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背痛

肩背痛,指肩关节连及肩胛疼痛而言。凡以肩关节疼痛为主要病证,且连及其周围的肌肉筋脉,一般上不过肩胛,下不及臂者为肩背痛。病久疼痛较重者,可影响上臂活动,举臂时疼痛增剧,甚或臂不能举,不能外展内旋。临床须注意与其他部位有病,累及肩背者鉴别。

古人对背痛连及一侧肩胛者,亦称为肩背痛;而肩痛连及上臂者,称为肩臂痛;上臂痛连及肘手者,称为臂痛。这些不同部位的病证,除局部损伤,或局部痰核疽瘤之外,大抵皆属肌肉、筋骨、经脉为病,其证治相近。又五痹证能概括肩背痛的部分证候,临证可以与本病互参。

〔病因病机〕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睡眠时肩背外露,或汗出脱衣,或体弱气血亏虚,为风寒湿邪侵袭,郁阻关节筋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或闪挫损伤,气血运行受阻而发。

1.风寒凝滞 汗出受风,睡眠时衣被失盖或虚人卫阳不固,为风寒湿邪侵袭,留著肩关节,经络气血循行不利,发为肩背痛。

2.湿痰留著 体虚年老,气血循行不畅,津液布散不周,结聚成痰,流注于肩关节,阻滞经脉,气血凝涩不利,发为肩背痛。

3.闪挫血瘀 跌仆闪挫,肩胛部筋脉损伤,气血运行受阻,而突发肩背痛。或久病肩背痛,气血循行不畅,日久络脉血瘀,而发为风寒、湿痰兼见血瘀的肩背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辨证须先分清部位,弄清是否为肩关节连及肩胛而痛。背、臂、颈部有病都可累及于肩,但都先见各自的症状,而后连及背、臂或颈椎,且其疼痛或为牵扯痛,或为麻痛。本病多实证,久病可见气血亏损之虚证。一般为寒证较多,热证极少。

1.审病因 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其疼痛局限于肩或连及肩胛,甚者可牵扯及肩的周围肌肉筋骨疼痛者,多为风寒凝滞,起病缓,病程长,逐渐痛剧,久则肩关活动受限、动则疼痛增剧者,多为湿痰留著。有明显外伤,或伴有局部青紫肿胀,或久病兼见血瘀证,其痛缠绵难已者,多为瘀血阻滞。

2.辨疼痛 钝痛、隐痛,往往牵扯项背拘急不适,肩端发冷,喜得热得按者,多属风寒。其痛闷胀痠重,感觉不敏,活动则疼痛增剧,久则活动困难,每阴雨遇寒则痛重,得热则痛缓者,属湿痰留著。外伤初起疼痛剧烈,有压痛,拒按,可伴有局部青紫肿胀;久病痛如针刺,或伴有筋脉不柔,肌肉瘦削者,多为瘀血阻滞。

3.察兼证 一般可无兼证,初起兼见表证者,多为外感风寒。久病而痛,兼见身倦乏力,短气自汗者,为气虚痰阻;兼见肌肤干涩,或萎瘦,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者,为络脉血瘀。

(二)论治要点

治疗的基本法则,一是除病因,二是益气血,三是止疼痛。除病因在于外驱内消,益气血在于托邪外出,止疼痛在于解除标症。具体方法如下:

1.祛风散寒 是驱邪外出常用方法,适用于风寒凝滞的肩背痛。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羌活、防风、桑枝、威灵仙、细辛等。

2.燥湿涤痰 是内消饮邪湿浊的重要方法,适用于湿痰留著的肩背痛。常用药物有苍术、白术、半夏、陈皮、制南星、茯苓、白附子等。

3.活血化瘀 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的具体运用,适于瘀血阻滞的肩背痛。常用药物有姜黄、土虫、地龙、乳香、没药、穿山甲、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

