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郁和中汤

解郁和中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万病回春》卷三。具有行气解郁,化痰泄热之功效。主治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症见胸膈痞满,嗳气吞酸,恶心欲呕,胃中郁热,口干不欲饮,夜不安卧,卧则愈闷,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食管炎。
出处 《万病回春》卷三
功能 行气解郁,化痰泄热
主治 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万病回春》卷三:解郁和中汤

处方

陈皮(去白)3,6克 赤茯苓3克 半夏2.4克 青皮(去瓤,醋炒)1,5克 香附末(童便炒)3克 枳壳(麸炒)3克 栀子3克 黄连(姜汁炒)2.1克 神曲(炒)2.1克 厚朴(姜炒)2.1克 前胡2.4克 苏子(研碎)2.1克 生甘草1.2克

功能主治

行气解郁,泄热和中。治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用法用量

上锉一剂。用生姜5片,水煎热服。

摘录
《万病回春》卷三

《回春》卷三:解郁和中汤

处方

陈皮(去白)1钱2分,赤茯苓1钱,半夏8分,青皮(去瓤,醋炒)5分,香附米(童便炒)1钱,枳壳(麸炒)1钱,栀子1钱,黄连(姜汁炒)7分,神曲(炒)7分,厚朴(姜炒)7分,前胡8分,苏子(研碎)7分,生甘草4分。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用法用量

生姜5片,水煎,热服。

摘录
《回春》卷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解郁和中汤

组成

陈皮(去白)一钱二分(3.6g),赤茯苓一钱(3g),半夏八分(2.4g),青皮(去瓤,醋炒)五分(1.5g),香附米(童便炒)一钱(3g),枳壳(麸炒)一钱(3g),栀子一钱(3g),黄连(姜汁炒)七分(2.1g),神曲(炒)七分(2.1g),厚朴(姜炒)七分(2.1g),前胡八分(2.4g),苏子(研碎)七分(2.1g),生甘草四分(1.2g)。

用法用量

上锉一剂。加生姜五片,水煎,热服。

功用

 行气解郁,化痰泄热。

主治

胸膈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

方义

本方所治,是湿郁生痰,痰郁化热所致之证。方中陈皮茯苓半夏甘草,即二陈汤方,功能燥湿化痰,行气消滞;青皮香附枳壳厚朴神曲,行气解郁,宽中和胃;前胡、苏子,下气祛痰,以助二陈之力;山栀、黄连,清热燥湿。诸药同用,共奏行气解郁、化痰泄热之功。

运用

1、本方以胸膈痞满,嗳气吞酸,恶心欲呕,胃中郁热,口干不欲饮,夜不安卧,卧则愈闷,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为辩证要点。

2、临床常用于治疗食管炎。

加减化裁

胸骨后疼痛者,加玄胡、赤芍、丹皮;呕吐酸水者,加煅瓦楞、乌贼骨、猪苓;嗳气者,加砂仁、沉香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东医宝鉴》:“解郁和中汤治痞满内热,夜不安卧,卧则愈闷。陈皮(去白)一钱二分,便香附、赤茯苓枳壳栀子(炒)各一钱,半夏、前胡各七分,黄连(姜汁炒)、神曲(炒)、厚朴青皮、苏子(炒)各五分,甘草四分。上锉,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回春》。”

2、《中医历代良方全书》:“解郁和中汤《万病回春》方。陈皮青皮各3g,黄连、苏子、制半夏、前胡、厚朴各6g,茯苓香附枳壳、山栀、神曲各9g,生甘草2g,生姜3片。水煎服。功能清热和胃,理气畅中。治脘部痞满疼痛,嘈杂食少,内热口干,欲嗳不得。如慢性胃炎可用之。”

3、《杂病广要》:“解郁和中汤,治胸膈痞满,内热不安卧,卧则愈闷。 陈皮一钱二分,赤茯苓一钱,半夏八分,青皮五分,香附米一钱,枳壳一钱,栀子一钱,黄连七分,神曲七分,厚朴七分,前胡八分,苏子七分,生甘草四分。上锉一剂,姜五片,水煎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