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劳
虚为亏虚不足,劳有过用损伤之意。虚劳又称虚损,是指人体脏腑元气亏损,精血不足引起多种慢性虚衰性病证的总称。
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可因虚损之病位、性质及其轻重度不同,而有迥然不同的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但总以病势缠绵,诸虚不足为特点。
〔病因病机〕
劳必因于虚,虚极必成劳。导致虚劳的原因至为复杂,就临床所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禀赋薄弱,体虚不健 多种虚劳证候的形成,都与禀赋薄弱,体虚不健密切相关。而父母体虚,先天不足,及生后喂养失当,营养不良等因素,是造成禀赋薄弱,体虚不健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易于因虚致劳,或因劳致虚,日久不复而成为虚劳。
2.劳倦过度,情志内伤 劳倦过度则有害于人体,凡久视、久卧、久坐、久立、久行,劳逸不均,皆能损伤形体;早婚多育,房事不节,耗精伤肾。若情志失调,五志过极,亦可伤及五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皆可造成脏腑亏损,神气过耗。以上各种损伤之中,以忧郁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及早婚多育,房劳伤肾,较为多见。
3.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暴饮暴食,饥饱失宜,嗜欲偏食,饮酒过度等原因,都会损伤脾胃,使其受纳运化功能受到影响。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日久因虚致劳,遂成虚劳之证。嗜欲偏食,属于五味所伤;如“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䐢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饮酒无度,则损及真元;大量吸烟耗伤肺气。皆可引起虚劳。
4.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大病邪盛,脏气损伤;或热病久羈,耗血伤阴,或寒病日久,伤气损阳;或反复失血,气血两伤;或瘀血内结,新血不生,或病后失于调理,正气亏损难复等,都会使精气耗伤,积虚成损,逐渐发展成为虚劳之证。
以上各种致病因素,或是因病致虚,或是因虚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转化,终成因虚致劳。其病理性质,主要是五脏虚损,阴阳、气血失调。因此,在整个虚劳过程中,深究脏腑虚损的病机状况,对辨证论治至为重要。
〔辨证论治〕
(―)辨证要领
虚劳的证侯虽多,但总不外乎五脏,虚损所致之气、血、阴、阳失调。故对虚劳的辨证,应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一般病情单纯者,病机变化比较局限,容易辨清其气、血、阴、阳亏虚的属性和脏腑的病位。但由于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所以各种原因所致的虚损往往互相影响、转化,由一虚而渐至多虚,由一脏而累及多脏,使病势趋于复杂、严重。因此,辨证首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气虚 气虚在发病及其演变过程中,因气虚则气化、温煦、统摄、升降失司,故见证具有一定共性,如少气懒言,声音低弱,自汗易外感,面萎黄或晦暗,消瘦乏力,头晕心悸,脉弱,或浮肿、尿频,或脱肛、阴挺等。但不同脏腑的气虚,又表现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兹分述于下:
(1)心气虚:心悸气短,自汗,面色㿠白,神疲,脉微。
(2)肺气虚: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淡,脉浮。
(3)脾气虚: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乏力,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肾气虚:腰膝痠软,小便频数而清,或妇女白带清稀,舌淡胖,脉细而沉。
2.血虚 精血亏少,脏腑失于濡养所呈现的证候有一定的共性。如:肌肤筋脉不荣,面色苍白或萎黄,肤无光泽,毛发干枯,指甲色淡,变薄,易脆裂和反甲等。由于病位、病程的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兹分述如下:
(1)心血虚:临床表现为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等。
(2)肝血虚: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筋惕肉瞤,妇女月经不调甚则闭经,面色不华,舌淡,脉细。由于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血虚常与脾气虚并见。血为气之母,故血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见证。
