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眼歪斜
口眼歪斜又称面瘫、吊线风、口僻、歪嘴风等,是指面络阻滞,弛张不用,引起以患侧面部麻痹不仁、口目歪斜而不能闭合为主症的病证。其临床所见为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眼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在面部运动时,因正常侧面肌的收缩牵引,使症状更为明显。病人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噘嘴。口歪重的则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又因面瘫口歪,说话则吐字不清。此外,前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口眼歪斜是中风的先兆之一,因此积极治疗口眼歪斜,不仅仅可以解除病人痛苦,而且对于中风的发生,有着积极的预防作用。
〔病因病机〕
面部以足阳明经和经筋的分布最广,凡风邪外袭,肝风内动,肝气郁结,气血亏虚,风痰阻遏等,均能使面部阳明脉络不利和经筋急而不调,出现口眼歪斜。常见的病机有如下几种:
1.风邪外袭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袭人成病往往上先受之,当人体正气不足之时,络脉空虚,卫外功能不固,风邪乘虚客于面部阳明脉络,使气血运行异常,脉络失荣,因而发生口眼㖞斜。此外,古人又认为风胜则动,动则经筋急而牵引口眼肌肉歪向另一侧,出现口眼㖞斜,但风邪为病又多有兼夹,故临证有感受风寒、风热与风湿之别。
2.肝风内动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若恚怒气逆,肝阳化风上窜面部,损伤阳明脉络,牵动缺盆与面颊,遂而出现口眼㖞斜,甚至面部肌肉抽动或肉瞤筋惕。
3.肝气郁结 多见于精神郁闷,多愁善感的女性。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或与他人发生口角,或独自思虑不遂,或耳闻目睹不快之事,致肝气怫郁,阳明脉络不和,出现口眼㖞斜。
4.气血亏虚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气虚不能上奉于面,阴血亦难灌注阳明,面部肌肉失却气血的温养,出现口眼㖞斜。
5.风痰阻络 素体气虚,伏有痰饮,或气郁扰痰,痰动生风,或偶遇风寒,风袭痰动,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络脉壅滞不利,即可发生口眼㖞斜。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口眼㖞斜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其辨证首先要了解发病的原因,掌握病变的属性,区别病症的特点,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1.辨明病史 如露宿野外,或睡眠时直对开启窗门,或旅行途中面部当风等而发者,为风邪外袭;若素体有眩晕、耳鸣或肢体麻木等而发者,为肝风内动;若平时精神郁闷,为肝气郁结而发者;若产后体虚,或大失血后,或其他慢性疾病后期而发者,为气血双亏;若素体形盛气衰,或嗜食醇酒肥甘,经常头弪、目眩、呕恶等而发者,为风痰阻络。
2.辨病因特点 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故临证特点各异。如风邪外袭之口眼㖞斜,有明显的外感症状,兼有耳下压痛。其中风寒者患侧面肌有发紧或疼痛感,皮肤发厚僵硬;风热者患侧面肌松驰,皮肤有烘热感;风湿者患侧面肌壅肿,眼睑或有浮肿。肝风内动之口眼㖞斜,有风扰之前兆,如眩晕、耳鸣,肢体麻木等,严重时可见面部肌肉抽动或肉瞤筋惕。肝气郁结之口眼㖞斜,有明显的情志刺激诱因,面肌时而抽动。气血亏虚之口眼㖞斜,临证无寒热可察,无风象可稽,起病较缓,恢复较慢,面肌松驰,眼睑无力。风痰阻络之口眼㖞斜,常见于形体肥胖,眼失神采,面色晦滞,或眼周暗滞,或眼胞虚浮,或面呈污垢不洁,临证特点为患侧面肌麻木,有虫行感,牙关紧。通过对于以上各类病因特点的辨别,有助于提供辨证的依据。
3.辨虚实属性 口眼㖞斜一证,临床所见实者为多,虚者少之。凡急性起病,恢复较快者,多为实证;病程迁延,恢复缓慢者,多虚中挟实;经治效果不佳,面部难以复原者,多为虚证。而实证多由风邪外袭或肝气郁结所致,虚中挟实则为肝风内动或风痰阻络而发,虚证可因气血两亏引起。
4.辨别类证 口眼㖞斜应与颜面抽搐加以鉴别。颜面抽搐是指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的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若口眼㖞斜久治不愈,亦可并发颜面抽搐,然口眼㖞斜是以患侧面颊肌肉麻痹,口目歪斜不能闭合为主;而颜面抽搐则没有口歪眼斜之象。
