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附六一汤

连附六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具有泻肝火,止胃痛之功效。主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临床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慢性胃炎、胃黏膜脱重症等。
出处 《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
功能 泻肝火,止胃痛
主治 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

《医学正传》卷四:连附六一汤

处方

黄连18克 附子(炮,去皮、脐)3克

制法

上药细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

泻肝火,止胃痛。治肝火犯胃,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现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

用法用量

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

摘录
《医学正传》卷四

《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连附六一汤

处方

黄连6钱,附子(炮,去皮脐)1钱。

制法

上细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

泻肝火,止胃痛。主肝火旺盛所引起的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等。现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等症。

用法用量

本方改为丸剂,名“连附六一丸”(见《古今名方》)。

摘录
《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

明·《医学正传》:连附六一汤

组成

黄连六钱(18克)、附子一钱(3克)、生姜两片、红枣五枚。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清里热,祛虚寒。

主治

里热羁留不去,虚寒内生,症见胃脘疼痛、呕吐、泄泻反复发作不愈,或小儿感冒咳嗽、气喘久治不效。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胃黏膜脱垂症、胃脘痛反复发作、慢性泄泻,以及小儿蛔虫病、小儿慢性肠炎、小儿哮喘、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1.儿科临床治验(个案):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慢性肠炎、哮喘各1例,以本方加味治疗5~6剂后症状痊愈。(《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年第5期)

2.孙谨臣老中医经验(个案):本方加味治疗小儿胃痛2例、小儿泄泻2例、小儿蛔虫病1例、小儿呕吐1例,均获显效。(《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

方解

本方用药寒热并治,方中黄连为主药清里热,少佐附子温中止痛,并能反制黄连苦寒之性。临床应用以里热不去、虚寒又生之本虚标实为辨证要点,并根据病情随证加味,如见胃部胀痛,可加木香川楝子理气止痛;两胁胀痛,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

方歌

缺。

摘录
明·《医学正传》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连附六一汤

组成

黄连六钱,附子(炮,去皮脐)一钱。

用法用量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稍达服。

功用

泻肝火,止胃痛。

主治

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

方义

本方中重用黄连以清泻肝胃之火,少佐附子辛热,从热药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且能止痛;生姜大枣调中和胃。诸药合用,有清泻肝火,和胃止痛之效。

运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慢性胃炎、胃黏膜脱重症等。

加减化裁

胃痛较甚、加川楝子延胡索;泛叶酸水,加瓦楞子;纳呆苔腻,加厚朴;气滞胀满,加木香陈皮枳壳

重要文献摘要

《医学原理》:“连附六一汤:治胃脘久痛,乃湿热为害,法当疏郁清热可也,故用黄连之苦寒清热,佐附子之热散郁,用黄连之寒,不为郁热所忤,乃从治之法也。黄连(炒焦褐色),苦寒,六钱,附子(童便煮),辛热,一钱,为一剂,加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古今医统大全》:“丹溪连附六一汤: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也。黄连六钱,附子去皮脐,一钱。右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热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4册·臓腑身形·下·卷155-216》:“连附六一汤: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热因热用也。黄连六钱,附子一钱,姜枣煎,熟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