3.阴虚 各种阴虚的见证,以阴液不足,阴虚阳亢为共同临床表现。常见有干咳,潮热,盗汗,口干,便秘,头晕目眩,烦躁,面色潮红等象。又因病位不同,临床见证各异,如:
(1)肺阴虚:常见干咳、咽燥、咳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2)心阴虚:常见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3)脾胃阴虚:常见口干唇燥,便秘,干呕,呃逆。面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4)肝阴虚: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5)肾阴虚:腰痠,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失音,舌红少津,脉沉细。
4.阳虚 阳虚则脏腑经脉失于温煦,脏腑功能不足,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筋脉挛急,肠鸣,腹痛,便溏等。又因病位不同,见症各异,如:
(1)心阳虚:常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胸闷冷痛,形寒肢冷,面色㿠白,舌淡或暗淡,脉细弱或沉迟。
(2)脾阳虚:常见面苍萎黄,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当而加剧,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弱。
(3)肾阳虚:常见腰背痠痛,遗精阳萎,多尿或失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阳虚多由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阳虚则生外寒,并常可出现里寒的征象。在阳虚之中,尤以心、脾、肾的阳虚为多见。心脾阳虚日久,常可累及于肾,而出现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病证。
临床见证虽有气、血、阴、阳亏虚之分,但在具体病例上,多有四者错杂互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病程短者,多伤及气血,可见气虚、血虚或气血两虚之证;病程长者,又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
(二)论治要点
虚劳的治疗,应以补益为基本原则。但人体脏腑气血来源于先天,滋生给养于后天,故又以调补脾肾为治疗本病的关键。另外,阳易回而阴难复,故阳虚较易治,阴虚则难医。且阴阳互根,补阳时宜伍以滋阴,滋阴时适当给以补阳。虚劳常有虚实夹杂之证,如阴虚而见火旺,阳虚而见水饮,血虚挟有瘀滞,气虚挟有外感等,故其治疗虽离不开补虚,但常常兼以祛邪。兹将治疗大法,分述于下。
1.补气 气虚者宜用补气法以补之,补气法能增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力,使气机旺盛,精力充沛。由于气血关系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作用,故血虚证中,也应重视补气,所谓“血虚先益气,气足血自生”。气虚进一步发展,可成为阳虚,临床呈现一派寒象,阳虚当温,在温阳法中,也应益气与温阳并行,气充则阳易复。肺气根于肾,故补肺气之时,尚应补益肾精,则肺虚易复。补气药味多甘温,有壅滞之弊,或可引起胸膈胀满,以致影响受纳、运化和补药的吸收。故可稍佐理气药,使其补而不滞。补气药常用人参、黄芪、山药、白术、炙甘草、黄精等。脾为后天之本,白术、甘草合用,以益气健脾。肺气虚者加熟地、五味以补肾益肺。心气亏虚者,可加五味子、柏子仁、茯神之类以益气养心。
2.养血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血为气之母,故血虚皆有不同程度的气虚证。补血之关键在于养血法中应适当配伍健脾益气药,脾复健运,化源自然充足。常用的补血养血药如:补养心血用阿胶、龙眼肉;补养肝血用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枸杞、桑椹子;补养肾精用紫河车、肉苁容等。
3.化瘀 凡气虚或血虚日久,运行不畅而致血瘀者,当用补气养血法合化瘀法。例如丹皮、赤芍、旱莲草、三七、丹参、郁金、鸡血藤之类,可随证选用。若瘀而化热者,可用生地、玄参、天冬等,凉血散瘀清血。
4.壮阳 适用于肾、心阳衰,或命门火衰之证。常用温阳药有附子、肉桂、干姜、巴戟天、补骨脂、葫芦巴、鹿茸等。若兼见脾阳虚者,应加温中健脾益气之品。
5.益阴 阴虚之证,见于各脏,但以肝肾阴虚最为常见。常用药如生熟地、麦门冬、天门冬、元参、白芍、枸杞子、山萸肉等。兼见肺阴虚者,可加沙参、百合;脾阴虚者,可加玉竹、石斛等。若阴虚而精血枯者,可加紫河车等填补精血之品。
6.清热 适用于阴虚而内热者,且多为配用之药。如肺热者,常用天花粉、桑叶、甘草以清肺;心火旺者,常用黄连、竹叶、木通以清心火;肝火者,常用胆草、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阴虚而火旺明显者,宜滋阴泻火,常用知母、黄柏、地骨皮等。
