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瘀血汤

下瘀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主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
出处 《金匮》
功能 逐血下瘀
主治 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
出处

下瘀血汤,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瘀血汤(《普济方》)、大黄䗪虫丸(《古方选注》)。

组成

大黄二两(9克)、桃仁二十枚(9克)、䗪虫(土鳖虫)二十枚(9克)。

用法

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现代临床亦可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祛瘀活血,泻下通经。

主治

主治产妇瘀阻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冠心病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

1.肝硬化:下瘀血汤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52例,疗程3个月。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显效23例,好转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8.85%。(《河北中医》2009年第3期)

2.子宫腺肌病:以下瘀血汤合四逆散加味治疗子宫腺肌病28例,3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观察痛经程度、月经量及子宫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痛经评分、月经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

3.卵巢囊肿:下瘀血汤加味治疗卵巢囊肿患者45例,疗程5个月。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总有效率95.6%。(《陕西中医》2007年第3期)

4.冠心病心绞痛:本方加减配合常规治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3例,与口服复方丹参片配合常规治疗53例随机对照,疗程均为15日,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浙江中医杂志》2007年第1(J期)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方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患者40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经14~42日治疗后痊愈2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第10期)

方解

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䗪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下瘀血汤临床应用广泛,还可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炎、血瘀腹痛、血瘀狂躁、血瘀漏下等病症。

现代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可减轻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的程度;桃仁改善血流阻滞;丹参、䗪虫等改善肝内微循环,抑制肝纤维增生,防止肝硬化的发生、发展。

方歌

下瘀血汤黄桃虫,干血风结脐下痛。抵当汤将水蛭加,破血镇狂奏奇功。

摘录
汉·《金匮要略》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下瘀血汤

歌诀

下瘀血汤䗪桃黄,产后腹痛逐瘀良。

组成

大黄二两,桃仁、虫(庶虫,熬,去足)各二十枚。

用法用量

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功用

逐血下瘀。

主治

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

方义

方中大黄破血泻热,桃仁、䗪虫攻逐瘀血。用蜜为丸意在缓和诸药;以酒煎药,旨在引入血分,直达病所,更好发挥药效。原书方后去服后“血下如豚肝”,是瘀血得下的明证,提示药已奏效。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1.《金匮玉函经二注》:“血之干燥凝着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逐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庶虫)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血,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

2.《金匮要略心典》:“大黄桃仁、虫(庶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