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愁汤

消愁汤,中医方剂名。出自《辨证录》卷八。具有补肝木而兼补肾水,开郁达郁之功效。主治干血瘵,尼僧、寡妇、失嫁之女,丈夫久出不归之妻妾,相忍郁结,欲男子而不可得,内火暗动,燥干阴水,肝血既燥,必致血枯经断,朝热夜热,盗汗鬼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饮食懈怠,肢体困倦,肌肤甲错,面目暗黑。
出处 《辨证录》卷八
功能 补肝木而兼补肾水,开郁达郁
主治 干血瘵,尼僧、寡妇、失嫁之女,丈夫久出不归之妻妾,相忍郁结,欲男子而不可得,内火暗动,燥干阴水,肝血既燥,必致血枯经断,朝热夜热,盗汗鬼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饮食懈怠,肢体困倦,肌肤甲错,面目暗黑
处方

白芍30克 当归30克 葳蕤30克 玄参 柴胡各4.5克 丹皮9克 地骨皮15克 白芥子3克 熟地30克

功能主治

滋阴养血,疏肝解郁。治妇女肝气郁绪,内火暗动,阴亏血虚,经闭不行,潮热盗汗,饮食减少,肢体困倦,肌肤甲错,面目暗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连服数剂,肝气不燥,再服数剂,肝火可平,更服十剂,血枯者不枯,诸证可渐愈也。

摘录
《辨证录》卷八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消愁汤

组成

白芍、当归、葳蕤、熟地各一两,玄参柴胡各一钱五分,丹皮三钱,地骨皮五钱,白芥子一钱。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补肝木而兼补肾水,开郁达郁。

主治

干血瘵。尼僧、寡妇、失嫁之女,丈夫久出不归之妻妾,相忍郁结,欲男子而不可得,内火暗动,燥干阴水,肝血既燥,必致血枯经断,朝热夜热,盗汗鬼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饮食懈怠,肢体困倦,肌肤甲错,面目暗黑。

重要文献摘要

原方选录

《辨证录》:“世有尼僧、寡妇、失嫁之女、丈夫久出不归之妻妾,相思郁结,欲男子而不可得,内火暗动,烁干阴水,肝血既燥,必致血枯经断,朝热夜热,盗汗鬼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饮食懈怠,肢体困倦,肌肤甲错,面目暗黑,人以为瘀血之痨也,谁知是干血之瘵乎。凡妇女欲火一动,多不可解。欲火者雷火也,雷火一动而天地变、阴阳乖,水随火而沸腾,火得水而炎上,有不烧干者乎?妇女之欲火乃起於肝,肝火者木中之火也。雷火喜劈木者,以火从木中出也。夫肝火宜藏,以肝藏血也,肝火动则血不能藏矣。火动则血泄,况火不动则已,动则不能遽止,故火屡动而血屡泄,动之不已,则泄之不已,血安得不干乎?治法,似宜泄木中之火矣,然而火止可暂泻以止炎,不可频泻以损木。方用消愁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