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令丸

回令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卷一,为原书同卷“左金丸”之异名。具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或脘腹胀痛,胃脘有烧灼嘈杂感,泛酸,呕吐粘涎,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出处 《丹溪心法》卷一,为原书同卷“左金丸”之异名见该条
功能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或脘腹胀痛,胃脘有烧灼嘈杂感,泛酸,呕吐粘涎,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

川楝子5两(酒炒),小茴3两(盐水炒)。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孕妇小腹疼痛,脉弦紧数。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淡盐水送下。

各家论述

妊娠湿热内蕴,寒邪外束,故小腹疼痛,胎因不安焉。川楝子泻内蕴之湿热,小茴香温外束之寒邪,炼蜜以丸之,盐水以下之,使寒邪外散,则湿热自化而经气清和,小腹疼痛无不退,胎孕有不安者乎?

摘录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回令丸

歌诀

左金丸方出丹溪,胁痛吞酸嗳气医,六份黄连一份萸,肝火犯胃此方宜。

组成

黄连六两(180g),吴茱萸一两(30g)。

用法用量

研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5—6g,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原方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

肝火犯胃证。症见胁肋或脘腹胀痛,胃脘有烧灼嘈杂感,泛酸,呕吐粘涎,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义

本方治证系因肝经火郁所致。肝经火郁可致气机郁滞,故见胁肋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木郁最易克犯脾土,以致胃失和降,故见呕吐,脘腹胀痛;肝在味为酸,肝火犯胃,故见泛酸,胃脘有烧灼嘈杂感。治之既要清肝火,疏肝郁,又要和胃降逆。方中黄连既能泻肝火,又能清胃热,故重用为君药。本方证的病位主要在肝,故又少佐辛热而入肝经之吴茱萸,一是疏散火郁,取“火郁发之”之义,并能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疏泄。吴萸虽为辛热之品,但与六倍的黄连相伍,则疏散火郁而不助其热,且可制约黄连之过于苦寒,使黄连清胃火而无伤胃之虑。两药相伍,一寒一热,辛开苦降,以苦降肝火为主,兼于辛开疏散火郁,对于肝经火郁,津液未伤者,用之甚为恰当。关于黄连在方中的作用,不少医家认为是泻心火以达到泻肝火的目的,此即“实则泻其子”之法,汪昂在评论左金丸时曾云:“心者肝之子,故用黄连泻心火为君,使火不能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医方集解》)本方命名为左金丸,其意亦在于此。

运用

1.运用要点:胁痛泛酸,舌红苔黄,脉弦数。2.食管炎、胆囊炎、肝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等属于肝火犯胃者,可用本方治之。3.痢疾,症见泻下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腹痛属于湿热交困于大肠者(热重于湿),可用本方加木香、白芍以调气和血。

加减化裁

 泛酸较甚者,可加乌贼骨以制酸止痛;胁痛较甚者,可以白芍以柔肝止痛;本方黄连吴茱萸用量比例,一般为6:1,肝经郁火较甚者,可为7:1或8:1。

重要文献摘要

《朱丹溪医学全书》:“回令丸,泻肝火,行湿为之反佐,开痞结,治肝邪,可助补脾药。黄连六两,茱萸一两。上为末,粥丸。一方名左金九。治肺火,茱萸或半两,水丸,白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