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惊丸

凉惊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附方》。具有涤痰通腑,熄风定惊之功效。主治小儿惊风,大人风涎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
功能 涤痰通腑,熄风定惊
主治 小儿惊风,大人风涎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凉惊丸

处方

龙胆 防风 青黛各9克 钩藤6克 黄连15克 牛黄 麝香各0.6克 龙脑3克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糊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清肝泻火,开窍凉心。治惊疳热搐,目赤潮热,痰涎壅盛,牙关紧急者。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金银花煎汤送下。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保婴集》:凉惊丸

处方

大黄(煨)15克 黄连15克 龙胆 防风 川芎 薄荷叶各7.5克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青黛为衣。

功能主治

泻实火,散风热。治小儿惊热,疳瘦乳癣。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加至20丸,温水下。

摘录
《保婴集》

《幼科发挥》卷二:凉惊丸

别名

金花丸

处方

黄柏黄连黄芩、山栀仁各等分,朱砂(水飞)减半(一本有龙胆草)。

制法

上为细末,腊雪水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诸热惊风。

用法用量

薄荷汤送下。

摘录
《幼科发挥》卷二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凉惊丸

处方

黄柏1两,大黄1两,黄连1两,栀子(炒)1两,胆草1两,黄芩1两,生地1两,菊花1两,雄黄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1钱,朱砂为衣,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

清热镇惊,消痰化滞。主小儿急热惊风,咳嗽痰盛,停乳伤食,大便干燥。

用法用量

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周岁以下酌减。

摘录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凉惊丸

别名

梨汁饼子

处方

硼砂(研)1钱,粉霜(研)1钱,郁李仁(去皮,焙干,为末)1钱,轻粉1钱,铁粉(研)1钱,白牵牛末1钱,好腊茶3钱(一本无白牵牛末)。

制法

上为细末,熬梨膏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小儿惊风,大人风涎。

用法用量

每服1-3丸,食后以龙脑水化下。

摘录
《小儿药证直诀·附方》

《幼科指掌》卷四:凉惊丸

处方

川芎4钱,大黄5钱,羌活1钱,防风1钱,钩藤1钱,薄荷1钱,朱砂(为衣)。

制法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儿惊痫发搐。

用法用量

每服14丸,蜜汤送下。

摘录
《幼科指掌》卷四

《幼科指南》卷上:凉惊丸

处方

黄连5钱,黄芩5钱,山栀5钱,黄柏2钱,郁金3钱,大黄2钱,胆草3钱,雄黄2钱,辰砂2钱。

制法

上为细末,米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退五脏热,泻肝火,解胎毒。主小儿急惊,胎热,丹毒,斑疹,衄血,口疮,小便黄,大便秘。

用法用量

竹叶、灯心汤送下;惊风,薄荷灯心汤送下;丹毒、麻疹,升麻汤送下;衄血,茅花汤送下;口疮,竹叶薄荷汤送下。

摘录
《幼科指南》卷上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凉惊丸

组成

硼砂(研)、粉霜(研)、郁李仁(去皮,焙干,为末)、轻粉铁粉(研)、白牵牛末各一钱,好腊茶三钱。(一本无白牵牛末)

用法用量

上为细末,熬梨膏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至三丸,食后以龙脑水化下。

功用

涤痰通腑,熄风定惊。

主治

小儿惊风,大人风涎。

方义

本方能镇坠涤痰,泄降通腑,使痰浊从大便而下行,治热盛面喉中痰吼鸣响,便闭不通之证,使痰热下泄,气火不复上升,而有熄风定惊之功。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凉惊丸、温惊丸,又名粉红丸,皆“治惊疮”,惟有寒热之分。《直诀·脉证治法·疮疹候》:“惟疮疹,病后或发痈……若凉惊,用凉惊丸;温惊,用粉红丸。”《婴童百问》谓凉惊丸:“潮热口内涎,手足动摇,此心旺也。治惊疮有热发搐,心神惊悸。”凉惊丸主用草龙胆牛黄黄连、龙脑寒降之品清心化痰镇惊,以治热惊,温惊丸用南星化痰祛风定惊,同时少佐寒凉定惊之朱砂、天竺黄等,主治惊搐属寒者。

各家论述

张山雷:“方与前凉惊丸药物大异,而镇坠涤痰,泄降通府,使痰热并化,地道既通,庶几气不复升,惊搐俱定,以治痰热内滞,生风生惊等证,固自恰合,而是方并无脑麝,不犯芳香以耗泄真气,尤其妥惬。”(《小儿药证直诀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