常见夹风者称风痰,夹湿者称湿痰,夹火者称痰火,夹饮者称痰饮。此外,又有顽痰久聚而为疟,故古人谓“无痰不成疟”;痰与气结,则为喘咳气急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