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布散

昆布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卷七引《广济方》。主治腹内诸气胀满。
出处 《外台秘要》卷七引《广济方》
主治 腹内诸气胀满

《顾氏医经读本》卷六:昆布

处方

昆布 香附 夏枯草 川贝 元参 牡蛎 半夏 白芥子 忍冬 甘草各等分

制法

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

马刀。虚痰入络,项侧胀硬,形如长蛤,其核坚硬者。

用法用量

每服6~9克,用温开水送下。

摘录
《顾氏医经读本》卷六

《圣惠》卷三十五:昆布

处方

昆布1两(洗去咸味),海藻1两(洗去咸味),松萝1两,细辛1两,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海蛤1两(细研),甘草1两(炙微赤,锉),白蔹1两,龙胆2两(去芦头),土瓜根1两,槟榔1两。

制法

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

瘿气结肿,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后以温酒调下。

注意

不得用力劳动。

摘录
《圣惠》卷三十五

《外台》卷七引《广济方》:昆布

处方

昆布3两,海藻3两,人参3两,玄参3两,橘皮3两,升麻3两,芎2两,桂心2两,干姜2两,小麦1升半(醋1升半,渍之1宿,出,晒醋尽,止)。

制法

上为散,别捣小麦作散,合药散一处,更捣千杵。

功能主治

腹内诸气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渐加至2匕,酒送下,1日3次。

注意

忌热面、炙肉、生葱、蒜、粘食等物。

摘录
《外台》卷七引《广济方》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昆布

处方

昆布(洗去咸,炙干)3两,海藻(洗去咸,炙干)3两,松萝1两,海蛤2两,木通(锉)2两,白蔹2两,桂(去粗皮)2两。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气瘿初结。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1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幼幼新书》卷三十六引《刘氏家传》:昆布

处方

昆布半两,蓬莪术半两,川芎半两,槟榔半两,茴香半两,海藻半两,荆三棱半两,甘草(炙)半两,木香1分,丁香1分,青橘皮1分。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童男童女风土瘿气,及因气结所成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中盏,先用猪靥3枚,灯焰上用针串在尖上燎熟,入药内同煎至6-7分,和滓温服,临卧每夜只进1服。久服日渐消也。

摘录
《幼幼新书》卷三十六引《刘氏家传》

方出《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名见《医统》卷六十七:昆布

处方

商陆2两,昆布(洗)2两,射干1两,羚羊角(镑)1两,木通1两,海藻(洗)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1两,牛蒡子1两半(微炒)。

功能主治

瘿气,胸膈壅塞,颈项渐粗。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
方出《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名见《医统》卷六十七

《准绳·疡医》卷五:昆布

处方

防风荆芥黄连(酒炒)、昆布海藻海粉羌活升麻、连翘、青皮胆星、贝母、牛蒡子(炒)、夏枯草沉香香附子、抚芎、黄芩(酒炒)。

功能主治

祛风火郁滞,散痰气壅结。主瘿气。

用法用量

加薄荷,水煎服。或末或丸俱可。

痰多,加南星、半夏

注意

宜灸天突穴为妙。

摘录
《准绳·疡医》卷五

《顾氏医径》卷六:昆布

处方

昆布香附夏枯草、川贝、玄参牡蛎半夏白芥子、忍冬、甘草

功能主治

马刀。虚痰入络,项侧胀硬,形如长蛤,坚核者。

摘录
《顾氏医径》卷六

《圣惠》卷八十九:昆布

别名
处方

昆布(洗去咸味)半两,黄耆(锉)半两,麦门冬(去心,焙)半两,川大黄(锉,微炒)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小儿瘿气肿闷。

用法用量

昆布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摘录
《圣惠》卷八十九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昆布

组成

昆布海藻人参玄参橘皮升麻各三两,芎藭、桂心、干姜各二两,小麦(醋一升半,渍之一宿,出,晒醋尽,止)一升半。

用法用量

上为散。别捣小麦作散,合药散一处,更捣千杵。每服方寸匕,渐加至二匕,酒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

腹内诸气胀满。

使用注意

忌热热面、炙肉、生葱、蒜、粘食等物。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证治准绳》:“昆布散,治瘿气结肿,胸膈不利,宜服。昆布,洗,海藻,洗,松薤、半夏浸泡、细辛、海蛤细研、白蔹、甘草各一两,龙胆草、土瓜根,槟榔各贰两。右属细末。每服二钱,食後,温酒拥下。”

2.《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昆布散,治瘿气,去风火郁滞,散痰气壅秸。防风荆芥黄连,酒炒,昆布海藻海粉羌活升麻,连翘,青皮胆星,贝母,牛蒡子,炒,夏枯草沉香香附子,抚芎,黄芩,酒炒,右薄荷煎服,或末或丸,俱可。痰多加南星半夏,又宜灸天突穴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