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芩芍汤

加减芩芍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具有清热燥湿,化气行滞之功效。主治滞下已成,腹胀痛者。
出处 《温病条辨》卷二
功能 清热燥湿,化气行滞
主治 滞下已成,腹胀痛者
处方

白芍9克 黄芩6克 黄连4.5克 厚朴6克 木香3克(煨)广皮6克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行气化滞。治滞下已成,腹胀痛。

用法用量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加减芩芍汤

歌诀

加减芩芍苦辛寒,陈皮厚朴木香连;滞下已成腹胀痛,治用疏利走肠间。

组成

白芍三钱(9g),黄芩二钱(6g),黄连一钱五分(4.5g),厚朴二钱(6g),木香(煨)一钱(3g),广皮二钱(6g)。

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八杯(800ml),煮取三杯(300ml),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

功用

清热燥湿,化气行滞。

主治

滞下已成,腹胀痛者。

方义

湿热之邪,客于肠间,壅滞气血,湿热与气血搏结,化为脓血,乃成湿热下痢,故治疗以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为法。方中白芍善于调和气血,止下痢腹痛后重,为主药;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朴陈皮木香行气化滞,除胀止痛,同为辅药。诸药合用,共成清热燥湿,行气化滞之剂。肛门坠胀者,加槟榔导滞行气;腹痛欲便,便后痛减,下痢色白,为病在气分,加附子大黄以通阳泻下;下痢色红,为病在血分,加肉桂大黄和血通利;下痢而用泻下之剂,为通因通用,驱邪之法。痢疾日久不愈加归尾、桃仁红花活血行滞;食积加山楂、神曲枳壳消食化气;兼黄疸加茵陈、通草滑石利湿退黄。

运用

所谓滞下已成,必见腹痛,里急后重,变下脓血等痢疾的典型症状。本证突出腹胀痛,说明气机为邪所阻,故治用加减芩芍汤,以疏肠气,清化湿热。

本方为《伤寒论》黄芩汤的加减方,主要用于滞下已成,今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有效。

加减化裁

肛坠者,加槟榔二钱(6g);腹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者,白滞加附子一钱五分(4.5g),酒炒大黄三钱(9g);红滞加肉桂一钱五分(4.5g),酒炒大黄三钱(9g);红积加归尾一钱五分(4.5g),红花一钱(3g),桃仁二钱(6g);舌浊脉实,有食积者,加查肉一钱五分(4.5g),神曲二钱(6g),枳壳一钱五分(4.5g);湿重者,目黄、舌白、不渴,加茵陈三钱(9g),白通草一钱(3g),滑石一钱(3g)。

使用注意

方后加减法,一般可以效法。惟所谓加附子肉桂,是不能以“白滞”、“红滞”来决定,应以病证有无寒象为依据。如无寒象,是不能加入。至于“痛甚欲便,便后痛减,再痛再便。”这是痢疾的共有特征,它更不是加用热药的指征。因为痢疾由热邪发生,初起便色红、白,只是与邪伤深浅有关,而邪的性质未变。附子肉桂都是祛寒温里的药,若热痢而用这些药,更易助火动血,加重病情,故临床要远离其药。

忌油腻生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