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 附:齿衄

鼻衄是指血不归经引起以鼻中出血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出血量多者,又称为鼻洪、鼻大衄。

病因病机

1.热邪伤肺,血溢肺窍 感受风热、燥热、温热毒邪,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损伤络脉,血溢肺窍,而成鼻衄。

2.胃热熏蒸,循经伤络 膏粱厚味,饮酒过度,或湿浊内蕴。胃热熏蒸,循经上达鼻頞,热伤络脉,发为鼻衄。

3.肝火上炎,火伤鼻络 情志不舒,肝郁化火,或肾阴不足,肝火偏亢。血随火升,上逆鼻窍而出,成为鼻衄。

4.肺肾阴虚,虚火伤络 外感日久转为内伤,或房劳等致使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损及阳络,发为鼻衄。

5.气虚无摄,血脱为衄 饮食劳倦失宜,脾气受挫,失其统摄之能,血脱脉络,自鼻而出为鼻衄。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多以火热为患。火热又有虚实不同,故当辨之。外感引起者多属实,饮食失度亦多为实,肝火之证属实者居多。且具病程短,病因明显,症候反映剧烈。虚证,具有病程长,且有虚性病证的历史和典型症候可辨。

鼻衄当与外伤鼻衄、鼻瘜肉、鼻渊或倒经相鉴别。碰伤、挖鼻孔等引起络脉受损而致鼻衄者属外伤鼻衄,一般是在损害的一侧出血,无全身症状,经过局部止血治疗后不再复发。鼻瘜肉引起的鼻衄,有鼻塞、头昏胀,嗅觉减退等症状,且可在鼻腔内看到瘜肉;鼻渊常为鼻涕中带血,同时鼻流浊涕,不闻香臭;倒经鼻衄常在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

(二)论治要点

1.清热泻火 由于火热形成有外感内伤不同,虚实各异,故当分治。治表应以辛凉为主,忌用辛温,辛燥和发表之品。清肺当以清气,清胃当视便秘情况,若出现腑气不通,可酌加硝、黄。泻肝当兼降气。滋肺应以沙参、麦冬、玄参等清轻之品,滋肾可用地黄、龟版、枸杞、女贞等质重之药。

2.凉血止血 可用白茅根、仙鹤草、茜草、槐花等凉血止血。根据证情可随证选用。另外,还可以配合针刺以止血,刺印堂穴,入针后针尖斜向上,刺一寸。针刺为治标之法。

(三)常见证治

(1)热邪犯肺:

证候:鼻衄,鼻燥,口干咽燥,或伴发热,咳嗽少痰,舌红,脉数。

治法: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方例:桑菊饮加减。

(2)胃火炽盛:

证候;鼻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臭,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例:玉女煎加减。

(3)肝火上炎:

证候: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凉血止血。

方例: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

证候:鼻衄,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方例:归脾汤加减。

(5)阴虚火旺:

证候:鼻衄,五心烦热,盗汗,干咳,腰膝痠软,潮热,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例:六味地黄汤加减或沙参麦冬汤。

(四)临证权变

1.酒湿变热,热气上升,犯冒清窍,头蒙聤胀,衄血成流,此证发病多与胆有关,且酒客恶甜腻,治宜苦降。

2.血虚生热,热搏营分,动血为衄。治宜养血清营。药可用生地、天冬、槐花炭、夏枯草、丹皮之类。

3.肺气虚弱,气虚产热,动血生衄。治宜甘温除热。可根据补中益气汤方义化裁。

4.肺肾阴虚,肝火上犯肺络,而致鼻衄者,此证虚实夹杂,往往久病不愈,遇劳则发。用《医醇賸义》豢龙汤,若火甚病急衄血多者可加羚羊角粉一克吞服,以生津润肺,凉肝清热,阳络得宁而血止。

〔调护〕

平时忌酒,忌辛辣,如生姜、韮、葱等不宜过多食用,忌恼怒动火,火盛上炎而发病。

〔应用例案〕

例一、蒲艾田,年逾花甲,陡患鼻衄,诸法不能止,速孟英救之。面色黑黯而有红光,脉弦洪而芤。询知冬间广服助阳药,是热亢阴虚之证。与大剂:

犀角 元参 茅根 女贞 旱莲 石斛 茯苓 泽泻 天冬 知母

投匕而安。续与滋阴药,填补而康。(《回春录新诠》)

按:此案为虚火内炽,迫血妄行之鼻衄。因滥服助阳药物,阳强而阴弱,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血热妄行而上溢为衄。面色黑黯而有红光为肾水亏虚,虚火内炽之证,方用犀角、元参、知母清热凉血;用茅根凉血止血;以天冬、石斛、女贞、旱莲滋阴壮水。茯苓、泽泻只用其渗利,以便导火外出。但此类药物仍不宜重用久用,不如易为童便、牛膝、藕节为好。

例二、施女,三十岁。

初诊:风热外袭,头痛身热,咳嗽不爽,咽干口渴,今晨鼻血外溢,量多色鲜,脉象浮数,舌红苔黄。此乃热郁于肺,治当清泄。

冬桑叶9克 白杏仁9克 薄荷叶3克,后下 连翘9克 黑山扼9克 甘菊4.5克 鲜芦根1尺,去节 淡子芩4.5克 炙前胡6克 白茅根15克 象贝9克

二诊:昨进辛凉泄肺,身热已解,鼻血未见复来,头痛口渴亦除;惟咳嗽未平,脉象弦滑,舌苔薄黄,再拟清宣气分。

冬桑叶9克 白杏仁9克 竹茹9克 川贝4.5克 甘菊6克 淡子芩4.5克 瓜蒌皮12克 炙前胡6克 冬瓜子12克 鲜芦根1尺,去节 清炙枇杷叶9克( 《叶熙春医案》)

按:本例乃风热之邪不得从表而解,内郁于肺,邪无出路,由血分发泄而为鼻衄,因皮毛者肺之合,鼻为肺窍之故。衄血之后,乃邪欲自解,故名红汗。治用清肺泄热,表解热退,衄血自止。

〔简便验方〕

1.独头蒜一头或两头,黄丹3克〜6克。

将蒜与黄丹共捣为泥,贴于足心。右鼻腔出血贴左足心,左鼻腔出血贴右足心。贴后约10〜20分钟衄血即止。止后将药擦去。贴药处有时发生水泡。

资料来源:《中医验方汇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2.

2.龙骨3克煅,头发3克烧成炭,荆芥穗3克烧成炭。

共为细面,取少许吸入鼻腔内。血不止,可连续吸入。

资料来源:《中医验方汇选》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2.

3.黑山枙末。研极细,筛去粗末,鼻出血时,吸少许,血自止。

资料来源:《中医秘方验方汇编》第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56.11.

〔文献摘录〕

《素问•大奇论》:“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

《素问•至其要大论》:“少阳司天,……民病……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来止;晕黄去,目眼慧了,知衄今止。”

《圣惠方•治鼻衄不止诸方》:“脏腑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散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