(三)常见证治
1.气虚
(1)肺气虚:
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色㿠白,舌质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例:补肺汤。
(2)脾气虚:
证候: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方例:四君子汤加味。
2.血虚
(1)心血虚:
证候: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安神。
方例:养心汤加减。
(2)肝血虚:
证候: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瞤,妇女月经不调甚则经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补血养肝。
方例:四物汤加味。
3.阴虚
(1)肺阴虚:
证候:干咳,咽燥,咳血,甚或失音,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例:沙参麦冬汤加减。
(2)心阴虚:
证候;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心。
方例:天王补心丹。
(3)脾胃阴虚:
证候: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和胃。
方例:养胃汤。
(4)肝阴虚:
证候: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阴。
方例:补肝汤加减。
(5)肾阴虚:
证候:腰痠,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方例:左归丸加减。
4.阳虚
(1)心阳虚:
证候: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温阳。
方例:拯阳理劳汤。
(2)脾阳虚;
证候: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当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
治法:温中健脾。
方例:附子理中汤加减。
(3)肾阳虚:
证候:腰背痠痛,遗精阳萎,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补肾阳,兼养精血。
方例:右归丸加减。
(四)临证权变
虚劳病人多易感外邪以致虚实挟杂,则宜扶正祛邪,并以扶正为主。此外因五脏的喜恶不同,如肺喜凉润,脾喜温燥,肾喜柔润等等,用药时须注意防止肺病未已,脾病因起,肾病未复,脾阳又衰。所以前人有云:治病易,治损难,临床宜充分把握病情,方不致误。
〔调护〕
虚劳病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故应随气候变化,及时调节衣着,以防外感。此外,要慎起居、远房事、免致损伤肾精,虚极难复。
虚劳病的饮食一般宜富于营养,易于消化而不伤脾胃者。凡辛辣厚味,过分滋腻,生冷不洁之物,皆当禁忌切勿过饥过饱。并应戒除耗伤正气之烟酒等嗜好。
调情志,戒恼怒,保持稳定、乐观之情绪,使五脏之气调和,加速病人康复。
〔应用例案〕
例一、于××,女性,46岁,江苏人,干部。于1963年11月发病,开始时,低烧,多汗,尿频,每夜多至十几次,少则4〜5次,无尿道热痛感。腰痛,四肢颜面轻度浮肿。化验检查:尿中多数红白细胞,蛋白(+),两次出现管型,多次尿培养未发现细菌。第1小时血沉20〜30毫米。放射科捡查:右侧输尿管狭窄,原肺部结核已硬结,部分纤维化。曾采用中西药进行多次治疗,至今年7月复查,尿中仍有少数血球,微量蛋白,肾盂造影发现输尿管狭窄已消失。说明肾盂炎症存在,肾结核暂不能排除。1964年8月5日,来京就诊,自述:经长期治疗,服过大量中西药物,症状虽有所减而不显。现在仍感腰部痠痛,且畏冷,不欲久坐,溲频,多汗,全身无力,晨起尤甚。上肢浮肿痠胀,胃纳不佳,夜寐较少,惟所苦者,上午颜面阵阵潮热,此时,心中烦闷不适,曾服黄芪复合剂多日,汗虽稍止,颜面潮热未减。
诊其脉:浮而无力,左关微浮弦,舌净无苔,左边红紫。
系真阳不足之表现,当温养命火,补肾纳气,可用金匮肾气丸。
熟地9克,砂仁1.5克同捣 紫油桂3克,研末冲服 山萸肉9克 淮山药9克 炒杜仲9克 枸杞子9克 菟丝子9克 鹿角胶6克 当归身9克 茯神9克 炒枣仁9克 肉苁蓉9克 水煎服,令进7剂。
8月12日二诊,患者述:药后,颜面潮热已霍然而愈,从未再发,汗出减,小便通畅,其它症状亦有所减轻。药证合拍,其效验真如桴鼓之应。
由于前方既有效,当加重温阳之品,以期根治,故于前方加炮附片6克,增五倍剂量制成丸药服之。水为阴邪,肾为水火之脏,水气病,影响命门较甚,故余每取温阳强肾之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患,在稳定期常服,能收显著效果。(《岳美中医案》)