4.益气养血 是扶助正气,托邪外出的治疗方法,适用于久病正虚的肩背痛。益气常用党参、黄芪等药;养血常用当归、白芍等药。因临证常见正虚标实之象,又当配合其它治法。

5.止疼痛 是急则治其标或标本兼顾时的辅佐方法。常用行气活血以止疼痛法。行气药如木香、青皮、枳壳等;活血药如姜黄、土鱉虫、地龙、乳香、没药等。另外疏风活络以止痛,亦为多用,药如羌活、防风、细辛、川芎等。

​ (三)常见证治

(1)风寒凝滞:

证候:因汗出或睡眠受风,突然肩部或连肩胛部钝痛不已,或影响项部拘急不适,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益气和血。

方例:黄芪桂枝五物汤。

(2)湿痰留著:

证候:初起自觉肩背不适,迅即疼痛,渐次疼痛增剧,活动时疼痛更甚,安静时痛而闷胀痠重,甚则木重不仁。常伴有身倦气短,舌淡苔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燥湿祛痰,益气养血。

方例:薏苡仁汤。

(3)气虚痰阻:

证候:多见于中、老年人,平时气虚体弱,多一侧或两侧肩关节疼痛,活动不便,渐至臂不能举,难以外展内旋,日间痛轻,夜间痛重,阴雨天冷痛重,夏季天热痛轻,畏寒喜热。伴面色不华,身倦神疲,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例:身痛逐瘀汤。

(4)瘀血阻滞:

证候:闪挫跌仆、肩背受损,瘀血阻滞,肩或连及肩胛疼痛。初起可伴有红肿青紫,久则红肿消失。或虽无外伤史,但痛久入络,气滞而瘀血阻滞。其痛如刺如掣,累及肩臂活动困难,经久肩臂或肩胛肌肉瘦削,伴有肌肉干枯,舌紫暗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例:复元活血汤。

(四)临证权变

本证初起一般多因外感,邪袭肩胛脉络,大多数无表证,或仅有周身不适,脉浮,极轻的外感征象,往往被人忽视。治当不失时宜的用疏风散寒湿之剂,驱邪外出,同时温复局部,令微有汗出,多有良效。若早期疏散外邪不愈或失于治疗者,当重在调气血,通经络,故治疗外感风寒证,多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有芪、芍,意在益气和血。若经久不愈,权变之法当重用调补气血药。

其次,注意病程的久暂,证情的轻重,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选用善行肢臂,通达经络的药物,如桑枝、桂枝、青风藤、海风藤、丝瓜络、片姜黄、鸡血藤之类。迁延不愈,邪阻络脉,必有瘀滞,故谓久痛入络,当用活血行瘀、搜剔络脉,药如地龙、土鱉虫、乌梢蛇、全蝎、蜈蚣等虫类药,疗效较好。

久病不已,肩臂抬举旋转不利者,多为湿痰停阻,宜精选燥湿涤痰驱风药,常用制南星,白附子之类,以祛风除痰。此外,还应注意选用引经药,如柴胡、桔梗能引药上行等。适当採用外治法,如按摩、外敷药等。

〔调护〕

避免受风寒,适当的活动锻练,并作些按摩,使其血脉通畅。

〔应用例案〕

例一、幸XX,男,49岁,省卫生厅干部,右肩阵发性疼痛三个月,后伸内旋触及腰带,内收搭肩,肘尖距中线差20cm,上臂举150°,活动时痛剧,脓二头肌长短头腱三角肌下均有压痛,诊断为右肩关节周围炎。迸行手法活动,服用"增损逍遥散”共服药6剂痊愈,随访未复发。辨证: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凝之于肩,肩凝作痛。治法:疏肝和脾,散寒祛风。

柴胡10克 当归10克 白芍15克 陈皮15克 清半夏10克 羌活10克 桂枝10克 白芥子10克 附子10克 秦艽10克 云苓10克

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毎日一剂,于饭后分两次服。(摘自《千家妙方》青海 郭焕)