(二)论治要点
本证的治疗,当以祛邪解痉通络为主,依其病因的不同,分别施以疏散外邪,平肝熄风,理气解郁,养血益气,化痰祛风等法。现将几种常用治法介绍如下:
1.疏散外邪 高巅之上,唯风可到,故外感所致之口眼㖞斜,其邪虽有兼类,但总以风邪为主,治疗当重视疏风药物的运用,因为疏风药大都具有轻扬升散作用,既能疏散外邪,又能鼓动药力上行于头,对于风邪外袭所引起的口眼㖞斜,依其风寒、风热、风湿的不同,在选用疏风药时,宜从辛温、辛凉着手。如外感风寒者,宜辛温宣散,常用羌活、蒿本、白芷、防风、細辛、荆芥、秦艽之类。外感风热者,宜用辛凉宣散,常用葛根、桑叶、蔓荆子、菊花、薄荷之类。外感风湿者,宜别其兼寒兼热之不同,分别选用辛温或辛凉疏散,同时选用霍香、紫苏、苍术之类疏散芳香化湿药。然白附子长于治头面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不论风寒、风热、风湿所致的口眼㖞斜皆可应用,并常以主药用之。此外,根据古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往往在疏散外邪的同时,佐加养血活络之品,如当归、川芎、赤芍、红花等,可以增强疏散的作用。
2.平肝熄风 是治疗肝风内动之口眼㖞斜的主要方法,由于病因不同,可分别与滋阴、潜阳、清热、豁痰等法相互配合。其中薄荷、防风、菊花.、钩藤皆入肝经,对外风可散,内风可熄,配蒺藜、天麻,为常用平肝熄风药。若阳亢风动者,可配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等镇肝潜阳;若风阳化火者,可配夏枯草、黄芩、羚羊角等凉肝清热;若肝肾阴虚者,可配白芍、玄参、龟板、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滋补肝肾;若风痰上扰者,可配胆南星、天竺黄、猪牙皂、竹茹、竹沥等涤痰熄风。
3.理气解郁 肝主筋,气郁则经筋急而㖞斜,或肝气怫郁;气机受阻,面部阳明脉络不和,亦可出现㖞斜之症,故舒肝解郁是治疗肝气郁结之口眼㖞斜的常用方法。一般可用柴胡、川楝子、香附、枳实、郁金、菖蒲、旋复花等理气解郁缓急。若肝郁化火者,可用夏枯草、菊花、黄芩;气滞血瘀者,可加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之类。
4.养血益气 对于气血虚亏之口眼㖞斜的治疗,应根据其偏亏的不同,如气分偏亏者,治宜补气活血解痉,常用党参、黄芪、白本、炙甘草等;血分偏亏者,治宜养血祛风,常用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等。并根据病情,同时还可加荆芥、蔓荆子、桔梗等散风解痉而无辛燥耗气伤血之弊。
5.化痰祛风 风痰互结,多缘内风,但也有外感风寒,风袭痰动,或气郁扰痰,痰动生风者,故治疗之时要分清病性。一般除痰可用胆星、天竺黄、竹茹、竹沥、川贝等,外感风寒者可用白附子、羌活、防风之类,气郁扰痰者可用钩藤、白蒺藜、菊花以平肝熄风,依其风痰的侧重不同,以分别应用。
(三)常见证治
(1)风邪外袭:
证候: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感觉异常,并兼有头痛、鼻塞、颈项发紧不舒,颜面肌肉抽动,脉浮,舌苔薄白。
治法:疏风散寒。
方例:葛根汤
(2)肝风内动:
证候:口眼歪斜突然发作,面部潮红、肢体发麻、耳根胀痛、眩晕加剧,头重脚轻,舌暗红,苔黄或少苔乏津,脉弦数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
方例:天麻钩藤饮。
(3)肝气郁结:
证候:口眼歪斜常随精神刺激而出现,伴有太息、胸胁苦满,不欲饮食,悲痛欲哭,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解郁,调和络脉。
方例:抑肝散加减。
(4)气血两亏:
证候:口眼歪斜,面肌松弛,眼睑无力,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舌苔溥白,脉细无力。
治法:大补气血。
方例:十全大补汤。
(5)风痰阻络:
证候:口眼歪斜,面肌麻木,语言不清,喉有痰鸣,舌体有僵硬感,否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治法:化痰祛风,开窍通络。
方例:导痰汤加减。
(四)临证权变
本病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是风中脉络,病邪尚浅。如治疗及时确当,一般2〜3个星期可开始恢复,1〜2个月可完全恢复正常。若逾期未恢复者,多为病久气滞,痰浊瘀血壅塞脉络,恢复较慢;若经治六个月以上,仍效果不佳者,往往恢复比较困难。若病久体虚,气血不足,当以益气养血,息风活络,补泻兼施,勿过用风药,恐其辛燥伤阴。需要熄风止痉的可在辨证施治基础上,配服牵正散。若误治失治,则面部难以复原,或继发颜面肌肉痉挛、蒌缩等症状。
