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郁二陈汤

清郁二陈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回春》卷三。具有清热化湿,理气和胃之功效。主治酸水刺心,吞酸嘈杂。症见胃脘痞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口苦,胸膈烦闷,卧眠不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出处 《回春》卷三
功能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 酸水刺心,吞酸嘈杂
处方

陈皮 半夏(姜汁炒)茯苓各3克 苍术(制)川芎各2.4克 香附3克 神曲(炒)15克 白芍(炒)2.1克 枳壳(麸炒)2.4克 黄连(炒)栀子(炒)各3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

清热化痰,理气和胃。治膈有痰热,吞酸嘈杂,脉数而洪。

用法用量

上锉一剂。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
《万病回春》卷三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清郁二陈汤

组成

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各一钱(3g),苍术(制)八分(2.4g),川芎八分(2.4g),香附一钱(3g),神曲(炒)五钱(15g),枳实(麸炒)八分(2.4g),黄连(炒)、栀子(炒)各一钱(3g),白芍(炒)七分(2.1g),甘草三分(0.9g)。

用法用量

上锉一剂。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或为丸服,尤效。

功用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主治

酸水刺心,吞酸嘈杂。

方义

本方主治证为湿聚痰生,肝郁化火,痰热中阻者。治宜清热化痰,疏肝行气。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共为君药。栀子清泻三焦之火;香附疏肝解郁;枳实破气化痰,均为臣药。佐以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茯苓苍术健脾祛湿;神曲消食和胃;川芎入肝活血行气;白芍养血柔肝;生姜降逆止呕。甘草为使,和中调药。本方由二陈汤加调肝清热之品而成,故凡痰火郁热所致诸证,皆可以此为主治之。

运用

诊断要点:胃脘痞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口苦,胸膈烦闷,卧眠不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万病回春》:“譬如谷肉在器,湿热则易为酸也。若是吞酸吐酸、嘈杂心烦,久而不治成膈噎翻胃证也。吞酸者,湿热在胃口,上为酸也。清郁二陈汤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杂。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各一钱,苍术(制)八分,川芎八分,香附一钱,神曲(炒)五钱,枳实(麸炒)八分,黄连(炒)栀子(炒)各一钱,白芍(炒)七分,甘草三分,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水煎服。”

方论选录

《寿世保元》:“一论吞酸嘈杂,酸水刺心者,乃痰火郁气也,宜:清郁二陈汤。”

《东医宝鉴》:“嘈杂俗谓之心嘈也,宜香砂平胃散方见上、消食清郁汤、清郁二陈汤即上增味二陈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