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痈

痈有壅肿痞结之意。肺痈是肺内形成壅肿脓疡的一种疾病,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咳痰量多、气味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要特证。本病多因热邪犯肺,内蕴不解,壅滞肺络,以致血败肉腐而成痈。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基本治则。本病应注意与痰饮咳嗽、肺痿相区别。

〔病因病机〕

肺痈由于邪热犯肺,蕴结不解,或素有痰热蕴肺;或嗜酒太过,恣食甘肥等,以致湿热内盛等,是使机体易于感受外邪及化脓成痈的内在因素。

1.热毒蕴结

风热之邪,自口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因风寒袭肺,未得及时表散,内蕴不解,郁而化热,肺受热灼,失于清肃,肺络瘀滞,热毒郁瘀,蕴结不散,发而成痈,腐败成脓。

2.痰热蕴结

平素嗜酒太过,恣食辛辣煎炸炙煿厚味,蕴湿蒸痰化热,或原有其他宿疾,肺经及他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薰蒸于肺而成。

3.内外合邪

肺痈的发生与机体内在因索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若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容易乘袭,与内伏之痰热郁蒸,亦可发病。

本病初起,多为风热袭表,内壅肺气。或风寒束肺,郁而化热。以致卫表失和,肺失肃降,多属肺卫同病的表证。邪热壅肺,使肺气壅滞,肺脉瘀阻,以致热壅血瘀而蕴酿成痈。继则热势亢盛,血败肉腐而化为痈脓。脓疡破溃,邪毒随咳而出,病势渐趋好转。但因热邪薰灼,气阴两伤,形成虚实夹杂之证。若邪毒未尽,则出现正虚邪恋之势,迁延反复,日久不愈。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肺痈的辨证,首先要掌握不同阶段的症候特点,辨别虚实寒热以及痰浊的情况。

1.辨虚实

本病初起及成痈阶段,症见恶寒发热,咳嗽气急,咯痰粘稠量多,胸痛,舌红,苔黄腻,洪滑或滑数,属于实热证。肺痈溃脓后,大量腥臭脓痰排出,身热随之渐退,咳嗽亦减轻,且伴有胸胁隐痛,短气自汗,消瘦乏力,脉细或细数无力,属于虚实夹杂之证。

2.辨痰浊

辨別痰浊是否为痈脓,有助于肺痈的辩证。痈脓气味腥臭,吐在水内,沉入水中。若以箸断之,可断为两截。

3.测预后

肺痈脓溃后,寒热渐退,脓血由多减少,饮食增加,大便通畅者良。若溃后脓血咳唾不已,异常腥臭,皮肤甲错,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等症予后不良。若出现声音嘶哑,张口气喘,爪甲青紫者为肺叶腐败之重危征象。老年、儿童、体弱以及饮酒成癖者,患有肺痈,较为难治。

4.别类证

肺痈应与肺痿相鉴别,二者同为肺中有热,但肺痈为风热犯肺,热壅血瘀,肺叶生疮,病程短而发病急,形体多实,消瘦不甚,咳吐脓血腥臭,脉数实;肺痿为气阴亏损,虚热内灼,或肺气虚冷,以致肺叶萎缩不用,病程长而发病缓,形体多虚,肌肉消瘦,咳唾涎沫,脉数虚。二者一实一虚,显然有别。若肺痈久延不愈,误治失治,痰热壅结上焦,薰灼肺阴,久则也可转成肺痿。

(二)论治要点

肺痈的治疗大法是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但对病证的不同阶段,治疗上应有所侧重。初期应侧重清肺散邪,佐以解毒;成痈期多表现为热壅、毒盛、血瘀,治疗上应侧重清热、解毒、化瘀;溃脓期应侧重排脓解毒,泻肺去壅;恢复期应侧重清养肺胃,兼消余毒。总之,从初期到溃脓期,都以攻邪为主,恢复期以养正为主,但养正之中,还要兼消余毒。

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应保持大肠传导通畅,使肺中热毒有出路。倘若大便秘结,肺热就会加重,就得应用攻法来通便。脓溃之后,宜清养肺胃,兼消余毒,不宜泻肺通肠。

1.轻宣解毒

用于肺痈初起,多以辛凉宣泄清热解毒之品,解毒消痈,热势较甚者,可加鱼腥草、黄芩清热。咳嗽较甚者,加瓜蒌、贝母化痰止咳。胸痛加郁金、桃仁活血通络。

2.排脓消痈

用于热腐成脓及痈溃脓毒未尽者,多在清热解毒剂中,配用排脓消痈药,常用薏苡仁、冬瓜仁、贝母、瓜蒌仁等。并常配用止咳袪痰药,以助脓痰的咳出,并能减轻咳嗽,常用桔梗、杏仁、前胡等,而桔梗排脓作用较好。

3.凉血通络

是肺痈之痈脓将成及痈脓已溃时必用的辅佐药,凉血能消痈,通络能止痛。可选用郁金、丝瓜络、丹皮、赤芍、地龙、络石藤。

4.补气养阴

补肺气不宜过用甘温,以防助热伤阴;养阴不宜过用滋腻,以防碍胃气,故用益气生津的太子参较为适宜。养阴药一般以沙参、麦冬、天花粉、百合较常用,若邪衰热势大减者,方可用黄芪、党参等甘温益气药。