〔应用例案〕
例一、沈XX,男,58岁,初诊1958年。口颊㖞斜,头胀脑鸣,肢末作麻,脉象弦小而滑,舌苔白腻,胃纳不香,风袭经络,内风挟痰上扰、类中之兆已见、惧防跌仆。
白蒺藜去刺炒9克 竹沥半夏9克 煨天麻3克 煅石决明15克,先煎 炒杭菊6克 嫩钩藤9克,后下 化桔红6克 枳实2.4克 炒竹茹4.5克 生葛根9克 陈胆星2.4克 水炒川雅连1.5克 焦六曲9克 指迷茯苓丸12克,包煎
二诊:口颊㖞斜稍正,头胀脑鸣见减,指麻、纳食尚香,大便黄薄。痰浊有泄化之机。但风犹未尽,仍防类中。原方去炒杭菊 加酒洗桑枝9克。
按:本方辛凉祛风、以散外风;咸寒潜降、以平内风,是内外风并治的方法,生葛根以泄阳明之热、为颊车引经药。在和胃、化痰方面,用黄连温胆汤、六神汤,于全方占很大比重。指迷茯苓丸以祛经络之痰湿,而给以下泄之出路,本例是风痰袭于经络之证。(《程门雪医案》)
例二、一妇人,经行口眼㖞斜,痰涎壅盛。此血虚而肝火动,用加味逍遥散加丹皮,治之寻愈。后因饮食停滞,日吐痰涎,此脾气虚不能摄涎归经也,用六君子二十余剂而安。(《续名医类案•中风》)
按:观此案的治疗全过程,可知该妇人平素脾气虚弱,痰湿内停。妇人行经之时,血虚生风,而致口眼㖞斜。治疗未用风药而愈,皆因识其病本,以加味逍遥散补肝血,清肝火,火息风除故愈。后以六君子补气,以收功。
例三、赵XX,男,30岁,1974年12月4日初诊。
病史:口歪七天。患者睡时头靠门口,夜间受风,先感舌不灵敏,继而唇厚发木,第三天发现口歪,右眼不能闭合,流泪,张嘴困难,说话不流利,右臂痠痛,脉弦数,舌淡,苔白腻。
检査:右眼裂增大,不能闭合,右额纹消失,不能鼓腮吹哨,右鼻唇沟消失。
辨证施治:风痰侵袭,痰随风动,气血痹阻,阻滞脉络。治以祛风除湿,化痰通络之法。处方:
藿香9克 佩兰9克 苍术12克 厚朴4.5克 陈皮9克 黄芪30克 防风6克 地龙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白附子9克 甘草3克两剂。
二诊:服药后说话较前流利,张嘴灵活。上方加桑枝15克,苡仁24克。
三诊:右眼已能闭合,右侧额纹可见,右上肢麻木也好转。
黄芪15克 白附子3克 全蝎9克 地龙9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防风3克 藿香9克 茯苓12克 苍术9克 苡仁15克 桑枝15克
患者共服药14剂,病除症消,恢复健康。(罗国钧编《实用中医内科学》)
按:为风痰阻遏之症,故在治疗上除疏散外邪外,其重点在于祛痰之患,因面部乃以阳明络脉为主,而痰之所生则由脾胃不运而致,故祛痰则可扶正,痰除则可络畅,㖞斜速可纠正。
〔简便验方〕
1.蓖麻子仁15克,冰片1克。
先将蓖麻子仁去皮、捣烂,再加人冰片,搅匀后贴敷患侧(向左侧歪斜贴右侧,向右侧歪斜贴左侧)。一般敷3付即愈。
资料来源:《辽宁中医》 1977.试刊号。
2.皂角250克,田三七15克,米醋适量。
皂角、三七共为细而,毎次取2匙放入铜勺内,用米醋调和为稀糊,文火熬成膏,摊在白布上,趁温贴患侧,3〜7天揭去,再贴第二次,一般1〜2次可愈。
资料来源:《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
3.鹅不食草(干品)9克,研为细末,加凡士林调成软膏,涂在纱布上,再用鲜品15克捣烂如泥,铺在软膏上。患者左侧歪斜贴右边,反之则贴左面。2天换药1次,2〜3次即可痊愈。
资料来源:《中草药通讯》 1974.2。
〔文献摘录〕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㖞……。”
《灵枢•经筋》:“足阳明之筋,……其病……,卒口僻。”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诊其脉,浮而迟者可治。”
《景岳全书•外风》:“凡外风口眼口内斜,有寒热之辨,在经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此经以病之寒热,言筋之缓急也。然而血气无亏,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亦总由血气之衰可知也。”
《医林改错•口眼歪斜辨》:"或曰:半身不遂,既然无风,如何口眼歪斜?余曰:古人立歪斜之名,总是临症不细心审查之故。口眼歪斜,并非歪斜。因受病之半脸无气,无气则半脸缩小,一眼无气力,不能圆睁,小眼角下抽,口半边无气力不能开,嘴角上抽,上下相凑,乍看似歪斜,其实并非左右之歪斜。”
“又曰:口眼歪斜,尽属半脸无气乎?余曰:前论指兼半身不遂而言。若壮盛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受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经络为风邪阻滞,气必不上达。气不上达头面,亦能病口眼歪斜。用通经络散风之剂,一药而愈,又非治半身不遂方之所能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