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

遗尿,又称失溲,是指以气化不週,膀胱失约,而小溲自行排出为主症的病证。根据发病情况不同又分为遗尿与小便不禁两类。睡眠中小便自遗者称为遗尿;清醒时小溲自行排出者称为小便失禁。

神昏时常伴见有小便失禁,不在本篇讨论之列。本病当与胞痹、膀胱咳相区别。

〔病因病机〕

1.五脏虚损 劳累耗伤阳气、肾阳不足,不能温暖膀胱,膀胱虚冷,失于约束水道之职,尿液不藏,则发生遗尿和小便不禁。肺气虚则治节之令不行,脾气虚则清阳升举之力不足,脾肺阳气俱虚,上不能保肺行治节,下不能助肾气固摄下元,使膀胱气化功能不足,失于约束而造成遗尿或小便不禁。足厥阴肝经及督脉循阴器,因此,肝气不调,疏泄失职亦可造成遗尿。此外心气亏损,心火不能下交于肾,肾失温煦,亦可发生遗尿。

2.湿热下注 湿热蕴结,膀胱失约,可致小便自遗。或因生活调摄失宜,湿热客于膀胱亦可造成遗尿。

3.下焦蓄血 多种原因产生瘀血,积于膀胱,而致脬气不固,故尿自遗。

总之,本病在内伤方面有肺虚不能化气,则膀胱不约;脾虚中气下陷则尿自遗;肾虚不能温化水液而尿出不知;心气不足,小肠传导失度而致尿自出;肝经疏泄失司,不能调节尿道之开启而遗尿,外感方面有湿热太盛,迫水妄行;下焦蓄血亦可产生遗尿。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发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年龄长幼以病后有关。故在辨证时多加注意。

1.辨轻重 本病虚证居多,但应注意辨别虚证的轻重。壮年患之,阳气渐衰,病较重;老年患之,元气亏衰,阳气虚极,病则更重。有梦而遗尿者,病较轻;无梦而遗尿者,病较重,昼夜均遗者,病重。不禁为重,遗尿为轻。

2.辨寒热 本证虽寒证居多,亦有热证,故当辨别寒热。寒证多畏寒神怯,背脊冷凉,平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缓。热证常夹阴虚,多手足心热:,面颊潮红,口干咽燥,平日小便短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如兼湿热,则舌苔黄腻。

(二)论治要点

本证病势较缓,多属虚寒,故以温补为治本之大法。一般以益气、补肾、缩尿为基本方法。肺脾虚者,重在甘温补气;肾气虚者,重在辛热温肾,固涩缩尿法为佐。久病阴虚者,宜慎用或不用辛燥温肾法,并以滋阴为主。兼湿热者,宜先用清利,继用固涩以缩尿。

1.益气 益气有固摄下焦的作用。治水必治气,治肾必治肺,故治遗尿常用补肺脾之气的药物。如人参(或党参)、黄芪,脾气虚者,加白术、苍术、茯苓、山药等益气,佐以益智仁,五味子,桑螵蛸以固涩。

2.补肾 一般以阴阳两补,侧重于温补肾阳。多用熟地、山萸、肉桂、熟附子等。对有湿热或兼见阴虚者,不宜用桂、附,可用黄芪、山药以补气助阳。若肾之阴气不足,相火有余,可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清相火。

3.缩尿 固涩缩尿是必用之佐药,在用益气、补肾等法时,均可佐以缩尿,常用药如桑螵蛸、益智仁、山萸肉,补骨脂等,常用缩尿的方如缩泉丸、桑螵蛸散、巩堤丸等方,均有补肾固涩缩尿作用,临床时随证选用。

4.清利 用于兼见湿热者。应用时,多与固涩缩尿药同用,热轻者,可用木通、竹叶等;热甚者,可用黄柏、栀子等。

(三)常见证治

(1)脾肺气虚:

证候:尿意频急,小腹坠胀,每因精神紧张、即欲排尿,面色㿠白,精神疲惫、身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缓无力。

治法:补气摄尿。

方例: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

(2)肾气不足:

证候:小便滴沥,甚者不禁,或突然尿液遗出,伴有面色㿠白,畏寒肢冷,腰膝痠软无力,舌淡或淡而暗,苔白,脉沉迟细弱。

治法:温肾固涩。

方例:巩堤丸,或菟丝子丸加减。

(3)气虚不固:

证候,睡中遗尿,轻者间断发生,重者每夜甚或一夜二、三次遗尿,尿量多,伴有面色不华,形体瘦弱,喜卧嗜睡,手足欠温,时自觉头晕身倦,舌淡苔白,脉缓和细弱。

治法:益气温肾,固涩缩尿。

方例:固脬汤。

(4)湿热下注:

证候:白天小便频数,尿热,时有小便自遗,溲黄而有臭味,夜间遗尿有臊臭味,口苦,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例:萆薢分清饮加减。

