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菊饮

桑菊饮,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为解表剂。具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效。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临床上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属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分类 解表剂-辛凉解表
出处 《温病条辨》
功能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温病条辨》卷一:桑菊饮

处方

杏仁6克 连翘4.5克 薄荷2.4克 桑叶7.5克 菊花3克 苦梗6克 甘草2.4克 苇根6克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6克,犀角3克;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

备注

方中桑叶菊花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杏仁清咽利膈,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苇根清热生津。配伍同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凡风温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可以用之。

摘录
《温病条辨》卷一

《温病条辨》:桑菊饮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桔梗二钱(6g) ,甘草生八分(2.5g) ,薄荷八分(2.5g) ,连翘一钱五分(5g) ,苇根二钱(6g)。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本方证为风温袭肺,肺失清肃所致。风温客肺,肺失清肃,故以咳嗽为主证;虽卫表不疏,但感邪轻浅,为外感风热之轻证,故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甘寒质润,轻清疏散,长于散肺中风热以止咳;菊花辛甘性寒,长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以肃肺,二者相须为用,共为君药。薄荷协助桑叶菊花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杏仁苦降,肃降肺气,桔梗辛散,开宣肺气;二药相合,一宣一降,以复肺脏宣降而祛痰止咳,为宣降肺气的常用药对,共为臣药。连翘清上焦风热以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与桔梗相配祛痰利咽。本方诸药皆为辛凉甘苦,轻清宣透之品,且用量颇轻,故为“辛凉轻剂”。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一首“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或风温犯肺之轻证,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属风热犯肺之轻证。

注意

本方为风热咳嗽轻证的常用方,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所用药物均系轻清之品,不宜久煎。

方歌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 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摘录
《温病条辨》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桑菊饮

歌诀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组成

桑叶二钱五分(7.5g),菊花一钱(3g),杏仁二钱(6g),连翘一钱五分(5g),薄荷八分(2.5g),苦桔梗二钱(6g),甘草八分(2.5g),苇根二钱(6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2、古代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证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方义

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配伍特点

1、以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

2、以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运用

1、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感冒、急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屑风热犯肺或肝经风热者。

加减化裁

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犀角以清营分热;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甚者,加天花粉以生津止咳;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咳嗽咳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凉血止血。

使用注意

本方为“辛凉轻剂”,故肺热甚者,当予加味后运用,否则病重药轻,药不胜病;若系风寒咳嗽,不宜使用。由于方中药物均系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嗽成劳者,不一而足。圣人不忽于细,必谨于微,医者于此等处,尤当加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