(三)常见证治

(1)初期:

证候: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粘痰,痰量由少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苔薄黄或薄白,脉浮数而滑。

治法:清肺解表。

方例:银翘散加减,

(2)成痈期:

证候: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口干咽燥,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瘀消痈。

方例:《千金》苇茎汤加减。

(3)溃脓期:

证候:咳吐大量脓血痰,或如米粥,腥臭异常,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苔黄腻,质红,脉沿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方例: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

证候: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渐少,或见胸胁隐痛,气短,自汗,盗汗,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质白,苔黄,脉细或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补肺。

方例:沙参麦冬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四)临证权变

肺痈之证.在溃脓之前均表现为实证,热证,临床辨治也易。而至溃脓期则为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此时若邪毒渐尽,则病情渐趋好转。但因热邪薰灼,气阴受损,故此时常有气耗阴伤的病理变化,因而成为虚实夹杂之证。如兼见津伤烦渴,口干舌红之症,或排脓不尽,气短懒言等气虚之候,在治疗上则应标本兼顾,前者可加天花粉、知母、沙参、麦冬等滋阴生津;后者可加生黄芪以补气托毒。若溃后脓毒不尽,正虚邪恋,则病情迁延反复,日久不愈,要注意复燃或转为慢性,更须重视解毒排脓之法,酌加太子参、黄芪、沙参、麦冬、百合等以扶正祛邪。溃脓阶段若发生大量咳血、咯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照“血证”治疗,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脓溃后流入胸腔,是为严重的恶候。若溃后音嗄无力,脓血如败卤,滃臭异常,气喘,鼻煽,胸痛,坐卧不安,饮食少进,身热不退、颧红,爪甲青紫带弯,脉短涩或弦急,为肺叶腐败之恶候,应予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

〔调护〕

1.肺痈成脓期,溃脓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热退身凉,痰量减少时,可适当让病人下床活动。

2.肺痈为热毒灼肺致病,极易伤阴,饮食应以滋润为原则,不应滋腻,可多给病人橘子、梨、枇杷等,以润肺生津化痰。禁食一切辛辣刺激及海腥发物,如辣椒、葱、韭菜、海鱼、虾、螃蟹等。

3.重视口腔护理,晨起、睡前应刷牙。饮前、饭后用20%一枝黄花水或野蔷薇花水漱口,可去除口臭,增进饮食。

4.肺痈成脓期或溃脓期,突然出现痰量减少,说明痰液粘稠,排脓不畅,可口服鲜竹液或竹沥,或服远志合剂,以稀释痰液,使脓易于排出。

5.病员若有喘息、紫绀、出汗、高热或突然肢冷、面色皖白、情志淡漠,脉微,舌质红绛,应防其阳气外脱,应及时给氧,灌服独参汤或参附汤抢救。

〔应用例案〕

例一、付××。初诊:风温之邪不从外达而反内陷,挟痰瘀互阻肺胃之间,以致肺气窒塞不宣。左胸牵痛,妨于呼吸,连进清肺化痰,祛瘀生新之剂。今晨脉象渐趋缓和,昨夜睡亦较安,胸肋疼痛亦瘥。舌苔薄净少华。再拟《千金》苇茎汤合养阴清肺汤复方图治。

南北沙参各15克,米炒 大麦冬15克 桃杏仁各15克 象贝粉12克,包 生苡仁24克 生甘草3克 冬瓜子30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鱼腥草30克 炒白芍24克 淡竹沥60克 犀黄醒消丸6克 分三次吞

二诊:身热虽退而脉大未平。咳嗽胸膺牵痛,胸中烦闷不畅。外感虽解,津液备受灼烁,内痈之热燔灼营分,郁结不化。舌苔白净无华。今拟化有余之痰热,养不足之津液。

桑白皮9克 嫩前胡1.5克 鲜沙参30克 炒赤白芍各6克 桃仁泥9克 生苡仁30克 冬瓜子30克 川贝粉9克,包 生甘草4.5克 川楝子9克 丝瓜络9克 鲜芦根30克

三诊:连进甘寒生津,清化痰热之剂,风温之邪虽有外泄之机,内蕴之痰热化火伤阴,尚未清彻。因此咳呛依然不解,喉间作痒。舌光剥无津,脉来弦大且数。当以清化痰热而清余邪。

桑白皮12克 川贝粉4.5克,分吞 鲜沙参30克 金银花15克 光杏仁12克 天花粉18克 鲜茅芦根各30克 淡竹沥30克,分二次冲服(《内科临证录》)

例二、邵××,女,19岁,学生。

因发热胸痛四天而入院,二个多月来,经常咳嗽,痰白色或带青色。四天来发热,痰转黄色,右侧胸痛,干咳嗽及呼吸时疼痛明显。1965年3月12曰入院捡査:体温39.5°C。左胸上部叩诊浊音,语颤增强,听到湿罗音,左肺亦有散在性罗音。白细胞14700中性81%。胸透右上肺炎,内中密度较淡,似有空腔影。胸片右上、中肺大片浸润阴彫,内中有蛋大空洞并有液平线存在,印象为"右肺脓疡"。痰脓缩找结核杆菌未见。诊断:肺脓疡。