(四)临证权变

遗尿的治疗,一般多从虚着眼,认为肺、脾、肾虚损,膀胱不固,气化失于约摄。故治则重补肾温阳,健脾益气,升提固摄,一般疗效较好,且多以固摄为必用治标药,因而多补涩并重,甚或涩重于补。至于湿热留恋下焦,气化受阻或失于约摄的遗尿,临床并不少见,蓋年老遗尿者,多肾气亏虚;虚弱之体遗尿者,多肺脾气虚;少年遗尿禀赋不足者,有之;下焦湿热者,有之。治疗之法,应审因论治,据证立法,不可一见尿浊自遗,便以为肾虚不固。刘河间就以溺遗为热,王纶认为遗尿为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证明古人已经重视了湿热遗尿的实证。故虚证补肾、补脾,固涩轻重,应随机应变;实证当清热、利尿,亦是常法。临床有虚证补摄不效,实证清利无功者,则当清补兼用,涩利并重,方见奇功。若遗尿日久,膀胱气化不利,可在补涩中加通淋利尿药,去其陈积之尿浊,使膀胱气化得以畅利而愈。

年老久病小便不禁,体质尚强者,可随证情的虚实,治用清热通利或温肾固涩。若久病阴虚者则应用地黄丸之类,滋补其真阴,以治其本,阴足则阳生,遗尿自愈。

若下焦因瘀蓄血,积于膀胱、脬气不固,可用活血行瘀之法,去其蓄瘀,则膀胱气化得固,遗尿可止。

〔调护〕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2.饮食勿过咸,因咸能伤肾。晚饭以干饭为宜,睡前少饮水,控制水液的进量。肾气不足者,平时可给予芡实、莲子、红枣煮食作点心,以补肾固摄。冬季可多服狗肉、雀肉、胎盘,以温补肾阳。

3.对儿童患者,睡前应嘱其排空小便,观察入睡遗尿的时间,按时唤醒,以使之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

〔应用例案〕

例一、赵X,女,16岁。1975年8月15日初诊。

遗尿已久,晚上不易唤醒,白天有时小便不禁,有痛经史,脉细弦,苔薄质红。肾元本虚,膀胱气化不利,心肾不济,夜尿失制,治拟益气补肾,安神开窍。

黄芪9克 桑螵蛸9克 补骨脂9克 菖蒲9克 远志6克 龙骨15克 龟板15克 茯神6克 蚕茧6只,剪 七剂

二诊服药后症情有好转,原方续服七剂。

三诊:病情显著好转,服上药后遗尿未发,月经来潮时腹已不痛,脉细,苔薄,再予原法改用丸剂治疗。

枕中丹9克,吞 缩泉丸9克,吞 七剂(《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杨少华医案)

按:此案是由于肾气不固,膀胱失于约制而遗尿,治疗益气固肾,健脑开窍;拟桑螵蛸散加减枕中丹(菖蒲、远志、龟板、龙骨)。取菟丝子丸、桑螵蛸散、缩泉丸方义,以温补肾阳,固涩下元,益气健脾。

例二、李X,女,13岁,1963年7月28日初诊。由其母代诉。患儿平素健康一般。从2岁起,即每夜睡中尿床,至今未愈。检查:精神较差,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弱。辨证:心肾不足,下元虚寒。治法:益气固肾,温补下元。

猪膀胱去系上浮膜,切碎,微炙干燥,5个 桑螵蛸125克 生黄芪60克 覆盆子60克 益智仁75克 天竺黄45克 生菟丝子60克 山药60克

共研细粉,水泛小丸。每次6克,日服三次。

二诊:服丸药一料,尿床症状基本治愈,仅喝水过多时偶有尿床。拟原方加生牡蛎75克 生菟丝子加至125克 天竺黄加至90克,再配一料,依上法制,服之,以资巩固。(《刘惠民医案》)

按:本例为先天不足,肾气亏虚,以致气虚不摄,且兼下元虚寒之证,治用益气温肾之法,使肾得温养而气化,故遗尿可止。

〔简便验方〕

1.益智仁、淮山药、山萸肉、五味子、麻黄根各等份。

7岁以下儿童各6克,7岁以上各9克,水煎服,每日1剂。

资料来源:《广西卫生》1975.6。

2.桑螵蛸4份,煅牡蛎4份,韭菜子2份,枯矾1份。

加水煎至每500毫升药液含原药90克,加适量的苯甲酸钠防腐及糖调味。于临睡前服50毫升。

资科来源:《新医学》1974.3。

3.仙灵脾120克,仙茅90克,炒怀山药90克,五倍子15克。

上药晒干微烘,研为细末,贮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6克,用温盐开水适量调服。

资料来源:《新医学》1976.4。

〔文献摘录〕

《诸病源候论•小便诸候》:“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

《诸病源候论•小便不禁候》“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

《明医杂著卷三•小便不禁》:“小便不禁或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有属热者,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来也。”

《类证治裁•闭癃遗溺》:“小便不禁虽膀胱见症,实肝与督脉三焦主病也。”

《医学六要•遗尿》:“亦有下部湿热太盛,迫水妄行者,其人必嗜酒。”

《类证治裁•闭癃遗溺》:“产者不顺,致伤膀胱,或收生不慎,损破尿脬,皆能致小水失禁也。”

《金匮翼》:“水虽主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