按:幸某,右肩痛三个月,为时较久。原系正虚风寒凝阻,液沫为痰,凝阻肩部,气血运行不通而疼痛,湿痰停阻日久,累及周围筋脉,故肩下臂上的肌肉筋脉皆痛,按之痛甚。治用舒肝脾之气,使气机通畅,液得布则湿痰可消,故用半夏、陈皮、云苓,取二陈汤之理脾祛痰;桂枝、附子、羌活、秦艽,温通宣散以除风寒;当归、白芍以柔肝,配柴胡之疏郁以利肝气;白芥子助二陈以消痰利气。共奏祛风消痰,通络止痛之效。

例二、李XX,男,54岁,内江三中教师。1979年5月患肩关节周围炎,曾去多处求治无效,已拖延20余天。患者左肩不能上抬外展内旋。治疗服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20余剂痊愈。中医辨证:卫气亏虚,贼风邪气入侵,寒湿阻滞经络。治法:补卫气,通经络,散寒湿。

黄芪60克 当归20克 桂枝12克 白芍20克 炙甘草16克 大枣10克 威灵仙12克 川山甲6克 防风12克 蜈蚣2条 生姜10克 羌活12克 水煎服,毎日一剂。

冷痛者加制川草乌各10克。兼湿痰者加法半夏12克,南星10克,病久三角肌蒌缩者加制马前子0.3克。局部可配合针灸治疗,(摘自《千家妙方》四川•胡国栋)

按:李某,左肩不能上抬、外展,内旋属“肩不举”证。古医籍也称之为“手臂不可上头”、“肩痛不可举”、"肩重不举,臂痛”、“肩痛不能自举”等。临床肩背痛与肩不举常同时并见。此案医者辨证为卫气亏虚,邪风入侵所致,必有气虚身倦乏力等症状。风寒湿邪侵袭关节,痹阻经络,致肩痛不能举,不得旋转之证。故治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和营,疏风散寒;加当归、穿山甲以养血活血;威灵仙、防风、羌活以疏风止痛;蜈蚣以搜风通络而治愈。

例三、邹,五旬又四,阳明脉衰,肩胛筋缓,不举而痛,当通补脉络,莫进攻风。

生黄芪 於术 当归 防风 姜黄 桑枝 (摘自《临证指南医案》)

按:邹某,年五十有四,中气虚衰,阳明脉不得荣灌四末,则肩胛筋缓,不御风寒,风寒湿邪,郁阻经络,故肩胛不举而痛。故治用补气养血,疏风止痛之法,方中黄芪、於术以补益中气;当归以养血;桑枝、防风,祛风湿,止疼痛;姜黄内行气血,外散风寒,为治肩痛的常用药。

〔简便验方〕

1.枳实30克(炒),肉桂36克。

共为细末,每服6克,温酒或橘皮汤调下。

2.丹参30克,檀香9克,乌药15克。

共烘干研末,开水送服。

资料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1971.3。

〔文献摘录〕

《临证指南医案》徐灵胎评"有臂背痛”,"痛定于肩背,此著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攻之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

《医宗金鉴》:"治太阳经风湿肩背痛,即羌活、独活、藁本、甘草、蔓荆子,防风、川芎也。兼气郁滞痛者,则常常作痛,加木香、陈皮、香附也。气虚郁痛者,则时止时痛,加升麻、柴胡、人参、黄芪也。血虚郁痛者,则夜痛不止,加姜黄、五灵脂、红花也。凡气郁盛者,痛则项背强,加威灵仙也。湿气郁盛者,痛则肩背重,加苍术、白术也。痰风凝郁者,甚则呕眩,用本汤(羌活胜湿汤)研送青州丸子(生白附子、生川乌、生南星、生半夏,皆有毒不可轻试也。”

《杂病广要》:“森立夫云:愚谓肩背痛者,属二经,手太阳小肠经,上肩髃,绕肩解。足太阳膀胱经,循肩髆,侠背脊,二经之气相通。若逆而不顺,或外感寒邪,或劳伤,以致二经之虚,皆足使痛。其痠痛为虚,重痛为寒,刺痛为气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