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涎丸

化涎丸,中医方剂名。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十七。具有化痰利窍,镇静安神之功效。主治诸痫,胞络涎盛。症见痰涎壅盛,神迷少动,或口角流涎频作,苔白滑,脉沉弦。临床常用于失神发作而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流涎等,辨证属痰涎壅盛者。
出处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
功能 化痰利窍,镇静安神
主治 诸痫,胞络涎盛
别名

化痰丹

处方

半夏1两(生姜汁浸1宿),干姜(炮)半两,黄连(去须)半两,桂心半两,木香半两,巴豆10枚(去皮心膜,炒令黄,研细),牛黄1分(别研),麝香1分(别研),朱砂1两(研细,水飞)。

制法

上为细末,次入研者药,一处拌匀,滴水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诸痫,胞络涎盛。

用法用量

化痰丹(《普济方》卷三七八)。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七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化涎丸

组成

半夏(生姜汁浸一宿)一两,干姜(炮)、黄连(去须)、桂心、木香各半两,巴豆(去皮心膜,炒令黄,研细)十枚,牛黄(别研)一分,麝香(别研)一分,朱砂(研细,水飞)一两。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次入研者药,一处拌匀,滴水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乳食后温米饮或煎荆芥汤送下。

功用

化痰利窍,镇静安神。

主治

诸痫,胞络涎盛。

方义

本方为痰涎壅盛沃于胞络之痫证而设。涎沃胞络,神迷发痫,涎属阴,治当温化。方中半夏辛温为化痰蠲饮之常用要药,重用以突出其力;巴豆辛热泻痰逐饮,其力迅烈,并为主药。干姜、桂心辛热温中助阳,化饮逐邪为臣。朱砂重镇安神,牛黄麝香芳化开窍醒神为佐;黄连苦寒以监制诸药温热之性,不使太过,为反佐。木香理气和中醒睥;荆芥辛温疏散,以助药力为使。诸药合用,能化涎逐痰,开窍镇惊。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辛温热性药为主,取其辛热开破,助阳气,涤痰涎,速成其功;反佐黄连以防助热;重用朱砂镇坠定惊,且可防辛热煽动阳气。

运用

诊断要点:痰涎壅盛,神迷少动,或口角流涎频作,苔白滑,脉沉弦。

临床常用于:失神发作而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面色苍白,流涎等,辨证属痰涎壅盛者。

使用注意

方中朱砂巴豆有毒,不宜过量服用,本方辛热,不可误投于痰热证。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普济方》:“化涎丸,治诸痫,胞络涎盛,宜常服此药;半夏一两生姜汁浸一宿,干姜炮、黄连、桂心、木香四味各半两,牛黄一分别研,麝香一分别研,朱砂一两研细水飞,巴豆十枚去皮心膜,炒令黄,研细;右件为末,次入研者药,一处拌匀,滴水为丸,黍米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温米饮,或煎荆芥汤送下,乳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