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气
豚即小猪,因病气冲上如豚之奔状,故名奔豚气。奔豚气,是指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直冲胸咽,发作欲死为主证的病证。
〔病因病机〕
1.七情所伤 突受惊恐或忧思过度,均可损伤心神和肝肾气,如惊则气乱心气伤,恐则气下肾气伤,忧思则气结脾气伤,怒则气逆肝气伤。七情所伤,脏腑气逆,循经上冲胸咽,发为奔豚。
2.寒水上逆 下焦素有水饮寒邪之气,复因汗出过多,阳气被伤,或外寒侵袭,寒饮乘虚从少腹上逆,直冲心下,发为奔豚。
不论是七情所伤,或寒饮之气乘虚上逆,均能与冲脉之气合邪上冲,发为奔豚。因冲脉起于下焦,循腹至胸中。所以下焦素有宿寒,或外寒引动寒气,随冲脉上逆,或七情所伤,肝肾之气循冲脉上逆,均可发生本病。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临证要抓住病机,分清是情志所伤,还是下焦素有寒水之气上逆所致。同时,要详审主证与兼证,予以认真辨别。
1.辨主证 奔豚的主证是病人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痛苦不堪。若由惊恐所伤,多及肝肾,使肝肾之气挟冲气上逆。若内有水饮,复因汗后伤及心阳者,则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苔白膩,脉弦滑。内停水饮,亦可因精神刺激而引发,故此证发作欲死,气平则如故。
2.辨兼证 若平时常有精神抑郁,易惊恐,甚至惊悸不宁,恶闻人声者多为情志所伤,属肝肾气逆;若素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弦沉滑,或易感外寒者,多为寒饮上逆。至于失眠、心悸等症状则为奔豚证所共有。
(二)论治要点
由于优思惊恐等情志因素,损伤肝肾之气,气逆上冲,或气挟寒水上逆,为本病之病机,治疗原则,当以调气降逆,养肝和营,温化水饮为主,可根据证候表现,临床选用下列方法:
1.降逆平肝 此法用于肝肾气逆发为奔豚者。降逆为急则治标之法。常用和胃降逆,下气消痰之品,如李根白皮、半夏、生姜、生赭石、旋复花等。平肝为治本之策,多用养血平肝和营,益气之类,如葛根、黄芩、川芎、当归、白芍、人参、甘草等。
2.温阳化饮,理气降逆 此法用于寒饮之气上逆,所致脐下动悸冲气上逆者。温阳行水药如桂枝、甘草、茯苓、大枣等。兼有外感寒邪者,应重用桂枝,佐以白芍、生姜,温阳散寒,如下焦有寒,肝气挟寒上逆者可用半夏、吴萸、生姜、桂枝、川楝子、茯苓、橘核、肉桂、附子、小茴香、木香等祛寒降逆,温阳理气。
3.健脾益气 本法用于脾肾气虚者,常于前药中加入人参、白术、云苓、甘草、大枣之类以扶脾。
4.养心安神 奔豚证皆可伤及心神,故于发作体止时,用此法以养心神、敛心气,药如浮小麦、甘草、大枣、柏子仁、茯神、枣仁等。
(三)常见证治
(1)肝肾气逆:
证候: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发作欲死,气平如故,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降逆,理气和胃。
方例:奔豚汤及旋复代赭汤加减。
(2)寒饮上逆:
证候: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悸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膩,脉弦紧。
治法: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例: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加减
(四)临证权变
如奔豚气为外感寒邪而引动气逆上冲,可用桂枝加桂汤;如下焦有寒,肝气挟寒上逆,可用奔豚汤或奔豚丸。
〔调护〕
1.本病与惊恐忧思有关,因此病室应安静而无躁音。奔豚气可由互相暗示而诱发,故不宜把同一病种的患者放在一个病室。