按:本例属于气虚,黄芪复合剂似属药证相投,但长期服用,其效不显,自应详细探讨其病情,方能立法遣方,即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之意。其病本为肾阳不足。肾阳虚则虚阳上越,故每值上午,颜面阵阵潮热,心烦。阳虚则阴寒内盛,致腰部痠痛畏寒,不欲久坐,晨起乏力。此为病本。命火既病,不能温养全身,必致病变丛生;脾阳虚不能健运,故饮食不振;心肾不相济则夜寐不安。且肾气虚则小便数,肾主五液,阳外越则汗自出。统观患者一系列症状,均系真阳不足之表现。此病应从肾治。过去所述曾用黄芪剂治疗颜面潮热,乃误认为表阳虚之故。黄芪补六腑之阳,走表走上,适足助长肾阳上越,致颜面潮热。因病属虚阳上越,当温养命火,补肾纳气。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增加壮肾之品,是扶阳以配阴,非益火以消水。
例二、顾××,女性,17岁。患伤寒后近半载,虚极羸瘦,胸闷时或泛恶,腹部胀满且常作痛,饮食拒纳,神萎懒言声微,小溲灼热色黄,大便久秘解也艰难,舌绛无苔,脉细弱,病由今夏伤寒之后逐渐消瘦,腹痛,经闭,此乃邪热未清,气滞血瘀,而胃气已败,生化乏源。除滋阴养胃,再仿《金匮要略》虚劳治法,取其祛瘀生新之意。处方:
太子参12克 沙参12克 麦冬12克 制香附10克 木香5克 蓬莪术10克 青皮5克 陈皮5克 橘白5克 沉香曲12克 生谷芽30克 大黄䗪虫丸10克 分二次吞服。
二诊(1979年1月5日)服药三剂已知饥饿,屡屡索食,泛吐已止,精神表情明显好转,腹痛胀满俱已减轻,尚多噫气,舌已见苔,胃气已生,仍宜前法祛瘀生新,补法在其中矣。处方:
炒党参12克 炒白术12克 江枳壳12克 广木香5克 砂仁壳3克 蓬莪术10克 制香附10克 桃仁5克 沉香曲12克 乌药10克 谷芽15克 麦芽15克 大黄䗪虫丸10克 分二次吞服,共6天。
患者食欲大增,神情渐复,一月后已能散步,体重增致84斤,继续调理出院。(俞康民:祛瘀生新法挽救虚劳兼瘀血危证,《江苏中医杂志》,1980,〈1〉:4)。
按:本例乃虚劳兼有瘀血,本虚邪实。血瘀中焦,故脘腹疼痛且拒按。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濡养失司,故精神萎顿,两目失神,骨瘦如柴,舌绛少津,脉细弱,久虚至极,胃气将绝,故拒食,无苔,病势日趋恶化。故营救胃气,乃当务之急。仿《金匮要略》大黄䗪虫丸方意,祛瘀生新,使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瘀去新生,气行血活,故腹痛自平,元气渐充而安。
例三、于××,女,36岁,干部,1966年1月31日初诊。
病史:1963年8月发烧,化验白细胞2000,1965年放环后,流血过多。现全身肿胀,四肢无力,面黄体瘦,少眠多梦,胃呆纳少,厌食油腻。月经四十余天一次,量多淋漓,色紫红。
检查:舌苔薄白,边尖红,脉沉弱无力。
辨证:气血两虚,化源不足。
治则:补脾和中,益气养血,拟归芍六君子加味。
方药:当归9克 炒杭芍9克 台参9克 生白芍9克 茯苓9克 生甘草3克 清夏9克 陈皮4.5克 生地9克 菟丝子9克 水煎服。
2月5日二诊:服药6剂,病情好转,白细胞4000,眠食、肿胀均好转,苔、脉同前,按上方加六曲4.5克,水煎服。
2月11日三诊:服药6剂,月经来潮,数日未止,量不多,色紫红,胃纳一般,二便均好。夜眠好转,舌尖红,中白,脉沉涩。症属血虚血热,按二诊方去台参、陈皮、半夏,加香附9克,炒黄芩4.5克,败棕炭9克,炒樗皮4.5克,丹皮6克,生地9克,生甘草9克。水煎服。
2月14日四诊:服药3剂,月经即止,全身无力,肌肉颤动,胃纳、二便均调,手指发胀。舌苔薄白,脉沉弱。气血未复,再拟八珍汤加减。
台参9克 生白术9克 当归9克 茯苓9克 生甘草3克 炒杭芍9克 生地黄9克 丹参9克 龙眼肉9克 续断9克 狗脊9克 水煎服。
2月24日五诊:又服10剂,病情有好转,仍纳少化迟,多睡多梦,四肢无力,头微痛。查血,血色素8.8克,红细胞305万,白细胞4400。舌苔薄白,脉沉而无力。按四诊方去狗脊、龙眼肉,加六曲4.5克,菊花6克,菟丝子9克。水煎服。
3月8日六诊:服药12剂,自觉体力增加,胃纳可,睡眠仍不好,舌脉同前。按五诊方加枣仁9克。水煎服,服药10剂,白细胞增加到5200。(《吴少怀医案》)
按:本例病程二年有余,先发热,后失血,致气血虚,化源受损,吴老据其脉证,治以补脾和中,益气养血,方用归芍六君加味,药后纳食转佳,白细胞增加,诸证减轻。月经期症见血虚而热,乘机改方,调经养血,继用八珍汤佐以益肝肾,健脾化瘀等法,以益精生血,疗效显著。
例四、丹溪治一人,体长,露筋骨,体虚而劳,头痛楚,自意不疗。脉弦大,兼数。寻以人参白术为君,川芎陈皮为佐。服至五月余未瘳,以药力未至耳。自欲加黄芪,朱弗许。翌日头痛顿愈。但脉微盛,又膈满不饥而腹胀。审知其背加黄芪也。遂以二陈加厚朴枳壳黄连以泻其卫,三贴乃安。是瘦人虚劳多气实也。(《名医类案•虚损》)
按:本例病人体虚而劳,中气不足,头痛而作,以补气而头痛止。但瘦人多火,中气虚则痰湿生,故补而滞生,后以二陈汤去痰湿,又以厚朴、枳壳、黄连,理气祛滞。
〔文献摘录〕
《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明;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固阴阳之治辨也。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收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而升而泉源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