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为解表剂。具有滋阴解表之功效。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临床上用于治疗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分类 解表剂-扶正解表
出处 《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能 滋阴解表
主治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处方

生葳蕤6~9克 生葱白2~3枚 桔梗3~4.5克 东白薇1.5~3克 淡豆豉9~12克 苏薄荷3~4.5克 炙草1.5克 红枣2枚

功能主治

滋阴发汗,治阴虚之体,感受外邪,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咳嗽咽干,痰稠难出,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心烦,舌赤脉数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备注

方中生葳蕤滋阴润燥为君;葱白、豆豉、薄荷、桔梗疏风散热为臣;白薇苦咸泄降为佐;甘草大枣甘润增液,以助生藏蕤之滋阴润燥为使。为阴虚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要方。

摘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加减葳蕤汤

歌诀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阴虚发汗此方魁。

组成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9g),生葱白二枚至三枚(6g),桔梗一钱至钱半(4.5g),东白薇五分至一钱(3g),淡豆豉三钱至四钱(12g),苏薄荷一钱至钱半(4.5g),炙草五分(1.5g),红枣二枚。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水煎,分温再服。

功用

滋阴解表。

主治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义

本证是由素体阴虚,外感风热所致。本证治疗方法以滋阴解表为主。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等症;素体阴虚,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阴虚生内热,故见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葳蕤为君,入肺胃经,味甘性寒,为滋阴润燥的主药,长于养阴,且滋而不腻,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臣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白薇味苦性寒,其性降泄,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为宜。桔梗宣肺止咳以祛痰,大枣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本方是为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者设。阴虚外感,滋阴则恋邪,发表必更劫其阴,汗源不充,则外邪不为汗解。治宜滋阴与发表并用,故白薇葱白、淡豆豉、薄荷并用,润肺养胃,疏散外邪。

运用

1、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之证而设。临床应用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加减化裁

若表证较重者,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若心烦口渴甚,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若咳嗽咽干,咳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萎皮以利咽化痰。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阴虚之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者。”

2、方论选录

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以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