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瓠丸

苦瓠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具有下水消肿之功效。主治石水。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
功能 下水消肿
主治 石水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增补内经拾遗》卷三:苦瓠丸

处方

大枣肉7枚,苦瓠膜如枣核大。

制法

捣为丸。

功能主治

通身水肿。石水,少腹独肿。

用法用量

1服3丸,如人行15里又服3丸,水出,更服1丸即止。

摘录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增补内经拾遗》卷三

《千金》卷二十一:苦瓠丸

处方

苦瓠白瓤实(须好者,无厌翳,细理研净者,不尔有毒,不堪用)。

功能主治

大水,石水。

用法用量

捻如大豆,以面裹煮1沸,空腹吞7枚。至午当出水1升,3-4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愈。

注意

三年内慎口味;瓠最苦寒,大伤胃气,惟藜藿之人,病气俱实,方可应用。

各家论述

《医方考》:经曰,苦能涌泄。故用之在上,则令人涌;用之在下,则令人泄。今以熟面裹之,空腹而吞,盖用之于下也,宜乎水自泄矣。

摘录
《千金》卷二十一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苦瓠丸

组成

苦瓠白瓤实(须好者,无厌翳,细理研净者,不尔有毒,不堪用)。

用法用量

捻如大豆,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至午当出水一升,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愈。

功用

下水消肿。

主治

石水。

方义

经曰:苦能涌泄。故用之在上,则令人涌;用之在下,则令人泄。苦白实苦寒下水,《本经》谓其“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今以熟面裹之,空腹而吞,盖用之于下,使水自下而泄。其方虽简,用意则精,且效专力宏,深得去水之妙。

使用注意

瓠最苦寒,大伤胃气,惟藜藿之人,病气俱实,方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