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儒门事亲》。为消食剂。具有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效。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症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胆囊炎、急性胃肠炎、胃结石、消化不良、肠梗阻等属湿热食积内阻肠胃者。
分类 消食剂-消食化滞剂
出处 《儒门事亲》
功能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

《中国药典》:木香槟榔

处方

木香50g 槟榔50g 枳壳(炒)50g 陈皮50g 青皮(醋炒)50g 香附(醋制)150g 三棱(醋制)50g 莪术(醋制)50g 黄连50g 黄柏(酒炒)150g 大黄150g 牵牛子(炒)200g 芒硝100g

性状

为灰棕色的水丸;味苦、微咸。

炮制

上十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行气导滞,泻热通便。用于湿热内停,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胃肠积滞,脘腹胀痛,大便不通。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3~6g,一日2~3次。

注意

孕妇禁用。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木香槟榔

别名

槟榔木香丸(《赤水玄珠》卷九)。

处方

郁李仁 皂角(酥炙)半夏曲各60克 槟榔 枳壳(麸炒)木香 杏仁(去皮、尖)青皮(去白)各30克

制法

上为细末,另用皂角120克,以浆水搓揉熬膏,更入熬蜜少许和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痰食停积,三焦气滞,脘腹痞满,大便秘结。

用法用量

每用5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儒门事亲》卷十二:木香槟榔

处方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莪术(烧)黄连(麸炒)各30克 黄柏 大黄各90克 炒香附 牵牛子各120克

制法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小豆大。

功能主治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治积滞内停,脘腹痞满胀痛,大便秘结,以及赤白下痢,里急后重等。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生姜煎汤送下。

备注

方中木香香附通行三焦气滞;青皮、胨皮疏理肝胃之气;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槟榔,牵牛下气导滞;莪术破血中滞气;大黄攻积通便。诸药配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

按:《御药院方》卷四载本方有枳壳

摘录
《儒门事亲》卷十二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木香槟榔

歌诀

木香槟榔陈皮黄柏黄连莪术齐;大黄黑丑兼香附,泻痢后重热滞宜。

组成

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荗(烧)、枳壳黄连(各30g),黄柏大黄(各90g),香附子(炒)、牵牛(各120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服3-6g,食后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日2次。

2、古代用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功用

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主治

积滞内停,湿蕴生热证。症见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方义

本方主治湿热食积证,其病机核心为食积停滞,壅塞气机,生湿蕴热,治宜行气导滞、攻积泄热。

方中用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中止痛,消脘腹胀满,除里急后重,为君药。大黄、牵牛攻积导滞,泄热通便;青皮香附疏肝理气,消积止痛,助木香槟榔行气导滞,共为臣药。莪术祛瘀行气,散结止痛;陈皮理气和胃,健脾燥湿;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而止痢,均为佐药。诸药合用,以行气导滞为主,配以清热、攻下、活血之品,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功。

配伍特点

本方集行气、破气、下气于一方,配伍清热燥湿、泻下攻积之品,虽为丸剂,仍有较强的行气攻积之力。

运用

本方为治疗湿热积滞之重证的常用方。临床以脘腹胀痛,便秘或下痢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沉实为使用依据。

加减化裁

若积滞重,大便秘结为主者,加枳壳、芒硝以导滞通便;用治湿热痢疾,去陈皮、牵牛、莪术,加秦皮、白头翁以清热解毒止痢。《医方集解》所载木香槟榔丸有三棱、枳壳,并以芒硝水为丸,其攻积导滞力更强。

使用注意

本方破气攻积之力较强,宜于积滞较重而行气俱实者,老人、体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重要文献摘要

《医方集解》:“湿热在三焦气分,木香香附行气之药,能通三焦,解六郁,陈皮理上焦肺气,青皮平下焦肝气,枳壳宽肠而利气,而黑丑、槟榔又下气之最速者也,气行则无痞满后重之患矣,疟痢由于湿热郁结,气血不和,黄柏黄连燥湿清热,三棱能破血中气滞,莪术能破气中血滞,大黄、芒硝血分之药,能除血中伏热,通行积滞,并为摧坚化痞之峻品。湿热积滞去,则二便调而三焦通泰矣。盖宿垢不净,清阳终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荡之,亦通因通用之意。然非实积,不可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