初诊(1965年3月12日):咳嗽两月有余,痰白,或带青色.近四日咳嗽加剧,痰转黄色,右胸疼痛,面红升火,饮食不振,便秘四日,今日鼻衄、苔薄质红,脉象细数,外感风温时邪,壅结于肺,治拟宣肺清解。

桑叶、皮各9克 生苡仁12克 全瓜蒌30克,打 象贝母9克 冬瓜子12克 京赤芍12克 银花12克 苦桔梗6克 茅、芦根各30克 一剂

二诊(3月13日):体温39.5°C,咳嗽胸痛,咯痰灰褐色而腥臭,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质红,脉象细数。风温搏结于肺,酿而成痈,拟清热解毒,化痰排脓。

金银花30克 连翘12克 冬瓜子15克 生苡仁12克 桃仁泥9克 淡黄芩9克 生山栀9克 鱼腥草30克 鲜芦根60克 三剂

三诊(3月16日):身热渐退。今晨体温37°C。咳嗽胸痛,咯痰腥臭,口干欲饮,小便色赤。舌根黄腻,脉象细数。守前法出入。

金银花30克 桔梗12克 冬瓜子30克 黄芩9克 鱼腥草30克 川、象贝各6克 生苡仁30克 鱼腥草9克 杏、桃仁各9克 茅、芦根各30克

上方服三剂后,午后低热亦退,咳嗽,咯痰,胸痛渚症均见减轻。以后基本按上方加减,服至3月25曰。

四诊(3月26日):痰量大减,已无腥臭。纳谷已香,体重增加,胸透见空腔已变小,炎症在吸收中。苔薄,脉细。余邪未尽,正气不足,治拟兼顾。

生黄芪9克 鲜沙参9克 炒白术9克 冬瓜子15克 光杏仁9克 生苡仁12克 鱼腥草30克 桔梗4.5克 甘草4.5克 鲜芦根30克 三剂

上方服完后出院,继续门诊治疗。(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医案选编》)

按:肺痈一证,临床虽以咳吐大量腥臭脓血痰为其主要特征,但由于在病理演变过程中又分有初起、成痈、溃脓和恢复四个阶段。故各病期的临床表现亦各有侧重。一般情况而言,临床初诊者多为初期和成痈期,此时咳吐腥臭脓血痰的特征並不明显,却以外感表热之证为突出,有时尚难辨认为肺痈,故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外感热病进行鉴别。如上举二例病案,初诊之时均只有身热、咳嗽、胸痛等风热壅肺症状,但细加分析则不难看出,肺痈所见,胸痛妨于呼吸,咳嗽胸膺牵痛,且持续不已,则又与他病有别。在治疗上,清热散结,解毒排脓为其基本原则,然而因其病期不同,病情各异,当分别采取相应治疗。如二例所治,虽均投《千金》苇茎汤,但例一则因内蕴之痰热化火伤阴,故又合养阴清肺汤以滋不足之津液;而例二则又因热毒壅结太甚,故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以力求消散。可见治疗之间以求其因,是为重要。

〔简便验方〕

1.金荞麦根茎(去须)250克。

上药切为薄片,加水或黄酒1250毫升,置于瓦罐内,以竹箬封口,隔水文火蒸煮3小时,得棕色液体约1000亳升,加防腐剂,贮瓶备用,分水剂与酒剂两种,成人每次服40毫升,每日3次,小儿酌减。在病情迁延、高热持续、臭痰排不出或排不尽时,采用酒剂为佳。

资料来源:《新医药学杂志》1975.8。

2.肺痈草〔又名石上柏,为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多德卷

柏)Selaginella doedevleinii Hieron.的全草〕60克 白烧酒30毫升。

清水煎后,冲入烧酒,滤去渣,分2次服。每曰1剂,连服数天。

资料来源:《福鼎中草药》丛书之三。

3.鱼腥草50克,鸡蛋1个。

先将鱼腥草用水一碗,浸一小时后用火煎沸即可,不可久煎,滤去药渣,打入鸡蛋,调和后缓缓服下,如患者正在咯血,药不可太热。以上为1日量,可连服15〜20天。

资料来源:《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文献摘录〕

《张氏医通•肺痈》:"肺痈危证。乘初起时,极力攻之,庶可救疗。……不可用温补保肺药,尤忌发汗伤其肺气。……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而喘汗面赤,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唇反,咯吐脓血,色如败卤,滃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坐不得卧,饮食难进,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面艳颧红,声哑鼻煽者不治"。

《医门法律•肺痿肺痈门》:“凡治肺痈病,以清肺热,救肺气,俾其肺叶不致焦腐,其生乃全。故清一分肺热,即存一分肺气,而清热必须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秽浊脓血曰渐下移为妙”。

《类证治裁•肺痈》:“肺痈毒结有形之血,血结者排其毒”。“肺痈由热蒸肺窍,致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