2.鼓励病人参加轻体力劳动和工作,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定时组织文体活动和气功锻炼,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3.饮食宜少渣、易消化食物,避免刺激性饮食和味道浓烈的调味品,及生冷食物。
〔应用例案〕
例一、苏某,男。71岁,农民。一九八一年三月就诊,主诉;素常头昏,眼花耳鸣,腰膝酸软,手足不温,时腹自痛,并觉有股气上冲胸膈,直上咽喉,呼吸困难,胸部闷塞,如欲气断,昏不识人,约半小时后,自觉气渐平顺,复如常人。此症每隔数日,或半月,或一月一发,发无定时,然以深夜发作为多,渐有加重之势。形体瘦小,面色无华,溺白,舌淡,苔白滑,脉沉细弦。
本病乃脾肾阳虚,水气夹气而上逆,腹中寒气,时结时散,结则并力上冲,散则平腹如常,故时愈时发,夜间阴寒较甚,故夜发为多,此属肾积奔豚,治以温补脾肾,散波平逆,选《千金》奔豚汤加减。
熟附子 炙甘草各10克 桂枝 党参各15克 吴茱萸8克 半夏 生姜各12克 沉香3克 龙骨 牡蛎各24克 杭芍20克水煎服。
药进三剂,奔豚症除,为巩固疗效,再进三剂。后用桂附理中丸,金匮肾气丸二药间服一月而收功,至今未复发。(张振辉:奔豚验索三则,《陕西中医》,1986;<1>:22)
按:本例为脾肾阳虚,寒水之气停于脐腹,乘虚上逆发为奔豚,此例似《难经•五十六难》所载:“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属肾积奔豚,故治疗用《千金》奔豚汤加减以温补脾肾,散寒降逆,审证明确,用药精当,故三剂而奔豚症除,又三剂而疗效巩固。
例二、娄XX,女性,七十。患者呕吐腹痛一年余,于1973年4月16日就诊。询其症状;云腹痛有发作性,先呕吐,即于小腹虬结成瘕块而作痛,块渐大,痛亦渐剧,同时气气从小腹上冲至心下,苦闷欲死,即而冲气渐降,痛渐减,块亦渐小,终至痛止块消如常人。按主诉之症状,病属奔豚气,《金匮》谓之“惊发”,"惊发”者,惊恐刺激之谓。患者因其女暴亡,悲哀过甚,情志经久不舒而得此症,予仲景桂枝加桂汤。
桂枝1克 白芍药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4枚 水煎服,每日一剂。
30日二诊:共服上方十四剂,奔豚气大为减轻,腹中做响,仍有一次呕吐,依原方加半夏9克,茯苓9克,以和胃化饮。嘱服十剂。
5月13日三诊:有时心下微做冲痛,头亦痛,大便涩,左关脉弦,是肝胃气上冲,改予理中汤加肉桂,吴茱萸,以暖胃温肝,服后痊愈回乡。两月后函询未复。(《岳美中医案选集》)
按:本例因亲人亡故,悲哀太过,肝气郁结,最后导致肝气循冲脉挟胃气上逆而发为奔豚。初按《伤寒论》方法,以桂枝加桂汤温中降逆,在取得较好效果后,改以理中吴萸暖胃温肝而收功。
例三、刘右。始病中脘痛而吐水,自今年6月,每日晨泄,有时气从少腹上冲,似有瘕块,气还则绝然不觉,口泛酸味,此但肝郁不调,则中气凝滞耳。治宜吴茱萸汤合理中。
淡吴萸12克 生潞党15克 干姜9克 生白术15克 生姜3片 红枣20枚
服吴茱萸合理中汤两剂后,酸味减而冲气亦低,且晨泄已痊愈。惟每值黄昏,吐清水一二口,气从少腹挟痞上冲,或见或否。治宜从欲作奔豚例,用桂枝加桂汤,更纳半夏以去水。
川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甘草4.5克 桂心4.5克 制半夏15克 生姜5片 红枣7枚 服后全愈。(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按:本例始病为中脘痛而吐水,伴晨泄,并有气从少腹上冲,气还则止,可知其胃中有寒,且有肝郁,故肝经挟寒循经上逆而作奔豚。治用理中温胃,吴茱萸温肝降逆。二诊时,经服上药好转,但仍有气从少腹挟痞上冲,知奔豚尚在,故用桂枝加桂汤再加半夏以降冲平逆而愈。
〔文献摘录〕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诸病源侯论•贲豚气候》“夫贲豚气者,肾之积气,起于惊恐忧思所生。若惊恐则伤神,心藏神也;忧思则伤志,肾藏志也。神志伤,动气积于肾而气下,上游走如豚之奔,故曰奔豚。”
《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主之。”"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