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泻下剂。具有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之功效。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少津。临床上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胃肠燥热者。
分类 泻下剂-润下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别名

麻仁丸(《类证活人书》卷十五)、脾约麻仁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处方

麻子仁500克 芍药250克 枳实250克(炙)大黄500克(去皮)厚朴250克(炙,去皮)杏仁25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制法

上六味,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润肠通便。治肠胃燥热,津液不足,大便秘结,小便频数。现用于习惯性便秘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备注

方中麻子仁润肠通便为君;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营为臣;枳实厚朴消痞除满,大黄泻下通便,共为佐使。诸药同用,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摘录
《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麻子仁丸

歌诀

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 ,润肠泻热功效确。

组成

麻子仁二升(500g),芍药半斤(250g),枳实(炙)半斤(250g),大黄(去皮)一斤(500g),厚朴(炙,去皮)一尺(250g),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50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2、古代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用

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

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少津。

方义

本证多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治疗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为主。《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

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

配伍特点

本方虽用小承气汤,但大黄厚朴的用量减少,增加了质润的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

运用

1、本方用于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痔疮术后便秘等属胃肠燥热者。

加减化裁

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使用注意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故年老体虚,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五仁丸和麻子仁丸均为润肠通便之剂,但五仁丸集富含油脂的果仁于一方,配伍理气行滞的陈皮,润下与行气相合,以润燥滑肠为用,擅治津亏肠燥便秘;麻子仁丸以麻子仁、杏仁蜂蜜、白芍益阴润肠为主,善于治疗肠胃燥热,脾津不足之脾约便秘。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由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方论选录

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